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93篇文章
< 1 2 15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Perforating and ophthalmic artery variants from the anterior cerebral artery:Two case reports
1
作者 Zhi-Xiao Mo Wen Li De-Fa Wang 《World Journal of Clinical Cases》 SCIE 2023年第18期4392-4396,共5页
BACKGROUND The diagnosis and therapy during surgery depend largely on a full account of anatomic characteristics.Apart from regular structures,the common,less common or even uncommon anatomic variations are critical f... BACKGROUND The diagnosis and therapy during surgery depend largely on a full account of anatomic characteristics.Apart from regular structures,the common,less common or even uncommon anatomic variations are critical for procedural planning.This is especially true during craniocerebral microsurgery,where small vascular variations can affect the final surgical results and patient prognosis.CASE SUMMARY Herein,two rare variations concerning the A1(horizontal)segment of anterior cerebral artery(ACA1)were introduced.One enabled the communication between perforating branch of ACA1 and dural artery of anterior skull base,which was discovered during autopsy.The other was ophthalmic artery(OA)originating from ACA1,shown on digital angiography.CONCLUSION In this study,we found two rare anatomical variations.One was an abnormal OA originated from the anterior communicating artery.The other was a perforating branch of the A1 segment of the anterior cerebral artery,which communicated with meningeal vessels in the anterior skull base.This finding is of great significance for the treatment of anterior communicating artery aneurysm or in other anterior skull base surgery. 展开更多
关键词 Microsurgical anatomy Arterial variations Ophthalmic artery perforating branches Case report
下载PDF
Missed diagnosis of femoral deep artery rupture after femoral shaft fracture: A case report 被引量:1
2
作者 Jun Ge Ke-Yu Kong +4 位作者 Xiao-Qiang Cheng Peng Li Xing-Xing Hu Hui-Lin Yang Min-Jie Shen 《World Journal of Clinical Cases》 SCIE 2020年第13期2862-2869,共8页
BACKGROUND Vascular injury is a rare complication of femoral shaft fractures,and rupture of the deep femoral artery is more difficult to diagnose because of its anatomical location and symptoms.Despite its low inciden... BACKGROUND Vascular injury is a rare complication of femoral shaft fractures,and rupture of the deep femoral artery is more difficult to diagnose because of its anatomical location and symptoms.Despite its low incidence,deep femoral artery rupture can lead to life-threatening outcomes,such as compartment syndrome,making early identification and diagnosis critical.CASE SUMMARY A 45-year-old male patient was admitted to our hospital due to right lower limb trauma in a car accident,with complaints of severe pain and swelling on his right thigh.X-ray demonstrated a right femoral shaft fracture.During preparation for emergency surgery,his blood pressure and blood oxygen saturation dropped,and sensorimotor function was lost.Computed tomography angiography was performed immediately to confirm the diagnosis of rupture of the deep femoral artery and compartment syndrome,so fasciotomy and vacuum-assisted closure were performed.Rhabdomyolysis took place after the operation and the patient was treated with appropriate electrolyte correction and diuretic therapy.Twenty days after the fasciotomy,treatment with the Hoffman Type II External Fixation System was planned,but it was unable to be immobilized internally based on a new esophageal cancer diagnosis.We kept the external fixation for 1 year,and 3 years of follow-up showed improvement of the patient’s overall conditions and muscle strength.CONCLUSION For patients with thigh swelling,pain,anemia,and unstable vital signs,anterior femoral artery injury should be highly suspected.Once diagnosed,surgical treatment should be performed immediately and complications of artery rupture must be suspected and addressed in time. 展开更多
关键词 Femoral shaft fracture Femoral deep artery branch rupture perforating artery rupture Thigh compartment syndrome RHABDOMYOLYSIS External fixation Case report
下载PDF
带腓动脉穿支腓肠神经营养血管皮瓣在足背创面修复中的应用
3
作者 张汉霖 康毅 +5 位作者 李亚岚 吴建科 李晓亮 马国续 高剑 黄永禄 《宁夏医学杂志》 CAS 2024年第2期125-127,共3页
目的探讨腓动脉穿支腓肠神经营养血管皮瓣修复足背创面的临床治疗效果。方法选择腓动脉穿支腓肠神经营养血管皮瓣修复足背创面缺损患者15例,男8例,女7例,年龄43~66岁,平均年龄(50.40±6.59)岁,创面均为足背缺损,缺损面积3 cm×5... 目的探讨腓动脉穿支腓肠神经营养血管皮瓣修复足背创面的临床治疗效果。方法选择腓动脉穿支腓肠神经营养血管皮瓣修复足背创面缺损患者15例,男8例,女7例,年龄43~66岁,平均年龄(50.40±6.59)岁,创面均为足背缺损,缺损面积3 cm×5 cm~6 cm×7 cm,所有患者均一期行清创VSD覆盖创面,二期行皮瓣覆盖创面的方法治疗,皮瓣的供区缝合张力小的选择直接缝合,对于缝合张力过高可能出现皮肤坏死的选取同侧大腿皮肤游离植皮修复。所有患者均采取上门、电话、微信拍照或者视频随访。定期随访患者患肢皮瓣外形、功能、供区及受区愈合情况和患者满意度。结果术后15例患者均获得随访,1例皮瓣出现远端部分表皮坏死,对创面加强换药后局部瘢痕愈合。随访13~22个月,平均(16.55±2.60)个月,在随访期间,患者的皮瓣呈现出正常的色泽、温度和毛细血管反应,未发现任何异常,皮瓣外形不臃肿,质地柔软,患足行走功能不受限。随访患者满意度评分在80分以上的为12例,评分在60~80分为2例,评分在60分以下为1例。结论腓动脉穿支腓肠神经营养血管皮瓣修复术,应用腓动脉在外踝后肌间隙穿出与腓肠神经营养血管吻合成网的优势,使皮瓣成活更可靠,血运更加理想,是修复足背侧创面缺损的理想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腓动脉穿支 腓肠神经营养血管皮瓣 软组织缺损
下载PDF
骨间前动脉背侧穿支的显微解剖
4
作者 董丽琨 王春霖 +2 位作者 赵如元 郭朝帅 王增涛 《山东医药》 CAS 2024年第9期1-5,共5页
目的观察骨间前动脉背侧穿支的数量、起始处管径、供养范围及其与骨间后动脉分支的吻合情况。方法新鲜成人前臂标本13侧,红色乳胶灌注动脉并凝固后,解冻标本进行解剖。取10侧前臂标本,去除前臂皮肤、前臂屈肌后,显露骨间前动脉及其背侧... 目的观察骨间前动脉背侧穿支的数量、起始处管径、供养范围及其与骨间后动脉分支的吻合情况。方法新鲜成人前臂标本13侧,红色乳胶灌注动脉并凝固后,解冻标本进行解剖。取10侧前臂标本,去除前臂皮肤、前臂屈肌后,显露骨间前动脉及其背侧穿支,测量并记录骨间前动脉背侧穿支的数量、起始处管径。沿桡侧腕屈肌和指伸肌的间隙向深层解剖,观测骨间前动脉背侧穿支的数量及其对前臂背侧伸肌的供养范围。取13侧前臂标本,解剖后在前臂背侧浅层伸肌的肌间隙、深层伸肌的肌间隙以及深浅两层伸肌之间的肌间隙中,观察骨间前动脉背侧穿支与骨间后动脉的分支吻合情况。结果10侧标本合计有骨间前动脉背侧穿支94支,每侧标本骨间前动脉背侧穿支数量7~12(9.4±1.5)支,起始处管径0.21~1.56(0.70±0.34)mm。骨间前动脉背侧穿支穿过骨间膜后主要供养前臂背侧深层伸肌,在前臂远端三分之一还发出肌支供养指伸肌、小指伸肌。13侧标本中,骨间前动脉背侧穿支与骨间后动脉分支之间单支吻合7侧、双支吻合5侧、无吻合1侧。结论骨间前动脉背侧穿支数量较多且起始处管径较粗大,主要供养前臂背侧深层伸肌、指伸肌、小指伸肌。骨间前动脉背侧穿支与骨间后动脉分支之间有单支吻合、双支吻合以及无吻合3种情况。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骨间前动脉 骨间前动脉背侧穿支 骨间后动脉 穿支血管 骨间膜 显微解剖
下载PDF
游离腓骨皮瓣移植修复前臂外伤后骨缺损合并皮肤软组织缺损的临床疗效
5
作者 明光福 石小田 +1 位作者 汪坤菊 邱勋永 《海南医学》 CAS 2024年第4期570-573,共4页
目的探讨游离腓骨皮瓣移植修复前臂长段骨缺损合并皮肤软组织缺损的可行性和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18年5月至2022年3月在海南省人民医院因外伤导致前臂长段骨缺损合并皮肤软组织缺损的11例患者的临床诊治资料。所有患者急诊时均行... 目的探讨游离腓骨皮瓣移植修复前臂长段骨缺损合并皮肤软组织缺损的可行性和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18年5月至2022年3月在海南省人民医院因外伤导致前臂长段骨缺损合并皮肤软组织缺损的11例患者的临床诊治资料。所有患者急诊时均行外伤清创等相关治疗,创面感染控制满意后采取带腓动脉穿支的游离腓骨皮瓣修复前臂长段骨缺损合并皮肤软组织缺损。切取同侧腓骨下段长度7~11 cm,携带游离皮瓣大小为5 cm×8 cm~10 cm×18 cm。腓骨植入骨缺损处后采取钛板内固定,术后定期随访。结果11例带腓动脉穿支的游离腓骨皮瓣术后全部成活。术后均获得18个月以上的随访,全部患者的移植腓骨与前臂骨缺损完全骨性愈合,愈合时间平均为9个月。11例患者中前臂功能优3例,良7例,差1例,优良率为90.9%。切取带腓动脉穿支的游离腓骨皮瓣的供区植皮全部成活,功能好,未出现特别不适。结论带腓动脉穿支的游离腓骨皮瓣技术是治疗前臂长段骨缺损合并皮肤软组织缺损的有效方法,一次性解决了骨和皮肤同时缺损,值得在临床推广使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骨缺损 皮肤软组织缺损 游离腓骨皮瓣 腓动脉穿支 创面修复
下载PDF
桡动脉掌浅支腕横纹皮瓣与骨间背侧动脉穿支皮瓣修复手指创面缺损的对比研究 被引量:1
6
作者 李叶 赵书明 +1 位作者 刘学亮 马丽莎 《中国医刊》 CAS 2024年第6期611-613,共3页
目的对比分析桡动脉掌浅支腕横纹皮瓣与骨间背侧动脉穿支皮瓣修复手指创面缺损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2014年8月至2021年8月华北医疗健康集团邢台总医院收治的102例手指软组织缺损患者,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A组和B组,每组51例。A组采用骨... 目的对比分析桡动脉掌浅支腕横纹皮瓣与骨间背侧动脉穿支皮瓣修复手指创面缺损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2014年8月至2021年8月华北医疗健康集团邢台总医院收治的102例手指软组织缺损患者,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A组和B组,每组51例。A组采用骨间背侧动脉穿支皮瓣治疗,B组采用桡动脉掌浅支腕横纹皮瓣治疗。比较两组患者的临床疗效、手术情况(术中失血量、皮瓣成活率)、术后并发症发生率,随访3个月观察患者皮瓣及供区的恢复情况。结果A组治疗有效率为88.24%,明显高于B组的64.7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A组术中失血量低于B组,皮瓣成活率高于B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A组术后并发症发生率(2.0%)与B组(9.8%)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随访3个月,两组患者皮瓣外形、供区功能均恢复良好,皮瓣色泽、质地、弹性恢复良好。结论与桡动脉掌浅支腕横纹皮瓣相比,骨间背侧动脉穿支皮瓣修复手指创面缺损临床疗效良好,值得临床应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桡动脉掌浅支皮瓣 骨间背侧动脉穿支皮瓣 手指软组织缺损 修复
下载PDF
逆行腓动脉穿支皮瓣修复踝足部软组织缺损的临床应用
7
作者 刘全 陈朝山 廖肇山 《中国医学创新》 CAS 2024年第7期20-24,共5页
目的:探究逆行腓动脉穿支皮瓣修复踝足部软组织缺损的临床应用效果。方法:将2021年3月—2022年6月赣州市南康区第一人民医院的80例踝足部软组织缺损患者根据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40例和观察组40例。对照组进行传统皮瓣手术治疗,观察... 目的:探究逆行腓动脉穿支皮瓣修复踝足部软组织缺损的临床应用效果。方法:将2021年3月—2022年6月赣州市南康区第一人民医院的80例踝足部软组织缺损患者根据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40例和观察组40例。对照组进行传统皮瓣手术治疗,观察组则进行逆行腓动脉穿支皮瓣修复治疗。比较两组的手术时间、术后皮瓣坏死率、术后外观情况[温哥华瘢痕量表(VSS)评分]、感觉功能情况[周围神经病损后感觉功能恢复评定表(BMRC)评分]、踝关节功能(AOFAS评分)、患者满意度。结果:观察组的手术时间短于对照组,患者总满意率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的术后皮瓣坏死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3、6个月,观察组的VSS评分均显著低于对照组,BMRC评分情况均显著优于对照组,AOFAS评分优良率均显著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逆行腓动脉穿支皮瓣修复踝足部软组织缺损的临床应用效果较好,可有效缩短手术时间,改善关节功能、感觉功能及外观状态,更受患者认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逆行腓动脉穿支皮瓣 踝足部 软组织缺损
下载PDF
腓动脉穿支蒂接力皮瓣旋转移位修复足踝部及供瓣区皮肤缺损
8
作者 胡兴权 尚永军 +1 位作者 润海涛 徐程麟 《实用手外科杂志》 2024年第2期179-181,238,共4页
目的探讨腓动脉穿支“螺旋浆”接力皮瓣旋转移位修复足踝部及供瓣区皮肤软组织缺损的治疗效果。方法2017年6月-2022年10月收治足踝部皮肤软组织缺损患者17例,采用腓动脉穿支“螺旋浆”接力皮瓣修复创面,皮瓣第二供区一期直接缝合15例,2... 目的探讨腓动脉穿支“螺旋浆”接力皮瓣旋转移位修复足踝部及供瓣区皮肤软组织缺损的治疗效果。方法2017年6月-2022年10月收治足踝部皮肤软组织缺损患者17例,采用腓动脉穿支“螺旋浆”接力皮瓣修复创面,皮瓣第二供区一期直接缝合15例,2例残留少许创面植皮修复。足踝部软组织缺损范围:6 cm×4 cm~12 cm×8 cm,修复创面的第一皮瓣及供区的第二皮瓣面积分别为:7 cm×5 cm~15 cm×9 cm、6 cm×4 cm~16 cm×6 cm。通过观察受区及供区的功能及外形,评价临床效果。结果所有皮瓣均一期顺利成活,随访3~36个月,平均18个月,皮瓣外观平整、质地良好、色泽接近正常;第二皮瓣供区仅残留线状瘢痕,植皮区皮片成活良好,不影响肢体整体外观。结论腓动脉穿支“螺旋浆”接力皮瓣血供可靠,不损伤主干血管,手术部位均位于小腿后外侧,可有效修复足踝部皮肤软组织缺损及第一皮瓣供区,并获得较好的外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腓动脉穿支蒂 接力皮瓣 软组织缺损 创面修复
下载PDF
超薄游离腓动脉穿支皮神经营养血管皮瓣修复术治疗手部皮肤软组织缺损患者的效果
9
作者 龚俊武 闫纪涛 刘东博 《中国民康医学》 2024年第1期65-68,共4页
目的:观察超薄游离腓动脉穿支皮神经营养血管皮瓣修复术治疗手部皮肤软组织缺损患者的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2018年1月至2022年1月该院收治的80例手部皮肤软组织缺损患者的临床资料,按治疗方式不同将其分为对照组与研究组各40例。对照... 目的:观察超薄游离腓动脉穿支皮神经营养血管皮瓣修复术治疗手部皮肤软组织缺损患者的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2018年1月至2022年1月该院收治的80例手部皮肤软组织缺损患者的临床资料,按治疗方式不同将其分为对照组与研究组各40例。对照组采用常规腓动脉穿支皮瓣修复术治疗,观察组采用超薄游离腓动脉穿支皮神经营养血管皮瓣修复术治疗,比较两组手术前后疼痛程度[视觉模拟评分法(VAS)]评分、腕关节功能(腕关节Cooney评分)、术后炎性因子[C反应蛋白(CRP)、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白细胞介素-6(IL-6)]水平,以及疗效满意度、术后6个月感觉功能恢复情况、术后并发症发生率。结果:术后1、3、6个月,两组VAS评分均低于术前,且研究组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两组Cooney评分均高于术前,且研究组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1个月,两组CRP、IL-6和TNF-α水平均低于术后1 d,且研究组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组疗效满意度为97.50%(39/40),高于对照组的80.00%(32/4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组感觉恢复效果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术后并发症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超薄皮瓣腓动脉穿支皮瓣游离修复术治疗手部皮肤软组织缺损患者可提高腕关节功能评分和感觉功能,降低疼痛程度评分和炎性因子水平,其效果优于常规腓动脉穿支皮瓣修复术治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手部皮肤软组织缺损 超薄游离 腓动脉 穿支皮神经营养血管 皮瓣修复术 关节功能
下载PDF
游离股前外侧穿支皮瓣与旋股外侧动脉降支组织瓣移植治疗糖尿病足的效果比较
10
作者 华振 荆银磊 +1 位作者 戴炜 赵卓伟 《国际医药卫生导报》 2024年第10期1638-1642,共5页
目的探讨游离股前外侧穿支皮瓣与游离旋股外侧动脉降支组织瓣移植分别联合封闭负压引流技术对糖尿病足的治疗效果。方法前瞻性选取2018年1月至2023年3月于空军军医大学第二附属医院接受治疗的94例糖尿病足患者为研究对象,按随机数字表... 目的探讨游离股前外侧穿支皮瓣与游离旋股外侧动脉降支组织瓣移植分别联合封闭负压引流技术对糖尿病足的治疗效果。方法前瞻性选取2018年1月至2023年3月于空军军医大学第二附属医院接受治疗的94例糖尿病足患者为研究对象,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A、B组。A组47例接受游离股前外侧穿支皮瓣移植,其中男24例、女23例,年龄(53.26±11.52)岁,创面范围4.2 cm×5.4 cm~8.3 cm×10.2 cm,病变部位分布为足背15例、足踝18例、足跟14例;B组47例接受游离旋股外侧动脉降支组织瓣移植,其中男26例、女21例,年龄(51.34±10.89)岁,创面范围3.5 cm×4.5 cm~7.5 cm×9.5 cm,病变部位分布为足背17例、足踝16例、足跟14例;两组术前均行封闭负压引流清创。比较两组患者疗效、创面愈合情况、创面生长细胞因子[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碱性成纤维生长因子(bFGF)、转化生长因子-β1(TGF-β1)]、皮瓣感觉功能、行走能力[采用Holden步行功能分级量表评估]。采用t检验、χ^(2)检验、秩和检验。结果治疗后6个月,A组治疗总有效率高于B组[97.87%(46/47)比87.23%(41/47)],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3.859,P=0.049);A组创面愈合时间(28.98±4.49)d、住院时间(18.98±5.36)d、肉芽组织形成时间(21.58±4.22)d,均短于B组的(31.38±4.76)d、(22.38±6.42)d、(23.65±4.59)d,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A组术后1个月创面VEGF(113.13±12.82)ng/L、bFGF(70.08±6.87)ng/L、TGF-β1(9.08±0.91)μg/L,均高于B组的(102.35±13.11)ng/L、(65.33±6.37)ng/L、(8.09±0.83)μg/L,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两组皮瓣外观总优良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0.712,P=0.399),A组皮瓣感觉功能正常率高于B组[61.7%(29/47)比40.42%(19/47)],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4.257,P=0.039);A组Holden步行功能分级情况优于B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Z=10.513,P=0.033)。结论应用游离股前外侧穿支皮瓣移植治疗糖尿病足的疗效优于游离旋股外侧动脉降支组织瓣移植,创面愈合速度快,较大程度地恢复了患者的肢体功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糖尿病足 股前外侧穿支皮瓣 旋股外侧动脉降支 组织瓣 移植 封闭负压引流
下载PDF
远端腓动脉穿支皮瓣的解剖和临床应用
11
作者 张博闻 铁军 +7 位作者 丁一 马国续 张梓炀 吴建科 张汉霖 康毅 赵飞 黄永禄 《宁夏医学杂志》 CAS 2023年第11期967-969,共3页
目的通过对腓动脉穿支血管的研究,依据穿支血管的分布规律,使用远端腓动脉穿支皮瓣修复足踝部的创面,观察其对创面覆盖的临床疗效。方法收集患者资料共22例,创面大小3.1 cm×1.3 cm~7.5 cm×4.6 cm。术中根据创面部位、创面状... 目的通过对腓动脉穿支血管的研究,依据穿支血管的分布规律,使用远端腓动脉穿支皮瓣修复足踝部的创面,观察其对创面覆盖的临床疗效。方法收集患者资料共22例,创面大小3.1 cm×1.3 cm~7.5 cm×4.6 cm。术中根据创面部位、创面状态及大小,CTA检查腓动脉穿支分布情况,术前使用Doppler超声精准定位远端穿支选择远端合适的穿支设计皮瓣,供区直接闭合,观察切取皮瓣的血供后,将皮瓣与创面无张力缝合。结果22例患者腓动脉远端穿支皮瓣存活状态良好,其中3例患者皮瓣局部出现静脉危象,后期转归。经半年随访,19例患者患肢皮瓣不臃肿,3例患者患肢皮瓣略臃肿,均未见瘢痕形成,行走无差异。采用美国AOFAS标准评价患足功能的优良率为90.90%。结论腓动脉最远端穿支近踝关节水平通过CTA及术前Doppler超声定位,其修复足踝部小面积缺损安全性较为可靠且具有距离优势、供区直接闭合、术后皮瓣色差小、美容效果佳、无臃肿、步态自然等优点,适宜临床推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远端腓动脉穿支皮瓣 小面积缺损 临床应用 显微外科
下载PDF
桡动脉腕横纹穿支皮瓣游离移植修复手指皮肤软组织缺损 被引量:3
12
作者 郑杰 李东 +2 位作者 钱达 张建超 徐晓晨 《实用手外科杂志》 2023年第1期9-11,共3页
目的探讨应用游离桡动脉腕横纹穿支皮瓣移植修复手指皮肤软组织缺损的临床疗效。方法2018年9月-2019年12月采用游离桡动脉腕横纹穿支皮瓣修复手部软组织缺损12例。皮肤缺损面积:1.6 cm×2.0 cm~2.5 cm×3.5 cm,皮瓣切取面积:2.0... 目的探讨应用游离桡动脉腕横纹穿支皮瓣移植修复手指皮肤软组织缺损的临床疗效。方法2018年9月-2019年12月采用游离桡动脉腕横纹穿支皮瓣修复手部软组织缺损12例。皮肤缺损面积:1.6 cm×2.0 cm~2.5 cm×3.5 cm,皮瓣切取面积:2.0 cm×2.0 cm~2.5 cm×4.0 cm。术后定期门诊随访,观察皮瓣成活情况并指导功能训练,评价临床效果。结果术后12例游离皮瓣全部成活,其中1例出现血运瘀滞,皮瓣张力高,有水疱形成,经换药、松解、拆除部分缝线后好转。随访6~12个月,平均9个月,皮瓣血运好,患指外形佳,屈伸功能好,腕部瘢痕轻,无不适感,两点辨别觉6~9 mm。结论应用游离桡动脉腕横纹穿支皮瓣移植修复手指皮肤软组织缺损,术后外形、功能恢复好,临床疗效满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桡动脉穿支 穿支皮瓣 腕横纹 手指损伤
下载PDF
乳腺癌术后行胸背动脉穿支皮瓣移植局部修复重建术并发症的护理
13
作者 李密影 陈淼 +2 位作者 王嘉琳 田苗 王翠影 《现代临床护理》 2023年第4期42-46,共5页
目的总结乳腺癌术后行胸背动脉穿支皮瓣移植局部修复重建术并发症的护理经验。方法总结2019年1月至2022年12月本院共收治45例乳腺癌术后行胸背动脉穿支皮瓣移植局部修复重建术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发生血肿3例、感染3例、血管危象4例。... 目的总结乳腺癌术后行胸背动脉穿支皮瓣移植局部修复重建术并发症的护理经验。方法总结2019年1月至2022年12月本院共收治45例乳腺癌术后行胸背动脉穿支皮瓣移植局部修复重建术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发生血肿3例、感染3例、血管危象4例。并发症护理包括维持患者稳定心理状态;加强病情观察,做好体位的护理及增强免疫、营养支持;建立实时化血管危象监控及报告平台、构建皮瓣移植术后血液循环的监测及管理流程。结果经治疗和护理,所有并发症均治愈,移植皮瓣均成活。结论提高患者健康知识水平和维持其稳定心理状态,可降低患者负性情绪;加强病情观察,做好体位的护理及增强免疫等,可预防血肿和感染发生;建立血管危象监控及报告平台、构建皮瓣移植术后血液循环的监测及管理流程,对预防和治疗血管危象具有积极的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乳腺癌 胸背动脉穿支皮瓣 移植 护理
下载PDF
腓动脉双穿支蒂V-Y推进皮瓣修复儿童跟腱区小面积软组织缺损
14
作者 宋健 周献伟 刘玉峰 《实用手外科杂志》 2023年第4期498-500,共3页
目的 探讨应用腓动脉双穿支蒂V-Y推进皮瓣修复儿童跟腱区小面积软组织缺损的临床疗效。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9年5月-2021年6月河南省洛阳正骨医院(河南省骨科医院)采用腓动脉双穿支蒂V-Y推进皮瓣修复儿童跟腱区小面积软组织缺损15例,均伴... 目的 探讨应用腓动脉双穿支蒂V-Y推进皮瓣修复儿童跟腱区小面积软组织缺损的临床疗效。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9年5月-2021年6月河南省洛阳正骨医院(河南省骨科医院)采用腓动脉双穿支蒂V-Y推进皮瓣修复儿童跟腱区小面积软组织缺损15例,均伴有跟腱外露。软组织缺损面积:2.5 cm×3.0 cm~4.0 cm×5.0 cm,皮瓣切取面积:3.0 cm×6.0 cm~4.5 cm×10.0 cm。术后随访观察创面愈合及皮瓣成活情况。踝关节功能采用美国足与踝关节协会(American Orthopaedic Foot and Ankle Society,AOFAS)踝与后足功能评分标准评价。结果 所有病例均获得随访,时间6~18个月。末次随访时,皮瓣色泽、弹性好,局部无隆起,质地与周围组织接近,按踝关节功能AOFAS评价标准评分93~97分,平均95.1分。结论 腓动脉双穿支蒂V-Y推进皮瓣修复儿童跟腱区小面积软组织缺损,皮瓣血供可靠,创伤较小,术后皮瓣外形及踝关节功能恢复较好,具有良好的临床疗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腓动脉双穿支皮瓣 推进皮瓣 跟腱区 儿童
下载PDF
尺桡动脉穿支皮瓣与腹部带蒂皮瓣在手和腕部软组织缺损中的应用与比较研究
15
作者 陈国天 夏晓丹 +3 位作者 成章 邝艺臻 张国平 唐阳敏 《中国伤残医学》 2023年第8期6-9,共4页
目的:比较尺桡动脉穿支皮瓣与腹部带蒂皮瓣在重建手、腕周围软组织缺损的效果及应用。方法:回顾我院2016年6月-2020年6月收治的符合该项研究标准的25例采用腹部带蒂皮瓣修复手和腕部软组织缺损的患者。随访我院2020年6月-2021年12月收... 目的:比较尺桡动脉穿支皮瓣与腹部带蒂皮瓣在重建手、腕周围软组织缺损的效果及应用。方法:回顾我院2016年6月-2020年6月收治的符合该项研究标准的25例采用腹部带蒂皮瓣修复手和腕部软组织缺损的患者。随访我院2020年6月-2021年12月收治的符合该项研究标准的20例采用尺桡动脉穿支皮瓣修复手和腕部软组织缺损的患者。对2组患者一般资料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然后对2组患者皮瓣的存活、供区并发症、美观、住院时间、住院费用、患肢功能影响程度进行比较。结果:2组患者皮瓣的再存活率、供区并发症、住院时间的比较上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在美观、住院费用、患肢功能影响程度的比较上,2组患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尺桡动脉穿支皮瓣因不需2次手术断蒂,费用更低,在匹配度、美观、患肢功能影响程度上效果更佳。结论:尺桡动脉穿支皮瓣与腹部带蒂皮瓣均是重建手、腕周围软组织缺损的可靠方法。尺桡动脉穿支皮瓣不需2次手术断蒂,患者早期不需卧床,住院时间较短及费用相对较低,可早期行患肢功能锻炼,患者相对容易接受及满意度较高;腹部带蒂皮瓣不存在皮瓣供区血管解剖分离等技术性难题需要解决,值得在基层医院进行推广应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尺桡动脉穿支皮瓣 腹部带蒂皮瓣 软组织缺损 比较研究
下载PDF
腓动脉穿支皮瓣的应用解剖 被引量:52
16
作者 李匡文 唐举玉 +3 位作者 刘昌雄 谢松林 刘鸣江 陶克奇 《中国临床解剖学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4期382-385,共4页
目的为腓动脉穿支皮瓣的临床应用提供解剖学基础。方法 15例新鲜中国成人小腿标本,红色乳胶灌注,观测腓动脉穿支数目、分布、蒂长与外径、走行与类别。结果 15例标本共出现68个穿支,每侧4.5个穿支,小腿外侧近端穿支呈多源性;腓动脉在腓... 目的为腓动脉穿支皮瓣的临床应用提供解剖学基础。方法 15例新鲜中国成人小腿标本,红色乳胶灌注,观测腓动脉穿支数目、分布、蒂长与外径、走行与类别。结果 15例标本共出现68个穿支,每侧4.5个穿支,小腿外侧近端穿支呈多源性;腓动脉在腓骨头下10~15 cm节段穿支数所占比例最大,这一区间穿支蒂最长,为(5.23±0.75)cm;腓骨头下5~20 cm范围内穿支外径较粗,小腿外侧近段穿支以比目鱼肌肌穿支为主,中远段以长屈肌肌穿支和肌间隙支为主。结论腓骨头下10~15 cm节段腓动脉穿支较为恒定,穿支蒂较长,外径较粗,适合设计切取腓动脉穿支皮瓣游离移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穿支皮瓣 腓动脉 小腿 应用解剖
下载PDF
以腓动脉穿支降支为蒂胫、腓骨下段骨膜瓣转位的应用解剖 被引量:23
17
作者 张旗 陈振光 +2 位作者 余国荣 彭建强 王树峰 《中国临床解剖学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1994年第2期108-109,共2页
在25侧灌注红色乳胶及墨汁的成人下肢标本上,观察了以腓动脉穿支的阵支为蒂的胚、腓骨远段骨膜瓣。顺行转位时,旋转轴点位于外踝尖上方5.6cm,骨膜瓣可达外踝尖上11cm;逆行转位时,旋转轴点位于外踝尖前下方1.5cm,... 在25侧灌注红色乳胶及墨汁的成人下肢标本上,观察了以腓动脉穿支的阵支为蒂的胚、腓骨远段骨膜瓣。顺行转位时,旋转轴点位于外踝尖上方5.6cm,骨膜瓣可达外踝尖上11cm;逆行转位时,旋转轴点位于外踝尖前下方1.5cm,其血供来源于跟外动脉及跗外侧动脉的分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腓动脉 穿支 降支 骨膜 解剖学
下载PDF
腓肠神经—小隐静脉营养血管远端蒂复合瓣的解剖学研究 被引量:57
18
作者 张发惠 郑和平 +2 位作者 宋一平 张春 田万成 《中国临床解剖学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4期357-360,共4页
目的:为腓肠神经-小隐静脉营养血管远端蒂复合瓣设计提出解剖学依据。方法:30侧经动脉灌注红色乳胶成人下肢标本,解剖观测腓动脉肌间隔穿支、腓肠外侧动脉肌皮穿支与腓肠神经-小隐静脉、腓肠肌外侧头、比目鱼肌以及腓骨营养血管的关系;... 目的:为腓肠神经-小隐静脉营养血管远端蒂复合瓣设计提出解剖学依据。方法:30侧经动脉灌注红色乳胶成人下肢标本,解剖观测腓动脉肌间隔穿支、腓肠外侧动脉肌皮穿支与腓肠神经-小隐静脉、腓肠肌外侧头、比目鱼肌以及腓骨营养血管的关系;小隐静脉浅深交通支。结果:腓动脉肌间隔穿支6~10支,外径0.5~1.6mm,最远的动脉穿支距外踝尖上(1.0±1.3)cm,外径(0.6±0.2)mm。穿支分出骨膜动脉、肌支,营养腓骨和比目鱼肌外侧半。穿支穿深筋膜时,发深筋膜支、皮支、皮神经浅静脉血管,构成腓肠神经--小隐静脉营养血管链。腓肠外侧动脉发2~5支外径0.2~1.2mm肌皮穿支,营养腓肠肌外侧头及相应区域皮肤。小隐静脉浅深交通支距外踝尖上(3.4±0.9)cm,外径(1.7±0.5)mm。结论:腓肠神经-小隐静脉营养血管与肌、骨、皮营养血管同源,以腓动脉的肌间隔动脉终末穿支远端蒂复合瓣,旋转点近外踝尖平面,可覆盖前足创面。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腓肠神经 小隐静脉 肌间隔动脉穿支 远端蒂复合瓣 浅深静脉交通支
下载PDF
外踝后穿支皮瓣 被引量:44
19
作者 张世民 徐达传 +3 位作者 张发惠 袁锋 李海丰 俞光荣 《中国临床解剖学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4期345-348,356,共5页
目的:介绍外踝后穿支皮瓣的血管解剖基础与初步临床应用经验。方法:解剖观察外踝后间隙内腓动脉终末支发出的筋膜皮肤穿支情况。临床切取外踝后穿支皮瓣修复足踝创伤缺损3例。结果:外踝后间隙长约4cm,前界为外踝及腓骨长短肌腱,后方为跟... 目的:介绍外踝后穿支皮瓣的血管解剖基础与初步临床应用经验。方法:解剖观察外踝后间隙内腓动脉终末支发出的筋膜皮肤穿支情况。临床切取外踝后穿支皮瓣修复足踝创伤缺损3例。结果:外踝后间隙长约4cm,前界为外踝及腓骨长短肌腱,后方为跟腱,表面为深筋膜覆盖,间隙内充满疏松脂肪组织。在外踝后间隙内走行的腓动脉终末支及其延续的跟外侧动脉,共发出2~3条皮肤穿支血管,口径0.1~0.8mm。一般0.5mm以上的穿支血管总能找到1条。外踝后间隙内的穿支血管与上方的腓动脉最远侧肌间隔穿支血管间,遵循“压力平衡规律”,穿支血管的“口径和间距”互补代偿,以保证该区域血供的稳定。临床上设计切取以外踝后穿支血管为蒂的远端蒂腓肠神经筋膜皮瓣,旋转轴点在外踝尖上1~2cm,面积10~14cm×4~6cm,修复3例足踝创面,皮瓣完全成活。结论:外踝后穿支皮瓣将腓肠神经营养血管皮瓣的旋转轴点下移,更适合修复足踝远侧的创面,且减少对小腿供区的损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腓动脉 外踝后穿支 穿支皮瓣 远端蒂皮瓣 腓肠神经营养血管皮瓣
下载PDF
踝足部血管吻合支的研究与吻合胫前或胫后动脉逆行皮瓣的设计 被引量:20
20
作者 徐永清 徐达传 +2 位作者 钟世镇 石瑾 李忠华 《中国临床解剖学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01年第2期111-112,共2页
目的 :研究胫前动脉、胫后动脉和腓动脉之间在足踝部的吻合支的粗细 ,为吻合胫前或胫后动脉远端逆行血供皮瓣设计提供解剖学基础。方法 :46侧新鲜小腿的动脉灌注红色塑料 ,制成动脉铸型标本。观察胫前、胫后和腓动脉在踝足部的吻合支的... 目的 :研究胫前动脉、胫后动脉和腓动脉之间在足踝部的吻合支的粗细 ,为吻合胫前或胫后动脉远端逆行血供皮瓣设计提供解剖学基础。方法 :46侧新鲜小腿的动脉灌注红色塑料 ,制成动脉铸型标本。观察胫前、胫后和腓动脉在踝足部的吻合支的形态 ,测量血管的内径。结果 :胫前、胫后和腓动脉三者之间在足踝部的吻合支丰富 ,胫后动脉经足底弓、足底深支与胫前动脉的吻合支最粗 ,内径为 2 .3mm。结论 :胫前、胫后和腓动脉三者之间在足踝部的吻合支丰富 ,胫前动脉或胫后动脉之一断裂或栓塞时 ,只要三者之间在踝足部的主要吻合支未遭受破坏 ,胫前动脉或胫后动脉远端仍可作为皮瓣受区血管被利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胫前动脉 胫后动脉 腓动脉 吻合支 逆行血供皮瓣 应用解剖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15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