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302篇文章
< 1 2 16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On the Aesthetic Wonder and Unity at the Peak of Literary Theory in the Six Dynasties Key
1
作者 Yang Jiyong 《Journal of Philosophy Study》 2023年第7期290-302,共13页
The study found that the classics born during the turbulent Six Dynasties period,starting from Cao Pi’s“The Classics”to“Wen Fu”,“Wen Xin Diao Long”,“Shipin”and other classics,can all be analyzed to have a com... The study found that the classics born during the turbulent Six Dynasties period,starting from Cao Pi’s“The Classics”to“Wen Fu”,“Wen Xin Diao Long”,“Shipin”and other classics,can all be analyzed to have a common origin.Attributes,that is,the philosophical strategy of dualistic isomorphism of explicit and implicit,is also a pattern;it can be proven that this is the philosophical key to interpreting and studying the classics of the Six Dynasties.It not only governs many aesthetic principles and aesthetic methods,but also emphasizes the need to transcend the appearance of current existence,transcend the current utilitarianism,and pay attention to the hidden and non-existent,just like paying attention to dark matter and antimatter in the universe.Pay attention to the origin of Shipin and expand aesthetic horizons;this philosophical secret not only exists in the classics of the Six Dynasties,it has its unity,graphics and vitality,as well as its historical inheritance and continuous operation.Its trajectory marks the context of literary theory and aesthetics;the modern construction of contemporary literary theory must be based on its operating trends.Only by transcending all utilitarianism can we better demonstrate the natural characteristics of Chinese tradition such as nationality.Otherwise,literary theory,aesthetics,and philosophy will not be self-consistent. 展开更多
关键词 Six dynasties Literary Theory “Literary Fu” “Literary Mind and Diaolong” “Food” Explicit-Implicit Dual Isomorphism philosophy Graphics
下载PDF
“Neo-Confucian(ism)”概念的翻译、流传与阐发——以冯友兰的学术生涯为中心
2
作者 连凡 《北京社会科学》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44-54,共11页
冯友兰在美国留学期间(1920-1923)使用并阐发了西方创造的“Neo-Confucian(ism)”概念,回国后(1924-1926)首次将其翻译为中文“新儒家(学)”概念。其后由于建构宋明儒学史的需要,加上“新儒学”概念意义的不确定性,1932年底以后,冯友兰... 冯友兰在美国留学期间(1920-1923)使用并阐发了西方创造的“Neo-Confucian(ism)”概念,回国后(1924-1926)首次将其翻译为中文“新儒家(学)”概念。其后由于建构宋明儒学史的需要,加上“新儒学”概念意义的不确定性,1932年底以后,冯友兰在其中论著中转而使用包括程朱理学与陆王心学在内的传统“道学”概念来指称宋明新儒学。但李石岑(1926)、谢扶雅(1928)、陈寅恪(1934)等人都在冯友兰的影响下使用了这一概念。20世纪40年代以后,“新儒家(学)”概念又被用来指称现当代等其他时代的新儒家(学),标志着这一概念在当时国内学术界通行起来。20世纪50年代前后,卜德翻译冯友兰的《中国哲学简史》《中国哲学史》等论著的流行,又促进了“Neo-Confucian(ism)”概念的普及。在“Neo-Confucian(ism)”概念的传播及阐发过程中,继承宋明新儒学并倡导返本开新的海内外现代新儒家(以冯友兰、狄百瑞为代表)起到了关键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宋明新儒家 道学 冯友兰 《中国哲学史》
下载PDF
石崇金谷园及其园林历史想象——人造自然的观念再造
3
作者 潘逸炜 张春彦 《风景园林》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120-128,共9页
【目的】作为魏晋时期私家园林的代表,石崇金谷园在物质空间湮灭后仍持续出现在诗文和绘画中,以观念再造的形式呈现。金谷园形象的时代流变反映了自然观念的变迁,进而引发对园林史料认识和历史叙述构建的反思。【方法】通过梳理和区分... 【目的】作为魏晋时期私家园林的代表,石崇金谷园在物质空间湮灭后仍持续出现在诗文和绘画中,以观念再造的形式呈现。金谷园形象的时代流变反映了自然观念的变迁,进而引发对园林史料认识和历史叙述构建的反思。【方法】通过梳理和区分西晋时期一手文献和后代文献,考察其中对金谷园特征的描述,阐述对金谷园认识和评价所具有的集体特征,结合自唐至清的金谷园绘画,进一步佐证对园林认知观念的变迁。【结果】发现自西晋到明清时期,文人对金谷园的描述逐渐从全景式的描写转向对楼阁建筑的关注,进而聚焦到陈设物,山石植物退为配景。这一过程中,金谷园从自然进入观念,逐渐成为文学意象和文化共识。【结论】提出金谷园的形象通过文人诗、文、画的不断重现和更新,由此指向对时间理解的再思考。文学和绘画作品是作者在其当下对过去的感知和重构,其中金谷园在诗文绘画中的不断重现保证了园林意象的绵延,对其时代性的解释更新赓续了园林的生命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风景园林 魏晋园林 历史想象 自然观 时间性 金谷园
下载PDF
师心与复古之间:湛若水的文学思想与创作
4
作者 张公达 《五邑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24年第1期28-32,92,共6页
作为明代重要心学家,湛若水的文学思想与创作受到其心学思想与仕宦经历的共同影响。湛若水以“心”作为文学的本源,将心学工夫论引入诗文创作,在文道观上强调“德业”与“举业”合一,在性情论上追求情感与道德的协调,是心学家论文的重... 作为明代重要心学家,湛若水的文学思想与创作受到其心学思想与仕宦经历的共同影响。湛若水以“心”作为文学的本源,将心学工夫论引入诗文创作,在文道观上强调“德业”与“举业”合一,在性情论上追求情感与道德的协调,是心学家论文的重要一端。同时,受复古思潮的影响,以及湛若水供奉翰林、半生为官,与复古诸子交往的经历等,又使其部分诗文带有复古倾向和台阁遗风。湛若水的文学思想表现出由复古转向师心的趋势,成为沟通师心与复古众多文学思想中的重要一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湛若水 明代文学 心学
下载PDF
《明宣宗行乐图》的持续在场与意识再现——运动技能如何表象“行乐图”的时间哲学研究
5
作者 安汝杰 《宝鸡文理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2024年第3期115-119,125,共6页
感知就是将主观的意识能量对象化为运动技能,运动技能的运行轨迹作为对象化的表象描绘出“行乐图”的整体外观,也正是整一性的“行乐图”的生成揭示出意识主体对于运动技能的立义前提是现在感知的持续在场。瞬间立义无疑是图像意识的当... 感知就是将主观的意识能量对象化为运动技能,运动技能的运行轨迹作为对象化的表象描绘出“行乐图”的整体外观,也正是整一性的“行乐图”的生成揭示出意识主体对于运动技能的立义前提是现在感知的持续在场。瞬间立义无疑是图像意识的当下在场,其内容可以是捶丸运动的全部动作,也可以是其每个动作的意识流程,而每一流程都归属于一个意识外化出来的直观,直观的物质材料就是有待运动意向充实的图像空间,进而“行乐图”构造活动的本质就是行乐者以其运动意向填充图像空间的意识再现过程。“过”是过往,过往是已逝时间客体的表象集合;“程”是图像,是表象集合的观念形态。由此,“过”的时间性与“程”的图像性在时间客体自身在此的意识变异中形成“行乐图”的观念界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明宣宗行乐图》 持续在场 意识再现 运动技能 时间哲学
下载PDF
茶事、茶情与茶理:清代茶诗析论
6
作者 葛超 《山东青年政治学院学报》 2024年第4期111-116,共6页
清代饮茶之风兴盛,茶诗大量涌现,这些茶诗再现了清人采茶、煮茶、饮茶以及茶叶贸易的过程,反映出茶在清人的政治生活与日常生活中的媒介作用。在政治生活中,“茶”在皇权至上的政治结构下,是君王与臣子加强联系的一种媒介;在日常生活中... 清代饮茶之风兴盛,茶诗大量涌现,这些茶诗再现了清人采茶、煮茶、饮茶以及茶叶贸易的过程,反映出茶在清人的政治生活与日常生活中的媒介作用。在政治生活中,“茶”在皇权至上的政治结构下,是君王与臣子加强联系的一种媒介;在日常生活中,“茶”是结婚嫁娶、交游往来的重要媒介。清代诗人以茶作为抒情对象,既表现出对茶的喜爱赞美之情,又借茶清苦的特性表达内心之忧苦。清代茶诗同时体现了儒家的仁爱精神与道家的隐逸思想。清代茶诗中学理、哲理的交汇,不仅丰富了茶诗的创作内涵,也扩大了茶诗的思想内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茶事 茶情 茶理 清代茶诗
下载PDF
宋代绘画艺术的留白思想研究 被引量:2
7
作者 郭萌 《黑河学院学报》 2023年第2期173-176,共4页
宋代绘画艺术在我国传统艺术史上艺术价值卓越。其卓越不仅表现在艺术成就方面的突破,更在于其对于传统哲学的融合与运用。宋代的绘画艺术,无不透着对于“道”的深思,通过对于“韵”以及“逸格”的追求而达到一种空无的哲学境界。在宋... 宋代绘画艺术在我国传统艺术史上艺术价值卓越。其卓越不仅表现在艺术成就方面的突破,更在于其对于传统哲学的融合与运用。宋代的绘画艺术,无不透着对于“道”的深思,通过对于“韵”以及“逸格”的追求而达到一种空无的哲学境界。在宋代的绘画艺术中,留白的艺术表现手法运用较多。画家通过这样的艺术方式来呈现出一种朴素、空灵、淡然的视觉状态,同时也以此来表达内心自省以纳万物的无上心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宋代绘画 留白艺术 哲学溯源 留白处理
下载PDF
基于先秦整体观的整体思维在亚健康研究中的应用 被引量:1
8
作者 尼露露 闫国立 +4 位作者 潘万旗 陈晓辉 包海燕 李艳坤 吕翠田 《光明中医》 2023年第1期9-12,共4页
先秦时期百家争鸣,当时的“整体观”对后世文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中医也在其影响下形成了独特的“整体思维”。而亚健康作为健康和疾病之间的一种状态,其概念的界定、临床表现、诊断、病因分析、调治的各个环节都受到中医整体思维的影... 先秦时期百家争鸣,当时的“整体观”对后世文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中医也在其影响下形成了独特的“整体思维”。而亚健康作为健康和疾病之间的一种状态,其概念的界定、临床表现、诊断、病因分析、调治的各个环节都受到中医整体思维的影响。文章主要探索了在先秦时期具有代表性的儒家、道家、墨家、兵家的“整体观”哲学思想和在其影响下形成的中医“整体思维”以及在中医“整体思维”指导下的亚健康的概念界定、临床表现、诊断、病因分析和调护,以利于亚健康的调治,预防疾病的发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先秦 哲学 中医 整体思维 亚健康
下载PDF
王阳明“知行合一”思想探究及其现实意义 被引量:2
9
作者 赵月聪 李姝睿 《河北开放大学学报》 2023年第3期47-51,共5页
知行关系的哲学范畴从先秦时期就已经产生。不同历史时期,知行观的内涵也不尽相同。先秦时期孔孟二人对于知行观的独到见解以及宋明理学时期二程和朱熹分别提出的“知先行后”说和“知在行先、行比知重”的观点,对于王阳明提出“知行合... 知行关系的哲学范畴从先秦时期就已经产生。不同历史时期,知行观的内涵也不尽相同。先秦时期孔孟二人对于知行观的独到见解以及宋明理学时期二程和朱熹分别提出的“知先行后”说和“知在行先、行比知重”的观点,对于王阳明提出“知行合一”思想有很大影响。当今社会,“知行合一”思想仍具有重要现实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儒家 宋明理学 知行合一 理论演进
下载PDF
论明代后期心学的世俗化转向——以王艮为中心
10
作者 刘芳 姚才刚 《洛阳师范学院学报》 2023年第10期7-11,共5页
心学于明代中叶逐渐开始关注百姓日用,出现向平民大众渗透的世俗化倾向,到了明代后期这种特征愈发鲜明,尤其体现在王艮的思想体系中。从整体历史视域及学理依据入手,对王艮关注“百姓日用”的天理良知说、人欲就是天理的理欲观、尊身爱... 心学于明代中叶逐渐开始关注百姓日用,出现向平民大众渗透的世俗化倾向,到了明代后期这种特征愈发鲜明,尤其体现在王艮的思想体系中。从整体历史视域及学理依据入手,对王艮关注“百姓日用”的天理良知说、人欲就是天理的理欲观、尊身爱身的“淮南格物”论、正己自修的工夫论、强调“乐学”的教育观进行探赜,有助于厘清明代后期心学世俗化转向的表征及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明代心学 王艮 世俗化
下载PDF
曹叡的“天人”意识及相关哲学思想 被引量:1
11
作者 夏洵若 《山西大同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23年第1期46-53,70,共9页
曹叡史称魏明帝,身为曹操之孙、曹丕之子,家学渊源深厚。他从小迟迟未被立太子,谨慎勤奋读书,性格内向隐忍;通过研读先秦典籍及学习观察才子叔父曹植,学到诸多文学知识技巧,也有哲学思考。曹叡的哲学思想与“天人”意识有关,与曹魏家族... 曹叡史称魏明帝,身为曹操之孙、曹丕之子,家学渊源深厚。他从小迟迟未被立太子,谨慎勤奋读书,性格内向隐忍;通过研读先秦典籍及学习观察才子叔父曹植,学到诸多文学知识技巧,也有哲学思考。曹叡的哲学思想与“天人”意识有关,与曹魏家族秉持上古灵魂思想、选择薄葬氛围也有关联。对曹叡的思想研究有助于了解魏明帝的政治方针和思想。这样一位身兼帝王政治家与文学家的哲思,涉及中国古代哲学家及中古时代“天人”思想定位,理当得到更多关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曹叡 魏明帝 天人意识 天道观 哲学思想
下载PDF
出逃与应募:官民互动视角下的唐前期逃户治理
12
作者 石虹 《西安文理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2023年第4期25-31,共7页
逃户问题贯穿唐朝始终,逃户治理成为国家治理的重要命题。以安史之乱为界,唐前期逃户出逃的主要目的就是逃避税役。武后至玄宗即位初,府兵制下沉重的兵役负担迫使百姓纷纷走上逃亡之路。但至开元天宝时,相当一部分逃户主动或被动地成为... 逃户问题贯穿唐朝始终,逃户治理成为国家治理的重要命题。以安史之乱为界,唐前期逃户出逃的主要目的就是逃避税役。武后至玄宗即位初,府兵制下沉重的兵役负担迫使百姓纷纷走上逃亡之路。但至开元天宝时,相当一部分逃户主动或被动地成为募兵制下的兵士,职业化的召募制逐渐取代义务性质的征发制成为主流。逃户与国家在兵役承担问题上的互动,揭示了唐前期逃户治理与兵制变迁的内在联系,即兵制变化为逃户治理提供思路。这二者变革的根本基于唐王朝力图将流动人口纳入国家赋役管理体制下的统治理念,在此理念指导下,逃户与官府最终实现了良性互动,唐王朝国家机器得以有效运转。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唐前期 逃户 募兵 治理理念
下载PDF
甘泉心学的思想源泉——论湛甘泉与朱熹、陈白沙思想的关系
13
作者 叶智勇 《广东开放大学学报》 2023年第5期73-78,共6页
宋明理学是儒家哲学发展的一座高峰,明代心学更堪称明代理学中的显学。王畿与黄宗羲等人均认为明代心学以陈白沙为开端,以王阳明为集大成。湛甘泉作为陈白沙的衣钵传人,又同为岭南心学的代表人物之一,其哲学体系与陈白沙有着明显的差异... 宋明理学是儒家哲学发展的一座高峰,明代心学更堪称明代理学中的显学。王畿与黄宗羲等人均认为明代心学以陈白沙为开端,以王阳明为集大成。湛甘泉作为陈白沙的衣钵传人,又同为岭南心学的代表人物之一,其哲学体系与陈白沙有着明显的差异。张君劢等认为王阳明才是陈白沙的真正传人,甚至提出湛甘泉属于程朱一系。从湛甘泉的时代背景与为学经历看,湛甘泉哲学体系的构建,是一个逐渐对程朱理学扬弃,而转为心学的历程,其哲学思想中与白沙之学的不合之处,也只是在为学方法和修养论上对白沙的进一步发展,其继承的正是白沙自然、自得的为学宗旨与贵疑的为学精神。因此,从陈白沙到湛甘泉才是明代岭南心学的传承谱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明代心学 陈白沙 湛甘泉 为学精神
下载PDF
清代广州“听松园”声景营造意匠
14
作者 陈意微 肖史青 《古建园林技术》 2023年第3期6-10,共5页
聚焦清代岭南园林声景营造,以张维屏“听松园”为研究对象,通过考察《张南山全集》《番禺县续志》等史料,首先概括听松园声景营造的关键条件,其次梳理听松园的主要声景资源,最后从“屏俗”及“收嘉”两个层面分析声景营造技巧,从中探索... 聚焦清代岭南园林声景营造,以张维屏“听松园”为研究对象,通过考察《张南山全集》《番禺县续志》等史料,首先概括听松园声景营造的关键条件,其次梳理听松园的主要声景资源,最后从“屏俗”及“收嘉”两个层面分析声景营造技巧,从中探索以水松“风起涛生”为典型听赏主题的清代岭南园林声景营造意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风景园林 清代岭南园林 听松园 声景 营造意匠
下载PDF
作为“身体哲学”的中国哲学的历史 被引量:33
15
作者 张再林 《西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07年第3期52-63,共12页
与西方传统的意识性哲学不同,中国古代哲学乃为一种身体性哲学。该哲学不仅从身体出发以其突出的此在、性感和历时的性质而与西方哲学形成鲜明的对比,而且其哲学的整个历史亦循着一种迥异于西方哲学史的理路而展开。如果说西方哲学史是... 与西方传统的意识性哲学不同,中国古代哲学乃为一种身体性哲学。该哲学不仅从身体出发以其突出的此在、性感和历时的性质而与西方哲学形成鲜明的对比,而且其哲学的整个历史亦循着一种迥异于西方哲学史的理路而展开。如果说西方哲学史是一我思之于我思对象不断逼近的线性论的历史的话,那么中国哲学史则体现为一根身的道体一辟一阖的循环论的历史。就其大的脉络而言,先秦哲学标志着身体的挺立,宋明哲学则意味着身体的退隐和与之相偕的心识的觉醒,而明清哲学则代表着向身体的回归的运动。这一中国哲学史的内在理路的揭示,既历史与逻辑一致地是对身体而非心体这一中国哲学本体的真正澄清,又对于我们把握整个人类哲学发展具有重要的启示意义。它以一种历史的辩证法为我们表明,正如西方的意识哲学的启蒙曾经极大地推动了人类的现代文明那样,在后现代日行日近的今天,对中国古老的“身体之书”的重新解读,也必将使中华文明再次为人类文明作出自己独特的贡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身体哲学 中国哲学史 先秦哲学 宋明哲学 明清哲学
下载PDF
再论人体体质与气质及其分型 被引量:32
16
作者 匡调元 《中华中医药学刊》 CAS 2011年第7期1478-1481,共4页
重申了人体体质的概念;根据易经原理对体质与气质的关系作了分析;对当前几种主要体质分型方法作了简要评述;强调领悟先秦哲学对学习中医学的重要性。
关键词 人体体质 气质 体质分型 先秦哲学
下载PDF
论魏晋佛学与庄子学的互相倚重 被引量:5
17
作者 方勇 杨妍 《浙江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04年第3期126-133,共8页
魏晋玄学盛行之时 ,大乘般若学攀附老庄 (尤其是庄子 )的态度更加明朗化 ,甚至从理论上自觉总结出了以老庄学说来比附般若空学的“格义”、“连类”之法。反之 ,当时的老庄学也借助于佛学 ,尤其是东晋支道林 ,则更以般若性空学说来阐释... 魏晋玄学盛行之时 ,大乘般若学攀附老庄 (尤其是庄子 )的态度更加明朗化 ,甚至从理论上自觉总结出了以老庄学说来比附般若空学的“格义”、“连类”之法。反之 ,当时的老庄学也借助于佛学 ,尤其是东晋支道林 ,则更以般若性空学说来阐释《庄子·逍遥游》 ,卓然“拔理于郭、向之外” ,从而为庄子学的进一步发展开辟了新的途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魏晋佛学 庄子学 倚重
下载PDF
宋代审美哲学对家具的影响 被引量:5
18
作者 吴家炜 简家秀 朱云 《家具与室内装饰》 2010年第9期20-21,共2页
宋代家具样式的形成深受当时的审美思潮和哲学思想的影响,不论是家具工艺,还是家具装饰上都深深地烙上了宋人平淡美的审美价值观和格物思辨的哲学思维。
关键词 审美 哲学 宋代家具
下载PDF
清代理学的特点 被引量:12
19
作者 龚书铎 《史学集刊》 CSSCI 北大核心 2005年第3期90-96,25,共8页
清代理学沿承宋、元、明,但有自己的特点:一、无主峰可指,无大脉络可寻;二、学理无创新,重在道德规范;三、鸦片战争后,理学受西学冲击,既抵拒又有所会通;四、宋学、汉学虽存门户之见,但也兼采。
关键词 清代 理学 特点
下载PDF
在理念与仪则之间——先秦儒家思想中的礼义与礼仪 被引量:8
20
作者 任强 《中山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02年第5期128-134,共7页
本文探讨了先秦儒家思想中礼义与礼仪的界定,分析了礼义与礼仪的含义与社会作用,并提出在现代社会中,礼义仍然有存在的意义,礼仪则应随时代的发展而变化。
关键词 先秦 儒家思想 礼义 礼仪 价值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16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