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3篇文章
< 1 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白族叙事诗《鸿雁带书》的民族审美探析
1
作者 韩艳娇 《大理大学学报》 2023年第5期34-41,共8页
民间叙事长诗是白族文学的重要体裁之一,它既是白族民歌长期发展的结果,也是白族人民丰富社会生活的反映。《鸿雁带书》是白族民间叙事诗的代表作,其语言平白,感情真挚,蕴含着大理地区白族人民自然之美、生活之美、人性之美、情感之美... 民间叙事长诗是白族文学的重要体裁之一,它既是白族民歌长期发展的结果,也是白族人民丰富社会生活的反映。《鸿雁带书》是白族民间叙事诗的代表作,其语言平白,感情真挚,蕴含着大理地区白族人民自然之美、生活之美、人性之美、情感之美。通过对《鸿雁带书》民族审美的思考与分析,探究白族人民丰富的民族情感和民族审美心理结构,揭示诗中多民族文化交融互动的发展路径,对于白族民族文化研究和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都具有重要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鸿雁带书》 白族 叙事诗 民族审美
下载PDF
“《易林》几与《三百篇》并为四言诗矩矱”——钱钟书论《易林》述评 被引量:4
2
作者 陈良运 《周易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02年第5期64-71,共8页
当代学人尊之“文化昆仑”的钱钟书先生,对汉代焦延寿《易林》给予诗学意义上的极高评价:称与《诗经》“并为四言诗之矩(?)”。《管锥编》立《焦氏易林》专题,论述《乾》、《坤》……《未济》等三十林,涉及林辞数百篇.先生慧眼独具,... 当代学人尊之“文化昆仑”的钱钟书先生,对汉代焦延寿《易林》给予诗学意义上的极高评价:称与《诗经》“并为四言诗之矩(?)”。《管锥编》立《焦氏易林》专题,论述《乾》、《坤》……《未济》等三十林,涉及林辞数百篇.先生慧眼独具,对所论及篇、句的文学价值,从“造境寓意”、“拟象变象”、“词令之妙”等方面作细致分析,纵横比较、中外沟通,使《易林》的文学意义凸显于两汉文学背景之上,亦为中国文学史之奇葩。但钱先生以“文本自足”观认为不必为《易林》姓焦姓崔“判儿猫之是非”,本文对此提出异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焦延寿 易林 诗经 钱钟书
下载PDF
晏殊词之“及时行乐”主题初探 被引量:2
3
作者 宋华 郭艳华 《东华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1年第4期306-310,共5页
晏殊是宋初著名宰相词人,"及时行乐"是古今中外文学作品都有涉及的文学主题。在考察晏殊词学创作之时,发现晏词中的"及时行乐"主题几乎可以目之为表达晏殊文学思想的一个符号,它承续了前代以来指向内心诗酒声色之... 晏殊是宋初著名宰相词人,"及时行乐"是古今中外文学作品都有涉及的文学主题。在考察晏殊词学创作之时,发现晏词中的"及时行乐"主题几乎可以目之为表达晏殊文学思想的一个符号,它承续了前代以来指向内心诗酒声色之欲的特点,反映了在广袤的时间面前对生死的忧惧;同时也表达了晏殊在有限的人生和变化无常的政治生活中,寄情山水自然,为找到安顿内心的路径而进行的深刻反思,研究晏殊词中的"及时行乐"主题,对于理解晏殊的文学思想具有一定的参考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晏殊 及时行乐
下载PDF
宋代词人之诗叙论 被引量:4
4
作者 吕肖奂 《四川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02年第1期100-106,共7页
词人之诗是指词风属于本色当行、诗风受词风影响、一般词名高过诗名的作家之 诗,这类诗,学术界没有作过历史的、系统的阐述,只对其中个别词人如秦观、姜夔的诗作 过孤立研究。本文主要通过对宋代词人之诗的简略叙写,以证明词人之诗... 词人之诗是指词风属于本色当行、诗风受词风影响、一般词名高过诗名的作家之 诗,这类诗,学术界没有作过历史的、系统的阐述,只对其中个别词人如秦观、姜夔的诗作 过孤立研究。本文主要通过对宋代词人之诗的简略叙写,以证明词人之诗在宋代始终存在, 秦观、姜夔的诗并不孤立,引起人们对这一类诗的关注,进而探讨宋词对宋诗的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诗人之诗 晏殊 张先 秦观 吕本中 姜夔 周密
下载PDF
晏殊、欧阳修关系的交恶与词风转捩 被引量:2
5
作者 高峰 《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学报》 CSSCI 2017年第4期34-44,共11页
晏殊、欧阳修曾有师生之谊,同为北宋前期词坛领袖,但是两人的关系并不融洽。究其原因,晏殊官运顺遂,位极人臣,为政明哲保身;欧阳修仕途坎坷,屡遭贬放,从政敢作敢为。更重要的原因在于两者性情格调和为人处事上的分野。晏殊清俭自律,崇... 晏殊、欧阳修曾有师生之谊,同为北宋前期词坛领袖,但是两人的关系并不融洽。究其原因,晏殊官运顺遂,位极人臣,为政明哲保身;欧阳修仕途坎坷,屡遭贬放,从政敢作敢为。更重要的原因在于两者性情格调和为人处事上的分野。晏殊清俭自律,崇雅黜俗,对于欧阳修的风流放任、推诿塞责深致不满。他们的关系甚至恶化到互相诋毁、毫不掩饰的地步。从晏殊到欧阳修,标志着北宋词风的深刻转捩。晏殊功在承前,继承南唐冯延巳等人填词委婉含蓄的风格,以明净雅丽的语言、短小精巧的令体、情景交融的构思,充分发挥了词体的抒情功能,展现出北宋前期达官贵人富贵闲适的生活,闲雅多思的精神格调。欧阳修则功在启后,在词的题材内容上更多拓展,增添了更为复杂、深挚的情感内涵;在艺术表现上,雅俗融合、结构繁复、以文为词,开拓了词体创作的新境界,引导了宋词发展的新路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晏殊 欧阳修 关系交恶 北宋词风
下载PDF
汉字“并置呼应”、“此非非此”原则与一首唐诗 被引量:1
6
作者 白晓东 《西北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07年第1期43-47,共5页
严羽在评论盛唐诗之“兴趣”时,没有给出严谨的定义,似为一种缺憾。其实,此乃汉字构字法之特性在汉字文化中的反映。本文论述了汉字“并置呼应”的结构特点及其所包含的二元互动、“此非非此”的哲学内涵,并以杜甫的名篇《春望》为例,... 严羽在评论盛唐诗之“兴趣”时,没有给出严谨的定义,似为一种缺憾。其实,此乃汉字构字法之特性在汉字文化中的反映。本文论述了汉字“并置呼应”的结构特点及其所包含的二元互动、“此非非此”的哲学内涵,并以杜甫的名篇《春望》为例,对其句篇结构和情理营造作了细读与分析,揭示出汉字组字结构与古典诗歌美学特质的内在联系,表明严羽“玲珑不可凑泊”式的批评是对汉字“并置呼应”、“此非非此”原则的发挥及其相关哲学观念的自然流露。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汉字结构 此非非此 并置呼应 唐诗 严羽
下载PDF
似曾相识燕归来——晏殊词中的燕子意象解读 被引量:2
7
作者 杨丽花 《哈尔滨学院学报》 2015年第5期76-78,共3页
燕子意象是中国古典诗词中的一个源远流长、内涵丰富的意象。晏殊作为北宋词坛初期的著名词人,其《珠玉词》现存140首词作中,共24处提及"燕",燕子成为晏殊词中高频率出现的一个意象。文章通过对晏殊词中丰富的燕子意象进行解... 燕子意象是中国古典诗词中的一个源远流长、内涵丰富的意象。晏殊作为北宋词坛初期的著名词人,其《珠玉词》现存140首词作中,共24处提及"燕",燕子成为晏殊词中高频率出现的一个意象。文章通过对晏殊词中丰富的燕子意象进行解读:或表现春光明丽之景,或叙写伤春惜春之情,或抒发相思离别之意,或哀叹时光沧桑之感,从中管窥晏殊独特的人生体验与内心世界,进而探讨燕子意象与词人个性风格、审美趣味之间的关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晏殊词 燕子 意象 清雅心态 富贵气象
下载PDF
晏欧词异同论
8
作者 王珏 《南阳师范学院学报》 CAS 2003年第4期57-59,共3页
在词史上,晏殊与欧阳修齐名,他们的词代表着宋初个词创作的最高成就,影响遍及北宋一代词家。他们的词风有许多相似之处,但又显示了各自的个性特征,无论取材还是表现手法,都有些微差异。从总体上说,晏词多写一己的流连光景、感伤时序,以... 在词史上,晏殊与欧阳修齐名,他们的词代表着宋初个词创作的最高成就,影响遍及北宋一代词家。他们的词风有许多相似之处,但又显示了各自的个性特征,无论取材还是表现手法,都有些微差异。从总体上说,晏词多写一己的流连光景、感伤时序,以辞采秀丽见长;欧词多写男女的离愁别恨、思恋怀想,以情致深婉取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晏殊 欧阳修 词作 异同论 表现手法 语言风格
下载PDF
清初王士禛的晏欧词批评与接受
9
作者 顾宝林 《南阳师范学院学报》 CAS 2011年第10期86-89,共4页
明末清初云诡波谲新旧转换之际,词学领域亦是观念胚变,词派酝酿兴盛,词人词评风云迭起。广陵词群领袖王士禛从不同的角度,对前代的宋词学或发表见解和看法,或亲身模拟与追和,而晏欧词作为宋词学其中的一部分也是他评议学习探讨的对象。... 明末清初云诡波谲新旧转换之际,词学领域亦是观念胚变,词派酝酿兴盛,词人词评风云迭起。广陵词群领袖王士禛从不同的角度,对前代的宋词学或发表见解和看法,或亲身模拟与追和,而晏欧词作为宋词学其中的一部分也是他评议学习探讨的对象。这些研究评判活动,汇成清初晏欧词研究的重要部分,亦可一瞥当时词学风尚的流变轨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清代初期 王士禛 晏欧词
下载PDF
宋人富贵诗论的转变
10
作者 董灵超 《湖南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3年第5期82-85,共4页
宋代诗词,无论是创作还是评论,都表现出对"富贵气"的崇尚。随着宋代风尚和文化氛围的变化,文人对于"富贵气"的评论也发生了微妙的转变:从北宋初晏殊"富贵气象"的闲雅风致,到北宋后期陈师道"看人富贵... 宋代诗词,无论是创作还是评论,都表现出对"富贵气"的崇尚。随着宋代风尚和文化氛围的变化,文人对于"富贵气"的评论也发生了微妙的转变:从北宋初晏殊"富贵气象"的闲雅风致,到北宋后期陈师道"看人富贵"的直面现实,再到南宋葛立方"追记富贵"的萧瑟怀旧,折射出宋代文化品质由享乐到求实、文人文化心理由享受富贵到怀念富贵的变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宋人 富贵诗论 晏殊 陈师道 葛立方
下载PDF
中国传统文艺批评的论诗标准是“重视所谓‘实’以及相联系的风格”吗——读钱锺书《中国诗与中国画》献疑
11
作者 许龙 《三峡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2008年第1期49-55,共7页
钱锺书有关中国传统文艺批评论诗标准的推断,依据了一个虚假的隐含前提:众人推崇杜诗都遵守一种标准——重视所谓"实"以及相联系的风格,并进而由此将这一标准推断为整个中国传统文艺批评的论诗标准。这一推断似乎过于简单片... 钱锺书有关中国传统文艺批评论诗标准的推断,依据了一个虚假的隐含前提:众人推崇杜诗都遵守一种标准——重视所谓"实"以及相联系的风格,并进而由此将这一标准推断为整个中国传统文艺批评的论诗标准。这一推断似乎过于简单片面而让人生疑,因为钱氏似乎有意无意地忽略和回避了中唐以后文艺批评家在推尊杜诗的标准问题上,实际存有的差异性、冲突性和复杂性。同时,作为一位学贯古今、治学严谨的大学者,他为了证实其上述推断,强调中国传统文艺批评对诗和画的标准互为对立,在有关严羽和王士祯的论述中,竟然违背中国传统文艺批评史上的基本事实,出现了一些明显的简单偏颇之处。而所有这些,又让人对其文章结论的学术严谨性产生怀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钱锺书 论诗标准 杜甫 严羽 王士祯
下载PDF
误读与漠视——《延平二王遗集》中“元之”考辨
12
作者 翟勇 《西南交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2018年第2期29-35,共7页
《延平二王遗集》自发现以来即受到士林的珍视,关于作者之一的郑经从未被怀疑过。直到1994年朱鸿林在证明《东壁楼集》为郑经所作时,才认为"元之"名下十二首诗非郑经所作。自此之后,二十余年来除了黄腾德简单论述了一下该问题... 《延平二王遗集》自发现以来即受到士林的珍视,关于作者之一的郑经从未被怀疑过。直到1994年朱鸿林在证明《东壁楼集》为郑经所作时,才认为"元之"名下十二首诗非郑经所作。自此之后,二十余年来除了黄腾德简单论述了一下该问题,学界对此多持漠视态度,"元之"究竟为谁至今没有定论。实际上,郑经字或号"元之"的说法经不起严谨的考证,"贤之"才是其真实字号。结合《延平二王遗集》诗中提供的历史信息考察,可知诗中所云"寡人"应该是明郑政权的精神象征宁靖王朱术桂。并且宁靖王朱术桂的生平经历与《延平二王遗集》诗中叙述的历史事件发生的时间也正相吻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明史 郑经 明郑政权 宁靖王朱术桂 《延平二王遗集》 元之 寡人
下载PDF
梨花院落溶溶月——论晏殊之诗的富贵气象
13
作者 唐红卫 《广州广播电视大学学报》 2009年第3期58-62,共5页
作为后期西昆体领袖,晏殊的诗名在当时颇为显著,在内容上,他主要描述雍容富贵的生活场景;在风格上,追求清境、推崇气象,不满于前期西昆体诗人的过于雕琢堆砌、浓艳脂腻,从而导致自己的诗歌取得了清新雅丽的不俗成就,受到后人称赞。
关键词 晏殊 诗风
下载PDF
论晏殊诗词中“音书难寄”的情节
14
作者 田丽雅 《河南广播电视大学学报》 2014年第2期45-47,共3页
在晏殊的诗词中,多次出现"鱼书欲寄"却"水远山长"的情节,这些矛盾情节的出现是由于当时交通不便、通信困难的社会状况,以及晏殊感伤的内心世界所引起的。而"音书难寄"的情节,已经变成了一种常见的文化现... 在晏殊的诗词中,多次出现"鱼书欲寄"却"水远山长"的情节,这些矛盾情节的出现是由于当时交通不便、通信困难的社会状况,以及晏殊感伤的内心世界所引起的。而"音书难寄"的情节,已经变成了一种常见的文化现象,出现在了中国众多文学作品中。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晏殊 诗词 “音书难寄”情节 文化现象
下载PDF
论雷抒雁诗歌的美感特征
15
作者 魏一媚 《鸡西大学学报(综合版)》 2014年第5期100-102,共3页
雷抒雁是中国当代诗坛上一位既具有诗人气质又具有杰出诗才的伟大诗人,他的诗与时代同步,顺应了人心与潮流,是时代嘹亮的号角,为中国新诗的发展作出了一定的贡献。他的诗讲究形象的运用,极富情感,是思想与形象、情感相溶相合的可读可诵... 雷抒雁是中国当代诗坛上一位既具有诗人气质又具有杰出诗才的伟大诗人,他的诗与时代同步,顺应了人心与潮流,是时代嘹亮的号角,为中国新诗的发展作出了一定的贡献。他的诗讲究形象的运用,极富情感,是思想与形象、情感相溶相合的可读可诵的美诗。主要从思想性与艺术性两大方面来剖析雷抒雁诗歌的美感特征,以汲取他诗中的营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雷抒雁 抒情诗 思想性 艺术性 美感特征
下载PDF
晏殊《蝶恋花·槛菊愁烟兰泣露》英译策略分析 被引量:3
16
作者 姬洋 《外语教育研究》 2020年第1期60-67,共8页
基于晏殊《蝶恋花·槛菊愁烟兰泣露》的五种英译本,根据汉语古诗英译策略体系提出的四种维度分别进行了分析。研究发现,汉语古诗英译策略体系提出的四种维度可以反映译者的翻译理念和翻译目的,为我们理解、欣赏汉语古诗英译提供了... 基于晏殊《蝶恋花·槛菊愁烟兰泣露》的五种英译本,根据汉语古诗英译策略体系提出的四种维度分别进行了分析。研究发现,汉语古诗英译策略体系提出的四种维度可以反映译者的翻译理念和翻译目的,为我们理解、欣赏汉语古诗英译提供了多角度的思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汉语古诗英译 晏殊 蝶恋花
下载PDF
豪迈强劲 意气风发 自成一家——元代蒙古族汉文诗歌的创作先河者伯颜及其创作
17
作者 木兰 《内蒙古民族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5年第1期39-41,共3页
伯颜作为元代早期学习汉字进行创作的诗人,原系成吉思汗近亲家族人,一生于军旅中,其汉文诗歌主要描写自已的亲身经历。他以得天独厚的军旅统帅生活为基础,创造了《奉使收江南》,《鞭》等不少内容充实,气势雄浑的诗歌与散曲作品。他的诗... 伯颜作为元代早期学习汉字进行创作的诗人,原系成吉思汗近亲家族人,一生于军旅中,其汉文诗歌主要描写自已的亲身经历。他以得天独厚的军旅统帅生活为基础,创造了《奉使收江南》,《鞭》等不少内容充实,气势雄浑的诗歌与散曲作品。他的诗歌与散曲风格雄健,情调高昂,阔大豪放,气势雄浑,粗犷豪爽,他是元代蒙汉诗歌交流的先河者。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伯颜 先河者 蒙古族汉文诗歌创作
下载PDF
宋初宴饮词与宴饮乐情 被引量:1
18
作者 陈力士 《金陵科技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8年第1期78-81,共4页
自《花间集》始,宴饮乐情被不断地挖掘与开拓,形成了宴饮之"乐"的多种描摹方式。宋初柳永、晏殊、欧阳修等词人大力创作宴饮词,在继承花间传统的基础上形成各自的特色,推动了宴饮乐情的发展。《花间集》的宴饮词之"乐&qu... 自《花间集》始,宴饮乐情被不断地挖掘与开拓,形成了宴饮之"乐"的多种描摹方式。宋初柳永、晏殊、欧阳修等词人大力创作宴饮词,在继承花间传统的基础上形成各自的特色,推动了宴饮乐情的发展。《花间集》的宴饮词之"乐"有三重体验,柳永将其扩展成三种场域,晏殊宴饮词给"乐"添上了悲感,欧阳修则强化了"乐"的当下和直面人生的关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宴饮词 宴饮乐情 《花间集》 柳永 晏殊 欧阳修
下载PDF
再论晏殊诗与“西昆体”
19
作者 何剑叶 《天禄论丛》 2014年第1期17-45,共29页
自上世纪80年代以来,学术界对宋初诗坛的“西昆派”及其后进文人的研究和再评价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果。晏殊被视为“西昆体”诗人之一或者后期“西昆派”的主要成员而成为研究的代表人物。本文结合他的人生际遇、性情气质和文学观念的变... 自上世纪80年代以来,学术界对宋初诗坛的“西昆派”及其后进文人的研究和再评价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果。晏殊被视为“西昆体”诗人之一或者后期“西昆派”的主要成员而成为研究的代表人物。本文结合他的人生际遇、性情气质和文学观念的变化,重新对其现存的诗歌作品进行较为全面的解读,试图从文学接受的角度,对晏殊作品鲜明而又多样的风格,特别是对他所受到的陶渊明、韦应物等前代诗人的影响进行深入探讨,从而指出其诗与“西昆体”的不同受容路径,因而不应被纳入“西昆派”。晏殊为宋初的诗坛带来了积极的变化,成为唐音与宋调转变之际的一个重要代表人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晏殊 西昆体 西昆派 宋初诗歌
下载PDF
Collisions of the Past with the Present: Translation, Texts, and History
20
作者 Jon Eugene von Kowallis 《Frontiers of Literary Studies in China-Selected Publications from Chinese Universities》 2015年第4期581-615,共35页
This article begins by articulating a new perspective on the translation of Chinese poetry, arguing that the most important of the three well-known "difficulties" in the translation of Chinese poetry outlined by Yan... This article begins by articulating a new perspective on the translation of Chinese poetry, arguing that the most important of the three well-known "difficulties" in the translation of Chinese poetry outlined by Yan Fu 严复 (1854-1921)--namely, faithfulness (xin 信), conveyance (da 达), and elegance (ya 雅)--should in fact be the one that is least often discussed, da. The author principally interprets da as "conveying" the mood and then the meaning of the original work into the target language. This position is then illustrated by specific examples from Lu Xun's (1881-1936) emotive and highly allusive classical-style poetry, engaging issues regarding its annotation, exegesis, and translation which have arisen in Chinese literary and scholarly circles. The author suggests that since the deployment of affective images has often been designated as an essential and distinguishing characteristic of Chinese poetry, the translation of Chinese poetry into Western languages must make an effort to engage with the original images--not simply resorting to paraphrases or substitutions--and concludes that poetry in translation can and does have important and lasting effects on the literature of the target language. 展开更多
关键词 Lu Xun Lin shu yan Fu Chinese-English translation theory Chinese poetry in English translation Lu Xun's poetry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