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82篇文章
< 1 2 5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Effect of Shale Reservoir Characteristics on Shale Oil Movability in the Lower Third Member of the Shahejie Formation, Zhanhua Sag
1
作者 NING Chuanxiang MA Zhongliang +5 位作者 JIANG Zhenxue SU Siyuan LI Tingwei ZHENG Lunju WANG Guozhen LI Fengxun 《Acta Geologica Sinica(English Edition)》 SCIE CAS CSCD 2020年第2期352-363,共12页
To reveal the effect of shale reservoir characteristics on the movability of shale oil and its action mechanism in the lower third member of the Shahejie Formation(Es3l), samples with different features were selected ... To reveal the effect of shale reservoir characteristics on the movability of shale oil and its action mechanism in the lower third member of the Shahejie Formation(Es3l), samples with different features were selected and analyzed using N2 adsorption, high-pressure mercury injection capillary pressure(MICP), nuclear magnetic resonance(NMR), high-speed centrifugation, and displacement image techniques. The results show that shale pore structure characteristics control shale oil movability directly. Movable oil saturation has a positive relationship with pore volume for radius > 2 μm, as larger pores often have higher movable oil saturation, indicating that movable oil is present in relatively larger pores. The main reasons for this are as follows. The relatively smaller pores often have oil-wetting properties because of organic matter, which has an unfavorable effect on the flow of oil, while the relatively larger pores are often wetted by water, which is helpful to shale oil movability. The rich surface provided by the relatively smaller pores is beneficial to the adsorption of immovable oil. Meanwhile, the relatively larger pores create significant pore volume for movable oil. Moreover, the larger pores often have good pore connectivity. Pores and fractures are interconnected to form a complex fracture network, which provides a good permeability channel for shale oil flow. The smaller pores are mostly distributed separately;thus, they are not conducive to the flow of shale oil. The mineral composition and fabric macroscopically affect the movability of shale oil. Calcite plays an active role in shale oil movability by increasing the brittleness of shale and is more likely to form micro-cracks under the same stress background. Clay does not utilize shale oil flow because of its large specific surface area and its block effect. The bedding structure increases the large-scale storage space and improves the connectivity of pores at different scales, which is conducive to the movability of shale oil. 展开更多
关键词 SHALE oil MOVABILITY SHALE RESERVOIRS pore structure characteristics lower THIRD member of the shahejie formation
下载PDF
乐安油田草4块沙四段储层沉积特征与非均质性研究 被引量:4
2
作者 王友净 林承焰 +1 位作者 董春梅 薛玖火 《中国石油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3期7-12,17,共7页
储层沉积特征和非均质性已成为制约边际稠油油藏开发生产的瓶颈。利用地震、钻井、测井、岩心资料,对乐安油田草4块沙四段储层的沉积特征与非均质性及其对稠油开发的影响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研究区草4块沙四段发育两个三级层序,其岩... 储层沉积特征和非均质性已成为制约边际稠油油藏开发生产的瓶颈。利用地震、钻井、测井、岩心资料,对乐安油田草4块沙四段储层的沉积特征与非均质性及其对稠油开发的影响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研究区草4块沙四段发育两个三级层序,其岩石矿物学特征不同,沉积特征明显不同,含油性也不同;沙四上亚段为滨浅湖滩坝相沉积,而沙四下亚段为近岸水下扇沉积,其控制着95%的储量。储层渗透率变异系数为0.61~1.43,突进系数为2.21~5.41,渗透率级差大,层内、层间非均质性强,平面上非均质性相对较弱。综合评价出了有利的开发层段,其中沙四段4砂层组的3,4小层为有利开发层段,油层分布稳定,连通性好,可采用小井距强化注水面积井网或蒸汽吞吐热采开发,并采取适当的防砂措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乐安油田 4 沙四段 沉积特征 非均质性
下载PDF
歧口凹陷沙一下亚段页岩油井增产措施地质影响因素分析
3
作者 赵军 于春勇 +3 位作者 侯国文 杨昱琦 孟立娜 章俊 《录井工程》 2024年第3期121-129,共9页
歧口凹陷沙一下亚段混合质页岩层系发育,孔隙结构主要为微孔-介孔,其中以灰质混合页岩孔隙结构最为发育,含油性以重质稠油为主。经过措施改造后,油井普遍达到工业油流,但尚未明确影响产能的地质因素,对此需要在该区开展相关研究,指导类... 歧口凹陷沙一下亚段混合质页岩层系发育,孔隙结构主要为微孔-介孔,其中以灰质混合页岩孔隙结构最为发育,含油性以重质稠油为主。经过措施改造后,油井普遍达到工业油流,但尚未明确影响产能的地质因素,对此需要在该区开展相关研究,指导类似油井措施改造增产。根据岩石物性、岩石岩性,以及裂缝发育程度、地层压力和断裂规模、构造形态和曲率、电性参数等数据,总结出“自然产能井”“酸化有效果井”“压裂有效果井”“酸压有效果井”所对应的地质特征,以此来指导措施改造方式的选取。研究结果表明:(1)该区孔隙度低于15%、渗透率低于0.41 mD的页岩层系需经措施改造提产;(2)“自然产能井”以邻近断裂、裂缝较为发育的灰质混合页岩、长英质页岩为主,D值(井到断裂距离与垂直断距比值)普遍小于1,断裂影响较为明显,且构造曲率较大;(3)“酸化有效果井”以灰质混合页岩、云质混合页岩为主,总体上灰质含量较高,D值2.8~7.9,断裂对地层改造程度较弱,构造曲率中等,电性参数ΔGR普遍大于20 API;(4)“压裂有效果井”的D值为1.2~5.2时,以裂缝发育较差的云质混合页岩、长英质页岩为主,D值大于16时,断裂的影响极其微弱,以不发育裂缝的灰质混合页岩为主,“压裂有效果井”对应的构造曲率较小,电性参数ΔGR普遍小于20 API。基于不同产能井的地质因素影响分析,归纳提出“自然产能井”“酸化有效果井”“压裂有效果井”“酸压有效果井”适用的地质环境,指导该区新完钻井采取相应增产措施,改造后达到了工业油流产出标准,有效地提高了油气产量,对油田页岩层系提产具有积极的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歧口凹陷 沙一下亚段 页岩油 增产措施 地质因素 构造特征
下载PDF
渤南洼陷罗家地区沙四下亚段储层特征
4
作者 魏新辉 徐福刚 +6 位作者 李师吉 刘国宁 王志强 汪磊 马莉 翁燕飞 廖子超 《石油地质与工程》 CAS 2024年第5期25-29,共5页
渤南洼陷罗家地区沙四下亚段具有良好的勘探前景,已有多口钻井获得高产工业油流,但目前对该区沙四下亚段储层特征的研究较为薄弱,制约了勘探开发的进程。为了明确渤南洼陷罗家地区沙四下亚段储层发育特征,以罗家地区沙四下亚段砂岩储层... 渤南洼陷罗家地区沙四下亚段具有良好的勘探前景,已有多口钻井获得高产工业油流,但目前对该区沙四下亚段储层特征的研究较为薄弱,制约了勘探开发的进程。为了明确渤南洼陷罗家地区沙四下亚段储层发育特征,以罗家地区沙四下亚段砂岩储层为研究对象,结合岩心、铸体薄片、物性以及高压压汞等资料,对储层岩石学特征、物性及孔隙结构进行研究。结果表明:沙四下亚段储层岩性以岩屑长石砂岩、长石岩屑砂岩为主,储集空间类型以粒间孔为主,粒内溶孔少量发育;沙四下亚段储层孔渗变化大,中高孔、中高渗占优,孔隙结构总体较好;根据物性数据、孔隙类型、高压压汞的曲线形态以及各项参数将沙四下亚段储层的孔隙结构由好到差划分为Ⅰ、Ⅱ、Ⅲ三种类型,研究区以Ⅱ类为主、Ⅰ类次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渤南洼陷 罗家地区 沙四下亚段 储层特征 孔隙结构
下载PDF
陡坡带深层砂砾岩体母岩类型差异机理及其对成岩演化的控制作用
5
作者 田国庆 刘志凯 +2 位作者 吴百勇 罗吉力欣 邓宝康 《西安石油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北大核心 2024年第6期1-9,20,共10页
勘探实践证实断陷盆地陡坡带深层砂砾岩母岩类型分布往往具有差异性。为探寻造成母岩类型差异分布的机理及其对砂砾岩成岩演化的控制作用,以渤海湾盆地车镇凹陷沙三下亚段为例,基于岩心、测井、地震及大量分析化验资料,研究砂砾岩母岩... 勘探实践证实断陷盆地陡坡带深层砂砾岩母岩类型分布往往具有差异性。为探寻造成母岩类型差异分布的机理及其对砂砾岩成岩演化的控制作用,以渤海湾盆地车镇凹陷沙三下亚段为例,基于岩心、测井、地震及大量分析化验资料,研究砂砾岩母岩类型、母岩分布、母岩成因及成岩演化规律。结果表明:车镇凹陷沙三下亚段砂砾岩自西向东依次发育碳酸盐岩、混合型及长英质3种母岩类型,母岩类型的有序变化主要受控于剥蚀区埕子口凸起自西向东依次裸露下古生界碳酸盐岩、太古界变质岩的特点,根本上受剥蚀区西强东弱的构造抬升幅度影响;不同母岩类型砂砾岩岩屑成分的差异性不但决定着自身抗压实能力强弱差异,还影响着酸性溶蚀强度的差异;碳酸盐岩母岩抗压实能力弱但可溶于酸性流体的矿物多,有利储层主要分布在3200 m以浅;长英质母岩抗压实能力强但可溶于酸性流体的矿物少,有利储层主要分布在3800 m以浅;混合型母岩兼具较强抗压实能力与较多可溶于酸性流体矿物优势,有利储层底界深度可达4400 m。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砂砾岩体 母岩类型 成岩演化 有利储层 车镇凹陷 沙三下亚段
下载PDF
渤海湾盆地东营凹陷沙河街组四段膏盐层及地层压力分布特征 被引量:25
6
作者 刘晖 操应长 +3 位作者 姜在兴 王升兰 王艳忠 徐磊 《石油与天然气地质》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3期287-293,共7页
渤海湾盆地东营凹陷古近系沙河街组四段垂向上发育3套膏盐岩,膏盐韵律层具有明显的蒸发成因的沉积序列。膏岩层在平面上呈环状分布,从湖盆中心向盆地边缘依次沉积盐岩-石膏-泥膏岩-碳酸盐岩-泥灰岩-碎屑岩。在声波时差计算地层压力系数... 渤海湾盆地东营凹陷古近系沙河街组四段垂向上发育3套膏盐岩,膏盐韵律层具有明显的蒸发成因的沉积序列。膏岩层在平面上呈环状分布,从湖盆中心向盆地边缘依次沉积盐岩-石膏-泥膏岩-碳酸盐岩-泥灰岩-碎屑岩。在声波时差计算地层压力系数和实测压力统计的基础上研究发现,古近系地层压力在垂向上表现为浅层正常压力系统和深层超压系统的"双层结构"。平面上,异常压力的分布范围与膏盐岩的分布具有较好的对应关系。膏盐岩地层的压力封闭和物性封闭的双重封闭机制是东营凹陷沙河街组四段地层超压形成的重要控制因素之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层压力 分布特征 膏盐岩 沙河街组四段 东营凹陷 渤海湾盆地
下载PDF
黄骅坳陷歧口凹陷西南缘湖相碳酸盐岩地质特征 被引量:44
7
作者 蒲秀刚 周立宏 +5 位作者 肖敦清 滑双君 陈长伟 袁选俊 韩国猛 张伟 《石油勘探与开发》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2期136-144,共9页
渤海湾盆地黄骅坳陷歧口凹陷西南缘为一由基底隆升引起上覆披盖层变形而形成的挠曲缓坡带。该区沙河街组沙一段下亚段沉积时期为古近纪湖盆最大扩张期,碎屑物源不发育,在宽缓的滨浅湖湖湾背景下,沉积了上千平方千米稳定分布的湖相碳酸盐... 渤海湾盆地黄骅坳陷歧口凹陷西南缘为一由基底隆升引起上覆披盖层变形而形成的挠曲缓坡带。该区沙河街组沙一段下亚段沉积时期为古近纪湖盆最大扩张期,碎屑物源不发育,在宽缓的滨浅湖湖湾背景下,沉积了上千平方千米稳定分布的湖相碳酸盐岩,其主要岩性为粒屑灰岩和白云岩类(泥晶白云岩和白云质灰岩),白云岩类分布面积达1650km2,厚度一般为5~25m,平均10m,主要为中晚期埋藏白云岩和准同生期白云岩。白云岩类储集层主要发育晶间或粒间孔、溶蚀孔及裂缝等储集空间,属中孔低渗储集层,它与油页岩、暗色泥岩交互叠置,低熟油气近源充注,利于大面积成藏。勘探实践表明,歧口凹陷西南缘沙河街组沙一段下亚段湖相白云岩类油层具有埋藏适中、区域性含油的特点,是渤海湾盆地古近系油气勘探的新领域之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歧口凹陷 沙一段下亚段 湖相碳酸盐岩 岩相 湖相白云岩储集层 油气勘探 渤海湾盆地
下载PDF
辽河坳陷双清地区古近系沙河街组四段孔隙度演化模拟 被引量:20
8
作者 孟元林 王又春 +7 位作者 姜文亚 张景军 刘德来 牛嘉玉 孙洪斌 施尚明 古团 修洪文 《古地理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2期225-232,共8页
在综合考虑沉积微相和成岩作用对储集层孔隙度影响的基础上,建立了辽河坳陷双清地区不同沉积微相成岩指数ID与储集层平均孔隙度的相关关系,预测了该地区沙四段储集层在各沉积时期的平均孔隙度,恢复了孔隙演化史,确定了不同沉积时期有效... 在综合考虑沉积微相和成岩作用对储集层孔隙度影响的基础上,建立了辽河坳陷双清地区不同沉积微相成岩指数ID与储集层平均孔隙度的相关关系,预测了该地区沙四段储集层在各沉积时期的平均孔隙度,恢复了孔隙演化史,确定了不同沉积时期有效油气储集层的分布范围。孔隙度预测结果表明,有效油、气储集层分布于研究区北部孔隙度大于5.8%的地区。孔隙演化史的模拟结果表明,储集层孔隙度在埋藏早期主要受沉积相的影响,而在晚期则主要受成岩作用的控制。储集层预测孔隙度与实测孔隙度的绝对误差为2.7%,而研究区储集层的填隙物含量在1.0%~40.0%之间,平均为21.7%,由此可见,所建预测模型可用于填隙物含量较高的储集层钻前孔隙度预测和孔隙演化史模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辽河坳陷 古近系 沙河街组四段 成岩作用 沉积微相 储集层质量 孔隙度演化史
下载PDF
黄骅坳陷古近系沙一段下部湖相碳酸盐岩储层特征及控制因素 被引量:18
9
作者 曾德铭 赵敏 +3 位作者 石新 董兆雄 刘建锋 张薇 《新疆地质》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2期186-190,共5页
对黄骅坳陷古近系沙河街组沙一段下部20余口钻井岩心的宏观观察及化验分析,以湖相碳酸盐岩为研究对象,结合常规物性资料和勘探情况,对该区储层基本特征和控制因素进行较详细的研究.研究区储层集中分布于沙一段下部第Ⅲ—Ⅱ小层,储集岩... 对黄骅坳陷古近系沙河街组沙一段下部20余口钻井岩心的宏观观察及化验分析,以湖相碳酸盐岩为研究对象,结合常规物性资料和勘探情况,对该区储层基本特征和控制因素进行较详细的研究.研究区储层集中分布于沙一段下部第Ⅲ—Ⅱ小层,储集岩主要为生物灰岩、鲕粒灰(云)岩和泥云岩,晶间溶孔、粒内溶孔、鲕模孔、生物模孔、粒间溶孔和裂缝较发育,储层类型属中孔、中渗孔隙型和低孔、中高渗孔隙-裂缝型.储层是在沉积、成岩和构造作用共同影响下形成的,在滨浅湖生物滩和鲕粒滩沉积体基础上,经混合水和埋藏白云石化、同生-准同生期和埋藏期溶蚀作用及构造作用综合改造,最终从以晶间孔、粒间孔、生物体腔孔和介壳遮蔽孔为主的沉积物转变成以次生孔隙和裂缝占绝对优势的湖相碳酸盐岩储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黄骅坳陷 沙一段下部 湖相碳酸盐岩 储层 控制因素
下载PDF
板桥凹陷断控重力流沉积特征及沉积模式 被引量:13
10
作者 黄传炎 王华 +3 位作者 王家豪 廖远涛 曹飞 肖力 《油气地质与采收率》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6期14-16,共3页
综合利用岩心、测井及地震等资料,对板桥凹陷A井区沙一段下亚段进行了深入研究。A井区沙一段下亚段砂岩段为湖底扇的重力流沉积,断裂对重力流的发育起到了主控作用。断裂不仅为重力流提供了沉积空间,更重要的是当沉积空间不足以容纳重... 综合利用岩心、测井及地震等资料,对板桥凹陷A井区沙一段下亚段进行了深入研究。A井区沙一段下亚段砂岩段为湖底扇的重力流沉积,断裂对重力流的发育起到了主控作用。断裂不仅为重力流提供了沉积空间,更重要的是当沉积空间不足以容纳重力流沉积时,它对重力流起到了阻挡作用,使重力流砂体展布方向由北北东向转为北东东向。建立了发育于斜坡且由主控断层控制的重力流沉积模式,该模式将为板桥凹陷隐蔽圈闭油气藏的寻找和评价提供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重力流 沉积模式 断层控制 沙一段下亚段 板桥凹陷
下载PDF
渤海湾盆地渤南洼陷沙三下亚段泥页岩非均质性特征及演化模式——以罗69井为例 被引量:13
11
作者 彭丽 陆永潮 +5 位作者 彭鹏 刘惠民 刘占红 杜学斌 李吉君 张三盛 《石油与天然气地质》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2期219-229,共11页
通过岩心观察和样品测试数据综合分析,在总结前人层序格架研究成果的基础上,对渤海湾盆地济阳坳陷渤南洼陷古近系沙河街组三段下亚段湖相泥页岩的多重非均质性特征和演化规律进行研究。结果表明:沙三下亚段为一个三级层序,层序内可识别... 通过岩心观察和样品测试数据综合分析,在总结前人层序格架研究成果的基础上,对渤海湾盆地济阳坳陷渤南洼陷古近系沙河街组三段下亚段湖相泥页岩的多重非均质性特征和演化规律进行研究。结果表明:沙三下亚段为一个三级层序,层序内可识别出湖扩体系域(EST)、早期高位体系域(EHST)和晚期高位体系域(LHST)。岩相组合、矿物组成、藻类化石、有机碳含量和有机质类型都在沙三下亚段层序格架内发生明显的规律性变化。其中,岩相组合方面共识别出6种岩相类型,各岩相的矿物组成从EST到LHST,粘土矿物、石英和长石含量增加,方解石和白云石含量减少,黄铁矿含量在EHST最高。藻类化石在LHST种类及丰度最为发育,有机碳含量在EST最低,有机质类型以Ⅰ型和Ⅱ1型为主。沙三下亚段泥页岩含油性受多重非均质性特征综合影响,对比分析认为EHST含油性最好,同时也是最具潜力的页岩油目的层段。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非均质性 演化模式 泥页岩 沙河街组三段下亚段 渤南洼陷 渤海湾盆地
下载PDF
黄骅坳陷古近系沙一段下部碳酸盐岩成岩作用 被引量:10
12
作者 曾德铭 赵敏 +3 位作者 石新 王伟 杜江民 侯志 《中国地质》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1期110-116,共7页
黄骅坳陷古近系沙河街组沙一段下部发育一套厚20~60m的湖相碳酸盐岩,并在生物灰岩、鲕粒灰(云)岩和泥晶白云岩中显示丰富的油气,具有良好的勘探前景。通过对研究区沙一段下部10余口钻井岩心、薄片的宏观及微观观察,结合地球化学特征,... 黄骅坳陷古近系沙河街组沙一段下部发育一套厚20~60m的湖相碳酸盐岩,并在生物灰岩、鲕粒灰(云)岩和泥晶白云岩中显示丰富的油气,具有良好的勘探前景。通过对研究区沙一段下部10余口钻井岩心、薄片的宏观及微观观察,结合地球化学特征,对成岩作用类型及特征进行较详细的研究,探讨了成岩作用与储集空间演化的关系。研究发现区内沙一段下部碳酸盐岩的成岩演化过程复杂,各种成岩作用发育,储层质量的好坏受成岩作用影响明显。压实压溶作用、多期方解石和白云石的胶结作用导致粒间孔、生物体腔孔和格架孔大幅度减少;混合水白云石化作用、同生期-准同生期和埋藏期溶解作用是优质储层形成的关键,形成了大量的晶间孔、晶间溶孔、粒内溶孔、铸模孔、生物体腔孔、粒间溶孔和溶蚀缝,成为现今该层段的主要储集空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成岩作用 储层 储集空间 湖相碳酸盐岩 沙一段下部 黄骅坳陷
下载PDF
渤海湾盆地歧口凹陷古近系沙一下亚段中等成熟页岩油富集主控因素与勘探突破 被引量:15
13
作者 周立宏 何海清 +5 位作者 郭绪杰 陈长伟 韩国猛 杨飞 马建英 周素彦 《石油与天然气地质》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5期1073-1086,共14页
陆相湖盆中等成熟页岩油资源丰富,而该类型资源具有岩相变化快、成岩演化程度低、储层敏感性强及原油粘滞性高等特点,工程开发对策仍处于探索阶段。以渤海湾盆地歧口凹陷西南缘古近系沙河街组一段下亚段(沙一下亚段)典型湖相中等偏低成... 陆相湖盆中等成熟页岩油资源丰富,而该类型资源具有岩相变化快、成岩演化程度低、储层敏感性强及原油粘滞性高等特点,工程开发对策仍处于探索阶段。以渤海湾盆地歧口凹陷西南缘古近系沙河街组一段下亚段(沙一下亚段)典型湖相中等偏低成熟烃源岩为研究对象,分析该类型页岩油富集主控因素及工程应对策略,探索中等成熟页岩油开发动用方案。研究表明:云灰质页岩夹薄层碳酸盐岩段粘土含量矿物小于30%,海水基滑溜水防膨压裂液体系能够抑制该类储层敏感性,并解决因粘土矿物吸水膨胀而导致的地层坍塌问题;储层脆性、生烃条件、含油性和储层水敏性是中等成熟页岩油甜点分布的主控因素,甜点厚度一般在10~12 m左右,应用叠前偏移数据体开展储层预测、读准靶点深度、旋转导向精准定向、打准甜点段及提高甜点钻遇率是获得高产-稳产的前提条件;采用海水基压裂液防膨、趾端蓄能体积压裂和前置CO增能降粘可实现压裂提产。利用新认识优化QY1H井部署和实施方案,该井437 d累产油7303.28 t(平均日产16.75 t),实现中等成熟度页岩油高产-稳产勘探突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储层敏感性 甜点评价 中等成熟页岩油 沙一下亚段 歧口凹陷 渤海湾盆地
下载PDF
蠡县斜坡沙三上亚段与沙一下亚段沉积特征及有利储层分布 被引量:12
14
作者 陈骥 徐凤强 +3 位作者 刘超 崔俊峰 潘雯丽 谢莲英 《岩性油气藏》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5期91-98,共8页
近年来,针对蠡县斜坡提出了以岩性-地层油藏为主的精细勘探目标,这对沉积相的精细划分和重新认识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利用岩心、录井及测井资料,精细刻画了蠡县斜坡沙三上亚段和沙一下亚段的沉积特征,并确定了有利储层的分布范围。结果表... 近年来,针对蠡县斜坡提出了以岩性-地层油藏为主的精细勘探目标,这对沉积相的精细划分和重新认识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利用岩心、录井及测井资料,精细刻画了蠡县斜坡沙三上亚段和沙一下亚段的沉积特征,并确定了有利储层的分布范围。结果表明:在沙三上亚段沉积期,辫状河道和辫状河泛滥平原较发育;在沙一下亚段沉积期,辫状河三角洲前缘水下分流河道和滨浅湖滩坝较发育。对研究区有利储集砂体物性的统计表明,储集性能由好到差依次为:辫状河三角洲前缘水下分流河道砂体、辫状河河道砂体、滨浅湖滩坝砂体、辫状河三角洲前缘河口坝砂体。在沙三上亚段沉积期,研究区中部的同口镇和辛桥村—旧城村一带发育紧邻泛滥平原泥质烃源岩的辫状河河道沉积,为寻找岩性-地层油气藏的有利地区;在沙一下亚段沉积期,研究区旧城村—西柳村一带发育辫状河三角洲前缘水下分流河道和滨浅湖滩坝沉积,为寻找岩性-地层油气藏的勘探潜力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沉积特征 有利储层 沙三上亚段 沙一下亚段 蠡县斜坡
下载PDF
渤海湾盆地车西洼陷陡坡带古近系沙河街组沙三下段“源-汇”系统 被引量:21
15
作者 王星星 朱筱敏 +3 位作者 宋爽 吴陈冰洁 贺敬聪 曹刚 《古地理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1期65-79,共15页
依据渤海湾盆地车镇凹陷车西洼陷陡坡带古近系沙河街组沙三下段岩心、测井以及三维地震资料,对研究区的"源-汇"系统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1)车西洼陷沙三下段为一个三级层序,并可进一步划分为低位、湖侵与高位3个体系域,其... 依据渤海湾盆地车镇凹陷车西洼陷陡坡带古近系沙河街组沙三下段岩心、测井以及三维地震资料,对研究区的"源-汇"系统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1)车西洼陷沙三下段为一个三级层序,并可进一步划分为低位、湖侵与高位3个体系域,其陡坡带沙三下段发育杂基支撑中砾岩、碎屑支撑中砾岩、杂基支撑细砾岩、碎屑支撑细砾岩、砂质砾岩、含砾砂岩、粗砂岩、中砂岩、细砂岩、递变层理砂岩、滑塌岩等11种重力流成因岩石类型及深湖泥岩,表现为典型的近岸水下扇沉积;不同体系域时期扇体规模整体呈"由大变小,再变大"的演化趋势。(2)车西洼陷陡坡带自西向东识别出6套供源体系,可分为有沟道为主供源体系和滑塌为主供源体系,分别形成沟道供源为主近岸水下扇和滑塌供源为主近岸水下扇类型,其中滑塌供源为主近岸水下扇中的滑塌变形构造更发育、更普遍,但其扇体规模较沟道供源为主近岸水下扇小。(3)进一步的"溯源"分析结果表明,沙三下段沉积时期,研究区物源区母岩以碳酸盐岩为主,其在强烈的构造活动、湿热气候作用下,易于发育石漠化古地貌,剥蚀作用较为强烈,由此形成的频发的季节性重力流进入湖盆,形成该地区的近岸水下扇沉积;不同体系域时期扇体规模的差异主要受物源区气候和植被覆盖的控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源-汇”系统 沙三下段 陡坡带 车西洼陷 车镇凹陷 渤海湾盆地
下载PDF
歧口凹陷沙一下亚段页岩形成环境及 页岩油潜力综合评价 被引量:11
16
作者 周立宏 陈长伟 +5 位作者 甘华军 张广旭 张亦康 刘海涛 陈思 李志胜 《地质科技通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5期19-30,共12页
渤海湾盆地是目前我国主要的陆相页岩油资源开采区,歧口凹陷位于盆地腹地,是渤海湾盆地内典型的富油气凹陷之一,但长期以来缺少对不同层位页岩形成环境及页岩油潜力的综合评价。选取歧口凹陷沙一下亚段富有机质页岩为研究对象,综合运用... 渤海湾盆地是目前我国主要的陆相页岩油资源开采区,歧口凹陷位于盆地腹地,是渤海湾盆地内典型的富油气凹陷之一,但长期以来缺少对不同层位页岩形成环境及页岩油潜力的综合评价。选取歧口凹陷沙一下亚段富有机质页岩为研究对象,综合运用地化录井技术和生排烃模拟技术,进行歧口凹陷沙一下亚段页岩沉积特征的描述和页岩油潜力的综合评价。研究结果显示,①歧口凹陷沙一下亚段沉积于水体盐度较高的还原-强还原环境,营养物质丰富,气候炎热湿润,适宜生物大量繁殖,生产力水平高;②结合生排烃模拟实验结果,研究区沙一下亚段页岩生烃能力强、生烃效率高、排油率较低,生成的原油仍大部分残留在页岩中,具有良好的勘探潜力;③研究区沙一下亚段页岩中含有适量碳酸盐矿物,在成岩过程中改善了储集条件,为页岩油提供了良好的储集场所。歧口凹陷西南缘海侵的发生从沉积环境、古生产力及对成岩作用影响等方面促进了沙一下亚段有机质的富集,而有机质富集、生烃强度高以及良好的储集条件共同控制了沙一下亚段页岩油的大面积分布。研究区沙一下亚段页岩油储层可分为碳酸盐岩和混合沉积岩2种类型,综合2种储层的含油性特征后发现,碳酸盐岩矿物含量和脆性指数对页岩含油性有着极大影响。有利勘探区域为构造裂缝发育的宽缓斜坡区和白云岩化程度较高的地区;有利勘探层段为孔隙和微裂缝发育的白云岩、白云质页岩和灰质页岩层段。该研究成果可为歧口凹陷页岩油的勘探开发提供指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歧口凹陷 沙河街组一段下亚段 页岩 沉积环境 页岩油 潜力评价
下载PDF
东营凹陷南斜坡沙四下亚段—孔店组原油地球化学特征及成因分类 被引量:9
17
作者 孟江辉 刘洛夫 +1 位作者 姜振学 高永进 《现代地质》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6期1085-1092,共8页
东营凹陷南斜坡沙四下亚段—孔店组为一套紫红色或红色碎屑岩沉积,本身不具备生烃能力,因此对该层段原油成因的研究具有重要意义。在系统分析17个油砂和5个原油样品的生物标志物组合特征的基础上,将该区原油划分为4种成因类型。Ⅰ类原... 东营凹陷南斜坡沙四下亚段—孔店组为一套紫红色或红色碎屑岩沉积,本身不具备生烃能力,因此对该层段原油成因的研究具有重要意义。在系统分析17个油砂和5个原油样品的生物标志物组合特征的基础上,将该区原油划分为4种成因类型。Ⅰ类原油分布于平方王地区和博兴洼陷,Pr/Ph>0.8,Ph/nC18<0.6,伽马蜡烷含量极低,4-甲基甾烷、重排甾烷含量相对高,Ts/Tm、藿烷/甾烷值相对高,可能来源于一套淡水湖相环境下形成的、富含粘土矿物的泥岩。Ⅱ类原油分布于纯化—乐安构造带、陈官庄构造带,Pr/Ph<0.6,Ph/nC18>2,伽马蜡烷含量高,4-甲基甾烷、重排甾烷含量低,Ts/Tm和藿烷/甾烷值低,可能与一套盐湖相泥岩或灰质泥岩有成因关系。Ⅲ类原油分布于青城北缓坡构造带,检测出25-降藿烷系列,伽马蜡烷含量介于Ⅰ类和Ⅱ类之间,可能为早期充注的Ⅱ类原油遭受生物降解后和晚期充注的Ⅰ类原油形成的混源油,且以晚期充注为主。Ⅳ类原油分布于王家岗地区孔店组,具有C29甾烷绝对优势和高含量的伽马蜡烷,推断为Ⅱ类原油和一种来源于浅湖—沼泽相的原油形成的混源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球化学特征 原油成因类型 沙四下亚段 孔店组 红层 东营凹陷
下载PDF
东营凹陷民丰洼陷北带沙四下亚段深层天然气储层成岩作用 被引量:9
18
作者 王淑萍 徐守余 +2 位作者 董春梅 王丽萍 刘春平 《吉林大学学报(地球科学版)》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6期1747-1759,共13页
由于对东营凹陷民丰洼陷北带深层天然气储层成岩作用特征及其对储层的控制作用认识不清,给该地区天然气勘探带来了极大的风险。综合运用铸体薄片、扫描电镜观察、流体包裹体分析及岩心物性分析等多种技术方法,对东营凹陷民丰洼陷北带沙... 由于对东营凹陷民丰洼陷北带深层天然气储层成岩作用特征及其对储层的控制作用认识不清,给该地区天然气勘探带来了极大的风险。综合运用铸体薄片、扫描电镜观察、流体包裹体分析及岩心物性分析等多种技术方法,对东营凹陷民丰洼陷北带沙四下亚段深层天然气储层成岩作用特征及其对储层物性的影响进行了系统的研究。结果表明,该区北带沙四下亚段深层天然气储层为近岸水下扇砂砾岩,成岩作用具有强压实、欠压实、多期溶解、多期胶结、复杂交代和灰泥组分重结晶的特征。主要胶结-溶解作用序列为长石溶解/石英次生加大→碳酸盐胶结/石英溶解→碳酸盐胶结物溶解/石英次生加大→黄铁矿胶结/沥青充填。近岸水下扇不同亚相(微相)沉积特征的差异性导致了埋藏过程中成岩作用的差异性,并决定了储集物性的差异性。扇根砾岩在埋藏过程中成岩作用以压实作用和灰泥杂基重结晶作用为主,溶解作用微弱,物性持续降低。在中深层灰泥杂基的重结晶作用使扇根砾岩物性快速降低而形成致密层,扇根砾岩全部为干层。由于早期异常高压和早期油气充注对储层保护以及酸性溶解对储层改造的综合作用,扇中辫状水道远离泥岩、砂砾岩储层在中深层仍发育大量原生孔隙和少量的次生孔隙,储层物性较好,可作为良好的天然气储层。扇中辫状水道靠近泥岩层储层、扇中水道间以及扇缘部位因发生强烈胶结作用,在砂体顶底形成致密的胶结壳,可作为较好的盖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成岩作用 天然气储层 沙四下亚段 砂砾岩体 东营凹陷 致密砂岩
下载PDF
东营凹陷深层自源型油气成藏模式与勘探实践 被引量:10
19
作者 杨怀宇 张鹏飞 +2 位作者 邱贻博 巩建强 韩同欣 《中国石油勘探》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2期92-101,共10页
东营凹陷深层是以“红层”为典型特征的沙河街组四段下亚段(沙四下亚段)—孔店组,该套层系沉积厚度大、储量发现少,蕴含着极大的勘探潜力。综合深层烃源岩评价、高成熟油源对比及自源型油气成藏模式的系统分析,明确了深层沙四下亚段和... 东营凹陷深层是以“红层”为典型特征的沙河街组四段下亚段(沙四下亚段)—孔店组,该套层系沉积厚度大、储量发现少,蕴含着极大的勘探潜力。综合深层烃源岩评价、高成熟油源对比及自源型油气成藏模式的系统分析,明确了深层沙四下亚段和孔店组二段(孔二段)两套烃源岩的基本特征,落实了深层的资源潜力,同时深入剖析关键成藏要素条件,建立了自源型差异油气成藏模式。研究表明,深层孔二段烃源岩有机质类型为Ⅱ_(1)—Ⅲ型,评价为过成熟中等烃源岩;沙四下亚段烃源岩有机质类型为Ⅰ—Ⅱ_(1)型,评价为成熟优质烃源岩。利用原型盆地的井—震追踪落实烃源岩展布,进而评价出深层资源量为11.35×10^(8)t。同时,建立了两种自源型油气藏的差异成藏模式,一种是陡坡带沙四下亚段烃源岩直接对接深层砂砾岩储层,匹配形成凝析油气—常规油的纵向有序油气藏;另一种是南部斜坡带孔店组源内的“源—断—储—圈”差异油气运聚模式。分析认为,基于东营凹陷深层烃源岩品质与规模的深化认识,以及两种自源型油藏模式的认识可将勘探目的层至少下探1500m,初步估算新增圈闭资源量近2×10^(8)t,东营凹陷深层自源型油藏预计在“十四五”期间迎来重大突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沙四下亚段—孔店组 深层 自源型油藏 油气藏模式 东营凹陷 勘探实践
下载PDF
黄骅坳陷歧北次凹古近系沙一下亚段地质体精细刻画 被引量:7
20
作者 石先滨 李红香 +4 位作者 黄传炎 蒲秀刚 曾清斌 陈思 任培罡 《大地构造与成矿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4期536-544,共9页
综合运用钻井、测井、地震等资料,将黄骅坳陷目前的勘探热点地区——歧北次凹的主要勘探目的层段,即沙一下亚段划分为4个四级层序和8个五级层序,建立了沙一下亚段高精度层序地层格架。结合属性提取和测井约束反演等地球物理方法技术,在... 综合运用钻井、测井、地震等资料,将黄骅坳陷目前的勘探热点地区——歧北次凹的主要勘探目的层段,即沙一下亚段划分为4个四级层序和8个五级层序,建立了沙一下亚段高精度层序地层格架。结合属性提取和测井约束反演等地球物理方法技术,在高精度层序地层格架约束下对歧北次凹目标层内单个地质体进行多层次多角度的精细刻画,研究其空间展布,并剖析其内部结构特征,分析地质体的控制因素。研究发现:物源供给、断裂陡坡带及断裂转换带对地质体的发育具有重要的控制作用,最后提炼出地质体发育模式,为研究区隐蔽油气藏的勘探和开发提供科学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质体 精细刻画 隐蔽油气藏 歧北次凹 沙一下亚段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5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