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48篇文章
< 1 2 3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Results of Dynamic Interlock Nailing in Distal Tibial Fractures
1
作者 Wasudeo Gadegone Yogesh Salphale Vijayanand Lokhande 《Surgical Science》 2015年第7期317-326,共10页
A study was performed in adults to determine the efficacy of closed reduction and intramedullary nailing in dynamic mode on union, implant failure and incidence of malalignment in patients who sustained an extra-artic... A study was performed in adults to determine the efficacy of closed reduction and intramedullary nailing in dynamic mode on union, implant failure and incidence of malalignment in patients who sustained an extra-articular fracture of the distal tibia. Methods: Between January 2007 and December 2013, one hundred and twelve patients of distal tibia that involved the distal 6 cm of the tibia were treated at our hospital with reamed intramedullary nailing with use of two distal interlocking screws and one proximal screw in dynamic mode. The augmentation was done with poller screws whenever it was necessary. The nailing of fibular fractures was done in 27 cases. There were 85 males and 27 females with a mean age of 30.9 (range: 20 to 72). Eighty fractures were closed whereas 32 were grade 1 open fractures. Results: The average time to union of the closed fracture was 15.4 weeks (range: 12 – 28 weeks). The healing times for the primarily nailed compound Grade I averaged 17.8 (range: 15 - 34 weeks). After minimum follow-up of one year, rate of primary union was in 97.32%. One case of broken nail required revision surgery. There were three cases of delayed union and two cases of non union. In one case there was deep infection which required exchange nailing with antibiotic impregnated nail. There was breakage of interlocking screws in three cases but fracture had united. In twenty two cases acceptable malalignment of the tibia was observed after union. The outcome was determined at a minimum of one year in our study based on the criteria of Johner and Wruhs. Out of 112 patients, 79 patients had excellent results, 29 had good results and 4 had fair results. Conclusions: The dynamic osteosynthesis of distal tibia by interlocking nail and judicious use of poller screws is an effective alternative for the treatment of distal metaphyseal tibial fractures. 展开更多
关键词 distal Tibial Fractures Interlocking NAIL dynamIC OSTEOSYNTHESIS Poller Screws Screw INTRAMEDULLARY NAIL
下载PDF
Dynamic External Fixator Combined with Volar Locking Plate Fixation for the Treatment of AO Type C3 Distal Radius Fractures
2
作者 Kinya Nishida Yong Ho Che +3 位作者 Hideto Irifune Kazuhiro Uesugi Akane Maeda Koji Miyata 《Open Journal of Orthopedics》 2022年第4期131-141,共11页
Background: AO type C3 distal radius fracture (DRF) is the most difficult-to-treat fracture type because of a tendency to shorten and collapse. The purpose of this study is to investigate the clinical and radiographic... Background: AO type C3 distal radius fracture (DRF) is the most difficult-to-treat fracture type because of a tendency to shorten and collapse. The purpose of this study is to investigate the clinical and radiographic outcomes of comminuted intra-articular DRFs treated with a dynamic external fixator combined with a volar locking plate (VLP). Methods: Eleven patients (mean age, 61 years) with comminuted intra-articular DRFs were treated with a dynamic type of external fixator combined with a VLP. Following reduction and fixation with a VLP, the dynamic external fixator was applied and the distal ball joint of the fixator was aligned with the lunate-capitate line. The ball joint was unlocked approximately 2 weeks after surgery to allow wrist mobilization. The fixator was removed 3 - 6 weeks (mean, 5 weeks) after surgery. Consequently, clinical and radiographic assessments were carried out at the final follow-up. Results: At the final follow-up, the mean range values of wrist extension and flexion were 76&deg;and 64&deg;, respectively. Compared with the contralateral side, the mean grip strength was 84%. The mean Modified Mayo Wrist Score and the Disabilities of the Arm, Shoulder and Hand score were 88 and 9, respectively. No significant differences in the radiographic parameters exist between after surgery and final follow-up. Conclusions: This study indicated that the dynamic wrist fixator combined with a VLP is effective for the treatment of AO type C3 DRFs. 展开更多
关键词 distal Radius Fracture Intra-Articular Fracture External Fixator dynamic External Fixator Volar Locking Plate
下载PDF
模糊动力系统的等度连续和Distal模糊动力系统(英文)
3
作者 陆汉川 伏文清 李生刚 《工程数学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1期115-122,共8页
等度连续性具有很强的稳定性,只要系统初始状态的误差足够小,那么其运动的未来状态可以确保在预先给定的误差范围内.等度连续性所揭示的这一动力行为在应用上有很高的应用价值.因此,在微分方程稳定性理论和拓扑动力系统中有着重要的研... 等度连续性具有很强的稳定性,只要系统初始状态的误差足够小,那么其运动的未来状态可以确保在预先给定的误差范围内.等度连续性所揭示的这一动力行为在应用上有很高的应用价值.因此,在微分方程稳定性理论和拓扑动力系统中有着重要的研究价值.而等度连续和distal与混沌等有着密切的联系,为了在模糊的背景下研究它们.我们利用一般化的方法,通过建立模糊动力系统,给出了模糊动力系统等度连续的定义,得到了下面的一些结果:1)模糊动力系统等度连续的等价命题;2)等度连续在模糊一致拓扑共轭下的保持性;3)两个模糊动力系统同distal的充分必要条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标准的模糊度量空间 模糊动力系统 等度连续 模糊一致拓扑共轭 distal
下载PDF
STATIC AND DYNAMIC FINITE ELEMENT ANALYSIS:THE PATHOGENESIS OF OSTEOCHONDROSIS DISSECANS IN THE HUMAN KNEE JOINT
4
作者 M.Yang S.Q.Zhou Y.N.Lian Department of Engineering Mechanics,Chengdu University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Chengdu 610065,Sichuan,China 《Chinese Journal of Biomedical Engineering(English Edition)》 1993年第3期117-118,共2页
Osteochondrosis dissecans (OD) of the human knee is an aseptic process of sub-chondral bone necrosis which often leads to the partial or complete separation of asubchondral free particle covered with articular cartila... Osteochondrosis dissecans (OD) of the human knee is an aseptic process of sub-chondral bone necrosis which often leads to the partial or complete separation of asubchondral free particle covered with articular cartilage.Epidemiological studieshave revealed that incidental peak of age concentrate in the second decade of life,es-pecially in highly exercised population such as athletes.The location of the 展开更多
关键词 ARTICULAR CARTILAGE INCIDENTAL dynamIC FEMUR CONCENTRATE covered distal anisotropy impulsive
下载PDF
股骨近端防旋髓内钉远端静力化锁定与动力化锁定治疗不稳定性股骨转子间骨折患者的效果比较
5
作者 王明明 杨丰 《临床医学研究与实践》 2024年第26期78-81,共4页
目的比较股骨近端防旋髓内钉远端静力化锁定与动力化锁定治疗不稳定性股骨转子间骨折患者的效果。方法选择2020年1月至2023年2月90例接受手术治疗的不稳定性股骨转子间骨折患者为研究对象,以随机数字表法将其分为对照组、观察组,每组45... 目的比较股骨近端防旋髓内钉远端静力化锁定与动力化锁定治疗不稳定性股骨转子间骨折患者的效果。方法选择2020年1月至2023年2月90例接受手术治疗的不稳定性股骨转子间骨折患者为研究对象,以随机数字表法将其分为对照组、观察组,每组45例。对照组接受股骨近端防旋髓内钉远端动力化锁定治疗,观察组接受股骨近端防旋髓内钉远端静力化锁定治疗。比较两组的治疗效果。结果观察组的固定质量Ⅰ级占比高于对照组,Ⅱ、Ⅲ及Ⅳ级占比低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的治疗总有效率为97.78%,高于对照组的86.67%(P<0.05)。术后48 h,观察组的C-反应蛋白(CRP)、促肾上腺皮质激素(ACTH)、前列腺素E2(PGE2)及促肾上腺皮质激素释放激素(CRH)水平均低于对照组(P<0.05)。术后6个月,观察组的Harris髋关节功能评分量表(HHS)、Holden步行功能分级(FAC)及功能独立性评定量表(FIM)评分均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股骨近端防旋髓内钉远端静力化锁定用于不稳定性股骨转子间骨折患者中,可提高固定质量,缓解创伤应激反应,促进肢体功能恢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股骨近端防旋髓内钉 远端静力化锁定 远端动力化锁定 不稳定性股骨转子间骨折 固定质量
下载PDF
关节镜下逆行带锁髓内钉治疗股骨远端A型骨折疗效探讨 被引量:10
6
作者 董金波 王维山 +5 位作者 史晨辉 王永明 刘维钢 李宽新 朱卫国 胡有忠 《中国矫形外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6期419-421,共3页
目的:比较两种内固定治疗股骨远端A型骨折的不同疗效.方法:1999年6月~2003年12月本院共收治股骨远端A型骨折患者46例,采用关节镜下逆行带锁髓内钉(GSH钉)内固定28例,采用动力髁螺钉(DCS)内固定18例.结果:术后随访6~54个月,平均18个月... 目的:比较两种内固定治疗股骨远端A型骨折的不同疗效.方法:1999年6月~2003年12月本院共收治股骨远端A型骨折患者46例,采用关节镜下逆行带锁髓内钉(GSH钉)内固定28例,采用动力髁螺钉(DCS)内固定18例.结果:术后随访6~54个月,平均18个月.两组在手术时间、术中出血、住院时间、骨折完全愈合时间、关节功能恢复时间有显著性差异(P<0.01).膝关节功能按Kolment评定标准,其中髓内钉组优良率89.2%;动力髁组优良率72.2%.结论:关节镜引导股骨逆行带锁髓内钉手术时间短、出血少,最大程度地保留了关节部位解剖与功能的完整性,不仅对膝关节损伤小,并可同时发现及处理膝关节内的损伤或病变,治疗结果优于动力髁螺钉,值得提倡.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关节镜 股骨远端骨折 带锁髓内钉 动力髁
下载PDF
动力气囊压垫纠正桡骨远端AO C3.1型骨折残余侧方移位的三维有限元分析 被引量:18
7
作者 魏成建 陶宝琛 +2 位作者 张满臣 夏均青 梅伟 《医用生物力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1期13-17,共5页
目的运用有限元分析法对动力气囊压垫纠正桡骨远端AO C3.1型骨折手法复位后残余侧方移位的压强调整进行量化研究,验证其纠正侧方残余移位的有效性。方法采用Imageware 13.0、Mimics 15.0、ANSYS Workbench 15.0等建模、分析软件,高效仿... 目的运用有限元分析法对动力气囊压垫纠正桡骨远端AO C3.1型骨折手法复位后残余侧方移位的压强调整进行量化研究,验证其纠正侧方残余移位的有效性。方法采用Imageware 13.0、Mimics 15.0、ANSYS Workbench 15.0等建模、分析软件,高效仿真模拟动力气囊压垫纠正桡骨远端骨折手法复位后残余1 cm侧方移位,对纠正残余侧方移位距离与动力气囊压垫压强的相关性进行量化分析。结果气囊扎带约束载荷恒定情况下,在动力气囊压垫的压强调整过程中,应力主要分布在骨折断端气囊压垫放置部位。纠正桡侧1 mm残余移位所需压强约为2.4 k Pa,纠正背侧1 mm残余移位所需压强约为1.3 k Pa。残余移位复位后,动力气囊压垫进行泄压,此时气囊扎带的恒定约束载荷与骨折断端的摩擦载荷可有效防止其再移位。结论在气囊扎带恒定约束载工条件下,智能气囊小夹板可通过动力气囊压垫进行压强调节,有效纠正桡骨远端AO C3.1型骨折手法复位后的残余侧方移位,并防止其再移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动力气囊压垫 桡骨远端骨折 残余侧方移位 有限元分析 生物力学
下载PDF
DCS在股骨远端严重粉碎性骨折中的应用 被引量:6
8
作者 樊健 刘璠 《实用骨科杂志》 2005年第1期22-24,共3页
目的 探讨应用动力髁螺钉 (Dynamic Condylar Screw,DCS)治疗股骨远端严重粉碎性骨折的价值和作用。方法 对 18例股骨远端严重粉碎性骨折患者行切开复位 DCS内固定。骨折按 AO/ ASIF分型 ,A3型 7例 ,C2型 5例 ,C3型 6例。结果  18例... 目的 探讨应用动力髁螺钉 (Dynamic Condylar Screw,DCS)治疗股骨远端严重粉碎性骨折的价值和作用。方法 对 18例股骨远端严重粉碎性骨折患者行切开复位 DCS内固定。骨折按 AO/ ASIF分型 ,A3型 7例 ,C2型 5例 ,C3型 6例。结果  18例随访 6~ 34个月 ,平均 18.5个月 ,所有病例骨折均愈合 ,无 1例发生钢板螺钉松动、断裂、骨不连等并发症。术后膝关节功能按 Kolm ent疗效评定标准评定 ,优 9例 ,良 6例 ,可 2例 ,差 1例 ,优良率为 83.3%。结论  DCS操作简单 ,可提供有效的稳定性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髁动力加压钢板 股骨远端粉碎性骨折 治疗 并发症
下载PDF
下胫腓联合分离外科治疗研究进展 被引量:2
9
作者 李全辉 谢加兵 +2 位作者 朱鉴 陶振京 朱劲松 《中国医学创新》 CAS 2014年第30期82-85,共4页
下胫腓联合损伤是踝关节骨折的常见伴发伤,下胫腓联合损伤可致踝关节稳定性丧失,早期正确的诊断和治疗是预后良好的关键。处理不当易造成踝关节慢性不稳定和创伤性关节炎的发生。目前在下胫腓联合损伤的诊断和治疗上存在较多争议,主要... 下胫腓联合损伤是踝关节骨折的常见伴发伤,下胫腓联合损伤可致踝关节稳定性丧失,早期正确的诊断和治疗是预后良好的关键。处理不当易造成踝关节慢性不稳定和创伤性关节炎的发生。目前在下胫腓联合损伤的诊断和治疗上存在较多争议,主要涉及下胫腓联合损伤后稳定程度的判定及固定方式的选择。本文对下胫腓联合损伤从解剖学、生物力学、损伤机制、诊断及治疗进展方面进行综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下胫腓联合分离 踝关节 动力性内固定 临床方案
下载PDF
微创内固定系统与动力髁螺钉内固定治疗股骨远端骨折的临床疗效及安全性比较 被引量:12
10
作者 张雄 《河北医学》 CAS 2014年第4期581-584,共4页
目的:比较微创内固定系统(LISS)与动力髁螺钉(DCS)两种内固定方式治疗股骨远端骨折的临床疗效及安全性。方法:选取我院2008年3月至2013年5月收治的60例AO分型中A/C型股骨远端骨折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按照内固定方式不同分为微创内固定系统... 目的:比较微创内固定系统(LISS)与动力髁螺钉(DCS)两种内固定方式治疗股骨远端骨折的临床疗效及安全性。方法:选取我院2008年3月至2013年5月收治的60例AO分型中A/C型股骨远端骨折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按照内固定方式不同分为微创内固定系统组(L组)与动力髁螺钉内固定组(D组)各30例,比较两组患者手术情况、术后恢复效果及并发症情况。结果:L组手术时间、完全负重时间明显短于D组(P<0.05),术中出血量明显少于D组(P<0.05),L组并发症发生率明显低于D组(P<0.05),L组膝关节功能优良率明显高于D组(P<0.05),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LISS治疗股骨远端骨折具有创伤小、术后恢复快、并发症少等优点,值得推广应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微创内固定系统 动力髁螺钉 股骨远端骨折 安全性
下载PDF
经皮DCS微创固定治疗股骨远端严重粉碎性骨折 被引量:1
11
作者 李楠 辛景义 +1 位作者 鲁杰 王贵忻 《实用骨科杂志》 2008年第10期592-594,共3页
目的探讨应用经皮动力髁螺钉(dynamic condylar screw,DCS)微创固定技术治疗股骨远端严重粉碎性骨折的临床价值。方法2005年5月至2007年6月,采用经皮DCS微创固定技术治疗33例股骨髁间和/或股骨髁上的严重粉碎性骨折患者,术后早期... 目的探讨应用经皮动力髁螺钉(dynamic condylar screw,DCS)微创固定技术治疗股骨远端严重粉碎性骨折的临床价值。方法2005年5月至2007年6月,采用经皮DCS微创固定技术治疗33例股骨髁间和/或股骨髁上的严重粉碎性骨折患者,术后早期进行功能锻炼。结果全部病例获得6~24个月随访,平均14个月。无感染、骨折不愈合、内固定松动、折断等并发症发生。结论应用经皮DCS微创固定技术治疗股骨远端严重粉碎性骨折,可以减少骨折部位血运破坏,降低不愈合率,同时固定坚强、有效,可以早期功能锻炼,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髁动力加压钢板 微创 股骨 严重粉碎性骨折
下载PDF
内固定物置入治疗股骨远端骨折的生物力学变化与临床效果 被引量:11
12
作者 关继奎 关雨 +4 位作者 赵丽 王慧 孔丽 李静 刘建国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 CAS CSCD 2013年第13期2439-2446,共8页
背景:以置入内固定物治疗是股骨远端骨折研究的首选方法之一。目的:因股骨远端骨折的解剖结构复杂,故评价股骨远端骨折后不同内固定物治疗后生物力学变化可引导临床应用。方法:分别测定微创内固定系统钢板、动力髁螺钉以及逆行交锁髓内... 背景:以置入内固定物治疗是股骨远端骨折研究的首选方法之一。目的:因股骨远端骨折的解剖结构复杂,故评价股骨远端骨折后不同内固定物治疗后生物力学变化可引导临床应用。方法:分别测定微创内固定系统钢板、动力髁螺钉以及逆行交锁髓内钉内固定治疗股骨远端骨折时的抗压刚度和抗弯强度,同时比较3种内固定之间的生物力学变化。对应用微创内固定系统钢板、动力髁螺钉以及逆行交锁髓内钉内固定治疗股骨远端骨折的患者进行随访观察,明确3组内固定物临床治疗效果,并进行比较分析。结果与结论:生物力学测试结果显示,内固定物置入治疗股骨远端骨折时,动力髁螺钉的应力遮挡过大,而逆行交锁髓内钉的刚度过低。微创内固定系统钢板既具有一定的变形性,使应力能够通过骨传导,又具有较强的刚度,能够为骨折的内固定提供较好的稳定性。对股骨远端骨折内固定治疗的患者进行随访观察发现,应用微创内固定系统钢板内固定骨折愈合时间更短,并发症发生率更低,膝关节功能优良率更高,是股骨远端骨折首选的治疗方法之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骨关节植入物 骨关节植入物学术探讨 股骨远端骨折 内固定 生物力学 微创内固定系统钢板 动力髁螺钉 逆行交锁髓内钉 膝关节 膝内翻 并发症
下载PDF
动力髁螺钉内固定治疗股骨远端骨折 被引量:6
13
作者 李文俊 《临床和实验医学杂志》 2007年第4期55-56,共2页
目的探讨动力髁螺钉(DCS)治疗股骨远端骨折的临床疗效和特点。方法对43例动力髁螺钉治疗股骨远端骨折结果进行随访分析。结果43例均获随访,随访9个月至3年,后期功能评定按Kolment标准。本组治疗结果优25例,良13例,可3例,差2例,总优良率... 目的探讨动力髁螺钉(DCS)治疗股骨远端骨折的临床疗效和特点。方法对43例动力髁螺钉治疗股骨远端骨折结果进行随访分析。结果43例均获随访,随访9个月至3年,后期功能评定按Kolment标准。本组治疗结果优25例,良13例,可3例,差2例,总优良率为88.37%。结沦应用动力髁螺钉治疗股骨远端骨折具有固定牢固、井发症少、能早期起床活动、功能恢复满意等优点,能早期进行功能锻炼,是一种获得满意疗效的有效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动力髁螺钉 股骨远端骨折 内固定 功能锻炼
下载PDF
动力髁螺钉治疗股骨近端及远端骨折的临床报告 被引量:1
14
作者 张弩 刘登胜 《实用骨科杂志》 2005年第1期9-11,共3页
目的 介绍和评价动力髁螺钉治疗股骨近端及远端骨折的手术方法。方法  1998年 1月至 2 0 0 2年 8月应用动力髁螺钉治疗股骨近端转子间骨折 4例 ,转子下骨折 15例 ,转子间、转子下混合骨折 2例 ,股骨远端髁上骨折 7例 ,髁间骨折 5例 ,... 目的 介绍和评价动力髁螺钉治疗股骨近端及远端骨折的手术方法。方法  1998年 1月至 2 0 0 2年 8月应用动力髁螺钉治疗股骨近端转子间骨折 4例 ,转子下骨折 15例 ,转子间、转子下混合骨折 2例 ,股骨远端髁上骨折 7例 ,髁间骨折 5例 ,其中采用 Maier改良技术治疗股骨远端骨折 5例。结果 术后随访 4~ 32个月 ,平均 15 .1个月。骨折于 3~ 5个月内临床愈合 ,关节功能恢复良好 ,未发现内固定物失效及其他并发症。结论 动力髁螺钉设计科学合理 ,内固定坚强可靠 ,如适应证选择得当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股骨近端 股骨远端骨折 动力髁螺钉 治疗
下载PDF
逆行交锁髓内钉与动力髁螺钉治疗股骨远端骨折的临床分析 被引量:9
15
作者 刘德美 《中国当代医药》 2012年第7期43-44,共2页
目的探讨逆行交锁髓内钉与动力髁螺钉治疗股骨远端骨折的临床疗效。方法对本院收治的86例股骨远端骨折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A组43例患者采用逆行交锁髓内钉(GSH)进行内固定,B组43例患者采用动力髁螺钉(DCS)进行内固定。观察两... 目的探讨逆行交锁髓内钉与动力髁螺钉治疗股骨远端骨折的临床疗效。方法对本院收治的86例股骨远端骨折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A组43例患者采用逆行交锁髓内钉(GSH)进行内固定,B组43例患者采用动力髁螺钉(DCS)进行内固定。观察两组患者的疗效。结果 A组患者的优良率为93.02%,与B组的86.05%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A组患者骨折延迟愈合2例,膝关节疼痛4例,膝关节僵硬2例;B组患者骨折延迟愈合2例,感染3例,膝关节僵硬2例,P>0.05。结论逆行交锁髓内钉和动力髁螺钉均适合于治疗股骨远端骨折,两种方法疗效相当,但是各具优点,应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选用合适的治疗方法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逆行交锁髓内钉 动力髁螺钉 股骨远端骨折 临床分析
下载PDF
经内镜超声引导下胆道引流术治疗低位恶性梗阻性黄疸后患者血清CK18水平变化及其临床意义 被引量:2
16
作者 袁殿宝 吴娜 高会斌 《分析仪器》 CAS 2022年第4期81-86,共6页
目的:评价低位恶性梗阻性黄疸(MOJ)患者经内镜超声引导下胆道引流术(EUS-BD)后血清细胞角蛋白18(CK18)水平的动态变化及临床意义。方法:选取2020年8月~2021年3月在我院消化内科接受EUS-BD治疗的22例低位MOJ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分别于术... 目的:评价低位恶性梗阻性黄疸(MOJ)患者经内镜超声引导下胆道引流术(EUS-BD)后血清细胞角蛋白18(CK18)水平的动态变化及临床意义。方法:选取2020年8月~2021年3月在我院消化内科接受EUS-BD治疗的22例低位MOJ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分别于术前、术后1d、7d及出院当天测定各项生化指标。采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法测定血清CK18浓度。采用动态变化图、Spearman秩相关法评价CK18水平变化及与其他实验室参数的相关性。结果:术后1d[646.22(175.60,1025.67)pg/mL]、7d[419.25(144.56,959.80)pg/mL]、出院时[347.22(167.82,698.75)pg/mL]血清CK18水平与术前基线值[636.33(171.80,1664.57)pg/mL]相比,均存在统计学差异(P<0.05)。各个时间点血清CK18水平与总胆红素(TB)水平呈正相关性(P<0.05)。术后各时间点较术前基线值相比的变化率和动态差值图显示,手术治疗胆道梗阻后,血清CK18水平逐渐降低。经EUS-BD治疗后,所有患者的胆道梗阻缓解,出院。90.91%(20/22)患者在出院时血清CK18水平低于术前水平。结论:血清CK18水平可作为细胞凋亡的生物标志物,治疗前后的血清CK18水平变化提示低位MOJ患者存在肝细胞凋亡损伤,而经胆道减压后这种凋亡减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低位恶性梗阻性黄疸 经内镜超声引导下胆道引流术 血清CK18 动态变化
下载PDF
内固定治疗股骨远端骨折的临床分析 被引量:3
17
作者 刘建新 万玉春 胡庆华 《实用全科医学》 2006年第4期443-444,共2页
目的 探讨股骨远端各型骨折内固定的方法。方法 对76例股骨远端骨折分别选用股骨逆行交锁髓内钉治疗21例、动力髁螺钉治疗31例、AO支撑钢板治疗24例。结果 随访9~24个月,全部病例均骨性愈合,其中优41例、良29例、一般5例、差1例,优... 目的 探讨股骨远端各型骨折内固定的方法。方法 对76例股骨远端骨折分别选用股骨逆行交锁髓内钉治疗21例、动力髁螺钉治疗31例、AO支撑钢板治疗24例。结果 随访9~24个月,全部病例均骨性愈合,其中优41例、良29例、一般5例、差1例,优良率92%。结论 治疗股骨远端骨折的方法各有优缺点,治疗上互不替代,逆行交锁髓内钉适用于无明显骨缺损髁上骨折(A1、A2型);动力髁螺钉适用于髁上有碎折块的低位髁上骨折、单纯外髁及Y型髁间骨折(A3、B1、B2、C1型);AO支撑钢板适用于髁间碎裂严重的C2、C3型骨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股骨远端骨折 内固定 逆行交锁髓内钉 动力髁螺钉 AO支撑钢板
下载PDF
动力型外固定支架结合微创复位植骨与锁定钢板内固定治疗桡骨远端骨折的比较研究 被引量:6
18
作者 付炳金 朱晓东 《滨州医学院学报》 2014年第2期90-93,101,共5页
目的:总结动力型外固定支架结合微创复位+植骨与锁定加压钢板内固定治疗桡骨远端AO分型C2型与C3型骨折的疗效,探讨2种治疗方案的优缺点。方法对2010年9月~2014年3月62例桡骨远端AO分型C2型与C3型骨折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与分析,其... 目的:总结动力型外固定支架结合微创复位+植骨与锁定加压钢板内固定治疗桡骨远端AO分型C2型与C3型骨折的疗效,探讨2种治疗方案的优缺点。方法对2010年9月~2014年3月62例桡骨远端AO分型C2型与C3型骨折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与分析,其中32例采用动力型外固定支架结合微创复位+植骨治疗,30例采用锁定加压钢板内固定治疗。随访时间为24个月。统计患者X线片计量资料,手术后常见并发症,以及腕关节Gartland-Werley功能评分,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手术后常见并发症:外固定支架组4例,锁定加压钢板组4例。手术后24个月Gartland-Werley功能评分:外固定支架组优/良28例,可/差4例;锁定加压钢板组优/良28例,可/差2例。各项指标对比结果,外固定支架组与锁定加压钢板组无明显统计学差异( P>0.05)。结论动力型外固定支架结合微创复位+植骨治疗桡骨远端C2型与C3型骨折,不仅操作简便,创伤小,有效保护了骨折周围软组织及骨折周围血液供应,还通过直视下复位,有效纠正桡骨远端短缩畸形与成角畸形,使骨折断端达到解剖复位,并牢固固定;锁定加压钢板治疗桡骨远端C2型与C3型骨折,也通过直视下复位,有效纠正了桡骨远端畸形与桡骨远端关节面台阶,增加了复位的满意程度,锁定加压钢板锁定系统的固定强度高,能有效避免骨折复位丢失,并允许腕关节早期功能锻炼;动力型外固定支架结合微创复位+植骨与锁定加压钢板治疗桡骨远端AO分型C2型与C3型骨折,X线片计量资料评分满意,腕关节功能评分满意,手术并发症少,临床应用时,可以根据具体情况,灵活选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动力型外固定支架 微创复位 植骨 锁定加压钢板 桡骨远端AO分型C型骨折
下载PDF
微创内固定系统(Llss)与动力髁螺钉内固定治疗股骨远端骨折疗效比较 被引量:2
19
作者 褚青波 《中国卫生标准管理》 2015年第29期52-53,共2页
目的探讨微创内固定系统(Llss)与动力髁螺钉内固定治疗股骨远端骨折的临床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2012年1月~2015年1月本院收治的60例股骨远端骨折患者的临床资料,将其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给予对照组患者动力髁螺钉内固定进行治疗,... 目的探讨微创内固定系统(Llss)与动力髁螺钉内固定治疗股骨远端骨折的临床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2012年1月~2015年1月本院收治的60例股骨远端骨折患者的临床资料,将其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给予对照组患者动力髁螺钉内固定进行治疗,同时给予观察组患者微创内固定系统进行治疗,对比分析两组患者术后骨折愈合情况。结果治疗后,观察组患者骨折愈合优良率为96.7%(29/30),对照组患者骨折愈合优良率为73.3%(22/30)。两组对比,观察组高于对照组,P〈0.05,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在治疗股骨远端骨折中,微创内固定系统比动力髁螺钉内固定有着更好的临床治疗效果,能有效促进患者膝关节功能恢复,提升骨折愈合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微创内固定系统 动力髁螺钉内固定 股骨远端骨折 骨折愈合率
下载PDF
微创定点定向法在DCS(DHS)中的研究和应用
20
作者 杨玉生 孙俊英 朱伟 《苏州大学学报(医学版)》 CAS 北大核心 2005年第2期300-303,共4页
目的 研究动力髁(髋)螺钉钢板[DCS(DHS) ]在治疗股骨远端、股骨粗隆间、粗隆下骨折中的微创定点定向方法。方法 对2 0 6例成人股骨远端或股骨粗隆间或粗隆下骨折行切开复位,DCS或DHS内固定术。结合局部解剖的形态学分析和X线表现,归... 目的 研究动力髁(髋)螺钉钢板[DCS(DHS) ]在治疗股骨远端、股骨粗隆间、粗隆下骨折中的微创定点定向方法。方法 对2 0 6例成人股骨远端或股骨粗隆间或粗隆下骨折行切开复位,DCS或DHS内固定术。结合局部解剖的形态学分析和X线表现,归纳拉力螺纹钉的定位方法。结果 术后随访9~36月,平均18月,总有效率93.7% ;术中定位导针的放置方法归纳为:“3.2 .1”定点法和“3线”定向法。结论 DCS(DHS)内固定术是治疗股骨远端、粗隆间、股骨粗隆下骨折的有效方法;熟悉股骨远端、股骨粗隆间、粗隆下的解剖形态比单纯在X线照射下放置定位导针更有积极意义;结合术前的X线片测量和术中实际情况,微创定点定向法有利于增加手术的精确度,缩短手术时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动力髁(髋)螺钉 股骨远端、股骨粗隆间、股骨粗隆下骨折 切开复位内固定术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3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