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9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Terraces and Tectonic Uplifts at Yandantu and Changcaogou on the Northern Margin Fault of Altun
1
作者 ZhengRongzhang XuXiwei +2 位作者 WangFeng LiJianping JiFengju 《Earthquake Research in China》 2004年第4期385-395,共11页
The formation of strath and strath terrace is closely related to tectonic uplift in the drainage basin. Based on the investigation of straths at Yandantu and Changcaogou on the eastern segment of the northern margin f... The formation of strath and strath terrace is closely related to tectonic uplift in the drainage basin. Based on the investigation of straths at Yandantu and Changcaogou on the eastern segment of the northern margin fault of Altun, and in combination with the paleoclimatic data, the tectonic uplift since late Epipleistocene as revealed by stream terraces at the two places is discussed. At Yandantu, three levels of stream terraces(T 1, T 2 and T 3)have developed since 16ka BP, where T 1, T 3 and T 2 are fill terraces and the buried major straths are exposed. The ages of three treads are dated to be about 16.1ka BP, 12.8ka BP and 6.2ka BP, respectively. The three terraces reflect three tectonic uplift events, while the ages of the treads represent the occurrence time of these events. The stream is still beveling the bedrock and widening the channel at present, and the modern strath is being generated. The uplift rate is 4.8~4.5mm/a since 16.1 ka BP in this area. From 12.8ka B.P to 6.2ka BP, The uplift rate was 6.4mm/a. The uplift rate is 3.1mm/a since 6.2ka BP. At Changcaogou, four levels of stream terraces(T 1, T 2, T 3 and T 1′)have developed since 7ka BP. All of them are fill terraces. There are buried straths under the deposits. The buried major strath is exposed on T 3 and T 2 and the minor strath on T 1′and T 1. The ages of treads of the three terraces (T 3, T 2 and T 1′) are 7 ka BP, 3 ka BP and 2.5 ka BP, respectively. The four terraces reflect two uplift events induced by tectonic activities. One occurred in about 7 ka BP, and the other in 3ka BP. The uplift rate is 5.9mm/a since 7.0 ka BP at Changcaogou. From 7ka BP to 3ka BP, the uplift rate was 7.0mm/a, and since 3ka BP till now, the uplift rate is 4.7 mm/a. 展开更多
关键词 Strath Tectonic uplift northern margin fault of Altun Yandantu Changcaogou
下载PDF
珠江口盆地神狐隆起北缘油气富集主控因素及成藏模式
2
作者 陈林 李明 +5 位作者 胡德胜 张璐 张坤坤 吴碧波 黄义文 彭睿 《东北石油大学学报》 CAS 北大核心 2023年第3期11-22,I0002,共13页
珠江口盆地神狐隆起北缘邻近文昌A凹陷,油气分布不均。根据三维地震和钻井资料,分析生物标志物、碳同位素和流体包裹体特征等,研究珠江口盆地神狐隆起北缘油气分布特征,明确油气富集主控因素,探讨油气成藏模式。结果表明:研究区发育轻... 珠江口盆地神狐隆起北缘邻近文昌A凹陷,油气分布不均。根据三维地震和钻井资料,分析生物标志物、碳同位素和流体包裹体特征等,研究珠江口盆地神狐隆起北缘油气分布特征,明确油气富集主控因素,探讨油气成藏模式。结果表明:研究区发育轻质和挥发型原油,主要来源于文昌A凹陷文昌组浅湖—半深湖相和恩平组浅湖相优质烃源岩;天然气为油型气,天然气组分中含CO_(2),靠近珠三南断裂转换带的油气藏中CO_(2)质量分数较高;神狐隆起北缘前排近洼带油气富集于珠江组二段,后排高部位油气富集于珠江组一段。神狐隆起北缘具有双源多期成藏和油气差异聚集特征,早期少量文昌组烃源岩生成原油充注,晚期大量恩平组烃源岩生成原油、一定规模天然气和CO_(2)充注;烃源岩分布和供烃面积控制油源规模,隆起区构造脊、区域盖层、断层共同控制油气运聚规律,圈闭位置和保存条件控制油气富集规模。神狐隆起北缘表现为双源供烃、断—脊—盖控运、阶梯运移、高点构造—岩性圈闭控聚、保存条件控富集的成藏特征。该结果对相似地质条件区带勘探具有指导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珠江口盆地 神狐隆起北缘 输导体系 油气差异运聚 成藏模式 控制因素
下载PDF
青藏高原北缘的隆升时期——来自阿尔金山和柴达木盆地的证据 被引量:27
3
作者 袁四化 刘永江 +4 位作者 葛肖虹 吴光大 胡勇 郭新转 李伟民 《岩石矿物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5期413-421,共9页
根据柴达木盆地西部中新世上、下油砂山组的沉积特征及其地震反射界面的特征,推断阿尔金山的主隆升时期为中晚中新世,山体的隆升导致盆地沉积中心向东迁移。盆地周缘山系的隆升年代学资料也表明,青藏高原北缘在中晚中新世发生了快速抬升... 根据柴达木盆地西部中新世上、下油砂山组的沉积特征及其地震反射界面的特征,推断阿尔金山的主隆升时期为中晚中新世,山体的隆升导致盆地沉积中心向东迁移。盆地周缘山系的隆升年代学资料也表明,青藏高原北缘在中晚中新世发生了快速抬升,与青藏高原南部的同期区域构造事件一致,表明中晚中新世是青藏高原向北生长的重要时期。阿尔金山此次隆升事件与塔里木板块向柴达木地块楔入有关,整个高原的隆升动力源自印度板块与欧亚大陆拼合后持续向北的俯冲。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柴达木盆地 阿尔金山 青藏高原北缘 隆升
下载PDF
柴北缘牦牛山地区牦牛山组沉积相组合特征 被引量:17
4
作者 夏文静 牛漫兰 +4 位作者 闫臻 吴齐 郭现轻 付长垒 李继亮 《地质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5期943-955,共13页
柴达木盆地北缘牦牛山地区出露的牦牛山组是一套由冲积扇和扇三角洲相共同构成的陆相沉积组合,冲积扇相砾岩—粗砂岩组合主要分布于研究区SE侧,扇三角洲相砂岩—泥岩组合主要分布于研究区NW侧。古水流分析表明牦牛山组沉积物主要来自其S... 柴达木盆地北缘牦牛山地区出露的牦牛山组是一套由冲积扇和扇三角洲相共同构成的陆相沉积组合,冲积扇相砾岩—粗砂岩组合主要分布于研究区SE侧,扇三角洲相砂岩—泥岩组合主要分布于研究区NW侧。古水流分析表明牦牛山组沉积物主要来自其SE侧古隆起,但后期扇三角洲相包含少量来自NW和NE向的沉积物。该套沉积组合序列特征与区域上分布在牦牛山西侧同时期形成的湖泊相、滨浅海相沉积共同表明,柴达木盆地北缘在晚志留—早泥盆世时期存在一NW向倾斜的古斜坡,且晚期北侧发生抬升。砾岩和砂岩碎屑组成与区域岩石组合类型对比表明,牦牛山组沉积碎屑物主要来自于滩间山群。沉积组合序列特征、碎屑组成和区域构造背景综合研究表明,牦牛山组可能为柴达木板块向北俯冲过程中形成的局部断陷盆地的充填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冲积扇 扇三角洲 古地貌 牦牛山组 柴北缘
下载PDF
马海-大红沟凸起油气勘探成果与柴达木盆地北缘的勘探方向 被引量:48
5
作者 汪立群 徐凤银 +2 位作者 庞雄奇 陈琰 彭立才 《石油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3期21-25,32,共6页
对柴达木盆地北缘马海大红沟凸起区的勘探成果及油气成藏条件(包括烃源岩、储盖组合、构造与演化特征、成藏类型等)的分析结果表明,该区油气主要来源于周围的侏罗系生油凹陷,具有油气源多、储层厚度大、油气运移距离远、圈闭发育和油藏... 对柴达木盆地北缘马海大红沟凸起区的勘探成果及油气成藏条件(包括烃源岩、储盖组合、构造与演化特征、成藏类型等)的分析结果表明,该区油气主要来源于周围的侏罗系生油凹陷,具有油气源多、储层厚度大、油气运移距离远、圈闭发育和油藏分布多的特点。对其油气成藏主控因素的分析结果表明,柴达木盆地北缘发育的3大古凸起区是今后勘探的有利目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柴达木盆地北缘 古凸起 油气成藏 主控因素 有利勘探方向
下载PDF
华北地块北缘内蒙古固阳地区早二叠世岩体的侵位深度及其构造意义 被引量:10
6
作者 吴飞 张拴宏 +1 位作者 赵越 叶浩 《中国地质》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3期824-837,共14页
运用角闪石-斜长石温度计和角闪石全铝压力计估算的华北地块北缘内蒙古隆起西段固阳地区早二叠世花岗质岩体的结晶温度和侵位深度分别为679.1~728.7℃和15.6~19.8 km,表明自早二叠世以来,固阳地区至少有15.6km的地壳岩石被剥露.这一... 运用角闪石-斜长石温度计和角闪石全铝压力计估算的华北地块北缘内蒙古隆起西段固阳地区早二叠世花岗质岩体的结晶温度和侵位深度分别为679.1~728.7℃和15.6~19.8 km,表明自早二叠世以来,固阳地区至少有15.6km的地壳岩石被剥露.这一构造抬升及剥露是造成该区中—新元古代地层不连续分布及古生代—早中生代地层普遍缺失的最主要原因.岩体侵位深度与区域前二叠纪最大沉积地层厚度(13.0 kin)对比结果表明,早二叠世之前,华北地块北缘已经发生了明显的褶皱或逆冲构造变形,从而导致了地壳岩石的叠覆与加厚.这一早二叠世之前的构造变形及地壳加厚可能与晚古生代期间古亚洲洋板块向华北地块下俯冲有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侵位深度 花岗质岩体 角闪石全铝压力计 地壳抬升和剥露 内蒙古隆起 华北地块北缘
下载PDF
青藏高原北缘昆仑山中段构造隆升的磷灰石裂变径迹记录 被引量:31
7
作者 柏道远 孟德保 +1 位作者 刘耀荣 马铁球 《中国地质》 CAS CSCD 2003年第3期240-246,共7页
3组磷灰石裂变径迹年龄分别反映出阿尔金地块白垩纪末(69.5±2.9)Ma、昆仑山前山地带和昆仑山后山地带(高原区北缘)上新世晚期(4.2±0.8)Ma和(3.9±0.6)Ma、早更新世中期(1.66±0.31)Ma等3次构造抬升事件。根据磷灰石... 3组磷灰石裂变径迹年龄分别反映出阿尔金地块白垩纪末(69.5±2.9)Ma、昆仑山前山地带和昆仑山后山地带(高原区北缘)上新世晚期(4.2±0.8)Ma和(3.9±0.6)Ma、早更新世中期(1.66±0.31)Ma等3次构造抬升事件。根据磷灰石裂变径迹分析样品的古埋深及据前人有关资料推测的古地表高程,换算出样品的古海拔高程,再由高程差得出绝对构造抬升量,绝对抬升速率为绝对抬升量与时间(裂变径迹年龄)差之比。计算结果:阿尔金山北缘69Ma以来总共抬升了4940m,平均抬升速率为0.072mm/a。昆仑山前山地带4.15Ma至1.66Ma间总共抬升了1380m,平均抬升速率为0.55mm/a;1.66Ma以来总共抬升了4140m,平均抬升速率为2.49mm/a。昆仑山后山地带3.85Ma至1.66Ma间总共抬升量约为1500m,平均抬升速率为0.70mm/a;1.66Ma以来总共抬升量约为5140m,平均抬升速率为3.19mm/a。结合有关阶地特征及年龄,推算出21ka左右的晚更新世末以来昆仑山后山的抬升速率可能达11mm/a。昆仑山后山地带较前山地带4Ma以来相对抬升了1120m,二者的平均隆升速率比约为1.2。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青藏高原 昆仑山 构造隆升 磷灰石 裂变径迹
下载PDF
鲁西隆起北缘帚状构造的厘定及成因机制 被引量:21
8
作者 杜子图 陈建强 +3 位作者 王训练 田明中 周洪瑞 胡树庭 《中国区域地质》 CSCD 1999年第3期329-333,共5页
鲁西隆起北缘章丘—淄博一带,在古生界—中生界沉积盖层中,发育一系列规模不等的南北向—北北西向—北西向大型弧形脆性断裂构造带,它们均具有相似的变形特征和运动学机制,在平面上有规律地组合在一起,构成一个大型张扭性帚状断裂... 鲁西隆起北缘章丘—淄博一带,在古生界—中生界沉积盖层中,发育一系列规模不等的南北向—北北西向—北西向大型弧形脆性断裂构造带,它们均具有相似的变形特征和运动学机制,在平面上有规律地组合在一起,构成一个大型张扭性帚状断裂构造系统。其形成及演化受控于与其相毗邻的北北东向沂沭断裂带的活动,是沂沭断裂带在燕山晚期发生北北东向左行扭动所派生的低序次构造应力场的产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鲁西隆起北缘 帚状构造 成因机制 构造演化
下载PDF
塔西南坳陷麦盖提斜坡北缘断裂活动特征 被引量:10
9
作者 崔海峰 田雷 +1 位作者 张年春 刘军 《天然气工业》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12期35-44,共10页
塔里木盆地塔西南坳陷麦盖提斜坡北缘断裂活动与油气运聚关系密切。通过解析区内的色力布亚、康塔库木、罗斯塔格、鸟山及玛扎塔格等断裂的活动特征,明确了该斜坡北缘断裂的活动样式、形成期次及断裂发育的平面过渡关系,并进一步明晰了... 塔里木盆地塔西南坳陷麦盖提斜坡北缘断裂活动与油气运聚关系密切。通过解析区内的色力布亚、康塔库木、罗斯塔格、鸟山及玛扎塔格等断裂的活动特征,明确了该斜坡北缘断裂的活动样式、形成期次及断裂发育的平面过渡关系,并进一步明晰了断裂活动与油气成藏的关系。研究结果表明:(1)麦盖提斜坡北缘断裂活动与塔里木板块南缘造山带的形成及演化过程密切相关,断裂活动样式与巴楚隆起的整体变形协调,东段表现为向北凸出的弧形逆冲断裂,西段发育强烈的逆冲隆升和走滑断裂,而中段则为调节过渡带,导致断裂的挤压应力来自塔里木盆地南缘帕米尔高原与西昆仑造山带的持续碰撞;(2)麦盖提斜坡北缘可识别出早加里东期、晚海西期和喜马拉雅期断裂活动;(3)麦盖提斜坡北缘断裂发育正断层、盖层滑脱和基底卷入等构造样式;(4)麦盖提斜坡北缘断裂活动形成了构造圈闭,也为油气运移提供了通道。此外,板块南缘持续的挤压作用造成昆仑造山带走向分为西段北西向和东段近东西向两部分,与麦盖提斜坡北缘断裂走向较为一致。这也为塔西南坳陷中段发育北东向展布的南华系—震旦系裂谷提供了间接证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塔里木盆地 麦盖提斜坡北缘 巴楚隆起 西昆仑构造带 断裂构造样式 活动期次 构造圈闭 油气成藏
下载PDF
阿尔金北缘断裂雁丹图、长草沟河流阶地与构造抬升 被引量:1
10
作者 郑荣章 徐锡伟 +2 位作者 王峰 李建平 计凤桔 《地震地质》 EI CSCD 北大核心 2004年第2期189-199,共11页
宽谷及宽谷阶地的形成与流域内的构造抬升活动密切相关。文中在考察阿尔金北缘断裂东段雁丹图与长草沟宽谷的基础上 ,结合古气候资料 ,探讨了晚更新世晚期以来两地河流阶地所反映的构造抬升。雁丹图自约 16 1kaBP以来发育了 3级堆积阶... 宽谷及宽谷阶地的形成与流域内的构造抬升活动密切相关。文中在考察阿尔金北缘断裂东段雁丹图与长草沟宽谷的基础上 ,结合古气候资料 ,探讨了晚更新世晚期以来两地河流阶地所反映的构造抬升。雁丹图自约 16 1kaBP以来发育了 3级堆积阶地 (T1,T2 与T3) ,并出露埋藏主要宽谷。 3级阶地面年龄分别约为 16 1ka ,12 8ka ,6 2ka ,反映了 3次构造抬升的存在 ,代表了 3次构造抬升发生的时间。雁丹图自约 16 1kaBP以来的构造抬升速率约为 4 8~ 4 5mm/a ;12 8~ 6 2kaBP间的抬升速率约 6 4mm/a ;6 2kaBP以来为 3 1mm/a。长草沟在 7kaBP以来有 4级阶地发育 (T3,T2 ,T′1与T1) ,均为堆积阶地 ,并出露埋藏宽谷。其中T3与T2 出露埋藏主要宽谷 ,T′1与T1出露埋藏次要宽谷。T3,T2与T′13级阶地的阶地面年龄分别约为 7ka ,3ka,2 5ka。 4级阶地反映 2次构造抬升 ,一次在约 7kaBP ,一次在 3kaBP左右。自 7 0kaBP以来长草沟的抬升速率约为 5 9mm/a ,在 7~ 3kaBP间约为 7 0mm/a ,3kaBP以来约为 4 7mm/a。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构造抬升 断裂 古气候 晚更新世 宽谷
下载PDF
祁漫塔格北缘断裂晚第四纪以来活动特征初步研究 被引量:1
11
作者 邵延秀 葛伟鹏 +1 位作者 张波 苏琦 《地震工程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6期970-976,984,共8页
祁漫塔格北缘断裂处于青藏高原内部造山带地区,其构造活动反映了青藏高原的构造演化特征。本文采用活动构造和构造地貌相结合的研究方法,对该断裂的活动性进行初步分析研究。首先采用航卫片解译和野外调查,发现该断裂断错了山前全新世... 祁漫塔格北缘断裂处于青藏高原内部造山带地区,其构造活动反映了青藏高原的构造演化特征。本文采用活动构造和构造地貌相结合的研究方法,对该断裂的活动性进行初步分析研究。首先采用航卫片解译和野外调查,发现该断裂断错了山前全新世冲洪积扇,形成的断层陡坎高度在1.5~2.5m。通过扩散方程,并参考前人研究结果,认为祁漫塔格北缘断裂晚第四纪的抬升速率初步限定在1~2mm/a。我们基于数字高程模型提取的地形高程纵剖面和面积-高程积分,其结果也支持祁漫塔格北缘存在构造活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祁漫塔格北缘断裂 抬升速率 高程纵剖面 面积-高程积分
下载PDF
压扭走滑作用对深水碳酸盐岩储层的改造——以Sinjar隆起西翼为例
12
作者 赵中平 《石油实验地质》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2期198-204,共7页
通过分析阿拉伯板块北缘Sinjar隆起西翼始新统Chilou组—渐新统Jaddala组构造特征和油藏分布的关系,认为深部压扭走滑作用改造了浅层致密的深水碳酸盐岩沉积,使之成为良好的油气储层。这种改造和控制作用主要表现在2个方面:一是压扭走... 通过分析阿拉伯板块北缘Sinjar隆起西翼始新统Chilou组—渐新统Jaddala组构造特征和油藏分布的关系,认为深部压扭走滑作用改造了浅层致密的深水碳酸盐岩沉积,使之成为良好的油气储层。这种改造和控制作用主要表现在2个方面:一是压扭走滑作用控制了裂缝异常发育带和裂缝性储层的形成与分布;二是压扭走滑作用产生的同沉积局部斜列褶皱隆起遭受大气淡水与海水混合水的溶蚀作用,从而改善和提高了致密沉积物的储集能力。这一实例表明,致密的深水碳酸盐岩沉积经改造后具有良好的勘探潜力,在油气藏勘探和开发过程中应重视类似局部构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压扭走滑作用 裂缝性储层 孔隙性储层 深水碳酸盐岩 Sinjar隆起 阿拉伯板块北缘
下载PDF
Dongsha erosive channel on northern South China Sea Shelf and its induced Kuroshio South China Sea Branch 被引量:11
13
作者 LUAN XiWu ZHANG Liang PENG XueChao 《Science China Earth Sciences》 SCIE EI CAS 2012年第1期149-158,共10页
Based on a data base of multi-channel seismic profiles covered over Dongsha plateau of the northern South China Sea margin, we found that the sea bed morphology of northern South China Sea margin had been changed dram... Based on a data base of multi-channel seismic profiles covered over Dongsha plateau of the northern South China Sea margin, we found that the sea bed morphology of northern South China Sea margin had been changed dramatically after Dongsha uplifting, that sedimentary layer since Miocene age had been eroded with maximum eroded thickness more than 1000 m, and that an erosive channel had been formed of 20 km in width and 200 km in length and several hundreds meters in depth on the outer shelf of northern South China Sea. The erosive channel is parallel to the 600 m isobath line, stretching from northeast to the southwest north of Dongsha uplift. The Kuroshio intrudes the South China Sea through Luzon Strait both in winter time and summer time, and in the northern South China Sea margin area, the intruded Kuroshio Branch takes the form of Pacific-Indian Ocean Through Flow (PITH) in winter time, while the Luzon Strait Subsurface Inflow (LSSIF) in summer time, the routes of both PITH and LSSIF coincide well with the distribution of the erosive channel. After climbing from the northern slope up to the northern shelf, and after joined by the southward flow from the middle northern shelf of South China Sea, the Kuroshio Branch is strengthened and thus is able to erode the sea floor, and the shape of the erosive channel is a result of the long-term interaction between the Kuroshio South China Sea Branch and the Dongsha outer shelf sea floor. 展开更多
关键词 northern South China Sea margin Dongsha uplift erosion Dongsha erosive channel Kuroshio South China Sea Branch
原文传递
西秦岭北缘漳县地区上新统砾岩砾石特征及其地质意义 被引量:5
14
作者 许何弘昕 郭进京 +2 位作者 刘重庆 赵海涛 杜志锐 《地质通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10期1561-1572,共12页
西秦岭漳县地区保存了2套角度不整合分隔的新生代沉积地层单元,即下部渐新统—中新统含盐沉积地层和之上的上新统粗砾岩地层。通过对该地区上新统砾岩层的沉积旋回、砾岩中砾石大小、磨圆度、排列、成分等特征及垂向变化地观测统计分析... 西秦岭漳县地区保存了2套角度不整合分隔的新生代沉积地层单元,即下部渐新统—中新统含盐沉积地层和之上的上新统粗砾岩地层。通过对该地区上新统砾岩层的沉积旋回、砾岩中砾石大小、磨圆度、排列、成分等特征及垂向变化地观测统计分析,这套砾岩及砾石主要特征可以归纳为:①这套砾岩主要由厚层中-粗砾砾岩组成,厚度达480 m,呈近水平或缓倾斜角度不整合在下伏渐新统—中新统之上,自下而上可以分为洪积砾岩、冲积砾岩、冲洪积砾岩、冲积砾岩和冲洪积砾岩5个岩性段;②砾岩的砾石大小混杂,粒径分布范围大,最大粒径达120~240 mm,但以10~80 mm粒径砾石为主,砂砾质胶结,基质支撑为主,下部发育颗粒支撑筛状砾岩,砾石以次棱角状-次圆状为主,个别层位可见滚圆状砾石;③砾石成分为复成分,主要以灰绿色变质长石砂岩、长石石英砂岩、灰色或肉红色灰岩和斑状花岗岩、花岗闪长岩或闪长玢岩为主,且不同岩性段的砾石成分差异明显,洪积砾岩段以花岗质岩石和各种砂岩为主,而冲积砾岩段以灰岩砾石为主,且砾石磨圆度较好;④砾石叠瓦斜列方向主要指向南,指示了自南向北的古流向。根据这套砾岩的特征,结合其空间分布受向南陡倾的F2逆冲断层控制,以及砾石成分与西秦岭造山带岩石组成的一致性分析,认为这套上新统粗砾岩是以西秦岭北缘断层为边界的山前近源快速堆积的冲洪积扇沉积,具有再生前陆粗磨拉石盆地性质。结合青藏高原东北缘出现的一系列时代相同、构造背景一致的基本类似的粗砾岩,如循化盆地甘家砾岩和临夏盆地的积石山砾岩等,提出西秦岭北缘漳县地区的这套上新统砾岩是印度-欧亚板块碰撞汇聚向北扩展到青藏高原东北缘西秦岭北缘构造边界,不仅造成西秦岭造山带快速隆升,且引发了北缘断裂带复活而强烈向北逆冲,从而形成的再生前陆磨拉石盆地沉积的认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西秦岭北缘 上新统砾岩 砾石特征 磨拉石盆地 高原隆升
下载PDF
西秦岭北缘漳县地区上新统韩家沟砾岩沉积特征及其地质意义 被引量:3
15
作者 毕娜 郭进京 +1 位作者 韩文峰 赵海涛 《地质通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9期1616-1624,共9页
青藏高原东北缘西秦岭北缘构造带的漳县地区出露一套具有磨拉石沉积特征的上新统韩家沟砾岩。其现今的空间分布和沉积特征对于认识青藏高原东北缘新生代构造演化和地壳隆升具有重要的科学意义。通过对上新统韩家沟砾岩层的厚度、砾石成... 青藏高原东北缘西秦岭北缘构造带的漳县地区出露一套具有磨拉石沉积特征的上新统韩家沟砾岩。其现今的空间分布和沉积特征对于认识青藏高原东北缘新生代构造演化和地壳隆升具有重要的科学意义。通过对上新统韩家沟砾岩层的厚度、砾石成分、形态和粒度特征、古流向特征、物源特征等研究,探讨其沉积环境和形成的构造背景。提出了西秦岭北缘上新统韩家沟砾岩代表新近纪上新世以来,西秦岭地块向北逆冲推覆构造背景下形成前陆磨拉石盆地沉积的认识。该区域上新统韩家沟砾岩现今出露最高高程与北缘断裂带之南的山顶夷平面高程相近,可能指示了其形成之后和西秦岭一起经历了长期的侵蚀夷平,最后在新近纪末期或第四纪初形成了统一夷平面。该夷平面代表了青藏高原东北缘地壳隆升的起点,新近纪末期以来,该夷平面的隆升、侵蚀和解体记录了青藏高原东北缘地壳隆升过程,即青藏高原东北缘真正隆升是新近纪末期或第四纪以来的地质事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西秦岭北缘 上新世韩家沟砾岩 磨拉石盆地 青藏高原东北缘隆升
下载PDF
西秦岭北缘构造带漳县地区夷平面和沟谷水系地貌特征分析
16
作者 崔梦瑶 郭进京 +2 位作者 沈迪 于美娜 宫恩麟 《天津城建大学学报》 CAS 2021年第5期329-332,共4页
基于30 M分辨率DEM影像数据,利用数字高程模型技术和GIS空间分析,对西秦岭北缘漳县地区夷平面和沟谷水系等信息提取,结合区域地层岩石、断裂构造分析,得到结论:①该地区山顶夷平面形成于上新世之后,也就是第四纪初,夷平面的解体和沟谷... 基于30 M分辨率DEM影像数据,利用数字高程模型技术和GIS空间分析,对西秦岭北缘漳县地区夷平面和沟谷水系等信息提取,结合区域地层岩石、断裂构造分析,得到结论:①该地区山顶夷平面形成于上新世之后,也就是第四纪初,夷平面的解体和沟谷水系、多级河流阶地发育才标志着西秦岭北缘的地壳隆升;②该地区存在东西、北西、近南北和北东四个沟谷水系优势方向,这与该地区构造统计节理的四个优势方向基本吻合,并且一级水系漳河走向与区域近东西向断层走向展布相吻合,这说明西秦岭北缘漳县地区沟谷水系方向主要受断层和构造节理控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西秦岭北缘 夷平面 沟谷水系 断裂构造 地壳隆升
下载PDF
南海北部陆坡晚白垩世构造逆冲及其成因 被引量:7
17
作者 王长势 朱伟林 +1 位作者 钟锴 许长海 《地球科学(中国地质大学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9期1505-1516,共12页
地震资料显示南海北部中生界发育褶皱和逆冲断层等挤压构造,但目前对其成因仍存在争议.通过对南海北部珠江口盆地东南部陆坡的二维地震剖面进行研究,发现在云荔低隆起-兴荔凸起-兴宁凹陷一带存在2条近NW-SE走向并往NE方向逆冲的逆断层,... 地震资料显示南海北部中生界发育褶皱和逆冲断层等挤压构造,但目前对其成因仍存在争议.通过对南海北部珠江口盆地东南部陆坡的二维地震剖面进行研究,发现在云荔低隆起-兴荔凸起-兴宁凹陷一带存在2条近NW-SE走向并往NE方向逆冲的逆断层,在东沙隆起南部有2条近南-北走向并具有压扭性质的走滑断层,上述4条断层的平面延伸距离分别约为130、110、55和58km.综合分析可知,现今位于南海南部的礼乐-巴拉望地块经中侏罗世-早白垩世与华南陆缘发生软碰撞后,在晚白垩世与华南陆缘在现今荔湾-兴宁凹陷一带进行最后的"焊接缝合",而上述4条断层可作为该次"焊接缝合"的间接证据.由于太平洋向华南的俯冲板片在晚白垩世发生了后撤,华南大陆边缘在晚白垩世末开始张裂之前可能整体为区域均衡抬升、局部陆-陆碰撞缝合的构造格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南海北部陆缘 礼乐-巴拉望地块 晚白垩世 逆冲断层 走滑断层 碰撞缝合 均衡抬升 海洋地质
原文传递
西秦岭北缘漳河阶地发育特征与成因分析 被引量:2
18
作者 王利晓 郭进京 +2 位作者 马春田 刘林 赵海涛 《干旱区资源与环境》 CSSCI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7期181-186,共6页
漳河漳县段沿西秦岭北缘断层发育,其南岸保存了良好的四级阶地,Ⅰ级阶地为堆积阶地,局部为基座阶地,Ⅱ、Ⅲ级阶地为基座阶地,Ⅳ级阶地为侵蚀阶地。漳河阶地上覆堆积物特点反映了其形成主要受构造抬升控制,气候变化影响较小。漳河阶地的... 漳河漳县段沿西秦岭北缘断层发育,其南岸保存了良好的四级阶地,Ⅰ级阶地为堆积阶地,局部为基座阶地,Ⅱ、Ⅲ级阶地为基座阶地,Ⅳ级阶地为侵蚀阶地。漳河阶地上覆堆积物特点反映了其形成主要受构造抬升控制,气候变化影响较小。漳河阶地的抬升速率指示了西秦岭北缘地区在晚更新世中晚期经历了短暂的缓和隆升后,全新世以来具有加速隆升的趋势。阶地发育频率可能受到了气候变化的影响使其与隆升速率不具有正相关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河流阶地 漳河 堆积物 构造隆升 西秦岭北缘
原文传递
青藏高原向东挤出与向北扩展--高原隆升深部过程之探讨 被引量:13
19
作者 叶卓 高锐 +4 位作者 李秋生 徐啸 黄兴富 熊小松 李文辉 《科学通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31期3217-3228,共12页
青藏高原下方的软弱物质在印度-欧亚大陆的汇聚挤压作用下,从增厚、抬升的高原中部向东部逃逸挤出.本文基于一条宽频地震密集台站剖面观测给出的青藏高原-秦岭构造转换带地壳和上地幔顶部结构断面,结合前人的地质和地球物理学研究成果,... 青藏高原下方的软弱物质在印度-欧亚大陆的汇聚挤压作用下,从增厚、抬升的高原中部向东部逃逸挤出.本文基于一条宽频地震密集台站剖面观测给出的青藏高原-秦岭构造转换带地壳和上地幔顶部结构断面,结合前人的地质和地球物理学研究成果,探讨了青藏高原物质向东的挤出,揭示秦岭作为一个可能的通道,将如何协调青藏高原物质的挤出,进而探讨上述地球动力学过程如何影响高原东缘的隆升和扩展,并对比了青藏高原东缘和北缘的地壳变形增厚机制以及地幔岩石圈行为模式之差异.研究结果揭示了,受区域大型断裂带控制的中下地壳软弱物质挤出和由软流圈地幔流触发的岩石圈底部拆沉导致的重力均衡,可能同时在青藏高原东缘下方发生,断裂和块体控制的壳内软弱物质挤出可能是青藏高原东缘边界带上大地震发生的一个重要深部孕震机制.上述两个机制的共同作用导致了青藏高原东缘与秦岭以及四川盆地构造转换带区域的高原隆升和扩展.青藏高原东缘物质挤出的深部过程与处于青藏高原北缘的青藏高原-阿拉善构造转换带区域的高原向北扩展之深部机制存在差异,而造成高原北缘与东缘差异隆升模式的根本动力学原因,可能是从青藏高原中东部(青藏高原内部)到高原北缘岩石圈性质的横向变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青藏高原东缘与北缘 高原隆升 深部过程 岩石圈拆沉 地壳流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