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2篇文章
< 1 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江河源区生态地理区划 被引量:21
1
作者 冯永忠 朱芬萌 +1 位作者 王得祥 杨改河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SCD 北大核心 2004年第2期1-4,共4页
 利用气候—地貌—植被模式,在充分考虑人类活动因素的基础上,将江河源区划分为黄河东部河谷高原暖温半干旱农牧交错水土流失生态大区、高原凉温带大区、高原冷温带大区、高原寒带大区4个大区;再分别以降水、植被和人类活动为主要因子...  利用气候—地貌—植被模式,在充分考虑人类活动因素的基础上,将江河源区划分为黄河东部河谷高原暖温半干旱农牧交错水土流失生态大区、高原凉温带大区、高原冷温带大区、高原寒带大区4个大区;再分别以降水、植被和人类活动为主要因子,将其划分为7个二级区,11个三级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江河源区 生态地理 区域划分 人类活动因素 水土流失
下载PDF
江河源区地域界定研究 被引量:24
2
作者 冯永忠 杨改河 +1 位作者 杨世琦 王得祥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SCD 北大核心 2004年第1期11-14,共4页
 通过现有的各种文献资料、遥感资料,结合实地考察,确定江河源区主要包括江源地区和河源地区,江源地区主要指长江源区和澜沧江源区,其流域面积约为19.4578万km2;河源地区主要指黄河源区,其流域面积为12.3612万km2(不包括甘川大转弯);...  通过现有的各种文献资料、遥感资料,结合实地考察,确定江河源区主要包括江源地区和河源地区,江源地区主要指长江源区和澜沧江源区,其流域面积约为19.4578万km2;河源地区主要指黄河源区,其流域面积为12.3612万km2(不包括甘川大转弯);江河源区流域面积在青海省境内为31.8190万km2。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江河源区 地域界定 流域面积 文献资料 遥感资料 实地考察
下载PDF
青藏高原江河源区近40年来气候变化特征及其对区域环境的影响 被引量:25
3
作者 姜永见 李世杰 +1 位作者 沈德福 陈炜 《山地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4期461-469,共9页
以江河源区12个气象台站1971—2008年间的逐月气温、风速和降水资料为基础,对该区气候变化特征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近40年来,江河源区气候持续变暖,年均气温的增温率为0.37℃/(10 a),1987年和1998年气温由低向高突变;年均风速显著降低,... 以江河源区12个气象台站1971—2008年间的逐月气温、风速和降水资料为基础,对该区气候变化特征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近40年来,江河源区气候持续变暖,年均气温的增温率为0.37℃/(10 a),1987年和1998年气温由低向高突变;年均风速显著降低,每10 a降幅为0.24 m/s,1981年和1992年风速由高向低突变,年均风速与年均气温间呈负相关关系;1980年代降水偏多,1970和1990年代偏少,21世纪以来降水量有所回升,增幅因区域而异;年陆面蒸发量整体显著增加。结合前人研究,探讨了气候变化对环境的影响:持续升温导致江河源区内冰川退缩、多年冻土退化;1980年代气候相对暖湿,水资源量较丰;气候暖干化、水资源量减少、生态环境恶化是该区在1990年代和21世纪最初几年的显著特征;2004年左右以来,江河源区气候转湿,水资源量增加,生态环境有所好转。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江河源区 青藏高原 气候变化 区域环境 REOF
下载PDF
三江源地区主要草地类型土壤碳氮沿海拔变化特征及其影响因素 被引量:56
4
作者 王长庭 龙瑞军 +3 位作者 曹广民 王启兰 丁路明 施建军 《植物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3期441-449,共9页
以三江源地区主要草地类型为研究对象,分析了不同草地类型土壤有机碳和全氮的变化特征及其与环境因子、土壤特征等的相互关系。结果表明:沿着海拔的逐渐升高,土壤有机碳和全氮含量均呈现出“V”字形变化规律,即土壤有机碳氮含量在... 以三江源地区主要草地类型为研究对象,分析了不同草地类型土壤有机碳和全氮的变化特征及其与环境因子、土壤特征等的相互关系。结果表明:沿着海拔的逐渐升高,土壤有机碳和全氮含量均呈现出“V”字形变化规律,即土壤有机碳氮含量在海拔最高处(5120m)和最低处(4176m)比较高,而在中间海拔梯度较低,土壤有机碳与全氮含量极显著相关(r=0.905)且高寒草甸土壤碳、氮含量高于高山草原土壤碳、氮含量;土壤中有机碳含量和全氮含量均随着土壤含水量的增加而增加,偏相关分析结果表明:对0-30cm土层中土壤有机碳和土壤全氮影响最大的是土壤含水量,偏相关系数为0.9465,0.9059(P〈0.01);土壤有机碳含量和全氮含量与植被盖度和草地牛产力存在正相关趋势;土壤有机碳含量和全氮含量与土壤pH值和全盐量存在负相关趋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三江源地区 土壤有机碳 土壤全氮 草地 影响因素
下载PDF
江河源区水环境变化规律及其影响因素分析 被引量:10
5
作者 胥鹏海 冯永忠 +2 位作者 杨改河 温秀卿 王得祥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SCD 北大核心 2004年第3期10-14,共5页
 通过对江河源区区域内水环境所包含的大气降水、冰川冻土、地表径流、沼泽湖泊等4个方面的分析,揭示了江河源区水环境变化的规律及其影响因素。结果表明:1降水逐年变化呈现波动,增减不明显,Cv值为0.15~0.55;季节变化呈现"双峰型...  通过对江河源区区域内水环境所包含的大气降水、冰川冻土、地表径流、沼泽湖泊等4个方面的分析,揭示了江河源区水环境变化的规律及其影响因素。结果表明:1降水逐年变化呈现波动,增减不明显,Cv值为0.15~0.55;季节变化呈现"双峰型"曲线,峰值分别出现在7月和9月;2地表径流受降水、冰雪融水及地形等因素的影响,呈"单峰型"曲线;3冰川冻土明显减少,作为径流稳定补给的冰雪融水已出现年际间的丰枯变化;冻土层温度上升0.5~1℃,厚度减小了10~20m;4沼泽湖泊数量急剧减少,面积变小甚至干涸。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江河源区 水环境 变化规律 大气降水 地表径流 冰川冻土 沼泽湖泊 生态环境
下载PDF
江河源区区域生态环境质量评价的理论问题 被引量:6
6
作者 任广鑫 王得祥 +2 位作者 杨改河 冯永忠 温秀卿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SCD 北大核心 2004年第2期9-13,共5页
 通过对生态环境质量及其评价的内涵和国内外研究进展的分析,指出江河源区生态环境质量评价应大量的借助于遥感资料,同时结合统计资料对区域自然环境系统、经济系统和社会系统进行综合评价。概括了生态环境质量评价的理论依据,指出了...  通过对生态环境质量及其评价的内涵和国内外研究进展的分析,指出江河源区生态环境质量评价应大量的借助于遥感资料,同时结合统计资料对区域自然环境系统、经济系统和社会系统进行综合评价。概括了生态环境质量评价的理论依据,指出了对区域生态环境质量评价应坚持整体性、评价指标体系化、方法定量化的原则,并提出了具体的评价指标体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江河源区 区域生态环境 质量评价 理论问题 遥感资料 自然环境系统 经济系统 社会系统
下载PDF
有关江河源区的科学问题 被引量:9
7
作者 杨改河 王得祥 李轶冰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SCD 北大核心 2004年第1期1-4,共4页
 回顾了建国后青藏高原研究的历程,结合实地考察提出了"江河源区"的称谓、范围、经济生态区划、生态系统的主体、自然和人为因素、生物多样性问题、气候演变规律、生态环境的质量评判、重大工程和旅游活动、自然灾害、生态...  回顾了建国后青藏高原研究的历程,结合实地考察提出了"江河源区"的称谓、范围、经济生态区划、生态系统的主体、自然和人为因素、生物多样性问题、气候演变规律、生态环境的质量评判、重大工程和旅游活动、自然灾害、生态环境地位等11个方面的科学问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江河源区 科学问题 青藏高原 生态环境 生态系统 自然因素 人为因素 生物多样性
下载PDF
江河源区气候暖干化趋势研究 被引量:17
8
作者 胡良温 杨改河 +1 位作者 冯永忠 任广鑫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7期141-146,153,共7页
温室效应引起的全球变暖是近几十年来气候变化的主要特征,但不同区域降水量变化差异较大,温湿变化的差异对生态环境产生了不同影响。探讨江河源区气候变化趋势,是研究该区域生态环境变化的重要内容。文章利用江河源区气象观测资料,分析... 温室效应引起的全球变暖是近几十年来气候变化的主要特征,但不同区域降水量变化差异较大,温湿变化的差异对生态环境产生了不同影响。探讨江河源区气候变化趋势,是研究该区域生态环境变化的重要内容。文章利用江河源区气象观测资料,分析了近42年来该区域不同站点和整个区域的平均气温、降水量、蒸发量等气象要素的变化情况。结果表明,1961年以来,江河源区全区及各站点的年、季平均气温均呈明显上升趋势,升幅随站点位置、季节的不同而变化,气温最高年份大多出现在最近十多年间;1980年以来,源区和大多数站点的平均年降水量呈减少趋势,暖季降水量普遍减少,冷季降水量则有不同程度增加;蒸发量年际间波动大,变化规律复杂,但20世纪90年代以来,源区大多数站点和整个源区的平均年蒸发量均表现为上升趋势。气温上升,降水量减少,蒸发量增大,使江河源区气候呈暖干化趋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江河源区 气温 降水量 气候暖干化
下载PDF
江河源区生态环境质量人为影响因素分析与评价 被引量:5
9
作者 王得祥 任广鑫 +1 位作者 杨改河 冯永忠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SCD 北大核心 2004年第3期5-9,共5页
 在对江河源区生态环境质量现状综述的基础上,分析了导致江河源区生态环境质量退化的人为因素及其影响程度,指出区域的气候变化固然是江河源区生态环境恶化的主要原因,然而人类的生产、生活、经济和政治活动对生态环境所施加的不合理...  在对江河源区生态环境质量现状综述的基础上,分析了导致江河源区生态环境质量退化的人为因素及其影响程度,指出区域的气候变化固然是江河源区生态环境恶化的主要原因,然而人类的生产、生活、经济和政治活动对生态环境所施加的不合理干预则是近几十年来环境急剧恶化的重要原因。最后提出了严格行政执法、围栏禁牧、合理的载畜量和生态移民等生态环境的修复策略。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江河源区 生态环境质量 人类生产活动 人类生活活动 人类经济活动 人类政治活动 生态环境修复 行政执法 围栏禁牧 生态移民 载畜量
下载PDF
江河源区区域环境质量影响因素分析 被引量:5
10
作者 任广鑫 杨改河 +1 位作者 温秀卿 王得祥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SCD 北大核心 2004年第3期1-4,9,共5页
 人类的生产、生活和经济活动以及区域自然气候变化的共同影响,导致江河源区的生态环境呈现出不断退化的趋势,其主要特征是草地退化、湿地萎缩、土地荒漠化和生物多样性遭受破坏。文章分析了全球气候变化、青藏高原生态环境变化、青藏...  人类的生产、生活和经济活动以及区域自然气候变化的共同影响,导致江河源区的生态环境呈现出不断退化的趋势,其主要特征是草地退化、湿地萎缩、土地荒漠化和生物多样性遭受破坏。文章分析了全球气候变化、青藏高原生态环境变化、青藏公路和青藏铁路的修建和营运、鼠害、西宁及州县城镇的经济发展以及迅速发展的旅游业等对江河源区生态环境产生的巨大而深远的影响,最后阐述了对这些方面的集成研究将有助于揭示江河源区生态环境的演变趋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江河源区 区域环境质量 特征 全球气候变化 青藏高原生态环境 青藏公路 青藏铁路 鼠害 旅游业
下载PDF
江河源区生态环境问题研究现状及进展 被引量:14
11
作者 王得祥 李轶冰 杨改河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SCD 北大核心 2004年第1期5-10,共6页
 在了解目前国内外对青藏高原研究,尤其是对江河源区生态环境问题研究概况的基础上,系统综述了现阶段关于江河源区的研究现状、研究进展及存在的问题,以期为今后进一步开展该领域的研究提供参考。
关键词 江河源区 生态环境 青藏高原 研究现状 历史
下载PDF
江河源区沙漠化研究进展与展望 被引量:6
12
作者 胡光印 董治宝 +2 位作者 魏振海 满多清 王文丽 《干旱区资源与环境》 CSSCI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7期41-45,共5页
在全球气候变暖的影响下,青藏高原作为气候变化的敏感区,受到人们越来越多的重视。江河源区是我国长江和黄河以及国际河流澜沧江的发源地,同时它又是高原的重要组成部分。近几十年来,沙漠化现象在该地区的快速发展蔓延已经引起社会和学... 在全球气候变暖的影响下,青藏高原作为气候变化的敏感区,受到人们越来越多的重视。江河源区是我国长江和黄河以及国际河流澜沧江的发源地,同时它又是高原的重要组成部分。近几十年来,沙漠化现象在该地区的快速发展蔓延已经引起社会和学术界的广泛关注。本文从沙漠化的发展态势、沙漠化的驱动因子、沙漠化的治理措施等方面的研究现状出发,对江河源区的沙漠化研究状况进行了综述,并对研究中存在的不足和未来的研究重点进行了分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江河源区 沙漠化 青藏高原
下载PDF
江河源区草地生态建设构想 被引量:60
13
作者 任继周 林慧龙 《草业学报》 CSCD 2005年第2期1-8,共8页
江河源区是青藏高原的主要组成部分,面积仅占全球陆地面积的0. 24%,占全球土壤碳库的1. 06% ~1.20%左右,生态价值巨大。江河源区1986—2000 年,土地植被盖度下降了2. 252%,土壤有机碳含量下降了11.454%,土壤CO2 年释放量仅下降了9.165%... 江河源区是青藏高原的主要组成部分,面积仅占全球陆地面积的0. 24%,占全球土壤碳库的1. 06% ~1.20%左右,生态价值巨大。江河源区1986—2000 年,土地植被盖度下降了2. 252%,土壤有机碳含量下降了11.454%,土壤CO2 年释放量仅下降了9.165%,表现了土壤从碳汇转化为碳源的趋势。而草地面积减少是使土壤从碳汇转化为碳源的主体因素。特别是过度放牧引起的高寒类型草地面积减少559.03 km2,致使土壤有机碳含量减少了750 070万t,占14年来(1986-2000)土壤有机碳含量下降总量的39.03%,是使土壤有机碳流失的主因。从维护全国乃至全球生态安全的角度看,江河源区草地生态建设意义重大。建议在江河源地区建立特色草地农业生态耦合系统,将江河源区分为4个功能区,即自然保护核心功能区、自然保护过渡区(狩猎采集保护区)、自然保护生态—生产功能区、常规居民区。以自然保护区为核心,把这4 个功能区与草地农业系统的4 个生产层理论相衔接,构建2个层次的系统耦合,即江河源区内部4个功能区之间的系统耦合;江河源区与外区的系统耦合。通过2个层次的系统耦合,将实现江河源头的生态服务功能与下游受益地区的物质与能流的合理交换,以取得经济、生态和社会的巨大效益。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江河源区 功能区 草地农业生态系统 系统耦合 特色农业
下载PDF
云南澜沧江中南段多金属成矿谱系分析 被引量:5
14
作者 陈守余 赵鹏大 胡光道 《地质找矿论丛》 CAS CSCD 2007年第3期172-178,共7页
基于GIS空间分析技术,对云南澜沧江中南段多金属矿床的赋矿地层时间谱系、容矿构造空间谱系和矿床成因谱系进行了较系统的分析。研究表明,下-中元古界、三叠系、泥盆系、二叠系是本区最重要的赋矿层位,有两个聚矿期和多个时代地层含矿... 基于GIS空间分析技术,对云南澜沧江中南段多金属矿床的赋矿地层时间谱系、容矿构造空间谱系和矿床成因谱系进行了较系统的分析。研究表明,下-中元古界、三叠系、泥盆系、二叠系是本区最重要的赋矿层位,有两个聚矿期和多个时代地层含矿的特点,不同时代地层的含矿性具有多样性和专属型特征,元古宙火山沉积为主的建造是铁-铜、钨-锡矿为主的赋矿层位,晚古生代-中生代早期是沉积、裂谷火山活动强烈时期,金、铜、铅、锌、银、汞、锑、钨、锡多金属矿床高度聚集。自东向西为中生代坳陷区金、铜、镍成矿带,思茅—龙洞河晚古生代-三叠纪沉积盆地铜、铅、锌、银成矿带,岩浆弧地块钨、锡、铅-锌、铁成矿带,浅变质岩基底铅-锌-银、铁成矿带,被动边缘活动带金、铅-锌-银、锡成矿区和保山—镇康微地块铅-锌、铜、铁、汞成矿带,构成了容矿构造空间谱系。全区多金属矿床有沉积、沉积改造、岩浆-变质热液、火山沉积-火山热液四大成矿谱系,14种成矿类型,铜多金属、铅-锌-银、锡-钨矿床是研究区最具找矿前景的优势矿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含矿丰度 赋矿强度 成矿谱系 澜沧江中南段 云南省
下载PDF
江河源区植被分区 被引量:2
15
作者 温秀卿 杨改河 +1 位作者 王得祥 任广鑫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SCD 北大核心 2004年第2期5-8,13,共5页
 按照植物群落学—生态学原则,将江河源区的天然植被划分为森林植被区、灌木与灌丛植被区、草原植被区、草甸植被区、荒漠植被区和湿地植被区6个区,并分析了各植被区的分布范围及其优势种。
关键词 江河源区 植被分区 生态学原则 森林植被区 灌木 灌丛植被区
下载PDF
农作制度对江河源区域生态环境演变的作用机理 被引量:3
16
作者 冯永忠 杨改河 丁瑞霞 《中国农学通报》 CSCD 2005年第6期367-370,共4页
农业生产活动是人类对区域生态环境的演变影响最为深远的人文因素之一,系统研究了农业在不同发展阶段的技术措施,提出了农作制度是农业生产干扰环境演变的主要因素,系统论述撂荒制、休闲制、轮作制、集约制4种农作制度在区域生态环境演... 农业生产活动是人类对区域生态环境的演变影响最为深远的人文因素之一,系统研究了农业在不同发展阶段的技术措施,提出了农作制度是农业生产干扰环境演变的主要因素,系统论述撂荒制、休闲制、轮作制、集约制4种农作制度在区域生态环境演变中的作用机理,并对不同阶段农作制度对江河源区生态环境演变作用程度进行比较和分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态环境演变 农作制度 作用机理 江河源区 区域生态环境 农业生产活动 技术措施 系统研究 人文因素 系统论 轮作制 行比
下载PDF
利用祁连圆柏年轮资料重建江河源区东北部600余年气候研究 被引量:2
17
作者 胡良温 杨改河 +2 位作者 李轶冰 师江澜 史纪安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5期107-113,共7页
利用江河源区东北部600余年的祁连圆柏树木年轮资料,采用正交多项式、相关分析等方法,对该地区历史时期5月份平均气温和5~9月份降水量进行了重建。结果表明,江河源区东北部地区600余年来的气候呈波动变化,气温的上升和下降并不连续,5... 利用江河源区东北部600余年的祁连圆柏树木年轮资料,采用正交多项式、相关分析等方法,对该地区历史时期5月份平均气温和5~9月份降水量进行了重建。结果表明,江河源区东北部地区600余年来的气候呈波动变化,气温的上升和下降并不连续,5月份气温距平变化的幅度一般为±1.0℃,5年滑动平均值一般为±0.5℃,气温的年际波动值远大于其长期变化值。逐年雨季(5-9月份)的相对降水量一般为0.8~1.1,5年滑动平均为0.90-1.05,且600余年来相对降水量小1.0的时间较相对降水量大于1.0的时间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江河源区 祁连圆柏 树木年轮 气候变化
下载PDF
江河源区生态环境演变的过程及主导因素确定研究 被引量:2
18
作者 胡良温 冯永忠 +1 位作者 杨改河 任广鑫 《干旱地区农业研究》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2期253-259,264,共8页
江河源区生态环境演变受自然因素和人文因素的共同作用,在自然和人文因素中究竟那些因素是该区生态环境演变的主导因素,对研究区域生态环境演变的机理和演变强度意义重大,本研究通过系统分析江河源区生态环境演变的过程,确立了影响江河... 江河源区生态环境演变受自然因素和人文因素的共同作用,在自然和人文因素中究竟那些因素是该区生态环境演变的主导因素,对研究区域生态环境演变的机理和演变强度意义重大,本研究通过系统分析江河源区生态环境演变的过程,确立了影响江河源区生态环境演变的因素体系,建立了江河源区生态环境演变主导因素确定指标体系;全国范围内选择了40位在生态环境演变研究方面具有一定造诣的科学家进行了问卷调查和权重打分,用层次分析法(AHP)确定了温度、降水为主的自然因素和畜牧业为主的人文因素为江河源区生态环境演变的主导因素,并确定了各因素之间的排列顺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江河源区 生态环境 演变 主导因素 层次分析法
下载PDF
三江源区矮生嵩草草场冷暖两季土壤养分研究
19
作者 许新新 刘书杰 +3 位作者 柴沙驼 崔占鸿 王迅 郝力壮 《安徽农业科学》 CAS 2012年第34期16615-16617,共3页
[目的]初步掌握三江源区冷暖两季矮生嵩草草场土壤养分的含量。[方法]对三江源区矮生嵩草草场冷暖两季土壤养分含量进行测定。[结果]冷暖两季0~5 cm土壤平均有机质含量为235.78和236.74 g/kg;5~10 cm土壤平均有机质含量分别为145.39和... [目的]初步掌握三江源区冷暖两季矮生嵩草草场土壤养分的含量。[方法]对三江源区矮生嵩草草场冷暖两季土壤养分含量进行测定。[结果]冷暖两季0~5 cm土壤平均有机质含量为235.78和236.74 g/kg;5~10 cm土壤平均有机质含量分别为145.39和152.92 g/kg,均高于高肥力(15 g/kg)。冷暖两季0~5 cm、5~10 cm土壤平均pH为6.88、6.72、6.85、6.87。冷暖两季0~5 cm、5~10cm土壤全氮含量均高于0.2%。冷季0~5 cm、5~10 cm平均磷含量为0.011 6%和0.009%;暖季0~5 cm、5~10 cm平均磷含量为0.117%和0.111%,冷季土壤全磷含量均低于全国水平。三江源区矮生嵩草草场冷暖两季土壤平均速效磷含量分别为5.15和6.49mg/kg。土壤有效硫含量大于24 mg/kg。[结论]三江源区冷暖两季矮生嵩草草场土壤有机质含量丰富,质地肥沃,弱酸性土壤有利于提高铁的有效性,土壤全氮、有效硫含量丰富,速效磷含量中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三江源区 矮生嵩草草场 土壤养分
下载PDF
三江源地区美丽中国建设存在的问题、成功案例与启示 被引量:3
20
作者 杨建平 康韵婕 +1 位作者 唐凡 秦彧 《冰川冻土》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5期1551-1559,共9页
长江、黄河与澜沧江源区(简称三江源区)是中华与亚洲“水塔”,是我国重要的生态安全屏障与水安全保障,是三大河流域经济带的共有源地,稳藏固疆的战略要地,美丽中国建设的战略高地。掌握该地区美丽中国建设进程,发现存在的问题,及时总结... 长江、黄河与澜沧江源区(简称三江源区)是中华与亚洲“水塔”,是我国重要的生态安全屏障与水安全保障,是三大河流域经济带的共有源地,稳藏固疆的战略要地,美丽中国建设的战略高地。掌握该地区美丽中国建设进程,发现存在的问题,及时总结典型成功案例,有助于更好建设美丽高原,服务生态文明建设与社会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全国战略部署。就建设内容与进程看,目前三江源区整体仍处于物质建设阶段,除畜牧业外,缺乏其他产业,忽视文化建设,美丽缺少内涵、不可持续;就建设成效而言,美丽乡村与美丽城镇工程建设成绩显著,但配套设施严重滞后,以及游牧文化与聚落文化的冲突,美丽仍流于形式;尽管存在这些问题,但亦涌现了若干成功案例,“岗龙模式”和“甘达模式”尤为典型,为三江源其他地区美丽中国建设提供了样板与发展启示:(1)找准优势资源,最大化资源潜力、实现经济“美”是高原美丽中国建设成功的物质基础;(2)领导人/团队/致富带头人是高原美丽中国建设成功的关键核心;(3)产业与因地制宜的运作机制是高原美丽中国建设可持续的强大支撑与必由之路;(4)不断探索永远走在发展路上是美丽中国建设成功的坚实动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三江源地区 美丽中国建设 存在问题 成功案例 启示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