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32篇文章
< 1 2 1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Assessment of the Variations in Soil Physicochemical Parameters of the Natural Forest and Plantations in Orumba North Local Government Area, Anambra State, Nigeria
1
作者 Maureen Chinwe Odachi Nwabueze Ikenna Igu Ifeanyi Chris Onwuadiochi 《Journal of Geoscience and Environment Protection》 2024年第10期132-151,共20页
Soil physicochemical parameters are the physical and chemical characteristics of soil such as pH, bulk density, organic carbon, nitrogen content, and nutrient levels at different soil depths. These parameters vary fro... Soil physicochemical parameters are the physical and chemical characteristics of soil such as pH, bulk density, organic carbon, nitrogen content, and nutrient levels at different soil depths. These parameters vary from one vegetation to the other and from one soil to the other. The study assessed the variations in soil physicochemical parameters of the natural forest and plantations in Agu Eke (Eke bush) in Etti village, Nanka and Umunnebo village, Ufuma both located in Orumba North Local Government Area, Anambra State. The experimental research design and stratified random sampling methods were used for the study and a total of 12 soil samples were collected at 30 cm depth from the selected locations of natural forest, cashew and palm plantations. The samples were analyzed using laboratory Varian AA240 Atomic Absorption Spectrophotometer, after which the result was subjected to statistical analysis—Analysis of Variance (ANOVA). The study found that there was no significant difference (variation) between the moisture contents of natural forests and the plantations;that is, the moisture contents were the same. It was also found that there was no significant variation between the bulk densities of the natural forest, oil plantation, and cashew plantation, meaning that the bulk densities were significantly the same. However, there were significant variations in nitrogen, potassium and phosphates, with p-values: sig = .000 < .05, sig = .010 < .05 and sig = .000 < .05, respectively. That is, the nitrogen and phosphate contents of the natural forest significantly vary more than those of the oil palm and cashew plantations, which probably means that by reducing natural forest to plantation, the nitrogen and phosphate contents of the natural forest reduced from what it used to be when the lands were mere forests. This shows that plantations do not have the same function of maintaining or improving soil quality as natural forests. The study recommended adopting a sustainable plantation agricultural system, such as using diverse nutrient sources (manure and compost), in order to maintain the desired soil quality. 展开更多
关键词 ECOSYSTEM Land Use Change soil Quality physical and chemical characteristics
下载PDF
Comparative study of some soil properties in forested and deforested areas in Cox’s Bazar and Rangamati Districts, Bangladesh
2
作者 M.A.Zaman K.T.Osman S.M.Sirajul Haque 《Journal of Forestry Research》 SCIE CAS CSCD 2010年第3期319-322,397,共5页
The study dealt with the assessment of impact of deforestation on soil through a comparative analysis of soil physicochemical properties of natural forest and deforested areas. Soil samples from three depths (top, mi... The study dealt with the assessment of impact of deforestation on soil through a comparative analysis of soil physicochemical properties of natural forest and deforested areas. Soil samples from three depths (top, middle and bottom) under natural forest and nearby deforested areas were collected to investigate soil properties. Forest soils show no sig-nificant change in particle size distribution. Bulk density of forested soils shows the significant differences in top and middle layers. Soil pH in top and middle soil, organic matter in top soil and available phosphorus in middle soil of the forest site are found to be significantly higher than that of the deforested soils. Forest soils also have significantly higher level of exchangeable Ca2+, K+ in top and middle soil and Mg2+ at all depth than those of deforested site. Exchangeable Na+ and cation exchange capacity (CEC) are observed unchanged in both sites. The results suggest that change in soil properties was more obvious in surface and sub surface portions of both areas. The study shows that deterioration of physicochemical properties occurred due to deforestation. 展开更多
关键词 chemical characteristics deforested soil forest soil physical characteristics
下载PDF
Soil-nitrogen net mineralization increased after nearly six years of continuous nitrogen additions in a subtropical bamboo ecosystem 被引量:2
3
作者 Yin-long Xiao Li-hua Tu +4 位作者 Gang Chen Yong Peng Hong-ling Hu Ting-xing Hu Li Liu 《Journal of Forestry Research》 SCIE CAS CSCD 2015年第4期949-956,共8页
In order to understand the effects of increasing atmospheric nitrogen (N) deposition on the subtropical bamboo ecosystem, a nearly six-year field experiment was conducted in a Pleioblastus amarus plantation in the r... In order to understand the effects of increasing atmospheric nitrogen (N) deposition on the subtropical bamboo ecosystem, a nearly six-year field experiment was conducted in a Pleioblastus amarus plantation in the rainy region of SW China, near the western edge of Sichuan Basin. Four N treatment levels---control (no N added), low- N (50 kg N ha-1 a-l), medium-N (150 kg N ha-1 a-l), and high-N (300 kg N ha-1 a-1)--were applied monthly in the P. amarus plantation starting in November 2007. In June 2012, we collected intact soil cores in the bamboo plantation and conducted a 30-day laboratory incubation experiment. The results showed that the soil N net miner- alization rate was 0.96 4- 0.10 mg N kg-1 day-1, under control treatment. N additions stimulated the soil N net mineralization, and the high-N treatment significantly increased the soil N net mineralization rate compared with the control. Moreover, the soil N net mineralization rate was significantly and positively correlated with the fine root biomass, the soil microbial biomass nitrogen content and the soil initial inorganic N content, respectively,whereas it was negatively correlated with the soil pH value. There were no significant relationships between the soil N net mineralization rate and the soil total nitrogen (TN) content and the soil total organic carbon content and the soil C/N ratio and the soil microbial biomass carbon con- tent, respectively. These results suggest that N additions would improve the mineral N availability in the topsoil of the P. amarus plantation through the effects of N additions on soil chemical and physical characteristics and fine-root biomass. 展开更多
关键词 Nitrogen addition soil nitrogen net mineralization soil chemical and physical characteristics Fine root biomass Pleioblastus amarus plantation
下载PDF
The Effect of Humic Substances on Pomegranate Nursery Production in Nangarhar, Afghanistan
4
作者 F. Sandor 《Journal of Environmental Science and Engineering》 2011年第2期214-226,共13页
The efficacy and reliability to use humic substances for increasing crop yields have not been widely established in the scientific literature. The aim of the research isto increase pomegranate cutting survival rate an... The efficacy and reliability to use humic substances for increasing crop yields have not been widely established in the scientific literature. The aim of the research isto increase pomegranate cutting survival rate and the number of quality saplings in nursery production through humic and fulvic acid application during the growing period. The application of humic substances in the pomegranate nursery resulted in a significant positive effect for the quality of the sapling increasing both diameter and height. The data about yield indicates that reducing fertilizer use is balanced by the humic acid through the increase of nutrient uptake by the plant. It also showed that organic matter decomposition and the mineralization processes in the soil increases. The humic substances also tend to regulate soil pH and soil salinity and help to retain organic matter in the surface layer, meanwhile the salt content is leaching out from the surface layer accumulating in the layers below. 展开更多
关键词 Humic acid nutrients availability nutrient uptake yield components soil physical and chemical characteristics soil pH and salinity.
下载PDF
长期施肥对旱作雨养农田土壤水分特性的影响
5
作者 张超 段淑方 +4 位作者 高明霞 杨学云 张树兰 冯浩 孙本华 《水土保持研究》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6期168-175,187,共9页
[目的]探究长期不同施肥下农田土壤水分特性的变化及其与土壤理化性质的关系,为关中地区旱作雨养农田科学施肥提供科学依据。[方法]选取旱作雨养农田长期施肥定位试验的5个处理:不施肥(CK),单施氮肥(N),氮磷肥配施(NP),氮磷钾肥配施(NP... [目的]探究长期不同施肥下农田土壤水分特性的变化及其与土壤理化性质的关系,为关中地区旱作雨养农田科学施肥提供科学依据。[方法]选取旱作雨养农田长期施肥定位试验的5个处理:不施肥(CK),单施氮肥(N),氮磷肥配施(NP),氮磷钾肥配施(NPK),有机肥与氮磷钾肥配施(MNPK)。采样测定土壤有机质、阳离子交换量、塑性、容重和水分特征曲线,通过V-G模型获得土壤水分特性参数和孔径分布,分析了长期施肥对土壤水分特性变化的影响。[结果]与CK相比,单施N处理仅显著提高土壤有机质(增幅6.8%)、容重(8.7%)和降低塑性指数(3.0%);其他施肥处理显著提高了土壤有机质(31.4%~78.4%)、阳离子交换量(1.5%~7.7%)、上塑限(8.1%~14.8%)、下塑限(7.9%~18.7%)和塑性指数(8.3%~10.4%),其中,MNPK处理增幅最大。所有处理土壤水分特征曲线的变化趋势基本相同,均可用V-G模型很好地进行模拟。与CK处理相比,MNPK处理显著提高了土壤田间持水量(39.0%)、凋萎系数(64.7%)、有效含水率(22.5%)、速效含水率(18.1%)和迟效含水率(37.5%),而其他施肥仅提高部分土壤水分特性指标。施肥处理均降低了土壤大孔隙比例,MNPK,NPK和N处理提高了土壤中、小孔隙比例提升。土壤有机质、阳离子交换量、容重和塑性指数对土壤水分特性指标变异的总解释度达99.99%(p<0.05),其中土壤有机质(55.2%,p=0.034)和阳离子交换量(40.7%,p=0.022)贡献显著。[结论]有机无机肥配施可显著降低土壤容重,提高土壤有机质、阳离子交换量、土壤饱和含水率、田间持水量、有效含水率,更好地改善土壤持水和供水性能,是适合干旱半干旱地区雨养农业的施肥模式。土壤有机质和阳离子交换量是影响土壤水分特性的两个重要因素,土壤有机质与阳离子交换量越高,土壤持水性越强和有效水越多,提升土壤有机质水平是提高旱作雨养农田水分保蓄和利用效率的首要途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雨养农田 长期施肥 土壤理化特性 水分特征曲线 土壤水分常数
下载PDF
生物质炭和有机肥配施对苹果重茬育苗地土壤理化性质和微生物群落特征的影响
6
作者 张继东 张亚雄 +3 位作者 程伟 蒲莉 柳路行 王亚明 《中国农业科技导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8期213-222,共10页
为研究生物质炭和有机肥配施对连作苹果育苗地的改良效果,以连作5年的苹果育苗地为研究对象,采用高通量测序技术结合土壤理化性质分析,探究不同配比生物质炭和有机肥配施对苹果根际土壤理化性质和微生物群落结构的影响。结果表明,生物... 为研究生物质炭和有机肥配施对连作苹果育苗地的改良效果,以连作5年的苹果育苗地为研究对象,采用高通量测序技术结合土壤理化性质分析,探究不同配比生物质炭和有机肥配施对苹果根际土壤理化性质和微生物群落结构的影响。结果表明,生物质炭和有机肥配施处理后土壤中养分含量显著增加,土壤pH和电导率显著上升。其中以600kg·hm^(-2)生物质炭配施有机肥处理土壤的速效养分含量显著增加,其土壤全氮、碱解氮、速效磷、速效钾和有机碳含量分别显著增加15.06%、27.03%、61.32%、51.55%和20.18%。此外,生物质炭和有机肥处理提高了土壤中细菌群落的多样性和丰度,降低了真菌群落的多样性和丰度,使土壤中有益菌属的丰度显著增加。相关性分析表明,土壤有机碳、速效钾和碱解氮含量对土壤中细菌群落特征影响显著;而真菌群落特征主要受土壤全氮、有机碳和速效钾含量的影响。综上,生物质炭和有机肥配施对苹果育苗地连作障碍具有一定的缓解作用,可改善土壤的微环境,提高土壤质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苹果 连作障碍 生物质炭 土壤理化性质 微生物群落特征
下载PDF
陕西神木弃耕1-49年的苜蓿地土壤理化特性和植物物种多样性数据集
7
作者 张倩 樊军 贾沐霖 《中国科学数据(中英文网络版)》 CSCD 2024年第1期137-143,共7页
在半干旱地区,弃耕苜蓿地的面积在持续增加。明确长期弃耕苜蓿地的土壤含水量、土壤容重、土壤孔隙度、土壤饱和导水率、土壤pH值、土壤氨态氮、土壤硝态氮、土壤有效磷、土壤有机碳、土壤全氮、Margalef指数、Pielou指数、Simpson指数... 在半干旱地区,弃耕苜蓿地的面积在持续增加。明确长期弃耕苜蓿地的土壤含水量、土壤容重、土壤孔隙度、土壤饱和导水率、土壤pH值、土壤氨态氮、土壤硝态氮、土壤有效磷、土壤有机碳、土壤全氮、Margalef指数、Pielou指数、Simpson指数和Shannon-Wiener指数的变化,对半干旱地区植被恢复具有重要意义。本数据集收集于陕西神木侵蚀与环境国家野外科学观测研究站(简称“神木站”),分别于2003年(1-30年)、2014年(12-41年)和2022年(20-49年)对不同弃耕时间的紫花苜蓿地进行了调查,调查获得土壤理化特性和植物物种多样性数据。本数据集在野外调查、室内测定、数据计算、数据入库、质量控制方面均严格按照国际观测技术标准进行,所获取数据质量高,数据可为半干旱地区苜蓿地演替过程等方面研究提供数据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神木站 1-49年弃耕苜蓿地 土壤理化特性 植物物种多样性
下载PDF
石羊河下游盐碱化林地土壤理化特征及其对植被生物多样性的影响
8
作者 刘永刚 许丽 +3 位作者 王菊莲 姜俊基 李英 刘世权 《防护林科技》 2024年第5期58-65,共8页
以石羊河下游盐碱化林地为研究对象,按照轻度、中度、重度3个标准,采用样地法调查盐碱地盐分含量、组成及其植被物种多样性。结果表明:(1)石羊河下游盐碱化林地土壤盐分中Cl^(-)、SO_(4)^(2-)两个离子的含量最高,占比较大。Y1、Y3两样地... 以石羊河下游盐碱化林地为研究对象,按照轻度、中度、重度3个标准,采用样地法调查盐碱地盐分含量、组成及其植被物种多样性。结果表明:(1)石羊河下游盐碱化林地土壤盐分中Cl^(-)、SO_(4)^(2-)两个离子的含量最高,占比较大。Y1、Y3两样地Cl^(-)离子含量高于SO_(4)^(2-)离子,其他样地SO_(4)^(2-)离子含量高于Cl^(-)离子,土壤类型总体属于硫酸盐—氯化物型和氯化物—硫酸盐型。(2)石羊河下游盐碱化林地土壤盐分主要集聚在表层0~50 cm范围内,50 cm以下土壤盐分值相对较小,变化稳定。(3)土壤盐分、水分与土壤质地有密切关系,壤土和沙壤地的土壤含水量相对较高,土壤盐分相对较低,更有利于植被生长和恢复;植被覆盖度与土壤水分存在正相关性,覆盖度越大土壤水分越大。(4)盐碱化林地的物种组成、数量与土壤含盐量、土壤水分、土壤类型、气候干旱紧密相关,土壤盐分和水分对物种组成和数量呈正相关性,土壤盐分越低、水分越高,物种数量就越大,土壤封冻至次年3月土壤表层盐分浓度相对较低。盐碱地植被恢复应在土壤封冻前造林,整地挖穴深度≥50 cm,次年4—6月人工补水淋洗土壤表层盐分,可提高造林成活率,促进植被恢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石羊河下游 盐碱地 土壤理化特征 物种多样性
下载PDF
西藏高寒草原湿润度梯度下植物群落特征空间格局及其驱动因子 被引量:1
9
作者 任世杰 宋朝阳 +4 位作者 林长存 刘思奇 刘涛 张雪梅 纪宝明 《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5期1996-2007,共12页
西藏高原是中国高寒生态系统类型和生物多样性均聚集的区域之一,其中以高寒典型草原和高寒草甸草原为主生态系统类型,但其系统活力、组织力和恢复力均较弱,容易受到全球气候变化的影响,表现出极强的脆弱性。目前青藏高原草地生态系统植... 西藏高原是中国高寒生态系统类型和生物多样性均聚集的区域之一,其中以高寒典型草原和高寒草甸草原为主生态系统类型,但其系统活力、组织力和恢复力均较弱,容易受到全球气候变化的影响,表现出极强的脆弱性。目前青藏高原草地生态系统植物群落分布状况与其变化规律以及对各种环境因子的反应研究多集中于站点尺度或样带尺度,但研究结果尚有较大的不确定性。研究于西藏地区沿着不同的湿润度梯度选择14处高寒草原区样地,通过植物群落调查、土壤理化性质分析,探索草本植被群落空间格局对气候因子响应特征及其主要驱动因子,其结果为青藏高原天然草地保护和可持续利用提供基础科学数据支撑。结果表明:(1)研究区内依据湿润度分区可分为干旱区、微干区、微润区和湿润区4类;研究区1971—2021年的气候数据分析发现,北部的干旱程度在逐渐减轻,而南部在1991—2010阶段干旱化趋势逐渐加强,整个研究区的湿润度指数均在下降;(2)植物群落调查发现不同植物功能群的变化各有差异,莎草科地上生物量随湿润度增加而增加,杂类草地上生物量呈现单峰趋势,而其他植物功能群无明显规律;湿润度较高的微润区间植物群落的Shannon-Wiener指数、Simpson指数、丰富度指数、均匀度指数均高于其他湿润度区间;(3)土壤理化性质分析发现高湿润度区域的土壤含水量、全氮、硝态氮、铵态氮、速效磷含量均为最高;对各环境因子与植物群落特征指标进行相关性、主成分分析后构建结构方程模型,发现直接影响西藏高寒草原植物群落特征变化因子为湿润度,土壤含水量和土壤pH,且都表现为显著的负效应(P<0.05),同时湿润度对土壤含水量和土壤全量养分产生了显著的正向影响(P<0.05),进而影响着西藏高原高寒草原不同植物功能群的分布、多样性、地上生物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西藏高寒草原 湿润度 植物群落特征 气候因子 土壤理化性质
下载PDF
氮添加对科尔沁人工草地羊草碳氮磷化学计量和土壤特性的影响 被引量:1
10
作者 王雪丽 齐开源 +2 位作者 王鹏 王竹天 周立业 《草原与草坪》 CAS CSCD 2024年第3期88-95,共8页
【目的】探究科尔沁沙地羊草(Leymus chinensis)碳氮磷化学计量特征和土壤中酶活性及土壤化学性质对氮素添加的响应。【方法】以科尔沁沙地人工建植的羊草为研究对象,对不同施氮水平下(施肥量分别为0、50、100、150、200 kg/hm^(2))羊... 【目的】探究科尔沁沙地羊草(Leymus chinensis)碳氮磷化学计量特征和土壤中酶活性及土壤化学性质对氮素添加的响应。【方法】以科尔沁沙地人工建植的羊草为研究对象,对不同施氮水平下(施肥量分别为0、50、100、150、200 kg/hm^(2))羊草的化学计量特征和土壤特性进行研究。【结果】随施氮水平的提高,羊草有机碳、全氮含量呈增加趋势,全磷含量呈降低趋势;氮肥添加可有效增加土壤中有机碳、全氮含量,降低土壤电导率和pH值,并提高土壤中脲酶、磷酸酶、过氧化氢酶的活性;在150 kg/hm^(2)施氮水平下土壤酶活性达到最高,分别为17.78 mg/g、60.21 mg/g、0.62 mg/g。【结论】追施氮肥可提高土壤中酶的活性,从而促进土壤中营养元素的转化,有利于羊草对土壤中养分和元素的吸收利用,综合分析得出科尔沁沙地羊草草地推荐施氮量为200 kg/hm^(2)。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氮肥 羊草 土壤酶活性 化学计量特征 土壤理化性质
下载PDF
封育年限对武夷山毛竹细根功能性状的影响
11
作者 李震凯 张贻荣 +5 位作者 邓智文 柳佳莹 荣俊冬 陈礼光 何天友 郑郁善 《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7期7725-7737,共13页
自然封育是培育森林资源重要且有效的途径,细根作为植物体重要的资源获取型器官,在森林群落发挥生态功能中扮演重要角色。为明晰自然封育对毛竹细根功能性状的影响,采用空间代替时间的研究方法,以武夷山国家公园内正常经营和封育年限为3... 自然封育是培育森林资源重要且有效的途径,细根作为植物体重要的资源获取型器官,在森林群落发挥生态功能中扮演重要角色。为明晰自然封育对毛竹细根功能性状的影响,采用空间代替时间的研究方法,以武夷山国家公园内正常经营和封育年限为3、5、10、15年和40年的毛竹林作为研究对象,揭示不同封育年限下毛竹细根功能性状的差异以及对土壤理化性质变化的适应规律。结果表明:(1)封育年限对毛竹细根的功能性状具有显著影响。随着封育年限的增长,毛竹细根的比根长、比根面积、全碳、全氮和全磷含量均呈现先上升后下降的变化趋势,组织密度、碳氮比和碳磷比呈现先下降后上升的趋势,同其他封育毛竹林群落相比,封育10和15年的毛竹林群落中细根比根长、比根面积和养分含量得到显著提高。土壤层次和细根径级对细根功能性状同样具有显著影响。(2)毛竹细根功能性状间随封育年限的变化存在显著的相关性。比根长、比根面积、全碳含量、全氮含量和全磷含量彼此之间存在显著的正相关关系,与碳氮比、碳磷比和组织密度存在显著的负相关关系。(3)随着封育演替进程,毛竹林群落中土壤因子的变化驱动着细根功能性状发生改变,土壤容重同细根养分含量呈显著的负相关关系,土壤碳磷含量与细根比根长和比根面积存在显著的正相关关系,土壤养分含量与细根养分含量呈现极显著正相关关系。综上,自然封育促使毛竹细根通过自身表型可塑性合理权衡不同功能性状之间的资源配置,当封育10—15年,毛竹细根将更多养分集中于资源获取型性状的构建,吸收能力和效率显著提高,林分生产力和生态功能较优,在封育10—15年后适当进行科学的人为经营活动有助于毛竹林的可持续健康发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细根 封育毛竹林群落 形态特征 养分性状 生态化学计量学 土壤理化性质
下载PDF
宁夏东部典型荒漠草原植物群落与土壤耦合特征
12
作者 王海燕 王红梅 +2 位作者 张振杰 李志丽 苏荣霞 《中国草地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1期35-47,共13页
选取5种宁夏东部荒漠草原生态系统的典型补播草地作为研究对象,即蒙古冰草、猪毛蒿、苜蓿、柠条和黑沙蒿群落,通过建立两级分层指标体系,其中包含7个植被因素和15个土壤因素,确定各因子的权重(层次分析法),综合评估宁夏东部荒漠草原地... 选取5种宁夏东部荒漠草原生态系统的典型补播草地作为研究对象,即蒙古冰草、猪毛蒿、苜蓿、柠条和黑沙蒿群落,通过建立两级分层指标体系,其中包含7个植被因素和15个土壤因素,确定各因子的权重(层次分析法),综合评估宁夏东部荒漠草原地上植被与土壤的耦合特征。结果表明:(1)不同植被群落之间的草本生物量、多样性、均匀度、优势度和丰富度指数显示出了显著差异(P<0.05),其中,蒙古冰草、苜蓿和柠条群落的物种丰富度均高于猪毛蒿和黑沙蒿群落。(2)5种植物群落0~200 cm土壤平均体积含水量变化范围为10.89%~19.35%,具体表现为柠条群落>猪毛蒿群落>蒙古冰草群落>黑沙蒿群落>苜蓿群落,且随着土层的加深土壤含水量呈波动式增加。(3)土壤指标层的土壤物理性状在5种草地类型间也存在显著差异(P<0.05),其中柠条群落土壤含水量、孔隙度和持水性均表现较好;猪毛蒿、苜蓿和柠条对于土壤全磷的促进作用更强,苜蓿群落的土壤微生物生物量碳和氮含量明显增加,柠条地的土壤硝态氮含量水平显著高于其他群落。(4)5种植被群落-土壤耦合协调度区间为0.593~0.811,表现为柠条群落>蒙古冰草群落>苜蓿群落>黑沙蒿群落>猪毛蒿群落。综上所述,植被类型与土壤质量是相互关联的,特别是土壤水分和养分的变化,植被-土壤权重评估显示柠条群落的植被-土壤耦合协调度值高于其余4种群落,此外,本土的蒙古冰草群落存在较高的盖度,也表现出良好的耦合趋势,对于荒漠草原的恢复可进行柠条和蒙古冰草的推广应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荒漠草原 不同优势植物 植物群落特征 土壤理化性质 耦合关系
下载PDF
昆明烟区土壤线虫数量与环境因子的Mantel Test分析
13
作者 施锘 李恩星 +9 位作者 陈江政 蒋碧霞 吴思昊 贺艳杰 王戈 王娜 白羽祥 周鹏 杜宇 李杰 《山东农业科学》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0期153-158,共6页
为进一步明确昆明烟区影响线虫的环境因素,于2022年采集云南昆明烟区8个县(市、区)64个乡镇的320个植烟土壤样品,调查与测定样品采集地的海拔、土壤线虫数量以及土壤理化性质(pH值及有机质、水解性氮、速效钾和有效磷含量),并探讨土壤... 为进一步明确昆明烟区影响线虫的环境因素,于2022年采集云南昆明烟区8个县(市、区)64个乡镇的320个植烟土壤样品,调查与测定样品采集地的海拔、土壤线虫数量以及土壤理化性质(pH值及有机质、水解性氮、速效钾和有效磷含量),并探讨土壤线虫数量与植烟土壤环境因子之间的潜在关系。结果表明,昆明烟区土壤线虫数量一定程度上受到海拔及土壤理化性质的影响,海拔与有机质、水解性氮和速效钾呈显著正相关,pH值与有效磷呈极显著负相关,相关系数为-0.850;土壤线虫数量与土壤有效磷呈正相关,与海拔、pH值、有机质、水解性氮、速效钾呈负相关,其中与海拔、有机质和水解性氮的相关系数较大,分别为-0.751、-0.651和-0.568。通过Mantel test分析确定海拔、有机质和水解性氮含量是影响昆明烟区土壤线虫数量的重要因子。本结果可为有效防治土壤线虫提供科学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土壤线虫 海拔 土壤理化特性 Mantel test分析
下载PDF
黄土陡坡人工植被下土壤表层的水文效应
14
作者 刘万智 赵锦梅 +3 位作者 张露韡 朱恭 毛光锐 崔海明 《水土保持通报》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119-127,186,共10页
[目的]探讨栽植坡度、坡向对绿化陡坡土壤表层水文效应的影响,为黄土陡坡植被恢复过程中水资源的有效利用提供科学依据。[方法]在干旱半干旱区选择46°~55°和56°~65°两个陡坡级的阴坡、半阴坡、阳坡、半阳坡4种坡向... [目的]探讨栽植坡度、坡向对绿化陡坡土壤表层水文效应的影响,为黄土陡坡植被恢复过程中水资源的有效利用提供科学依据。[方法]在干旱半干旱区选择46°~55°和56°~65°两个陡坡级的阴坡、半阴坡、阳坡、半阳坡4种坡向绿化8 a的乔灌木陡坡,测定0—40 cm土层的土壤基本性状、持水量和渗透性能,分析各土壤因子和地形因子的关系。[结果]①坡度和坡向立地因子之间交互作用对0—40 cm土层土壤容重、质量含水量、总孔隙度、最大持水量有显著影响(p<0.05),对0—20 cm土层土壤毛管孔隙度、毛管持水量有显著影响(p<0.05),其他因子影响均不显著(p>0.05)。②不同坡度间,最大持水量表现为:46°~55°>56°~65°陡坡;平均渗透速率则表现为:56°~65°>46°~55°陡坡;同时不同坡向间,最大持水量表现为:阳坡(522.42 t/hm^(2))>半阳坡(505.03 t/hm^(2))>阴坡(502.27 t/hm^(2))>半阴坡(496.15 t/hm^(2));土壤平均渗透速率表现为阳坡(0.79 mm/min)>半阳坡(0.59 mm/min)>阴坡(0.42 mm/min)>半阴坡(0.30 mm/min)。③双因素方差分析表明,坡度级和坡向的双因素交互作用对陡坡的水文特征影响最大。[结论]46°~55°陡坡的土壤基本性状优于56°~65°陡坡,而阳坡和半阳坡的水源涵养能力高于阴坡和半阴坡。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土壤理化性状 土壤水文特征 黄土陡坡 坡度和坡向
下载PDF
煤气化粗渣特性分析及利用技术研究进展 被引量:2
15
作者 张可伟 廖昌建 +3 位作者 王晶 金平 王坤 徐婉怡 《洁净煤技术》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7期13-29,共17页
煤气化是实现煤炭清洁高效利用的核心技术,我国煤气化渣产量大、利用率低,通常采用堆存与填埋方式处置,造成严重的土地资源浪费与环境污染。气化渣的资源化利用已成为煤化工行业的研究重点,尤其是占气化渣总排放量70%~80%的气化粗渣。... 煤气化是实现煤炭清洁高效利用的核心技术,我国煤气化渣产量大、利用率低,通常采用堆存与填埋方式处置,造成严重的土地资源浪费与环境污染。气化渣的资源化利用已成为煤化工行业的研究重点,尤其是占气化渣总排放量70%~80%的气化粗渣。介绍了3种主要煤气化工艺及气化粗渣的形成过程,总结了气化粗渣的理化特性与环境风险,归纳了气化粗渣在建材化利用、土壤改良及高值化利用方面的研究进展。受煤种、煤气化工艺等主要控制因素影响,不同来源气化粗渣的理化特性与环境风险不尽相同,但具有一定共同性。从理化特性看,粗渣粒径远高于细渣,约50%以上粗渣粒径超过0.5 mm,且小于0.5 mm各粒度级粗渣含量随粒径减小而降低,粗渣还具有较小的比表面积和较大的平均孔径。粗渣中残炭含量低于细渣,粗渣残炭质量分数在3%~20%且在各粒度级内分配不均,0.25 mm左右中等粒度级粗渣残炭含量较高。粗渣中无机组分均以SiO2、Al2O3、CaO、Fe2O3为主,其中酸性氧化物占45%~75%,碱性氧化物占20%~45%。从环境风险看,气化粗渣中存在一定重金属富集现象,富集较多的重金属包括Ba、Co、Cs、Th等亲石元素与Cr、Ni等难挥发或半挥发性元素。此外,粗渣中Ni、Cd、As、Cu与Zn等重金属的酸可提取态含量较高,具有较大环境风险,需特别关注。粗渣的理化特性及其环境风险对适用的资源化利用方式影响较大:粗渣由于残炭含量较低、硅铝等无机组分含量较高,可广泛应用于矿井回填、筑路、水泥与混凝土、陶粒与墙体材料等建材化利用领域;残炭含量较高的气化粗渣具有更疏松多孔的结构特征,可用于土壤改良;粗渣的特殊结构和丰富的硅铝组分使粗渣在制备多孔吸附材料及制备陶瓷方面潜力很大;粗渣还可用于制备催化剂或提取回收氧化铝等其他高值化利用。气化粗渣中含有一定种类重金属,具有一定环境风险,制约了粗渣的综合利用。因此,粗渣资源化利用前,要全面分析粗渣中各种重金属的富集情况与赋存状态,严格把控粗渣环境风险评价,避免粗渣资源化利用带来的二次污染。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煤气化粗渣 理化特性 重金属 资源化利用 建材化 土壤改良 高值化
下载PDF
南亚热带典型林型群落特征分析
16
作者 李浩 宋玉林 +1 位作者 杨泽凡 李跃林 《森林工程》 北大核心 2024年第5期39-49,共11页
通过对广州市增城区按照起源和林分类型划分的4种典型林型(天然阔叶混交林、人工阔叶混交林、人工阔叶纯林、人工针阔混交林)群落的物种多样性和土壤理化性质的探究,分析其物种多样性差异,以及物种多样性和土壤环境因子之间的关系,为精... 通过对广州市增城区按照起源和林分类型划分的4种典型林型(天然阔叶混交林、人工阔叶混交林、人工阔叶纯林、人工针阔混交林)群落的物种多样性和土壤理化性质的探究,分析其物种多样性差异,以及物种多样性和土壤环境因子之间的关系,为精准提升天然林质量提供理论基础。采用典型样方调查法,运用统计学分析方法,计算Magalef丰富度指数、Shannon-Wiener指数、Simpson优势度指数,对增城区典型森林群落的物种组成、优势度和乔木、灌草层的物种多样性的差异进行分析,并结合土壤环境因子进行相关性分析。研究区域共调查到植物193种82科153属。4种林型优势种(及其重要值)分别为天然阔叶混交林中的浙江润楠(6.36%)、人工阔叶混交林中的浙江润楠(5.52%)、人工阔叶纯林中的桉树(29.54%)、人工针阔混交林中的鸭脚木(4.73%)。天然和人工阔叶混交林优势种径级呈倒J形分布,人工针阔混交林和阔叶纯林为正态分布。4种林型群落在物种多样性、土壤氮、磷含量方面具有显著差异,其中,人工阔叶纯林乔木层物种多样性最低,灌草层物种多样性最高。研究结果表明,4种林型土壤营养物质含量差异显著,物种多样性和土壤理化性质具有显著相关性,区域内不同起源、不同林分类型的森林需要不同的经营措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群落特征 土壤理化性质 生物多样性 森林质量提升 森林经营
下载PDF
喀斯特槽谷区不同土地利用方式下土壤入渗特征及适宜模型
17
作者 张贤林 冯梦蝶 +3 位作者 何丙辉 曾成 尚琰隽 李天阳 《水土保持研究》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4期34-41,共8页
[目的]探究喀斯特槽谷区不同土地利用方式下土壤入渗规律,提出适合喀斯特槽谷区的土壤入渗模型。[方法]以喀斯特槽谷区4种典型土地利用类型(林地、草地、耕地、园地)为研究对象,分析不同土地利用类型土壤入渗特征差异及影响因素,评价了H... [目的]探究喀斯特槽谷区不同土地利用方式下土壤入渗规律,提出适合喀斯特槽谷区的土壤入渗模型。[方法]以喀斯特槽谷区4种典型土地利用类型(林地、草地、耕地、园地)为研究对象,分析不同土地利用类型土壤入渗特征差异及影响因素,评价了Horton,Kostiakov和Philip这3种常见入渗模型在该区的适应性。[结果](1)不同土地利用类型土壤容重、含水率和电导率存在显著差异(p<0.05),耕地土壤容重(1.1 g/cm^(3))、含水率(26.9%)以及电导率(75.43 mS/cm)低于其他土地利用类型,园地土壤容重(1.32 g/cm^(3))、林地含水率(35.02%)以及草地电导率(164.6 mS/cm)分别高于其他土地利用类型。(2)不同土地利用类型土壤入渗过程均表现为迅速下降、缓慢下降以及趋于稳定。(3)Horton模型、Kostiakov模型和Philip模型对喀斯特槽谷区不同土地利用方式拟合结果存在差异,其中,Horton模型结果最优,拟合度R 2达到0.922~0.951,Philip模型拟合结果最差,拟合度R 2为0.754~0.908。(4)pH值与初始入渗速率和平均入渗速率呈极显著正相关关系(p<0.01),与稳定入渗速率呈显著正相关关系(p<0.05);0.05~0.25 mm和<0.05 mm微团聚体分别与稳定入渗率和平均入渗率呈显著正相关和负相关(p<0.05)。多元线性回归模型表明,容重、含水率以及<0.05 mm微团聚体是主要影响入渗速率的因子,且与入渗性能指标存在负相关关系。[结论]不同土地利用方式下耕地具有更好的渗透性能,Horton模型更适合模拟喀斯特槽谷区土壤入渗,研究结果可为喀斯特槽谷区土壤入渗性能评估及植被配置等提供科学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喀斯特 土地利用方式 土壤理化性质 入渗特征 回归模型
下载PDF
丘陵地苹果园生草对根际土壤理化性状及微生物的影响
18
作者 赵海洲 王如刚 +3 位作者 李克磊 马璟 任淑娟 徐臣善 《北方园艺》 CAS 北大核心 2024年第6期79-85,共7页
以白三叶草和黑麦草为试材,清耕区为对照,采用田间和室内试验相结合的方法,研究了生草对丘陵地苹果园0~60 cm土层土壤物理性状、土壤肥力及土壤微生物的影响,以期为通过生草改善丘陵地苹果园土壤环境提供参考依据。结果表明:生草提高了... 以白三叶草和黑麦草为试材,清耕区为对照,采用田间和室内试验相结合的方法,研究了生草对丘陵地苹果园0~60 cm土层土壤物理性状、土壤肥力及土壤微生物的影响,以期为通过生草改善丘陵地苹果园土壤环境提供参考依据。结果表明:生草提高了丘陵地苹果园土壤含水量、孔隙度、有机质含量、pH、全氮、速效氮、速效磷、速效钾含量及细菌、真菌、放线菌的数量,降低了土壤容重,影响主要集中在0~40 cm土层,不同草种对果园土壤环境的影响存在一定差异。综合分析可知,生草改善了丘陵地苹果园土壤微域环境,尤其是对0~40 cm土层效果显著,种植白三叶草的效果好于黑麦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果园生草 土壤理化性状 土壤微生物 白三叶草 黑麦草
下载PDF
盐碱地施用生物有机肥对西瓜生长和土壤理化性质的影响
19
作者 冯镓旺 章柯蓁 +2 位作者 林之野 余靖怡 叶国庆 《现代农业研究》 2024年第12期105-107,119,共4页
本文以“早佳8424”西瓜为试验材料,通过田间试验研究盐碱地施用生物有机肥对西瓜生长、产量、糖度以及土壤的pH值、含盐率、容重和有机质含量的影响。结果表明:在相同管理条件下,施用生物有机肥(TR 2)组的西瓜幼苗在主茎粗度、叶柄长... 本文以“早佳8424”西瓜为试验材料,通过田间试验研究盐碱地施用生物有机肥对西瓜生长、产量、糖度以及土壤的pH值、含盐率、容重和有机质含量的影响。结果表明:在相同管理条件下,施用生物有机肥(TR 2)组的西瓜幼苗在主茎粗度、叶柄长度、叶片数量和叶片叶绿素含量等方面都显著高于对照组(CK),在主茎粗度和叶绿素含量上较常规施用化学复合肥(TR 1)组分别提高18.31%和31.43%。TR 2组在单果重量和糖度上较CK和TR 1组显著增加,亩产量较CK和TR 1组分别提高0.31 t和0.58 t。CK和TR 1组的土壤在pH值、含盐率、土壤容重和有机质含量上没有显著差异,TR 2组中的p H值、总含盐率和土壤容重则表现为显著下降,有机质含量比该两组分别提高37.56%和30.31%。综上所述,盐碱地施用生物有机肥,可以提高西瓜的产品和品质,同时能够改善土壤结构,提高肥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物有机肥 西瓜 产量 生长特性 土壤理化性质
下载PDF
封育对黄河上游高寒草地植被和土壤理化特征的影响
20
作者 苏生禹 谢欢 +3 位作者 杨廷勇 姚建民 达绒 马展登 《草学》 2024年第4期61-65,共5页
为探讨封育对黄河上游高寒草地植被和土壤理化特征的影响,以四川省甘孜藏族自治州石渠县高寒退化草地为研究对象,通过野外调查和试样分析,测定了封育条件下草地植被和土壤理化性质动态变化。结果表明,实施封育措施后禁牧区较对照区草原... 为探讨封育对黄河上游高寒草地植被和土壤理化特征的影响,以四川省甘孜藏族自治州石渠县高寒退化草地为研究对象,通过野外调查和试样分析,测定了封育条件下草地植被和土壤理化性质动态变化。结果表明,实施封育措施后禁牧区较对照区草原生态修复效果于第3年达到最大增幅,植被高度增幅为92.52%,盖度提高10.97%,生产力提升101.02%,土壤容重显著降低,为6.97%,有机碳、全氮、全磷含量显著增加,分别为69.48%、96.92%、66.99%;封育措施3年内,试验点土壤N元素在土壤修复和植被生长恢复中起主导作用,有机碳、全磷、全氮随着封育时间增加逐步达到平衡。研究结论对高寒退化草地生态修复措施和引导农牧民生产具有一定指导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寒草地 封育 植被群落 土壤理化特征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1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