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3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Georgia and Europe in the Early Middle Ages
1
作者 Bejan Javakhia 《Journal of Literature and Art Studies》 2018年第12期1702-1712,共11页
The article deals with relations of Georgia to Europe in the late antique period and the early Middle Ages.The analyses rests on the Byzantium and the Western European,as well as on Georgian written sources:historical... The article deals with relations of Georgia to Europe in the late antique period and the early Middle Ages.The analyses rests on the Byzantium and the Western European,as well as on Georgian written sources:historical chronicles,hagiographic texts and other information,reflecting political relations of the Iberia and Lazika—those-days kingdoms,located on the territory of Georgia—to the Western European and Byzantine space.The offered analysis will concentrate on the shared characteristics of European space in the Middle Ages and will compare them to the general tendencies of development of Georgia in the same period.This enables to draw conclusion that Georgia was the part of the unified Christian space of the early Middle Ages. 展开更多
关键词 Georgia EUROPE middle ageS late ANTIQUE
下载PDF
Immigrants,Citizenship and Social Integration in French Urban Society in the Late Middle Ages:A Case Study of Avignon
2
作者 吕昭 《World History Studies》 2023年第1期24-45,共22页
An important feature of the urban demographic structure in France in the late Middle Ages was the significant increase in immigrants as a proportion of the population.The influx of immigrants and their successful assi... An important feature of the urban demographic structure in France in the late Middle Ages was the significant increase in immigrants as a proportion of the population.The influx of immigrants and their successful assimilation were necessary for urban society to cope with the crisis of the late Middle Ages.There were two principal pathways for integration.Firstly,the municipal authority granted citizenship to some selected immigrants,accepting them legally into the citizen community.Secondly,immigrants constructed spontaneous and autonomously diversified social relationships and interacted with other residents through religious-based confraternities.The two routes were mutually complimentary and promoted the absorption of multiple immigrants into urban society achieving a revival in early modern times.That said,social participation was the only way for all immigrants to integrate into urban society and reveals the initiative and autonomy of the newcomers. 展开更多
关键词 IMMIGRANTS CITIZENSHIP Social Integration Confraternities Crisis of the late middle ages
原文传递
Starch grain analysis reveals Late Neolithic plant utilization in the middle reaches of the Ganjiang River 被引量:5
3
作者 WAN ZhiWei YANG XiaoYan +3 位作者 GE QuanSheng FAN ChangSheng ZHOU GuangMing JIANG MeiXin 《Science China Earth Sciences》 SCIE EI CAS 2012年第12期2084-2090,共7页
Plant utilization is poorly known in South China as compared to North China.Fanchengdui, Zhuweicheng, Shinianshan, and Yinjiaping, which date back to 5-4 ka BP, are typical Neolithic sites located at the middle reache... Plant utilization is poorly known in South China as compared to North China.Fanchengdui, Zhuweicheng, Shinianshan, and Yinjiaping, which date back to 5-4 ka BP, are typical Neolithic sites located at the middle reaches of the Ganjiang River in Jiangxi Province.Due to the lack of systematic plant archaeological work, only rice straw and husk residues have been found in some archaeological sites in Jiangxi Province.Thirteen stone tools excavated from these sites were examined in this study.The results showed that among the plants utilized are Coix spp., Oryza spp., Vigna spp., plants from the tribe Triticeae, roots from some plants of Zingiberaceae, and other species of roots and tubers.More than 457 grains were retrieved from the 13 stone tools.The fact that Coix spp.were found in all stone tools suggests that these species were a major food source during the Neolithic era.In addition, 28 starch grains of Oryza spp.were found in 8 stone tools.The analysis also revealed that not only seeds of Gramineae but also those of Leguminosae, Zingiberaceae and other species of roots and tubers are among the plants utilized in the four Fanchengdui culture sites.These results indicate that ancient plant utilization was rather diverse, and this study elucidates the prehistoric agricultural systems of South China.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新石器时代遗址 淀粉粒 设备利用率 赣江 最高人民检察院 植物利用 晚期 中游
原文传递
吉林东部大蒲柴河adakites锆石U-Pb年龄、Hf同位素特征及其意义 被引量:14
4
作者 刘燊 胡瑞忠 +6 位作者 冯彩霞 冯光英 于晓飞 李才 贾大成 齐有强 王涛 《岩石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12期3153-3164,共12页
地球化学研究表明,大蒲柴河岩体具有典型的埃达克岩特征,来自加厚下地壳的部分熔融作用。本文采用激光等离子质谱对该岩体进行了U-Pb同位素定年,结果表明该岩体为晚侏罗世(165Ma)岩浆活动的产物。锆石的LA-MC-ICPMS Hf同位素研究结果显... 地球化学研究表明,大蒲柴河岩体具有典型的埃达克岩特征,来自加厚下地壳的部分熔融作用。本文采用激光等离子质谱对该岩体进行了U-Pb同位素定年,结果表明该岩体为晚侏罗世(165Ma)岩浆活动的产物。锆石的LA-MC-ICPMS Hf同位素研究结果显示,ε_(Hf)(165Ma)范围为-5.02~5.43,二阶段Hf模式年龄(t_(DM2)范围为965~1622Ma,暗示原始母岩浆为两种不同源区岩浆的混合。另外,Hf同位素研究表明,研究区在中-新元古代时(965~1304Ma)曾经历了一次重要的地壳增生事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吉林 东部 柴河 锆石 U-Pb年龄 同位素特征 age significance partial melting asthenospheric MANTLE 同位素研究 middle PROTEROZOIC during Jilin Province CRUSTAL growth MANTLE source late Jurassic 岩体 岩浆活动 同位素定年
下载PDF
永定河中下游MIS7以来地层沉积演化及新石器时代以来气候变化 被引量:1
5
作者 赵勇 杨誉博 +7 位作者 李瑞杰 杨吉龙 王强 李亚林 王纯君 魏波 方同明 王志辉 《中国地质》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4期1188-1199,共12页
利用廊坊东A27钻孔岩心资料,样品微体生物、孢粉特征综合分析,结合AMS14C测年,对永定河中下游地区MIS7以来的地层进行分析,建立了MIS7以来的沉积地层格架,并对其进行了年代厘定,讨论了该地区大约MIS7阶段以来氧同位素分期气候下的地层... 利用廊坊东A27钻孔岩心资料,样品微体生物、孢粉特征综合分析,结合AMS14C测年,对永定河中下游地区MIS7以来的地层进行分析,建立了MIS7以来的沉积地层格架,并对其进行了年代厘定,讨论了该地区大约MIS7阶段以来氧同位素分期气候下的地层及环境效应。结果表明,永定河中下游地区晚第四纪可划分为U1~U8共8个沉积单元,分别对应于MIS1~MIS7以及MIS8晚期的沉积地层,与海洋氧同位素分期有很好的对应关系。U1单元为MIS1形成的湖沼—河谷—泛滥平原沉积,U2单元为MIS2形成硬质黏土(第1硬土层)—下切河谷—湖沼沉积,U3单元为MIS3形成的湖沼—河谷—泛滥平原沉积,U4单元为MIS4形成的河间地块沉积(第2硬土层,暴露失水沉积),U5单元为MIS5形成的湖沼夹分支河道沉积,U6单元为MIS6形成的下切河谷夹短暂湖沼沉积,U7单元为MIS7形成的以湖沼为主沉积,U8单元为MIS8晚期形成的泛滥平原沉积,重塑了MIS7以来沉积环境模式,建立了本区晚第四纪精细年代地层框架。笔者认为永定河中下游在新石器时期以河湖共存为主,在其晚期为湖沼发育达到顶峰,出现泥炭层,直至商周时期后在气候变化影响下湖沼消退转变为泛滥平原面貌,为区域古地理环境及生态修复提供重要参考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古地理环境 新石器时代 晚第四纪 MIS7以来 地层划分 永定河中下游 地质调查工程 京津冀地区
下载PDF
探索与论争:长江中游新石器时代晚期的文化谱系 被引量:2
6
作者 郭立新 《江汉考古》 CSSCI 北大核心 2004年第3期69-74,55,共7页
本文系统回顾了上个世纪七十年代以来在长江中游地区新石器时代晚期考古学文化时空重建 过程中的各种探索与争鸣,并对如何处理考古学文化交集现象,以及如何对考古学文化与类型进行界 定进行反思。
关键词 长江中游 新石器时代晚期 文化谱系
下载PDF
论凌家滩文化与东夷文化的关系 被引量:3
7
作者 金荣权 《信阳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16年第5期131-135,共5页
凌家滩文化的主体源于东夷部族的大汶口文化,凌家滩文化中的太阳崇拜、鸟崇拜是东夷文化中最为突出和根深蒂固的文化现象;凌家滩人的龟灵崇拜是对大汶口文化中龟灵崇拜的继承与发展;凌家滩遗址中某些器物直接脱胎于大汶口文化。凌家滩... 凌家滩文化的主体源于东夷部族的大汶口文化,凌家滩文化中的太阳崇拜、鸟崇拜是东夷文化中最为突出和根深蒂固的文化现象;凌家滩人的龟灵崇拜是对大汶口文化中龟灵崇拜的继承与发展;凌家滩遗址中某些器物直接脱胎于大汶口文化。凌家滩文化在形成过程中,以大汶口文化为主体,吸纳皖中地区古老的土著文化,同时融合了周边的史前文化,从而形成了独具特色的文化类型。从凌家滩文化来看,至迟在新石器时代中晚期东夷族群便已较大规模地迁徙,其中南移至凌家滩的一支成为皖中地区东夷的主要族群。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凌家滩 淮河中游 皖中新石器 族群迁徙 文化融合
下载PDF
洞庭湖区新石器中晚期聚落时空分异特征及其影响因素 被引量:1
8
作者 杜心宇 胡希军 +2 位作者 金晓玲 龚维 曹诗怡 《西部人居环境学刊》 CSCD 2022年第6期135-143,共9页
人类文明的发展进程与所处的环境密不可分,探讨洞庭湖区新石器中晚期聚落时空分异特征及影响因素有利于深入了解该时期人地关系的演变,对史前文化遗产保护具有重要的价值和意义。运用ArcGIS分析工具,结合因子分析、地理探测器等方法探... 人类文明的发展进程与所处的环境密不可分,探讨洞庭湖区新石器中晚期聚落时空分异特征及影响因素有利于深入了解该时期人地关系的演变,对史前文化遗产保护具有重要的价值和意义。运用ArcGIS分析工具,结合因子分析、地理探测器等方法探讨聚落时空变化规律。得到结论:第一,新石器中晚期聚落倾向于在地势平坦且距水较近的区域分布。气候特征依次表现为大暖期、气温下降、气温回暖、恶化期,聚落集中分布在年降水量1150~1250 mm、等温21~23℃区域。三个文化时期可耕地区域主要分布在坡度0~25°,步行距离0~40 min范围内;第二,工具技艺进步为古人生产、生活及交通提供了便利,聚落文化重心主要为大型聚落城址,且重心由洞庭湖西北向南迁移;第三,聚落选址主要受地形因素影响,聚落规模空间分布受地形位指数和年均降水量因素的影响,并随时间变化地形位指数因素的影响力逐渐减弱而年均降水量因素的影响力逐渐增强;第四,随着农业技术的进步,聚落之间的社会矛盾激化,北方游牧民族南下,中原文化南迁,对长江流域社会文化发展产生了重要的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聚落遗址 新石器中晚期 时空分异 ARCGIS 洞庭湖区
下载PDF
云南武定县长田遗址2018年发掘简报
9
作者 刘旭 何林珊(执笔/整理) +7 位作者 余明辉(执笔/整理/绘图) 李少云(执笔/整理) 宋家兴(摄影) 施慧超(绘图) 刘春成(绘图) 李田广 何永超 李学雁 《四川文物》 北大核心 2023年第2期29-49,共21页
长田遗址位于云南楚雄彝族自治州武定县已衣镇长田村西南。2018年1一7月,为配合乌东德水电站工程建设,云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联合楚雄彝族自治州博物馆、武定县文物管理所对该遗址进行了抢救性考古发掘,发掘面积10000平方米。共清理墓葬3... 长田遗址位于云南楚雄彝族自治州武定县已衣镇长田村西南。2018年1一7月,为配合乌东德水电站工程建设,云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联合楚雄彝族自治州博物馆、武定县文物管理所对该遗址进行了抢救性考古发掘,发掘面积10000平方米。共清理墓葬34座、灰坑9座、房址5座、沟2条、灶1个,另有多处野外临时用火痕迹及垃圾倾倒堆积,出土大量陶片、石制品、动物骨骼等。该遗址为金沙江中游地区新石器时代晚期至青铜时代过渡阶段的一处重要遗址,为研究长江流域早期手工业生产区域模式、人群迁徙与技术交流等提供了重要实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长田遗址 金沙江中游 新石器时代晚期至青铜时代 石板墓 石器制造场
原文传递
新石器时代中晚期北京北部文化谱系及其相关问题 被引量:3
10
作者 赵雅楠 袁广阔 《华夏考古》 CSSCI 北大核心 2018年第3期45-56,106,共13页
新石器时代中晚期北京北部的主要考古发现有平谷上宅和北埝头遗址。通过与周边相似遗存的比较.在遗址分期的基础上,可梳理出北京北部兴隆洼文化-青池类型-后岗一期文化的发展谱系,显示出了此区域作为黄河流域与东北地区的“中间地带... 新石器时代中晚期北京北部的主要考古发现有平谷上宅和北埝头遗址。通过与周边相似遗存的比较.在遗址分期的基础上,可梳理出北京北部兴隆洼文化-青池类型-后岗一期文化的发展谱系,显示出了此区域作为黄河流域与东北地区的“中间地带”的文化特性.北京北部及周边地区的考古发现为我们展示了过渡地带文化发生发展的一种模式.即由多种周边强势原生文化共存,到在融合基础上形成相对独立的文化类型,再到部分文化因素向文化主源地的回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北京北部 新石器时代中晚期 文化谱系 发展模式
原文传递
从现代人出现到农业起源——郑州地区旧石器时代考古新进展 被引量:5
11
作者 王幼平 顾万发 《中原文物》 北大核心 2018年第6期4-7,15,共5页
近年来,北京大学考古文博学院与郑州市文物考古研究院展开合作,先后发掘了新密李家沟,新郑赵庄、黄帝口,登封西施、东施、方家沟以及郑州市二七区老奶奶庙等遗址。这些工作在如下三方面取得重要进展:一是确立旧石器时代中、晚期文化发... 近年来,北京大学考古文博学院与郑州市文物考古研究院展开合作,先后发掘了新密李家沟,新郑赵庄、黄帝口,登封西施、东施、方家沟以及郑州市二七区老奶奶庙等遗址。这些工作在如下三方面取得重要进展:一是确立旧石器时代中、晚期文化发展序列;二是发现现代人在中原地区出现与发展的多重证据;三是填补了本地区旧、新石器时代过渡与农业起源研究的空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旧石器中期 旧石器晚期 旧新石器时代过渡 现代人起源
原文传递
论长江中游地区新石器时代晚期的生计经济与人口压力 被引量:3
12
作者 郭立新 《华夏考古》 CSSCI 北大核心 2006年第3期33-39,53,共8页
长江中游地区新石器时代晚期的主要生计方式是稻作农业,因渔猎所占比重不同而又可细分为山地型与平原型。水田稻作农业具有集约化程度高,产出也较高的特点。稻田耕作系统的形成与维护需要大量劳力,从而刺激人口迅速增长,结果造成人口压... 长江中游地区新石器时代晚期的主要生计方式是稻作农业,因渔猎所占比重不同而又可细分为山地型与平原型。水田稻作农业具有集约化程度高,产出也较高的特点。稻田耕作系统的形成与维护需要大量劳力,从而刺激人口迅速增长,结果造成人口压力。自然环境的数次波动更加剧了这种压力。因人口压力而引发的移民、战争和社会重组等,成为推动初期社会复杂化进程的主要原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长江中游 新石器时代晚期 生计经济 人口压力
原文传递
金沙江中游地区两处新石器时代石棺葬的发掘 被引量:7
13
作者 梁银 唐翔 唐亮 《考古》 CSSCI 北大核心 2007年第11期17-25,共9页
金沙江是长江的上游,从北向南贯穿横断山区,流域内古代文化遗存十分丰富,考古学文化面貌也非常复杂。但由于金沙江地处川滇两省交界处,多年来在这一地区开展的田野考古工作很少。近年来,为探寻金沙江流域古代文化的基本面貌,昆明... 金沙江是长江的上游,从北向南贯穿横断山区,流域内古代文化遗存十分丰富,考古学文化面貌也非常复杂。但由于金沙江地处川滇两省交界处,多年来在这一地区开展的田野考古工作很少。近年来,为探寻金沙江流域古代文化的基本面貌,昆明市博物馆与凉山州博物馆协商共同开展金沙江流域的考古调查工作,经过一段时间的工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金沙江中游地区 营盘包 小营盘 石棺葬群 新石器时代晚期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