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9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Paleozoic and Mesozoic Basement Magmatisms of Eastern Qaidam Basin,Northern Qinghai-Tibet Plateau:LA-ICP-MS Zircon U-Pb Geochronology and its Geological Significance 被引量:32
1
作者 CHEN Xuanhua George GEHRELS +2 位作者 YIN An LI Li JIANG Rongbao 《Acta Geologica Sinica(English Edition)》 SCIE CAS CSCD 2012年第2期350-369,共20页
The eastern margin of the Qaidam Basin lies in the key tectonic location connecting the Qinling, Qilian and East Kunlun orogens. The paper presents an investigation and analysis of the geologic structures of the area ... The eastern margin of the Qaidam Basin lies in the key tectonic location connecting the Qinling, Qilian and East Kunlun orogens. The paper presents an investigation and analysis of the geologic structures of the area and LA-ICP MS zircon U-Pb dating of Paleozoic and Mesozoic magmatisms of granitoids in the basement of the eastern Qaidam Basin on the basis of 16 granitoid samples collected from the South Qilian Mountains, the Qaidam Basin basement and the East Kunlun Mountains. According to the results in this paper, the basement of the basin, from the northern margin of the Qaidam Basin to the East Kunlun Mountains, has experienced at least three periods of intrusive activities of granitoids since the Early Paleozoic, i.e. the magmatisms occurring in the Late Cambrian (493.1±4.9 Ma), the Silurian (422.9±8.0 Ma-420.4±4.6 Ma) and the Late Permian-Middle Triassic (257.8±4.0 Ma-228.8+1.5 Ma), respectively. Among them, the Late Permian - Middle Triassic granitoids form the main components of the basement of the basin. The statistics of dated zircons in this paper shows the intrusive magmatic activities in the basement of the basin have three peak ages of 244 Ma (main), 418 Ma, and 493 Ma respectively. The dating results reveal that the Early Paleozoic magmatism of granitoids mainly occurred on the northern margin of the Qaidam Basin and the southern margin of the Qilian Mountains, with only weak indications in the East Kunlun Mountains. However, the distribution of Permo-Triassic (P-T) granitoids occupied across the whole basement of the eastern Qaidam Basin from the southern margin of the Qilian Mountains to the East Kunlun Mountains. An integrated analysis of the age distribution of P-T granitoids in the Qaidam Basin and its surrounding mountains shows that the earliest P-T magmatism (293.6-270 Ma) occurred in the northwestern part of the basin and expanded eastwards and southwards, resulting in the P-T intrusive magmatism that ran through the whole basin basement. As the Cenozoic basement thrust system developed in the eastern Qaidam Basin, the nearly N-S-trending shortening and deformation in the basement of the basin tended to intensify from west to east, which went contrary to the distribution trend of N-S-trending shortening and deformation in the Cenozoic cover of the basin, reflecting that there was a transformation of shortening and thickening of Cenozoic crust between the eastern and western parts of the Qaidam Basin, i.e., the crustal shortening of eastern Qaidam was dominated by the basement deformation (triggered at the middle and lower crust), whereas that of western Qaidam was mainly by folding and thrusting of the sedimentary cover (the upper crust). 展开更多
关键词 LA-ICP MS zircon U-Pb dating thrust fault system crust shortening and deformation Paleozoic and Mesozoic magmatism Qinling-Qilian-Kunlun joint zone qaidam Basin
下载PDF
柴达木盆地北缘构造格局及在中、新生代的演化 被引量:47
2
作者 胡受权 郭文平 +2 位作者 曹运江 黄继祥 牟中海 《新疆石油地质》 CAS CSCD 2001年第1期13-16,共4页
柴达木盆地北缘地区,由北向南可划分为祁连山断褶山系、柴北缘逆冲推覆构造带、前陆滑脱拆离带及前陆盆地低应变区等四个构造带,且断褶构造的形成时间有自北向南逐渐变新的趋势。综合研究表明,印支旋回和三叠纪末的印支运动,是柴北... 柴达木盆地北缘地区,由北向南可划分为祁连山断褶山系、柴北缘逆冲推覆构造带、前陆滑脱拆离带及前陆盆地低应变区等四个构造带,且断褶构造的形成时间有自北向南逐渐变新的趋势。综合研究表明,印支旋回和三叠纪末的印支运动,是柴北缘前陆盆地北部边界——南祁连断褶山系的强化、定型时期,奠定了山前前陆盆地发育的基本格局;燕山旋回及白垩纪末的燕山运动对柴北缘逆冲推覆构造带的影响最为强烈,并使下第三系沉降-沉积中心向盆内迁移,且在这一带有构造圈闭雏型形成;喜马拉雅旋回在柴达木盆地有两次规模较大的构造运动,渐新世末的构造运动对柴北缘前陆滑脱拆离带影响最强,并使上第三系沉降-沉积中心进一步向盆内推移,且在这一带形成有关的构造圈闭;上新世末的构造运动是一次最强烈的构造运动,使柴北缘地区各断褶构造带基本定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柴北缘 前陆盆地 构造运动 构造格局 柴达木盆地北缘 逆冲推覆构造 构造带 构造圈闭 下第三系 上第三系
下载PDF
柴达木盆地昆北断阶带圈闭特征 被引量:28
3
作者 陈国民 万云 +2 位作者 张培平 夏敏全 张道伟 《西南石油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4期39-43,共5页
昆北断阶带位于柴达木盆地西部南缘昆仑山前,勘探程度较低,油气成藏较为复杂。通过圈闭类型、圈闭控制因素和断裂展布研究,深入探索研究区主要勘探目标及油气聚集规律。应用构造解释与综合地质研究成果,指出昆北断阶带现阶段勘探的主要... 昆北断阶带位于柴达木盆地西部南缘昆仑山前,勘探程度较低,油气成藏较为复杂。通过圈闭类型、圈闭控制因素和断裂展布研究,深入探索研究区主要勘探目标及油气聚集规律。应用构造解释与综合地质研究成果,指出昆北断阶带现阶段勘探的主要圈闭类型为构造型圈闭,以断鼻、断背斜、断块为主,其平面分布主要受断裂发育与构造变形程度等因素控制,与断裂体系有明显的依存关系且大多为断裂分割而完整性较差,沿断裂走向具有成排、成带分布的特点;圈闭主要形成于中新世与上新世,主要定型于上新世;各构造部位圈闭含油气性差异大。研究结果对昆北断阶带下一步勘探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柴达木盆地 昆北断阶带 地震资料解释 圈闭类型 圈闭特征
下载PDF
柴北缘锡铁山韧性剪切带的基本特征及其形成时代 被引量:11
4
作者 付建刚 梁新权 +6 位作者 王策 蒋英 周云 潘传楚 杨永强 王泽利 钟永生 《大地构造与成矿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1期14-28,共15页
在柴北缘锡铁山地区元古宇达肯大坂群与奥陶系滩涧山群之间发育一条呈NW向展布的基底韧性剪切带。本文对该韧性剪切带中的宏观构造(鞘褶皱、不对称褶皱、塑性流变组构、S-C组构、旋转碎斑系、构造透镜体、粘滞型石香肠构造)和糜棱岩微... 在柴北缘锡铁山地区元古宇达肯大坂群与奥陶系滩涧山群之间发育一条呈NW向展布的基底韧性剪切带。本文对该韧性剪切带中的宏观构造(鞘褶皱、不对称褶皱、塑性流变组构、S-C组构、旋转碎斑系、构造透镜体、粘滞型石香肠构造)和糜棱岩微观构造(云母鱼构造、压力影构造、动态重结晶、雪球状旋转构造、波状消光和云母扭折)特征作了详细的研究。对锡铁山基底韧性剪切带中花岗质糜棱岩进行白云母Ar-Ar同位素测年,获得坪年龄为398±4 Ma,等时线年龄为399±4 Ma,二者基本一致,代表了锡铁山基底韧性剪切带的形成时间。综合上述特征判断,锡铁山韧性剪切带是一条由元古宇达肯大坂群向SW斜向逆冲所形成的右行逆冲韧性剪切带,该韧性剪切带与早古生代柴达木地块向NE斜向俯冲碰撞造山作用有关,并可能导致了超高压变质体折返到浅部地壳层次。同样,该韧性剪切带的存在,也对锡铁山铅锌矿起到了十分重要的后期构造控制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韧性剪切带 白云母 Ar-Ar测年 右行逆冲 构造意义 锡铁山 柴北缘
下载PDF
柴达木盆地西部昆北断阶带基底花岗岩锆石U-Pb年龄、地球化学特征及其地质意义 被引量:10
5
作者 刘桂珍 张玉修 +2 位作者 薛建勤 吴光大 陈琰 《岩石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6期1615-1627,共13页
柴达木盆地西部基底分布有大量的有花岗岩类岩石。通过对柴达木盆地西部昆北断阶带钻遇的基底花岗岩样品开展详细的岩石学、锆石激光探针等离子体质谱u.Pb同位素年代学及岩石地球化学研究表明,锆石u—Pb同位素年龄为467—450Ma,显示... 柴达木盆地西部基底分布有大量的有花岗岩类岩石。通过对柴达木盆地西部昆北断阶带钻遇的基底花岗岩样品开展详细的岩石学、锆石激光探针等离子体质谱u.Pb同位素年代学及岩石地球化学研究表明,锆石u—Pb同位素年龄为467—450Ma,显示基底花岗岩的结晶年龄为中-晚奥陶世,属于加里东期岩浆侵入旋回。详细的岩石地球化学分析表明,昆北断阶带基底花岗岩属过铝高钾钙碱性系列,其稀土元素配分模式为具有Eu负异常的轻稀土元素富集型,昆北断阶带中南部基底花岗岩属上地壳物质熔融,同碰撞环境下形成的花岗岩。综合区域上的研究成果,昆北断阶带及其以西地区存在中奥陶世-早志留世的加里东期构造.岩浆事件,这对探讨柴达木盆地西部基底花岗岩成因类型及岩浆演化具有重要的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花岗岩 锆石LA-ICPMS定年 加里东期 基底 昆北断阶带 柴达木盆地
下载PDF
柴北缘地区走滑反转构造及其深部地质因素分析 被引量:13
6
作者 王桂宏 徐凤银 +4 位作者 陈新领 马达德 马立协 苏爱国 周苏平 《石油勘探与开发》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2期201-204,共4页
过去普遍认为柴达木盆地北缘地区的冷湖—南八仙构造带的深部为向南逆冲的燕山晚期构造,浅部为向北逆冲的喜马拉雅晚期构造。但通过详细层位对比和构造分析,发现冷湖5号、6号、7号构造与南八仙构造基本为喜马拉雅晚期定型的走滑压扭构造... 过去普遍认为柴达木盆地北缘地区的冷湖—南八仙构造带的深部为向南逆冲的燕山晚期构造,浅部为向北逆冲的喜马拉雅晚期构造。但通过详细层位对比和构造分析,发现冷湖5号、6号、7号构造与南八仙构造基本为喜马拉雅晚期定型的走滑压扭构造,局部构造主体发育多条高角度走滑断层,构造变形集中于断裂带附近,而断裂带之间的凹陷则未发生大的变形,以沉积、沉降作用为特征。深部地质与地球物理特征揭示,柴达木盆地深部地壳存在低速层,地壳块体可能沿深部断裂带发生东西向的拆离作用。构造分析认为,在侏罗系烃源岩的排烃高峰阶段,冷湖6号构造并没有形成圈闭,而冷湖7号构造的高点与现今不一致,因而现在的构造高部位不具备原生油气藏形成条件。冷湖构造带附近为侏罗系断陷分布区,侏罗系厚度较大,原生油气藏可能分布在该带的周缘地区,包括北部斜坡、喜马拉雅运动早中期的构造圈闭与岩性-地层圈闭,继承性凹陷的深部以及由深凹陷内侧断裂带所围限的断块也是油气运聚的有利部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柴达木盆地北缘 冷湖-陵间断裂带 走滑反转断层 晚喜马拉雅运动 油气成藏
下载PDF
柴达木盆地昆北断阶带底砾岩储层特征研究 被引量:7
7
作者 崔俊 郑永仙 +2 位作者 陈登钱 沈晓双 黄耀 《中国石油勘探》 CAS 2013年第3期26-33,共8页
在区域地质背景分析的基础上,研究认为昆北断阶带底砾岩为风化残积层,岩石学分析认为昆北断阶带基岩为二长花岗岩,基岩之上为半风化壳,厚度约0.5m,岩石破裂缝发育,半风化壳以上为昆北断阶带底砾岩,厚度30~60m,是昆北断阶带的主要含油层... 在区域地质背景分析的基础上,研究认为昆北断阶带底砾岩为风化残积层,岩石学分析认为昆北断阶带基岩为二长花岗岩,基岩之上为半风化壳,厚度约0.5m,岩石破裂缝发育,半风化壳以上为昆北断阶带底砾岩,厚度30~60m,是昆北断阶带的主要含油层系,常规孔渗分析,孔隙度平均值为12.37%,渗透率平均值为69.87mD,属低孔中渗储层。储层孔隙类型以颗粒破裂缝、颗粒溶孔、粒间溶孔等次生孔隙为主。由于研究区储层岩石成岩作用弱,粒度粗,岩石较疏松,常规孔渗分析数据不能真实反映储层岩石物性,经对比发现常规孔隙度比煤油法孔隙度大25%,常规渗透率比核磁渗透率大80%,因此针对研究区底砾岩储层采用合理的测试方法求取储层物性数据,更好地指导研究区勘探开发显得尤为重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柴达木 昆北断阶带 底砾岩 储层特征
下载PDF
柴达木盆地昆北断阶带构造特征及油气前景初步评价 被引量:24
8
作者 陈国民 夏敏全 +3 位作者 万云 张培平 袁建新 巩庆林 《天然气地球科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1期89-96,共8页
昆北断阶带是新生代以来形成的南倾北冲的斜坡带,其构造格局具有南北分带、东西分段、上下分层的特征,受此影响,昆北断阶带局部构造部位的油气聚集成藏差异性较大。油气勘探通常以区域范围内的构造单元为开展工作的基本对象,同一构造单... 昆北断阶带是新生代以来形成的南倾北冲的斜坡带,其构造格局具有南北分带、东西分段、上下分层的特征,受此影响,昆北断阶带局部构造部位的油气聚集成藏差异性较大。油气勘探通常以区域范围内的构造单元为开展工作的基本对象,同一构造单元通常具有相对统一的基底特征、构造特征、地层沉积特征及相近的油气聚集成藏控制因素,进行构造单元划分有利于明确勘探方向、开展勘探部署。利用地震、钻井以及测井等方面的资料,在揭示了昆北地区各构造部位断裂的平面及剖面特征的基础上,主要依据基底构造的起伏形态、断裂展布与组合特征等,将昆北断阶带分为6个二级构造单元,即:西部斜坡带、中部褶皱带、南部褶皱带、东部褶皱带、东柴山褶皱带、北部斜坡带。根据各单元所处区域地质背景及内部断裂的组合关系,对其油气前景进行了初步评价,认为西部斜坡带为近期油气勘探的有利部位,北部斜坡带为有利勘探接替地带。这些研究结果为昆北地区油气地质研究、进一步油气勘探部署及优选有利勘探新领域等提供了借鉴和指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柴达木盆地 昆北断阶带 断裂 构造单元 远景评价
原文传递
柴达木盆地北缘断裂(阿木尼克山段)构造地貌及晚第四纪活动速率研究 被引量:15
9
作者 姚生海 盖海龙 +3 位作者 刘炜 殷翔 张加庆 姚海峰 《第四纪研究》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5期1312-1322,共11页
柴达木盆地北缘断裂是控制盆地东北部的重要边界活动断裂,其晚第四纪活动特性的研究,对理解南祁连山应变分配模式及断裂活动向柴达木盆地内部挤压扩展过程具有重要意义。柴达木盆地北缘断裂在阿木尼克山段遥感影像线性特征明显,发育一... 柴达木盆地北缘断裂是控制盆地东北部的重要边界活动断裂,其晚第四纪活动特性的研究,对理解南祁连山应变分配模式及断裂活动向柴达木盆地内部挤压扩展过程具有重要意义。柴达木盆地北缘断裂在阿木尼克山段遥感影像线性特征明显,发育一系列断层陡坎、断层三角面、水系扭错等地貌现象。本研究通过遥感解译、地质调查、探槽开挖、GPS地形剖面测量、OSL地质测年等研究表明:在阿木尼克山山前存在长约30 km的地震地质遗迹,连续性好,发育断层陡坎、断层凹槽、地震鼓梁(包)、水系扭错等地貌现象。通过对典型地貌面GPS测量及OSL测年,得到全新世平均垂直速率为0.43±0.02 mm/a。通过DEM图解译得到Fan2洪积扇地貌面最大水平走滑量达48 m,得到13 ka以来走滑速率为3.38~4.21 mm/a;Fan1洪积扇地貌面最大水平走滑量达14 m,计算得到5.1 ka以来走滑速率2.50~2.75 mm/a。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柴达木盆地北缘断裂 阿木尼克山 左旋走滑 逆冲断裂 活动速率 同震位移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