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248篇文章
< 1 2 63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Combining the Rule of Law with the Rule of Morality——General Secretary Xi Jinping's Important Discourse on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the Rule of Law and Rule by Virtue
1
作者 徐显明 LI Kunyan 《The Journal of Human Rights》 2017年第2期103-109,共7页
Key points:Throughout the ages,rule of law has been an indispensable means of governing a state.However,as General Secretary Xi Jinping has pointed out,it is not enough to govern a state by the rule of law
关键词 of it or as General Secretary Xi Jinping’s Important Discourse on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the rule of Law and rule by virtue Combining the rule of Law with the rule of Morality rule by is that been on with
下载PDF
Rebuilding and Integration of Rural Governance System Based on the Combination of Self-governance,Rule of Law and Rule of Virtue
2
作者 HUANG Junlu 《International English Education Research》 2019年第2期24-26,共3页
The proposal that"the rural governance system based on the combination of self-governance,rule of law and rule of virtue should be completed"was put forward in the report of the 19th National Congress of the... The proposal that"the rural governance system based on the combination of self-governance,rule of law and rule of virtue should be completed"was put forward in the report of the 19th National Congress of the Communist Party of China.There are many challenges for the development and difficulties for the governance of rural social transformation in the new era,so"the combination of self-governance,rule of law and rule of virtue"is realistically essential,having the objective inevitability and practical possibility.The fundamental and central role of the villagers'self-governance should be brought into full play to construct"the rural governance system based on the combination of self-govermance,rule of law and rule of virtue"under the guidance of the spirit of the 19th National Congress ofthe Communist Party of China,by taking the rule of law as the legal assurance and rule of virtue as the social affection support,managing to complete and optimize the rural governance system,realize the good and right governance in the rural society,boost the modernization construction process of the national governance ability,and realize the great objective of comprehensive rural vitalization of the"stability of the rural areas,development of the agriculture and happiness of the farmers". 展开更多
关键词 self-governance rule oflaw rule of virtue RURAL GOVERNANCE SYSTEM RURAL vitalization
下载PDF
Women’s Councils:A Practical Exploration on the Construction of Democracy, Autonomy and the Rule of Law at the Grassroots Level
3
作者 曲相霏 TONG Xiaomei(译) 《The Journal of Human Rights》 2020年第5期638-656,共19页
The women’s councils are an innovation advocated by the All-China women’s federation for women’s participation in social management and grassroots democracy.They are a beneficial exploration for women to participat... The women’s councils are an innovation advocated by the All-China women’s federation for women’s participation in social management and grassroots democracy.They are a beneficial exploration for women to participate in public affairs according to the law in accordance with Article 2 of the Constitution of the People’s Republic of China,and are a model of"the combination of autonomy,rule of law and rule of virtue."The women’s councils have aroused the enthusiasm of women to participate in public affairs,stimulated their autonomous vitality and creativity,and helped to solve the problems of women’s lack of representation and voice in decision-making.The process of deliberation is also the process of developing the awareness of rights,rules,consultation ability,the concept of the rule of law and even thinking about the rule of law.The women’s councils not only help to protect the rights and interests of women and children and promote women’s development,but also has unique value in enriching grassroots consultative democracy,developing grassroots mass autonomy,building a society ruled by law and promoting the implementation of the Constitution.we should therefore fully affirm,support and perfect the women’s councils so as to make it long-term,standardized and institutionalized. 展开更多
关键词 women’s councils consultative democracy society ruled by law combination of autonomy rule of law and rule of virtue implementation of the Constitution
下载PDF
中国传统民本思想及民生实践 被引量:2
4
作者 左玉河 《河北学刊》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111-117,共7页
中国传统民本思想的核心理念“以民为本”包含三层含义:民为国本,体现了对民众地位的认识;立国为民,体现了对统治者与民众关系的认知;政在养民,体现了对社会发展规律的理解。基于传统民本思想提出的一系列“以厚民生为本”的富民之策,... 中国传统民本思想的核心理念“以民为本”包含三层含义:民为国本,体现了对民众地位的认识;立国为民,体现了对统治者与民众关系的认知;政在养民,体现了对社会发展规律的理解。基于传统民本思想提出的一系列“以厚民生为本”的富民之策,要求统治者采取相应政策,关心民众生计,使民众生活富足。历代统治者推行的改善民生举措主要有重农抑商、务本兴农,轻徭薄赋、体恤民力,不违农时、使民以时,以及约束官吏、勿使扰民等。中国传统民本思想及民生实践促进了近代以来民主思想的发展,对当今推进国家治理现代化亦有重要的借鉴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传统民本思想 民生实践 德治主义
下载PDF
新时代中国国际法学科体系的构造 被引量:2
5
作者 杨泽伟 《武汉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17-31,共15页
构造新时代中国国际法学科体系,既是为了进一步落实习近平有关学科建设的指示精神,也是为了改变国际法在整个法学体系中的地位与中国世界大国的地位不相称的状况,以及弥补我国涉外法治人才严重短缺的短板。中国国际法学科体系的构造,需... 构造新时代中国国际法学科体系,既是为了进一步落实习近平有关学科建设的指示精神,也是为了改变国际法在整个法学体系中的地位与中国世界大国的地位不相称的状况,以及弥补我国涉外法治人才严重短缺的短板。中国国际法学科体系的构造,需要进一步厘清涉外法、涉外法治、对外关系法、国内法与国际法的关系,以及涉外法学、国际法与法学一级学科的关系。在中国国际法学科体系构造的过程中,最为重要的是构建国际法学一级学科专业。未来中国国际法学发展的任务主要包括:弘扬国际法治理念、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构建提供法治保障,传播中国国际法观、提升中国国际法理念的国际影响力,提高运用国际法的能力以及补齐涉外法治的短板等。涉外法治人才培养和推动国际法研究的理论创新,则成为今后中国国际法学者的应然使命。未来中国国际法学的发展方向涉及架设国际法与国内法沟通的桥梁、谨慎使用“涉外法学”名称,以及在国际法教育与研究中凸显中国的国际法理论与实践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国际法学 涉外法治 对外关系法 国际法治 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体系 自主知识体系
下载PDF
“三治融合”何以赋能农村集体公益设施建设和管护——基于内生动力的视角 被引量:1
6
作者 许军 白欣宇 《安徽乡村振兴研究》 2024年第1期47-58,共12页
内生动力不足是困扰农村集体公益设施建设和管护的重要因素。文章以西安市长安区四皓村美丽乡村建设为例,分析“三治融合”如何激发内生动力进而赋能农村集体公益设施建设和管护:首先,“三治融合”构成的农村“现代公共规则”与农村发... 内生动力不足是困扰农村集体公益设施建设和管护的重要因素。文章以西安市长安区四皓村美丽乡村建设为例,分析“三治融合”如何激发内生动力进而赋能农村集体公益设施建设和管护:首先,“三治融合”构成的农村“现代公共规则”与农村发展内生动力中的认同、参与、资源等基本要素相嵌合;其次,以党组织为核心的组织机构,通过“三治融合”的治理模式,形成内外部力量的有效互动,构建不同价值的双重循环,搭建个体与集体间的利益关联,产生农村集体公益设施建设和管护中的内驱力;最后,乡村公共事务治理不能仅依赖外部力量的介入,内外力量的互动是农村发展过程中内生动力生成的逻辑前提,构建村民个体与村社共同体的关联和认同是关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农村集体公益设施 三治融合 内生动力
下载PDF
“三治融合”视域下乡村“积分制”治理运行机制研究——基于四川省Y村的个案研究 被引量:1
7
作者 王艳 陈思颖 《安徽乡村振兴研究》 2024年第1期39-46,共8页
“三治融合”是宏观层面对乡村治理的政策指引,乡村“积分制”治理正是“三治融合”理念的应用。文章以“三治融合”理念为视角,基于治理组织、治理工具、治理目标三个维度构成的治理逻辑,分析论证“三治融合”理念和乡村“积分制”治... “三治融合”是宏观层面对乡村治理的政策指引,乡村“积分制”治理正是“三治融合”理念的应用。文章以“三治融合”理念为视角,基于治理组织、治理工具、治理目标三个维度构成的治理逻辑,分析论证“三治融合”理念和乡村“积分制”治理运作机理的同一性;依据治理逻辑和运作机理,构建由起始动力机制、协调助力机制和激励保障机制形成的乡村“积分制”治理实践运行机制;通过把握乡村“积分制”治理实践运行机制,提出从构建多元治理主体协同参与的共建共治格局、运用制度和技术工具、建立因地制宜的积分评价考核机制和激励政策等方面优化完善乡村“积分制”治理,以期推动乡村治理方式的创新化发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三治融合 积分制治理 实践机制
下载PDF
当代美德伦理“可法典化批判”的三层含义及其反思
8
作者 马庆 刘科 《哲学分析》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106-116,197,198,共13页
美德伦理与规则伦理的争论焦点之一在于对可法典化的不同态度。规则伦理认为道德行动需要一套明确规则的指导,这些规则等同于一种决策程序,而美德伦理学缺乏此类规则,所以有着“不可法典化(uncodifiability)”的缺陷。与之相对,美德伦... 美德伦理与规则伦理的争论焦点之一在于对可法典化的不同态度。规则伦理认为道德行动需要一套明确规则的指导,这些规则等同于一种决策程序,而美德伦理学缺乏此类规则,所以有着“不可法典化(uncodifiability)”的缺陷。与之相对,美德伦理学者认为不可法典化不仅不是缺陷,反而正是美德伦理学的长处。美德伦理分别从实践推理、规则运用、实践审思三个不同层次上对可法典化进行了批判。这些批评在相当程度上指出了规则伦理学的某些误区。但一些美德伦理学者试图在此基础上更进一步,在批评现代道德哲学进路之余全面否定道德哲学中规则的作用,却使得可法典化批判走向了误区。理解可法典化批判的关键在于跳出目前流行的把普遍规则与具体情境截然对立起来的简单二分法,认识道德规则的限度与必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可法典化 美德伦理 规则伦理
下载PDF
乡村社会“三治融合”的实践逻辑——基于社会基础视角的分析
9
作者 于龙刚 《华中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24年第4期82-92,共11页
通过自治、法治与德治相融合以实现乡村善治是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治理实践。借助社会基础的视角,可以深化对乡村“三治融合”实践逻辑的认识与理解。在结构转型背景下,乡村社会基础的变化会制约自治、法治与德治的作用发挥与相互融合。... 通过自治、法治与德治相融合以实现乡村善治是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治理实践。借助社会基础的视角,可以深化对乡村“三治融合”实践逻辑的认识与理解。在结构转型背景下,乡村社会基础的变化会制约自治、法治与德治的作用发挥与相互融合。多地乡村通过机制创新来利用乡土熟人社会的资源,增强对个人行为的引导和约束,扩大乡村治理的社会参与,从而激活和培育了新的社会基础。凭借社会基础的支持与保障,法律和道德实施获得充分的社会助力,乡村社会内生秩序的维系和生产能力也得以增强。对于乡村“三治融合”实践探索的分析,揭示出激活和培育社会基础对实现乡村善治的重要意义,此外还需要注重法治的规范、引领与保障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三治融合 社会转型 社会基础 内生秩序
下载PDF
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视域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入法入规探究
10
作者 陈蒙 雷家昂 《西安交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24年第5期136-144,共9页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中华民族精神的时代凝练和现实表达,是社会主义法治建设的灵魂,与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紧密关联。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视域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入法入规彰显了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法律文化的文化自觉,是推进中华民...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中华民族精神的时代凝练和现实表达,是社会主义法治建设的灵魂,与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紧密关联。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视域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入法入规彰显了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法律文化的文化自觉,是推进中华民族共同体建设的必然选择,为建设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提供方向指引;通过树牢法律信仰、型构法律原则和融入法律规则,弘扬国家与民族的整体价值导向、概括指引全社会的价值认同,并具体设定微观的行为模式和制度指示,实现对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之法治实施的指引和推进。新时代新征程,要关注宪法核心价值观条款完善、民族工作基本法律的核心价值观融入等问题,在规律、技术与价值相互交融的视域下促进核心价值观入法入规的路径优化。着力增强核心价值观入法入规的系统性、针对性和精准性,推进入法理念的升华和入法技术的完善,在对各族人民现实生活场景的科学指引与能动改造中推动全社会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价值认同 入法入规 中华民族共同体 德法共治
下载PDF
人民本位、共同体追求与德性政治:中国式现代化的政治哲学意涵
11
作者 韩升 李斌 《理论与现代化》 2024年第4期26-38,共13页
政治哲学旨在以筹划和设计公平正义的社会秩序实现人民的美好生活,中国式现代化具有丰富而深刻的政治哲学意涵。中国式现代化有力地纠正了资本主义现代化“人”与“物”关系错位,实现了人民本位的价值旨归。中国式现代化高度肯定主体间... 政治哲学旨在以筹划和设计公平正义的社会秩序实现人民的美好生活,中国式现代化具有丰富而深刻的政治哲学意涵。中国式现代化有力地纠正了资本主义现代化“人”与“物”关系错位,实现了人民本位的价值旨归。中国式现代化高度肯定主体间与主客体间的交往意义,积极推动各层次共同体建设,彰显了对共同体的实践追求。中国式现代化克服了近代以来政治领域去道德化的弊端,坚持发扬德性政治的价值感召力,实现了对政治道德的理性重建,展现出鲜明的道义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政治哲学 中国式现代化 人民本位 共同体追求 德性政治
下载PDF
维特根斯坦语言哲学观照下的机器智能
12
作者 关晓薇 郭姿菲 《宁波教育学院学报》 2024年第2期77-81,共5页
在维特根斯坦语言哲学视域下,机器被定义为缺乏面相知觉能力的“面相盲人”和不具有意向性的“意义盲人”,由于机器无法具身化的参与到“语言游戏”中因而不存在思维。维特根斯坦强调机器只是在遵守一种机械式的程序,非语境化的机器智... 在维特根斯坦语言哲学视域下,机器被定义为缺乏面相知觉能力的“面相盲人”和不具有意向性的“意义盲人”,由于机器无法具身化的参与到“语言游戏”中因而不存在思维。维特根斯坦强调机器只是在遵守一种机械式的程序,非语境化的机器智能只有回归了语言的实践才能够消解“遵守规则”这一悖论。同时机器翻译在“语言游戏”中也面临着语义困境,只有实现人工智能语境化的语义识别才能消除句法与语义的内生对立,解决语义歧义,输出带有自然属性的语义内容。维氏的语言哲学思想对指导具身机器智能科学的发展路径以及机器翻译机制的迭代方向有重要的认识论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维特根斯坦 语言哲学 遵守规则 机器智能 机器翻译
下载PDF
超越范式之争——文史哲法学的前提、立场与展望
13
作者 孙康 《中国海洋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24年第4期89-98,共10页
文史哲是中国文化鲜明的标志性特征。笔者尝试提出的文史哲法学,既是立足于中国传统与实践,又是面向世界的具有普遍性样态的法学范式,理应成为建构中国自主知识体系和话语体系的法学目标。有别于教义法学和社科法学的研究旨趣,文史哲法... 文史哲是中国文化鲜明的标志性特征。笔者尝试提出的文史哲法学,既是立足于中国传统与实践,又是面向世界的具有普遍性样态的法学范式,理应成为建构中国自主知识体系和话语体系的法学目标。有别于教义法学和社科法学的研究旨趣,文史哲法学是一种全新视角的法学研究范式,它倡导厚植于中国的文史哲传统。其中,文学是法学素材的来源,史学是法学精神的见证,哲学则是法学价值的终极追求。文史哲法学旨在沟通中国历史传统与当下实践,侧重将文史哲作为工具和视角来研究人文与法学的互动关系,将人文价值和生活实践统一于法学研究场域之内,在保持统一性的前提下追求普遍性与实践性向度。中华法治文明在保持其独立个性、赋能文化自信的同时,也能为纾解人类的法律工具主义困境提供中国方案,促使法学脱离封闭的教条式思维模式与理论的窠臼,进而更好地为中国法学的本土化发展奠定坚实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文史哲法学 教义法学 社科法学 习近平法治思想 中华法系
下载PDF
论学校体育德育中的具身学习
14
作者 周生旺 程传银 《武汉体育学院学报》 北大核心 2024年第7期78-86,共9页
体育在立德树人与课程思政方面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离身德育方法论引发了当前学校体育德育的实践困境,从“离身”到“具身”的德育方法论转向成为破解当前学校体育德育实践困境的根本出路。具身学习成为学校体育德育实践的重要方式,促... 体育在立德树人与课程思政方面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离身德育方法论引发了当前学校体育德育的实践困境,从“离身”到“具身”的德育方法论转向成为破解当前学校体育德育实践困境的根本出路。具身学习成为学校体育德育实践的重要方式,促进了学校体育德育目标的快速达成。在学校体育德育中提出了确立身心一元思想、实现情感体验过程与达到深度学习效果的具身学习要求,剖析了“具身情境-具身体验-具身互动-具身情感-具身意识-具身行为-具身习惯”的具身学习机理与“引导-融入”“唤醒-感受”“建构-内化”的具身学习过程,并设计了从知识转向、情境预设、教学转变与评价改进四个方面的具身学习实施理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身体哲学 具身认知 体育品德 学习机理 方法论 德育实践
下载PDF
习近平法治思想的马克思主义法学方法论 被引量:1
15
作者 李安 《法治研究》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3-12,共10页
习近平法治思想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飞跃,其中也包含了深邃的法学方法论,是解决法治领域一切困难与障碍的理论工具。其从马克思主客同一的辩证思维中汲取了法治运行的精准思路;从人民主权的历史唯物主义法学中凝练了法治实践的价值取向... 习近平法治思想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飞跃,其中也包含了深邃的法学方法论,是解决法治领域一切困难与障碍的理论工具。其从马克思主客同一的辩证思维中汲取了法治运行的精准思路;从人民主权的历史唯物主义法学中凝练了法治实践的价值取向;从列宁苏维埃的法制探索中坚定了党对法治的全面领导,为法治道路和法治模式提供了方略,既包含方法层面的辩证思维,也蕴含价值层面的法治原则,还彰显本质层面的法律哲学与政治定力,是新时代中国的马克思主义法学方法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习近平法治思想 马克思主义法哲学 法学方法论 法治模式
下载PDF
周代仁政之下法治思想系统研究 被引量:1
16
作者 祁志祥 《中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1-14,共14页
周代没有完整记载法治思想的史书,周代的法治思想,散见于西周的《尚书》《周礼》及东周诸子的学说中。西周鉴于夏桀、殷纣实施暴政而亡的教训,推行仁政。仁政以德治为主,也兼顾法治。法治成为周代仁政的两翼之一,表现为以仁立法,以仁司... 周代没有完整记载法治思想的史书,周代的法治思想,散见于西周的《尚书》《周礼》及东周诸子的学说中。西周鉴于夏桀、殷纣实施暴政而亡的教训,推行仁政。仁政以德治为主,也兼顾法治。法治成为周代仁政的两翼之一,表现为以仁立法,以仁司法,明德慎罚,德主刑辅。到了东周,虽然诸侯争霸、礼崩乐坏,但西周的仁政传统仍占主导地位,仁政不仅被儒家学说加以发展,也被道家学说加以补充、杂家学说加以兼取。即便法家、名家公开反对仁政德治,主张严刑峻法,也是打着仁义的旗号。在仁政之下兼行法治,或打着仁义的旗号强调严刑峻法,构成了周代法治思想的整体景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周代仁政 法治思想 明德慎罚 以刑去刑
下载PDF
新时代的德治视角下教师师德现状探析
17
作者 刘浩廉 张正栋 《教育教学论坛》 2024年第24期22-26,共5页
近年来,师德问题逐渐成为社会焦点之一,《中小学教师培训课程指导标准(师德修养)》虽然明确了相关标准,但师德问题仍时有发生。新时代的德治继承并超越了传统德治,符合时代要求,其对师德现状的探析具有重要指导价值。结合新时代的德治... 近年来,师德问题逐渐成为社会焦点之一,《中小学教师培训课程指导标准(师德修养)》虽然明确了相关标准,但师德问题仍时有发生。新时代的德治继承并超越了传统德治,符合时代要求,其对师德现状的探析具有重要指导价值。结合新时代的德治内涵梳理其与师德的联系,能为探析新时代的德治视角下的师德问题奠定基础,相关的改进建议则能为师德水平的提升提供新的思路与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德治 师德 教师职业道德 现状
下载PDF
知天与顺天:古代农谚中的生态哲学思想
18
作者 王奋 刘铭 孙金荣 《农业考古》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期179-185,共7页
构建生态文明,需要借鉴中华农耕文明中的生态智慧。古代农谚是传统农业生产实践的直观反映,亦是中华农耕文明的重要载体,其中蕴涵着天人合一的生态哲学思想。它是古人知天畏命与顺天而为思想的有机融合,表现了古人在知晓、尊重客观生态... 构建生态文明,需要借鉴中华农耕文明中的生态智慧。古代农谚是传统农业生产实践的直观反映,亦是中华农耕文明的重要载体,其中蕴涵着天人合一的生态哲学思想。它是古人知天畏命与顺天而为思想的有机融合,表现了古人在知晓、尊重客观生态规律的基础上,充分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合理利用自然资源发展农业生产的生态智慧。研究中国古代农谚中天人合一的生态哲学思想,有助于重新审视人与自然生态的互动关系,对缓解当下的生态危机以及建设生态文明,具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古代农谚 天人合一 生态哲学 知天 顺天
下载PDF
“天下为公”与传统“德治”思想的历史进路
19
作者 常文相 《吉林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2024年第5期34-40,共7页
“天下为公”作为中国传统“德治”思想的重要内容,主张国家权力的组织运行应当遵循公平、公共原则,其以要求政治上选贤举能与经济上均财共利为主要表现,反映了古人对理想社会秩序的崇高愿景。而在历代治理实践中,“公天下”理想却在较... “天下为公”作为中国传统“德治”思想的重要内容,主张国家权力的组织运行应当遵循公平、公共原则,其以要求政治上选贤举能与经济上均财共利为主要表现,反映了古人对理想社会秩序的崇高愿景。而在历代治理实践中,“公天下”理想却在较大程度上与世袭的“家天下”现实互相适应结合,既对君主制度构成一定伦理规范,又受到既有体制限定,无法实现“主权在民”的理论突破。伴随近代“民权”意识兴起,“天下为公”得以完成文化重塑,推动治理观念从“德治”向“法治”转换。在此期间,源于中国历史自身演进逻辑,“天下为公”所内含的全民性和公共性特征,发挥出巨大的时代衔接与价值引领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天下为公 国家治理 德治 法治 现代转型
下载PDF
农村基层治理中“德法合治”的命题逻辑与实现路径
20
作者 周申倡 戴玉琴 《扬州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2024年第4期81-92,117,共13页
法治是现代化农村基层治理的显著特征,而当前农村基层法治建设仍有待进一步提升,落实“德法合治”是推进农村基层治理现代化的应有之义。在主体逻辑上,“德法合治”是多元主体合作共治的一种表达形式;在应用逻辑上,“德法合治”是有效... 法治是现代化农村基层治理的显著特征,而当前农村基层法治建设仍有待进一步提升,落实“德法合治”是推进农村基层治理现代化的应有之义。在主体逻辑上,“德法合治”是多元主体合作共治的一种表达形式;在应用逻辑上,“德法合治”是有效协同解决农村政治生活、社会生活和私人生活领域事务的基本路径;在规范逻辑上,“德法合治”要求基层村治沿着制度性规范和社会性规范相辅相成的轨道前进。在村民自治基础上不断发展“德法合治”实践,既有助于提升基层农民群众的法治信仰和道德素养,同时也是有效实现由“送法下乡”促进乡村善治的可行之策。从实然层面看,农村基层治理中“德法合治”的实现思路,需要我们从观念、规范、环境、保障等四个维度加以筹划。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农村基层治理 农村法治 农村德治 村民自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63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