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559篇文章
< 1 2 28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On the Aesthetic Wonder and Unity at the Peak of Literary Theory in the Six Dynasties Key
1
作者 Yang Jiyong 《Journal of Philosophy Study》 2023年第7期290-302,共13页
The study found that the classics born during the turbulent Six Dynasties period,starting from Cao Pi’s“The Classics”to“Wen Fu”,“Wen Xin Diao Long”,“Shipin”and other classics,can all be analyzed to have a com... The study found that the classics born during the turbulent Six Dynasties period,starting from Cao Pi’s“The Classics”to“Wen Fu”,“Wen Xin Diao Long”,“Shipin”and other classics,can all be analyzed to have a common origin.Attributes,that is,the philosophical strategy of dualistic isomorphism of explicit and implicit,is also a pattern;it can be proven that this is the philosophical key to interpreting and studying the classics of the Six Dynasties.It not only governs many aesthetic principles and aesthetic methods,but also emphasizes the need to transcend the appearance of current existence,transcend the current utilitarianism,and pay attention to the hidden and non-existent,just like paying attention to dark matter and antimatter in the universe.Pay attention to the origin of Shipin and expand aesthetic horizons;this philosophical secret not only exists in the classics of the Six Dynasties,it has its unity,graphics and vitality,as well as its historical inheritance and continuous operation.Its trajectory marks the context of literary theory and aesthetics;the modern construction of contemporary literary theory must be based on its operating trends.Only by transcending all utilitarianism can we better demonstrate the natural characteristics of Chinese tradition such as nationality.Otherwise,literary theory,aesthetics,and philosophy will not be self-consistent. 展开更多
关键词 Six Dynasties literary theory literary Fu” literary Mind and Diaolong” “Food” Explicit-Implicit Dual Isomorphism Philosophy Graphics
下载PDF
On Characters in Cities in the Late Qing Dynasty: Taking Dian-shi Zhai Pictorial (1884-1898) as the Core Research Object
2
作者 ZHAO Hong-fei ZHANG Pei 《Cultural and Religious Studies》 2021年第12期559-565,共7页
Dian-shi Zhai Pictorial(1884-1898)is the earliest and most influential news pictorial in modern China,creating a new form with pictures and text.Taking Dian-shi Zhai Pictorial as the research object,this paper mainly ... Dian-shi Zhai Pictorial(1884-1898)is the earliest and most influential news pictorial in modern China,creating a new form with pictures and text.Taking Dian-shi Zhai Pictorial as the research object,this paper mainly studies how the pictorial uses words to shape the image of characters in cities,especially the image of women,and analyzes the shaping of urban characters’identity,personality,social status,and behavior in different news reports,so as to understand the image of urban characters and civil activities in the late Qing Dynasty.At the same time,the accurate use of words and the attitudes and values contained in pictorial have important reference significance for modern media. 展开更多
关键词 Dian-shi Zhai Pictorial characters in cities late qing dynasty the category of collected literary
下载PDF
The Tragedy of Women Rebels: Figures of Women Rebels in the Literature of Ming and Qing Dynasties
3
作者 Ying Zheng 《Sociology Study》 2014年第7期634-640,共7页
In the volume of Chinese literature of Ming and Qing dynasties, there are a lot of well-known figures of women rebels, who have been highly spoken of by many later critics for their braveness in breaking the conventio... In the volume of Chinese literature of Ming and Qing dynasties, there are a lot of well-known figures of women rebels, who have been highly spoken of by many later critics for their braveness in breaking the conventional and unfair rules made for women in that male-centered society. In the traditional point of view, the appearance of these literary figures marks the awareness of self-consciousness of women. But this paper, by analyzing two of the representative figures of them, Miss Du Liniang (杜丽娘) in Tang Xianzu's drama The Peony Pavilion (牡丹亭) and the women in the Women's Kingdom (女儿国) in Li Ruzhen's novel Flowers in the Mirror (镜花缘), tries to figure out and distinguish the superficial gender dependence and the real but hidden role of "the other" in these characters. It purports to convince that such processes of rebellion are none the less women's tragedies, for they serve only to show Chinese women's unchangeable position of "the second sex" in the traditional male-centered society of old China, but merely in some new and different ways. 展开更多
关键词 Chinese literary works Ming and qing dynasties women rebels SELF-CONSCIOUSNESS the second sex"
下载PDF
清初文人雅集与文学书写——以春雨草堂为中心
4
作者 杨泽琴 《内蒙古社会科学》 北大核心 2024年第5期179-186,共8页
清初的文人雅集活动是值得关注的文化现象。经历了改朝换代的鼎革巨变,基于易代本身的残酷、易代史事之于汉人的严重性及其历史记忆的创伤感,置身泛地化、泛政治化的混层型社会文化群落,清初文人在公开场域的雅集唱和呈现出创作思维的... 清初的文人雅集活动是值得关注的文化现象。经历了改朝换代的鼎革巨变,基于易代本身的残酷、易代史事之于汉人的严重性及其历史记忆的创伤感,置身泛地化、泛政治化的混层型社会文化群落,清初文人在公开场域的雅集唱和呈现出创作思维的趋同性和文学书写的类型化特点。寄情林泉的隐逸诗、以文会友的酬赠诗、诗酒风流的任诞诗、发幽阐微的心志诗都濡染了时代风习,是特殊历史语境下进退失据的汉族文人游寓、聚合、交际、抒怀的典型写影。清初文人雅集的泛地化流动形成了文人群落—群丛—文化圈的网络化延展,具有延续性、开放性和经典化意义。泰州宫伟鏐之春雨草堂成为彼时江南一隅的文渊诗薮、文人重要的“精神桃源”,南北文士躬亲与会,其诗文化活动成为清初江淮流域引人瞩目的文化现象,对认识、审视清初文人雅集与文学书写具有代表性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清初 文人雅集 文学书写 春雨草堂
下载PDF
明清易代与江南文学版图之重构
5
作者 周明初 《浙江社会科学》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127-139,160,共14页
在明代至清代康熙前期,苏州无疑是整个江南地区文学创作和活动的中心。明末清初,杭州和常州的文学得到了较大的发展,在康熙中后期以来与苏州形成了鼎立的局面。江南其他地区的文学发展,在明清两朝也各自有着不同程度的变化。江南地区的... 在明代至清代康熙前期,苏州无疑是整个江南地区文学创作和活动的中心。明末清初,杭州和常州的文学得到了较大的发展,在康熙中后期以来与苏州形成了鼎立的局面。江南其他地区的文学发展,在明清两朝也各自有着不同程度的变化。江南地区的文学版图在清代得到重构。这一局面的出现与明清易代有着根本的关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江南文学版图 明清易代 重构
下载PDF
文章文法视野下义例、史法、义法之辨析
6
作者 宁俊红 王阳 《兰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108-116,共9页
学者们往往将方苞所谓文章义法等同于经学义例、书法或史法,此观点值得商榷。义例、史法对文章文法的发展都有不同程度的影响,它们都重视大义的书写,也影响到义法说对文章大义指向的重视以及将义与法密切关联的主张。不过,经学大义或史... 学者们往往将方苞所谓文章义法等同于经学义例、书法或史法,此观点值得商榷。义例、史法对文章文法的发展都有不同程度的影响,它们都重视大义的书写,也影响到义法说对文章大义指向的重视以及将义与法密切关联的主张。不过,经学大义或史学大义在某种程度上是学者共同认可或遵守的价值观念,而文章大义则往往体现作家个人的学养、精神等等。义例、史法、文章义法也都关注文章写作之“法”,都会考虑书与不书或材料的取舍等问题,但在“法”的内涵和指向上又有明显区别。经学家对书法的分析主要体现在文章字句上,即所谓“一字褒贬”,史法的根本在于对体例的把握;《史通》开启了叙事文法的总结,明人以此为基础,通过《左传》《史记》等的评点使叙事的篇章之法得到充分认识和发展;方苞义法说的提出又以明人为基础,简化明代以来层出不穷的炫目、奇妙之法,主张法的运用随义而变化,更关注最基本的篇章法则,确立了清代文章学的基本走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文章文法 义法说 义例 史法 方苞 清代
下载PDF
论明清文论中的字诀批评
7
作者 杨志平 《中国文学研究》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113-119,共7页
字诀批评是明清文论中比较常见却又少有专论的批评现象。字诀批评源起于道佛教义,同时又广泛流布于古代书画批评等诸多领域。明清文论中的字诀批评主要从文学涵养、体性风貌与创作技法等方面凝练并发展了传统文论思想。作为一种独具特... 字诀批评是明清文论中比较常见却又少有专论的批评现象。字诀批评源起于道佛教义,同时又广泛流布于古代书画批评等诸多领域。明清文论中的字诀批评主要从文学涵养、体性风貌与创作技法等方面凝练并发展了传统文论思想。作为一种独具特色的特殊批评形式,明清文论中的字诀批评有着重要的理论价值、传播价值与认识价值,值得深入探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明清文论 字诀批评 渊源 内涵 价值
下载PDF
明清贺兰山主题诗词的书写维度及价值探论
8
作者 马志英 《北方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120-126,共7页
明清时期是贺兰山主题诗词发展的重要阶段,在政治环境、文教事业等地缘因素的共同构建下,诗词作品中的贺兰山突破以往单一的政治地缘形象而呈现出丰富多元的书写维度。一是地理空间维度,以山峦景致咏江山之胜,以贺兰晴雪为代表的景致呈... 明清时期是贺兰山主题诗词发展的重要阶段,在政治环境、文教事业等地缘因素的共同构建下,诗词作品中的贺兰山突破以往单一的政治地缘形象而呈现出丰富多元的书写维度。一是地理空间维度,以山峦景致咏江山之胜,以贺兰晴雪为代表的景致呈现出书写群体对边地宁夏从疏离到欣赏的情感转向。二是文化空间维度,以塔林佛寺文庙反映儒释道三教相交融的文化氛围。三是心理空间维度,以历史遗迹抒怀古思今之情。明清贺兰山主题诗词的重要研究价值在于贺兰山文学景观的审美形象和文化内涵的变迁过程就是其逐渐与中原文化不断建立联结关系的过程,也见证了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的演进轨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明清 贺兰山主题诗词 地理空间 文学景观 中华民族共同体
下载PDF
使命与认同:清代西域满族居官文人诗作中的物我交融书写
9
作者 李江杰 赵佳丽 《内蒙古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24年第5期117-124,共8页
清代西域满族居官文人深受朝廷倚重,且多熟谙汉语诗文创作,故仕宦期间以诗作表达其恪尽职守、践履西域的强烈使命感。西域满族居官文人的西戍诗歌亦表现出对治边理政的强烈责任感,将自然地理、人文景观书写与立功边塞豪情相融合形成物... 清代西域满族居官文人深受朝廷倚重,且多熟谙汉语诗文创作,故仕宦期间以诗作表达其恪尽职守、践履西域的强烈使命感。西域满族居官文人的西戍诗歌亦表现出对治边理政的强烈责任感,将自然地理、人文景观书写与立功边塞豪情相融合形成物我交融的书写,诗作亦得江山之助,将豪迈超拔之气与闲适静谧之情相结合,塑造出靖边安国、建设西陲与体察民情等善理边政的主人翁形象。清代西域满族官员作为朝廷之重臣而竭尽忠诚,在西戍诗歌中寄寓忠孝情怀下的建功西陲之志,诗风雄健激昂,彰显清代西域满族居官文人的深厚文化底蕴,循此亦可寻绎清代满汉文化融合在西域边地的重大成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清代 满族居官文人 地理景观 文学书写 物我交融
下载PDF
清代瘟疫学家辨治疫病理论与经验探析
10
作者 晏蔓柔 李楠 +4 位作者 付静思 钱琳琳 包瑜 祁钰涵 马晓北 《环球中医药》 CAS 2024年第7期1244-1248,共5页
清代瘟疫学家结合治疫经验,对疫病病因、传变和辨治理论进行了补充与发展。在病因方面,遵杂气致疫,对杂气属性有更全面的认识。在传变与辨治方面,戴天章提倡表里传变与辨治;一些医家创以中道为中心的传变与辨治理论,如余师愚的毒热入胃... 清代瘟疫学家结合治疫经验,对疫病病因、传变和辨治理论进行了补充与发展。在病因方面,遵杂气致疫,对杂气属性有更全面的认识。在传变与辨治方面,戴天章提倡表里传变与辨治;一些医家创以中道为中心的传变与辨治理论,如余师愚的毒热入胃布散十二经的理论、李炳的浊邪壅闭肺胃理论、朱增籍的沴邪直干肺胃理论;一些医家重视三焦传变与辨治,如杨栗山的三焦怫热郁滞理论、朱增籍的沴邪郁结三焦理论;此外,刘奎、朱增籍遵六经传变与辨治。清代瘟疫学家辨治疫病理论与经验对当代防治疫病有指导与启发意义。在当今时代,诸家所展现的变通和创新思维在防治新发和突发传染病方面显得尤为重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疫病 清代瘟疫学家 杂气 疫病辨治理论 疫病防治
下载PDF
中晚明诸名家文学创作工夫论概述
11
作者 汪群红 《江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113-120,共8页
中晚明文学工夫论或承于传统的文学艺术工夫论,或根于朱熹格物致知之工夫论,或鉴于王学致良知的工夫论,或源于禅宗明心见性的工夫论,或合孟子的“知言”“养气”工夫为一体。如李东阳、王世贞、胡应麟、许学夷等人的文体工夫论重视学养... 中晚明文学工夫论或承于传统的文学艺术工夫论,或根于朱熹格物致知之工夫论,或鉴于王学致良知的工夫论,或源于禅宗明心见性的工夫论,或合孟子的“知言”“养气”工夫为一体。如李东阳、王世贞、胡应麟、许学夷等人的文体工夫论重视学养、强调对文体规范、篇章字句之法的掌握;唐顺之、李贽、袁宏道等人的文学创作主体工夫论指向心性的修炼、知识的效用,主体精神的大解脱;王阳明倡导在心性本体上下工夫,至刘宗周、黄宗羲等则主张以工夫作为“存养”身心锻炼的本体。这亦势必影响其文学创作观念。充分认识中晚明诸名家文学创作工夫论的价值,对重新建构与阐释明代文学批评体系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晚明 文学创作 工夫论
下载PDF
宋代词论的“尚清”意识
12
作者 吴洋洋 《通化师范学院学报》 2024年第5期45-50,共6页
宋代词论呈现出了鲜明的“尚清”意识。“清”话语可以指向词体的构成部分,也可以指向作品整体的审美风格和词人人品境界。反映在宋词上,“清”的审美特征主要体现在文辞上的明净自然,意蕴层面的高雅不俗。“尚清”意识与宋代儒学复兴... 宋代词论呈现出了鲜明的“尚清”意识。“清”话语可以指向词体的构成部分,也可以指向作品整体的审美风格和词人人品境界。反映在宋词上,“清”的审美特征主要体现在文辞上的明净自然,意蕴层面的高雅不俗。“尚清”意识与宋代儒学复兴密切相关,也是文人阶层追求清雅生活的文学表达。宋代词论的“尚清”意识,反映出中国古代“取象连类”的思维方式和宋代文学艺术整体审美风尚,推动了后世词论的“尚清”审美取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宋代 词论 尚清
下载PDF
岭南医家刘渊《医学纂要》中风辨治探析
13
作者 王岳铭 张佛明 陈凯佳 《广州中医药大学学报》 CAS 2024年第2期501-505,共5页
清代岭南医家刘渊所撰的《医学纂要》是一本既言其验、又探其要的综合性医著。《医学纂要》对于中风的辨治既传承了张仲景与张景岳的理论与观点,又在遣方用药中体现了创新。刘渊在辨治中风时,从痰论治,调补脾肾;在仲景六经辨证的基础上... 清代岭南医家刘渊所撰的《医学纂要》是一本既言其验、又探其要的综合性医著。《医学纂要》对于中风的辨治既传承了张仲景与张景岳的理论与观点,又在遣方用药中体现了创新。刘渊在辨治中风时,从痰论治,调补脾肾;在仲景六经辨证的基础上,结合自身临证经验,创立了针对中风的六经证治;秉承标本分治的原则,治疗中风区分急缓,辨别急危重症。治疗中风用药时,继承张景岳“补虚不离桂附”之思路,或佐以肉桂与附子以追散失的元阳、生无根之气,或佐以桂枝与附子以通畅血脉,使寒邪自除;遣方用药多采用人参、黄芪、当归、川芎、白芍以补气养血,调补人体气血阴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岭南医家 《医学纂要》 中风 从痰论治 调补脾肾 补气养血 刘渊 清代
下载PDF
清代寒温论辩视野下江南“感证”的医学知识生产与调适
14
作者 徐晓聪 郑洪 张星 《中医药文化》 2024年第1期17-26,共10页
明清时期,医家针对伤寒学说与温病学说展开了一系列学理论争。清代江南医家为应对寒温之辩,针对南方多湿热、温热气候所导致的疾病谱特点,以“感证”论四时六气之外感热病,但仍多在伤寒的学理体系下探讨。清中期以来,新感温病学说广泛传... 明清时期,医家针对伤寒学说与温病学说展开了一系列学理论争。清代江南医家为应对寒温之辩,针对南方多湿热、温热气候所导致的疾病谱特点,以“感证”论四时六气之外感热病,但仍多在伤寒的学理体系下探讨。清中期以来,新感温病学说广泛传播,医家在原有“感证”理论体系基础上,以不同方式吸收新兴的温病学知识,实现知识再生产,体现了清代伤寒与温病学说之间继承、转化与融合的过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清代 江南 伤寒学说 温病学说 感证
下载PDF
元明清文学作品中的女性角色塑造逻辑与塑造方式研究
15
作者 黄薇 《湖北第二师范学院学报》 2024年第7期60-64,共5页
元明清文学作品中的女性角色形象,她们或善良、智慧,或彪悍、神勇,或顺从、妩媚,或贞烈、自强,或恶毒、淫荡……总之,这些形象虽风格迥异,但具有共同点的是,在塑造逻辑上作者们基本以批判封建礼教和儒家纲常理论为出发点。在塑造方式上... 元明清文学作品中的女性角色形象,她们或善良、智慧,或彪悍、神勇,或顺从、妩媚,或贞烈、自强,或恶毒、淫荡……总之,这些形象虽风格迥异,但具有共同点的是,在塑造逻辑上作者们基本以批判封建礼教和儒家纲常理论为出发点。在塑造方式上,作者们基本都延续着“弱者反抗”的模式去进行形象建构,以此勾勒出古代女性的生存困境和女性自觉意识。在此特围绕较为具有代表性的作品进行分析,以供学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元朝 明朝 清朝 文学作品 女性角色 塑造
下载PDF
论晚清儿童文学译介的发生机制与历史错位
16
作者 阮丹丹 《社会科学论坛》 2024年第4期122-131,共10页
晚清文学变革中,很多重要的外国儿童文学作品相继被译介到中国。这缘于“小说界革命”背景之下对儿童群体和儿童教育的重视,也有清末学制变革的知识转型需求,还因儿童文学的文体特征契合晚清文人寻求的革命理想。在当时的历史语境中,晚... 晚清文学变革中,很多重要的外国儿童文学作品相继被译介到中国。这缘于“小说界革命”背景之下对儿童群体和儿童教育的重视,也有清末学制变革的知识转型需求,还因儿童文学的文体特征契合晚清文人寻求的革命理想。在当时的历史语境中,晚清儿童文学译介存在许多错位和误读,不少作品并不被视为儿童文学作品,也不受看重,而是被归入新小说的范畴,服务于文学变革的目标。而从后世的评价体系去看,这些译介实践,已初步具备选择儿童文学作品的眼光,开始关注儿童读者的阅读趣味,并且尝试结合中国文化语境去模仿改写作品,为现代儿童文学的发生提供了重要的思想资源,可视为儿童文学的现代先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晚清 儿童文学 译介 文学变革
下载PDF
明清谐谑类小说序跋研究
17
作者 李长玉 《连云港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24年第2期22-27,共6页
明清谐谑类小说大量涌现,小说序跋反映出小说在成书宗旨上的反教化、反劝惩倾向,体现了明清谐谑类小说从关注笑话的功利作用向关注笑话文体本身转变。明清谐谑类小说序跋具有多样的文体特征,不仅带有小品文的清新脱俗,还有对八股文文风... 明清谐谑类小说大量涌现,小说序跋反映出小说在成书宗旨上的反教化、反劝惩倾向,体现了明清谐谑类小说从关注笑话的功利作用向关注笑话文体本身转变。明清谐谑类小说序跋具有多样的文体特征,不仅带有小品文的清新脱俗,还有对八股文文风的模拟与改造,在引用经史的同时也凝结着通俗文学的俗文学特性,展现出明清文学集大成的特点。明清谐谑类小说序跋还与小说的发展有着密切关系,体现在促进传播和传播互证两个方面,序跋的广告效应无疑对小说的发展传播有极大的推动作用。整体而言,明清谐谑类小说序跋价值较高,对其研究很有必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明清 谐谑小说 序跋 文学特性
下载PDF
法源理论视角下的清代刑事法律渊源
18
作者 李栋 《山东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24年第4期84-96,共13页
由于没有受到法源理论的指导,既有清代刑事法律渊源研究不仅无法统一各种法律渊源的分类和内容,也无法很好地指明各种法律渊源之间的相互关系。法源理论视角下,清代刑事法律渊源问题研究应在法的适用立场下进行,去寻找那些为案件审判能... 由于没有受到法源理论的指导,既有清代刑事法律渊源研究不仅无法统一各种法律渊源的分类和内容,也无法很好地指明各种法律渊源之间的相互关系。法源理论视角下,清代刑事法律渊源问题研究应在法的适用立场下进行,去寻找那些为案件审判能够提供规范性依据的那些法的创制(规范)行为或事实,并弄清楚裁判依据范围有多大,不同法律渊源适用的层级或顺序为何。法源理论下,法律渊源分为效力渊源和认知渊源。清代刑事法律渊源中属于效力渊源的有律文和例文,属于认知渊源的有刑部通行、司法成案和秋审中的“实体性”规范以及被比附加减的律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法源理论 清代刑事法律渊源 效力渊源 认知渊源
下载PDF
明清世情小说中的涉医文献及其文学价值
19
作者 王魁星 《河南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24年第5期88-93,共6页
明清世情小说中有较多求医问病场景的描写,涉及到医疗制度、医理、医药、诊疗、养生等诸多方面,再现了当时社会不同阶层就医、养生等日常生活的情状。这些涉医文献既有对望闻问切、辨证施治等医理的阐发,也有对诊疗中注重情绪与疾病关... 明清世情小说中有较多求医问病场景的描写,涉及到医疗制度、医理、医药、诊疗、养生等诸多方面,再现了当时社会不同阶层就医、养生等日常生活的情状。这些涉医文献既有对望闻问切、辨证施治等医理的阐发,也有对诊疗中注重情绪与疾病关系的叙述。就整体而言,此类涉医文献的文学书写大多具有一定的医学理论依据,同时作为文学素材,又起到了塑造人物形象、推动故事情节发展以及揭示人物命运的作用。但涉医文献毕竟与医学文献有本质的不同,对此,我们既要充分重视,也要详加区分、核验,科学对待。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明清 世情小说 涉医文献 文学价值
下载PDF
清代骈文文道论
20
作者 王正刚 唐荣钊 《广西科技师范学院学报》 2024年第3期45-53,共9页
骈文文道关系是骈文文论的基点之一,是其文章价值重要旨归之一。在清代骈文集中,不少序跋从哲学史、思想史、文学史角度立论,回答骈文的来源、特质、功用等问题,其核心是“道”与“文”的关系。本研究从道之本原、骈文源出于道、骈体之... 骈文文道关系是骈文文论的基点之一,是其文章价值重要旨归之一。在清代骈文集中,不少序跋从哲学史、思想史、文学史角度立论,回答骈文的来源、特质、功用等问题,其核心是“道”与“文”的关系。本研究从道之本原、骈文源出于道、骈体之道和文道并重四个角度论述清代骈文中文与道的关系,并指出骈文不应该成为言道、载道的桎梏,而应成为助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清代 骈文 文道论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28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