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31篇文章
< 1 2 7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Love” as the Key Word: New Sexual Morality and New Literature in the Late Qing and Early Republican Years(1900-1920)
1
作者 杨联芬 Chen Si 《Social Sciences in China》 2014年第4期65-82,共18页
Courtesy of translation, the word "love" (lian "ai 恋爱) entered the modem Chinese language in the early 20th century, leading to changes in the mode, experience, meaning and evaluation of "feelings between men ... Courtesy of translation, the word "love" (lian "ai 恋爱) entered the modem Chinese language in the early 20th century, leading to changes in the mode, experience, meaning and evaluation of "feelings between men and women" by virtue of this new nomenclature. The word entered public discourse and became the point of entry for new Chinese ethical construction, spawning a series of new moral propositions from the late Qing to the May Fourth Movement together with corresponding works of new literature. The "free marriage" advocated in the late Qing confirmed the modem consciousness of marriage premised on love and determined primarily by the will of the parties themselves, initiating a new style of civilized marriage. In the early Republican period, the word "love" was temporarily stigmatized in the course of sinicization, with the result that it was generally avoided in romance fiction. However, the widespread cult of the "spiritual character of love" in novels of tragic love laid the foundation for the emergence of"the sanctity of love" in the May Fourth period. The theory of love constructed at this time under the influence of Western theories made a subtle distinction between the "freedom of love" and "free love," reflecting the ideological divergence within the New Culture community. In terms of spatial imagery and descriptions of love, the pioneering creation of romantic literature during the May Fourth period deconstructed the patriarchal authority that suppressed individual freedom, undermining traditional morality and opening up new fields for literary expression. But since the one-dimensional pursuit of individual freedom also led to weaknesses such as superficial emotionalism, May Fourth romantic literature could not take the experiences and expression of love to a deeper level. 展开更多
关键词 LOVE late qing and early republican period new word new morality new literature
原文传递
The Development of Early Modern Chinese Economics: Based on Investigation of Doctoral Dissertations by Chinese Students Studying Abroad in the Late Qing and Republican Periods
2
作者 邹进文 《Social Sciences in China》 2012年第2期75-93,共19页
In the initial period of transplanting Western economic theory, Chinese students studying abroad in the late Qing and Republican periods played a very important role in the formation and development of modern Chinese ... In the initial period of transplanting Western economic theory, Chinese students studying abroad in the late Qing and Republican periods played a very important role in the formation and development of modern Chinese economics. On the one hand, by applying modern economic theory to Chinese economic problems, they sought solutions to these problems and facilitated the Sinicization and localization of economics; on the other, they kept pace with the latest developments in economics and were bold innovators, with some entering the ranks of world famous economists. 展开更多
关键词 Chinese students studying abroad in the late qing and republican periods modem economics doctoral dissertation
原文传递
From the Cognition of the Sick at Heart to the Cognition of Ghosts: The Knowledge Transformation of Cognitive Psychology in the Late Qing/Republican Era(1895-1949)
3
作者 Cui Guanghui Guo Benyu 黄德远 《Social Sciences in China》 2022年第4期105-118,共14页
In examining the historical changes in cognitive psychology from 1895 to 1949, it is necessary to transform cognitive psychology into cognitive practice. In the late Qing and early Republic era(1895-1919), cognitive p... In examining the historical changes in cognitive psychology from 1895 to 1949, it is necessary to transform cognitive psychology into cognitive practice. In the late Qing and early Republic era(1895-1919), cognitive practice mainly appeared as the cognition of the sick at heart. Against the background of the late Qing importation of Western learning aimed at securing national salvation, the intellectual class, represented by Tan Sitong,hastily dressed the wound to the traditional Chinese learning of Heaven and man inflicted by late nineteenth century scientific knowledge from Europe and America. They regarded cognition as the understanding gained in the practice of self-cultivation, as affording man a spiritual resting place between Heaven and Earth. By the time of the Republic of China(1920-1949), the main form of cognitive practice had become ghostly cognition.Under the banner of saving the country by means of science, higher education researchers,represented by Lu Zhiwei, explored cognition with the help of such intermediaries as physiological mechanisms and language structure. Men could easily become ghosts trapped in intermediaries when they plunged into the conceptual world in search of truth,as their cognitive practice evolved into the conceptual grasp of ghosts. This ghostly cognition continued into later information processing psychology and was disseminated among the mass of the public. A deeper level of the cognition of the sick at heart remains for future study, on the lengthy road home. 展开更多
关键词 late qing/republican Chinese cognitive psychology knowledge transformation cognition of the sick at heart cognition of ghosts
原文传递
“Macrohistory” and “Microhistory” in the writing of library history: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library archives in the periods of late Qing Dynasty and Republican of China
4
作者 YAO Leye LIU Chunyu REN Jiale 《Journal of Library Science in China》 2018年第1期173-174,共2页
Research paradigms determine the ways the history is written and the consequent research products.By analyzing the present historiography paradigms in library history,their characteristics and limitations,this study p... Research paradigms determine the ways the history is written and the consequent research products.By analyzing the present historiography paradigms in library history,their characteristics and limitations,this study proposes new paradigms based on library archives in the periods of Late Qing Dynasty and Republican China. 展开更多
关键词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LIBRARY ARCHIVES the PERIODS of late qing DYNASTY and republican of China Macrohistory Microhistory in the WRITING of LIBRARY history
原文传递
从儒家经典到课本选文:清末民初读经科向国文科的转化与融入
5
作者 张心科 《宁波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 2024年第1期64-71,共8页
民国初年读经被取消后又被反复提倡,但清末的读经科部分转化、融入了国文科并影响了国文科的发展:国文科课程目标中的“德”由读经科转入,教材中部分课文是对读经科中的整本儒家经典的节选,教学中的诵读法也来自读经科。转化的发生及其... 民国初年读经被取消后又被反复提倡,但清末的读经科部分转化、融入了国文科并影响了国文科的发展:国文科课程目标中的“德”由读经科转入,教材中部分课文是对读经科中的整本儒家经典的节选,教学中的诵读法也来自读经科。转化的发生及其成功,主要原因是:读经科改变了形式,顺应了现代教育(国文)的变化,教育目的由培养臣民转为培养公民,教育形式由私塾中的单个点拨到学堂中的班级授课,国文教材形态由专书变为选文,考试文体由八股变为古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清末民初 读经科 国文科
下载PDF
晚近词坛多元门径中的清真法度与创作实践
6
作者 徐燕婷 《中国文学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期127-134,共8页
晚近词坛在浙常交融的背景下,辅以新旧文化之争,词坛呈现多元门径。周济的“宋四家说”奠定多元门径的根基,王鹏运、朱祖谋等清季四大家、龙榆生、唐圭璋等现代词家在此基础上多有发挥、修正与拓展。作为学词门径之一的清真词,其精工博... 晚近词坛在浙常交融的背景下,辅以新旧文化之争,词坛呈现多元门径。周济的“宋四家说”奠定多元门径的根基,王鹏运、朱祖谋等清季四大家、龙榆生、唐圭璋等现代词家在此基础上多有发挥、修正与拓展。作为学词门径之一的清真词,其精工博大、格调天成的清真法度被奉为学词之至境,陈洵、夏敬观、朱师辙、邵瑞彭、汪东等人在创作实践中积极效法。词人对清真词的追和实践可视为师法清真最直接的体现。晚近词人师法清真也往往存在着理论与创作实践的分化、男性词人与女性词人创作冷热不均等问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晚近 清真法度 创作 词学
下载PDF
近代外交转型视域下的南海海疆交涉
7
作者 张莉媛 刘永连 《海南热带海洋学院学报》 2024年第1期3-12,共10页
近代以来,海疆危机频发,海疆交涉频繁。先后有清末中日东沙主权交涉、民国中日东沙海产纠纷交涉、中法西沙群岛主权交涉以及南海九小岛交涉等。南海海疆交涉仰赖外交部门主持大局,更离不开广东地方政府的参与和支持。随着地方外交权限... 近代以来,海疆危机频发,海疆交涉频繁。先后有清末中日东沙主权交涉、民国中日东沙海产纠纷交涉、中法西沙群岛主权交涉以及南海九小岛交涉等。南海海疆交涉仰赖外交部门主持大局,更离不开广东地方政府的参与和支持。随着地方外交权限的削弱,海疆交涉一度呈现出中央、地方分别主导或互相合作的复杂局面。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南海诸岛 外交交涉 晚清 民国时期
下载PDF
晚清民国时期杭州城市火灾及消防机制研究
8
作者 王庆国 《杭州电子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24年第2期44-49,共6页
火灾是城市生活的重大安全隐患,杭州开埠后,人口、房屋和城市面积迅速扩大,火灾隐患大幅增加。晚清至民国时期杭州火患发生的原因,既有自然因素,也有社会因素。频繁发生的火灾对杭州城市社会的正常运转和生产生活造成严重影响。面对火患... 火灾是城市生活的重大安全隐患,杭州开埠后,人口、房屋和城市面积迅速扩大,火灾隐患大幅增加。晚清至民国时期杭州火患发生的原因,既有自然因素,也有社会因素。频繁发生的火灾对杭州城市社会的正常运转和生产生活造成严重影响。面对火患,杭州官、民两种消防组织应运而生,共同参与到防火、救火之中,取得了显著成效,在变与不变中共同维护杭州城市的繁荣与稳定。晚清民国时期杭州火灾及其应对的经验教训,对于我国城市消防工作具有一定的借鉴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火灾 救火 晚清民国 消防机制
下载PDF
赋权女性:晚清民国女子教科书的启蒙诉求 被引量:6
9
作者 吴小鸥 李想 《华东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4年第1期103-110,共8页
1904—1915年是晚清民国时期女子教科书编撰(译)的高峰期,但数量与种类不多,科目不齐。女子小学教科书集中在晚清民初编纂,以修身、国文、尺牍、家事、算术为主,女子中学教科书集中在民初编译,以算术、代数、几何、化学、物理、生理、... 1904—1915年是晚清民国时期女子教科书编撰(译)的高峰期,但数量与种类不多,科目不齐。女子小学教科书集中在晚清民初编纂,以修身、国文、尺牍、家事、算术为主,女子中学教科书集中在民初编译,以算术、代数、几何、化学、物理、生理、矿物、动物、植物为主。女子教科书的启蒙诉求集中表现在对女子教育享有权、自主发展权、工作参与权、身心健康权的赋权增能,超越了当时社会上一些先进知识分子关于女子及女子教育的思想。由于编撰者均为男性,女子教科书呈现的是符合男子社会文化标准的理想女性形象,关注女子在新时代的社会功能,这是一种他者赋权而不是立足于女性生命本体的自我赋权。但女子教科书能从天赋人权的角度竭力倡导女子全新人生范式的构建以及全新的"国民之母"及"女国民"身份认同,历史意义和价值十分巨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晚清民国 女子 教科书 赋权 启蒙
下载PDF
清末民初(1898~1919)儿童文学翻译鸟瞰 被引量:18
10
作者 李丽 《三峡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2005年第1期103-106,共4页
清末民初,是文学翻译发端和大盛的时期,以中国人作为主体的儿童文学的翻译也肇始于此。目前儿童文学翻译研究在中国是处于边缘的位置,尤其是清末民初这一阶段,缺乏比较宏观的研究。
关键词 儿童文学 发端 文学翻译 清末民初 国是 边缘 时期 翻译研究 位置 宏观
下载PDF
清末民初报刊讽刺画的新闻表达技法及其社会功能 被引量:4
11
作者 董广安 冯鑫 《编辑之友》 CSSCI 北大核心 2018年第3期103-107,共5页
清末民初的报刊讽刺画将漫画与新闻勾连,在建构国家民族图景的同时,形成新的新闻表达方式,成为传播文明的利器。作为反帝反封建的斗争武器,报刊讽刺画展现出在自由思想传播社会掀起鼓动风潮背景下一批漫画家"画以载道"的人文... 清末民初的报刊讽刺画将漫画与新闻勾连,在建构国家民族图景的同时,形成新的新闻表达方式,成为传播文明的利器。作为反帝反封建的斗争武器,报刊讽刺画展现出在自由思想传播社会掀起鼓动风潮背景下一批漫画家"画以载道"的人文志向,更反映出漫画已从单纯的艺术绘画脱胎为政治话语表达的工具。以现实为题材记录历史,针砭时弊。浓厚的政治色彩以及多重修辞手法的运用,使得报刊讽刺画比当时的新闻报道更有效果。时至今日,报刊讽刺画的社会动员仍能凝聚人心,其批判丑恶启蒙心智的社会功能仍具有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清末民初 报刊讽刺画 图像叙事 新闻表达 社会功能
下载PDF
晚清民初学者冯幵及其未刊抄本《秋辛词》 被引量:2
12
作者 沈燕红 朱惠国 《浙江社会科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17年第2期140-147,共8页
晚清民初学者冯幵所著《回风堂词》一卷,早在民国时期辑入《彊村丛书·沧海遗音集》雕版行世;而所著《秋辛词》,后人却未曾亲见。今发现宁波天一阁藏有冯幵未刊抄本《秋辛词》一卷五十四首,为其十六至二十六岁回肠荡气时所作,由冯... 晚清民初学者冯幵所著《回风堂词》一卷,早在民国时期辑入《彊村丛书·沧海遗音集》雕版行世;而所著《秋辛词》,后人却未曾亲见。今发现宁波天一阁藏有冯幵未刊抄本《秋辛词》一卷五十四首,为其十六至二十六岁回肠荡气时所作,由冯幵亲自编定。《秋辛词》为冯词全璧或可面世开启了关键性一步,为冯词文本校勘、版本流变的研究提供了宝贵资料,对其词学实践、词风演变的探讨具有重要价值,并能丰富和完善晚清近代名家词集的整理研究成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晚清民初 冯幵 未刊抄本 《秋辛词》
下载PDF
新见晚清民国传奇杂剧七种考述 被引量:1
13
作者 车文明 陈仕国 《艺术百家》 CSSCI 北大核心 2014年第1期175-179,共5页
作为近代文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新见的七种晚清民国传奇杂剧作品在某种程度上,体现了这一时期传奇杂剧作为案头文本的某些新变,其文学文献价值及戏曲史意义不应被忽视,理应被纳入近代戏曲乃至近代文学研究的领域当中。鉴于此,笔者兹以考... 作为近代文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新见的七种晚清民国传奇杂剧作品在某种程度上,体现了这一时期传奇杂剧作为案头文本的某些新变,其文学文献价值及戏曲史意义不应被忽视,理应被纳入近代戏曲乃至近代文学研究的领域当中。鉴于此,笔者兹以考述作者及其剧作相关问题,以期为深入进行有关研究提供新的资料与线索。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戏曲艺术 晚清民国 传奇杂剧 艺术创作 戏剧作品 考述
下载PDF
清末民初“国民外交”一词的形成及其含义述论 被引量:9
14
作者 周斌 《安徽史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08年第5期22-32,共11页
清末民初"国民外交"一词的提出,既是中国人民在严重的民族危机下寻求自强独立的现实需要,在一定程度上也是受到了日本的影响,将本意为国家外交的"national diplomacy"译为"国民外交"。中国的"国民外... 清末民初"国民外交"一词的提出,既是中国人民在严重的民族危机下寻求自强独立的现实需要,在一定程度上也是受到了日本的影响,将本意为国家外交的"national diplomacy"译为"国民外交"。中国的"国民外交"概念的内涵主要表现为三个方面:一是将人民主权思想应用于外交领域,含有视外交为国民的外交,政府应尊重民意办理外交的意思;二是指国民可通过国会参与外交,以舆论监督外交,将自己的意志反映贯彻于外交事务;三是通过国际民间交往增进友谊,进而改善邦交,促进世界和平。虽然今天的"国民外交"概念主要是从国际民间交往的外交意义上来说的,但不容忽视其原来政府外交须尊重民意,而国民有权监督政府外交的含义所具有的现实借鉴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国民外交概念 清末民初 外交民主化
下载PDF
论清末民初的同学会的产生,类别和运作 被引量:2
15
作者 苏全有 王世超 《温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4年第3期92-98,共7页
清末民初的同学会在近代中国影响甚巨,然学界相关研究极其匮乏。同学会产生于近代新式教育的基础上,数目繁多,类别丰富。其成立初期虽受外界干涉,但其具备严密的运作机制,加之其开展的众多活动颇引人兴趣,使其具备强大的生命力,尤其是... 清末民初的同学会在近代中国影响甚巨,然学界相关研究极其匮乏。同学会产生于近代新式教育的基础上,数目繁多,类别丰富。其成立初期虽受外界干涉,但其具备严密的运作机制,加之其开展的众多活动颇引人兴趣,使其具备强大的生命力,尤其是同学会会员面对外国侵略时表现出的强烈爱国情怀在中国近代史上意义重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清末民初 同学会 教育史
下载PDF
晚清民初上海文人的经济生活与身份转型——以王韬、包天笑为例 被引量:8
16
作者 叶中强 《上海财经大学学报》 CSSCI 2007年第6期8-15,共8页
近代上海城市的发展,把一批传统士人卷了进来,中国文人由此开始走出延续千百年的仕途经济,走向近代城市的分工体系和独立职业空间。作为晚清上海初始城市化的亲历者,王韬在文化心理和经济生活两方面,经历了一场由"士人"转向... 近代上海城市的发展,把一批传统士人卷了进来,中国文人由此开始走出延续千百年的仕途经济,走向近代城市的分工体系和独立职业空间。作为晚清上海初始城市化的亲历者,王韬在文化心理和经济生活两方面,经历了一场由"士人"转向城市职业者的艰难蜕变。而生活于清末民初上海的包天笑,则以明确的职业归属感,取代了传统士人的仕宦情结,中国文人至此初步完成了由传统政教依附者向近代独立文化人的转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晚清民初 上海文人 经济生活 身份转型
下载PDF
香格里拉县波湾村现存清末、民国时期东巴文地契述要 被引量:1
17
作者 和继全 赵秀云 《民族学刊》 2016年第5期28-34,105-106,共9页
传世纳西东巴文献以宗教典籍为主,契约等民间应用性文献较少。笔者在云南香格里拉市波湾村发现10件清末至民国时期(1902-1939年)的纳西东巴文地契。本文对这批东巴文地契做了初步翻译,并对其内容、形式、年代,以及所反映的地契制度等做... 传世纳西东巴文献以宗教典籍为主,契约等民间应用性文献较少。笔者在云南香格里拉市波湾村发现10件清末至民国时期(1902-1939年)的纳西东巴文地契。本文对这批东巴文地契做了初步翻译,并对其内容、形式、年代,以及所反映的地契制度等做了初步研究。这批地契内容涉及买卖和回赎土地、因土地而引起的纠纷及调节、对同一块土地的多次不同性质的买卖,还涉及东巴文和藏文双语书写的清账文书等。所有地契都具备立契时间、立契人、标的物、成契理由、对价、效力担保、落款等因素,并具有格式化趋势。这批东巴文地契对研究地方社会、经济、政治、文化和东巴文字的使用、流传都有较高的资料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东巴文地契 清末民初 香格里拉 述要
下载PDF
清末民国间边疆少数民族地区教会学校述略 被引量:3
18
作者 徐永志 《民族教育研究》 2001年第2期56-61,共6页
清末民国间边疆少数民族地区教会学校兴学的主要目的是扩大教会影响 ,但它在客观上也传播了近现代西方文化 ,促进了边疆少数民族地区近现代教育的兴起。由于文化形态、宗教信仰不同等因素 ,其影响也在一定范围和程度上彰显出边疆少数民... 清末民国间边疆少数民族地区教会学校兴学的主要目的是扩大教会影响 ,但它在客观上也传播了近现代西方文化 ,促进了边疆少数民族地区近现代教育的兴起。由于文化形态、宗教信仰不同等因素 ,其影响也在一定范围和程度上彰显出边疆少数民族地区社会变迁的多样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清末 民国 边疆 教会学校 宗教教育 少数民族教育 中国
下载PDF
清末民初的新闻出版法 被引量:2
19
作者 殷莉 何秋红 《南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9年第3期128-134,共7页
清末民初的新闻出版法中有国家立法机关制定的法律,也有国家最高行政机关制定的行政法规。《报章应守规则》属于越权所立之法,法律规则也不完备。《报馆暂行条规》没有规定法律适用条件,行为模式和法律后果之间缺少一一对应关系,不符合... 清末民初的新闻出版法中有国家立法机关制定的法律,也有国家最高行政机关制定的行政法规。《报章应守规则》属于越权所立之法,法律规则也不完备。《报馆暂行条规》没有规定法律适用条件,行为模式和法律后果之间缺少一一对应关系,不符合法应明确、肯定的要求,不是真正意义上的新闻法律规范。《大清报律》《钦定报律》是符合立法主体和立法程序的法律,《民国暂行报律》属于南京临时政府内务部越权所立之法,《报纸条例》《修正报纸条例》《出版法》是不符合行政立法程序的行政法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新闻法 立法 清末民初
下载PDF
清末民初“五族共和”思想简论 被引量:5
20
作者 何志明 《宁夏社会科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06年第4期129-134,共6页
从维护多民族国家统一的角度,选取清末民初“五族共和”思想作为研究对象。“五族共和”不仅涵盖了民族平等、民族团结、民族统一的思想,同时也体现了民主共和原则,为近代中国社会提供了在民主共和体制下解决国内民族问题的一种选择模... 从维护多民族国家统一的角度,选取清末民初“五族共和”思想作为研究对象。“五族共和”不仅涵盖了民族平等、民族团结、民族统一的思想,同时也体现了民主共和原则,为近代中国社会提供了在民主共和体制下解决国内民族问题的一种选择模式。关注近代中国人对解决中国民族民主问题所作的理论探索和“五族共和”作为政治话语在近代中国所产生的影响,探讨近代以来各族认同中华民族文化的历史进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清末民初 五族共和 思想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7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