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53篇文章
< 1 2 3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The most northerly record of the sirenian <i>Protosiren</i>and the possible polyphyletic evolution of manatees and dugongs
1
作者 Cajus G. Diedrich 《Natural Science》 2013年第11期1154-1164,共11页
Newly discovered remains of the early Middle Eocene (Lutetian) sirenian Protosiren (Protosirenidae) in shark tooth rich conglomerates from a coastal delta environment northwest of the European Rhenish Massif at Fü... Newly discovered remains of the early Middle Eocene (Lutetian) sirenian Protosiren (Protosirenidae) in shark tooth rich conglomerates from a coastal delta environment northwest of the European Rhenish Massif at Fürstenau (northwestern Germany), represent the most northerly occurrence of this genus whose global distribution was generally restricted to warm waters. Its presence of the remains so far north can be explained by seasonal inflow of warm Tethys surface water into the cool, upwelling-influenced, basin. The existence of two discrete centers of sirenian evolution can be explained by the opening of the Atlantic and the upwelling that separated the North American warm water faunal province from those of Africa and Eurasia. A slightly modified evolutionary model is presented in which the oldest Early Eocene manatee sirenians evolved in the Caribbean of Central America. Protosiren, however, appears to have developed polyphyletically along the African coastline of the Tethys, and represents the oldest known dugong ancestor. Younger (Oligocene) European sirenian skeletons of Halitherium and Anomotherium are included in the phylostratigraphic model in which sirenians had generally reduced their teeth by 28 Ma as an adaptation for feeding on sea-plants (macroalgae/seagrass). Teeth from early megatooth sharks, which preyed on sirenians, have been recorded from shallow marine Eocene and Oligocene coastlines of the southern proto-North Sea Basin, and shark bite marks have been found on sirenian skeletons. 展开更多
关键词 Sirenian REMAINS Early middle EOCENE PALAEOBIOGEOGRAPHY Oldest Sirenians of the Proto-north Sea basin of Central Europe
下载PDF
汉江流域骤旱演变规律及其对南水北调中线工程的响应分析
2
作者 黄凯 段凯 《人民珠江》 2024年第6期10-19,共10页
通过识别汉江流域骤旱事件,分析了汉江流域在南水北调中线工程实施前后其骤旱事件特征的差异,并且使用偏最小二乘回归(Partial Least Squares Regression, PLSR)、支持向量机(Support Vector Machine, SVM)和随机森林(Random Forest, R... 通过识别汉江流域骤旱事件,分析了汉江流域在南水北调中线工程实施前后其骤旱事件特征的差异,并且使用偏最小二乘回归(Partial Least Squares Regression, PLSR)、支持向量机(Support Vector Machine, SVM)和随机森林(Random Forest, RF)3种机器学习方法建立了骤旱历时回归模型,定量分析了南水北调中线工程对骤旱历时的影响。结果表明:(1)南水北调中线工程实施后,汉江流域骤旱频次从平均每年0.7次上升至0.9次,骤旱历时从平均每年24.6 d上升至34.5 d,但在空间上,上游骤旱历时显著延长,中游增加幅度减弱,下游骤旱历时却缩短;(2)骤旱爆发历时在空间分布上由5~6 d均匀分布变为上下游不均分布,上游爆发历时缩短至3~5 d,而中下游地区延长至7~9 d;(3)随机森林对骤旱历时模拟效果最好,气候条件对骤旱历时影响最大,相对重要性为0.34,其中降水为0.14,净辐射为0.12,相对湿度为0.08,南水北调中线工程延长了汉江流域中下游地区的骤旱历时,相对重要性为0.12。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骤旱 演变规律 机器学习 南水北调中线工程 汉江流域
下载PDF
1956~2020年天河流域水资源变化特征研究
3
作者 崔英 计强 +2 位作者 罗旖旎 张东 计慧 《水利水电快报》 2024年第7期18-23,共6页
为了研究天河流域水资源变化情况,采用天河流域十堰境内各雨量站点以及贾家坊水文站1956~2020年实测降水、径流资料,结合流域内6个水生态监测断面逐月的水质监测数据,分析天河流域降水、径流、水质的变化情况,探讨流量对水质的影响。结... 为了研究天河流域水资源变化情况,采用天河流域十堰境内各雨量站点以及贾家坊水文站1956~2020年实测降水、径流资料,结合流域内6个水生态监测断面逐月的水质监测数据,分析天河流域降水、径流、水质的变化情况,探讨流量对水质的影响。结果表明:天河流域降水有明显的年际变化,季节降水量以夏季最多,春、秋两季次之,冬季最少;除年、春季降水量表现为减少趋势外,其他3个季节的降水量均表现为增加趋势,春季降水量变化率为-5.92 mm/10 a,并且通过了5%显著性检验;年、季降水量UF曲线均没有超过显著性水平线,认为没有明显的突变点。天河流域地表水资源量呈减少趋势,下降速率约2086万m^(3)/10 a,M-K检测值为-3.67,呈显著的下降趋势;根据M-K突变点检验,天河流域地表水资源量在1991年前后发生了突变,产生了明显的下降趋势。利用贾家坊水文站的2015~2020年的实测月平均流量资料与逐月水质监测资料进行对比分析,没有发现水质参数浓度与流量变化之间表现出明显的关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降水 径流 水质 MANN-KENDALL 天河流域 南水北调中线工程水源区
下载PDF
南水北调中线工程水体溶解性有机质分子组成特征 被引量:1
4
作者 都诚 王超 +2 位作者 郝智能 岳前升 张洪 《人民长江》 北大核心 2023年第3期56-62,共7页
为揭示南水北调中线工程水体中溶解性有机质(Dissolved Organic Matter,DOM)的组成变化特征,采集南水北调中线总干渠沿线及丹江口水库水样,利用傅里叶变换离子回旋共振质谱(Fourier Transform Ion Cyclotron Resonance Mass Spectrometr... 为揭示南水北调中线工程水体中溶解性有机质(Dissolved Organic Matter,DOM)的组成变化特征,采集南水北调中线总干渠沿线及丹江口水库水样,利用傅里叶变换离子回旋共振质谱(Fourier Transform Ion Cyclotron Resonance Mass Spectrometry,FT-ICR MS)分析了DOM的分子组成及其空间变化,并探讨了总干渠沿线DOM变化成因和环境意义。结果表明:丹江口水库和总干渠均检出DOM物质3200余种,仅含C、H和O的物质(CHOs)为主要组分,约占所有检出物质的61%,含C、H、O和N的物质(CHONs)占30.5%~31.5%,含C、H、O和S的物质(CHOSs)仅占7.3%~8.4%,结合O/C和H/C分类,丹江口水库和总干渠水体DOM主要组分为木质素(60%以上)。相较于丹江口水库,总干渠水体DOM组分发生了较大变化,蛋白质类组分占比由3.70%升至8.65%,表明总干渠中有蛋白质生成;稠环类物质占比由9.43%下降至4.77%,单宁酸类的变化趋势与稠环类物质类似。总干渠局部区域藻类增殖过程是引起总干渠中CHONs和CHOSs类DOM组分和占比升高的主要原因。研究成果可为科学认识南水北调中线工程水体水质变化过程提供科学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溶解性有机质 超高分辨质谱 跨流域调水 南水北调中线工程
下载PDF
华北早中三叠世盆地恢复与古生界生烃 被引量:21
5
作者 许化政 周新科 +1 位作者 高金慧 王兴武 《石油与天然气地质》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3期329-336,共8页
华北东部地区中下三叠统分布零星,面积小,但具有相似的岩性、岩相和韵律特征,反映为大型盆地的沉积背景。在广大范围内,由西北至东南,砂岩颗粒变细、泥质含量增多、沉积厚度变大的方向性明显,反映早中三叠世的沉积面貌和晚二叠世晚期(... 华北东部地区中下三叠统分布零星,面积小,但具有相似的岩性、岩相和韵律特征,反映为大型盆地的沉积背景。在广大范围内,由西北至东南,砂岩颗粒变细、泥质含量增多、沉积厚度变大的方向性明显,反映早中三叠世的沉积面貌和晚二叠世晚期(石千峰期)相似,表明其不但继承了晚二叠世“北聚南散”的古地球动力学背景,而且继承了北西高、南东低的古地理格局,说明海西运动一直延续到中三叠世。应用镜质体反射率(R_o)法、声波时差法及磷灰石裂变径迹法等多种方法恢复了中下三叠统的沉积厚度,编制了原型盆地沉积等厚图。中下三叠统沉积沉降中心位于临清-东濮-太康和两淮地区,沉积中心的中下三叠统厚度达2000~2600 m。伴随中下三叠统的沉积,至中三叠世末,下古生界马家沟组顶面埋深达3080~3690 m,古地温为112.4~130.7℃;R_o 值为0.85%~1.10%,下古生界以海相有机质为主的烃源岩已过了生油高峰,有机质的80%已完成向石油的转化,后期生烃潜力微乎其微;而上古生界以煤系为主的烃源岩,由于腐殖煤生烃高峰比Ⅰ-Ⅱ_1型干酪根生烃高峰滞后,尚处于早期生烃阶段,仍保留有较大的生烃潜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剥蚀厚度 烃源岩 原型盆地 中、下三叠统 华北盆地
下载PDF
南水北调中线水源地汉江上游流域主要生态环境问题及对策 被引量:32
6
作者 李思悦 刘文治 +2 位作者 顾胜 韩鸿印 张全发 《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 CAS CSSCI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3期275-280,共6页
汉江上游是南水北调中线水源地,流域生态环境建设是保障水源地水质安全的关键。针对上游流域水环境污染、土地利用以及水土流失等重大生态环境问题,结合流域数字高程模型及水质调查对其进行了系统分析。结果表明:(1)丹江流域、库... 汉江上游是南水北调中线水源地,流域生态环境建设是保障水源地水质安全的关键。针对上游流域水环境污染、土地利用以及水土流失等重大生态环境问题,结合流域数字高程模型及水质调查对其进行了系统分析。结果表明:(1)丹江流域、库区流域及汉中盆地水质较差,COD60和氨氮成为水源区主要污染物;(2)各子流域区植被覆盖占各自面积的71.2%~95.7%,表明流域植被覆盖较好,但沿河岸100m范围内农业用地占29.2%~43.4%,且多为坡耕地;(3)流域水土流失严重,2000年左右流域侵蚀图显示汉江源头、秦岭南及大巴山北均出现了大片年均侵蚀模数〉2200t/km^2的区域,且有日益增强的趋势。提出加大水环境污染整治力度、加强农业用肥管理及河岸带建设、水土保持建设以及加强流域水环境及水土保持监测和科研工作等对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南水北调中线 汉江上游流域 生态问题
下载PDF
塔里木盆地北部早—中白垩世孢粉时代和生物地理区系研究新进展 被引量:9
7
作者 郭宪璞 王大宁 +2 位作者 丁孝忠 宗文明 周玮 《地质论评》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6期870-880,共11页
塔里木盆地北部地区早—中白垩世地层(白垩系一般为二分,国内外有人主张三分,国内三分条件尚未成熟.本文只是为与国外同行对比行文方便而使用早—中白垩世.)发育,是研究塔里木盆地该断代陆相地层的理想地区之一。亚格列木组过去由于化... 塔里木盆地北部地区早—中白垩世地层(白垩系一般为二分,国内外有人主张三分,国内三分条件尚未成熟.本文只是为与国外同行对比行文方便而使用早—中白垩世.)发育,是研究塔里木盆地该断代陆相地层的理想地区之一。亚格列木组过去由于化石较少,时代划分存有争议。笔者等在拜城县卡普沙良剖面首次发现该组孢粉化石之后,本次又发现51属22种(其余为未定种),将该组置于早白垩世贝利阿斯期至凡兰吟期。舒善河组孢粉以往报道很多,化石丰富,根据孢粉本文将该组划为早白垩世欧特里夫至巴列姆期。本次重要发现是该组下部赋存丰富的双手粉(Dicheiropollis),含量可达30%以上,1996年笔者等在该组上部发现高达53.7%~60.5%含量的双手粉。国内外孢粉学家将其视为早—中白垩世北冈瓦纳孢粉植物区系的典型分子,它出现的时限很短,仅限于早白垩世早—中期。这类花粉如此高含量在本区出现,为重新认识早—中白垩世的植物古地理分区提供了不可多得的证据和材料。许多孢粉工作者都将我国早白垩世孢粉植物区归入南劳亚孢粉植物大区。本次新材料的发现并综合前人资料可以认为早—中白垩世时期新疆塔北地区应归为北冈瓦纳植物区,而且很可能是这类孢粉发展中心地区之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孢粉 北冈瓦纳植物省 早—中白垩世 塔里木盆地
下载PDF
层序地层学在碎屑岩成岩作用研究中的应用——以YA13-1气田下第三系为例 被引量:28
8
作者 陆永潮 向才富 +1 位作者 陈平 叶洪波 《石油实验地质》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9年第2期100-103,共4页
本文采用层序中体系域的沉积过程分析与成岩作用分析相结合的方法,以琼东南盆地崖13-1气田的单井剖面综合研究为基础,结合连井地震剖面的层序解释,以三级层序中储集体形成的背景环境和原生孔隙水化学性质——成岩环境为单元,系... 本文采用层序中体系域的沉积过程分析与成岩作用分析相结合的方法,以琼东南盆地崖13-1气田的单井剖面综合研究为基础,结合连井地震剖面的层序解释,以三级层序中储集体形成的背景环境和原生孔隙水化学性质——成岩环境为单元,系统分析了不同体系域沉积和成岩标志,总结出了崖13-1气田下第三系崖城组和陵水组的成岩域模式,探讨了沉积体系域构成与成岩作用的制约关系及其对砂岩储层储集性的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成岩作用 层序地层 碎屑岩 气田 第第三纪
下载PDF
南水北调中线工程与汉江中下游地区相互影响分析 被引量:10
9
作者 刘丙军 邵东国 +1 位作者 许明祥 阳书敏 《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 CAS CSSCI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1期66-70,共5页
随着社会、经济和人口的发展,需水量不断增加,中国北方地区水资源紧缺严重地限制社会和经济的发展。南水北调中线工程从丹江口水库调走部分水量,在解决我国北方地区缺水问题的同时,也在一定程度上改变了汉江中下游地区水资源供需关系。... 随着社会、经济和人口的发展,需水量不断增加,中国北方地区水资源紧缺严重地限制社会和经济的发展。南水北调中线工程从丹江口水库调走部分水量,在解决我国北方地区缺水问题的同时,也在一定程度上改变了汉江中下游地区水资源供需关系。从水资源可持续利用的角度,系统地分析了南水北调中线工程和汉江中下游地区水资源利用相互关系。在此基础上,提出了南水北调中线和汉江中下游干流供水区水资源可持续利用的对策建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南水北调中线工程 汉江中下游 水资源可持续利用 干流 水资源紧缺 水资源利用 缺水问题 供需关系 经济 发展
下载PDF
北黄海盆地中—上侏罗统火山岩岩石地球化学特征及构造背景 被引量:12
10
作者 王嘹亮 沈艳杰 +1 位作者 程日辉 许中杰 《中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1期223-232,共10页
对北黄海盆地X井钻遇中—上侏罗统暗色岩组进行研究。研究结果表明:北黄海盆地X井钻遇中—上侏罗统暗色岩组中有2层火山岩,以夹层产出;火山岩为钙碱性系列,且两层火山岩Na2O含量差别较大,下层是钠质流纹岩,上层是钾质流纹岩英安岩;2层... 对北黄海盆地X井钻遇中—上侏罗统暗色岩组进行研究。研究结果表明:北黄海盆地X井钻遇中—上侏罗统暗色岩组中有2层火山岩,以夹层产出;火山岩为钙碱性系列,且两层火山岩Na2O含量差别较大,下层是钠质流纹岩,上层是钾质流纹岩英安岩;2层火山岩的微量元素、稀土元素地球化学特征相似;稀土元素配分型式为轻稀土富集的右倾型,轻、重稀土分馏不明显,具微弱铕异常;Rb,Sr,Ba和K等不相容的大离子亲石元素以及和Hf和Zr等不相容的高场强元素富集,Ti,Nb和Yb等难溶元素呈现较强亏损,且(w(Rb)/w(Yb))N>1,岩浆具有地壳物质属性;Nb和Ta相对亏损,Ba相对富集,岩石具有火山弧火山岩地球化学特征;结合w(Ti)/w(Zr)-w(Ti)/w(Y)岩石成因以及w(Nb)-w(Y)和w(Rb)-w(Y+Nb)构造环境判别图,认为研究区火山岩形成于与俯冲有关的火山弧或弧后伸展环境。下层火山岩岩浆是盆地裂陷较深时深部地壳部分熔融的产物,源区受幔源物质混染,Na2O质量分数高;上层火山岩岩浆是盆地裂陷较浅时浅部地壳部分熔融的产物,Na2O质量分数低。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北黄海盆地 中—上侏罗统 火山岩 地球化学 岩石成因 构造背景
下载PDF
南水北调中线水源区土地利用/土地覆被的空间格局 被引量:57
11
作者 沈泽昊 张全发 +4 位作者 岳超 赵俊 胡志伟 吕楠 唐园园 《地理学报》 EI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6期633-644,共12页
土地利用/土地覆被(简称LULC)变化对流域水资源动态具有深刻的影响。这对于我国大规模跨流域的南水北调工程规划尤为重要。本文制定了该工程中线水源区约95000km2面积的LULC分类系统,利用2000年前后的TM影像完成LULC分布现状图,并结合DE... 土地利用/土地覆被(简称LULC)变化对流域水资源动态具有深刻的影响。这对于我国大规模跨流域的南水北调工程规划尤为重要。本文制定了该工程中线水源区约95000km2面积的LULC分类系统,利用2000年前后的TM影像完成LULC分布现状图,并结合DEM分析了其土地利用/土地覆被的空间格局特征。结果表明:①研究区域森林覆盖率为50.97%,灌丛25.58%;农田约占15%,其中旱地与水田的比例约10:3;石砾裸地等强烈退化类型合占5.66%;水域约占1%。②区内秦岭南坡、汉—丹平原丘陵、巴山北坡三部分的LULC结构存在显著差异,强度土地利用类型和退化土地类型主要分布在汉—丹平原丘陵地区;秦岭南坡耕地的水分条件较巴山北坡好,但局部土地退化现象也更严重。③地形对LULC具有明显影响。海拔高度控制着自然植被的垂直分异和各种土地利用类型及利用强度的分布;各土地覆被类型的分布显示了坡度对土地开发强度的限制作用;坡向对局部LULC格局的影响并不显著,但在区域尺度上可能对秦岭南坡与巴山北坡的LULC结构差异具有贡献。南水北调中线工程水源区当前的LULC结构和空间格局显示,总体上植被状况良好,高强度的土地利用类型主要集中于海拔1000m以下的平缓地区,而退化土地类型也主要存在于这一区域,是流域水质保护和环境治理的关键区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南水北调中线工程 水源区 LULC 空间格局 汉江中上游地区
下载PDF
沁水盆地柿庄北区块深部煤储层特征测井评价研究 被引量:8
12
作者 郑贵强 杨德方 +1 位作者 李小明 毋学平 《煤炭科学技术》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6期178-186,共9页
基于测井方法解释评价了深部煤储层的顶底板物性、煤体结构、孔隙度和渗透性,研究了沁水盆地杮庄北区块煤储层岩石力学特性、含气性特征和地应力的展布规律。研究结果表明:该区块3煤的顶板物性和封盖性要比15煤的好;3煤的渗透性比太原... 基于测井方法解释评价了深部煤储层的顶底板物性、煤体结构、孔隙度和渗透性,研究了沁水盆地杮庄北区块煤储层岩石力学特性、含气性特征和地应力的展布规律。研究结果表明:该区块3煤的顶板物性和封盖性要比15煤的好;3煤的渗透性比太原组15煤的渗透性要好;3煤在研究区西部埋藏深、厚度小,而15煤埋藏相对较深、厚度较大。就地应力而言,3煤在柿庄北区块西南部地应力数值最高,各向异性强,最大、最小地应力差别大;15煤在柿庄北区块西南部地应力数值最高,在北西方向各向异性强,地应力差别大,裂隙发育。最后,对深部煤层气储层特征和深部地应力的变化规律进行了分析,并对测井解释的发展和完善提出了建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沁水盆地柿庄北 深部煤层 煤层气 储层物性 地应力 测井评价
下载PDF
南水北调中线工程与汉江流域生态环境保护 被引量:9
13
作者 李新民 敖荣军 +4 位作者 刘仁忠 刘明 何百根 陈丽媛 常旭 《华中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3年第3期433-435,共3页
This article considers that in the process of Middle Route Project of SouthNorth Water Transfer, importance must be attached to the ecological environment protection in the headwater area--Hanjiang Basin. It discuss... This article considers that in the process of Middle Route Project of SouthNorth Water Transfer, importance must be attached to the ecological environment protection in the headwater area--Hanjiang Basin. It discusses not only the emigration region, the reservoir area, the project construction and the problem arised from water resources utilization and the ecological environment protection, but also the soil and water erosion, the flood and drought, the pollution and the ecological environment in the whole drainage basin. It also puts forward the countermeasures about the ecological environment protection in the drainage basin.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态环境 南水北调中线 汉江流域 水资源利用
下载PDF
塔里木盆地西北缘石炭—二叠系浊积岩的沉积特征及其构造意义 被引量:10
14
作者 张敬艺 罗金海 +2 位作者 卿颖 曹远志 樊俊雷 《西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5期819-824,共6页
目的研究塔里木盆地西北缘晚石炭世晚期—中二叠世早期(逍遥—栖霞期)浊积岩沉积特征及其构造意义。方法对塔里木盆地西北缘上石炭统上部—中二叠统下部的浊积岩进行岩石、岩相和时空变化特点的分析。结果从晚石炭世晚期—早二叠世早期... 目的研究塔里木盆地西北缘晚石炭世晚期—中二叠世早期(逍遥—栖霞期)浊积岩沉积特征及其构造意义。方法对塔里木盆地西北缘上石炭统上部—中二叠统下部的浊积岩进行岩石、岩相和时空变化特点的分析。结果从晚石炭世晚期—早二叠世早期到中二叠世早期,浊积岩的沉积范围显著减小,沉积区域在向西南方向收缩的同时水体则进一步加深。结论这种沉积-构造特点反映当时南天山造山带内部处于强烈的构造活动状态,南天山造山带向塔里木地块的冲断推覆可以导致这种沉积-构造格局;从沉积学的角度提出南天山造山带在晚石炭世晚期—中二叠世早期可能处于碰撞造山作用的晚期阶段。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塔里木盆地西北缘 上石炭统上部—中二叠统下部 浊积岩 构造意义
下载PDF
藏北北羌塘坳陷中西部地区布曲组碳酸盐岩烃源岩分布特征 被引量:5
15
作者 陈明 王剑 +1 位作者 谭富文 杜佰伟 《石油实验地质》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2期181-185,共5页
依据典型剖面实测和辅助对比剖面观测,结合大量系统样品的测试分析,认为羌塘盆地北羌塘坳陷中侏罗统布曲组主要由一套厚度巨大的半局限潟湖相泥晶灰岩、泥质灰岩和潮坪相颗粒灰岩、膏盐岩、泥页岩等组成。碳酸盐岩生油岩主要为潟湖相暗... 依据典型剖面实测和辅助对比剖面观测,结合大量系统样品的测试分析,认为羌塘盆地北羌塘坳陷中侏罗统布曲组主要由一套厚度巨大的半局限潟湖相泥晶灰岩、泥质灰岩和潮坪相颗粒灰岩、膏盐岩、泥页岩等组成。碳酸盐岩生油岩主要为潟湖相暗色泥晶灰岩、泥质灰岩及泥灰岩。生油层在纵向上主要产于布曲组下段和上段;横向上具有从坳陷内部到坳陷边缘生油岩厚度逐渐减薄、有机碳含量变差的特点。布曲组生油层的分布特征明显受沉积相和海平面升降变化的控制。该分布特征的研究对评价盆地布曲组生油前景,寻找主要生油坳陷等都具有重要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碳酸盐岩 烃源岩 布曲组 中侏罗统 北羌塘坳陷 羌塘盆地
下载PDF
东秦岭-大别及两侧的大地构造旋回与油气勘探领域 被引量:11
16
作者 何治亮 程喆 +2 位作者 徐旭辉 何明喜 郭占峰 《石油实验地质》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2期109-118,共10页
中元古代以来,东秦岭—大别造山带及两侧的盆地群经历了5大构造旋回。中条(吕梁)运动以后,华北地区形成了冀辽、豫陕、徐淮坳拉槽。晋宁运动后,随着Rodinia古大陆解体,隶属于原特提斯洋系的秦岭—大别洋逐渐形成,扬子和华北克拉通边缘... 中元古代以来,东秦岭—大别造山带及两侧的盆地群经历了5大构造旋回。中条(吕梁)运动以后,华北地区形成了冀辽、豫陕、徐淮坳拉槽。晋宁运动后,随着Rodinia古大陆解体,隶属于原特提斯洋系的秦岭—大别洋逐渐形成,扬子和华北克拉通边缘经历了从大陆裂谷到被动大陆边缘的演化过程,加里东中期运动(中奥陶世中期)后从伸展体制转为聚敛体制,俯冲—碰撞山系与聚敛型盆地相间的格局形成。加里东晚期或海西早期,早期分离的陆块重新拼合,泥盆纪总体为堑—垒相间的构造格局。晚二叠世,南部部分地区形成了小规模裂谷群,中、晚三叠世印支运动后转为挤压体制,它们经历了拼贴—碰撞—压榨的过程,并于侏罗纪末燕山主幕达到极致。白垩纪以来,形成了陆内伸展—走滑—弱挤压为主的盆地群,盆地再次被以伸展、走滑方式肢解。5大盆地旋回形成了丰富多彩的盆地原型及组合,形成了条件迥异的油气成藏的物质基础,纵向上构成了8套成藏组合。受构造演化和热体制控制的有效烃灶和有效保存是研究区成藏富集的主控因素。南北两侧盆地形成了众多勘探领域,除已建成油气工业生产基地的南襄、江汉新生代盆地外,北侧地区包括洛—伊晚古—早中生代残留盆地、太康残留盆地、周口叠加复合盆地、信阳复合盆地等,造山带内部的有南襄盆地深层的古生界,南侧地区包括江汉平原区前第三纪复合盆地、宜昌—当阳古生代的改造型残留盆地、鄂东南冲断带下的影子盆地、大洪山冲断带下的影子盆地等领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油气勘探领域 盆地原型 大地构造旋回 南华北 中扬子 东秦岭—大别造山带
下载PDF
南水北调中线与汉江中下游地区的水资源利用关系研究 被引量:20
17
作者 刘丙军 邵东国 +1 位作者 许明祥 阳书敏 《南水北调与水利科技》 CAS CSCD 2003年第6期6-9,共4页
从水资源可持续利用的角度,比较系统深入地分析了不同水平年中线不同调水方案对汉江中下游干流供水区水资源供需关系的影响,以及汉江中下游干流供水区不同经济发展条件下的水资源需求对中线可调水量的制约关系。在此基础上,提出了南水... 从水资源可持续利用的角度,比较系统深入地分析了不同水平年中线不同调水方案对汉江中下游干流供水区水资源供需关系的影响,以及汉江中下游干流供水区不同经济发展条件下的水资源需求对中线可调水量的制约关系。在此基础上,提出了南水北调中线和汉江中下游干流供水区水资源可持续利用的对策建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水资源可持续利用 可调水量 南水北调 汉江中下游 系统分析
下载PDF
国外跨流域调水工程对南水北调中线运行调度的启示 被引量:9
18
作者 王海潮 蒋云钟 +1 位作者 鲁帆 董延军 《水利水电科技进展》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2期79-83,共5页
对国外著名跨流域调水工程的运行调度情况进行介绍,简要分析其健全的政策法规、统一的管理模式、先进的自动化调度系统、调节水库的工程保障和科学合理的调水计划等成功经验以及运行调度过程中关注的生态环境、水价问题。为实现南水北... 对国外著名跨流域调水工程的运行调度情况进行介绍,简要分析其健全的政策法规、统一的管理模式、先进的自动化调度系统、调节水库的工程保障和科学合理的调水计划等成功经验以及运行调度过程中关注的生态环境、水价问题。为实现南水北调中线水资源科学合理的运行调度,考虑中国国情,得到几点启示:国家应针对运行调度制定相关的、完善的法律法规,对调水工程实行统一管理,建立科学的水资源调度体系,开发自动化系统,避免其对生态环境的不利影响,探寻计划与市场相结合的水价模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跨流域调水 南水北调中线工程 水资源运行调度
下载PDF
柴北缘鱼卡地区中侏罗统油页岩类型及成矿差异 被引量:7
19
作者 王君贤 刘招君 +2 位作者 孙平昌 白悦悦 邓硕 《大庆石油地质与开发》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4期168-174,共7页
柴达木盆地鱼卡地区中侏罗统石门沟组发育多层油页岩,通过对YYY-1井全井岩心观察和地化分析,在页岩段和含煤段识别出两种类型油页岩。上部页岩段油页岩发育于深湖—半深湖环境中,含油率中等,单层和累计厚度均较大,w(TOC)为5.97%~15.35%,... 柴达木盆地鱼卡地区中侏罗统石门沟组发育多层油页岩,通过对YYY-1井全井岩心观察和地化分析,在页岩段和含煤段识别出两种类型油页岩。上部页岩段油页岩发育于深湖—半深湖环境中,含油率中等,单层和累计厚度均较大,w(TOC)为5.97%~15.35%,S_1+S_2为29.71~118.62 mg/g,有机质类型主要为Ⅰ型、Ⅱ1型,有机质来源主要以藻类体湖泊生物为主;下部含煤段油页岩发育于湖沼环境中,含油率较高,单层和累计厚度均较小,且与煤和炭质泥岩互层,w(TOC)为13.80%~48.80%,S_1+S_2为39.31~162.12mg/g,有机质类型主要为Ⅱ2型,有机质来源以陆源高等植物为主。沉积环境和有机质来源是影响这两种油页岩矿床差异的关键因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柴北缘 鱼卡地区 中侏罗统 油页岩类型 有机质特征 成矿差异
下载PDF
沁水盆地南部中高阶煤高压甲烷吸附行为 被引量:10
20
作者 韩思杰 桑树勋 梁晶晶 《煤田地质与勘探》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5期10-18,25,共10页
煤层气吸附作用是发生在煤基质内表面的物理过程,而煤岩复杂孔裂隙网络为高压甲烷吸附提供了丰富的空间。开展沁水盆地南部高阶煤30℃高压甲烷等温吸附实验,结合煤岩煤质参数与孔隙特征参数,通过改进的D-R模型分析了煤岩性质、孔隙特征... 煤层气吸附作用是发生在煤基质内表面的物理过程,而煤岩复杂孔裂隙网络为高压甲烷吸附提供了丰富的空间。开展沁水盆地南部高阶煤30℃高压甲烷等温吸附实验,结合煤岩煤质参数与孔隙特征参数,通过改进的D-R模型分析了煤岩性质、孔隙特征与吸附参数的相关性。煤岩性质对最大吸附能力和吸附热参数的影响是多因素叠加的综合效应,而最大吸附能力与微孔体积,吸附体积校正参数与大中孔比表面积呈较好的正相关性,表明甲烷分子在煤基质内表面会根据孔径尺度大小呈现不同的吸附方式。据此提出高压甲烷在煤基质微孔中呈紧密堆积状态而在大中孔中呈多层分子堆叠状态的新认识,为进一步研究煤层气吸附机理提供了新的思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孔径 高压吸附 改进的D-R模型 微孔填充 中高阶煤 沁水盆地南部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3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