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现代汉语“V+到/在NP_L”结构的句法构造及相关问题 被引量:11
1
作者 沈阳 《中国语文》 CSSCI 北大核心 2015年第2期105-120,191,共16页
本文提出现代汉语"V+到/在NP_L"结构的形式变化和语义差异是谓语层(VP)动词的"位移特征"和动词后附加语层(PP)介词(到/在)的"功能投射"相互作用的结果,即谓语动词位移特征的强弱诱发和制约了动词后介词(... 本文提出现代汉语"V+到/在NP_L"结构的形式变化和语义差异是谓语层(VP)动词的"位移特征"和动词后附加语层(PP)介词(到/在)的"功能投射"相互作用的结果,即谓语动词位移特征的强弱诱发和制约了动词后介词(到/在)表"方向"或"存在"的终点投射选择。本文同时假设,汉语动词前后表"方向、存在"的处所PP并非移位形成或独立生成,而是在"同形生成"的基础上通过结构和动词选择的"互补删除"实现的,汉语处所PP位置的历时演变现象也可看作是这种操作的句法后果。本文还提出,"V+到/在NP_L"结构而非动趋式才是汉语典型的"位移一终点"结构,与其他语言的同类结构具有内在的一致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动词位移特征 介词投射 位移-终点结构 介词词组位置 同形生成和互补删除
原文传递
垤玛哈尼语宾谓同形短语的特征及其形成条件 被引量:2
2
作者 戴庆厦 李浩 《中央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9年第5期162-168,共7页
本文运用语言类型学的视角特别是分析类型眼光,对垤玛哈尼语宾谓同形短语的特征及其形成条件进行了研究。在共时描写上,从音节特点和语素结构两方面进行分类,区分了宾语、谓语的'真性'和'假性',归纳了其结合的模式。还... 本文运用语言类型学的视角特别是分析类型眼光,对垤玛哈尼语宾谓同形短语的特征及其形成条件进行了研究。在共时描写上,从音节特点和语素结构两方面进行分类,区分了宾语、谓语的'真性'和'假性',归纳了其结合的模式。还对假性同形谓语如何从名词宾语上提取语义做了分析,认为谓语语义的提取主要遵守'常用性'和'专用性'的原则,避免了词义选择上的模棱两可和歧义。在共时描写的基础上,对宾谓同形短语的形成机制进行了分析。指出分析性类型特征是产生宾谓同形短语的结构条件;词类兼用为宾谓同形提供了词汇生成发展的模式;经济原则和类推手段推动了宾谓同形短语的发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垤玛哈尼语 宾谓同形短语 形成条件 分析类型眼光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