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50篇文章
< 1 2 8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Structural Characteristics of Lycium ruthenicum Community & Soil Properties on Different Types of Desert Rangeland in the Lower Reaches of Shiyang River 被引量:1
1
作者 Chunxiu GUO Lide WANG +5 位作者 Fanglan HE Junmei MA Jinhui LI Fubo AN Hongbo YUAN Kailin LIU 《Medicinal Plant》 CAS 2019年第2期58-65,共8页
[Objectives] To study structural characteristics of Lycium ruthenicum community and soil properties on different types of desert rangeland in the lower reaches of Shiyang River, and provide theoretical basis for ecolo... [Objectives] To study structural characteristics of Lycium ruthenicum community and soil properties on different types of desert rangeland in the lower reaches of Shiyang River, and provide theoretical basis for ecological protection and management in the lower reaches of Shiyang River. [Methods] One-way ANOVA analysis and correlation analysis were carried out with the aid of SPSS19.0 software for different types of desert rangeland soils. [Results](i) Among the communities surveyed, there are 31 species belonging to 9 families and 28 genera, including 12 shrub plants, 8 perennial herbs and 11 annual herbs. There are more single genus, occupying 50% of total genus. L. ruthenicum occupies an important position in the community with relatively higher importance value. It plays a dominated role in the community.(ii) In the soils with depths of 0-10 cm, 10-20 cm, 20-40 cm and 40-60 cm in different types of desert rangeland, the organic carbon contents in the saline alkali soil were the highest, with the values of 1.08%, 0.98%, 0.89% and 0.972%, respectively. Compared with that in sandy land, soil organic carbon in saline alkali land(0-10 cm) had the significant difference(P<0.05), available soil potassium in saline alkali land(except the depth of 20-40 cm) and the total phosphorus content in saline alkali land(0-10 cm) had the significant difference(P<0.05), the total soil nitrogen, alkali-hydrolyzable nitrogen, available phosphorus and the total potassium content had no significant difference(P>0.05). Soil organic carbon, available soil phosphorus in saline alkali land, total soil potassium on sand dune and total soil phosphorus in saline alkali land and gravel in different soil layers of the same type of desert rangeland had distinct aggregation effect.(iii) The soil microbial biomass in different types of desert rangeland displayed from high to low as saline alkali land > sandy land > fixed and semi fixed sandy land > gravel. The discrepancy of soil microbial biomass varied in different types of desert rangeland. The four soil enzyme activities in salinization was the highest. Soil invertase activity in saline alkali land in different soil layers were the highest. For different soil layers in the same type of desert rangeland, soil microbial biomass and invertase decreased gradually with the deepening of soil layer.(iv) There was a significant positive correlation between soil organic matter and microbial biomass carbon, microbial biomass nitrogen, phosphatase and sucrase(P<0.01), and a significant positive correlation with urease and catalase(P<0.05). Phosphorus content was significant positively correlated with urease, phosphatase and invertase(P<0.01), and positively correlated with microbial biomass carbon(P<0.05). Soil available potassium content was significant positively correlated with microbial and phosphatase(P<0.01). [Conclusions] The species of L. ruthenicum community and soil properties on different types of desert rangeland in the lower reaches of Shiyang River clearly shows that most species belong to a few families, and a few species belong to most families, and many species are single genus or single family. Soil organic carbon, soil available phosphorus, total phosphorus, soil microbial biomass and enzyme activity in salinization land had distinct surface aggregation effects, so salinization land provides excellent growth environment for the growth of L. ruthenicum, which is of great significance for the protection of L. ruthenicum population. 展开更多
关键词 lower reaches of shiyang river DESERT RANGELAND LYCIUM ruthenicum COMMUNITY VEGETATION characteristics Soil properties
下载PDF
Water sources of plants and groundwater in typical ecosystems in the lower reaches of the Heihe River Basin
2
作者 YunFeng Ruan LiangJu Zhao +3 位作者 HongLang Xiao GuoDong Cheng MaoXian Zhou Fang Wang 《Research in Cold and Arid Regions》 CSCD 2014年第3期226-235,共10页
Stable oxygen and hydrogen isotopic compositions (δ18O and δD) of soil water and shallow groundwater of a riparian forest, an artificial shrub forest, and Gobi of the lower reaches of the Heihe River Basin are use... Stable oxygen and hydrogen isotopic compositions (δ18O and δD) of soil water and shallow groundwater of a riparian forest, an artificial shrub forest, and Gobi of the lower reaches of the Heihe River Basin are used to study the recharge water sources of those ecosystems. IsoSource software is used to determine the δ180 values for root water of Populous euphratica and Tamarix ramosissima in the riparian forest ecosystem, Haloxylon ammodendron in the artificial shrub forest, and Reaumuria soongorica in the Gobi, as well as for local soil water and groundwater, and precipitation in the upper reaches of the Heihe River Basin. Our results showed that soil water and shallow groundwater of the riparian forest and the artificial shrub forest were recharged by river water which originated from precipitation in the upper reaches, and strong evaporation occurred in the artificial shrub forest. Soil water of the Gobi was not affected by Heihe River water due to this area being far away from the river channel. The main water sources of Populous euphratica were from 40-60-cm soil water and groundwater, and of Tamarix ramosissima were from 40-80-cm soil water in the riparian forest ecosystem. In the artificial forest, Haloxylon ammodendron used 200-cm saturated-layer soil water and shallow groundwater. The Reaumuria soongorica mainly used soil water from the 175-200-cm depth in the Gobi. Therefore, soil water and groundwater are the main water sources which maintain survival and growth of the plants in the extremely arid regions of the lower reaches of the Heihe River Basin. 展开更多
关键词 stable hydrogen and oxygen isotope composition (δD and δa80) extremely arid regions lower reaches of theHeihe river basin plant water sources
下载PDF
Zircon U-Pb dating and Lu-Hf isotope study of intermediate-mafic sub-volcanic and intrusive rocks in the Lishui Basin in the middle and lower reaches of Yangtze River 被引量:1
3
作者 Lijuan Wang Jianping Huang +4 位作者 Jinhai Yu W. L. Griffin Rucheng Wang Shaoqin Zhang Yinghe Yang 《Chinese Science Bulletin》 SCIE EI CAS 2014年第27期3427-3440,共14页
Eight Mesozoic sub-volcanic and intrusive rocks in the Lishui Basin have been selected for zircon U-Pb dating and Lu-Hf isotopic analysis. The Laohutou, Datongshan,Daweizhuang, Yeshanao, Yanwaqiao, Xibeishan, Changsha... Eight Mesozoic sub-volcanic and intrusive rocks in the Lishui Basin have been selected for zircon U-Pb dating and Lu-Hf isotopic analysis. The Laohutou, Datongshan,Daweizhuang, Yeshanao, Yanwaqiao, Xibeishan, Changshantou and Jianshan porphyrites yield concordant early Cretaceous ages of 130.5 ± 1.6 Ma, 136.0 ± 3.4 Ma, 132.7 ±2.7 Ma, 127.0 ± 1.9 Ma, 129.4 ± 1.7 Ma, 133.2 ± 2.1 Ma,131.1 ± 2.3 Ma and 127.4 ± 1.8 Ma, respectively. Zircon eHf(t) values for these rocks range from-3.54 to-9.11, mostly between-3.54 and-5.93, suggesting sources similar to those for coeval igneous rocks in other volcanic basins along the middle and lower reaches of Yangtze River. Considering the geochemical characteristics of coeval magmatic rocks in the middle and lower reaches of Yangtze River and its adjacent areas, this paper proposes a model of slab rollback to explain the Mesozoic magmatism in the east-central part of China continent. In the middle-late Jurassic to early Cretaceous(170–135 Ma), the Pacific plate started to subduct beneath the Eurasian continent, producing a compressive tectonic setting,and magmatism progressed from coast to the inland. The magmas of this period were derived mostly from partial melting of ancient crust. After *135 Ma, the subduction weakened, and the rollback of the subducted Pacific plate produced an extensional environment. This led to the formation of volcanic basins, the partial melting of enriched mantle sources and less ancient crust, and the intrusion of voluminous intermediate-mafic igneous rocks.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锆石U-Pb定年 长江中下游 Hf同位素 火山盆地 次火山岩 侵入岩 丽水 基性
原文传递
长江中下游流域实际蒸散发演变特征及驱动机制
4
作者 曹新 邢万秋 +1 位作者 傅巧妮 杨丽琳 《华北水利水电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24年第4期36-46,55,共12页
为了更好地了解长江中下游6个子流域蒸散发量时空演变特征,以及气候和下垫面因子改变对蒸散发量变化的影响,基于GRACE重力卫星观测数据和水量平衡法重建了长江中下游6个子流域实际蒸散发ET序列,评估并融合了3种ET数据集,获得1992—2015... 为了更好地了解长江中下游6个子流域蒸散发量时空演变特征,以及气候和下垫面因子改变对蒸散发量变化的影响,基于GRACE重力卫星观测数据和水量平衡法重建了长江中下游6个子流域实际蒸散发ET序列,评估并融合了3种ET数据集,获得1992—2015年高精度的逐月蒸散发量,分析了6个子流域蒸散发量年值和季节值的变化趋势,引入土地利用程度综合指数La,基于通径分析法定量评估了气候和下垫面因子对各子流域蒸散发量变化的直接和间接影响。结果表明:①3种数据集在长江中下游流域的适用性较好,基于最小二乘权重法的数据融合方法减小了ETrecon与ETNOAH、ETGLEAM的平均差和均方根误差,减小了ETNOAH、ETCR的标准差。②长江中下游流域多年平均蒸散发量为728.7 mm,空间上自西北向东南递增;6个子流域不同季节的蒸散发量均呈升高趋势,其中春、夏季的增幅最大。③各子流域年蒸散发量增加主要由La增强和气温升高所致,气温、La和植被覆盖率等要素的间接作用致使太湖流域风速降低对蒸散发量的影响从正向变为负向。④气温升高促进了NDVI对6个子流域春、夏季蒸散发量增加的正向效应,太湖流域、长江中游和下游干流区秋、冬季降水的增加削弱了辐射降低对蒸散发量变化的作用,而风速上升是洞庭湖流域、中游干流区冬季蒸散发量微弱增加的主导因素。研究结果将为长江中下游流域水资源管理、干旱预测和生态功能评估等研究提供理论基础与科学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实际蒸散发 下垫面 气候变化 驱动机制 长江中下游流域
下载PDF
“流域-人-歌”三重互联:对长江中下游流域民歌的考察
5
作者 向清全 《学习与实践》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期131-140,共10页
基于对长江中下游民歌的沿江调查及研究,从“流域-人-歌”三者关系出发,可以发现作为自然区域、作为文化“通道”和“界限”以及作为经济带三种视域下,流域-人-歌三者之间存在互联。随着现代社会经济的发展,传统民歌的存承方式也在发生... 基于对长江中下游民歌的沿江调查及研究,从“流域-人-歌”三者关系出发,可以发现作为自然区域、作为文化“通道”和“界限”以及作为经济带三种视域下,流域-人-歌三者之间存在互联。随着现代社会经济的发展,传统民歌的存承方式也在发生改变。在国家大力建设长江经济带背景下,应立足于新兴的流域(水域)音乐文化研究,加强对长江流域民歌文化带的保护,进而打造良好的长江经济带文化生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长江中下游 流域 民歌 长江经济带 民歌文化带
下载PDF
三河与中国早期王都
6
作者 陈隆文 《郑州航空工业管理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2023年第3期21-28,共8页
司马迁在《史记·货殖列传》中所称“三河”,是指今天流经山西、河南境内的黄河中下游地区。河东位于今山西南部,襄汾陶寺遗址早期约早出夏代一二百年,或当传说中尧、舜、禹时期,陶寺中晚期已在夏代纪年范围之内,此时正是早期国家... 司马迁在《史记·货殖列传》中所称“三河”,是指今天流经山西、河南境内的黄河中下游地区。河东位于今山西南部,襄汾陶寺遗址早期约早出夏代一二百年,或当传说中尧、舜、禹时期,陶寺中晚期已在夏代纪年范围之内,此时正是早期国家形成阶段;河内即今太行山东南麓为古黄河所环绕的地区,历史上为商人的主要活动区域;河南指晋、豫两省黄河以南,周公在此营洛邑,即成周与王城,是周人活动的主要区域。河东、河南、河内三个区域既成相对独立区域,又以黄河相连接,为当时“天下之中”“王者所更居”之地。夏、商、周三代王朝的更替与发展壮大都没有离开过古老的黄河流域,从这个角度看,夏、商、周三代中国早期国家的诞生不仅是黄河与黄河文化的馈赠,同时也把中国历史与中华民族的发展推进到了新的阶段。黄河中下游流域龙山时代形成的文化成果为夏、商、周三代早期国家的诞生奠定了坚实的文化基础,成为夏、商、周三代文明的始原。龙山时代之后不久,在黄河中下游地区诞生了中国历史上最早的国家形态和中华民族的雏形——华夏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三河 黄河流域中下游 文化核心区
下载PDF
基于降雨情景模拟的长江中下游流域淹没风险 被引量:1
7
作者 张洪云 王永强 +1 位作者 王大胜 王伟 《长江科学院院报》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11期71-78,共8页
针对长江中下游流域洪涝灾害频发的现状,基于泰森多边形法和河网密度法分别模拟流域降雨和构建子集水区,采用SCS模型和局部等体积法模拟不同降雨重现期下的淹没水深和范围,并以市为单位进行淹没风险的具体分析。结果表明长江中下游流域... 针对长江中下游流域洪涝灾害频发的现状,基于泰森多边形法和河网密度法分别模拟流域降雨和构建子集水区,采用SCS模型和局部等体积法模拟不同降雨重现期下的淹没水深和范围,并以市为单位进行淹没风险的具体分析。结果表明长江中下游流域产流的高值中心集中在水体和城市用地区域,受淹区主要集中在江汉、两湖平原和长江三角洲等低洼区域;随着降雨重现期的增长,遭遇积水的淹没范围越广,陆域的洪涝程度加剧。降雨量与淹没面积近似呈线性关系,当降雨量<80 mm/d,降雨量每增加1 mm,流域的淹没范围增加947 km^(2);当降雨量>80 mm/d时,淹没范围增加644 km^(2)。在以市为单位的具体分析中,武汉市、南京市、南昌市以及孝感市的淹没范围和风险均较高,因而需重点关注与防御。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长江中下游流域 SCS模型 局部等体积法 淹没分析
下载PDF
2010~2020年汉江中下游流域景观格局变化分析 被引量:2
8
作者 郑航 程学军 +5 位作者 邵逸文 肖潇 徐坚 李国忠 赵保成 徐健 《水利水电快报》 2023年第4期128-135,共8页
为探究汉江中下游流域景观格局变化的结构特征和驱动因素,基于遥感数据,分析汉江中下游流域2010~2020年土地利用/覆盖变化(LUCC)及景观格局变化,采用支持向量机法,分析土地利用类型时空变化及其景观破碎度、多样性变化和斑块形状等,从... 为探究汉江中下游流域景观格局变化的结构特征和驱动因素,基于遥感数据,分析汉江中下游流域2010~2020年土地利用/覆盖变化(LUCC)及景观格局变化,采用支持向量机法,分析土地利用类型时空变化及其景观破碎度、多样性变化和斑块形状等,从不同角度探讨该区域景观格局变化驱动因素。研究结果表明:汉江中下游流域景观格局在自然和人文因素驱动下向着更均衡、更多元化的方向演变,集聚的大型景观类型倾向于被其他景观分割、离散,由单一景观的优势格局演化为更丰富多样的区域景观格局分布;在类别水平上,耕地和草地景观斑块形状破碎化程度增加,城镇建设用地景观形状指数(LSI)和斑块密度(PD)均有不同程度增加。研究结果可为汉江中下游地区的经济发展和生态环境保护提供理论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LUCC 景观格局 景观指数 汉江中下游流域
下载PDF
气候变化和土地利用变化对长江中下游地区植被NPP变化相对贡献分析 被引量:6
9
作者 徐勇 卢云贵 +4 位作者 戴强玉 赵纯 黄雯婷 陈天伟 张炎 《中国环境科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9期4988-5000,共13页
基于MODIS数据、气象数据和土地利用类型数据,利用Theil-Sen Median趋势分析、Mann-Kendall显著性检验和重标极差(R/S)分析,揭示长江中下游地区植被生态系统NPP时空演变特征和未来变化趋势;并基于情景设置的相对贡献分析,在区域和格网... 基于MODIS数据、气象数据和土地利用类型数据,利用Theil-Sen Median趋势分析、Mann-Kendall显著性检验和重标极差(R/S)分析,揭示长江中下游地区植被生态系统NPP时空演变特征和未来变化趋势;并基于情景设置的相对贡献分析,在区域和格网尺度上定量厘定气候变化和土地利用变化对长江中下游地区植被生态系统NPP变化的相对贡献.结果表明,时间上,2000~2021年长江中下游地区植被NPP整体呈波动上升趋势,上升速率为6.99g/(m^(2)·a).林地、草地和耕地生态系统NPP均呈上升趋势,林地生态系统NPP上升速率最高,为9.79g/(m^(2)·a),草地生态系统NPP上升速率次之,为8.84g/(m^(2)·a),耕地生态系统NPP上升速率最低,为2.34g/(m^(2)·a).空间上,长江中下游地区植被NPP变化斜率呈现“南高北低”的空间分布格局.长江中下游地区整体及各植被生态系统NPP呈上升趋势的面积占比均大于呈下降趋势的面积占比,其中,林地和草地生态系统NPP呈上升趋势的面积占比分别为91.43%和91.48%.长江中下游地区植被NPP未来呈上升趋势的面积占比小于呈下降趋势的面积占比.由相对贡献分析结果可知,区域尺度上,气候变化和土地利用变化对长江中下游地区植被生态系统NPP变化的相对贡献分别为85.60%和10.85%.气候变化主导林地和草地生态系统NPP变化,而土地利用变化主导耕地生态系统NPP变化.格网尺度上,长江中下游地区耕地和草地生态系统NPP变化由土地利用变化主导的面积占比最大,分别为54.99%和56.91%.林地生态系统NPP变化由气候变化主导的面积占比最大,为71.96%.剩余因素对耕地生态系统NPP变化的相对贡献高于林地和草地生态系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长江中下游地区 植被NPP 气候变化 土地利用变化 植被生态系统 相对贡献
下载PDF
长江中下游河段低枯水水位流量关系变化规律分析 被引量:5
10
作者 吴琼 张莉 +1 位作者 曾雅立 张亭 《人民长江》 北大核心 2023年第2期55-62,共8页
2022年长江中下游地区发生了夏秋连旱,沙市站水位创历史最低,低枯水水位流量变化引发了生活用水、生产用水、生态用水等系列问题。利用2009~2022年三峡水库试验性蓄水后长江中下游干流实测资料,对沿程各站断面变化、低枯水水位流量关系... 2022年长江中下游地区发生了夏秋连旱,沙市站水位创历史最低,低枯水水位流量变化引发了生活用水、生产用水、生态用水等系列问题。利用2009~2022年三峡水库试验性蓄水后长江中下游干流实测资料,对沿程各站断面变化、低枯水水位流量关系变化趋势、河道冲淤变化情况进行了分析研究。结果表明:三峡水库试验性蓄水后长江中下游干流各代表站低枯水水位流量关系呈右偏趋势,同流量下水位有不同程度下降,其中沙市站下降幅度最大,宜昌至城陵矶段河道冲刷强度最大。研究成果可为合理调度三峡等长江上游水库,保障中下游生产、生活、生态用水,落实最严格水资源管理、旱情防御等提供重要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水位流量关系 低枯水 断面变化 长江中下游河段 2022年长江流域干旱
下载PDF
2020 年流域性大洪水下长江下游干流河道演变分析 被引量:1
11
作者 曹双 程龙 +1 位作者 李洁 罗红雨 《水利水运工程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4期1-11,共11页
自2003年三峡水库蓄水以来,长江下游水沙特性发生了显著变化,2020年夏长江流域发生了流域性大洪水。在分析三峡水库蓄水以来长江下游水沙特性变化的基础上,结合2020年洪水期的水情、沙情,利用实测河床地形及大断面资料,分析长江下游干... 自2003年三峡水库蓄水以来,长江下游水沙特性发生了显著变化,2020年夏长江流域发生了流域性大洪水。在分析三峡水库蓄水以来长江下游水沙特性变化的基础上,结合2020年洪水期的水情、沙情,利用实测河床地形及大断面资料,分析长江下游干流湖口至江阴多年河道冲淤特性,探讨2020年洪水作用下长江下游河床冲淤变化及河势演变特性。研究表明:自三峡水库蓄水以来,长江下游年均径流量变化较小,输沙量锐减,水沙关系发生明显改变;湖口至江阴河段1998—2006年有淤有冲,2006年后呈单向冲刷状态,且滩槽普冲,在2020年流域性大洪水作用后,长江下游河道延续这一冲刷特征,冲刷强度明显增强,各水位河槽冲刷强度为2016—2020年平均值的2.0~2.8倍;大通以上河段冲刷强度小于下游河段;长江下游分流格局总体稳定,但铜陵河段成德洲汊道有主支汊易位趋势,多次测得右汊分流比超过左汊;扬中河段支汊发展,分流比呈持续微增趋势;河势总体稳定,尚有多个江心洲边滩冲刷明显,铜陵沙首度出现撇岸切滩现象,扬中等局部江段江心洲高滩陡坎有条崩发生;河床纵向仍有冲刷,河道束窄段横断面形态进一步窄深化。对大洪水条件下河道冲淤演变特性的分析研究,有利于更加全面系统地掌握长江下游河道的河势演变规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长江下游 流域性大洪水 河道冲淤 河势演变
下载PDF
汉江中下游水华发展新形势及治理对策分析 被引量:1
12
作者 陈峰 王文静 +2 位作者 何涛 周浩然 钱宝 《人民长江》 北大核心 2023年第10期7-17,共11页
随着汉江沿岸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以及梯级水利枢纽的相继建成运行,汉江水环境和水动力条件也发生了较大变化,汉江中下游“水华”暴发频率不断增加,给区域水安全保障带来严峻挑战。2022年夏季,在长江流域“汛期反枯”的极端水文条件下,... 随着汉江沿岸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以及梯级水利枢纽的相继建成运行,汉江水环境和水动力条件也发生了较大变化,汉江中下游“水华”暴发频率不断增加,给区域水安全保障带来严峻挑战。2022年夏季,在长江流域“汛期反枯”的极端水文条件下,汉江中下游首次发现了蓝藻水华。依托长江流域水质监测中心现有监测站网及时开展了水华应急监测,对监测资料进行了综合分析,结合以往研究成果,初步分析2022年夏季水华成因,提出相应对策及建议。结果表明:①流域水体高营养盐水平仍是本次夏季水华发生的前提条件,高温、强辐射、高pH值是诱发因子,河道水量偏少是外部驱动条件。②汉江水华的时空分布和影响范围有扩大趋势,水体富营养化程度有加重趋势;加强水工程联合运用,改善水动力条件,调节环境容量,是缓减汉江中下游水华问题的最直接途径。③提出了优化综合站网布局、强化全要素动态监测、加强水华基础研究、建立水华防控协同机制等对策建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蓝藻水华 水动力条件 营养盐 水华预警 汉江中下游 2022年长江流域干旱
下载PDF
石羊河下游矮脚锦鸡儿群落特征研究
13
作者 王承勋 许雅娟 +5 位作者 曾新德 贾斌斌 潘茜 陆云 许燕 霍建华 《安徽农业科学》 CAS 2023年第22期112-114,共3页
[目的]掌握石羊河下游矮脚锦鸡儿群落生长状况。[方法]在对石羊河下游矮脚锦鸡儿群落实地调查的基础上,应用Simpson和Shannon-Wiener物种多样性指数和Pielou物种均匀度指数对群落结构特征进行分析研究。[结果]石羊河下游矮脚锦鸡儿群落... [目的]掌握石羊河下游矮脚锦鸡儿群落生长状况。[方法]在对石羊河下游矮脚锦鸡儿群落实地调查的基础上,应用Simpson和Shannon-Wiener物种多样性指数和Pielou物种均匀度指数对群落结构特征进行分析研究。[结果]石羊河下游矮脚锦鸡儿群落共有10科14属16种植物组成。植物区系组成简单,温带成分占优势。驼驼蒿、沙生针茅和蝎虎霸王对群落环境的形成有明显的控制作用。灌木和多年生草本在群落中占有重要地位。[结论]矮脚锦鸡儿群落物种多样性指数、群落均匀度高,群落较为稳定。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石羊河下游 锦鸡儿属 群落
下载PDF
石羊河下游柠条锦鸡儿群落结构特征研究
14
作者 高万林 王承勋 +4 位作者 曾新德 杨雅婷 许明 许雅娟 王森 《温带林业研究》 2023年第2期63-66,共4页
【目的】掌握石羊河下游柠条锦鸡儿群落近年来的生长状况。【方法】在对石羊河下游柠条锦鸡儿群落进行了实地调查的基础上,应用Simpson和Shannon-Wiener物种多样性指数和Pielou物种均匀度指数对群落结构特征进行分析研究。【结果】石羊... 【目的】掌握石羊河下游柠条锦鸡儿群落近年来的生长状况。【方法】在对石羊河下游柠条锦鸡儿群落进行了实地调查的基础上,应用Simpson和Shannon-Wiener物种多样性指数和Pielou物种均匀度指数对群落结构特征进行分析研究。【结果】石羊河下游柠条锦鸡儿群落共有7科,12属,13种植物组成。世界分布型的科和属除外,其余科和属均具有温带性质。柠条锦鸡儿在阿拉古山和红敖包两个分布区中,地位明显,对群落的结构、生态系统功能及稳定性具有重要作用。灌木层的重要值大于多年生草本和一年生草本植物,对群落的稳定性起关键作用。红敖包柠条锦鸡儿群落物种丰富度、多样性指数、群落均匀度均大于阿拉古山的柠条锦鸡儿群落。【结论】石羊河下游柠条锦鸡儿群落相对稳定。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石羊河下游 柠条锦鸡儿 群落
下载PDF
石羊河下游荒漠植物区系及其植被特征 被引量:31
15
作者 刘虎俊 王继和 +3 位作者 常兆丰 马全林 杨自辉 詹科杰 《生态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2期113-118,共6页
石羊河下游位于干草原向荒漠过渡区域,有天然种子植物23个科,73个属,123个种,不仅有典型的戈壁荒漠成分,也渗入一些草原化荒漠植物种类。其荒漠植被特征更明显,群落层片结构简单,群丛建群种的74.4%是灌木和半灌木,构成了灌木、半灌木旱... 石羊河下游位于干草原向荒漠过渡区域,有天然种子植物23个科,73个属,123个种,不仅有典型的戈壁荒漠成分,也渗入一些草原化荒漠植物种类。其荒漠植被特征更明显,群落层片结构简单,群丛建群种的74.4%是灌木和半灌木,构成了灌木、半灌木旱生群落;1年生草本植物随季节性降雨可形成“灌草丛”,成为荒漠植被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植物地理区系成分上,温带成分属占优势,其中地中海至中亚分布型及其变型最多,其次为北温带分布及其变型。整个区域内植物的分布集中在生境较适宜的区域,空间结构的成群性高,但在小区域内植物种的分布则较单一。植被可划分为4个植被型,5个植被亚型,13个群系组,23个群系,38个群丛。地域性植被以绿洲为中心,成环状分布,可分为3个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石羊河下游 荒漠植物区系地理 植被 特征
下载PDF
石羊河下游民勤绿洲变化的人文机制研究 被引量:60
16
作者 杨永春 李吉均 +5 位作者 陈发虎 Jacquie Burgess 李瑞成 李丁 常跟应 李忆春 《地理研究》 CSCD 北大核心 2002年第4期449-458,共10页
本文根据社会调查资料分析了甘肃省河西地区石羊河下游民勤绿洲变化的趋势及其影响 ,进而从用水行为和水量均衡角度讨论了绿洲变化的人文作用机制 ,认为石羊河流域下游绿洲变化与传统农业外延式扩张机制密切相关 ,而传统农业扩张机制由... 本文根据社会调查资料分析了甘肃省河西地区石羊河下游民勤绿洲变化的趋势及其影响 ,进而从用水行为和水量均衡角度讨论了绿洲变化的人文作用机制 ,认为石羊河流域下游绿洲变化与传统农业外延式扩张机制密切相关 ,而传统农业扩张机制由于各种因素的制约在短时期内难以打破。而不打破导致绿洲环境恶化的人文机制 ,任何试图扭转此类地区绿洲环境恶化趋势的措施都可能是无效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民勤盆地 绿洲变化 人文机制 石羊河 用水行为 农业 水量均衡
下载PDF
干旱荒漠白刺灌丛植被演替过程土壤种子库变化特征 被引量:41
17
作者 马全林 卢琦 +1 位作者 魏林源 靳虎甲 《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7期2285-2294,共10页
土壤种子库是反映气候与土地利用变化的指示器,也是荒漠植被更新与恢复的基础。典型荒漠白刺灌丛植被广泛分布于我国西北绿洲边缘地带,对保护绿洲免受风沙危害发挥着重要作用。但是,对干旱荒漠白刺灌丛植被土壤种子库仍未见研究报道。... 土壤种子库是反映气候与土地利用变化的指示器,也是荒漠植被更新与恢复的基础。典型荒漠白刺灌丛植被广泛分布于我国西北绿洲边缘地带,对保护绿洲免受风沙危害发挥着重要作用。但是,对干旱荒漠白刺灌丛植被土壤种子库仍未见研究报道。应用空间代替时间的方法,选择石羊河下游白刺灌丛植被演替的初始阶段、稳定阶段、衰退阶段与严重衰退阶段样地,研究了白刺灌丛植被演替过程的土壤种子库物种组成、时空分布和数量变化特征。结果表明:石羊河下游白刺灌丛植被演替过程中,土壤种子库共出现9科18种植物,其中草本植物占到55%—80%,是白刺灌丛植被土壤种子库的主体。不同演替阶段土壤种子库密度以稳定阶段最高,达到660.7粒/m2,是初始阶段、衰退阶段和严重衰退阶段的5.6、14.5倍和6.2倍。不同沙堆部位,土壤种子库密度以迎风坡中部与背风坡中部最高,分别达到329粒/m2和309粒/m2;沙堆土壤种子库密度是堆间地的1.9倍,土壤种子库主要分布于灌丛沙堆上。不同演替阶段土壤种子库间的相似性系数均在0.6以下,除稳定阶段外,其他阶段间均属于中等相似水平;土壤种子库与地上植被的相似性系数均在0.5以上,达到中等相似或极相似水平。该研究进一步证明了灌丛沙堆和土壤种子库在白刺灌丛植被中的重要性,也说明人为干扰损害了白刺灌丛地下潜在植被及其恢复潜力。因此,需要开展人工种子库或人工植被建设以控制干旱荒漠白刺灌丛沙堆活化,并实现退化白刺灌丛植被恢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石羊河下游 白刺灌丛植被 灌丛沙堆 土壤种子库 相似性
下载PDF
石羊河流域环境现状及其演化趋势分析 被引量:92
18
作者 王琪 史基安 +1 位作者 张中宁 孟自芳 《中国沙漠》 CSCD 北大核心 2003年第1期46-52,共7页
石羊河流域下游地区蒸发强度大、地下水循环速度慢,加之近年来地表水供给量的严重不足,过度开采地下水已引发了区域性地下水位下降、植被退化、盐渍化、沙漠化等一系列生态环境问题的不断恶化。地下水位的下降与矿化度的增高存在着明显... 石羊河流域下游地区蒸发强度大、地下水循环速度慢,加之近年来地表水供给量的严重不足,过度开采地下水已引发了区域性地下水位下降、植被退化、盐渍化、沙漠化等一系列生态环境问题的不断恶化。地下水位的下降与矿化度的增高存在着明显的正相关性,特别是流域下游地区地下水矿化度的增高趋势明显。根据影响地下水动态的主要影响因素可将石羊河流域地下水的动态类型划分为蒸发型、开采型、径流开采型、渗入型和蒸发开采型5种,在此基础上,结合多年地下水位和水质变化的实测资料,对石羊河流域地下水下降趋势和亏空状况进行模拟分析,表明该区近40a来地下水位持续下降,亏空量不断增加,并且具有明显的加速趋势。1960年武威和民勤盆地地下水亏空量为1 74×108m3,1998年已达4 52×108m3,如不采取有力措施加以治理,预计2010年将达到6 7×108m3,这将对该区生态环境产生严重的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石羊河流域 地下水位 地下水亏空状况 水质 盐渍化 生态环境
下载PDF
长江中下游地区高温时空分布及水稻花期的避害对策 被引量:49
19
作者 谢晓金 李秉柏 +2 位作者 王琳 戴秦如 申双和 《中国农业气象》 CSCD 2010年第1期144-150,共7页
以湖南、湖北、江西、安徽、江苏和浙江6省各代表台站1965-2004年近40a的6-8月日平均气温与最高温度为原始数据,分析了长江中下游地区各省高温的发生概率、高温发生年平均天数以及高温起止日期,总结出长江中下游地区6省的高温时空分布规... 以湖南、湖北、江西、安徽、江苏和浙江6省各代表台站1965-2004年近40a的6-8月日平均气温与最高温度为原始数据,分析了长江中下游地区各省高温的发生概率、高温发生年平均天数以及高温起止日期,总结出长江中下游地区6省的高温时空分布规律,并提出了水稻生长避开高温危害的措施,为长江流域水稻稳产高产提供重要的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长江中下游地区 高温 水稻 对策
下载PDF
塔里木河干流下游地下水特征分析 被引量:39
20
作者 李香云 章予舒 +2 位作者 王立新 张红旗 张蓬涛 《干旱区资源与环境》 CSSCI CSCD 2002年第2期27-31,共5页
本文基于 90年代末塔里木河干流下游地下水埋深和水化学资料 ,系统分析了塔河下游在断流 2 0多年后地下水水化学特征和地下水埋深情况 ,对地下水的矿化度、离子含量和化学类型的分析结果表明 ,水化学特征的水平和垂直地带性分布规律 ,... 本文基于 90年代末塔里木河干流下游地下水埋深和水化学资料 ,系统分析了塔河下游在断流 2 0多年后地下水水化学特征和地下水埋深情况 ,对地下水的矿化度、离子含量和化学类型的分析结果表明 ,水化学特征的水平和垂直地带性分布规律 ,水化学成分变化的区间性 ;高矿化地下水的普遍性等 ;地下水埋深在断流 2 0多年后河道附近地下水水位为 6.5米 -1 0米。地下水的盐分和埋深分布特点和规律表明 ,在解决塔河下游生态问题时 ,除解决下游来水问题还必须考虑到下游不同地段的水化学特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干流 特征分析 塔里木河流域 塔河下游 地下水 水化学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8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