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31篇文章
< 1 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台湾文学史的撰述与文化认同研究 被引量:10
1
作者 张羽 张彩霞 《台湾研究集刊》 CSSCI 2008年第3期78-87,共10页
近年来,以语言、文学、历史、神话为考察重点的文化认同讨论,在学界是热门话题。台湾文学史的撰述与台湾文化认同改变之间存在着内在的张力关系。
关键词 台湾文学史 文化认同 “台湾主体” “文学建国”
下载PDF
文学主体与文学观念——中国上古文学观念发展的一种考察 被引量:3
2
作者 王齐洲 《华中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01年第5期108-113,119,共7页
中国上古文学观念何时发生 ,有许多探讨的方法。本文从分析文学主体和文学观念的联系入手 ,探讨了这一问题。作者认为 ,殷商是一个宗教思想占主要地位的时代 ,“鬼治主义”是其文化特色 ,巫觋是其文化主体 ,所谓“诗言志”只是达到“神... 中国上古文学观念何时发生 ,有许多探讨的方法。本文从分析文学主体和文学观念的联系入手 ,探讨了这一问题。作者认为 ,殷商是一个宗教思想占主要地位的时代 ,“鬼治主义”是其文化特色 ,巫觋是其文化主体 ,所谓“诗言志”只是达到“神人以和”宗教目的的祭祀之乐的一个关目 ,独立的文学活动并不存在 ,独立的文学观念也未能发生。西周重视人间世务 ,加强礼乐文化建设 ,明确提出“敬德保民”,人文精神得到发展 ,“诗”成为天子听政以“补察其政”的政教工具 ,文学观念在潜滋暗长。春秋时期 ,“礼崩乐坏”,文化下移 ,学术解放 ,士成为文化学术的主体 ,以孔子为代表的儒家重视西周以来的人文传统和文化典籍 ,以人文教化为基本内容的文学观念才得以产生出来。正是这种文学观念成为了中国的正统文学观念的核心内容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文学主体 文学观念 祭祀 礼乐文化 人文精神 上古时期 中国 鬼治主义
下载PDF
人本型中国现代文学史的重构特征 被引量:3
3
作者 朱德发 《烟台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0年第3期49-56,共8页
通过探索与重构,中国现代文学史书写由政治型转换为人本型;而人本型的现代文学史则具有把文学史书写自觉纳入人本主义轨道、以人道主义为最高书写原则、以人性分析取代阶级分析、从"人的自觉"与"文的自觉"互动关系... 通过探索与重构,中国现代文学史书写由政治型转换为人本型;而人本型的现代文学史则具有把文学史书写自觉纳入人本主义轨道、以人道主义为最高书写原则、以人性分析取代阶级分析、从"人的自觉"与"文的自觉"互动关系考察艺术得失等重要特征,这也是现代文学史研究已成为独立自足学术系统的体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现代文学史 书写 人本型 主要特征
下载PDF
中国古代官方史学的兴盛与当代史学新机制的完善 被引量:4
4
作者 乔治忠 《河北学刊》 CSSCI 北大核心 2005年第2期174-181,共8页
在中国古代,官方修史机构是史学的主体之一,与私家分担着史学发展的社会职责。官方修史逐步成为国家政 权运行机制的组成部分,这有力地推动了传统史学的连续发展和繁荣。但是,官方史学也对史学发展起到一些负面的影 响。在清朝灭亡之后... 在中国古代,官方修史机构是史学的主体之一,与私家分担着史学发展的社会职责。官方修史逐步成为国家政 权运行机制的组成部分,这有力地推动了传统史学的连续发展和繁荣。但是,官方史学也对史学发展起到一些负面的影 响。在清朝灭亡之后,官方史学意识仍然存在。在当代,应充分利用官方史学因素的积极作用,同时也应注意研究和防 止其弊端发生,以保证史学事业的繁荣和健康发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官方史学 史学活动主体 史学新机制
下载PDF
对中国主体性教育思想发展的思索 被引量:2
5
作者 许杰 《辽宁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4年第3期53-56,共4页
如果以中国教育学百年的发展为主线,主体性教育思想的发展也有近百年的历史。对中国主体性教育思想的思考应从历史和现实不同维度同时入手。对历史的求索,能发掘出主体性教育发展的基本主线;对现实的反思,则可探究出主体性教育亟待解决... 如果以中国教育学百年的发展为主线,主体性教育思想的发展也有近百年的历史。对中国主体性教育思想的思考应从历史和现实不同维度同时入手。对历史的求索,能发掘出主体性教育发展的基本主线;对现实的反思,则可探究出主体性教育亟待解决的问题。只有这样,才能将主体性教育理论的研究推向深入。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主体性教育 历史 现实 思索
下载PDF
坚持尊重社会发展规律与尊重人民历史主体地位的一致性——关于党的根本宗旨的哲学思考 被引量:1
6
作者 沈建国 王梅红 《扬州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2002年第1期3-8,共6页
把握党的根本宗旨 ,只有从历史规律实现的特殊性上理解人民的历史主体性与从人民的历史主体性上把握历史发展的规律的统一中 ,从马克思主义真理观是与价值观的统一中 ,才能深刻理解“党要始终代表中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的真理性 ;... 把握党的根本宗旨 ,只有从历史规律实现的特殊性上理解人民的历史主体性与从人民的历史主体性上把握历史发展的规律的统一中 ,从马克思主义真理观是与价值观的统一中 ,才能深刻理解“党要始终代表中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的真理性 ;实践党的根本宗旨 ,必须在坚持尊重社会发展规律与尊重人民历史主体地位的一致性的基础上 ,坚持为崇高理想奋斗与为最广大人民谋利益的一致性 ,坚持完成党的各项工作与实现人民利益的一致性 ,坚持一切为了人民群众与一切依靠人民群众的一致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社会发展规律 人民 生产力 历史主体地位 生产关系 "三个代表" 中国共产党 政党宗旨 人民利益
下载PDF
五四时期文学翻译主体的构成与姿态 被引量:2
7
作者 秦弓 《南都学坛(南阳师范学院人文社会科学学报)》 2005年第3期56-59,共4页
五四时期文学翻译队伍空前壮大,留学生是其重要成分,国内新式学校的外国语教育,也培养了大批翻译人才,近代翻译文学成绩斐然的前辈仍在发挥作用,此外还有自学成材的翻译者。在选材、翻译及成果的发表诸方面,翻译者有竞争,也有相互支持,... 五四时期文学翻译队伍空前壮大,留学生是其重要成分,国内新式学校的外国语教育,也培养了大批翻译人才,近代翻译文学成绩斐然的前辈仍在发挥作用,此外还有自学成材的翻译者。在选材、翻译及成果的发表诸方面,翻译者有竞争,也有相互支持,译作的署名方式透露出对译者地位的突出。译作的引言、译序、跋语、附记及各种注释,均能显示出译者的思想、感情、才华等主体姿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翻译 文学 姿态 主体 留学生 署名
下载PDF
从艺术家的独位居之到作者的身份认同——关于文艺创作主体的思考 被引量:1
8
作者 王益 《四川理工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7年第5期93-96,共4页
作为凝结和表现人类生存图式的一种精神创造过程的文学艺术,是有着其创作主体的。文艺的创作主体包括一切具有一定的审美意识且能按照一定的审美理想进行自由的艺术实践或创造活动的人。艺术家在艺术创造的主体中,居于重要的核心地位,... 作为凝结和表现人类生存图式的一种精神创造过程的文学艺术,是有着其创作主体的。文艺的创作主体包括一切具有一定的审美意识且能按照一定的审美理想进行自由的艺术实践或创造活动的人。艺术家在艺术创造的主体中,居于重要的核心地位,在解释与映证艺术思维与艺术现象过程中,艺术家及其作品常常被当作艺术创造者的代表来作典型阐发。文章对人们在文艺创作主体认识上存在的一些问题进行了审视与厘清。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文艺创作 艺术家 创作主体 思考
下载PDF
论中国历史疆域的理论界定 被引量:4
9
作者 殷丽萍 《广东教育学院学报》 2008年第1期73-78,共6页
近半个世纪以来学术界关于中国历史疆域的理论界定有多种观点。代表性观点有三种:一是以我国历史上历代王朝的实际疆域为历代国土的范围;二是以现代中国疆域为基本出发点研究历史上中国疆域;三是以今天中国疆域所包括的民族为出发点,去... 近半个世纪以来学术界关于中国历史疆域的理论界定有多种观点。代表性观点有三种:一是以我国历史上历代王朝的实际疆域为历代国土的范围;二是以现代中国疆域为基本出发点研究历史上中国疆域;三是以今天中国疆域所包括的民族为出发点,去上溯中国历史上的疆域。本文认为中国历史疆域是中华各族在自古以来生于斯、长于斯的土地上建立的国家政权长期统辖的区域所达到的范围,而以中华多民族统一国家最终确立时期清代初年的国家疆域为标志。凡是生活在清初疆域内的民族以及历史上生活在这块土地之上而后来外迁或消失的民族,都是中国民族的组成部分,他们在这块土地上建立的政权所统辖的区域,都是历史上的中国疆域。这一界定的基本内容包括历史疆域的主体、政权统辖区域所达到的范围和统一国家最终确立时期,这三者互相联系,缺一不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历史疆域 历史疆域的主体 统辖区域 统一国家
下载PDF
欲望释放中的性别叙述--论沈从文小说的欲望诗化形态及文学史意义 被引量:1
10
作者 席建彬 《江苏社会科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08年第1期210-215,共6页
沈从文小说属于一种诗化的欲望叙述,表现为城、乡对立背景下欲望释放的内在统一,其间女性被指派为超越性的向度,构成男性生命力普遍萎缩的对比性力量,改变了男性在欲望世界中的主体性地位。这使得沈从文小说对于理想人性的建构表现出明... 沈从文小说属于一种诗化的欲望叙述,表现为城、乡对立背景下欲望释放的内在统一,其间女性被指派为超越性的向度,构成男性生命力普遍萎缩的对比性力量,改变了男性在欲望世界中的主体性地位。这使得沈从文小说对于理想人性的建构表现出明显的女性意识,而其对于现代人性的文化批判也由此具有了性别的意义。这种连接身体美学的欲望品格,不仅参与了现代小说欲望叙述格局的构建,甚至参与了对文学现代性的反思,具有重要文学史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沈从文小说 欲望诗化 女性主体 身体美学 文学史意义
下载PDF
论网络传播对文学交往主体关系的影响 被引量:1
11
作者 丁光梅 《北京印刷学院学报》 2008年第1期22-26,共5页
网络传播的兴起,使文学交往主体的关系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在网络传播条件下,文学交往主体的不对等关系瓦解,平等的互动关系建立;直接交往关系得以突显,间接交往关系进一步延伸;创造和再创造关系出现了浅浮和错位。
关键词 网络传播 文学交往 主体关系
下载PDF
关于中国古代文学史编写的几点思考 被引量:3
12
作者 郭瑞林 《阴山学刊》 2006年第2期30-34,共5页
我国文学史的编写存在不少问题:一是在文学理念、编写模式和文体分类上受西方影响太大,而顾及中国文学的实际不够;二是客观叙述不够,议论、阐释、评析太多,未尽可能地还原中国文学的历史面貌;三是在元、明、清文学的编排上反映出明显的... 我国文学史的编写存在不少问题:一是在文学理念、编写模式和文体分类上受西方影响太大,而顾及中国文学的实际不够;二是客观叙述不够,议论、阐释、评析太多,未尽可能地还原中国文学的历史面貌;三是在元、明、清文学的编排上反映出明显的重小说、戏曲,轻诗、文、词、赋的倾向,背离了元、明、清文学仍以诗文为主体的基本事实。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 古代文学史 编写 文学理念 文体分类 文学本体 文体价值观
下载PDF
科学学会发生发展演化的动因规律研究——兼论科协以学会为“主体”的学理依据及实践意义 被引量:2
13
作者 胡祥明 《学会》 2016年第2期5-16,共12页
本文运用前苏联国际知名科学史学家米库林斯基的科学史综合论和雅罗舍夫斯基的科学发展"三维观"方法论分析研究我国科学学会发生、发展、演化的规律问题。研究结论是:历史社会文化政治的动因是襄助学会发展的外推力;科学具体... 本文运用前苏联国际知名科学史学家米库林斯基的科学史综合论和雅罗舍夫斯基的科学发展"三维观"方法论分析研究我国科学学会发生、发展、演化的规律问题。研究结论是:历史社会文化政治的动因是襄助学会发展的外推力;科学具体逻辑发展的动因是襄助学会发展的内应力;科学学会领导人素质的动因是襄助学会发展的内生力。研究发现:科学发展"马太效应""木桶效应""外溢效应"也适用于科学学会发展。据此阐释了科协以学会为"主体"的学理依据及实践意义,并依此提出相关建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学会发展动因 历史社会文化 科学逻辑发展 领导人素质 学会为主体
下载PDF
不在场主体的遮蔽——关于文学史主体界定的思考
14
作者 李孝弟 《上海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07年第5期10-16,共7页
对文学史主体及主体性的界定,可从以下几点入手:首先认识到文学史内涵的双重性特征;其次认识到文学史研究的过程性特点;再次从文学史研究的过程性特点出发来阐述文学史主体的特性。这样,文学史主体并不是单单主体性所能涵盖,而应该呈现... 对文学史主体及主体性的界定,可从以下几点入手:首先认识到文学史内涵的双重性特征;其次认识到文学史研究的过程性特点;再次从文学史研究的过程性特点出发来阐述文学史主体的特性。这样,文学史主体并不是单单主体性所能涵盖,而应该呈现为主体间性的特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文学史主体 文学史研究主体 主体间性
下载PDF
“人民群众是社会历史主体”的历史唯物主义建构及中国表达
15
作者 谭文华 李家霄 《社会主义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21年第3期26-32,共7页
基于对历史唯心主义的批判,马克思和恩格斯创立了历史唯物主义,确立了“人民群众是历史创造者”的观点,同时他们认为,作为历史创造主体的人民群众,也应当成为人类价值或幸福的主体。一言以蔽之,人民群众是社会历史的主体。在现当代中国... 基于对历史唯心主义的批判,马克思和恩格斯创立了历史唯物主义,确立了“人民群众是历史创造者”的观点,同时他们认为,作为历史创造主体的人民群众,也应当成为人类价值或幸福的主体。一言以蔽之,人民群众是社会历史的主体。在现当代中国,中国共产党坚持“人民群众是社会历史主体”的历史唯物主义观点,涵摄三个基本的层面:在动力论层面,中国共产党深刻认识并高度肯定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在价值论层面,中国共产党始终代表并着力实现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在方法论层面,中国共产党坚持革命和建设依靠人民并充分发挥其智慧和力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人民群众 社会历史主体 历史唯物主义 历史创造者 以人民为中心
下载PDF
中国文论研究的跨文化反思
16
作者 周波 《山东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10年第6期34-39,共6页
在新的世纪里,中国文论研究应当如何开创新的局面,从而取得更为丰富的理论成果,是个很值得深入探讨的问题。从跨文化的角度进行反思,促使中国文论研究的进一步发展和繁荣应重视以下几方面要点:重新确立中国传统文化及文论的主体地位;充... 在新的世纪里,中国文论研究应当如何开创新的局面,从而取得更为丰富的理论成果,是个很值得深入探讨的问题。从跨文化的角度进行反思,促使中国文论研究的进一步发展和繁荣应重视以下几方面要点:重新确立中国传统文化及文论的主体地位;充分发挥中国文化及文论的包容整合功能;大力强化中国文化及文论的创意研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文论 跨文化 反思 主体地位 包容 创意
下载PDF
明末性灵散文:散文走向独立文体之路的奠基石
17
作者 艾晓玉 《江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06年第6期57-59,共3页
明末性灵散文反映的社会层面较有限,多为文人的日常生活感受,但这一发轫,为散文文体的转变及其在现当代文学中的兴盛打下了基础,是散文走向独立文体之路的奠基石。从性灵散文创作主体的成熟、文体的分流、表现内容及表现形式等方面入手... 明末性灵散文反映的社会层面较有限,多为文人的日常生活感受,但这一发轫,为散文文体的转变及其在现当代文学中的兴盛打下了基础,是散文走向独立文体之路的奠基石。从性灵散文创作主体的成熟、文体的分流、表现内容及表现形式等方面入手,揭示了性灵散文在文学史上的历史地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性灵散文 创作主体 文体分流
下载PDF
“原道”观与中国文论的生成特征
18
作者 唐定坤 《重庆邮电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9年第5期135-141,共7页
“原道”是中国古代思想史上的既定事实。以《淮南子·原道训》、刘勰《文心雕龙·原道》、韩愈《原道》、章学诚《文史通义·原道》四篇为主而联系思想史探讨古人的原道观,考察这种体用思辨影响中国文论的生成,在系统建构... “原道”是中国古代思想史上的既定事实。以《淮南子·原道训》、刘勰《文心雕龙·原道》、韩愈《原道》、章学诚《文史通义·原道》四篇为主而联系思想史探讨古人的原道观,考察这种体用思辨影响中国文论的生成,在系统建构上存在着体用本末的思辨执着,在具体的言说方式上体现为以言求意的本体论旨归、以物证道的体悟式批评、始琢终朴的相悖性达成三方面的特征。结合《原道》作品的存在形态可以观察到中国文论的“潜体系”特征:在理论上体用兼顾保证上下圆融无滞,在操作层面上则警戒于坐论玄虚遂使以用为主,这联系于文论在理论和实践上不可分离;在本体论范畴、体用性范畴、功用性范畴三者间总呈现出以用为主、以体统用的表达特征;在具体的论述方式上则呈现为用归于体、预期于与智者对话而求得“秘响旁通”的言说机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思想史 原道 中国文论 体用本末 言说方式
下载PDF
论身体视角下的文学史书写
19
作者 卢絮 《西安建筑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5年第4期65-68,86,共5页
伴随着西方现代性的发展,身体成为人们思考自身和世界的出发点。身体时刻都在参与文学的发展,从身体的视角来研究文学和探寻文学史演进的轨迹是可行且应当的。以身体为基点的个人叙事,可以弥补和整合宏大叙事难以顾及的细碎的、边缘的因... 伴随着西方现代性的发展,身体成为人们思考自身和世界的出发点。身体时刻都在参与文学的发展,从身体的视角来研究文学和探寻文学史演进的轨迹是可行且应当的。以身体为基点的个人叙事,可以弥补和整合宏大叙事难以顾及的细碎的、边缘的因素,发现新的文学现象;身体与世界互为主体,它是个体与世界的纽带,总是以这样或那样的方式言说生命意义。将身体视角介入文学史书写,既可以让我们感受文学作品中多样化的身体现象,领略文学主体与世界的对话,也可以从文学中身体的境遇勘察社会政治、历史、文化的变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身体 文学史 自律论 他律论
下载PDF
论孙歌的日本政治思想史研究
20
作者 刘成才 《山西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7年第1期64-69,共6页
孙歌在日本政治思想史研究中借助竹内好研究寻求进入历史的方法,以自我否定的方式重建主体,并提防抽象的侵蚀。作为"东亚知识共同体"的推动者,孙歌试图培养对国际关系更深刻更理性的观察角度,使"亚洲/东亚"论述摆... 孙歌在日本政治思想史研究中借助竹内好研究寻求进入历史的方法,以自我否定的方式重建主体,并提防抽象的侵蚀。作为"东亚知识共同体"的推动者,孙歌试图培养对国际关系更深刻更理性的观察角度,使"亚洲/东亚"论述摆脱实体化陷阱而真正成为有效的方法。孙歌认为知识分子只有不断追问知识存在方式及自己的社会责任,不断自我否定,才能真正进入历史,从而走向世界。日本思想史研究是孙歌介入社会的方式和作为学者的社会责任,更是我们生活着的"中国"提出的思想史课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孙歌 日本思想史 重建主体 “中国”问题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