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6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商代聚落模式及其所体现的政治经济景观 被引量:7
1
作者 陈朝云 《史学集刊》 CSSCI 北大核心 2004年第3期16-22,共7页
以金字塔式的聚落等级体系、横向纵向联系紧密的聚落群网状分布形式构成了商代的聚落模式。这种聚落模式体现了商代统治者“体国经野”和“立君利群”的政治内容:金字塔式的聚落等级模式体现了商代森严的等级制度,城的修建和内部区划体... 以金字塔式的聚落等级体系、横向纵向联系紧密的聚落群网状分布形式构成了商代的聚落模式。这种聚落模式体现了商代统治者“体国经野”和“立君利群”的政治内容:金字塔式的聚落等级模式体现了商代森严的等级制度,城的修建和内部区划体现了有力的社会调控机制,聚落群的形成体现了商王朝聚落迁徙的全民性,也从一个侧面反映了商王朝强大的政治强制性。商代聚落模式还蕴含着统治者关注农业生产和经济地理位置的优选、聚落内经济区域建设的因素:商代聚落体系的择立要素和聚落内涵体现出以农业为主、渔猎为辅的社会经济景观,商聚落体系经济地理位置的优选体现了聚敛矿产资源的经济管理景观。商王国及各方国的中心聚落与其周围聚落群在政治、经济等方面形成了较密切的从属与依赖关系,并形成一个相对独立的、动态的网状系统,构成商王朝自上而下的统治体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商代聚落模式 政治经济景观 统治体系
下载PDF
明代辽东海防体系建制与军事聚落特征研究 被引量:4
2
作者 谭立峰 刘文斌 《天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4年第5期421-426,共6页
通过对明代军事管理体制演化进程的分析,以及对明代辽东长城军事聚落与沿海军事聚落在防御对象、地理条件、建置沿革、规划布局、功能等方面的比较研究,揭示了明代辽东沿海军事聚落的形态特征,证明了明代辽东沿海军事聚落是一个立体化... 通过对明代军事管理体制演化进程的分析,以及对明代辽东长城军事聚落与沿海军事聚落在防御对象、地理条件、建置沿革、规划布局、功能等方面的比较研究,揭示了明代辽东沿海军事聚落的形态特征,证明了明代辽东沿海军事聚落是一个立体化而高效率的防御空间;其体系化的规划布局和功能设计,使这一系统具备了层次化的纵深防御和独特的信息传递功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明代海防体系 军事聚落 防御模式 驿站驿路
下载PDF
先秦东江三角洲先民择地谋生述论
3
作者 赵善德 《兰州学刊》 CSSCI 2013年第7期34-41,共8页
理解先秦岭南文化的形成和演变,对加深认识人类文化当有启发;而东江三角洲先民择地谋生的情况是这项研究内容的重要部分。论文运用历史地理学和生态学的知识和研究成果,梳理了距今约7,000年至战国时期的文化遗存。引进资源和经济形式等... 理解先秦岭南文化的形成和演变,对加深认识人类文化当有启发;而东江三角洲先民择地谋生的情况是这项研究内容的重要部分。论文运用历史地理学和生态学的知识和研究成果,梳理了距今约7,000年至战国时期的文化遗存。引进资源和经济形式等概念分析认为,在距今约7,000-3,500年间,人们选择岗丘为相对稳定的居住地,获取蛋白资源,以占有经济的经济形式谋生,自有其合理性。在距今约3,500-3,000年间,人们发展兼顾利用水生和陆生资源的初始农业经济,承占有经济之前启农业经济之后。两周时期所形成的古代商品经济相对发达的农业经济社会,是生产力水平、人们对资源的理解、经济形式的调整这三者相互作用的必然结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先秦 东江三角洲 择地谋生 生产力 资源 经济形式
下载PDF
陕西凤翔劝读遗址2004年调查与试掘简报 被引量:2
4
作者 周公庙考古队 王占奎(领队) +10 位作者 种建荣(发掘) 雷兴山(发掘) 史浩善(发掘) 李宏斌(发掘) 史高峰(发掘) 董宏伟(绘图) 李宏斌(绘图) 种建荣(执笔) 王占奎(执笔) 雷兴山(执笔) 徐天进(执笔) 《文博》 北大核心 2018年第3期10-20,共11页
劝读遗址位于陕西凤翔的西劝读村和玉祥村之间。以往在该遗址发现过龙山、商周与汉代遗存,其中以商周遗存最为重要。2004年底,周公庙考古队基于"大周原考古"宏观构想,对该遗址进行了实地踏查,并发掘清理了先周晚期的1座灰坑与... 劝读遗址位于陕西凤翔的西劝读村和玉祥村之间。以往在该遗址发现过龙山、商周与汉代遗存,其中以商周遗存最为重要。2004年底,周公庙考古队基于"大周原考古"宏观构想,对该遗址进行了实地踏查,并发掘清理了先周晚期的1座灰坑与1座陶窑,获得了丰富的考古资料。由此确认了遗址的范围,了解了不同时期遗存的分布情况。特别是对商周时期聚落的结构有了进一步的认识。本简报主要介绍本次调查与试掘的收获,以期促进周原地区商周时期聚落与社会的研究的深入。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劝读遗址 商周遗存 聚落结构
下载PDF
夏商西周时期骨铲研究 被引量:1
5
作者 李彦峰 《农业考古》 北大核心 2022年第3期128-134,共7页
本文选取骨器研究中受关注较少的骨铲作为研究对象,通过类型分析,首先讨论了夏商西周时期各类型骨铲的骨料利用和发展演变的大致特征,然后对其制作流程进行复原,在此基础上对骨铲的生产模式、功能和使用方式进行了初步探讨。
关键词 夏商西周 骨铲 生产模式 功能
下载PDF
郑州商城周边聚落变迁与环境因素影响浅析 被引量:2
6
作者 黄富成 《华北水利水电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1年第2期101-103,175,共4页
郑州商城是一座大型中心聚落,在其周边分布着数量众多的中小型次级聚落。次级聚落的发展和演变受制于环境因素的影响,逐水居、栖高台,并伴随着中心聚落的发展、衰退而逐渐式微。多水环境气候的影响成为郑州地区商文化消退的一个重要因素。
关键词 郑州商城 次级聚落 仰韶温暖期 环境变迁
下载PDF
论克什克腾旗喜鹊沟铜矿遗址及相关问题 被引量:14
7
作者 王立新 付琳 《考古》 CSSCI 北大核心 2015年第4期79-87,2,共9页
喜鹊沟遗址是目前我国长江以北地区已发现的年代最早的铜矿遗址。从周边环境、地形地貌以及遗迹形态分析,喜鹊沟遗址是一处为配合采矿活动而存在的季节性遗址,居住者的食物来源主要依靠畜牧和渔猎。这一采矿遗址的发现,为探索中原地区... 喜鹊沟遗址是目前我国长江以北地区已发现的年代最早的铜矿遗址。从周边环境、地形地貌以及遗迹形态分析,喜鹊沟遗址是一处为配合采矿活动而存在的季节性遗址,居住者的食物来源主要依靠畜牧和渔猎。这一采矿遗址的发现,为探索中原地区晚商时期铜、锡矿料的来源提供了新的重要线索。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喜鹊沟铜矿遗址 晚商时期 季节性聚落
原文传递
河南荥阳关帝庙遗址考古发现与认识 被引量:9
8
作者 李素婷 祝贺 《华夏考古》 CSSCI 北大核心 2009年第3期8-13,I0006-I0008,共9页
为配合南水北调中线工程建设,河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于2006年7月至2008年8月对河南荥阳关帝庙遗址进行了大面积的发掘,发现仰韶至明清多个时期的文化遗存,尤以商代晚期文化遗存最为丰富,并发掘出完整的商代晚期聚落。该聚落功能齐全,并... 为配合南水北调中线工程建设,河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于2006年7月至2008年8月对河南荥阳关帝庙遗址进行了大面积的发掘,发现仰韶至明清多个时期的文化遗存,尤以商代晚期文化遗存最为丰富,并发掘出完整的商代晚期聚落。该聚落功能齐全,并经过比较具体的规划。保存完整的商代晚期聚落的发现及丰富的商代晚期文化遗存的大规模揭露,对了解该遗址的布局、功能、研究该遗址的聚落形态、探讨该时期的聚落结构、社会形态等,具有重要的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关帝庙遗址 考古发掘 商代晚期 聚落
原文传递
商文化前期在东方地区的发展特点 被引量:9
9
作者 燕生东 丁燕杰 《中原文物》 CSSCI 北大核心 2016年第6期37-44,76,共9页
本文根据最新考古资料,分析了商代前期商文化在东方地区的发展过程、聚落分布、区域中心聚落以及文化特点。本文指出,商文化第一阶段(即二里岗下层时期)末期到达豫东地区的西部,第二阶段(即二里岗上层至殷墟一期前段)向东扩张达到顶峰,... 本文根据最新考古资料,分析了商代前期商文化在东方地区的发展过程、聚落分布、区域中心聚落以及文化特点。本文指出,商文化第一阶段(即二里岗下层时期)末期到达豫东地区的西部,第二阶段(即二里岗上层至殷墟一期前段)向东扩张达到顶峰,东北部至渤海南岸,东部至潍河、白浪河、沭河东岸,向南至连云港海岸、盐城一带;聚落分布密集、聚落和人口数量较多以及包含多个高等级聚落的豫东、鲁西南、鲁中南、鲁南及济南地区属于商王朝在东方地区重点经略的区域;除高等级聚落济南大辛庄商文化与当地文化共存外,其他地区为较典型的商文化系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东方地区 商代前期 文化特点 聚落分布
原文传递
社会考古视角下的偃师商城——以聚落形态和墓葬分析为中心 被引量:6
10
作者 谷飞 陈国梁 《中原文物》 北大核心 2019年第5期84-94,共11页
社会考古是考古学研究的重要视角之一。通过对偃师商城及其所处区域同时期聚落的分析,可以发现该城址是洛阳盆地中东部二里岗文化三级聚落体系中的中心聚落,不同阶段性质可能存在着差异,该区域二里岗期聚落是整个二里岗文化四级聚落体... 社会考古是考古学研究的重要视角之一。通过对偃师商城及其所处区域同时期聚落的分析,可以发现该城址是洛阳盆地中东部二里岗文化三级聚落体系中的中心聚落,不同阶段性质可能存在着差异,该区域二里岗期聚落是整个二里岗文化四级聚落体系的一部分。对偃师商城发现墓葬进行分析,可以发现该遗址缺乏大中型墓葬,层级相对简单。总体来说,该城址一直是区域性的中心聚落和二里岗文化的次级中心聚落,在个别阶段可能是二里岗文化的中心聚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偃师商城 社会考古 聚落 墓葬
原文传递
夏商都邑水利文化遗产的考古发现及其价值 被引量:4
11
作者 杜金鹏 《考古》 CSSCI 北大核心 2016年第1期88-102,2,共15页
偃师二里头、偃师商城、郑州商城、黄陂盘龙城、洹北商城、安阳殷墟等夏商都城或区域中心城邑遗址发现了大量护城河、壕沟、暗渠、水池、井、渡槽等水利设施。它们具有防护城市、改善人居环境、保障生活生产的水资源供给、提升区域景观... 偃师二里头、偃师商城、郑州商城、黄陂盘龙城、洹北商城、安阳殷墟等夏商都城或区域中心城邑遗址发现了大量护城河、壕沟、暗渠、水池、井、渡槽等水利设施。它们具有防护城市、改善人居环境、保障生活生产的水资源供给、提升区域景观等作用,对了解当时科技、社会组织与管理具有重要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水利设施 都邑
原文传递
偃师商城遗址再考察——答刘绪先生疑惑八问
12
作者 谷飞 《华夏考古》 CSSCI 北大核心 2014年第3期65-71,共7页
本文就刘绪先生向偃师商城西亳说提出的八个问题,结合考古发掘资料和以往研究成果,分考古学和文献学两个方面进行了针对性回答。强调偃师商城遗址为商汤所建之早商都城,偃师商城的始建为夏商交替的唯一界标。
关键词 偃师商城遗址 二里头遗址 偃师商城与汤都 夏商分界 商汤居亳
原文传递
从考古资料看商代的婚姻制度
13
作者 苗霞 《中原文物》 北大核心 2018年第5期101-108,共8页
婚姻制度是社会生活研究的重要内容。以往对商代婚姻方式的研究多是利用甲骨卜辞和墓葬资料。对商王和高级贵族的婚姻方式的研究,学界观点多相同,为在一夫一妻的基础上同时实行多妾制。对一般平民婚姻方式的认识则多有分歧。随着考古发... 婚姻制度是社会生活研究的重要内容。以往对商代婚姻方式的研究多是利用甲骨卜辞和墓葬资料。对商王和高级贵族的婚姻方式的研究,学界观点多相同,为在一夫一妻的基础上同时实行多妾制。对一般平民婚姻方式的认识则多有分歧。随着考古发掘资料的增多,近十几年来,殷墟已发现不少多套间地面或半地穴式建筑居址,房间内设置的床台仅约1米宽,每间房内均有灶,且居住址中炊煮器陶鬲的容量大多仅够一人食用。种种迹象表明,以殷墟为代表的商代社会中占大多数的一般平民,无论男女,都有较明显的独立性,婚姻制度上应实行较为松散的一夫一妻制,成年女性和未成年孩子是家庭中较稳定的成员,成年男性则游离于家庭和社会之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多套间建筑居址 炊煮器 商代 婚姻方式
原文传递
东龙山遗址商代遗存分期与年代的再认识及相关问题
14
作者 祁翔 赵丛苍 《江汉考古》 CSSCI 北大核心 2023年第6期56-66,共11页
东龙山遗址商代遗存为探讨商势力在关中东部及丹江上游的经略提供了重要的研究资料。遗存可分为四期五段。二里岗下层一期阶段,其文化面貌呈现一定过渡特征,或与商洛一带此前为二里头文化属域,被商人占据后文化特质形成相对滞后有关。... 东龙山遗址商代遗存为探讨商势力在关中东部及丹江上游的经略提供了重要的研究资料。遗存可分为四期五段。二里岗下层一期阶段,其文化面貌呈现一定过渡特征,或与商洛一带此前为二里头文化属域,被商人占据后文化特质形成相对滞后有关。这里作为商人战略要地兴盛于二里岗上层期,约于洹北花园庄早期明显衰败。其兴衰与商前期商文化中心区的发展节奏相近,当密切联系于商王朝在西土势力扩张及资源获取而关联的交通网络、防御体系的构建和瓦解。而陕东南等地商后期沉寂所暗示的商人经略模式的改变,还需在更大时空范围中进行考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东龙山遗址 商代遗存 分期与年代 文化因素 经略模式
原文传递
商周造物设计艺术的发展模式研究
15
作者 王娜娜 宗立成 《西部考古》 2021年第2期86-92,共7页
商周时期是中国古代手工业和造物设计发展的第一次高峰,基于商周时期历史、文化、社会、政治及大量遗存的商周器物和文献资料,分析和研究商周时期造物设计艺术的发展模型。商周时期的造物设计呈现出明显的发展态势,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 商周时期是中国古代手工业和造物设计发展的第一次高峰,基于商周时期历史、文化、社会、政治及大量遗存的商周器物和文献资料,分析和研究商周时期造物设计艺术的发展模型。商周时期的造物设计呈现出明显的发展态势,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制造材料上由陶制向铜制发展、设计素材上由自然向人工发展、设计观念上由神权意识向理性意识发展,由此构成了商周造物设计艺术发展的关键模式,对后世造物设计产生了极大的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商周时期 造物设计 发展模式
原文传递
试析晚商时期商人对东土的经略
16
作者 张念征 《东方考古》 2023年第1期238-250,共13页
以山东和苏北为主体的东土,是晚商时期商人经略的主要区域。这一时期,商文化在东土的传播主要采用替代和融合的方式,纵然商人对东土的经略较为集中,持续削弱和打压东夷土著的势力,逼迫夷人不断向退守,但珍珠门文化依旧在胶东半岛和东土... 以山东和苏北为主体的东土,是晚商时期商人经略的主要区域。这一时期,商文化在东土的传播主要采用替代和融合的方式,纵然商人对东土的经略较为集中,持续削弱和打压东夷土著的势力,逼迫夷人不断向退守,但珍珠门文化依旧在胶东半岛和东土的其他区域留存下来。另外,通过梳理晚商文化聚落在东土的分布和文化格局可知,商人经略东土以武力征伐和分迁族群为主要方式,并攫取资源为王室服务。晚商时期,东土范围的划定、文化格局的形成与商人对东土的经略相辅相成,并延续至西周早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晚商 聚落分布 文化格局 经略东土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