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539篇文章
< 1 2 27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Beyond the Shadow of the Law: Firm Insolvency, State-Building, and the New Policy Bankruptcy Reform in Late Qing Chongqing 被引量:2
1
作者 Maura Dykstra 《Frontiers of History in China》 2013年第3期406-433,共28页
This paper modifies the historical assessment of the 1906 Qing Bankruptcy Code by proposing a new approach to the history of commercial dispute resolution. It argues that the Qing bankruptcy reform cannot be understoo... This paper modifies the historical assessment of the 1906 Qing Bankruptcy Code by proposing a new approach to the history of commercial dispute resolution. It argues that the Qing bankruptcy reform cannot be understood by evaluating only published sources, and that a thorough understanding of dispute mediation techniques must serve as a foundation for assessing the historical importance of the law. It offers a description of Qing insolvency dispute practices by providing an analysis of cases from the Ba county archives. The results of that analysis suggest that, although the Qing Bankruptcy Code was repealed soon after its introduction, the reform ambitions behind the new legislation were realized through the implementation of another New Policy reform, which allowed chambers of commerce to resolve bankruptcy disputes differently. This conclusion suggests that the basic vision of the Qing economic reforms of the New Policy movement had more of a lasting impact than has been assumed to date. 展开更多
关键词 BANKRUPTCY new policy reforms qing CHONGqing
原文传递
Bringing Chinese Law in Line with Western Standards?Problematizing“Chinese”and“Western”in the Late Qing Debate over the New Criminal Code of Great Qing
2
作者 Yue Du 《Frontiers of History in China》 2021年第1期39-72,共34页
This article examines the intense debates over the New Criminal Code of Great Qing(Da-Qing xin xinglü)in the National Assembly(Zizheng yuan)during the Qing empire’s New Policy Reform(1901–11).The focus is on th... This article examines the intense debates over the New Criminal Code of Great Qing(Da-Qing xin xinglü)in the National Assembly(Zizheng yuan)during the Qing empire’s New Policy Reform(1901–11).The focus is on the conflict between those who drafted and supported the new code and those who expressed reservations,especially over reform of the laws on filial piety and fornication.The issue of reconfiguring the family and social order through law was closely related to the overarching agenda of twentieth century legal reform in China—making an empire that“ruled through the principle of filial piety”into a modern nation-state that had direct relationships with its citizens.More importantly,an analysis of the late Qing debate over family law enables this article to problematize such concepts as“Chinese”and“Western”during this crucial moment of China’s empire-to-nation transformation.It showcases the paradox of China’s modern-era reforms—a contradiction between imposing Western-inspired order with a largely indigenous logic and maintaining existing sociopolitical order in the name of preserving national identity. 展开更多
关键词 new policy Reform(1901–11) new Criminal Code of Great qing statism FAMILISM filial piety fornication national essence UNIVERSALISM
原文传递
Review on Polysystem Theory in Translation Studies
3
作者 Liang Zhenhui Chen Weiguo 《学术界》 CSSCI 北大核心 2013年第4期250-256,共7页
This article gives an adequate observation and analysis of polysystem theory,one of the most influential schools in translation studies put forward by Itamar Even - Zohar and developed by Gideon Toury,and discusses it... This article gives an adequate observation and analysis of polysystem theory,one of the most influential schools in translation studies put forward by Itamar Even - Zohar and developed by Gideon Toury,and discusses its application to Chinese translation phenomena in certain historical periods.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系统理论 翻译 英语 语言学
下载PDF
“Love” as the Key Word: New Sexual Morality and New Literature in the Late Qing and Early Republican Years(1900-1920)
4
作者 杨联芬 Chen Si 《Social Sciences in China》 2014年第4期65-82,共18页
Courtesy of translation, the word "love" (lian "ai 恋爱) entered the modem Chinese language in the early 20th century, leading to changes in the mode, experience, meaning and evaluation of "feelings between men ... Courtesy of translation, the word "love" (lian "ai 恋爱) entered the modem Chinese language in the early 20th century, leading to changes in the mode, experience, meaning and evaluation of "feelings between men and women" by virtue of this new nomenclature. The word entered public discourse and became the point of entry for new Chinese ethical construction, spawning a series of new moral propositions from the late Qing to the May Fourth Movement together with corresponding works of new literature. The "free marriage" advocated in the late Qing confirmed the modem consciousness of marriage premised on love and determined primarily by the will of the parties themselves, initiating a new style of civilized marriage. In the early Republican period, the word "love" was temporarily stigmatized in the course of sinicization, with the result that it was generally avoided in romance fiction. However, the widespread cult of the "spiritual character of love" in novels of tragic love laid the foundation for the emergence of"the sanctity of love" in the May Fourth period. The theory of love constructed at this time under the influence of Western theories made a subtle distinction between the "freedom of love" and "free love," reflecting the ideological divergence within the New Culture community. In terms of spatial imagery and descriptions of love, the pioneering creation of romantic literature during the May Fourth period deconstructed the patriarchal authority that suppressed individual freedom, undermining traditional morality and opening up new fields for literary expression. But since the one-dimensional pursuit of individual freedom also led to weaknesses such as superficial emotionalism, May Fourth romantic literature could not take the experiences and expression of love to a deeper level. 展开更多
关键词 LOVE late qing and early Republican period new word new morality new literature
原文传递
血缘·文化·政治:晚清新小说的父子伦理叙事
5
作者 赵华 《河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137-142,共6页
在20世纪初“道德革命”和救亡图存的历史语境中,晚清新小说父子伦理叙事一方面批判中国传统父为子纲的伦理文化,另一方面又从中国传统文化和西方现代新学中汲取话语资源建构父子关系,呈现出血缘亲情、伦理文化和国族政治相互交织的文... 在20世纪初“道德革命”和救亡图存的历史语境中,晚清新小说父子伦理叙事一方面批判中国传统父为子纲的伦理文化,另一方面又从中国传统文化和西方现代新学中汲取话语资源建构父子关系,呈现出血缘亲情、伦理文化和国族政治相互交织的文学景观。从审父叙事与慈父想象、子承父志、子报父仇三个方面分析晚清新小说父子伦理叙事内容和写作策略,可以看到晚清新小说父子伦理叙事与晚清伦理变革、救亡革命思潮之间交汇互动和互为生发的共生关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晚清新小说 父子伦理 血缘 文化 政治
下载PDF
明末至晚清传统书目与新学书目对西学的认知及差异
6
作者 谢贵安 程洋洋 《河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107-113,共7页
明末至晚清,受时代变迁和学术变化的影响,出现了传统书目与新学书目两种目录学著作。两种书目对西书均有著录,并通过提要等方式评判西书,尤其重视对科技类、宗教类和史地类西书的讨论,体现出不同的价值取向。它们对科技类西书都较为赞赏... 明末至晚清,受时代变迁和学术变化的影响,出现了传统书目与新学书目两种目录学著作。两种书目对西书均有著录,并通过提要等方式评判西书,尤其重视对科技类、宗教类和史地类西书的讨论,体现出不同的价值取向。它们对科技类西书都较为赞赏,但传统书目多注重其实用性,新学书目更注重其科学性;对宗教类西书的评述都有否定之词,但传统书目多措辞激烈,新学书目则更为理性。和传统书目相比,新学书目更加重视史地、政法类西书的著录,其评语多涉及对国家、民族问题的思考,体现出一种世界眼光。传统书目作为专制文化与学术体系下的产物,多在实用价值层面上肯定西书,新学书目则将自身的政治诉求贯穿于西书评述之中,有着不同于传统书目的时代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明末 清代 传统书目 新学书目 西学
下载PDF
清末基层治理模式的嬗变——以城镇乡地方自治选举问题为中心
7
作者 朱淑君 《吉林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2024年第2期18-25,共8页
清末城镇乡地方自治是近代国家基层治理变革的重要内容,这场制度变革深刻改变了近代以来中国的基层治理模式和政治生态。选举制度是城镇乡地方自治的重要组成部分,而这种移植而来的西式票选制度对当时中国基层政治生态产生的冲击和影响... 清末城镇乡地方自治是近代国家基层治理变革的重要内容,这场制度变革深刻改变了近代以来中国的基层治理模式和政治生态。选举制度是城镇乡地方自治的重要组成部分,而这种移植而来的西式票选制度对当时中国基层政治生态产生的冲击和影响不容低估。“居民”等地缘主义视角的治理概念取代了传统“臣民”等身份视角的旧政治话语。“选民”观念确立的背后则是西式选举制度的移植,基层治理中的权力来源和权力结构也因此发生了很大变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清末新政 基层治理 城镇乡地方自治 选举制度
下载PDF
废科举前后翰林文人群体的自救活动与知识转型
8
作者 杨芹 《河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期113-119,共7页
清末十年,长久以来地位尊崇的翰林文人群体,受到新政持续冲击,面临“政”“学”双重危机。如何调适因应,找到新定位,实现转型,成为一大难题。为此,编纂新书、办讲习馆,皆是翰林文人群体持续不断的尝试和努力,可以视为他们的“自救活动... 清末十年,长久以来地位尊崇的翰林文人群体,受到新政持续冲击,面临“政”“学”双重危机。如何调适因应,找到新定位,实现转型,成为一大难题。为此,编纂新书、办讲习馆,皆是翰林文人群体持续不断的尝试和努力,可以视为他们的“自救活动”。这些自救活动既往所知有限,现可通过深度解读翰林文人群体的文集、日记而揭示出来。这既反映了新政时期安置旧人的复杂较量,也展示了政治和文化格局剧变时代,旧精英群体寻找新定位和知识转型的艰难历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翰林文人群体 清末新政 孙家鼐 恽毓鼎 徐兆玮
下载PDF
晚清至民国中英留学政策变迁及其影响
9
作者 施雨辰 邵政达 《大连大学学报》 2024年第1期40-49,共10页
晚清至民国中英留学政策在英国推行殖民主义、中国社会“救亡图存”背景下,以洋务运动中的“海军留英”、民国时期的“庚款留英”和抗日战争期间的英国对华援助三大事件为中心,整体呈现发展曲折、政策体系不健全和受美、法两国影响大等... 晚清至民国中英留学政策在英国推行殖民主义、中国社会“救亡图存”背景下,以洋务运动中的“海军留英”、民国时期的“庚款留英”和抗日战争期间的英国对华援助三大事件为中心,整体呈现发展曲折、政策体系不健全和受美、法两国影响大等特点。海军留学阶段,清政府大力派遣海军留英生,英方基本接收;庚款留英阶段,英国跟随美国脚步,推行“庚款兴学”;抗日战争阶段,英国积极推动中英教育交流,以此作为援华政策的一部分。留英教育帮助中国培养了多领域人才,推动了我国近现代教育、科技、军事、思想文化等方面的进步。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晚清 民国 留学政策 英国
下载PDF
在传统中求变:从《新世界学报》看清末知识分子的文化思考
10
作者 许龙波 《温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24年第5期97-107,共11页
清末是近代中国思想文化转型的重要时期。这一时期,由瑞安名宿陈黻宸主编的《新世界学报》刊载了大量论学文章,体现了知识分子的文化思考。学报倡导保国粹,建立“孔教”,尊崇儒学和调和中西文化的文化主张,反映了知识分子在时局危亡和... 清末是近代中国思想文化转型的重要时期。这一时期,由瑞安名宿陈黻宸主编的《新世界学报》刊载了大量论学文章,体现了知识分子的文化思考。学报倡导保国粹,建立“孔教”,尊崇儒学和调和中西文化的文化主张,反映了知识分子在时局危亡和中西学相碰撞时,从传统和西方开掘文化资源,以期复兴民族文化的努力。他们的文化思考,虽有创见,但总体上没有脱离传统框架。他们努力与既有政治保持距离,这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文化思辨的深化,也反映出革命思想文化尚未成为当时社会主流的历史事实。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清末 《新世界学报》 知识分子 文化思考
下载PDF
清末民初“新名词”的流行与文学革命
11
作者 张向东 《社会科学论坛》 2024年第6期109-126,共18页
自鸦片战争以来,尤其甲午战争、戊戌变法以来,随着中外人员交往的日益频繁,新事物、新思想不断进入中国,产生了许多表现新事物、新概念的新名词。这些新名词产生以后,一方面是有识之士和普通大众的广泛使用,另一方面则是保守势力的反对... 自鸦片战争以来,尤其甲午战争、戊戌变法以来,随着中外人员交往的日益频繁,新事物、新思想不断进入中国,产生了许多表现新事物、新概念的新名词。这些新名词产生以后,一方面是有识之士和普通大众的广泛使用,另一方面则是保守势力的反对和攻击。新名词在这种既受欢迎又被抵制的环境中,逐步渗透到汉语词汇系统中。这些新名词,既在观念层面,也在语言形式层面,极大地改变了现代汉语词汇体系,为文学革命的成功和新文学的发生奠定了语言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清末民初 新名词 文学革命 新文学
下载PDF
新名词、外来语与清末的“新小说”--以《新中国未来记》《东欧女豪杰》《自由结婚》为例
12
作者 张向东 《井冈山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24年第4期57-63,共7页
清末具有革新倾向的小说,在词汇方面,大胆创造、引进和使用了很多表现新事物、新思想、新行为的新名词与外来语。这些新词汇,无论是在思想内容层面,还是在语言形式层面,都改变了旧文学的主题与文体。通过对三部清末“新小说”文本中使... 清末具有革新倾向的小说,在词汇方面,大胆创造、引进和使用了很多表现新事物、新思想、新行为的新名词与外来语。这些新词汇,无论是在思想内容层面,还是在语言形式层面,都改变了旧文学的主题与文体。通过对三部清末“新小说”文本中使用新名词、外来语的统计分析,发现这些“新小说”在思想内容与语言形式两个方面逐渐显露出现代特征。这从一个侧面可以说明清末的文学在新词汇的创造和使用方面为后来的“五四”文学革命在语言层面作出了开拓性、奠基性贡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新名词 外来语 清末 新小说
下载PDF
清末科举改制下的浙闱新变与现实省思
13
作者 钟伟春 李木洲 《中国考试》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94-102,共9页
光绪二十七年,清政府颁发科举改制谕令,对乡试命题范围、参考书目以及阅卷标准等进行改革。但改革使入闱前浙江士子进退维谷,闱场内乱象也不一而足,考生失范行为频现,仓促条对、敷衍作答、试卷曳白被贴者更不知几何。最终,在考生消极应... 光绪二十七年,清政府颁发科举改制谕令,对乡试命题范围、参考书目以及阅卷标准等进行改革。但改革使入闱前浙江士子进退维谷,闱场内乱象也不一而足,考生失范行为频现,仓促条对、敷衍作答、试卷曳白被贴者更不知几何。最终,在考生消极应对与考官素质不足、路径依赖等因素的交互作用下,新制精神的落实大打折扣,以致科举制度最后的更张未能为自身续命。清末科举改制失败对当前考试制度改革,尤其是高考制度改革,仍具有重要启示。它警示后世在推出重大考试改革之前,务必要系统谋划,充分准备,循序推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清末科举改制 浙闱新变 士子新貌 新制精神 高考改革
下载PDF
故宫博物院藏清末新军影像评述
14
作者 杨国彭 《保定学院学报》 2024年第1期41-48,共8页
故宫博物院藏有清末新军相册12部共800余张影像,这是目前海内外数量最多的一批新军主题照片。其拍摄时间从1905年持续到1910年,内容分为校阅和秋操两大类。影像呈现了当时新军将领、武器、服制、训练及演习等真实画面,是清末新军编练成... 故宫博物院藏有清末新军相册12部共800余张影像,这是目前海内外数量最多的一批新军主题照片。其拍摄时间从1905年持续到1910年,内容分为校阅和秋操两大类。影像呈现了当时新军将领、武器、服制、训练及演习等真实画面,是清末新军编练成果的直观展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清末 北洋新军 影像 故宫博物院
下载PDF
想象的“禁忌”:神怪小说在晚清的中落、续衍及转换
15
作者 毛云欣 《湖北工业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24年第3期41-46,共6页
发源于本土的神怪小说传衍至晚清却迎来了它的“终结期”,一方面是书评家们对其犀利而直接的猛然批判,另一方面则是创作者们的“集体噤声”与刻意规避,由此形成了想象的“禁忌”。神怪小说中落的原因与科学话语的传入、义和团事件的爆... 发源于本土的神怪小说传衍至晚清却迎来了它的“终结期”,一方面是书评家们对其犀利而直接的猛然批判,另一方面则是创作者们的“集体噤声”与刻意规避,由此形成了想象的“禁忌”。神怪小说中落的原因与科学话语的传入、义和团事件的爆发以及小说界革命的倡导有关,但其自身的叙事特点与审美特性,以及中国本土巨大的接受惯性,又使得它从“彻底的终结”转向了“可能的再生”,并召唤小说家们开启重新利用传统神怪资源进行创作的新尝试。在通过“有意误读”或“故事新编”等方式重新获得接受的同时,晚清神怪小说亦在向新类型渗透转换的过程中,呈现出颇具现代意义的新面貌。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晚清小说 神怪小说 新小说
下载PDF
清末新军军服改革与军衔制度变迁
16
作者 孙丹丹 《纺织报告》 2024年第10期136-139,共4页
晚清时期的中国处于一个动荡与变革的时代,军装作为一种特殊的服饰,在这一时期也在不断发生变化,由传统的长袍马褂逐步转向便捷的现代化军装。中国的现代军衔制度也产生于这一时期,并通过军服上的各种标识符号表现出来。文章主要就清末... 晚清时期的中国处于一个动荡与变革的时代,军装作为一种特殊的服饰,在这一时期也在不断发生变化,由传统的长袍马褂逐步转向便捷的现代化军装。中国的现代军衔制度也产生于这一时期,并通过军服上的各种标识符号表现出来。文章主要就清末新军军服改革及其军衔制度进行研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清末新军 军衔制度 军服 标识符号
下载PDF
清末粤东新式学堂创设:丘逢甲与日本东亚同文会会员
17
作者 曾志灵 《韩山师范学院学报》 2024年第2期18-25,共8页
清末丘逢甲借力日本东亚同文会,创设岭东同文学堂。丘逢甲的初衷是岭东同文学堂设于汕头埠,由于同仁杨鲁等人皆认为应设在潮州,于是在潮州开设了东文学堂。但丘逢甲仍与林梁任“继续推动在汕头兴学的原议”创设岭东同文学堂。清末粤东... 清末丘逢甲借力日本东亚同文会,创设岭东同文学堂。丘逢甲的初衷是岭东同文学堂设于汕头埠,由于同仁杨鲁等人皆认为应设在潮州,于是在潮州开设了东文学堂。但丘逢甲仍与林梁任“继续推动在汕头兴学的原议”创设岭东同文学堂。清末粤东新式学堂,除了潮州的东文学堂,还有汕头埠的岭东同文学堂,并没有学界所讨论的汕头东(同)文学堂。且两家学堂在1901年6月前均有实际办学,聘请了东亚同文会会员为日本教习。至于日本东亚同文会的报告,为何出现“汕头东文学堂”和“汕头同文学堂”等名称,有两种可能,一是日本东亚同文会广东支部夸大成绩,二是潮州话的“同”与“东”同音,报告撰写者的随意性使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岭东同文学堂 丘逢甲 东亚同文会 清末新式学堂 日本教习
下载PDF
清末学校体育改革的制度更新:基于政策文本的研究 被引量:8
18
作者 张文鹏 王健 《成都体育学院学报》 CSSCI 北大核心 2016年第5期113-117,共5页
晚清政府为了缓解内忧外患的紧张局面,试图透过自上而下若干领域的制度更新,以回应社会各界现实关切的同时,实现其延续江河日下王权的政治图景。作为晚清改革内容之一的学校体育,也承担着相同的现实诉求。运用文献资料法、内容分析法等... 晚清政府为了缓解内忧外患的紧张局面,试图透过自上而下若干领域的制度更新,以回应社会各界现实关切的同时,实现其延续江河日下王权的政治图景。作为晚清改革内容之一的学校体育,也承担着相同的现实诉求。运用文献资料法、内容分析法等研究方法,对晚清(1902-1911)学校体育改革成果—政策文本的分析后发现:(1)清末学校体育政策的类型、制定主体与政策内容较为单一;(2)形成了以权威工具为主,能力工具和象征劝告工具为补充的政策工具类型体系;(3)学校体育改革的重点是建章立制,以促进学校体育发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学校体育改革 体育政策 政策文本 政策类型 政策工具 清末
下载PDF
清末新小说中的“新中国”想象 被引量:3
19
作者 郭继宁 郑丽丽 《西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09年第4期150-153,共4页
从具有互文关系而政治倾向迥异的四篇清末新小说可以见出,其时知识精英对中国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的共同信念,从中可以复现当时知识精英对未来中国的道路设计、实现途径及远景规划的全景。清末新小说对于"新中国"的想象,具有... 从具有互文关系而政治倾向迥异的四篇清末新小说可以见出,其时知识精英对中国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的共同信念,从中可以复现当时知识精英对未来中国的道路设计、实现途径及远景规划的全景。清末新小说对于"新中国"的想象,具有政治启蒙目的,以实现"小说"救国的宗旨。但这些小说文本仅仅停留于"民族国家"想象,尚未完成国家理论的建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清末新小说 “新中国” 想象 民族国家 互文性 现代性
下载PDF
清末新政与中国警政近代化 被引量:10
20
作者 郭玉家 马学春 《许昌学院学报》 CAS 2003年第3期91-93,共3页
20世纪初 ,内外交困的晚清政府进行了具有自救意义的新政改革。编练巡警是其新政改革的主要内容之一 ,其根本目的在于建立一支维护封建统治秩序的准军事力量。清政府警政改革的措施客观上也推进了中国警政的近代化 。
关键词 清末新政 警政 近代化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27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