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67篇文章
< 1 2 4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Distribution,formation and evolution of sand ridges on the East China Sea shelf 被引量:10
1
作者 WU ZiYin JIN XiangLong +3 位作者 CAO ZhenYi LI JiaBiao ZHENG YuLong SHANG JiHong 《Science China Earth Sciences》 SCIE EI CAS 2010年第1期101-112,共12页
Based on the integrated results of multiple data types including MBES (Multi-Beam Echo Sounding) and historical topography maps,the LSR (Linear Sand Ridges) on the ECS (East China Sea) shelf are identified,divided int... Based on the integrated results of multiple data types including MBES (Multi-Beam Echo Sounding) and historical topography maps,the LSR (Linear Sand Ridges) on the ECS (East China Sea) shelf are identified,divided into subareas,and classified.The distribution of sand ridge crests is also established.The strikes of the LSR on the ECS shelf fall in a normal distribution with the center point being 155° azimuth with additional peak points at 125°,130°,140°,and 180° azimuth.The distribution of the ECS shelf sand ridges is congested in the central area,sparse in the south and north ends,divergent and bifurcated in the eastern area,and densely convergent in the western area.The LSR are divided into seven subzones according to the strikes and distribution of the sand ridges;estuary mouth ridges and open shelf sand ridges are identified and marked out.The high amplitude change of sea level resulting from the glacial-interglacial cycle is the main cause of the vast development of sand ridges on the ECS shelf.Abundant sediments on the shelf carried by the PYR (Paleo-Yangtze River) are the material source for the LSR formation,and the negative seafloor topography influences the strikes of LSR.Based on the effects of LSR distribution,change of sea level,and the simulation of ancient tidal currents,the evolution of the LSR on the ECS shelf is divided into four main stages:Stage Ⅰ before 14.5 ka BP,Stage Ⅱ between 12 and 14 ka BP,Stage Ⅲ from 1.5 to 9.5 ka BP,and Stage Ⅳ after 9 ka BP. 展开更多
关键词 East China Sea SHELF linear SAND RIDGES genetic mechanism EVOLUTION of SAND RIDGES MULTI-BEAM echo SOUNDING
原文传递
CEMA-LSTM:Enhancing Contextual Feature Correlation for Radar Extrapolation Using Fine-Grained Echo Datasets 被引量:1
2
作者 Zhiyun Yang Qi Liu +2 位作者 HaoWu Xiaodong Liu Yonghong Zhang 《Computer Modeling in Engineering & Sciences》 SCIE EI 2023年第4期45-64,共20页
Accurate precipitation nowcasting can provide great convenience to the public so they can conduct corresponding arrangements in advance to deal with the possible impact of upcoming heavy rain.Recent relevant research ... Accurate precipitation nowcasting can provide great convenience to the public so they can conduct corresponding arrangements in advance to deal with the possible impact of upcoming heavy rain.Recent relevant research activities have shown their concerns on various deep learning models for radar echo extrapolation,where radar echo maps were used to predict their consequent moment,so as to recognize potential severe convective weather events.However,these approaches suffer from an inaccurate prediction of echo dynamics and unreliable depiction of echo aggregation or dissipation,due to the size limitation of convolution filter,lack of global feature,and less attention to features from previous states.To address the problems,this paper proposes a CEMA-LSTM recurrent unit,which is embedded with a Contextual Feature Correlation Enhancement Block(CEB)and a Multi-Attention Mechanism Block(MAB).The CEB enhances contextual feature correlation and supports its model to memorize significant features for near-future prediction;the MAB uses a position and channel attention mechanism to capture global features of radar echoes.Two practical radar echo datasets were used involving the FREM and CIKM 2017 datasets.Both quantification and visualization of comparative experimental results have demonstrated outperformance of the proposed CEMA-LSTMover recentmodels,e.g.,PhyDNet,MIM and PredRNN++,etc.In particular,compared with the second-rankedmodel,its average POD,FAR and CSI have been improved by 3.87%,1.65%and 1.79%,respectively on the FREM,and by 1.42%,5.60%and 3.16%,respectively on the CIKM 2017. 展开更多
关键词 Radar echo extrapolation attention mechanism long short-term memory deep learning
下载PDF
基于自注意力和门控循环神经网络的雷达回波外推算法研究
3
作者 薛丰昌 章超钦 +1 位作者 王文硕 陈笑娟 《气象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127-135,共9页
为提升现有神经网络对雷达回波序列的时、空特征提取能力,建立外推性能更优的时、空序列预测模型,开展雷达回波外推算法改进研究。基于深圳市气象局与中国香港天文台共同建立的雷达回波数据集,在数据处理层面,通过改进对雷达回波图像序... 为提升现有神经网络对雷达回波序列的时、空特征提取能力,建立外推性能更优的时、空序列预测模型,开展雷达回波外推算法改进研究。基于深圳市气象局与中国香港天文台共同建立的雷达回波数据集,在数据处理层面,通过改进对雷达回波图像序列归一化的方法,提升了常用的5种时、空序列预测模型对强回波的预测水平;在模型算法层面,将两个联立的自注意力结构引入ST-LSTM结构,组成新的循环门控单元,并将这些循环门控单元进行堆叠,建立ST-SARNN模型。选用CSI和POD作为精度评价指标,进行模型对比分析得到:(1)改进的归一化方法提升了近几年内常用的5种时、空序列预测模型对强回波的预测水平。(2)加入自注意力的ST-SARNN模型对雷达回波的预测性能显著优于ConvLSTM、PredRNN和MIM等模型。改进的归一化方法能改变样本数据分布,并在一定程度上提升模型外推性能;自注意力结构能够有效挖掘雷达回波序列的时、空特征,进而改进神经网络的外推表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雷达回波外推 自注意力机制 循环神经网络 数据归一化方法
下载PDF
3DuA-Net:融合3D卷积和注意力的雷达回波外推预报
4
作者 包广斌 罗曈 +1 位作者 彭璐 赵怀森 《电子测量技术》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5期153-160,共8页
针对短临降雨预测模型对历史雷达数据的建模结果存在视觉性能模糊和低估高回波值的问题,提出一种融合3D卷积和双端注意力机制的短临降雨雷达回波外推模型3DuA-Net。以ST-LSTM时空长短期记忆网络为循环单元,将普通卷积替换为3D卷积,增强... 针对短临降雨预测模型对历史雷达数据的建模结果存在视觉性能模糊和低估高回波值的问题,提出一种融合3D卷积和双端注意力机制的短临降雨雷达回波外推模型3DuA-Net。以ST-LSTM时空长短期记忆网络为循环单元,将普通卷积替换为3D卷积,增强模型从全局视角强化对短期运动特征信息的捕获能力。并提出DuAtt高效双端注意力机制,提高模型对长期雷达图像序列局部和全局重要特征信息的保存及结合能力。采用深圳气象局公开的多普勒雷达数据集进行实验,结果表明:在10、20、40 dBz阈值下,该模型相比Conv-LSTM基线模型的CSI指标平均提升7.74%,HSS指标平均提升5.54%,MAE指标下降3.8%,SSIM指标提升8.86%。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短临降雨 三维卷积 注意力机制 深度学习 雷达回波外推
下载PDF
融合动态场景感知和注意力机制的声学回声消除算法
5
作者 许春冬 黄乔月 +1 位作者 王磊 徐锦武 《信号处理》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396-405,共10页
在实时语音频通话系统中,如何去除声学回声得到清晰语音是目前最受关注的难题之一。声学回声消除(Acoustic echo cancellation,AEC)技术旨在消除语音频通话系统中的声学回声,提高通话过程中的语音质量,给予用户良好的通话体验,但是传统... 在实时语音频通话系统中,如何去除声学回声得到清晰语音是目前最受关注的难题之一。声学回声消除(Acoustic echo cancellation,AEC)技术旨在消除语音频通话系统中的声学回声,提高通话过程中的语音质量,给予用户良好的通话体验,但是传统回声消除系统存在去回声效果不明显、存在非线性回声残留以及无法实时处理回声等问题。因此,为解决上述存在问题,提出了一种动态场景感知模块(Dynamic scene perception module,DSPM)和全局注意力机制(Global attention mechanism,GAM)相结合的声学回声消除算法。该算法以卷积循环网络(Convolutional recurrent network,CRN)作为基线模型,提取语音信号的序列特征;首先,在其编码器中引入DSPM模块替换原因果卷积,根据场景动态分配卷积内核数量,加强模型的自适应性;其次,在编码器最后两层中分别引入GAM模块,放大空间通道间关系以及统筹全局交互,提升对语音信号特征的提取能力以及消除回声的性能;最后,通过将MSE损失函数和HuberLoss损失函数线性相加生成一种新的损失函数——MSE-HuberLoss,进一步提高模型的鲁棒性。实验结果表明,提出的GAM-DSPM-CRN模型的回声消除性能优秀,且获得较基线模型更加清晰的重构语音信号;在双端通话环境下,提出的GAM-DSPM-CRN模型声学回声消除算法较其他对比算法性能有较大提升;在Microsoft AEC Challenges数据集上,MOS、ERLE和STOI的得分分别达到了4.09、57.43和0.78。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声学回声消除 动态场景感知模块 全局注意力机制 卷积循环网络 联合损失函数
下载PDF
基于时空图卷积的强对流降水临近预报研究
6
作者 方巍 薛琼莹 +1 位作者 陶恩屹 齐媚涵 《气象科学》 2024年第3期487-497,共11页
降水临近预报对于强对流天气的预报具有重要的支撑作用。气象业务中主要采用雷达回波外推方法解决此问题。然而,现有方法通常缺乏从序列雷达数据中有效学习的能力,导致预测精度不佳。为了解决这一问题,本文提出了一种改进的时空图卷积模... 降水临近预报对于强对流天气的预报具有重要的支撑作用。气象业务中主要采用雷达回波外推方法解决此问题。然而,现有方法通常缺乏从序列雷达数据中有效学习的能力,导致预测精度不佳。为了解决这一问题,本文提出了一种改进的时空图卷积模型ASTGCN(A Spatio-Temporal Graph Convolution Neural Network)用于强对流降水的临近预报。利用时空图卷积网络,有效地捕获相邻雷达帧之间的时间依赖性。此外,利用注意力机制和自动编码器来增强模型捕获时空相关性的能力。结果表明,该模型可以从数据中发现隐藏的图结构,从而捕获隐藏的空间关系。与现有模型(Transformer)相比,该模型的临界成功指数(CSI)提高了28%,表明其在强对流降水临近预报方面具有优越的性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强对流降水临近预报 深度学习 ASTGCN模型 注意力机制 雷达回波外推
下载PDF
基于毫米波云雷达的两次冰粒过程对比分析
7
作者 韩佳媛 张曦 +3 位作者 王淼 董秋实 韩羽庭 黄兴友 《气象科学》 2024年第4期707-715,共9页
利用Ka波段毫米波雷达、风廓线雷达资料和再分析数据,对大兴机场两次出现冰粒的降水天气过程进行了对比分析。结果表明:(1)环流形势都是高空槽过境,中层有西南急流且水汽充沛,但近地层的大气环境差异较大。(2)两次过程云顶高度超过-10... 利用Ka波段毫米波雷达、风廓线雷达资料和再分析数据,对大兴机场两次出现冰粒的降水天气过程进行了对比分析。结果表明:(1)环流形势都是高空槽过境,中层有西南急流且水汽充沛,但近地层的大气环境差异较大。(2)两次过程云顶高度超过-10℃线高度,是冰相融化机制,大气垂直环境并非都为“冷—暖—冷”的特点,也存在上冷下暖的情况。(3)降水粒子的非单一性造成线性退极化比L dr在0℃层以下的值不仅大于非冰粒阶段,更远大于0℃层之上,其特征不受降水强度影响。(4)反射率因子表现为0℃层及以下强度明显强于0℃层之上,主要由降水强度引起变化,其特征和粒子相态相关性较小。(5)两次过程中粒子的下落速度和速度谱宽特征呈相反趋势,在冰粒阶段其特征都处于雨雪间过渡数值的范围。同时风廓线雷达的冰粒阶段垂直速度特征也和毫米波雷达速度特征相符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毫米波雷达 冰粒 形成机制 回波特征
下载PDF
北京一次强单体雹暴的三维数值模拟 被引量:30
8
作者 刘术艳 肖辉 +2 位作者 杜秉玉 何宇翔 张荣林 《大气科学》 CSCD 北大核心 2004年第3期455-470,i002,共17页
利用中国科学院大气物理研究所建立的完全弹性三维雹云数值模式 ,模拟了1 996年 6月 2 9日发生在北京东北部京冀交界地区的一次强单体雹暴过程 ,并结合多普勒雷达探测资料 ,分析了风暴的流场结构、雷达回波结构特征、含水量场等宏微观... 利用中国科学院大气物理研究所建立的完全弹性三维雹云数值模式 ,模拟了1 996年 6月 2 9日发生在北京东北部京冀交界地区的一次强单体雹暴过程 ,并结合多普勒雷达探测资料 ,分析了风暴的流场结构、雷达回波结构特征、含水量场等宏微观物理量的分布及其演变。模式模拟出了超级单体风暴云的一些典型特征 ,如悬垂回波、弱回波区、回波墙等。同时 ,模拟分析了冰雹形成的微物理过程 ,结果表明 ,本个例模拟雹云中 ,冰雹粒子主要由冻滴 (CNfh)和霰 (CNgh)转化形成 ,但冻滴对冰雹形成的贡献比霰大得多 ,冰雹含水量中心的发展演变与冻滴含水量中心的发展演变相一致 ,冰雹主要是通过撞冻过冷水过程 (CLch、CLrh)而进一步长大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强单体雹暴 三维数值模拟 悬挂回波 成雹机制
下载PDF
煤矿通风机噪声分析与降噪治理 被引量:11
9
作者 韩进 王启立 《煤炭技术》 CAS 北大核心 2016年第5期265-267,共3页
分析了通风机各种噪声产生的原因,并从通风机自身硬件改造(材料、装配方面)、噪声源及传播路径上(消声、吸声和隔声方面)提出了切实可行的解决方案,得到了较好的降噪效果。
关键词 通风机 噪声机理 降噪
下载PDF
“伊布都”台风影响云南的暴雨过程分析 被引量:46
10
作者 郭荣芬 鲁亚斌 +2 位作者 李燕 海云莎 高敏琪 《高原气象》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5期784-791,共8页
利用Micaps常规资料,采用FY-2卫星红外增强云图及昆明CINRAD-CC雷达资料,分析了2003年7月25日20:00~26日20:00由于'伊布都'台风低压西行引发的云南暴雨过程.结果表明,由于副热带高压的西伸加强,其西侧持续强盛的低空偏南急流... 利用Micaps常规资料,采用FY-2卫星红外增强云图及昆明CINRAD-CC雷达资料,分析了2003年7月25日20:00~26日20:00由于'伊布都'台风低压西行引发的云南暴雨过程.结果表明,由于副热带高压的西伸加强,其西侧持续强盛的低空偏南急流使西移到云南的热带低压维持并加强,在此有利的大尺度背景下,使云南境内的台风低压云系由MβCS发展为MαCS-MCC;通过K指数、θse特征、非地转湿Q矢量及非地转湿Q矢量散度等的分析,发现高能、高湿不稳定能量的积聚、低层的水汽辐合是此次暴雨过程的触发机制;地形的抬升导致低压发展,是暴雨产生的重要原因之一;多普勒雷达回波显示,台风低压有明显较大尺度的气旋式螺旋带状回波结构,并伴有多条强回波短带的出现及合并;在多普勒雷达速度图上,逆风区、气旋式辐合、大风区、持续的暖平流是造成本次暴雨过程直接的中小尺度天气系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台风低压 低空急流 MCS 物理机制 多普勒雷达回波特征
下载PDF
一次强单体雹暴结构和成雹机制的数值模拟研究 被引量:10
11
作者 程相坤 杨慧玲 +2 位作者 李红斌 肖辉 蔡冬梅 《高原气象》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3期836-846,共11页
利用NCEP再分析资料、L-波段雷达探空资料,分析了2010年6月15日发生在大连地区的强雹暴过程的环流形势和垂直气流结构;并利用中国科学院大气物理研究所的完全弹性三维雹云数值模式,模拟了该过程的雷达回波结构特征、含水量场等宏微观物... 利用NCEP再分析资料、L-波段雷达探空资料,分析了2010年6月15日发生在大连地区的强雹暴过程的环流形势和垂直气流结构;并利用中国科学院大气物理研究所的完全弹性三维雹云数值模式,模拟了该过程的雷达回波结构特征、含水量场等宏微观物理量的分布及其演变,着重分析了冰雹云的成雹机制。结果表明,模式较成功地模拟出了雹云回波的强度和发展高度,并模拟出了回波墙、弱回波区及悬垂回波等一系列强冰雹云的回波结构特征。该雹云的冰雹主要由冻滴转化形成,冰雹的增大主要依赖于与云滴、雨滴的撞冻过程,即冰雹主要是通过撞冻过冷水长大;冰雹与霰粒和雪花的碰并过程比较强,而与冰晶的碰并增长量很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强单体雹暴 数值模拟 悬挂回波 成雹机制
下载PDF
一次滇中暴雨中尺度对流系统特征分析 被引量:21
12
作者 鲁亚斌 郭荣芬 +2 位作者 张腾飞 马联翔 高敏琪 《气象科学》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4期376-384,共9页
应用MICAPS常规资料、FY-2卫星观测资料及昆明CINRAD-CC雷达回波资料,将诊断分析与探测资料相结合综合分析了2003年7月21日滇中暴雨过程的中尺度对流系统特征,指出:500、700 hPa高低层冷暖平流的配置、500hPa低槽、700 hPa切变线及地面... 应用MICAPS常规资料、FY-2卫星观测资料及昆明CINRAD-CC雷达回波资料,将诊断分析与探测资料相结合综合分析了2003年7月21日滇中暴雨过程的中尺度对流系统特征,指出:500、700 hPa高低层冷暖平流的配置、500hPa低槽、700 hPa切变线及地面冷锋是此次暴雨过程的大尺度环境背景;高能高湿的不稳定能量、低层辐合、强的垂直风切变的存在,利于强对流形成并诱发中尺度对流系统MCS;多普勒雷达上强风暴的发展,与暴雨区范围及强弱对应;多普勒速度图显示,中尺度涡旋、中尺度辐合线、逆风区等多个中尺度系统,是此次滇中强对流暴雨产生的直接影响系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滇中暴雨 MCS 物理机制 多普勒雷达
下载PDF
上海“8.5”特大暴雨的成因和特点 被引量:11
13
作者 邵玲玲 黄炎 《气象》 CSCD 北大核心 2002年第8期47-50,共4页
利用WSR 88D多普勒雷达资料 ,通过分析 2 0 0 1年 8月 5日到 8月 6日产生于上海地区的特大暴雨过程的雷达回波特征 ,研究探讨这次过程的降水成因和降水特点。发现副热带高压边缘偏南气流的风速辐合、螺旋雨带中强回波短带的合并加强、... 利用WSR 88D多普勒雷达资料 ,通过分析 2 0 0 1年 8月 5日到 8月 6日产生于上海地区的特大暴雨过程的雷达回波特征 ,研究探讨这次过程的降水成因和降水特点。发现副热带高压边缘偏南气流的风速辐合、螺旋雨带中强回波短带的合并加强、风的垂直切变产生的辐合以及热带系统的高效率降水作用是这次暴雨过程的降水成因和降水特点。并提出了预报这类暴雨系统需要注意的要点 :强降水回波的发生和发展加强往往和风场中的局地强辐合区相联系 ,利用多普勒雷达连续演变的风场资料 ,可及时了解辐合区的形成和演变过程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上海 回波特征 特大暴雨 成因 降水 垂直切变 风场 风速辐合
下载PDF
露天矿土质路面产尘机理初探 被引量:6
14
作者 王海宁 吴超 《黄金》 CAS 北大核心 1996年第1期22-24,共3页
本文介绍土体的理化特性及矿物组成,分析土质路面的产生机理,对固土防尘方法选择有一定意义.
关键词 土质路面 产尘 机理 露天矿 养护
下载PDF
企业对政府创新科技政策的响应机理研究:基于回声模型 被引量:20
15
作者 李晨光 张永安 《科技进步与对策》 CSSCI 北大核心 2013年第14期81-87,共7页
资源基础理论同样适用于企业对创新科技政策的响应过程。在复杂适应系统视角下,企业政策响应受到认知力、规模、决策者偏好、利益、创新能力、研发需要和其它企业等因素的影响。基于回声模型,探讨了企业响应创新科技政策的行为机制,刻... 资源基础理论同样适用于企业对创新科技政策的响应过程。在复杂适应系统视角下,企业政策响应受到认知力、规模、决策者偏好、利益、创新能力、研发需要和其它企业等因素的影响。基于回声模型,探讨了企业响应创新科技政策的行为机制,刻画了各种因素在政策响应过程中的作用,明确了各项行为的触发条件,最后分析了企业响应政策的行为匹配模式和自适应响应流程。结果发现,资源依赖是企业响应政策的根本,自组织进化是政策被企业良性响应的重要保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企业响应 创新科技政策 响应机理 回声模型
下载PDF
基于FM2010芯片的回声消除装置的设计应用 被引量:1
16
作者 徐耀良 夏磊 +1 位作者 万勇 杨晓红 《微型机与应用》 2011年第6期82-84,共3页
在对语音通话中回声产生的机理进行分析的基础上,研究了回声消除的原理。介绍了FM2010芯片的主要技术特点,并通过设计电路,结合QQ软件进行实验,运用FM2010芯片实现了回声的消除。实验结果证明了设计的实用性。
关键词 FM2010 回声产生机理 回声消除
下载PDF
2016年河南省一次大范围强对流天气成因分析 被引量:17
17
作者 崔丽曼 苏爱芳 +2 位作者 张宇星 王春晓 王迪 《气象与环境学报》 2020年第2期9-19,共11页
基于Himawari-8卫星资料、雷达监测资料、区域自动站和常规观测资料及ERA-Interim再分析资料,对2016年6月5日河南省大范围强对流天气的环流背景、触发条件及对流系统演变特征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华北冷涡背景下,高空冷平流配合低层暖... 基于Himawari-8卫星资料、雷达监测资料、区域自动站和常规观测资料及ERA-Interim再分析资料,对2016年6月5日河南省大范围强对流天气的环流背景、触发条件及对流系统演变特征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华北冷涡背景下,高空冷平流配合低层暖脊发展、对流有效位能值激增,为中尺度对流系统发展提供了不稳定条件,地面辐合线、冷池是触发机制。河南省西南部位于高能区、不同温湿性质气团交绥区,中高层干冷空气侵入、中层以下干绝热递减率为风雹天气提供了可能;河南省中部、河南省南部位于大气可降水量大值区,深厚的湿层、较低的抬升凝结高度有利于产生强降水。高层辐散、低层辐合的抽吸作用导致豫西南上升运动强盛,雷暴高压产生的变压风增强了动力抬升,中小尺度动力辐合促使强对流回波发展。风雹天气产生于中尺度对流系统前侧云顶亮温梯度大值区,强降水出现在云顶亮温低值中心附近。雷达产品分析表明,强回波悬垂、三体散射与快速移动的弓形回波、阵风锋和后侧入流急流对提前预警冰雹、雷暴大风有很好的指示意义。925 hPa 12 h显著增温区、对流有效位能高值区和冷池出流与暖空气交绥区是强对流发展的潜势区,湿球温度0℃层高度与冰雹关系密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尺度对流系统 触发机制 弓形回波 后侧入流急流 冷池
下载PDF
豫北一次局地雹暴天气的预警特征和触发机制 被引量:30
18
作者 苏爱芳 梁俊平 +1 位作者 崔丽曼 刘超 《气象与环境学报》 2012年第6期1-7,共7页
利用常规气象观测、多普勒雷达、卫星和区域自动站观测资料及NCEP再分析资料,对2011年6月11日豫北局地强对流天气的预报预警特征和触发机制进行分析。结果表明:局地强对流天气是在东北冷涡背景下产生的,高低层中尺度影响系统(槽、切变... 利用常规气象观测、多普勒雷达、卫星和区域自动站观测资料及NCEP再分析资料,对2011年6月11日豫北局地强对流天气的预报预警特征和触发机制进行分析。结果表明:局地强对流天气是在东北冷涡背景下产生的,高低层中尺度影响系统(槽、切变线和大风速轴)交汇处右侧为强对流发生潜势区。局地强对流天气发生前,CAPE较大,0—6 km垂直风切变达到中等偏强,有利于超级单体的形成和发展。高空冷平流南侵、低层暖平流北上,有利于大气对流不稳定度进一步加大。中-β尺度强对流云团在东北冷涡槽底后部形成,其发展演变对局地强对流天气预报预警有参考意义。强对流回波经历了细胞状、带状发展期和块状减弱期。回波带南侧形成的超级单体造成了局地强风雹天气,冰雹发生时伴有"三体散射"现象。冷空气和地面辐合线是强对流天气的主要触发机制,其中地面辐合线还对强对流系统的组织形式具有重要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局地冰雹 订正探空资料 超级单体 BWER 地面辐合线 触发机制
下载PDF
山东中西部后向发展雷暴初步研究 被引量:18
19
作者 侯淑梅 俞小鼎 +3 位作者 张少林 刘畅 王俊 万明波 《气象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5期819-836,共18页
基于山东济南新一代天气雷达多年资料,首先提出后向发展雷暴的概念,并规定了普查标准。通过普查2005—2012年8年济南多普勒天气雷达资料,选取了75个后向发展雷暴个例,分析了山东中西部后向发展雷暴的统计特征,给出了常见的3种后向发展... 基于山东济南新一代天气雷达多年资料,首先提出后向发展雷暴的概念,并规定了普查标准。通过普查2005—2012年8年济南多普勒天气雷达资料,选取了75个后向发展雷暴个例,分析了山东中西部后向发展雷暴的统计特征,给出了常见的3种后向发展雷暴概念模型。选取典型个例,分别对3种类型后向发展雷暴的演变方式及其物理机制进行了初步分析,为山东中西部后向发展雷暴的生成和演变提供了初步的认识。结果表明:(1)后向发展雷暴主回波以带状为主,生命史1—5 h,最大反射率因子在50 dBz以上,移动路径有西—西北、西南、原地新生3种类型;(2)新回波初生时间发生在16—17时(北京时)最多,初生地点在鲁西北和鲁中山区一带,强度一般在30 min内超过40 dBz,生命史在1 h以上,74.7%的新生回波与主回波合并或连接;(3)山东省中西部具有后向发展特征的对流系统产生的灾害性天气以冰雹和雷暴大风为主,很少伴随暴雨灾害;(4)新回波的源地特征可以分为随主回波移动、沿同一方向延伸以及位于两雷暴群之间3种类型;多个雷暴群共存时,新回波的源地介于两个回波带之间,使二者逐渐趋为一体;(5)当主回波传播方向与其长轴相交时,其长轴方向转向,距离新回波较远的一侧减弱;当主回波传播方向与其长轴方向一致,新回波源地位于主回波长轴的延长线上时,主回波加强;(6)天气尺度系统为后向发展雷暴提供了条件不稳定的大气层结和丰富的水汽,地面辐合线和冷池前沿阵风锋是产生新雷暴的主要抬升触发机制;适当的低层垂直风切变有利于新雷暴持续产生并加强;地形的阻挡使新回波源地在同一地点停滞,冷池阵风锋在低层风引导下沿地形向下游移动,新回波源地也随之移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后向发展雷暴 山东中西部 时空分布 雷达回波演变分类 新雷暴生成模态 物理机制
下载PDF
岩石三阶弹性模量的高精度测定研究 被引量:3
20
作者 田家勇 满元鹏 齐辉 《岩石力学与工程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A02期3558-3561,共4页
基于岩石的声弹理论,通过脉冲回波方法测量双轴加载条件下沿薄板岩样厚度方向传播的超声纵、横波波速变化,来测定岩石的三阶弹性模量。试验结果表明:将横波和纵波传感器放置于岩样中心部位的相对表面上,测量同一地点的纵、横波波速,不... 基于岩石的声弹理论,通过脉冲回波方法测量双轴加载条件下沿薄板岩样厚度方向传播的超声纵、横波波速变化,来测定岩石的三阶弹性模量。试验结果表明:将横波和纵波传感器放置于岩样中心部位的相对表面上,测量同一地点的纵、横波波速,不仅减弱了双向加载端部效应,而且克服了岩石的非均质性对测量结果的影响。此外,通过脉冲回波方法测量多次回波信号的时间差,来克服耦合剂和测量电路对走时差的影响。该方法可以实现岩石三阶弹性模量的高精度测定,从而为地应力测量声弹法的实现提供技术保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岩石力学 三阶弹性模量 声弹理论 脉冲回波法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4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