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38篇文章
< 1 2 1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Mesozoic Volcanic-Intrusive Complexes in the Coastal Area of Southeastern Zhejiang Province: Their Features, Petrogenesis and Distribution Pattern
1
作者 Du Yangsong Wang Dezi Chen Kerong Department of Earth Sciences, Nanjing University, Nanjing 《Acta Geologica Sinica(English Edition)》 SCIE CAS CSCD 1991年第1期37-49,共13页
On the basis of previous studies and by means of field geological, remote sensing, petrographical,mineralogical, petrochemical and geochemical investigations, the authors studied the temporal-spatial distribu-tion of ... On the basis of previous studies and by means of field geological, remote sensing, petrographical,mineralogical, petrochemical and geochemical investigations, the authors studied the temporal-spatial distribu-tion of the regional structures, volcanic structures and products of volcanic activity in the coastal area ofsoutheastern Zhejiang. On the basis and through a systematic comparison of the products of magmatism in thearea, it is considered that there exists a compsite volcanic structural belt composed of linear and circular struc-tures and it has been demonstrated that there exist volcanic intrusive complexes--'trinity' composed of vol-canic, subvolcanic and plutonic rocks. It is suggested that the volcanic intrusive complexes in the area belong tothe typical syntexis series and that its materials were derived from a mixed source of crust and mantle. 展开更多
关键词 Petrogenesis and Distribution Pattern their Features Mesozoic Volcanic-Intrusive Complexes in the Coastal area of Southeastern zhejiang province
下载PDF
Zircon and Apatite U-Pb Geochronology and Geochemistry of the Mafic Dykes in the Shuangxiwu Area, Northwestern Zhejiang Province: Constraints on the Initial Time of Neoproterozoic Rifting in South China
2
作者 ZHANG Fengfeng WANG Xiaolei 《Acta Geologica Sinica(English Edition)》 SCIE CAS CSCD 2016年第S1期135-,共1页
Previous studies have shown that there are some ca.770–750 Ma mafic dykes at the western segment of the Neoproterozoic Jiangnan orogen(JO),and they represent post-orogenic magmatism due to orogenic collapse(Wang
关键词 Pb Northwestern zhejiang province Zircon and Apatite U-Pb Geochronology and Geochemistry of the Mafic Dykes in the Shuangxiwu area Constraints on the Initial Time of Neoproterozoic Rifting in South China
下载PDF
Study on the Industrial Structure and Peasants' Income in the Mountainous Areas in Zhejiang Province
3
作者 YU Hai-lin WU Yun-qin 《Asian Agricultural Research》 2012年第12期79-83,共5页
With the constant increase of farmers' incomes, the declining ratio of low-income farmers and the development of rural economy in the mountainous areas of Zhejiang Province, the farmers gain much more transfer inc... With the constant increase of farmers' incomes, the declining ratio of low-income farmers and the development of rural economy in the mountainous areas of Zhejiang Province, the farmers gain much more transfer income from the secondary allocation and their lives were greatly improved. But due to the uneven economic development, the agricultural development level of different land forms differs greatly and there is still a large gap between the incomes of urban and rural residents. In this paper, through an in-depth analysis of the farmers' income, agricultural industrial structure and urban-rural income gap in different mountainous areas of Zhejiang Province, some advices were proposed to increase the farmers' incomes. 展开更多
关键词 zhejiang province MOUNTAIN areas Industrial struct
下载PDF
Conservation of the Important Agricultural Heritage Systems in the Economically Developed Area:Experiences,Problems and Solutions——A Case Study of Zhejiang Province 被引量:4
4
作者 GU Xingguo JIAO Wenjun +1 位作者 SUN Yehong WANG Bin 《Journal of Resources and Ecology》 CSCD 2021年第4期513-521,共9页
Zhejiang Province,located in the Yangtze River Delta region,is representative of China’s economically developed areas.It enjoys superior natural conditions and a long history of agriculture,and is a comprehensive agr... Zhejiang Province,located in the Yangtze River Delta region,is representative of China’s economically developed areas.It enjoys superior natural conditions and a long history of agriculture,and is a comprehensive agricultural area with integrated development of agriculture,forestry,animal husbandry and fishery.It has nurtured the farming culture represented by Hemudu culture and Liangzhu culture,which have given rise to numerous precious Agricultural Heritage Systems.At present,Zhejiang Province has three of the world’s Globally Important Agricultural Heritage Systems(GIAHS)and 12 China Nationally Important Agricultural Heritage Systems(China-NIAHS),so it not only has the largest number of heritages in China,but it has also attained remarkable achievements in heritage conservation.Taking Zhejiang Province as an example in combination with the rural revitalization strategy,this paper summarizes the achievements in the protection of Important Agricultural Heritage Systems(IAHS)in Zhejiang Province during the past 15 years from the aspects of increasing farmers’income,cultural Inheritance and industrial upgrading,as well as the conservation experiences in government promotion,community initiative,enterprise participation,technology driving and social linkage.Further,in view of the problems that exist in the current heritage protection,such as imperfect management of heritage sites,low participation of community residents,lack of special protection funds,and imperfect provincial management system,the following countermeasures and suggestions are put forward:(1)Improve the management mechanism for the conservation and development of Agricultural Heritage Systems;(2)Develop regional public branding of agricultural products in Agricultural Heritage System sites;(3)Increase the Agricultural Heritage System science education as well as cultural and creative product development;(4)Carry out the evaluation and recognition of IAHS at the provincial level;and(5)Provide substantial support and input to the conservation and utilization of IAHS.This study can provide some guidance for the conservation of IAHS in Zhejiang Province and it provides important reference for IAHS in the economically developed areas in China. 展开更多
关键词 Important Agricultural Heritage Systems(IAHS) Globally Important Agricultural Heritage Systems(GIAHS) China Nationally Important Agricultural Heritage Systems(China-NIAHS) economically developed area zhejiang province
原文传递
Laser micro-area analysis of^(40) Ar- ^(39) Ar isochron age for Fanshan superlarge alunite deposit, Zhejiang Province, China 被引量:2
5
作者 REN Shengli ZHOU Xinhua +1 位作者 DAI Tongmo CHU Zhuying 《Chinese Science Bulletin》 SCIE CAS 1998年第23期2005-2008,共4页
Laser micro area analysis 40 Ar 39 Ar isochron dating for pure alunite is first reported. Micro area 40 Ar 39 Ar isochron dating results revealed that the metallogenetic epoch of Fanshan superlarge alunite deposit is ... Laser micro area analysis 40 Ar 39 Ar isochron dating for pure alunite is first reported. Micro area 40 Ar 39 Ar isochron dating results revealed that the metallogenetic epoch of Fanshan superlarge alunite deposit is 74.50 Ma, and this age is 10-20 Ma later than that of regional volcanic activity. Moreover, the potential application of micro area analysis 40 Ar 39 Ar isochron dating method in metallogenetic epoch studies for nonmetal deposits is also discussed. 展开更多
关键词 superlarge alunite deposit laser microarea analysis^(40)Ar-^(39)Ar isochron Fanshan zhejiang province.
原文传递
浙江省风景名胜区人文景源分布特征及影响因素研究
6
作者 陈楚文 王庆 +2 位作者 凌雨凡 金敏丽 杨绍钦 《中国园林》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17-23,共7页
风景名胜区在数千年的演进过程中,高度融合了中国大地多样且深厚的传统文化,见证了中华民族几千年的历史文明进程,是最具中国特色的自然保护地。从省域层面探析风景名胜区的人文景源分布特征及影响因素,对于风景名胜区的整体价值认知具... 风景名胜区在数千年的演进过程中,高度融合了中国大地多样且深厚的传统文化,见证了中华民族几千年的历史文明进程,是最具中国特色的自然保护地。从省域层面探析风景名胜区的人文景源分布特征及影响因素,对于风景名胜区的整体价值认知具有重要意义,有利于中国自然保护地体系完整性保护。以浙江省57个风景名胜区为研究对象,对其人文景源进行统计分析,并将结果呈现到浙江省域空间,总结出浙江省风景名胜区的人文景源和特、一、二级3级人文景源数量的占比特征,以及不同人文景源占比的风景名胜区在浙江省域空间的分布规律,提出风景名胜区人文景源占比与该区域的地形地貌、平原湖泊、政治文化中心、山水游赏活动、宗教活动、军事要隘等因素存在关联关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风景园林 风景名胜区 人文景源 空间分布特征 浙江省
下载PDF
“两个先行”目标下浙江农业机械化发展对策研究
7
作者 石晓燕 索利利 +3 位作者 韩苏 武萌 任宁 俞国红 《中国农机化学报》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1期259-264,共6页
农业机械化是推进“两个先行”建设的重要支撑。浙江省作为典型丘陵山区,低缓丘陵山区占比70%以上,地理位置和资源制约以及老龄化加深的影响下,决定浙江省“机器换人”高质量发展的必然趋势。以浙江省农业机械化综合评价指标体系统计分... 农业机械化是推进“两个先行”建设的重要支撑。浙江省作为典型丘陵山区,低缓丘陵山区占比70%以上,地理位置和资源制约以及老龄化加深的影响下,决定浙江省“机器换人”高质量发展的必然趋势。以浙江省农业机械化综合评价指标体系统计分析数据为基础,结合浙江省农业机械化发展现状调研,深入分析浙江省农业机械化区域间产业间发展不均衡、产业发展环节装备应用瓶颈、科技装备强农基础、农业机械化效益支撑等方面存在的问题及原因,并提出从开展顶层设计、完善推广体系、健全服务体系、着力推进创新、强化人才建设、加强行业引导等方面提高农业机械化发展水平、促进浙江省“两个先行”建设的对策建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浙江省 丘陵山区 农业农村现代化 农业机械化 高质量发展
下载PDF
浙江省农村居民点与乡村人口耦合关系及时空特征
8
作者 苑韶峰 张宇 +1 位作者 傅锦威 朱从谋 《农业工程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2期237-245,共9页
土地是农村最重要的资源与资产,农村的人地关系是土地节约集约利用、城乡融合、乡村振兴与共同富裕的重要影响因素。该研究以浙江省为例,运用土地利用动态度、地学图谱法、人地协调模型和Tapio脱钩模型对2000—2020年浙江省农村居民点... 土地是农村最重要的资源与资产,农村的人地关系是土地节约集约利用、城乡融合、乡村振兴与共同富裕的重要影响因素。该研究以浙江省为例,运用土地利用动态度、地学图谱法、人地协调模型和Tapio脱钩模型对2000—2020年浙江省农村居民点时空演变进行分析,并识别县域尺度农村居民点-乡村人口脱钩类型与人地耦合关系演进过程。结果表明:1)浙江省农村居民点时间上呈现减速上升的趋势,耕地是主要转入源,城镇用地与耕地是主要转出源;空间上呈现多区域集中,全域分散增加的趋势。2)人均农村居民点面积在时间序列上呈现持续上升的趋势,空间格局上呈现显著集聚特征,高值区聚集于浙北平原区,而低值区集聚于浙西南山地区。3)浙江省县域乡村人口-农村居民点脱钩关系以强负脱钩为主,即区域乡村人口下降,而农村居民点面积保持上升趋势,乡村人地耦合关系失调现象严重。研究结果对调节人地关系、促进农村土地资源的有效配置与高效利用具有重要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农村 脱钩模型 农村居民点 乡村人口 浙江省
下载PDF
典型气候事件对浙江近海底层鱼类时空分布的影响
9
作者 王春丽 陈峰 +3 位作者 蒋日进 张洪亮 朱文斌 朱凯 《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0期4231-4243,共13页
气候变化对海洋生态系统产生多方面的影响,作为海洋生物中的主体,鱼类对气候变化的响应机制研究是探索典型气候事件对海洋生态系统影响的关键。根据2013—2022年浙江近海底拖网渔业资源调查数据,结合尼诺指数(Ocean Nino Index,ONI)、... 气候变化对海洋生态系统产生多方面的影响,作为海洋生物中的主体,鱼类对气候变化的响应机制研究是探索典型气候事件对海洋生态系统影响的关键。根据2013—2022年浙江近海底拖网渔业资源调查数据,结合尼诺指数(Ocean Nino Index,ONI)、海表温度(Sea Surface Temperature,SST)、海表温度距平(Sea Surface Temperature Anomaly,SSTA)、叶绿素a浓度(Chlorophyll a,Chl-a)等海洋环境数据,采用小波函数、相关性分析等探究典型气候事件厄尔尼诺、拉尼娜对浙江近海底层鱼类生物量及其时空分布的影响。结果表明,浙江近海底层鱼类生物量与SST及Chl-a呈极显著正相关(P<0.01)。厄尔尼诺与拉尼娜发生时期春、秋季生物量均小于正常年份,正常年份及拉尼娜事件期间春季生物量具有显著性差异(P<0.05);正常年份及厄尔尼诺事件期间秋季生物量具有极显著性差异(P<0.01)。对ONI与海洋环境因子指数进行交叉小波发现,浙江近海SST、Chl-a对于典型气候事件均存在不同的频域同步及相关性:ONI与SST在时间局部存在2—3.9个月频域同步,SST滞后ONI3个月;ONI与Chl-a存在1.7—3个月频域同步,Chl-a与ONI呈正相关;ONI与生物量存在3—3.6个月频域同步,生物量滞后于ONI3个月;ONI与SSTA在研究期间不存在明显的频域同步。春季,相较于正常年份,厄尔尼诺期间鱼类整体分布偏北;秋季厄尔尼诺发生期间鱼类整体向南移动,拉尼娜期间则向北移动。厄尔尼诺及拉尼娜事件不仅对鱼类群落在纬度上的分布产生影响,还会对鱼类向近岸洄游的快慢产生影响。两种典型气候事件通过影响浙江近海SST等环境进而对浙江近海底层鱼类时空分布产生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气候变化 尼诺指数 浙江省 生物量 近海
下载PDF
关于浙江省农村充电基础设施建设的分析与探讨
10
作者 吕泽焱 韩区刚 +3 位作者 俞典 吴洁珍 陈丽君 徐帅玺 《中国能源》 2024年第1期142-152,共11页
近年来,随着新能源汽车的普及和推广,充电基础设施的建设成为备受关注的话题。浙江省作为新能源汽车消费大省,“十四五”以来全省充电基础设施建设取得了长足进步,但农村充电基础设施建设仍是突出短板。本文结合调查问卷数据,分析了浙... 近年来,随着新能源汽车的普及和推广,充电基础设施的建设成为备受关注的话题。浙江省作为新能源汽车消费大省,“十四五”以来全省充电基础设施建设取得了长足进步,但农村充电基础设施建设仍是突出短板。本文结合调查问卷数据,分析了浙江省充电基础设施发展现状及存在的问题,面对日益增长的充电桩使用需求,建议持续加大农村充电设施的规划建设,以政策引导带动市场主体的投资积极性,不断强化配套电力设施建设和服务保障,以完善农村充电基础设施运维体系,加强农村充电设施的安全管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浙江省 农村 新能源汽车 充电基础设施
下载PDF
近50年浙江沿海地区降水变化特征分析
11
作者 黄丹丹 王天阳 +1 位作者 李凤全 杨曜莉 《浙江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24年第1期82-89,共8页
基于1971—2020年浙江沿海地区38个气象站点的逐日降水资料,运用线性倾向估计、滑动平均、Mann-Kendall检验等方法,对该地区近50年的降水变化特征进行了系统分析.结果表明:浙江沿海地区的降水量、极端降水强度及极端降水天数均呈现上升... 基于1971—2020年浙江沿海地区38个气象站点的逐日降水资料,运用线性倾向估计、滑动平均、Mann-Kendall检验等方法,对该地区近50年的降水变化特征进行了系统分析.结果表明:浙江沿海地区的降水量、极端降水强度及极端降水天数均呈现上升趋势;北部、中部沿海地区的降水量的年代际变化特征均呈现“少→多→少→多”的变化过程,而南部沿海地区则呈现“少→多”的变化过程;突变性检验的地区差异明显,北部沿海地区年降水量的突变现象出现在2013年,中部沿海地区出现在1973年和2012年,而南部沿海地区在20世纪70—80年代存在多个突变点;研究区的极端降水格局主要受热带气旋等因素的影响.该结果可以为浙江沿海地区的防灾减灾、海岸资源管理等提供科学依据和决策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浙江沿海地区 降水特征 线性倾向估计 趋势分析 极端降水
下载PDF
浙江省钱塘江源区域山水林田湖草生命共同体健康评价
12
作者 苏敏 虞方伯 方晓波 《水土保持通报》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97-108,共12页
[目的]分析浙江省钱塘江源区域山水林田湖草生命共同体健康状况,为国土空间规划和生态管理提供科学参考。[方法]基于生命共同体理论与活力—组织力—恢复力(vitality-organization-resilience,VOR)生态模型理论,构建生命共同体健康评价... [目的]分析浙江省钱塘江源区域山水林田湖草生命共同体健康状况,为国土空间规划和生态管理提供科学参考。[方法]基于生命共同体理论与活力—组织力—恢复力(vitality-organization-resilience,VOR)生态模型理论,构建生命共同体健康评价指标体系。利用3S技术和社会经济统计资料,以县域为评价单元,对钱江源区域山水林田湖草生命共同体的健康状况进行评价和分级。[结果]①2020年,钱江源区域的淳安县处于生命共同体健康状态,建德市、开化县、常山县生命共同体均为亚健康状态。②2015—2020年4个县(市)生命共同体健康指数总体呈上升趋势,健康指数上升趋势大小依次为:建德市>常山县>淳安县>开化县。③2020年,4县(市)中山水林田湖草子系统健康状态最好的为常山县,最差的为淳安县;生态系统健康状态最好的为淳安县,最差的为常山县。④钱江源区域林、田子系统结构及其生态服务功能有待提升优化。⑤生态修复试点工程对于提升钱江源区域生命共同体健康状态在一定程度上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结论]钱江源区域山水林田湖草生态修复工程取得了阶段性成果。4县(市)接下来应针对山、水、林、田、湖等子系统的不同问题开展相关修复工作,同时进行统筹规划与生态整治,实现山水林田湖草生命共同体系统的统筹共治、健康管理与持续经营。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山水林田湖草 生命共同体健康评价 VOR模型 钱塘江源头 浙江省
下载PDF
浙江近岸海域表层沉积物重金属分布特征与生态风险评价
13
作者 鲁斐耀 苏杨 +2 位作者 刘健 桂峰 梁娟 《环境监测管理与技术》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6期42-47,共6页
通过对浙江近岸海域477个表层沉积物样品粒度,以及样品中6种元素(Cu、Pb、Zn、Cr、Cd和As)和总有机碳(TOC)的分析,探讨重金属的空间分布特征及其生态风险。结果表明,研究区表层沉积物中重金属元素含量的空间分布较为相似,总体上表现为... 通过对浙江近岸海域477个表层沉积物样品粒度,以及样品中6种元素(Cu、Pb、Zn、Cr、Cd和As)和总有机碳(TOC)的分析,探讨重金属的空间分布特征及其生态风险。结果表明,研究区表层沉积物中重金属元素含量的空间分布较为相似,总体上表现为近岸高、远岸低;6种元素具有相似来源,与沉积物平均粒径和TOC均呈正相关性,且细颗粒泥质沉积物和TOC分别是导致其富集累积的主要和次要影响因素;6种元素的地累积指数较低,重金属污染总体上处于轻度水平;6种元素潜在生态风险系数由大到小依次为Cd> As> Pb> Cu> Cr> Zn,总体上潜在生态风险程度轻微;地累积指数和综合潜在生态风险指数均表现为向岸海域的重金属污染程度远大于离岸海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重金属 分布特征 生态风险评价 相关性分析 表层沉积物 浙江近岸海域
下载PDF
浙南山地血缘型传统村落空间形态表征研究--以温州泰顺四村为例
14
作者 田密蜜 丁卓鋆 董睿 《设计艺术研究》 2024年第2期9-14,30,共7页
快速城镇化背景下浙南山地血缘型传统村落的空间形态遭到持续性破坏。以浙江省温州市泰顺县库村、百福岩村、溪东村、桥西村为研究对象,立足自然环境要素和社会关系要素,定性和定量相结合研究方法,解读村落二维空间、亲水空间、交往空... 快速城镇化背景下浙南山地血缘型传统村落的空间形态遭到持续性破坏。以浙江省温州市泰顺县库村、百福岩村、溪东村、桥西村为研究对象,立足自然环境要素和社会关系要素,定性和定量相结合研究方法,解读村落二维空间、亲水空间、交往空间和宗族空间的形态特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浙南山地 血缘型传统村落 空间形态表征
下载PDF
浙北杭嘉湖地区内河航道生态护岸研究
15
作者 路彩娟 王丽华 +1 位作者 郑灏 艾丛芳 《浙江水利科技》 2024年第4期10-13,20,共5页
基于生态文明建设,分析浙江省杭州市、嘉兴市、湖州市的内河航道及护岸基本情况。针对浙江省内河航道存在的问题,研究内河航道的建设工况和环境特点,根据护岸选用原则提出改善内河航道护岸工程的措施,以实现内河航道的可持续发展和生态... 基于生态文明建设,分析浙江省杭州市、嘉兴市、湖州市的内河航道及护岸基本情况。针对浙江省内河航道存在的问题,研究内河航道的建设工况和环境特点,根据护岸选用原则提出改善内河航道护岸工程的措施,以实现内河航道的可持续发展和生态保护目标,并总结制约我国内河航道生态性发展的关键因素,对浙江省航道生态建设进行展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浙江省 内河航道 生态护岸 杭嘉湖地区
下载PDF
浙西南山区高填方地基边坡压实土长期稳定性研究
16
作者 耿康 杨怀钰 +2 位作者 胡元音 王孝权 窄佐磊 《水力发电》 CAS 2024年第4期32-37,42,共7页
为研究浙西南山区高填方边坡压实土长期稳定性问题,结合现场取样、室内试验与数值模拟计算方法,对压实土的力学性质、变形特征和稳定性的影响因素进行研究,采用Kelvin模型对Burgers模型的改进模型,得到了压实土的蠕变参数,结合有限元模... 为研究浙西南山区高填方边坡压实土长期稳定性问题,结合现场取样、室内试验与数值模拟计算方法,对压实土的力学性质、变形特征和稳定性的影响因素进行研究,采用Kelvin模型对Burgers模型的改进模型,得到了压实土的蠕变参数,结合有限元模拟软件研究高填方边坡的蠕变现象。结果表明,模型参数随着荷载增大逐渐减小,蠕变模型参数与压实度呈现正相关,与含水率呈现负相关。选择填筑材料应尽量选用最优含水率的材料,同时对填筑体进行压实,压实度应在90%以上。对于高填方边坡沉降和位移的控制,需要采取优化设计、加强排水设施、控制施工工艺和实施边坡加固等综合措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填方地基 边坡压实土 长期稳定性 影响因素 室内试验 数值模拟 工程措施 浙西南山区
下载PDF
浙西南山区优质籼稻品种筛选研究
17
作者 范飞军 朱大伟 +4 位作者 邓霞君 蔡宾琪 尚子帅 赵小霞 刘波 《浙江农业科学》 2024年第4期802-807,共6页
为了进一步保障浙西南山区水稻高产与优质协同生产,通过引进种植9个近年新审定的水稻品种,以本地区推广面积最大的优质籼稻中浙优8号为对照,系统分析这10个籼稻品种生育期、产量、品质和温光特性。结果表明,10个籼稻品种在浙西南山区均... 为了进一步保障浙西南山区水稻高产与优质协同生产,通过引进种植9个近年新审定的水稻品种,以本地区推广面积最大的优质籼稻中浙优8号为对照,系统分析这10个籼稻品种生育期、产量、品质和温光特性。结果表明,10个籼稻品种在浙西南山区均能安全成熟,但产量和品质有差异。以667 m^(2)产量450 kg为标准,品质以NY/T 593—2021中籼稻蒸煮食用品质一级为标准,筛选出产量和品质协同提升的水稻品种,分别是中浙优8号、华浙优210和中浙优518。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浙西南山区 籼稻 产量 品质
下载PDF
节约集约视角下海岸线利用年度计划研究——以浙江省为例
18
作者 俞蔚 崔晓菁 +2 位作者 王志文 汪雪 李森林 《价值工程》 2024年第34期12-19,共8页
海岸线资源随着用海需求的不断增长供需矛盾日益突出,节约集约利用海岸线资源成为实现海岸线资源可持续利用的重要途径。通过海岸线利用年度计划加强对海岸线的精细化管理。节约集约视角下海岸线利用年度计划的核心是合理确定资源的总量... 海岸线资源随着用海需求的不断增长供需矛盾日益突出,节约集约利用海岸线资源成为实现海岸线资源可持续利用的重要途径。通过海岸线利用年度计划加强对海岸线的精细化管理。节约集约视角下海岸线利用年度计划的核心是合理确定资源的总量,并在时间和地区间合理分配,即按照一定的标准和方法,将有限的资源进行划分和安排。本文从海岸线节约集约利用角度出发,构建了可利用海岸线地区分配指标体系与计算模型,在此基础上,建立了“可利用海岸线总量、可利用海岸线年度分配、可利用海岸线地区分配”三维度的海岸线利用年度计划体系。浙江实证案例结果表明,海岸线利用年度计划体系可以科学合理地确定可利用海岸线的总量和年度分配情况,并通过地区分配指标体系与计算模型,确定各沿海市年度可利用岸线长度占比,实现海岸线计划对海岸线资源开发、保护和修复的约束和引导,进而提高海岸线开发利用效率,推动海洋经济可持续发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节约集约发展 精细化管理 海岸线利用年度计划 可利用海岸线地区分配模型 浙江省
下载PDF
浙江南部外海鱼类种类组成和数量分布 被引量:19
19
作者 俞存根 虞聪达 +2 位作者 章飞军 宁平 郑基 《海洋与湖沼》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3期353-360,共8页
根据2006年5月、9月、11月和2007年2月浙江南部外海渔业资源调查结果,用渔获率作为鱼类资源分布的数量指标,对浙江南部外海的鱼类种类组成、数量分布、季节变化趋势作了定量分析。结果表明,浙江南部外海调查海域鱼类种类约有205种,其中... 根据2006年5月、9月、11月和2007年2月浙江南部外海渔业资源调查结果,用渔获率作为鱼类资源分布的数量指标,对浙江南部外海的鱼类种类组成、数量分布、季节变化趋势作了定量分析。结果表明,浙江南部外海调查海域鱼类种类约有205种,其中海南鳒鲆、长臂沙鲽是2个东海区新记录种。刺鲳、竹筴鱼、发光鲷、条尾鲱鲤、尖牙鲷、短鳍红娘鱼、短鳄齿鱼、带鱼、多棘腔吻鳕、花斑蛇鲻等22种鱼类是调查海域底拖网的主要捕捞鱼类,约占鱼类总渔获量的64.58%,而其它种类的渔获量较少。不同季节的经济鱼类渔获物组成相差较大,渔获量高峰期主要出现在夏、秋季,主要捕捞刺鲳、竹筴鱼、条尾鲱鲤、短鳍红娘鱼、黄鳍马面鲀等,而带鱼主要出现在春、夏季和冬季。资源数量分布较高的海区是27°30′—28°30′N海域以及26°00′—27°00′N、121°30′—123°00′E海域,而春季、秋季和冬季虽然资源密度没有夏季高,秋季和冬季调查海域的鱼类资源数量明显下降,但其数量的地理分布趋势与夏季基本相同。主要种类的空间分布特点如下:刺鲳、带鱼、海鳗、日本红娘鱼、日本方头鱼等的主要渔场分布在80—100m水深海域;黑、真鲷、鲐鱼、高体若鲹等的主要渔场分布在100—200m水深海域;而竹筴鱼、条尾鲱鲤、短鳍红娘鱼等则在整个调查海域都有分布,属于分布范围广的种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鱼类 种类组成 数量分布 浙江南部外海
下载PDF
小城镇农村居民点土地集约利用评价——以浙江省慈溪市周巷镇为例 被引量:32
20
作者 邵晓梅 王静 +1 位作者 许月卿 毛群谊 《中国农业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3期100-104,共5页
以经济发达的浙江省慈溪市周巷镇三江口村“旧村改造”规划中实地调查数据为基础,采用综合评分法和4级评价标准对其农村居民点土地集约利用水平进行评价。评价结果表明:三江口村土地集约利用水平处于Ⅲ级基本集约的比重最大,其次是Ⅳ级... 以经济发达的浙江省慈溪市周巷镇三江口村“旧村改造”规划中实地调查数据为基础,采用综合评分法和4级评价标准对其农村居民点土地集约利用水平进行评价。评价结果表明:三江口村土地集约利用水平处于Ⅲ级基本集约的比重最大,其次是Ⅳ级土地利用不集约状况的较多,保留下来的建筑土地集约利用水平高于拆除建筑土地集约利用水平。由此说明,一方面三江口村保留下来的建筑在土地集约利用上已有所提高,另一方面我国同等规模的小城镇农村居民点集约利用潜力还很大,尤其在南方经济发达和土地供需矛盾较大地区更应注意挖潜;但在未来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中,农村居民点的拆除及合村并点需注重质量,同时对于整理出的农村居民点用地可组织复垦,注重提高其农业综合生产能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农村居民点 土地集约利用 评价 小城镇 浙江省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1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