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481篇文章
< 1 2 25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The Models for the Development of Specialty Agriculture in the Hilly Areas of Southern Ningxia: Are They Truly Effective?
1
作者 Xiaoyi SUN Qing TANG +1 位作者 Yong XU Lijuan DANG 《Asian Agricultural Research》 2013年第10期35-38,42,共5页
The development of specialty agriculture is of great significance to western China's agricultural structure adjustment,and it's an essential way for the construction of ecological agriculture in Southern Ningx... The development of specialty agriculture is of great significance to western China's agricultural structure adjustment,and it's an essential way for the construction of ecological agriculture in Southern Ningxia mountainous area.This paper makes a summary about the development status of specialty agriculture in Southern Ningxia Mountainous Area and put forward the basic benefit goal and problems needing attention.On this basis,the paper studies the development pattern of specialty agriculture in Southern Ningxia Mountainous Area from the aspects of production factors and industry.This paper suggests that the development pattern of specialty agriculture in Southern Ningxia Mountainous Area should combine the regional agricultural pattern and innovative organization structure pattern,demonstration agriculture and market-directing pattern,engineering agricultural pattern and enterprise-driven pattern.The development of specialty agriculture in Southern Ningxia Mountainous Area should promote the three patterns,in order to achieve the construction of ecological agriculture and agricultural structure adjustment. 展开更多
关键词 the HILLY areas of SOUtheRN Ningxia SPECIALTY agri
下载PDF
Field Experience Exchange Meeting for the Northern Region of National Agricultural Standardization Demonstration Area Held
2
《China Standardization》 2004年第6期16-16,共1页
关键词 Field Experience Exchange Meeting for the Northern Region of National agricultural standardization Demonstration Area Held
下载PDF
The Governance Structure and Performance of Agricultural Cooperative Economic Organizations in the Three Gorges Reservoir Area
3
作者 YU Kai-hong College of Economics and Management,Chongqing Three Gorges University,Chongqing 404100,China 《Asian Agricultural Research》 2012年第8期42-48,共7页
On the basis of questionnaire survey results of 100 agricultural cooperative economic organizations in Three Gorges Reservoir Area,this article uses the structural equation modeling as analysis tool to conduct empiric... On the basis of questionnaire survey results of 100 agricultural cooperative economic organizations in Three Gorges Reservoir Area,this article uses the structural equation modeling as analysis tool to conduct empirical analysis of the governance structure and performance of agricultural cooperative economic organizations. The results show that the ownership structure has the most critical impact on the performance of cooperative organizations,and the impact coefficient is as high as 0.92; the importance of oversight mechanism is basically equivalent to that of the council structure for cooperative organizations,and the impact coefficient is 0.87 and 0.86,respectively,second only to the ownership structure; the size of members' quit capacity also has a very important impact on the performance of organizations,with impact coefficient of 0.74. Thus,the problems influencing the performance of organizations,in the current governance structure of agricultural cooperative economic organizations in Three Gorges Reservoir Area,are pointed out. Finally,corresponding countermeasures are put forward. 展开更多
关键词 STRUCTURAL EQUATION modelING THREE Gorges Reservoi
下载PDF
Expansion of traditional land-use and deforestation:a case study of an adat forest in the Kandilo Subwatershed,East Kalimantan,Indonesia
4
作者 Hunggul Y.S.H.Nugroho Anne van der Veen +1 位作者 Andrew K.Skidmore Yousif A.Hussin 《Journal of Forestry Research》 SCIE CAS CSCD 2018年第2期488-506,共19页
Deforestation issues are more problematic when indigenous(adat) communities,living within a forest,have lived there for many generations.These adat communities,who employ traditional land-use,are frequently accused of... Deforestation issues are more problematic when indigenous(adat) communities,living within a forest,have lived there for many generations.These adat communities,who employ traditional land-use,are frequently accused of encroaching on the forest.To understand existing and future trends in the spatial patterns of the expansion of traditional land-use and deforestation,we conducted a case study in the Kandilo Subwatershed using mixed methods with image interpretation,spatial modelling and sociocultural surveys to examine the interrelationships between physical conditions,community characteristics and traditional land-use expansion.We investigated community characteristics through household interviews,communication with key informants,and discussions with focusgroups.By using an area production model,we were able to analyze the effect of improved farming systems,policy intervention and law enforcement on traditional land-use expansion and deforestation.Based on our examination of a 20-year period of traditional land-use activities in adat forests,the evidence indicated that the steeper the slope of the land and the farther the distance from the village,the lower the rate of deforestation.Our study found that customary law,regulating traditional land-use,played an important role in controlling deforestation and land degradation.We conclude that the integration of land allocation,improved farming practices and enforcement of customary law are effective measures to improve traditional land productivity while avoiding deforestation and land degradation. 展开更多
关键词 Adat people Agriculture expansion Area production model(APM) Customary law DEFORESTATION Traditional land-use
下载PDF
乡村振兴战略背景下农业标准化示范区可持续发展对策研究
5
作者 彭成圆 徐文涛 +2 位作者 赵建伟 陈律 霍瑞红 《安徽农业科学》 CAS 2024年第3期258-261,共4页
对我国农业标准化示范区的发展历程和发展现状及存在的问题进行了深入分析,发现农业标准化示范区普遍存在政策支持力度不足,资金投入不足,专业技术人才缺乏、农民标准化意识不强等问题需要解决。因此,在农业标准化示范区的建设过程中,... 对我国农业标准化示范区的发展历程和发展现状及存在的问题进行了深入分析,发现农业标准化示范区普遍存在政策支持力度不足,资金投入不足,专业技术人才缺乏、农民标准化意识不强等问题需要解决。因此,在农业标准化示范区的建设过程中,各级政府应从政策、项目、制度等方面提供良好的政策环境;通过制定相应的地方标准,完善标准化生产体系,构建多元化的技术推广体系;建立农产品溯源体系,打造农业品牌,以品牌化驱动标准化等方式继续推进农业标准化建设,持续提升示范区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确保农业标准化示范区可持续发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乡村振兴 农业标准化示范区 可持续发展
下载PDF
从“以机适地”到“改地宜机”的丘陵山区农业机械化路径优化 被引量:1
6
作者 邵腾伟 王堃 《中国农机化学报》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期269-277,共9页
丘陵山区耕地面积、农作物播种面积均占全国耕地面积及农作物播种面积的1/3,涉及农业人口近3亿人,研究如何推进农业机械化以实现农业强国至关重要。从丘陵山区农业机械化发展的内在逻辑出发,比较分析“改地宜机”与“以机适地”,探讨丘... 丘陵山区耕地面积、农作物播种面积均占全国耕地面积及农作物播种面积的1/3,涉及农业人口近3亿人,研究如何推进农业机械化以实现农业强国至关重要。从丘陵山区农业机械化发展的内在逻辑出发,比较分析“改地宜机”与“以机适地”,探讨丘陵山区从“以机适地”到“改地宜机”的农业机械化转换动力,结合Hotelling模型测算政府支持丘陵山地“改地宜机”的补贴标准,并对国内外案例进行分析解读。研究表明,“以机适地”的小型化农机对农业生产率改进有限,丘陵山区农业现代化、建设农业强国的根本出路在于“改地宜机”为大动力、高效率农机作业创造土地条件。为提高农业经营主体参与“改地宜机”意愿,政府应根据宜机化改造耕地条件采取差异化财政补贴,降低农业经营主体“改地宜机”投入成本、缩短投资回本年限,其中坡度在2°以下、2°~6°、6°~15°的补贴标准分别为15 000元/hm^(2)、30 000元/hm^(2)和45 000元/hm^(2),对坡度超过15°以土地原则应退耕还林还草,不宜高成本进行宜机化改造。针对国内外丘陵山区“改地宜机”的农业机械化经验及存在的问题,提出积极稳妥推进丘陵山区“改地宜机”的对策建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丘陵山区 改地宜机 以机适地 农业机械化 HOTELLING模型
下载PDF
高标准农田建设参与对农民种粮收益的影响——基于农业新质生产力的中介作用
7
作者 张应良 龚燕玲 《南京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期110-124,共15页
基于全国10省1032份农户的微观调查数据,使用内生转换回归模型实证分析了高标准农田建设参与对农民种粮收益的影响。研究发现:(1)高标准农田建设参与显著提升农民种粮收益,且平均处理效应表明,参与高标准农田建设可使农民种粮收益提高2.... 基于全国10省1032份农户的微观调查数据,使用内生转换回归模型实证分析了高标准农田建设参与对农民种粮收益的影响。研究发现:(1)高标准农田建设参与显著提升农民种粮收益,且平均处理效应表明,参与高标准农田建设可使农民种粮收益提高2.77%。(2)异质性分析表明,相较于小农户,规模户参与高标准农田建设能够提升种粮收益;高标准农田建设参与不仅促进兼业农户增加种粮收益,而且促进纯农户增加种粮收益;相较于非粮食主产区,粮食主产区农户参与高标准农田建设的种粮收益提升效果更明显。(3)机制分析表明,高标准农田建设参与通过提升农业新质生产力水平,从而提高农民种粮收益。据此,鼓励农民积极参与高标准农田建设管理工作,制定出台农户参与高标准农田建设的差异化政策,同时加快培育和发展农业新质生产力,以实现农民种粮收益提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标准农田建设 农民种粮收益 农业新质生产力 内生转换回归模型
下载PDF
数字经济与农业农村现代化 被引量:1
8
作者 唐魏 李月起 +3 位作者 李成勋 郭金来 贾华强 邓纯东 《工程管理科技前沿》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68-74,共7页
在加快建设数字中国、农业强国的新阶段,探讨数字经济对农业农村现代化的技术经济效应与影响机理至关重要。本文基于2011-2020年的宏观数据,利用多种模型、多种测度思路对两者关系展开实证检验。研究发现:第一,数字经济对农业农村现代... 在加快建设数字中国、农业强国的新阶段,探讨数字经济对农业农村现代化的技术经济效应与影响机理至关重要。本文基于2011-2020年的宏观数据,利用多种模型、多种测度思路对两者关系展开实证检验。研究发现:第一,数字经济对农业农村现代化具有显著的促进作用,且替换变量以及缓解内生偏误后,该项研究结论依然稳健。第二,数字经济发展可以通过提高农业生产效率、强化乡村治理促进农业农村现代化,进而为数字经济快速发展赋能我国农业农村现代化奠定坚实基础。第三,进一步研究发现,数字经济对农业农村现代化具有空间溢出效应,以“智慧城市”试点作为准自然实验进行稳健性检验后仍然成立。这种溢出效应在东部地区表现得更加明显。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数字经济 农业农村现代化 DID模型 智慧城乡 乡村振兴与治理
下载PDF
欠发达地区农业科技创新水平测度及障碍因子研究
9
作者 李敏 王玲玲 《江西农业学报》 CAS 2024年第5期122-128,共7页
基于2011—2021年全国15个欠发达省份的面板数据,根据欠发达地区农业技术创新发展的特点,构建了农业科技创新指标体系,并运用熵权—TOPSIS模型分析了欠发达地区农业科技创新水平的时空格局,采用障碍度模型分析了欠发达地区农业科技创新... 基于2011—2021年全国15个欠发达省份的面板数据,根据欠发达地区农业技术创新发展的特点,构建了农业科技创新指标体系,并运用熵权—TOPSIS模型分析了欠发达地区农业科技创新水平的时空格局,采用障碍度模型分析了欠发达地区农业科技创新水平的主要障碍因素。结果表明:(1)欠发达地区的农业科技创新发展水平整体呈缓慢上升的趋势,与较发达地区相比,其农业科技创新发展的整体水平相对滞后;(2)现阶段欠发达地区农业科技创新发展的主要制约因子为农业R&D人员全时当量和农业R&D内部经费支出;各地区的障碍因子整体存在空间差异,且有较高的稳定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欠发达地区 农业科技创新 发展水平测度 TOPSIS模型 障碍度模型
下载PDF
“三农”现代化与新型城镇化耦合协调发展时空演化及驱动因素研究——以福建省为例
10
作者 方麒玮 马永强 +1 位作者 张孙博文 陈佑成 《林业经济》 2024年第3期51-77,共27页
实现“三农”现代化和新型城镇化的耦合协调,对城乡融合和乡村振兴的战略实施具有重要意义。文章采用耦合协调度模型,定量测算“三农”现代化和新型城镇化综合发展水平、耦合协调水平和空间相关性,同时引入地理探测器模型进一步分析导... 实现“三农”现代化和新型城镇化的耦合协调,对城乡融合和乡村振兴的战略实施具有重要意义。文章采用耦合协调度模型,定量测算“三农”现代化和新型城镇化综合发展水平、耦合协调水平和空间相关性,同时引入地理探测器模型进一步分析导致空间异质性的驱动因子。结果表明:(1)2011—2019年福建省“三农”现代化和新型城镇化指数整体呈现上升趋势,增长幅度在103.83%~124.38%之间。“三农”现代化和新型城镇化耦合协调度主要以失调为主,部分城市达到勉强协调状态,协调度平均水平由0.31提高到0.47。(2)福建省“三农”现代化和新型城镇化耦合协调度空间格局具有“南高北低—东高西低”的特征,从整体上保持倒“U”型空间特征。(3)从影响二者耦合协调的影响因子分析,城乡经济发展水平、城乡公共设施服务等对耦合协调度水平影响显著。文章创新性地将系统耦合理论纳入“三农”现代化与新型城镇化研究领域,深度剖析市域尺度下福建省高质量推进“三农”现代化与新型城镇化发展现状、空间关联和差异因素,结合新型城镇化高质量发展框架,详尽阐释农业、农村、农民现代化之间的复杂互动关系,拓展“三农”现代化与新型城镇化相互依存的动态理论基础和评价维度。依据研究结论提出政策启示:需加强经济发展导向以协调城乡发展,同时注重社会发展导向,坚持绿色发展为引导原则,以差异化的方式推进“三农”现代化和新型城镇化协调发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三农”现代化 耦合协调度模型 新型城镇化 地理探测器 福建省
下载PDF
中国小麦主产区农机服务效率及影响因素研究
11
作者 廖小静 沈贵银 《农业展望》 2024年第3期66-75,共10页
“大国小农”在较长时期内仍为中国基本国情,农机服务是将现代生产要素有效导入小农户生产的重要途径,农机服务效率的提升对于小麦产业发展至关重要。本研究分别利用BBC模型和DEA-Malmquist指数分析了小麦主产区农机服务的静态效率和动... “大国小农”在较长时期内仍为中国基本国情,农机服务是将现代生产要素有效导入小农户生产的重要途径,农机服务效率的提升对于小麦产业发展至关重要。本研究分别利用BBC模型和DEA-Malmquist指数分析了小麦主产区农机服务的静态效率和动态全要素生产率,在此基础上采用Tobit模型,从人力资本、研发投入和服务组织化等方面,分析了小麦农机服务效率的影响因素。研究表明,近年来中国小麦主产区农机服务综合技术效率水平中等偏上,未达到效率前沿面;农机服务全要素生产率平均整体呈现震荡提升趋势,仅有少量省份的累计全要素生产率达到了效率前沿面;人力资本和农机研发投入对农机服务技术效率的提升有正向影响,但农机合作社数量占农机服务组织数量的比例与农机服务效率呈现出反向的关系。因此,政策需要从强化提升农业机械从业人员素质、因地制宜加大农机研发投入、鼓励农机合作社高质量发展等方面促进农业机械化服务效率的提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小麦主产区 农业机械服务 效率 BBC模型 DEA-MALMQUIST指数 TOBIT模型
下载PDF
干旱区新型农业经营主体与农户利益联结模式效果评价研究
12
作者 何舒婉 朱美玲 《中国农机化学报》 北大核心 2024年第5期329-336,共8页
研究干旱区新型农业经营主体与农户利益联结模式效果,有利于促进农户收入的增加、小农户与现代农业的有机衔接,并进一步发挥其带动作用。从经营效果、治理效果、发展效果维度构建利益联结模式效果评价指标体系,运用主客观分析法确定指... 研究干旱区新型农业经营主体与农户利益联结模式效果,有利于促进农户收入的增加、小农户与现代农业的有机衔接,并进一步发挥其带动作用。从经营效果、治理效果、发展效果维度构建利益联结模式效果评价指标体系,运用主客观分析法确定指标综合权重,通过TOPSIS法,对干旱区最常见的股份式或股份合作式、企业化式、订单合同式利益联结模式作实证分析,同时利用障碍因子诊断模型,探讨利益联结模式效果的主要影响因子。结果显示,股份式或股份合作式的贴近度最大,为0.678,企业化式的贴近度次之,为0.640,订单合同式的贴近度最低,为0.253。从准则层权重来看,经营效果权重较大,治理效果、发展效果的权重相当。培训情况、农业收入增长率、二次分红、机械化水平、覆盖农户数、产业融合程度是影响利益联结模式效果的重要因素。鉴于此,提出干旱区政府应加大股份式或股份合作式的利益联结机制的推行力度,提高农户的成长能力,增强经营主体的盈利能力等对策建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干旱区 新型农业经营主体 利益联结 AHP-熵权法 TOPSIS法 障碍度诊断模型
下载PDF
西南民族地区农业现代化时空分异特征及影响因素分析
13
作者 黄秋妍 潘海岚 +1 位作者 闫伟男 康思 《台湾农业探索》 2024年第1期13-22,共10页
【目的/意义】民族地区是中国扶贫工作开展的主战场,推动该地区农业现代化发展有助于实现其产业振兴,促进经济社会发展。【方法/过程】从农业产业、农业生产、农业经营和农业生态环境4个层面构建西南民族地区农业现代化评价指标体系,运... 【目的/意义】民族地区是中国扶贫工作开展的主战场,推动该地区农业现代化发展有助于实现其产业振兴,促进经济社会发展。【方法/过程】从农业产业、农业生产、农业经营和农业生态环境4个层面构建西南民族地区农业现代化评价指标体系,运用多指标综合测度法、障碍度模型和空间计量模型,分析该地区的农业发展状况,并探究农业现代化发展的内外部影响因素。【结果/结论】研究发现:(1)西南民族地区农业现代化水平随时间呈逐步提升趋势,各省份发展水平在空间上呈正相关集聚;(2)内部制约因素随时间推移发生改变,农户收入偏低、农业技术水平落后以及生态环境脆弱等问题较为突出;(3)自然资源禀赋和农业产业结构对研究区农业现代化具有显著正向空间溢出,经济发展水平则呈现负向空间溢出。基于此,从推动三产融合、提升基层农技人员数字素养、持续开展农药化肥减量增施有机肥行动、构建区域利益共享机制等方面提出相应对策建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西南民族地区 农业现代化 障碍度模型 空间计量模型
下载PDF
产业融合视角下福建省农业农村现代化发展水平评价研究
14
作者 刘小婧 曾玉荣 《湖北农业科学》 2024年第1期232-238,共7页
基于产业融合视角,构建福建省农业农村现代化发展水平评价指标体系,从时间和空间维度测度和比较福建省9个地市的农业农村现代化发展水平及区域差异。运用熵权法计算指标体系权重,测度2014-2020年福建省农业农村现代化发展水平,再引入K-m... 基于产业融合视角,构建福建省农业农村现代化发展水平评价指标体系,从时间和空间维度测度和比较福建省9个地市的农业农村现代化发展水平及区域差异。运用熵权法计算指标体系权重,测度2014-2020年福建省农业农村现代化发展水平,再引入K-means均值聚类分析法,找出影响福建省农业农村现代化发展的主要因素。结果表明,福建省各地市的农业农村现代化发展水平存在明显差异,发展趋势总体向好,呈现闽中地区较好、闽南地区居中、闽北地区落后的发展态势,产业融合驱动与农业生产规模化是制约福建省农业农村现代化发展的重要影响因素。因此,提出因地制宜制定区域发展规划、加快构建农业产业融合发展体系、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等政策建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产业融合 农业农村现代化 障碍度模型 熵权法 福建省
下载PDF
“碳减排”背景下北京生态涵养区农产品对产值影响分析
15
作者 蒋韬 姜鹏 《边疆经济与文化》 2024年第6期32-37,共6页
北京生态涵养区是首都重要的生态屏障和水源保护地,因功能所限,该区域的农业生产空间被大大压缩。为了探寻生态涵养区农业可持续发展路径,以该区域农业产值和十种主要农产品为研究对象,基于2011—2021年生态涵养区相关统计数据,运用灰... 北京生态涵养区是首都重要的生态屏障和水源保护地,因功能所限,该区域的农业生产空间被大大压缩。为了探寻生态涵养区农业可持续发展路径,以该区域农业产值和十种主要农产品为研究对象,基于2011—2021年生态涵养区相关统计数据,运用灰色关联分析和GM (1,1)模型预测方法,对其进行关联度计算排序以及“十四五”期间数值预测。结果显示:北京生态涵养区农业产值与主要农产品都属于强关联,蔬菜及食用菌、肉类、牛奶对农业产值的贡献排在前三位;“十四五”期间的预测产值和产量将进一步下降,农业生产比重还将进一步缩小。需要继续增加农业科技元素投入,提高生产效率和农产品质量,扩大销售渠道,打造生态涵养区农业品牌,增加农产品的附加值;同时,将农业与休闲旅游有机结合,大力发展乡村旅游,促进区域产业加速融合和经济社会快速发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态涵养区 农业可持续发展 灰色关联度 GM(1 1)模型
下载PDF
乡村振兴背景下欠发达地区农业生产效率评价研究——以重庆市为例
16
作者 李让正 黄玲 《现代农业》 2024年第1期28-34,45,共8页
欠发达地区农业生产效率的提高为实现乡村振兴有重要意义。本文利用DEA-BCC模型和DEA-Malmquist指数对重庆市及其37个区县的农业生产效率进行评价研究并进一步分析其影响因素。研究表明,在全市层面,2016—2020年重庆市农业生产效率呈上... 欠发达地区农业生产效率的提高为实现乡村振兴有重要意义。本文利用DEA-BCC模型和DEA-Malmquist指数对重庆市及其37个区县的农业生产效率进行评价研究并进一步分析其影响因素。研究表明,在全市层面,2016—2020年重庆市农业生产效率呈上升趋势,但大多数年份处于DEA无效状态,主要原因是规模效率低;全要素生产率稳步提升,平均每年增长10.7%;在区县层面,2016—2020年重庆市农业生产效率较高,但存在明显的区域差异,DEA有效区县主要集中于大都市区,全要素生产率大小依次为渝东南城镇群>渝东北城镇群>大都市区。影响因素中,单位耕地机械投入、单位耕地化肥投入、有效灌溉耕地占比、政府投入是促进因素,产业结构、粮食播种面积占比为限制因素。据此,提出实施农业生产要素现代化战略和农业区域分工差异化策略。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重庆市 农业生产效率 欠发达地区 DEA-BCC模型 DEA-MALMQUIST指数 TOBIT模型
下载PDF
“三农”与“双循环”新发展格局——关于城乡融合发展推进乡村振兴的调研报告
17
作者 郑业鹭 王健 《中国发展》 2024年第2期14-26,共13页
脱贫攻坚战全面胜利后,如何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确保不发生规模性返贫;同时如何发挥“三农”在投资、消费和建设全国统一大市场中的作用,积极参与“加快构建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结合典型案例... 脱贫攻坚战全面胜利后,如何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确保不发生规模性返贫;同时如何发挥“三农”在投资、消费和建设全国统一大市场中的作用,积极参与“加快构建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结合典型案例分析近年来我国农业农村经济发展过程中的新变化、取得成效,梳理总结发展经验,面对出现的新问题,提出未来乡村经济提质发展的建议和策略:(1)坚持整区域规划统筹与农业产业差异化发展引领;(2)以基础设施均等化推动以人为本的城乡融合;(3)增强对农业科技以及农民教育和培训的资金投入;(4)创新发展合作组织协同构建农业社会化服务;(5)加强农业和农村发展的法律支持;(6)挖掘传统文化创建新的乡村文明;(7)参与畅通国内大循环;(8)开展农业对外交流合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三农” 城乡融合 乡村振兴 国内大循环 全国统一大市场 “双循环”新发展格局
下载PDF
农村厨余垃圾与农林废弃物协同处理机械化技术模式及适应性分析
18
作者 高娇 张岚 +4 位作者 蒋彬 杨雅静 熊波 常晓莲 李志强 《现代农业装备》 2024年第1期76-79,共4页
随着垃圾分类工作的深入推进,农村地区厨余垃圾如何处理备受关注。近些年,各地提出农村厨余垃圾与农林废弃物协同就地就近无害化处理、资源化利用,本文整理了现有的厨余垃圾与农林废弃物协同处理机械化技术模式,分析每种模式的特点及其... 随着垃圾分类工作的深入推进,农村地区厨余垃圾如何处理备受关注。近些年,各地提出农村厨余垃圾与农林废弃物协同就地就近无害化处理、资源化利用,本文整理了现有的厨余垃圾与农林废弃物协同处理机械化技术模式,分析每种模式的特点及其适应性,提出农村厨余垃圾与农林废弃物协同处理发展建议,为农村地区厨余垃圾的无害化处理、资源化利用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农村 厨余垃圾 农林废弃物 技术模式
下载PDF
Changes in cultivated land patterns and driving forces in the Three Gorges Reservoir area, China, from 1992 to 2015 被引量:7
19
作者 ZHANG Yu-xin WANG Yu-kuan +5 位作者 FU Bin LI Ming LU Ya-feng DIXIT Amod Mani CHAUDHARY Suresh WANG Shan 《Journal of Mountain Science》 SCIE CSCD 2020年第1期203-215,共13页
Changes of cultivated land patterns caused by major water conservation projects are rarely reported. We selected the Three Gorges Reservoir area in China to study the change in area and landscape pattern of the cultiv... Changes of cultivated land patterns caused by major water conservation projects are rarely reported. We selected the Three Gorges Reservoir area in China to study the change in area and landscape pattern of the cultivated land in the head,central, and tail areas of the reservoir that took place between 1992 and 2015;we then studied the spatial distribution of the cultivated land in the three parts of the reservoir;finally, we studied the driving forces behind the changes in the cultivated land. The results derived are as follows.(1) During the construction of the Three Gorges Project(TGP, 1992–2015), the area of cultivated land around the reservoir decreased by30.23 million ha. This reduction occurred in phases:the most severe change in cultivated land occurred during the later stage of the project(2002–2010);only 0.62 million ha of cultivated land did not change between 1992 and 2015.(2) Spatial pattern analysis showed that the cultivated land in the three parts of the reservoir changed from a northern distribution to a southern distribution;thus, the area of cultivated land in the north decreased over the time period. The area of cultivated land in the head and tail areas decreased by varying degrees, while it increased in the central area over the 23 years, indicating that the change in cultivated land showed regional differences.(3) The TGP, the policy of reverting farmland to forest,and urbanization were the main driving factors for the change of cultivated land, but there were differences in their impacts at different stages.(4) According to the patch dynamics of the land cover change, the degree of change gradually intensified during the early and later stages of the project and then stabilized during the operational period. Our research provides scientific support for the protection of cultivated land resources and food security in the reservoir area and for the coordination of social and economic development, which is of great significance to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in the reservoir area. 展开更多
关键词 agricultural land change Three Gorges Reservoir area Landscape index the standard deviation ellipse Cultivated land Driving forces
下载PDF
软土区管廊基坑柔性支护下基坑变形控制标准 被引量:4
20
作者 李天降 朱孟君 +6 位作者 王哲 宋许根 甄洁 衣凡 雷华阳 郑刚 程雪松 《科学技术与工程》 北大核心 2023年第21期9199-9206,共8页
软土区柔性支护管廊基坑工程变形控制难度大、造价高,变形控制标准亟待优化。针对广州南沙柔性支护的典型管廊基坑开展了有限元分析,总结了基坑变形规律。基坑开挖到底时,围护结构桩身变形由“悬臂式”变为“内凸形”,坑外地表沉降影响... 软土区柔性支护管廊基坑工程变形控制难度大、造价高,变形控制标准亟待优化。针对广州南沙柔性支护的典型管廊基坑开展了有限元分析,总结了基坑变形规律。基坑开挖到底时,围护结构桩身变形由“悬臂式”变为“内凸形”,坑外地表沉降影响范围达到4~5倍基坑开挖深度,明显大于其他刚度较大的支护结构,坑底隆起变形呈“中间大两边小”的形态。在此基础上,研究了6个不同基坑断面在临界失稳状态与稳定性满足规范两种条件下,围护结构变形最大值与基坑开挖深度的比值,建议将计算结果的平均值作为控制值的参考值。基坑临界失稳状态下,设计安全等级为二级和三级的基坑围护结构水平变形控制参考值分别为2.62%H、3.24%H(H为基坑深度)。基坑稳定性满足规范要求时,设计安全等级为二级和三级的基坑围护结构水平变形控制参考值分别为0.8%H、0.93%H。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软土区 管廊基坑 柔性支护结构 变形控制标准 有限元模拟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25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