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31篇文章
< 1 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Water holding effect of subalpine dark coniferous forest soil in Gongga Mountain, China 被引量:2
1
作者 常志华 陆兆华 关文彬 《Journal of Forestry Research》 SCIE CAS CSCD 2003年第3期205-209,共5页
Because of the distinction of soil property and humus content, soil water content is not ideal to indicate whether it is suitable to the growth of plant. Mainly based on the PF-a numerical value denoting the water reg... Because of the distinction of soil property and humus content, soil water content is not ideal to indicate whether it is suitable to the growth of plant. Mainly based on the PF-a numerical value denoting the water regime of soil and connected with the growth of plant, the study combined the moisture percentage of soil with PF to research in quantity the interrelation between the moisture percentage and PF in different succession phases of subalpine dark coniferous forest in Gongga Mountain. The results showed that: (1) In the same PF value, the moisture percentage in humus horizon increased gradually with the devel-opment of the succession of the dark coniferous forest; The moisture percentage of over-mature forest was the highest and>mature forest>half-mature forest>young growth forest; (2) With the increase of soil depth, the soil bulk density increased and the moisture percentage decreased, but the difference in the percentage of moisture was not notable in different succession phases. (3) In different succession series, the vegetation affected the soil water characteristics by increasing the soil organic matter, improving the soil construction, receding the soil bulk density and enhancing the soil porosity; (4) The humus horizon of the dark coniferous forest soil has the highest water holding capability in this region. 展开更多
关键词 Gongga mountain Moisture percentage PF value Dark coniferous forest forest soil Water-holding capability
下载PDF
Experimental study on N_2O and CH_4 fluxes from the dark coniferous forest zone soil of the Gongga Mountain, China 被引量:16
2
作者 董云社 齐玉春 +3 位作者 罗辑 梁涛 雒昆利 章申 《Science China Earth Sciences》 SCIE EI CAS 2003年第3期285-295,共11页
The static closed chamber technique is used in the study on the CH4 and N2O fluxes from the soils of primeval Abies fabri forest, the succession Abies fabri forest and the clear-cut areas of mid-aged Abies fabri fores... The static closed chamber technique is used in the study on the CH4 and N2O fluxes from the soils of primeval Abies fabri forest, the succession Abies fabri forest and the clear-cut areas of mid-aged Abies fabri forest in the Gongga Mountain from May 1998 to September 1999. The results indicate the following: (i) The forest soil serves as the source of atmospheric N2O at the three measurement sites, while the fluxes of CH4 are all negative, and soil is the sink of atmospheric CH4. The comparative relations of N2O emissions between the three sites are expressed as primeval Abies fabri forest > clear-cut areas > succession Abies fabri forest, and those of CH4 consumption fluxes are primeval Abies fabri forest > succession Abies fabri forest > clear-cut areas. (ii) Signifi-cant seasonal variations of N2O emission at various sites were observed, and two emission peaks of N2O occurr during summer (July—August) and spring (February—March), whereas N2O emission is relatively low in winter and spring (mid March—April). Seasonal variations of CH4 consumption at each measurement site fluctuate drastically with unclear regularities. Generally, CH4 consumption fluxes of succession Abies fabri forest and clear-cut areas are higher from mid May to late July but lower in the rest of sampling time, while the CH4 flux keeps a relatively high value even up to Sep-tember in primeval Abies fabri forest. In contrast to primeval Abies fabri forest, the CH4 absorbabili-ties of succession Abies fabri forest and clear-cut areas of mid-aged Abies fabri forest are weaker. Particularly, the absorbability of the clear-cut areas is even weaker as compared with the other two sites, for the deforestation reduces the soil absorbability of atmospheric CH4. (iii) Evident diurnal variation regularity exists in the N2O emissions of primeval Abies fabri forest, and there is a statistic positive correlation between the fluxes of N2O and air temperature (R=0.95, n=11, <0.01), and also the soil temperature of 5-cm layer (R=0.81, n=11, < 0.01), whereas the CH4 diurnal variation regularities are unclear and have no significant correlation with the soil temperature of 5-cm layer and air temperature. 展开更多
关键词 Gongga mountain mountain DARK coniferous forest soil CH4 N2O flux.
原文传递
Effects of environmental factors on species richness patterns of herb layer in Eastern Zhongtiao Mountain 被引量:7
3
作者 LIU Qiu-feng KANG Mu-yi +1 位作者 WANG Hao LIU Quan-ru 《Journal of Forestry Research》 SCIE CAS CSCD 2005年第3期175-180,共6页
The species richness of herb layer was investigated among 43 plots of forest vegetation in the eastern Zhongtiao Mountain, in southern Shanxi Province, China. The forest vegetation was divided into two major vegetatio... The species richness of herb layer was investigated among 43 plots of forest vegetation in the eastern Zhongtiao Mountain, in southern Shanxi Province, China. The forest vegetation was divided into two major vegetation types such as the deciduous forest and the coniferous forest by the two-way indicator species analysis (TWINSPAN). The species richness of herb layer was fitted in the topographic and soil feature factors, as well as the topographic relative moisture index (TRMI) by the generalized linear models (GLM). The results showed that canopy cover and altitude were the most significant environmental factors. Soil pH value and soil nutrients index such as total N, organic matter content had no significant influence. The effect of environment factors on species richness of herb layer had significant difference in vegetation types. For the broad-leaved forest, litter depth and TRMI were the important environment factors. For the coniferous forest, soil clay content was another important environment factor. The range of environmental gradient such as altitude may contribute to the difference. 展开更多
关键词 Eastern Zhongtiao mountain ALTITUDE Canopy cover Broad-leaved and coniferous forests GLM soil nutrients
下载PDF
抚育间伐对小兴安岭天然针阔混交林土壤微生物酶活性的影响 被引量:2
4
作者 毛亮亮 董希斌 +4 位作者 曲杭峰 张宝山 刘慧 高然 高彤 《森林工程》 北大核心 2023年第6期36-45,共10页
为确定最适宜小兴安岭地区天然针阔混交林土壤微生物酶活性发挥的抚育间伐强度,在带岭林业实验局东方红林场设置10%、15%、20%、25%、30%、35%的6块抚育间伐样地和未进行抚育间伐的对照样地,分别记为A、B、C、D、E、F和CK样地,依据2021... 为确定最适宜小兴安岭地区天然针阔混交林土壤微生物酶活性发挥的抚育间伐强度,在带岭林业实验局东方红林场设置10%、15%、20%、25%、30%、35%的6块抚育间伐样地和未进行抚育间伐的对照样地,分别记为A、B、C、D、E、F和CK样地,依据2021年外业调查,在每个处理样地内采取0~20 cm土层的土样,使用单因子方差分析、最小显著差数法和皮尔森法分析抚育间伐强度对土壤微生物酶活性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抚育间伐样地土壤的有机碳、微生物量碳、全氮和微生物量氮的质量分数均高于对照样地,且差异显著(P<0.05);中等强度的间伐提升了土壤微生物呼吸;土壤蔗糖酶、土壤过氧化氢酶、土壤酸性磷酸酶活性相比对照样地有所提高,且差异显著,土壤脲酶活性相比对照样地反而降低;土壤蔗糖酶、土壤过氧化氢酶、土壤酸性磷酸酶活性与有机碳、全氮、微生物量碳、微生物量氮质量分数呈显著正相关(P<0.05),土壤脲酶活性与其他指标均无相关性(P>0.05)。适当的抚育间伐可以促进小兴安岭天然针阔混交林土壤养分的积累,包括提高土壤有机碳、全氮、微生物量碳和微生物量氮质量分数,增加土壤微生物呼吸速率,同时提升土壤蔗糖酶、过氧化氢酶和酸性磷酸酶的活性。然而,与对照样地相比,抚育间伐会导致土壤脲酶活性降低。结果结论为20%~30%的抚育间伐强度对于提高小兴安岭天然针阔混交林土壤微生物酶活性效果最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间伐强度 土壤微生物 土壤酶活性 针阔混交林 小兴安岭
下载PDF
长白山北坡两种类型森林土壤的大孔隙特征 被引量:15
5
作者 李伟莉 金昌杰 +2 位作者 王安志 裴铁璠 关德新 《应用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6期1213-1218,共6页
运用亮蓝溶液染色示踪法和图像分析技术,对长白山北坡棕色针叶林土和暗棕色森林土大孔隙特征及分布进行研究,探讨影响2种类型土壤大孔隙形成的因素.结果表明:由水平剖面染色面积随土层深度的变化情况,可间接得出大孔隙在垂直土壤剖面上... 运用亮蓝溶液染色示踪法和图像分析技术,对长白山北坡棕色针叶林土和暗棕色森林土大孔隙特征及分布进行研究,探讨影响2种类型土壤大孔隙形成的因素.结果表明:由水平剖面染色面积随土层深度的变化情况,可间接得出大孔隙在垂直土壤剖面上的变化规律;随着土层深度的增加,2种土壤的染色面积均呈减少趋势;在24h内,棕色针叶林土较暗棕色森林土大孔隙流的运移深度多10~20cm,且其大孔隙流路径多,相同面积上,前者达6条,后者只有1条;大孔隙流的存在可以使水分在土壤中的运移速度增加2~3倍;生物因素是2种土壤大孔隙形成的主要因素,由土壤动物运动形成的大孔隙数量较多,直径多为2~4mm.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棕色针叶林土 暗棕色森林土 染色法 大孔隙 大孔隙流
下载PDF
长白山北坡阔叶红松林和暗针叶林的土壤水分物理性质 被引量:45
6
作者 杨弘 李忠 +3 位作者 裴铁璠 王安志 金昌杰 朱教君 《应用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2期272-276,共5页
对长白山北坡阔叶红松林和暗针叶林的土壤水分物理性质进行了观测和对比分析.结果表明:两种森林类型的土壤容重和各种孔隙度随土壤深度的变化趋势相同,即随着土壤深度的增加,容重和毛管孔隙度逐渐增加,总孔隙度和非毛管孔隙度逐渐降低;... 对长白山北坡阔叶红松林和暗针叶林的土壤水分物理性质进行了观测和对比分析.结果表明:两种森林类型的土壤容重和各种孔隙度随土壤深度的变化趋势相同,即随着土壤深度的增加,容重和毛管孔隙度逐渐增加,总孔隙度和非毛管孔隙度逐渐降低;两种森林类型土壤物理性质的差异比较明显,阔叶红松林0~100cm土层的平均土壤容重、总孔隙度、毛管孔隙度和非毛管孔隙度分别为1.41g.cm-3、52.31%、46.11%和6.20%,暗针叶林地土壤分别为0.98g.cm-3、50.65%、40.32%和10.33%;阔叶红松林和暗针叶林地土壤100cm土层贮水能力相差较大,分别为619.89和1033.05t.hm-2.两种森林类型的土壤水分特征曲线与一般土壤水分特征曲线相一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长白山 土壤水分物理性质 阔叶红松林 暗针叶林
下载PDF
长江上游亚高山暗针叶林林地水文作用初探 被引量:25
7
作者 高甲荣 尹婧 +2 位作者 牛健植 张东升 程根伟 《北京林业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2年第4期75-79,共5页
通过对贡嘎山林区不同类型峨眉冷杉 (Abiesfabri)林死地被物层和土壤层的野外调查与室内分析 ,初步研究了长江上游亚高山暗针叶林林地水文作用 .结果表明 ,枯枝落叶层是保证森林充分发挥水源涵养作用的一个重要层次 ,具有明显的蓄水保... 通过对贡嘎山林区不同类型峨眉冷杉 (Abiesfabri)林死地被物层和土壤层的野外调查与室内分析 ,初步研究了长江上游亚高山暗针叶林林地水文作用 .结果表明 ,枯枝落叶层是保证森林充分发挥水源涵养作用的一个重要层次 ,具有明显的蓄水保水作用 ,不同类型峨眉冷杉林死地被物层有效拦蓄量的排序为过熟林 >成熟林 >中龄林 >针阔叶混交林 >灌木林 ,其中成过熟林的有效拦蓄量为 4 8~ 7 4mm ,而其它群落一般则小于 2mm .不同森林植被条件下土壤涵蓄量存在着明显的差异 ,其涵蓄量的顺序为成熟林 >中龄林 >灌木 ;同一森林植被条件下 ,坡积物土壤的有效涵蓄量为冰碛物土壤的 3~ 4倍 ,需要在今后森林经营和开发建设中予以足够的重视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长江上游亚高山暗针叶林 林地 水文作用
下载PDF
不同针叶林对祁连山森林灰褐土理化性质和水源涵养功能的影响 被引量:9
8
作者 秦嘉海 魏淑莲 +2 位作者 金自学 刘金荣 谢晓蓉 《水土保持通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5期84-87,共4页
以祁连山针叶林树种青海云杉、油松、侧柏3种树种为研究材料,探讨了不同树种对祁连山森林灰褐土理化性质和水源涵养功能之间的关系。研究结果表明,土壤孔隙度、团粒结构、物理性黏粒含量均为青海云杉>油松>侧柏;土壤容重、物理性... 以祁连山针叶林树种青海云杉、油松、侧柏3种树种为研究材料,探讨了不同树种对祁连山森林灰褐土理化性质和水源涵养功能之间的关系。研究结果表明,土壤孔隙度、团粒结构、物理性黏粒含量均为青海云杉>油松>侧柏;土壤容重、物理性砂粒含量均为侧柏<油松<青海云杉;土壤有机质、CEC均为青海云杉>油松>侧柏;CaCO3含量、pH值、全盐含量均为侧柏<油松<青海云杉;土壤蓄水量和树种枯落物持水量均为青海云杉>油松>侧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针叶林 祁连山 森林灰褐土 理化性质 水源涵养
下载PDF
大兴安岭天然针叶林不同强度火干扰10年后土壤有机碳含量变化 被引量:6
9
作者 邵帅 韩春兰 +3 位作者 王秋兵 顾欣燕 孙仲秀 张寅寅 《水土保持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5期201-205,210,共6页
在大兴安岭呼中国家级自然保护区2000年的火烧迹地上,按植被组合类型(杜香-兴安落叶松林和草类-兴安落叶松林)和火干扰强度不同选择样区进行采样,对土壤有机碳含量变化进行研究。结果表明:火干扰10年后,各样区有机层的有机碳含量均随深... 在大兴安岭呼中国家级自然保护区2000年的火烧迹地上,按植被组合类型(杜香-兴安落叶松林和草类-兴安落叶松林)和火干扰强度不同选择样区进行采样,对土壤有机碳含量变化进行研究。结果表明:火干扰10年后,各样区有机层的有机碳含量均随深度的增加而减少,不同强度火干扰造成各样区各有机层有机碳含量变化不一;矿质层除了重度火干扰杜香-兴安落叶松植被下土壤以外,土壤有机碳均随深度的增加而减小,表层土壤有机碳含量最高;2种植被类型下,矿质土壤的A层和B层有机碳含量随火烧强度的增强而减小,说明在寒温带针叶林地区不同强度火干扰10年后,土壤有机碳并未恢复到火烧之前水平;不同强度火干扰杜香-兴安落叶松样区的有机层和矿质层的有机碳含量呈现相同的变化趋势,均为重度火干扰样区<轻度火干扰样区,反映了有机层对矿质层有机碳的补给作用;不同强度火干扰草类-兴安落叶松样区的有机层和矿质层的有机碳含量并未呈现规律性变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土壤有机碳 火干扰 天然针叶林 大兴安岭
下载PDF
贡嘎山暗针叶林森林生态系统土壤水分运移特征分析 被引量:7
10
作者 牛健植 余新晓 张志强 《北京林业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S2期240-245,共6页
开展优先流研究是土壤水运动机理研究由均质走向非均质领域的标志,可以有效解释早期水文学研究所困扰的不符合达西定律及对流--弥散方程等重大问题,但它在常规手段下难以获取。该文利用自制实验仪器,在研究区域开展室内土柱实验,系统分... 开展优先流研究是土壤水运动机理研究由均质走向非均质领域的标志,可以有效解释早期水文学研究所困扰的不符合达西定律及对流--弥散方程等重大问题,但它在常规手段下难以获取。该文利用自制实验仪器,在研究区域开展室内土柱实验,系统分析研究区域土壤水分运移特征及优先流运移特征。结果表明:研究区域内4个演替阶段的土壤水分运动的壤中流过程主要表现为优先流,而土壤中的基质部分,则表现为不动区域。一旦优先流路径形成,土壤将不再阻拦水入渗,导致随后的降雨入渗穿过前面已经湿润并存在的优先流路径。优先流路径是研究区域水分在土壤中运移的主要途径,只要降雨雨强不停止,水将始终沿着优先流路径向下运移。运用综合染色示踪及影像分析技术对土柱出流液的流量、流速及通量数值进行分析,可以判断出研究区域的土壤优先流具有环绕特征和非平衡特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贡嘎山 暗针叶林 森林生态系统 土壤水分运移 优先流 水分含量
下载PDF
神农架自然保护区的土壤——Ⅰ.保护区的自然条件与土壤类型 被引量:4
11
作者 李学垣 张光远 +3 位作者 成瑞喜 王长荣 徐凤琳 刘凡 《华中农业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89年第2期132-137,共6页
本文简述了神农架自然保护区的自然条件与主要土壤类型。参照目前国内通用土壤分类系统,将其主要土壤类型分为山地棕色针叶林土、山地暗棕壤、山地棕壤、山地黄棕壤、山地草甸土。并对其分布,特征进行了简介。
关键词 土壤类型 垂直分布 山地棕壤
下载PDF
鲁中南石灰岩山地针阔混交林土壤理化性状及水文效应 被引量:11
12
作者 李小倩 杨吉华 魏晓明 《水土保持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1期208-211,230,共5页
为选择出适宜鲁中南石灰岩山地的针阔混交林模式,以山东省新泰市扒石山小流域栽植的5种10a生针阔混交林为研究对象,采用野外调查与室内测定相结合的方法,系统分析针阔混交林模式下的枯落物蓄积量、土壤理化性质、土壤渗透速率、土壤水... 为选择出适宜鲁中南石灰岩山地的针阔混交林模式,以山东省新泰市扒石山小流域栽植的5种10a生针阔混交林为研究对象,采用野外调查与室内测定相结合的方法,系统分析针阔混交林模式下的枯落物蓄积量、土壤理化性质、土壤渗透速率、土壤水文效应等指标,研究不同针阔混交林对林地土壤理化性状和土壤水文效应的改良效果。结果表明:5种混交林模式下的各项指标均差异显著,且针阔混交林的各项指标均优于侧柏纯林,其中针阔混交林的各项指标均以侧柏刺槐混交林最优,侧柏黄连木混交林较差;林地土壤理化性状和水文效应的改良效果依次为:侧柏刺槐混交林>侧柏苦楝混交林>侧柏五角枫混交林>侧柏臭椿混交林>侧柏黄连木混交林。在鲁中南石灰岩山地营造针阔混交林时,应优先选择侧柏刺槐混交林和侧柏苦楝混交林,其次可选择侧柏五角枫混交林和侧柏臭椿混交林,应尽量避免大面积营造侧柏黄连木混交林及侧柏纯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石灰岩山地 针阔混交林 土壤理化性状 土壤水文效应
下载PDF
土壤动物在长白山臭冷杉凋落物分解中的作用 被引量:16
13
作者 王振海 殷秀琴 张成蒙 《林业科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7期59-67,共9页
【目的】研究长白山臭冷杉凋落物分解率和C、N、P元素释放量的变化规律,探讨土壤动物在凋落物分解过程中对臭冷杉凋落物分解和养分元素释放的影响,进一步完善土壤动物生态学研究,为长白山地区森林保护与管理提供科学依据。【方法】2011... 【目的】研究长白山臭冷杉凋落物分解率和C、N、P元素释放量的变化规律,探讨土壤动物在凋落物分解过程中对臭冷杉凋落物分解和养分元素释放的影响,进一步完善土壤动物生态学研究,为长白山地区森林保护与管理提供科学依据。【方法】2011年10月—2012年10月,利用凋落物袋法对长白山北坡暗针叶林和明亮针叶林2个亚带(2类生境)优势种——臭冷杉凋落物的分解率、养分动态及土壤动物的作用进行研究。采用手捡和Tullgren法相结合来分离凋落物中的土壤动物,凋落物中有机碳(TOC)的测定先采用过量的K2Cr O7-H2SO4经高温消煮分解后,再用Fe SO4滴定法滴定,全氮(TN)和全磷(TP)相对含量的测定采用Smartchem140全自动化学分析仪完成。采用SPSS 18.0软件分析生境、网孔及其相互作用对凋落物分解率及养分含量的综合影响,并运用Pearson相关系数分析土壤动物个体数和类群数与凋落物分解率以及养分绝对含量间的关系。利用Canono for Windows4.5对各土壤动物类群与凋落物分解率和养分元素绝对含量进行冗余分析。【结果】2类生境中臭冷杉凋落物经过1年的分解,在1 mm网袋内的分解率显著高于0.01 mm网袋(P<0.05)。2种网袋内凋落物分解表现出季节性变化,夏秋季分解率高于冬春季。明亮针叶林2种网袋内凋落物的分解率高于暗针叶林。2类生境中2种网袋内的凋落物TN、TP相对含量经过1年的分解均有上升,且暗针叶林显著高于明亮针叶林,尤其是1 mm网袋内TP相对含量显著高于明亮针叶林(P<0.05);在明亮针叶林1 mm网袋内凋落物TOC相对含量低于暗针叶林,而0.01 mm网袋内相反。分解1年后2种生境1 mm网袋内凋落物TP相对含量显著低于0.01 mm网袋(P=0.001),而TN和TOC含量没有显著差异。暗针叶林凋落物分解过程中在网袋内共捕获21个类群905只土壤动物,明亮针叶林共捕获19个类群1 227只土壤动物。2类生境中参与臭冷杉凋落物分解的土壤动物主要有节跳虫科、甲螨亚目、山跳虫科、球角跳虫科、辐螨亚目、革螨亚目、线蚓科和鳞跳虫科。Pearson相关系数及RDA分析显示,土壤动物个体数、类群数和主要土壤动物类群与针叶林臭冷杉凋落物分解率呈正相关,而与TN、TP和TOC绝对含量呈负相关。【结论】土壤动物对臭冷杉凋落物的分解有显著的促进作用,因而对养分元素的释放有显著促进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土壤动物 臭冷杉 凋落物分解 养分释放 针叶林 长白山
下载PDF
贡嘎山暗针叶林生态系统基于KDW运动-弥散波模型的优先流研究 被引量:10
14
作者 牛健植 余新晓 张志强 《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9期3541-3555,共15页
利用自制的土柱装置,开展室内土柱实验,并与野外实地示踪影像分析相结合,针对研究区域土壤包气带根系层中水分快速运动的优先流展开研究,其目的在于系统分析优先流对径流过程的影响,为长江上游暗针叶林生态系统土壤水分运动规律研究及... 利用自制的土柱装置,开展室内土柱实验,并与野外实地示踪影像分析相结合,针对研究区域土壤包气带根系层中水分快速运动的优先流展开研究,其目的在于系统分析优先流对径流过程的影响,为长江上游暗针叶林生态系统土壤水分运动规律研究及有效流域管理提供理论支持。研究采用雷诺数计算及野外示踪映像分析方法,判定证明在所研究地区,有优先流现象发生,优先流是处于层流及紊流之间的过渡流。同时针对成熟林坡积物土壤的水分运移状况分析表明研究区域的壤中流过程主要表现为优先流,而土壤中的基质部分,则表现为不动区域。研究在以往优先流模型构建的基础上,综合考虑了研究区域的实地情况,应用融入弥散波的运动波模型(KDW优先流模型),利用交叉模拟方法和统计分析方法将此模型与实地实验检验分析,认定KDW优先流模型实用性强、可靠程度较高,可较好地模拟贡嘎山暗针叶林生态系统实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贡嘎山暗针叶林生态系统 土壤水分运动 雷诺数 野外示踪映像分析 KDW优先流模型
下载PDF
养分缺乏下外源有机酸对寒温带兴安落叶松幼苗吸收P的影响 被引量:3
15
作者 崔福星 宋金凤 +5 位作者 朱道光 刘永志 李文山 柴春荣 付晓宇 倪红伟 《国土与自然资源研究》 2015年第5期94-96,共3页
用不同比例A1和C层棕色针叶林土混合(A1:C=1:1)制造土壤养分缺乏条件,系统研究了养分缺乏条件下,不同浓度外源有机酸对落叶松幼苗吸收P的影响及机理。结果如下:养分缺乏条件下,0.2-10.0mmol/L草酸与柠檬酸处理后苗木根系和叶片P的含量... 用不同比例A1和C层棕色针叶林土混合(A1:C=1:1)制造土壤养分缺乏条件,系统研究了养分缺乏条件下,不同浓度外源有机酸对落叶松幼苗吸收P的影响及机理。结果如下:养分缺乏条件下,0.2-10.0mmol/L草酸与柠檬酸处理后苗木根系和叶片P的含量均有所增加。草酸处理后寒温带落叶松幼苗根系和叶片磷含量变化一致。兴安落叶松幼苗根系和叶片P含量大致随草酸浓度的增加而增加(r分别为0.67和0.78)。草酸浓度10.0mmol/L时落叶松幼苗根系和叶片P含量达峰值。柠檬酸处理后寒温带落叶松幼苗根系和叶片磷含量变化一致,大致随柠檬酸浓度的增加而增加(r分别为0.69和0.78),且在5.0mmol/L时落叶松幼苗叶片P含量达峰值。柠檬酸处理后兴安落叶松幼苗根系P含量高于草酸处理后幼苗根系P含量,而柠檬酸和草酸处理后兴安落叶松幼苗叶片P含量差异不大。柠檬酸与草酸浓度0.2mmol/L均高于1mmol/L条件下兴安落叶松幼苗根系与叶片P含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养分缺乏 棕色针叶林土 有机酸 兴安落叶松
下载PDF
跨地带土壤置换实验研究 被引量:1
16
作者 靳英华 许嘉巍 秦丽杰 《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2期509-516,共8页
以温带针阔混交林暗棕壤地带内的白浆土、草甸土、泥炭土为原料,以长白山自然保护区内的寒温带山地棕色针叶林土为置换对象,完成了仿自然原型的土壤合成,进行了跨地带的土壤置换与植被生长实验研究。结果表明:①山地棕色针叶林土的腐殖... 以温带针阔混交林暗棕壤地带内的白浆土、草甸土、泥炭土为原料,以长白山自然保护区内的寒温带山地棕色针叶林土为置换对象,完成了仿自然原型的土壤合成,进行了跨地带的土壤置换与植被生长实验研究。结果表明:①山地棕色针叶林土的腐殖质层厚度、酸度和速效氮含量为植被生长的限制性因子;②合成土壤理化指标必须以原生土壤限制因子拐点(值)指标为确定依据,作为合成土壤的关键性指标;③在长白山采用泥炭土与草甸土各占1/4,白浆土占1/2进行混合,土层厚度40cm,并使用石灰进行调酸达到中性后,植被恢复效果最好、造价最低。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山地棕色森林土 地带 土壤置换
下载PDF
中国东北林区棕色针叶林土壤和暗棕壤的N养分差异性 被引量:3
17
作者 李春英 《东北林业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4年第2期9-12,共4页
对我国东北林区两类主要森林土壤 (棕色针叶林土和暗棕壤 )的N素养分的差异进行了比较研究。通过对全N含量、碱解N、氨态氮、硝态N和粘性矿物固定态铵的统计分析 ,认为暗棕壤较棕色针叶林土能够提供更多的速效N(硝态N和铵态N) ,并具有... 对我国东北林区两类主要森林土壤 (棕色针叶林土和暗棕壤 )的N素养分的差异进行了比较研究。通过对全N含量、碱解N、氨态氮、硝态N和粘性矿物固定态铵的统计分析 ,认为暗棕壤较棕色针叶林土能够提供更多的速效N(硝态N和铵态N) ,并具有长期的供应能力 (全N ,碱解N ,粘性矿物固定态铵 )。同时 ,研究结果认为速效N更容易受外界环境因子和植物生长的影响 ,同一类型土壤不同的样本之间的差异较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 东北林区 棕色针叶林土 暗棕壤 氮养分 土壤全氮 碱解氮 铵态氮 硝态氮 粘土矿物固定态铵
下载PDF
养分缺乏下草酸对寒温带兴安落叶松幼苗生理生化特性的影响 被引量:1
18
作者 单琳 倪红伟 +6 位作者 朱道光 李金博 李梦莎 王继峰 付晓玲 冷海楠 崔福星 《国土与自然资源研究》 2015年第3期94-96,共3页
在养分缺乏条件下,有机酸对植物的存活与生长状况至关重要。本研究用不同比例A1和C层寒温带棕色针叶林土混合制造土壤养分缺乏条件,栽植兴安落叶松幼苗,根据东北林区森林凋落物淋洗液中草酸的浓度范围,用不同浓度草酸溶液喷施兴安落叶... 在养分缺乏条件下,有机酸对植物的存活与生长状况至关重要。本研究用不同比例A1和C层寒温带棕色针叶林土混合制造土壤养分缺乏条件,栽植兴安落叶松幼苗,根据东北林区森林凋落物淋洗液中草酸的浓度范围,用不同浓度草酸溶液喷施兴安落叶松幼苗,测定草酸对养分缺乏条件下兴安落叶松幼苗多种生理生化指标的影响。研究表明草酸处理后,落叶松幼苗电导率和MDA含量随草酸浓度增加而降低;落叶松幼苗SOD和POD活性均略有升高;5.0mmol·L-1草酸对养分缺乏下兴安落叶松幼苗体内脯氨酸和可溶性蛋白渗透调节物质含量的影响最为显著;草酸浓度为10.0mmol·L-1时促使落叶松幼苗生长最为明显。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养分缺乏 棕色针叶林土 草酸 兴安落叶松 生理生化特性
下载PDF
伏牛山南北坡针阔混交林土壤养分对比分析 被引量:7
19
作者 陈诗 海鑫 +3 位作者 叶永忠 袁志良 姚松 王婷 《中南林业科技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9期65-71,共7页
研究秦岭东段伏牛山南坡和北坡针阔混交林土壤的养分状况,有助于对该区森林土壤的保护及改良提供理论基础。在伏牛山南坡的宝天曼和北坡的白云山设置样地,分层采集土样,对比分析土壤有机质、全氮、速效磷、速效钾、pH值的分布特征及变... 研究秦岭东段伏牛山南坡和北坡针阔混交林土壤的养分状况,有助于对该区森林土壤的保护及改良提供理论基础。在伏牛山南坡的宝天曼和北坡的白云山设置样地,分层采集土样,对比分析土壤有机质、全氮、速效磷、速效钾、pH值的分布特征及变异情况。结果表明:(1)伏牛山北坡土壤肥力水平高于南坡,除pH值小于南坡外,北坡的有机质、全氮、速效磷和速效钾平均含量分别比南坡高1.91 g/kg、0.41 g/kg、16.97 mg/kg、7.62 mg/kg;南坡和北坡土壤养分垂直分布均呈现出表聚性特征。(2)土壤pH值随土层的变化不明显,但略有上升。(3)各层土壤养分均表现为中等变异,变异系数在13%~69%之间。0~20 cm土层养分的变异系数相对较小。(4)伏牛山南坡和北坡的土壤养分含量与土层深度之间有着较显著的回归关系,R2在0.472~0.692之间。土壤pH值与土层深度之间的回归关系不显著。(5)相关分析表明,有机质与全氮呈极显著正相关,且与速效磷、速效钾之间存在不同程度的正相关关系,土壤养分与土壤pH值之间多呈负相关关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伏牛山 南坡 北坡 针阔混交林 土壤养分
下载PDF
长白山不同林型土壤水源涵养功能特征 被引量:11
20
作者 时钟瑜 李婕 《水土保持研究》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6期158-164,共7页
为了研究长白山森林水源涵养功能,连续3年在长白山研究了3种主要森林类型(针叶林、针阔混交林、阔叶林)土壤特性和水源涵养功能。结果表明:(1)不同林型土壤密度随土层深度的增加呈逐渐增加趋势,相同土层土壤密度大小基本表现为针阔混交... 为了研究长白山森林水源涵养功能,连续3年在长白山研究了3种主要森林类型(针叶林、针阔混交林、阔叶林)土壤特性和水源涵养功能。结果表明:(1)不同林型土壤密度随土层深度的增加呈逐渐增加趋势,相同土层土壤密度大小基本表现为针阔混交林>针叶林>阔叶林。不同林型土壤总孔隙度和毛管孔隙度均随土层深度的增加呈逐渐降低趋势,相同土层土壤总孔隙度和毛管孔隙度基本表现为针阔混交林>针叶林>阔叶林;然而相同土层毛管孔隙度大小基本表现为针阔混交林<针叶林<阔叶林。(2)土壤总孔隙度和土层深度以指数函数方程拟合最好,而土壤总孔隙度土层深度以对数函数方程拟合最好,其中针阔混交林相关系数最高。(3)土壤剖面各层次的自然含水量、土壤通气性、饱和蓄水量、最大持水量、有效持水量、毛管蓄水量和非毛管蓄水量均随着土层深度的递增而逐渐降低,相同土层自然含水量、土壤通气性、饱和蓄水量、最大持水量、有效持水量、毛管蓄水量和非毛管蓄水量基本表现为针阔混交林>针叶林>阔叶林。(4)不同林型土壤稳渗速度、渗透系数(K1,K10)随土层深度的增加呈逐渐增加趋势,相同土层基本表现为针阔混交林>针叶林>阔叶林。(5)相关性分析表明土壤渗透性能与总孔隙度和非毛管孔隙度均为极显著正相关关系(p<0.01),与毛管孔隙度呈极显著负相关关系(p<0.01),其中,非毛管孔隙状况对土壤渗透性的影响更为显著。层次分析法显示,不同林型综合能力范围为0.714~0.956,大小排序为针阔混交林>针叶林>阔叶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长白山 针叶林 针阔混交林 阔叶林 土壤特征 水源涵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