期刊文献+
共找到17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硇洲岛潮间带不同生境底栖软体动物物种多样性研究 被引量:18
1
作者 林炜 钟海莹 唐以杰 《热带海洋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2年第3期14-22,共9页
对硇洲岛潮间带(岩石、砾石、泥沙滩)3种不同生境的11个样方的底栖软体动物进行了生物多样性调查,共鉴定底栖软体动物21科41种。研究结果表明,硇洲岛潮间带底栖软体动物物种丰富度指数砾石滩最大(平均为9.236),岩石滩次之(平均为6.494)... 对硇洲岛潮间带(岩石、砾石、泥沙滩)3种不同生境的11个样方的底栖软体动物进行了生物多样性调查,共鉴定底栖软体动物21科41种。研究结果表明,硇洲岛潮间带底栖软体动物物种丰富度指数砾石滩最大(平均为9.236),岩石滩次之(平均为6.494),泥沙滩最小(平均为3.788),多样性指数砾石滩(平均为2.154)大于泥沙滩(平均为1.506)大于岩石滩(平均为1.334)。对上述样方进行聚类分析的结果表明,底栖软体动物的种类及数量分布受底质、浪击、污染等因素的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硇洲岛 潮间带 底栖软件动物 物种多样性 聚类分析
下载PDF
庙子湖岛和黄兴岛夏季岩礁潮间带大型底栖动物群落格局 被引量:9
2
作者 刘建国 费岳军 +1 位作者 王晓亮 江河 《海洋通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5期566-574,共9页
于2009年8月21-22日期间同步调查庙子湖岛和黄兴岛两个岩礁潮间带断面的大型底栖动物种类组成,并分析其群落格局。结果表明,庙子湖岛采集的样品中共有4门28种大型底栖动物,黄兴岛的则有5门37种大型底栖动物;两断面底栖动物群落以广温广... 于2009年8月21-22日期间同步调查庙子湖岛和黄兴岛两个岩礁潮间带断面的大型底栖动物种类组成,并分析其群落格局。结果表明,庙子湖岛采集的样品中共有4门28种大型底栖动物,黄兴岛的则有5门37种大型底栖动物;两断面底栖动物群落以广温广布种和亚热带种为主,软体动物作为绝对优势类群主导其分布特征;总平均栖息密度、总平均生物量表现为庙子湖岛>黄兴岛,种类数及生物量分布均表现为中潮带>低潮带>高潮带,栖息密度分布则表现为中潮带>高潮带>低潮带;物种多样性指数和物种丰富度指数均为黄兴岛>庙子湖岛,两断面高潮带的群落生态指数相对中、低潮带较低;大型底栖动物ABC曲线分析表明,庙子湖岛底栖动物群落未受到污染或扰动,黄兴岛底栖动物群落则受到了中等程度的污染或扰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型底栖动物 岩礁潮间带 群落结构 庙子湖岛 黄兴岛
下载PDF
北麂列岛岩相潮间带无脊椎动物的群落结构 被引量:13
3
作者 张永普 应雪萍 +1 位作者 高素阳 王一农 《东海海洋》 2001年第4期21-27,共7页
利用 1 997年 7月~ 1 998年 4月在北麂列岛壳菜岙北侧岩礁、海利南岙岙口岩礁、关帝山岩礁及大筲箕屿岩礁 4个断面所采集的样品 ,对北麂列岛岩相潮间带无脊椎动物的群落类型及结构进行了研究。采用 Shannon- Wiener多样性指数 (H′)、P... 利用 1 997年 7月~ 1 998年 4月在北麂列岛壳菜岙北侧岩礁、海利南岙岙口岩礁、关帝山岩礁及大筲箕屿岩礁 4个断面所采集的样品 ,对北麂列岛岩相潮间带无脊椎动物的群落类型及结构进行了研究。采用 Shannon- Wiener多样性指数 (H′)、Pielous均匀度 (J)、Margalef丰度 (d)、 Mc Naunghton优势度 (D) 4个测定群落种类多样性的指标及 Whittaker群落相似性指数公式进行数值分析 ,结果表明 :该群落属于典型的外海高盐性生物群落。水平变化 ,H′、J及 d值以大筲箕屿岩礁处为最大 ,D值以关帝山岩礁处为最大 ;垂直变化 ,H′、J及 d值为低潮区 >中潮区 >高潮区 ,D值为高潮区 >中潮区 >低潮区 ;季节变化 ,H′和 J值以春季最高、秋季最低 ,d值以夏季最高、冬季最低 ,D值以秋季最高、春季最低。 4个断面群落种类的相似程度较为接近 ,根据相似性指数 I的值 ,可将其划分为开敞性群落组和极开敞性群落组 ,其中壳菜岙北侧岩礁、海利南岙岙口岩礁和大筲箕屿岩礁为开敞性群落组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北麂列岛 岩相潮间带 群落结构 种类多样性 无脊椎动物 地理位置
下载PDF
浙南岛屿岩相潮间带贻贝类的生态特点 被引量:9
4
作者 张永普 郑洁 王一农 《海洋湖沼通报》 CSCD 北大核心 2000年第3期24-28,共5页
本文报导了浙南岛屿岩相潮间带贻贝类软体动物的种类及数量组成与分布规律。研究表明,种类和数量的水平分布和垂直分布与盐度、海岸开敞性、浪击度、耐干力、空间异质性有关,数量的季节变化与繁殖、干扰有关。
关键词 浙江南部岛屿 潮间带 贻贝类 生态
下载PDF
广东硇洲岛的软体动物(Ⅰ)腹足类 被引量:5
5
作者 肖汉洪 徐锦海 +1 位作者 何耀明 李方满 《海南师范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 2002年第2期75-80,共6页
采样调查表明在硇洲岛的潮间带共采集腹足类 ,软体动物腹足类隶属于 36科 71属 .其分布特点明显 ,属南海热带和亚热带区系 ,也是中国南海贝类的重要组成部分 。
关键词 广东 硇洲岛 软体动物 腹足类 潮间带 潮下带 资源调查 生态环境
下载PDF
广东硇洲岛潮间带蟹类的组成及生态分布 被引量:9
6
作者 肖汉洪 李方满 《贵州科学》 2003年第4期59-62,共4页
经对硇洲岛潮间带蟹类进行调查,共获蟹类63种,分隶于11科、34属,其中硬相20种,软相43种。硇洲岛蟹类属于南海蟹类区系的成分,几乎完全是热带及亚热带性质。该文对其组成和生态分布进行了详细分析。
关键词 广东 硇洲岛 潮间带 蟹类 生态分布
下载PDF
福建江阴岛岩相潮间带生态的研究 被引量:2
7
作者 李进寿 《宁德师专学报(自然科学版)》 2004年第2期134-137,共4页
江阴岛岩相潮间带生物共鉴定70种,其中藻类17种、多毛类2种、软体动物38种、甲壳动物9种、其它类4种.日本鳞笠藤壶、白脊藤壶、紧卷蛇螺和白条地藤壶为群落优势种,采用优势种显著度公式测得其数量优势显著度分别为0.3474、0.2529、0.215... 江阴岛岩相潮间带生物共鉴定70种,其中藻类17种、多毛类2种、软体动物38种、甲壳动物9种、其它类4种.日本鳞笠藤壶、白脊藤壶、紧卷蛇螺和白条地藤壶为群落优势种,采用优势种显著度公式测得其数量优势显著度分别为0.3474、0.2529、0.2158和0.1632.群落结构的垂直分化明显,呈现的四个生物带分别为:滨螺带,白脊藤壶-白条地藤壶-黑荞麦蛤带,日本鳞笠藤壶-棘刺牡蛎带和紧卷蛇螺-褶瘤海鞘生物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福建 江阴岛 岩相潮间带 生态 自然环境
下载PDF
舟山嵊泗无居民海岛岩相潮间带底栖动物调查与研究
8
作者 蔡丽萍 金敬林 谢挺 《海洋开发与管理》 2016年第7期64-69,共6页
2012年春季和夏季大潮期间在舟山嵊泗10个无居民海岛布设10个岩相潮间带断面进行底栖动物样品采集。经实验室鉴定,春季共采集到23种潮间带底栖动物,其中软体动物16种、甲壳动物6种、腔肠动物1种,潮间带底栖动物的平均生物量范围为907.52... 2012年春季和夏季大潮期间在舟山嵊泗10个无居民海岛布设10个岩相潮间带断面进行底栖动物样品采集。经实验室鉴定,春季共采集到23种潮间带底栖动物,其中软体动物16种、甲壳动物6种、腔肠动物1种,潮间带底栖动物的平均生物量范围为907.52~3 402.43g/m2,优势种为鳞笠藤壶、厚壳贻贝和日本菊花螺;夏季共采集到34种潮间带底栖动物,其中软体动物23种,甲壳动物8种,腔肠动物、海绵动物和多毛类各1种,潮间带底栖动物的平均生物量范围为358.09~4 790.95g/m2,优势种为厚壳贻贝、疣荔枝螺和紫贻贝。潮间带底栖动物的区系按温度性质可分为沿海广温广布种、亚热带种、暖温带种三大主要类群。春季和夏季潮间带底栖动物的多样性指数均较低,分布不均匀。通过ABC曲线分析发现,潮间带底栖动物已受到一定程度的环境污染或人为干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嵊泗 无居民海岛 岩相潮间带 底栖动物
下载PDF
南日岛东岱村岩相潮间带生物初步研究 被引量:1
9
作者 肖莹 《福建水产》 2013年第1期8-14,共7页
2011年4月到2012年2月在南日岛东岱村大牛山和大峤山2个岩相潮间带断面进行底栖生物调查,共鉴定出南日岛东岱村岩相潮间带生物73种,其中软体动物49种,藻类8种,甲壳动物7种,棘皮动物6种,多毛类1种,其它动物2种。各季节潮间带生物平均生... 2011年4月到2012年2月在南日岛东岱村大牛山和大峤山2个岩相潮间带断面进行底栖生物调查,共鉴定出南日岛东岱村岩相潮间带生物73种,其中软体动物49种,藻类8种,甲壳动物7种,棘皮动物6种,多毛类1种,其它动物2种。各季节潮间带生物平均生物量为1 658.01 g/m2,平均栖息密度为23 420 ind/m2。潮间带生物种类多样性指数范围为0.42~1.84,丰富度指数范围为0.67~1.71,均匀度指数范围为0.12~0.42,辛普森优势度指数0.13~0.61。结果表明,南日岛东岱村潮间带底栖生物的分布特征受到栖息环境、季节变化和人为活动的综合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岩相潮间带 底栖生物 南日岛 生物量 栖息密度
下载PDF
渔山列岛夏季潮间带大型底栖生物群落结构研究 被引量:11
10
作者 金文育 彭欣 +1 位作者 王宁 刘俊峰 《海洋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3期17-25,共9页
于2014年8月,在浙江宁波渔山列岛布设4个岩礁断面开展潮间带大型底栖生物调查,分析其种类组成、丰度、生物量、优势种、生物多样性和群落结构特征等。该调查共采集到潮间带大型底栖生物98种,包括大型底栖动物70种和大型底栖藻类28种;其... 于2014年8月,在浙江宁波渔山列岛布设4个岩礁断面开展潮间带大型底栖生物调查,分析其种类组成、丰度、生物量、优势种、生物多样性和群落结构特征等。该调查共采集到潮间带大型底栖生物98种,包括大型底栖动物70种和大型底栖藻类28种;其中优势种有9种,分别为小结节滨螺[Echinolittorina radiata(Souleyet)]、条纹隔贻贝[Septifer virgatus(Wiegmann)]、厚壳贻贝[Mytilus coruscus(Gould)]、带偏顶蛤[Modiolus comptus(Sowerby)]、栗色拉沙蛤[Lasaea nipponica(Keen)]、日本笠藤壶[Tetraclita japonica(Pilsbry)],刺巨藤壶[Megagbalanus volcano(Pilsbry)],以及珊瑚藻[Corallina officinalis(Linnaeus)]和小石花菜[Gelidium divaricatum(Marteus)]。潮间带大型底栖生物平均生物量为8 515.50 g/m^2,平均丰度为6 841.63个/m^2;各断面Shannon-wiener指数(H′)、Pielou均匀度指数(J)和Margalef丰富度指数(d)平均值分别为1.89±0.14、0.38±0.01和3.66±0.52。ABC曲线分析表明,4个断面受到一定扰动。与历史资料相比,该区域物种数减少明显,生物量和丰度有所增加,优势种被个体较小的日本笠藤壶、条纹隔贻贝等物种所演替。上述结果可为渔山列岛潮间带开发保护管理及其生物资源的可持续利用提供重要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渔山列岛 岩相潮间带 大型底栖生物 群落结构 生物多样性
下载PDF
硇洲岛大型海藻场软体动物群落的季节演替及其与环境因子的关系 被引量:1
11
作者 姚昕 孙省利 +2 位作者 张才学 廖海晴 彭宇航 《海洋与湖沼》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5期1258-1268,共11页
广东湛江硇洲岛是典型的潮间带生态系统,属于热带气候,适宜底栖生物生存。底栖动物作为生态指标的一部分,可以反映出地理环境的多样性。于2011~2012年在硇洲岛潮间带五个位点进行底栖软体动物采样,以研究软体动物的季节演替变化,结果检... 广东湛江硇洲岛是典型的潮间带生态系统,属于热带气候,适宜底栖生物生存。底栖动物作为生态指标的一部分,可以反映出地理环境的多样性。于2011~2012年在硇洲岛潮间带五个位点进行底栖软体动物采样,以研究软体动物的季节演替变化,结果检出软体动物有4纲49科71属共104种。其中双壳纲39种,占总数的37.50%;腹足纲59种,占总数的56.73%;多板纲4种,占总数的3.85%;头足纲2种,占总数的1.92%。种类数秋季最多共61种,春季32种,夏季51种,冬季55种。各季节间共有种类数为19~33种。有8个种类为3个季节共有种,有12个种类为4个季节共有种,季节种间更替率为0.58~0.76,春秋季种间更替率最高,夏秋季种间更替率最低。优势种10种,其中1个物种为全年优势种,有2个物种为3个季节共有种。不同物种在潮间带分异明显,中潮区软体动物有58种,低潮区软体动物有44种,高潮区软体动物只有3种。调查显示各季节软体动物栖息密度变化明显,按降序排列为春季、夏季,秋季、冬季。季度Shannon-Wiener多样性指数变化范围为2.45~3.42,年均值为2.99;季度Pielou物种均匀度指数变化范围为0.53~0.66,年均值为0.58;季度Margalef物种丰富度指数变化范围为2.42~4.61,年均值为3.73;Simpson指数变化范围为0.69~0.80,年均值为0.76。调查显示各断面均受到不同程度的人为干扰,相关性分析发现栖息密度与悬浮物和总有机碳正相关(P<0.05)。优势种的转变与沿岸上升流的强弱以及养殖废水的不规则排放有关。软体动物的栖息密度与大型海藻的分布呈相反趋势,低潮区软体动物栖息密度小,与其结构和食性有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软体动物 季节演替 硇洲岛 潮间带 大型海藻场
下载PDF
硇洲岛大型海藻群落的季节演替 被引量:11
12
作者 张才学 周伟男 +1 位作者 孙省利 宋之光 《热带海洋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1期74-84,共11页
2011年4月至2012年1月对硇洲岛潮间带大型海藻进行了周年的季节调查,结果表明,调查海域大型海藻共有64种。其中褐藻门15种,占总种类数的23.44%;红藻门28种,占总种类数的43.75%;绿藻门20种,占总种类数的31.25%;蓝藻门1种,占总种类数的1.... 2011年4月至2012年1月对硇洲岛潮间带大型海藻进行了周年的季节调查,结果表明,调查海域大型海藻共有64种。其中褐藻门15种,占总种类数的23.44%;红藻门28种,占总种类数的43.75%;绿藻门20种,占总种类数的31.25%;蓝藻门1种,占总种类数的1.56%。其种类数春季最多,共43种;夏季24种;秋季29种;冬季31种。有9个物种为4个季节共有种,有14个物种为3个季节共有种。各季节间共有种类数为12~26种,季节间种类更替率为0.42~0.78,春夏季种类更替率最高,秋冬季种类更替率最低。优势种共有13种,仅拟鸡毛菜Pterocladiella capillacea为全年优势种,而半叶马尾藻Sargassum hemiphyllum和小珊瑚藻Corallina pilulifera为3个季节共有优势种。调查海域大型海藻生物量季节变化明显,平均生物量春季最高,冬季次之,夏季最低。不同物种其垂直分带明显,从高潮区往低潮区种类数不断增多;生物量也是从高潮区往低潮区逐渐增大。物种多样性指数变化范围为0.03~2.33,年均值为1.10;均匀度变化范围为0.01~0.70,年均值为0.36;种类丰富度指数变化范围为0.15~1.65,年均值为0.72;辛普森优势度指数变化范围为0.01~0.78,年均值为0.39。各大型海藻含水率变化范围在51.92%~97.52%,平均值为85.21%;总有机碳含量变化范围在4.34%~42.06%,平均为27.99%。相关性分析发现,调查海域大型海藻生物量与无机氮(DIN)呈显著负相关,相关系数为0.49(P<0.05),与其他环境因子的相关性不明显。在大型海藻生长旺盛的冬春季,海水中的无机氮(DIN)含量最低,与其他自然海域冬季营养盐积累规律显著不同。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型海藻 群落特征 季节演替 相关性分析 潮间带 硇洲岛
下载PDF
硇洲岛岩礁带大型海藻固碳潜能 被引量:8
13
作者 刘耀谦 张才学 +2 位作者 孙省利 孙洁 杨国欢 《广东海洋大学学报》 CAS 2019年第5期78-84,共7页
【目的】研究大型海藻固碳及氮磷吸收潜能。【方法】分析硇洲岛岩礁带19种生物量大于50 g·m^-2自然生长的大型海藻固碳量、生产力和TOC,对比分析岩礁带和距岩礁带4 km处海域海水中无机氮和无机磷含量。【结果】褐藻门有3种,生物量... 【目的】研究大型海藻固碳及氮磷吸收潜能。【方法】分析硇洲岛岩礁带19种生物量大于50 g·m^-2自然生长的大型海藻固碳量、生产力和TOC,对比分析岩礁带和距岩礁带4 km处海域海水中无机氮和无机磷含量。【结果】褐藻门有3种,生物量、固碳量和生产力最大,分别为20 498 g·m^-2,550 762 g·a^-1,2 466 g·m^-2·a^-1;其次是红藻门有11种,生物量、固碳量和生产力分别为17 547 g·m^-2,138 194 g·a^-1,1 872 g·m^-2·a^-1;绿藻门有5种,生物量、固碳量和生产力分别为3 064 g·m^-2,4 827 g·a^-1,158 g·m^-2·a^-1。受人类活动影响最小的博贺兰岛礁区域海藻生物量、固碳量和生产力均为最大。19种海藻中12种海藻TOC超过30%,分别为衫叶蕨藻Caulerpa taxifolia (M.Vahl) C.Agardh、囊状法囊藻Valonia utricularis(Roth)C.Ag.[Conterva utricularis]、网球藻Dictyosphaeria cavernosa(Forssk.) Boerg、珊瑚藻Corallina sp.、拟鸡毛菜Pterocladiella capillacea (Gmelin)Santelices et Hommersand、紫杉状海门冬Asparagopsis taxiformis (Delile)、茎刺藻Caulacanthus ustulatus (Mertens) Kütz、新角石藻Neogoniolithon sp.、叉节藻Amphiroa sp.、半叶马尾藻Sargassum hemiphyllum (Turn.) var.chinensis C.Ag.、囊藻Colpomenia sinuosa(Mert.exRoth)、羊栖菜Hizikiafusiforme(Harv.)Setch。岩礁带海水中的无机氮和无机磷含量分别在0.17~0.20mg·L^-1和0.007~0.018 mg·L^-1之间,距岩礁带断面4 km左右海域的4个相应站位IN和IP含量分别在0.18~0.22mg·L^-1和0.016~0.022mg·L^-1间,均略高于岩礁区相应站位。大型海藻的生物量与岩礁带无机氮和无机磷间Pearson相关系数分别为-0.248和-0.155。【结论】19种大型海藻在硇洲岛岩礁带海区生态环境下具有良好的生长适应性,固碳能力强,对氮磷具有吸收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硇洲岛岩礁带 海藻场 大型海藻 固碳 氮磷吸收
下载PDF
中国南海硇洲岛潮间带产胞外蛋白酶的可培养海洋真菌多样性(英文) 被引量:7
14
作者 王洁 崔丽娇 +1 位作者 兰柳波 江黎明 《微生物学通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2期238-253,共16页
【目的】研究中国南海硇洲岛潮间带产胞外蛋白酶的可培养海洋真菌多样性。【方法】从中国南海硇洲岛潮间带采集海水和沉积物样品,采用分离培养、蛋白酶生产菌平板检测法和基于内转录间隔区1-5.8S rRNA基因内转录间隔区2(ITS1-5.8S-ITS2... 【目的】研究中国南海硇洲岛潮间带产胞外蛋白酶的可培养海洋真菌多样性。【方法】从中国南海硇洲岛潮间带采集海水和沉积物样品,采用分离培养、蛋白酶生产菌平板检测法和基于内转录间隔区1-5.8S rRNA基因内转录间隔区2(ITS1-5.8S-ITS2)序列的系统进化分析法,研究产胞外蛋白酶真菌的多样性。【结果】采用50%海水配制的马铃薯葡萄糖琼脂(PDA)固体培养板从所采集的样品中分离、纯化并收集了198株真菌分离株,并采用ITS1-5.8S-ITS2序列PCR扩增、测序、BLAST和系统进化分析的方法成功鉴定了其中的178株。其中,有10株的ITS1-5.8S-ITS2序列与其在NCBI数据库中最匹配的ITS1-5.8S-ITS2序列的一致性<97,表明它们有可能是新的物种;其余168株的ITS1-5.8S-ITS2序列与NCBI数据库中已存在的相关ITS1-5.8S-ITS2序列的一致性均≥98%。这178株真菌归属为66个种,分布在子囊菌门和担子菌门的6纲,16个目,27个科的45个属中。其中的主要属为青霉菌属,占28.70%;其次为曲霉属,占11.24%。有83株真菌在加在脱脂奶粉的PDA固体培养板上的菌落周围有一透明圈,表明其可产生分泌胞外蛋白酶。【结论】从中国南海硇洲岛潮间带共分离、鉴定和收集了178株真菌,其中10株可能是新的物种,83株为胞外蛋白酶生产菌。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胞外蛋白酶 可培养海洋真菌 潮间带 硇洲岛 ITS1-5.8S.ITS2序列 蛋白酶生产菌 平板检测法
原文传递
浙江渔山列岛岩礁潮间带大型底栖动物次级生产力 被引量:18
15
作者 焦海峰 施慧雄 +3 位作者 尤仲杰 楼志军 刘红丹 金信飞 《应用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8期2173-2178,共6页
为揭示渔山列岛潮间带大型底栖动物现状,2009年3月至2010年1月在渔山列岛潮间带布设5条断面进行了4个季节的调查取样.利用Brey的经验公式计算了调查海区大型底栖动物栖息密度、生物量、次级生产力和P/B值.结果表明:该潮间带大型底栖动... 为揭示渔山列岛潮间带大型底栖动物现状,2009年3月至2010年1月在渔山列岛潮间带布设5条断面进行了4个季节的调查取样.利用Brey的经验公式计算了调查海区大型底栖动物栖息密度、生物量、次级生产力和P/B值.结果表明:该潮间带大型底栖动物平均栖息密度为1419.5ind.m-2,以去灰干质量(AFDM)计,平均生物量为565.53g.m-2,平均次级生产力为285.58g.m-2.a-1,P/B值为0.51.潮间带次级生产力受大型软体动物和甲壳类影响明显,5个关键生物种(条纹隔贻贝、偏顶蛤、覆瓦小蛇螺、日本笠藤壶和鳞笠藤壶)对次级生产力的贡献为84.0%.研究海域P/B值低于其他海域,说明该海域大型底栖动物世代更替速度较慢,群落结构较稳定.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型底栖动物 次级生产力 P/B值 渔山列岛 岩礁潮间带
原文传递
舟山群岛岩相潮间带日本笠藤壶重金属富集及其污染评价 被引量:2
16
作者 薛俊增 肖利 吴惠仙 《科技导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18期23-28,共6页
日本笠藤壶是舟山群岛岩相潮间带的广布种,对重金属具有较强的富集能力,是生物监测海洋重金属污染的良好指示种。为了探讨舟山海域重金属的污染状况及其在海洋生物体内的富集规律,本文分析了该种对Cu、Pb、Cd、Cr、As和Hg的富集能力。... 日本笠藤壶是舟山群岛岩相潮间带的广布种,对重金属具有较强的富集能力,是生物监测海洋重金属污染的良好指示种。为了探讨舟山海域重金属的污染状况及其在海洋生物体内的富集规律,本文分析了该种对Cu、Pb、Cd、Cr、As和Hg的富集能力。结果表明,日本笠藤壶体内Cu的含量显著高于Pb、Cd、Cr、As和Hg的含量,且Pb和Hg富集量之间呈显著的正相关关系。根据日本笠藤壶体内积累的重金属总量,在本研究的7个样点中,岱山和小洋的日本笠藤壶受重金属污染程度高。与海洋贝类生物质量标准相比,除Pb和Hg超过各自的第二类标准值外,日本笠藤壶体内Cu、Cd、Cr和As含量都没有超过各自的第二类标准值,这表明目前舟山群岛海域日本笠藤壶受Pb和Hg的污染较为严重,受Cu、Cr、Cd、As的污染较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舟山群岛 岩相潮间带 日本笠藤壶 重金属 污染评价
原文传递
湛江沿海潮间带产胞外抗菌活性海洋细菌的分离鉴定及生物多样性分析 被引量:3
17
作者 薛珊珊 刘颖文 +2 位作者 王洁 崔丽娇 江黎明 《基因组学与应用生物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5期2005-2014,共10页
从硇洲岛和徐闻珊瑚礁自然保护区潮间带采集海水和沉积物标本,采用纯培养的方法分离其中的海洋细菌;以金黄色葡萄球菌、枯草芽抱杆菌和大肠埃希菌等为指示菌,以氨苄青霉素、青霉素-链霉素为阳性对照,采用琼脂扩散法筛选抗菌活性菌株;采... 从硇洲岛和徐闻珊瑚礁自然保护区潮间带采集海水和沉积物标本,采用纯培养的方法分离其中的海洋细菌;以金黄色葡萄球菌、枯草芽抱杆菌和大肠埃希菌等为指示菌,以氨苄青霉素、青霉素-链霉素为阳性对照,采用琼脂扩散法筛选抗菌活性菌株;采用基于16S rDNA序列比对及其系统发育分析对分离培养的阳性海洋细菌进行分类鉴定和生物多样性分析;为进一步从海洋细菌资源中发掘新型抗菌药物奠定基础。结果从106株海洋细菌中筛选出了44株抗细菌活性菌株,阳性率为41.5%。其中,11株具有抗金黄色葡萄球菌作用,31株有抗枯草芽孢杆菌作用,13株有抗大肠埃希菌作用。抗菌活性菌株分布于31属,优势属为芽孢杆菌属(Bacillus)和弧菌属(Vibrio)。这表明分离自硇洲岛和徐闻珊瑚礁自然保护区潮间带的海洋细菌中的抗菌活性菌株具有丰富的生物多样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抗菌活性筛选 生物多样性分析 海洋细菌 潮间带 硇洲岛 徐闻珊瑚礁自然保护区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