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7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人本主义方法及其健康人格研究综述 被引量:5
1
作者 黄洁华 《汕头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1999年第2期65-71,共7页
本文评介了人本主义方法及其人格理论的某些重要方面,包括自我表露和真实──理想自我的和谐一致,揭示了人们在表露自己时所遵循的社会原则;自我表露与个人调节、健康的关系;真实──理想自我与善于调节、认知发展的关系。
关键词 HEALTHY personality SELF-DISCLOSURE reciprocal DISCLOSURE social INFILTRATION pattern the congrueencyof real SELF and ideal SELF
下载PDF
理想人格教育模式:新中国学校道德教育的主体模式 被引量:5
2
作者 阎世笙 杨文军 《延安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1年第4期97-99,共3页
社会主义理想人格教育模式是新中国学校道德教育的主体模式。这一模式在学校道德教育和学生品德培育方面发挥了积极作用 ,但也存在很多不足。在新的历史时期 ,我国学校道德教育的改革要在坚持和完善社会主义理想人格教育主体模式的前提... 社会主义理想人格教育模式是新中国学校道德教育的主体模式。这一模式在学校道德教育和学生品德培育方面发挥了积极作用 ,但也存在很多不足。在新的历史时期 ,我国学校道德教育的改革要在坚持和完善社会主义理想人格教育主体模式的前提下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 学校 道德教育 社会主义 理想人格教育 教育模式 创新
下载PDF
从传统伦理向现代伦理的转型和跨越——孙中山伦理思想研究 被引量:2
3
作者 朱春晖 《伦理学研究》 2004年第3期100-104,共5页
孙中山以自由、平等、博爱等人道主义现代伦理理念为指导 ,从道德本体、道德规范的内容、人格模式、道德价值定位等视角将传统伦理转化为现代伦理 ,实现了传统伦理向现代伦理的跨越。孙中山伦理思想在中国近现代伦理思想史上具有重要的... 孙中山以自由、平等、博爱等人道主义现代伦理理念为指导 ,从道德本体、道德规范的内容、人格模式、道德价值定位等视角将传统伦理转化为现代伦理 ,实现了传统伦理向现代伦理的跨越。孙中山伦理思想在中国近现代伦理思想史上具有重要的历史地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伦理理念 伦理规范 道德价值定位 人格模式 参照系
下载PDF
《犯人李铜钟的故事》——整体命意的真实性和情节细节的虚假性 被引量:1
4
作者 母华敏 何思玉 滕朝军 《湖北第二师范学院学报》 2008年第1期34-36,共3页
《犯人李铜钟的故事》创作于1979年,当时,描写1958年及以后农村的大饥饿仍是一个禁区,不吐不快的决心与偷食禁果的戒心使张一弓在创作时煞费苦心。最后,传统文化的"拯民于水火,解民于倒悬"的英雄理想人格模式帮助他走出了创... 《犯人李铜钟的故事》创作于1979年,当时,描写1958年及以后农村的大饥饿仍是一个禁区,不吐不快的决心与偷食禁果的戒心使张一弓在创作时煞费苦心。最后,传统文化的"拯民于水火,解民于倒悬"的英雄理想人格模式帮助他走出了创作困境,但也使他的作品形成了整体命意的真实性和情节细节的虚假性相交织的悖谬矛盾现象。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犯人李铜钟的故季》 英雄理想人格模式 整体命意的真实性 情节细节的虚假性
下载PDF
论郭沫若史剧的悲剧艺术 被引量:1
5
作者 章池 《安徽教育学院学报》 2005年第5期56-59,100,共5页
郭沫若1940年代的历史悲剧,是一种以历史为依托,社会为标的历史与现实同构的社会-历史悲剧,带有鲜明的时代印记和政治色彩,但对伦理层面上道德英雄的人格创造,使之进入到对理想的人性世界的建构,不仅在现实的政治意义之外焕发出动人的... 郭沫若1940年代的历史悲剧,是一种以历史为依托,社会为标的历史与现实同构的社会-历史悲剧,带有鲜明的时代印记和政治色彩,但对伦理层面上道德英雄的人格创造,使之进入到对理想的人性世界的建构,不仅在现实的政治意义之外焕发出动人的美学意义,也将中国现代悲剧中的现实主流推向高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郭沫若 社会-历史悲剧 英雄人格 人性理想
下载PDF
圣贤情结与英雄精神:论中国传统理想人格的两个向度 被引量:1
6
作者 李小白 《西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23年第4期15-27,共13页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根和魂,是中国传统理想人格的精神沃土。作为传统理想人格的象征,“圣贤”与“英雄”撷取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精髓,深蕴历史发展特色,不断书写着民族精神辉煌。原初“圣贤”为神权、王权混合产物,表达着上古...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根和魂,是中国传统理想人格的精神沃土。作为传统理想人格的象征,“圣贤”与“英雄”撷取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精髓,深蕴历史发展特色,不断书写着民族精神辉煌。原初“圣贤”为神权、王权混合产物,表达着上古文化建构时期的国家政治理想,其垂教后世,演变成为一种民族文化情结。“英雄”作为人格褒词,是汉代大一统文化建构形成之后的思想创新,表达了冲破门阀观念的时代愿望。圣贤借助法统力量,意重道德层面的感召;英雄具有民间特性,意在危难之时的匡救。圣贤文化与英雄文化通过不同视野,阐发各自对社会与人生的理想认知,形成了不同的话语体系,二者融通交互,促进文明理性升华。特别是圣贤文化本初意蕴的回归、英雄文化人民性的凸显,使得理想人格在继承传统的同时更加注重实践性,进而成为民族精神中引领人心、涵养气概、提升境界、激励奋进的力量。深入发掘圣贤情结与英雄精神的文化底蕴,分析传统理想人格内涵的创造性转化与创新性发展,有助于厘清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精神传承的历史脉络,也能为当下“见贤思齐、崇尚英雄、争做先锋”提供文化借鉴的依据和助推动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圣贤情结 英雄精神 人民英雄 理想人格 见贤思齐
下载PDF
先秦道家圣人观的基本内涵及其目标模式 被引量:2
7
作者 陈水德 《漳州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01年第3期62-67,共6页
先秦时代,民族理性精神自摆脱了难以企及的空茫惧怖的神力后,从现实中努力寻求有望实现的社会理想,并共同确立了新的至高无上的救世主──圣人这一极至理想人格的目标。在这过程中,道家以其形而上的思维理念,从自然无为出发,造就... 先秦时代,民族理性精神自摆脱了难以企及的空茫惧怖的神力后,从现实中努力寻求有望实现的社会理想,并共同确立了新的至高无上的救世主──圣人这一极至理想人格的目标。在这过程中,道家以其形而上的思维理念,从自然无为出发,造就了崇高的圣人文化,以其圣人最高的智慧化身、道德标准和政治理想为其基本内涵,并建构了道家各自不同的理想人格的目标模式,从而为我们增进理解道家圣人文化的真实价值与地位,及其对民族思想、心灵与社会历史所产生的利弊影响,提供了直接有益的参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先秦 道德标准 政治理想 道家 圣人观 理想人格 目标模式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