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04篇文章
< 1 2 1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为“颓废”正名:对中国自身现代性的探寻——兼论《颓废审美风格与晚明现代性研究》
1
作者 傅美蓉 《湖北工程学院学报》 2024年第1期31-37,共7页
颓废是一个研究中国现代性的重要概念,在经历了从“颓加荡”到“颓废”的理论旅行之后,在审美风格意义上成为晚明现代性的表征。国内学者对颓废审美风格与晚明现代性的研究,既是探寻中国自身现代性的过程,也是为“颓废”正名的过程。作... 颓废是一个研究中国现代性的重要概念,在经历了从“颓加荡”到“颓废”的理论旅行之后,在审美风格意义上成为晚明现代性的表征。国内学者对颓废审美风格与晚明现代性的研究,既是探寻中国自身现代性的过程,也是为“颓废”正名的过程。作为中国现代性的逻辑起点,晚明颓废审美风格也是中国现代性的文化表征之一。基于晚明现代性研究的理论困境,以颓废话语来阐发晚明现代性,既可晚明为中国现代性逻辑起点的正当性,又明确回答了中国自身现代性的起源问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晚明 颓废 现代性
下载PDF
从宋氏家庭移民透视明代中叶陕西军户移民现象
2
作者 宋元梁 《渭南师范学院学报》 2024年第1期65-71,共7页
家族移民史是中华民族迁移史的微观基础,明代武功县宋家堡宋氏家庭移民的原因和时间的历史溯源,对透视明代中叶陕西庞大的军户移民有一叶知秋的学术价值。研究采取历史分析和统计分析等方法,试图还原明代中叶宋氏家庭军垦移民的历史真相... 家族移民史是中华民族迁移史的微观基础,明代武功县宋家堡宋氏家庭移民的原因和时间的历史溯源,对透视明代中叶陕西庞大的军户移民有一叶知秋的学术价值。研究采取历史分析和统计分析等方法,试图还原明代中叶宋氏家庭军垦移民的历史真相,继而为了解明代陕西庞大军户的形成奠定微观基础。明代在陕西实施的军屯移民战略,可稳定国防、充实“宽乡”、减轻赋役,形成明代特殊的移民方式,使陕西成为全国军户移民最多的省份。宋氏父子两代人的血泪移民史,是明代陕西军户移民现象的缩影。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明代中叶 宋氏家庭 军屯制度 军户移民
下载PDF
中晚明诸名家文学创作工夫论概述
3
作者 汪群红 《江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113-120,共8页
中晚明文学工夫论或承于传统的文学艺术工夫论,或根于朱熹格物致知之工夫论,或鉴于王学致良知的工夫论,或源于禅宗明心见性的工夫论,或合孟子的“知言”“养气”工夫为一体。如李东阳、王世贞、胡应麟、许学夷等人的文体工夫论重视学养... 中晚明文学工夫论或承于传统的文学艺术工夫论,或根于朱熹格物致知之工夫论,或鉴于王学致良知的工夫论,或源于禅宗明心见性的工夫论,或合孟子的“知言”“养气”工夫为一体。如李东阳、王世贞、胡应麟、许学夷等人的文体工夫论重视学养、强调对文体规范、篇章字句之法的掌握;唐顺之、李贽、袁宏道等人的文学创作主体工夫论指向心性的修炼、知识的效用,主体精神的大解脱;王阳明倡导在心性本体上下工夫,至刘宗周、黄宗羲等则主张以工夫作为“存养”身心锻炼的本体。这亦势必影响其文学创作观念。充分认识中晚明诸名家文学创作工夫论的价值,对重新建构与阐释明代文学批评体系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晚明 文学创作 工夫论
下载PDF
晚明民窑青花瓷文人化的艺术社会学分析
4
作者 张朝会 《湖南包装》 2024年第4期11-14,26,共5页
晚明是民窑发展的黄金期,这一时期民窑青花瓷深受文人造物思想的影响,呈现出文人化的发展趋势。民窑青花瓷的文人化发展不仅体现了当时文人的艺术思想,还反映出他们的生活面貌和道德理想,更可以透过民窑青花瓷这扇窗户,了解晚明的生活... 晚明是民窑发展的黄金期,这一时期民窑青花瓷深受文人造物思想的影响,呈现出文人化的发展趋势。民窑青花瓷的文人化发展不仅体现了当时文人的艺术思想,还反映出他们的生活面貌和道德理想,更可以透过民窑青花瓷这扇窗户,了解晚明的生活文化、物质文化、文化思潮以及社会发展状况。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晚明民窑 青花瓷 文人化 晚明士人 艺术社会学
下载PDF
中晚明诗学奉行“第一义”的不同路向及其得失 被引量:1
5
作者 王逊 《中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23年第6期179-189,共11页
“第一义”学说与中晚明诗学具有紧密而复杂的关联,过往学人多将此视作七子派因袭模拟以致无穷流弊的重要思想渊源而屡有批评。但就文学创作的实际言,奉行第一义,特别是取法古人,既是无奈之举,也属必然选择。就彼时文坛的格局说,这是明... “第一义”学说与中晚明诗学具有紧密而复杂的关联,过往学人多将此视作七子派因袭模拟以致无穷流弊的重要思想渊源而屡有批评。但就文学创作的实际言,奉行第一义,特别是取法古人,既是无奈之举,也属必然选择。就彼时文坛的格局说,这是明代文人基于现实处境的应对之方,且伴随潮流变化而同步更张。就讨论诗文创作的模式论,或如七子派那般,对学习何种对象以及如何学习有具体明确的种种规定,或如公安派那般,仅有一些根本性的理念,且强调自我和自主。前者于方便后学的同时也极易滋生流弊,后者虽因通脱灵活广受好评,但也容易遭致“轻薄”“矜诞”等缺失。彼此各有利弊,如何解决这对矛盾成为历代文人的难题,个中关键或在于厘清歧异的表述方式及其带来的必然效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第一义 中晚明诗学 模仿 处境 立场
下载PDF
明中后期琉球商人在海外白银内流中的作用
6
作者 娄婷婷 孙晓光 《宜春学院学报》 2023年第1期64-69,74,共7页
明朝中后期,大量海外白银涌现在亚洲市场之中充当交易货币并随产品交换而流入中国,东亚白银货币圈初具规模。在此货币圈中,琉球凭借着长期以来开展对外贸易的基础,积极在东亚海域开展中介贸易,在促进东亚各国商品交换的同时,也参与到东... 明朝中后期,大量海外白银涌现在亚洲市场之中充当交易货币并随产品交换而流入中国,东亚白银货币圈初具规模。在此货币圈中,琉球凭借着长期以来开展对外贸易的基础,积极在东亚海域开展中介贸易,在促进东亚各国商品交换的同时,也参与到东亚白银贸易活动中,促进了海外白银流入中国。16世纪初期,琉球与菲律宾马尼拉建立了贸易联系,琉球商人不仅通过中国福州—棉兰老岛—马尼拉的航海路线将中国与东南亚特产带往与其交易,而且也顺势参与了美洲白银的贸易活动,成为马尼拉美洲白银输入中国的重要载体;1609年萨摩藩入侵琉球,日本官方命令琉球商人用日本白银前去中国购买生丝,从而拉开了琉球日本白银贸易的帷幕,从此琉球商人在日本白银流入中国中扮演了重要角色。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明中后期 琉球商人 白银内流 东亚白银货币圈 中琉关系
下载PDF
师法先贤:宋元明清学规的制定与实行
7
作者 徐娜娜 《湖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23年第6期84-89,共6页
在宋元明清四代,学规最初是由先贤制定的,代表性人物有朱熹、吕祖谦、王阳明等,他们本身在思想和教育领域具有较大的影响力。他们在书院和官学等教育场所进行了自主的学规制定,并对后来的学规产生了强大的示范效应。后学们依托书院和其... 在宋元明清四代,学规最初是由先贤制定的,代表性人物有朱熹、吕祖谦、王阳明等,他们本身在思想和教育领域具有较大的影响力。他们在书院和官学等教育场所进行了自主的学规制定,并对后来的学规产生了强大的示范效应。后学们依托书院和其他各类学校制定并实行的学规,则是在内容、形式和精神上对先贤的学规继承,通常包括沿用与补充、合用与取舍、学规文献的编纂与集成等。因此,后人制定学规的行为和过程可视作师法先贤。长期以来,宋元明清四代的学规就形成了从先贤的自主到后学的统一这一基本特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宋元明清 学规 先贤 后学
下载PDF
明中叶苏州阊门地区空间形态探析——以仇英本《清明上河图》为例
8
作者 胡文杰 邵明聪 戴叶子 《城市建筑》 2023年第11期88-91,共4页
从城市形态相关理论出发,以明仇英本《清明上河图》为基础,通过历史图像解读及文献资料印证的方法对画作中所描绘的明中叶苏州阊门城市空间展开相关研究。以空间尺度为划分依据,对画作内容从“城市片区”“街道空间”“建筑空间”三方... 从城市形态相关理论出发,以明仇英本《清明上河图》为基础,通过历史图像解读及文献资料印证的方法对画作中所描绘的明中叶苏州阊门城市空间展开相关研究。以空间尺度为划分依据,对画作内容从“城市片区”“街道空间”“建筑空间”三方面展开研究,分析探讨画作所绘明代中期苏州阊门的具体城市空间形态,总结归纳阊门城市空间形态具有自发性、多样性、商业性等特征,为后续阊门城市空间整体发展奠定重要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明中叶 苏州阊门 空间形态 《清明上河图》
下载PDF
教育、科举的发展与关陇作家群的兴起——明代中期关陇作家群形成原因探析之一 被引量:7
9
作者 师海军 张坤 《西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1年第1期118-125,共8页
明代中期兴起的关陇作家群在当时有着全国性的影响,详细分析其崛起的原因,可以看到在王恕、杨一清等人推广、影响之下,关陇地区教育与科举得到了长足的进步,与当时全国教育发达各省相比也不遑多让,这成为关陇作家群在当时能够形成的一... 明代中期兴起的关陇作家群在当时有着全国性的影响,详细分析其崛起的原因,可以看到在王恕、杨一清等人推广、影响之下,关陇地区教育与科举得到了长足的进步,与当时全国教育发达各省相比也不遑多让,这成为关陇作家群在当时能够形成的一个重要原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明代中期 关陇作家群 教育 科举
下载PDF
明清时期长江中游地区的溺女问题初探 被引量:9
10
作者 王美英 《武汉大学学报(人文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06年第6期801-805,共5页
明清时期长江中游地区溺女成风,无论是官府的禁止还是民间的劝诫,都不能阻止溺女风气的蔓延。其原因在于:经济拮据,抚养维艰;陪嫁丰厚,无力支付;贵男贱女的观念作祟。溺女导致了男女比例的失调,从而产生了一些社会问题:许多男子不能婚... 明清时期长江中游地区溺女成风,无论是官府的禁止还是民间的劝诫,都不能阻止溺女风气的蔓延。其原因在于:经济拮据,抚养维艰;陪嫁丰厚,无力支付;贵男贱女的观念作祟。溺女导致了男女比例的失调,从而产生了一些社会问题:许多男子不能婚配而鳏居终身,引起了社会的不安定;助长了买婚卖婚的风气;抑制了人口的自然增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溺女 长江中游地区 明代 清代
下载PDF
刍议明中叶南赣畲民的去“蛮”化“新”——以王阳明治“南赣之乱”为中心 被引量:4
11
作者 蓝希瑜 廖莉 《学术探索》 CSSCI 2012年第9期80-85,共6页
畲族乃南迁武陵蛮与闽粤赣交界处的土著及部分逃入溪峒的汉人经过长期融合,于南宋末年形成的单一民族。历史上,闽粤赣边区是畲族先民早期的聚居区,元时畲民开始陆续北迁,闽浙赣三省交界地渐成为畲族先民新的聚居地。究其主要居地变化,... 畲族乃南迁武陵蛮与闽粤赣交界处的土著及部分逃入溪峒的汉人经过长期融合,于南宋末年形成的单一民族。历史上,闽粤赣边区是畲族先民早期的聚居区,元时畲民开始陆续北迁,闽浙赣三省交界地渐成为畲族先民新的聚居地。究其主要居地变化,畲人抗元失败,闽西畲民大批北迁是一原因,而南赣畲族先民"销声匿迹"则与明中叶王阳明的军事剿抚、保甲监督和乡约教化密切相关。正是上述"举措",南赣畲民得以去蛮化,由早期的"梗化"、"顽民"渐渐向化一新,族性潜隐,直至民族识别。然而,以往对明中叶南赣之乱的研究学人多从客家视角进行解读,缺乏一个从輋(畲)民主位视角的观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明朝中叶 畲民 王阳明 南赣之乱 去“蛮”化“新”
下载PDF
明代考据学复兴与晚明学风的转变 被引量:2
12
作者 亢学军 侯建军 《河北学刊》 CSSCI 北大核心 2005年第5期129-133,共5页
从中国学术史的发展背景看,明代中晚期考据学的复兴与清代考据学在时间的衔接,学术思想、治学方法及学术成果的继承与发扬上,都是一个不可分割的整体。所以,对这一时段考据学思潮的研究具有重要的学术价值。在明中晚期考据学复兴过程中... 从中国学术史的发展背景看,明代中晚期考据学的复兴与清代考据学在时间的衔接,学术思想、治学方法及学术成果的继承与发扬上,都是一个不可分割的整体。所以,对这一时段考据学思潮的研究具有重要的学术价值。在明中晚期考据学复兴过程中,一些学者批判宋明理学的流弊及空疏学风,倡导怀疑和求真精神,用实证考据的方法从事学术研究,对明清之际学风由虚向实转变产生了重要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考据学 学术思潮 学风 明代中晚期
下载PDF
论明清之际戏曲叙事的类型化 被引量:5
13
作者 孙书磊 《齐鲁学刊》 北大核心 2004年第6期84-88,共5页
明清之际,戏曲叙事出现了突出的类型化现象。主要表现为离魂—还魂—入梦—画中人/镜中人、误会—错认—冒名、信物—道具等三种模式。戏曲叙事类型化的出现与当时的社会生活现实、戏曲创作实践和戏曲理论批评等因素密切相关。叙事的类... 明清之际,戏曲叙事出现了突出的类型化现象。主要表现为离魂—还魂—入梦—画中人/镜中人、误会—错认—冒名、信物—道具等三种模式。戏曲叙事类型化的出现与当时的社会生活现实、戏曲创作实践和戏曲理论批评等因素密切相关。叙事的类型化体现了古典戏曲的艺术精神和创作思维的惰性特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明清之际 戏曲 叙事 类型化
下载PDF
“三言”中市民意识的体现 被引量:5
14
作者 李勇军 《云南社会科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06年第1期134-136,共3页
明朝中晚期,随着城市的繁荣和商品经济的发展,新兴的市民阶层开始崛起。在意识形态领域,长期居于绝对权威地位的“程朱”理学也出现了某些松动,“陆王”心学一派则流光溢彩,在王艮、李贽等人的推动下,形成了一股文艺复兴式的人文主义思... 明朝中晚期,随着城市的繁荣和商品经济的发展,新兴的市民阶层开始崛起。在意识形态领域,长期居于绝对权威地位的“程朱”理学也出现了某些松动,“陆王”心学一派则流光溢彩,在王艮、李贽等人的推动下,形成了一股文艺复兴式的人文主义思潮。与经济和意识形态领域的变动相适应,城市中也出现了一种与传统儒家文化有所不同的市民文化。而作为说书人底本的话本,更是一种典型的市井文学,从方方面面反映了市民阶层的思想观念。“三言”“、二拍”是晚明话本和拟话本结集和创作的代表“。三言”在描写对象的下移、婚恋观和义利观的变迁、政治关怀和忧患意识等几个方面集中表现了晚明时期的市民意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晚明 “三言” 市民意识
下载PDF
明代中后期的政治与私修史书 被引量:1
15
作者 曹姗姗 张秋升 《南昌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6年第3期79-84,共6页
明代中后期政治弊端日益显露,官修史书衰落,私修史书自觉承担起史学资治的责任,逐渐兴盛起来。面对政治压力,私修史书谨小慎言,却又希望反抗权势。史权与君权的矛盾随着社会危机的加深而加深,重大历史事件的发生也刺激私修史书的发展。... 明代中后期政治弊端日益显露,官修史书衰落,私修史书自觉承担起史学资治的责任,逐渐兴盛起来。面对政治压力,私修史书谨小慎言,却又希望反抗权势。史权与君权的矛盾随着社会危机的加深而加深,重大历史事件的发生也刺激私修史书的发展。总之,明中后期的政治因素对私修史书产生正反两方面的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明代中后期 私修史书 政治
下载PDF
论六朝诗歌的批评与整理在明代中期的兴盛 被引量:4
16
作者 吴冠文 《上海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2年第6期51-60,共10页
六朝诗歌在中国诗歌批评史上的大多数时期被视为另类,相应于较低评价的是作品散佚严重。这种状况在明代中期有了很大改观,出现了肯定性批评和创作上的群众性效仿,嘉靖前后还兴起了编纂六朝诗歌总集的热潮。考察这些新动向并推原其因由,... 六朝诗歌在中国诗歌批评史上的大多数时期被视为另类,相应于较低评价的是作品散佚严重。这种状况在明代中期有了很大改观,出现了肯定性批评和创作上的群众性效仿,嘉靖前后还兴起了编纂六朝诗歌总集的热潮。考察这些新动向并推原其因由,不仅可以呈现文学在明代前期消沉后的复兴,也能为明代中期与经济、思想的演进同步的文学发展提供具体的认知参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六朝诗歌 批评 整理 明代中期
下载PDF
明代中后期士风异动与士人社会责任的缺失 被引量:4
17
作者 牛建强 《史学月刊》 CSSCI 北大核心 2008年第8期90-101,共12页
明代中后期,随着商品货币经济的迅速发展、社会逐利风气的狂煽和席卷,包括下层士人生员和上层士人缙绅在内的整个士阶层也深受感染,发生观念体系和行为方式的异动,具体呈现在利欲意识的强化、治生问题的关注、躁急奔竞的突出、正常人格... 明代中后期,随着商品货币经济的迅速发展、社会逐利风气的狂煽和席卷,包括下层士人生员和上层士人缙绅在内的整个士阶层也深受感染,发生观念体系和行为方式的异动,具体呈现在利欲意识的强化、治生问题的关注、躁急奔竞的突出、正常人格的扭曲、标新好奇的狂热、政治干预的强烈等若干方面。在社会问题丛集的明朝末年,上述表现中的某些方面的变形及其恶化最终导致了作为引领社会进步的士人阶层社会责任的严重缺失,成为酿成明朝国运不救的重要原因之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明代中后期 士人风气 异动 社会责任
下载PDF
基于倾斜摄影测量技术的明中都城午门遗址三维重建 被引量:15
18
作者 王志 孙升 +1 位作者 唐仲明 梁建忠 《安徽建筑大学学报》 2017年第1期34-37,共4页
明中都城为中国都城建筑史的杰作,是南京故宫与北京故宫的蓝本,现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午门遗址是目前中都城内遗留相对较为完好的地面建筑。此次针对明中都城午门遗址研究,利用倾斜摄影方法,采集了午门建筑的空间坐标信息与表面纹... 明中都城为中国都城建筑史的杰作,是南京故宫与北京故宫的蓝本,现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午门遗址是目前中都城内遗留相对较为完好的地面建筑。此次针对明中都城午门遗址研究,利用倾斜摄影方法,采集了午门建筑的空间坐标信息与表面纹理信息,通过基于计算机视觉的多图像高精度三维重建技术,获得了基于地理信息的数字化三维模型,达到了对午门遗址残存信息记录、保护与展示利用目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倾斜摄影 三维重建 明中都 午门 遗址 古建
下载PDF
明中叶朱子学与阳明心学的对峙 被引量:1
19
作者 陈代湘 李国飞 《湘潭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09年第1期86-90,共5页
明中叶以后是阳明心学风行天下的时期,面对王学的冲击,朱学阵营不得不作出反应。一方面,程朱派学者对王门心学进行了不遗余力的反击,主要围绕三个问题展开:心即理;致良知;知行合一。另一方面,朱学各派在理气论、心性论、格物论等理论问... 明中叶以后是阳明心学风行天下的时期,面对王学的冲击,朱学阵营不得不作出反应。一方面,程朱派学者对王门心学进行了不遗余力的反击,主要围绕三个问题展开:心即理;致良知;知行合一。另一方面,朱学各派在理气论、心性论、格物论等理论问题上提出一些有别于朱熹的看法,这些理论探讨对于此后的学术发展都产生了一定的影响。理气论、心性论、格物论的修正分别体现了理学从超越追求到现实关怀、从崇德向重情、从修身到经世的转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明中叶 王学 朱子学
下载PDF
明代中后期《穆天子传》的传播与接受——以王世贞为中心 被引量:1
20
作者 刘伏玲 王齐洲 《齐鲁学刊》 CSSCI 北大核心 2016年第4期116-122,共7页
明嘉靖至万历时期,以"舆论领袖"王世贞为代表的阅读公众初步形成,他们以荐读、研究、创作实践等方式迅速推动着《穆天子传》的传播与接受,从而掀起了知识分子阅读、讨论的风潮。考察其背后的社会原因,主要源于皇帝对道教的推... 明嘉靖至万历时期,以"舆论领袖"王世贞为代表的阅读公众初步形成,他们以荐读、研究、创作实践等方式迅速推动着《穆天子传》的传播与接受,从而掀起了知识分子阅读、讨论的风潮。考察其背后的社会原因,主要源于皇帝对道教的推崇、西王母信仰的兴盛及明中后期发达的印刷业。在《穆天子传》传播过程中,形成了两个传播偏向,一是以复古派为代表的知识分子偏重于"白云谣"诸篇章并将其应用于诗歌革新,二是经知识分子再创作的穆天子故事杂糅西王母仙迹而普及民间。两个偏向又重合于周穆王见西王母事件,使受众产生《穆天子传》的主题就是写穆王与西王母相会的错觉,从而影响了文学史的撰写和当代人对此书的认知。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穆天子传》 明代中后期 王世贞 “白云谣” 明乐府 西王母故事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1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