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4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Identification and fine mapping of quantitative trait loci for the number of vascular bundle in maize stem 被引量:9
1
作者 Cheng Huang Qiuyue Chen +3 位作者 Guanghui Xu Dingyi Xu Jinge Tian Feng Tian 《Journal of Integrative Plant Biology》 SCIE CAS CSCD 2016年第1期81-90,共10页
Studies that investigated the genetic basis of source and sink related traits have been widely conducted.However, the vascular system that links source and sink received much less attention. When maize was domesticate... Studies that investigated the genetic basis of source and sink related traits have been widely conducted.However, the vascular system that links source and sink received much less attention. When maize was domesticated from its wild ancestor, teosinte, the external morphology has changed dramatically; however, less is known for the internal anatomy changes. In this study, using a large maize-teosinte experimental population, we performed a high-resolution quantitative trait locus(QTL) mapping for the number of vascular bundle in the uppermost internode of maize stem.The results showed that vascular bundle number is dominated by a large number of small-effect QTLs, in which a total of 16 QTLs that jointly accounts for 52.2% of phenotypic variation were detected, with no single QTL explaining more than 6% of variation. Different from QTLs for typical domestication traits, QTLs for vascular bundle number might not be under directional selection following domestication.Using Near Isogenic Lines(NILs) developed from heterogeneous inbred family(HIF), we further validated the effect of one QTL qVb9-2 on chromosome 9 and fine mapped the QTL to a 1.8-Mb physical region. This study provides important insights for the genetic architecture of vascular bundle number in maize stem and sets basis for cloning of qVb9-2. 展开更多
关键词 FINE-MAPPING genetic architecture MAIZE quantitativetrait locus vascular bundle number
原文传递
小管径管束外含空气的蒸汽冷凝传热特性分析
2
作者 宋代勇 孙中宁 +3 位作者 张楠 封有才 毛亚蔚 彭翔 《哈尔滨工程大学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7期1227-1233,共7页
针对空气-蒸汽冷凝高效排热问题,本文采用CFD方法进行了小管径管束外冷凝传热特性分析。通过对不同管束结构进行建模并对管径为d、3排多列管等典型结构的综合分析发现:管间距较小时(≤2 d),空气层的叠加效应是影响小管径管束冷凝传热的... 针对空气-蒸汽冷凝高效排热问题,本文采用CFD方法进行了小管径管束外冷凝传热特性分析。通过对不同管束结构进行建模并对管径为d、3排多列管等典型结构的综合分析发现:管间距较小时(≤2 d),空气层的叠加效应是影响小管径管束冷凝传热的关键因素,冷凝换热系数略低于大管径管束且明显低于单管。大管间距(>2 d)条件下,管束抽吸效应成为主控因素,使小管径管束冷凝传热系数高于大管径管束,甚至超过单管起到强化传热作用。管束结构布置方案对空气-蒸汽冷凝传热特性同样具有显著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蒸汽冷凝 不凝性气体 小管径 管间距 管束列数 C形管束 换热系数 数值模拟
下载PDF
小径级圆竹顺纹抗压强度及其影响因素
3
作者 代福宽 汪紫微 +2 位作者 王汉坤 田根林 王传贵 《浙江农林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6期1341-1347,共7页
【目的】探究测试小径级圆竹顺纹抗压强度的方法,以及纤维鞘体积分数和维管束分布密度对顺纹抗压强度的影响。【方法】以苦竹Pleioblastus amarus、篌竹Phyllostachys nidularia、水竹Phyllostachys heteroclada和早园竹Phyllostachys p... 【目的】探究测试小径级圆竹顺纹抗压强度的方法,以及纤维鞘体积分数和维管束分布密度对顺纹抗压强度的影响。【方法】以苦竹Pleioblastus amarus、篌竹Phyllostachys nidularia、水竹Phyllostachys heteroclada和早园竹Phyllostachys propinqua等4种小径级竹材(胸高直径50 mm以下)为研究对象,采用圆竹形式的试件探究小径级竹材的顺纹抗压性能测试方法,测试不同长径比(试件长度与直径的比值)试件对顺纹抗压强度的影响。同时,利用基于YOLO深度学习算法开发竹材维管束检测模型对维管束数量和纤维鞘面积进行测定,以探索其对顺纹抗压强度的影响。【结果】不同长径比试件测试结果并无显著性差异,以数据稳定性为准,则2.0倍长径比试件测试结果较为合理。采用该长径比试件测试,早园竹顺纹抗压强度最大,为82.91 MPa,水竹顺纹抗压强度最小,为67.01 MPa。篌竹纤维鞘组织比量最大,为35.64%,水竹最小,为33.05%。苦竹的维管束分布密度最大,达7.94个·mm^(−2),早园竹最小,为5.77个·mm^(−2)。将不同种竹材作为整体对象的研究表明:纤维鞘体积分数正向影响顺纹抗压强度,而维管束分布密度对顺纹抗压强度的影响较小。【结论】小径级竹材顺纹抗压强度的测试宜采用2.0倍长径比试件,控制试件在(90±30)s内压溃。该试验选用的小径级竹材的顺纹抗压性能较为优异,纤维鞘体积分数(y)与顺纹抗压强度(x)之间存在y=260.44x-18.26线性相关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小径级竹材 抗压强度 测试方法 纤维鞘体积分数 维管束分布密度
下载PDF
小管径顺排管束单元换热特性实验研究
4
作者 覃扬佳 闻洁 亓少帅 《燃气涡轮试验与研究》 2023年第2期28-33,共6页
小管径管束的管外对流换热系数对航空发动机用紧凑换热器的设计至关重要。为探究小管径光管管束的管外对流换热特性,设计了不同横向管间距比和流向管排数的顺排光管管束换热单元,并通过实验方法分析了管束横向管间距比、流向管排数和流... 小管径管束的管外对流换热系数对航空发动机用紧凑换热器的设计至关重要。为探究小管径光管管束的管外对流换热特性,设计了不同横向管间距比和流向管排数的顺排光管管束换热单元,并通过实验方法分析了管束横向管间距比、流向管排数和流动雷诺数对管束平均管外对流换热系数的影响。结果表明:经典换热经验关系式对小管径管束的管外努塞尔数预测误差基本在10%以内;不同横向管间距比下管束的管外换热努塞尔数随流动雷诺数增加的趋势不同,相比于大横向管间距比,小横向管间距比下管外努塞尔数在低雷诺数时增加更快,在高雷诺数时则增加更慢;管束的平均管外努塞尔数随着流向管排数的增加而增加,且小横向管间距比时管束流动更快达到充分发展状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航空发动机 顺排管束 小管径 管外努塞尔数 横向间距比 流向管排数
下载PDF
小麦穗轴和小穗轴维管束系统及与穗部生产力关系的研究 被引量:42
5
作者 李金才 魏凤珍 丁显萍 《作物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9年第3期315-319,共5页
研究了安徽省小麦主栽品种扬麦5号和博爱7422穗轴节片的大维管束和小维管束数目及横截面积,并分析其发达程度与穗部生产力的关系.结果表明:穗轴大、小维管束数目沿穗轴自下而上逐减,但下降幅度随穗轴节位而异.大维管束数目,在基部1~4... 研究了安徽省小麦主栽品种扬麦5号和博爱7422穗轴节片的大维管束和小维管束数目及横截面积,并分析其发达程度与穗部生产力的关系.结果表明:穗轴大、小维管束数目沿穗轴自下而上逐减,但下降幅度随穗轴节位而异.大维管束数目,在基部1~4节片平均每节减少不到1个,5~11节片平均每节减少l~2个,12节片以上的下降速率随穗子大小而异,平均有3条大维管束直接通向顶小穗.小维管束数目减少主要在穗轴基部1~6节片之间.大维管束横截面积从基部到中部节片沿穗轴逐增然后渐降.统计分析表明穗轴节片间大维管束数目和横截面积的下降幅度及小穗轴基部大维管束发育程度,与小穗结实粒数和粒重呈极显著正相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穗轴 小穗轴 维管束 结实粒数 粒重 小麦
下载PDF
云南元江普通野生稻穗颈维管束和穗部性状的QTL分析 被引量:17
6
作者 荆彦辉 孙传清 +5 位作者 谭禄宾 付永彩 张培江 徐正进 陈温福 王象坤 《Acta Genetica Sinica》 SCIE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2期178-182,共5页
以云南元江普通野生稻为供体亲本 ,籼稻品种特青为轮回亲本构建高代回交群体 ,用SSR标记构建连锁图谱 ,在第 1、2、3、4、7和 1 0染色体上定位到 7个控制穗颈大维管束数的QTL ,在第 1、2、3、4和 8染色体上定位到5个控制穗颈小维管束数... 以云南元江普通野生稻为供体亲本 ,籼稻品种特青为轮回亲本构建高代回交群体 ,用SSR标记构建连锁图谱 ,在第 1、2、3、4、7和 1 0染色体上定位到 7个控制穗颈大维管束数的QTL ,在第 1、2、3、4和 8染色体上定位到5个控制穗颈小维管束数的QTL ,在第 1 1和 1 2以外的 1 0条染色体上 ,共定位到 1 5个控制穗一、二次枝梗数和穗颖花数QTL。来自野生稻的等位基因大多表现负效 ,能显著减少群体的穗颈维管束数、枝梗数和颖花数 ,说明从野生稻演化成栽培稻的过程中 ,可能淘汰了一些对产量不利的QTL ,保留了有利的QTL。相当一部分控制穗颈维管束数、枝梗数及颖花数的QTL在染色体上成簇分布或紧密连锁 ,且加性效应的方向一致 ,从理论上解释了这些性状表型显著相关的遗传基础 ,同时也说明在人工选择或自然选择下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普通野生稻 维管束 穗枝梗数 颖花数 数量性状基因座(QTL)
下载PDF
水稻穗颈及第2节间维管束数的遗传分析 被引量:3
7
作者 李金泉 徐正进 +2 位作者 荆彦辉 姜健 陈温福 《华南农业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2年第3期5-8,共4页
以沈农 8936 6等 4个亲本进行完全双列杂交 ,对水稻穗颈和第 2节间大、小维管束数采用加性 -显性模型进行遗传分析 .结果表明 :维管束性状的遗传以加性效应为主 ,狭义遗传力介于 0 4 15 1~ 0 5 5 19之间 .显性效应值达到显著水平的... 以沈农 8936 6等 4个亲本进行完全双列杂交 ,对水稻穗颈和第 2节间大、小维管束数采用加性 -显性模型进行遗传分析 .结果表明 :维管束性状的遗传以加性效应为主 ,狭义遗传力介于 0 4 15 1~ 0 5 5 19之间 .显性效应值达到显著水平的杂交组合和性状不多 ,杂种优势较弱 .穗颈大维管束数与 1次枝梗数、2次枝梗数、2次枝梗颖花数、结实率、穗颈小维管束数与 1次枝梗数、第 2节间小维管束数与 2次枝梗数及 2次枝梗颖花数之间具有显著或极显著的加性相关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水稻 穗颈 第2节间 维管束数 遗传分析 加性-显性模型
下载PDF
两系杂交稻穗部解剖特征及其与结实关系的研究 被引量:16
8
作者 李木英 潘晓华 石庆华 《江西农业大学学报》 CAS CSCD 2000年第2期147-151,共5页
选用不同类型两系杂交稻组合进行穗部解剖构造和籽粒结实分布的研究 ,结果表明籼粳杂交稻组合1 2 86S/ 2 41 0在穗颈节上的维管束数和面积均大于其它组合 ,但其韧皮部占维管束面积比率则小于汕优 6 3和两优培特 ;结实颖花主要分布在一... 选用不同类型两系杂交稻组合进行穗部解剖构造和籽粒结实分布的研究 ,结果表明籼粳杂交稻组合1 2 86S/ 2 41 0在穗颈节上的维管束数和面积均大于其它组合 ,但其韧皮部占维管束面积比率则小于汕优 6 3和两优培特 ;结实颖花主要分布在一次枝梗和中上部二次枝梗上 ,空秕粒分布在中下部二次枝梗上 ;穗颈节上可分配给每朵颖花的韧皮部面积 ,1 2 86S/ 2 41 0 >鄂粳杂一号 >汕优 6 3>两优培特 ;上部二次枝梗上的结实颖花平均占有的韧皮部面积大于下部二次枝梗 ,1 2 86S/ 2 41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两系杂交稻 穗部 维管束数 韧皮部面积 结实性
下载PDF
亚洲栽培稻籼粳亚种差异及主要分类方法研究进展 被引量:3
9
作者 张战 毛艇 +2 位作者 李鑫 赵一洲 杨明飞 《北方水稻》 CAS 2013年第2期66-69,共4页
亚洲栽培稻主要分籼粳两个亚种,无论从外部形态特征、解剖性状还是遗传物质来看,籼粳都各有其特征,因而形成了基于形态特征、解剖结构的表型性状分类法和基于遗传物质差异的分子标记分类法。通过总结籼粳间表型及遗传物质的差异及依此... 亚洲栽培稻主要分籼粳两个亚种,无论从外部形态特征、解剖性状还是遗传物质来看,籼粳都各有其特征,因而形成了基于形态特征、解剖结构的表型性状分类法和基于遗传物质差异的分子标记分类法。通过总结籼粳间表型及遗传物质的差异及依此形成的分类方法,探讨了随着籼粳杂交育种方法的进行,两种分类方法的准确性及适应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籼粳亚种 亚种分类 程氏指数 维管束数目 分子标记
下载PDF
播种密度对小麦茎秆大维管束系统和穗部发育的影响 被引量:13
10
作者 李金才 陈峰 《安徽农业科学》 CAS 1996年第3期217-219,共3页
研究了不同播种密度与小麦地上部伸长节间大维管束系统和穗部生产力之间的关系。结果表明:不同播种密度显著影响地上部伸长节间大维管束发达程度(大维管束数目和横截面积)和穗部生产力,其发达程度与穗部生产力呈显著正相关。播种密... 研究了不同播种密度与小麦地上部伸长节间大维管束系统和穗部生产力之间的关系。结果表明:不同播种密度显著影响地上部伸长节间大维管束发达程度(大维管束数目和横截面积)和穗部生产力,其发达程度与穗部生产力呈显著正相关。播种密度的差异显著影响地上伸长节间茎壁厚度、节间长度和粗度及茎高,从而影响到小麦的抗倒能力。同时,不同播种密度也显著影响单位面积穗数、单穗结实粒数、单穗重及经济产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播种密度 大维管束系统 小穗数 单穗重 小麦
下载PDF
高产小麦几个性状的相关性研究 被引量:4
11
作者 慕晓茜 慕美财 刘新程 《中国生态农业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4期787-791,共5页
为了解高产小麦在"稳叶控株增穗"栽培途径下产量及有关性状间的相关关系,寻找该途径的优势及产量进一步提高的限制因素,本文用SPSS软件对47块采用该途径、单产在7243~10610kg·hm-2范围内麦田的产量、单位面积穗数、穗... 为了解高产小麦在"稳叶控株增穗"栽培途径下产量及有关性状间的相关关系,寻找该途径的优势及产量进一步提高的限制因素,本文用SPSS软件对47块采用该途径、单产在7243~10610kg·hm-2范围内麦田的产量、单位面积穗数、穗粒数、粒重、籽粒最大容积、穗颈维管束数、群体维管束数7个性状进行了性状相关性分析。研究表明,产量三因素中只有粒重与产量呈显著正相关关系,说明粒重是影响"稳叶控株增穗"途径产量提高的主要因素,且粒重与籽粒最大容积呈极显著正相关关系,认为采取一定措施来增大籽粒最大容积将是提高粒重,进而提高产量的有效途径。群体维管束总数与单位面积穗数呈极显著正相关关系,表明增加单位面积穗数可达到畅流的目的。研究还对粒重与籽粒最大容积进行曲线拟合,拟合方程为y=12.925+0.479x,对群体维管束数与穗数之间进行曲线拟合,拟合方程为y=-14.231+2.685lnx。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产小麦 稳叶控株增穗 产量因素 穗颈维管束 籽粒容积 性状相关性分析 曲线拟合 SPSS软件
下载PDF
不同玉米自交系茎秆上部维管束数目的差异分析 被引量:8
12
作者 杨硕 郑云霄 +5 位作者 黄亚群 祝丽英 赵永锋 贾晓艳 陈景堂 郭晋杰 《植物遗传资源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2期466-475,共10页
茎秆维管束数目是玉米养分运输和抗倒伏的关键影响因素,本研究以遗传丰富的172份玉米自交系为研究材料,对茎秆上部小维管束和大维管束数目进行差异性分析,并通过不同杂种优势群的玉米茎秆上部维管束数目多重比较,分析各杂种优势群维管... 茎秆维管束数目是玉米养分运输和抗倒伏的关键影响因素,本研究以遗传丰富的172份玉米自交系为研究材料,对茎秆上部小维管束和大维管束数目进行差异性分析,并通过不同杂种优势群的玉米茎秆上部维管束数目多重比较,分析各杂种优势群维管束数目变化趋势。研究结果表明:在不同玉米自交系中,茎秆上部小维管束和大维管束数目变异系数分别为16.67%~21.69%、25.83%~32.19%;小维管束和大维管束数目在不同自交系间的差异均达到极显著水平;小维管束和大维管束数目的广义遗传力分别为78.87%、82.58%;小维管束和大维管束数目在不同环境下均呈正相关关系。多重比较结果表明,各杂种优势群自交系茎秆上部小维管束和大维管束数目趋势一致,由少到多均依次为:兰卡斯特群、瑞德群、P群、旅大红骨群、唐四平头群。本研究初步了解了不同玉米自交系中维管束数目的遗传变异规律,并为进一步QTL定位和基因克隆奠定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玉米 自交系 茎秆 小维管束数目 大维管束数目
下载PDF
生态条件对水稻茎秆维管束数的影响 被引量:8
13
作者 黄璜 《仲恺农业技术学院学报》 1994年第2期9-15,共7页
本研究表明生态条件对茎秆节间大维管束数具有影响,与对一次枝梗数、颖花数等的影响具有同向效应;稻株茎秆各节间大维管束数在水稻群体中具有连续变异,具有数量性状的特征;对穗颈节间大维管束数的影响始于秧田期,本田期环境直接影... 本研究表明生态条件对茎秆节间大维管束数具有影响,与对一次枝梗数、颖花数等的影响具有同向效应;稻株茎秆各节间大维管束数在水稻群体中具有连续变异,具有数量性状的特征;对穗颈节间大维管束数的影响始于秧田期,本田期环境直接影响穗颈节间维管束分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态条件 维管束数 水稻
下载PDF
横掠叉排管束传热特性的数值研究
14
作者 覃扬佳 庄来鹤 +2 位作者 刘启航 刘志伟 闻洁 《航空动力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11期2718-2728,共11页
为验证基于大管径实验数据的经典传热关联式在小尺度管束传热问题上的适用性,针对横掠叉排管束的管外流动换热特性进行了数值研究。在建立了确定变几何结构合理网格密度的方法基础上,探究了大参数范围内管径、管间距比和雷诺数对管外传... 为验证基于大管径实验数据的经典传热关联式在小尺度管束传热问题上的适用性,针对横掠叉排管束的管外流动换热特性进行了数值研究。在建立了确定变几何结构合理网格密度的方法基础上,探究了大参数范围内管径、管间距比和雷诺数对管外传热努塞尔数和流动特征的影响规律。结果表明:(1)管排流动马赫数小于0.1时,雷诺数不变,管径对管外努塞尔数影响很小,不同管径对应的管外流动特征差别很小;(2)管间距比通过改变管外的流动特征来影响管外努塞尔数,且雷诺数和管径不变时,努塞尔数分布在特定管间距比范围内存在峰值区;(3)需要更为具体的分段函数来拟合传热关联式以准确预测努塞尔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叉排管束 努塞尔数 小尺度 管径 间距比 流动结构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