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20篇文章
< 1 2 1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Review of Conversion of Farmland to Forests Project:Ranking First in Investment in the World 被引量:2
1
作者 LIShidong ZHAIHongbo 《Chinese Forestry Science and Technology》 2004年第1期59-66,共8页
The Conversion of Farmland to Forests Project (CFF) is one of the six great forest ecological Projects inChina and one of the ten great forest ecological Projects in the world, ranking the third in overall scale and t... The Conversion of Farmland to Forests Project (CFF) is one of the six great forest ecological Projects inChina and one of the ten great forest ecological Projects in the world, ranking the third in overall scale and the first ininvestment. CFF was officially initiated in 2002, covering 1897 counties (county-level cities and districts) in 25provinces (autonomous regions or municipalities) of China. The whole investment is more than 40 billion US$ duringabout 20 years (from 1999 to 2017), aiming to form better ecology system in fragile ecology regions and effectivelycontrol the soil and water erosion of the Yangtze and the Yellow River and sandstorm of the Three-north Regions inChina. The experimental Project of CFF began in 1999, including Sichuan, Shanxi and Gansu province, and the scopeof CFF was widened later. About 1.16 million ha of farmlands were converted to forestlands, and one million ha ofplantation in mountains and wasted lands were completed in 3 years, involving 20 provinces (autonomous regions andmunicipalities), 400 counties, 27 thousand villages, 5.7 thousand towns, 4.1 million farm families and 16 millionfarmers. 展开更多
关键词 conversion of Farmland to forests project (CFF) ecological project review
原文传递
赛罕乌拉林草交错区典型生态系统土壤理化性质对比 被引量:1
2
作者 游广永 徐妍 +6 位作者 向昌林 张莉 张敏霞 顾羊羊 鲍清泉 宋景良 邹长新 《环境生态学》 2024年第2期9-15,共7页
为分析退耕林地、自然草地、农田3种植被管理方式对土壤理化性质的影响,识别不同植被修复模式下土壤理化性质的差异,本研究以内蒙古赛罕乌拉林草交错区自然草地、退耕林地、农田3种典型植被类型为研究对象,通过对比分析3种植被类型下0 c... 为分析退耕林地、自然草地、农田3种植被管理方式对土壤理化性质的影响,识别不同植被修复模式下土壤理化性质的差异,本研究以内蒙古赛罕乌拉林草交错区自然草地、退耕林地、农田3种典型植被类型为研究对象,通过对比分析3种植被类型下0 cm、10 cm、20 cm、40 cm、60 cm深度土壤容重、含水量、粒径比等物理属性以及全氮、全磷、全钾、碱解氮、速效磷、速效钾养分元素含量,结合元素含量之间的相关性分析,结果发现:1)农田土壤存在明显的犁底层,犁底层之下养分元素含量迅速下降;2)草地土壤pH值低、有机碳含量高,农田pH值最高、有机碳含量低,退耕林地浅层土壤有机碳含量少,其土壤理化性质呈现出居于农田与自然草地之间的特征;3)农田土壤除速效磷、全钾等指标高于自然草地外,其他养分含量均低于自然草地。本研究表明,自然草地、退耕林地和农田是在相同土壤母质基础上,因经营管理方式差异而产生的土壤理化性质差异,草地的有机质含量最高、农田最低,土壤有机碳含量对于其他养分元素含量具有关键作用。因此,林草交错区生态系统固碳功能对于防风固沙等其他生态功能发挥具有决定作用,退耕还草有利于土壤养分元素的恢复,退耕还林工程还应注重林冠下方草本灌木生物量及物种多样性的恢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土壤养分 林草交错区 退耕还林 农田土壤 草地土壤
下载PDF
会泽县退耕还林持续发展研究
3
作者 李飞 《内蒙古林业调查设计》 2024年第4期6-8,共3页
文章对曲靖市会泽县第三次全国国土调查数据与永久基本农田矢量数据进行融合分析,提取2014—2019年已实施退耕还林工程的林地范围,了解退耕还林现状。对全县实施退耕还林的25个乡镇、街道摸底调查和走访,了解农民对新一轮退耕还林的意愿... 文章对曲靖市会泽县第三次全国国土调查数据与永久基本农田矢量数据进行融合分析,提取2014—2019年已实施退耕还林工程的林地范围,了解退耕还林现状。对全县实施退耕还林的25个乡镇、街道摸底调查和走访,了解农民对新一轮退耕还林的意愿,以期为会泽县退耕还林工作的持续发展提供建议和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会泽县 退耕还林 持续发展
下载PDF
Farmland to Forest Conversion Suspended
4
作者 TAN WEI 《Beijing Review》 2007年第44期44-45,共2页
Due to a lack of farmland,a reforestation project in its eighth year has been tem- porarily suspended
关键词 Farmland to forest conversion Suspended project
原文传递
西部退耕还林工程可持续发展能力评价——以云南省鹤庆县、贵州省织金县和四川省朝天区为例 被引量:15
5
作者 支玲 杨明 +3 位作者 卿向阳 徐慧丽 刘燕 赵玉涛 《林业科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5期161-168,共8页
在理解退耕还林工程可持续发展能力内涵的基础上,从环境、经济、社会、智力四大系统的支持能力入手,建立退耕还林工程可持续发展能力评价指标体系;以云南省鹤庆县、贵州省织金县和四川省朝天区为例,采用层次分析法对退耕还林工程可持续... 在理解退耕还林工程可持续发展能力内涵的基础上,从环境、经济、社会、智力四大系统的支持能力入手,建立退耕还林工程可持续发展能力评价指标体系;以云南省鹤庆县、贵州省织金县和四川省朝天区为例,采用层次分析法对退耕还林工程可持续发展能力进行评价。评价结果显示工程的可持续发展能力处于一般水平,其中经济系统对工程可持续发展的支持能力最弱;在探明实施中制约工程有效性和持续性的社会变量的基础上,提出工程可持续发展的若干对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西部 退耕还林工程 可持续发展 能力评价 层次分析法
下载PDF
河北省退耕还林工程生态效益评估 被引量:16
6
作者 王红霞 王雪松 +5 位作者 王兵 李保玉 牛香 王晓燕 师贺雄 汪金松 《中国水土保持科学》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1期68-75,共8页
采用分布式测算方法,对河北省退耕还林工程的生态效益进行评估。结果表明:1)2013年河北省退耕还林工程生态效益总价值量为970亿8 000万元,1年内创造的生态效益价值量远远超过工程自实施以来国家的总投资,6项生态服务功能的生态效益价值... 采用分布式测算方法,对河北省退耕还林工程的生态效益进行评估。结果表明:1)2013年河北省退耕还林工程生态效益总价值量为970亿8 000万元,1年内创造的生态效益价值量远远超过工程自实施以来国家的总投资,6项生态服务功能的生态效益价值量由大到小的顺序为涵养水源、固碳释氧、生物多样性保护、净化大气环境、保育土壤和林木积累营养物质,涵养水源总物质量占该省年均水资源总量的26.54%,固土总物质量占该省年平均土壤侵蚀量的20.90%,固碳总量占"十二五"期间年碳排放量的40.96%,吸附污染物量和滞尘量远远超过了《京津冀及周边地区重点工业企业清洁生产水平提升计划》的要求;2)不同植被恢复类型生态效益价值量由大到小的顺序为宜林荒山荒地造林、退耕地还林和封山育林;3)不同林种类型的生态效益价值量由大到小的顺序为生态林、经济林和灌木林。评估结果可真实地反映河北省退耕还林工程的生态效益。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退耕还林工程 生态效益 评估 河北省
下载PDF
晋西黄土区退耕还林22年后林地土壤物理性质的变化 被引量:64
7
作者 张晓霞 杨宗儒 +4 位作者 查同刚 张志强 王高敏 朱聿申 吕志远 《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2期416-424,共9页
退耕还林林地土壤物理性质的变化,是评价退耕还林措施及其生态效益的重要内容之一。选取晋西黄土区退耕22年后形成的3种典型乔木林分,包括自然恢复的辽东栎林、油松刺槐人工混交林和刺槐人工纯林,并以耕地作为对照,通过外业调查和采样分... 退耕还林林地土壤物理性质的变化,是评价退耕还林措施及其生态效益的重要内容之一。选取晋西黄土区退耕22年后形成的3种典型乔木林分,包括自然恢复的辽东栎林、油松刺槐人工混交林和刺槐人工纯林,并以耕地作为对照,通过外业调查和采样分析,从深度和程度两方面研究了退耕还林对土壤容重、土壤总孔隙度和毛管孔隙度等物理性质的影响,结果表明:(1)就土壤容重而言,自然恢复林80 cm以上土层较耕地有显著变化(P<0.05),平均降低了28.78%,变化程度最大的在10—20 cm土层;人工林较耕地显著变化发生在60 cm以上土层,混交林和纯林分别降低了10.58%和8.34%,变化程度最大的土层为20—40 cm;(2)3种退耕林地土壤总孔隙度在80 cm以上较耕地发生显著增加(P<0.05),增加程度表现为自然恢复林(35.53%)>混交林(15.04%)>纯林(13.68%),20—40 cm土层变化程度最大;(3)土壤毛管孔隙度自然恢复林、混交林和纯林分别达到耕地的1.36,1.13和1.12倍,自然恢复林和人工林显著变化土层分别为80 cm和60 cm以上,变化程度最大的均为40—60 cm处;(4)土壤有机质和粘粒含量对土壤理化性质影响显著。对于土壤容重、总孔隙度和毛管孔隙度的变化,有机质的增加可解释31%以上,而粘粒含量的解释度则达到44%—51%,均为极显著水平(P<0.01)。自然恢复林对于土壤物理性质影响程度和影响土层深度都大于人工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晋西黄土区 退耕还林 土壤物理性质 土层深度 程度
下载PDF
桂西北典型喀斯特峰丛洼地退耕还林还草的固碳效益评价 被引量:19
8
作者 刘淑娟 张伟 +1 位作者 王克林 苏以荣 《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17期5528-5536,共9页
退耕还林还草作为桂西北喀斯特地区主要的土地利用转变方式,对该区域产生了积极的生态效益。就退耕还林还草政策的实施对该区域土壤有机碳储量的影响进行评价。结果表明:1)将剖面碳密度与深度做对数拟合得到的参数进行协同克里格插值的... 退耕还林还草作为桂西北喀斯特地区主要的土地利用转变方式,对该区域产生了积极的生态效益。就退耕还林还草政策的实施对该区域土壤有机碳储量的影响进行评价。结果表明:1)将剖面碳密度与深度做对数拟合得到的参数进行协同克里格插值的方法能较准确估算研究区碳密度,R2为0.723;2)退耕还林还草措施对土壤有机碳(SOC)含量产生了显著的影响,耕地(19.3 g/kg)转变为牧草(23.5 g/kg,退耕近10a)和草地(34.6 g/kg,退耕30a)的SOC含量均有增加,转变为人工林(17.8 g/kg,退耕8a)的SOC含量略有下降;3)退耕还林还草工程实施后研究区土壤碳储量提高了23.43%,退耕后单位面积土壤碳储量为2938 t C/km^2;4)种植牧草兼顾固碳效益和经济效益,是一种较好的退耕模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喀斯特 峰丛洼地 退耕还林还草 固碳效益
下载PDF
退耕还林对农户收益情况影响的对比分析——以宁夏回族自治区原州区为例 被引量:22
9
作者 陶燕格 刘艳华 +2 位作者 宋乃平 马忠玉 罗春 《干旱区资源与环境》 CSSCI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6期36-42,共7页
退耕还林工程的目的不仅是改善生态环境,增加农民收入、调整农村产业结构也是重要的方面。本文通过对退耕还林工程引发的农户总收益情况变化、总收益结构变化、耕地种植结构变化、耕地收益结构变化,以及国家补助理论值与补助实际落实值... 退耕还林工程的目的不仅是改善生态环境,增加农民收入、调整农村产业结构也是重要的方面。本文通过对退耕还林工程引发的农户总收益情况变化、总收益结构变化、耕地种植结构变化、耕地收益结构变化,以及国家补助理论值与补助实际落实值的对比,得出按照国家理论补助情况退耕还林工程改善了农户的总体收益、调整了农户的收益结构,一定程度上达到了既定目标,但补助理论值与补助实际落实值存在一定的差距,并对产生这种差距的原因进行了分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退耕还林 原州区 农户收益
下载PDF
黄土丘陵区几种退耕还林地土壤固存碳氮效应 被引量:20
10
作者 韩新辉 杨改河 +4 位作者 佟小刚 冯永忠 任广鑫 赵发珠 杜约翰 《农业环境科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6期1172-1179,共8页
探讨了黄土丘陵区退耕10a和30a的柠条、刺槐、油松及侧柏林地0~60cm不同土层有机碳、氮数量和分布的变化特征。结果表明:相比坡耕地,退耕还林10a后,仅侧柏与油松林地各土层有机碳、氮含量和密度显著提升。退耕还林30a与10a相比,各土层... 探讨了黄土丘陵区退耕10a和30a的柠条、刺槐、油松及侧柏林地0~60cm不同土层有机碳、氮数量和分布的变化特征。结果表明:相比坡耕地,退耕还林10a后,仅侧柏与油松林地各土层有机碳、氮含量和密度显著提升。退耕还林30a与10a相比,各土层有机碳含量增幅表现为侧柏>油松>刺槐>柠条,总体0~60cm土层碳固存速率分别达到1.06、0.71、0.43、0.36mgC·hm-2·a-1;氮固存速率以刺槐最高,达到0.051mgN·hm-·2a-1,其他还林地固存氮速率接近,为0.014~0.026mgN·hm-·2a-1。30a还林有机碳的增加主要来自0~20cm土层,平均贡献达51.9%,而全氮增加除刺槐林地外,主要来自40~60cm土层,平均贡献达42.5%。各还林地C/N仅在0~20cm表层均有显著提高,但有机碳与氮均表现出显著的回归相关性。综上,长期退耕还林地能够固存碳氮,且以侧柏林地提升有机碳库较佳,而刺槐林地提升氮库较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退耕还林 土壤有机碳 土壤全氮 黄土丘陵区
下载PDF
碳库管理指数对退耕还林土壤有机碳库变化的指示作用 被引量:22
11
作者 佟小刚 韩新辉 +4 位作者 杨改河 冯永忠 任广鑫 梁爱华 康迪 《中国环境科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3期466-473,共8页
探讨了黄土丘陵区退耕种植10~40a柠条、沙棘、刺槐林地土壤有机碳库和相关指标的变化特征.结果表明,随退耕期延长,100cm深土层总有机碳及活性有机碳均呈显著增加趋势,但退耕10a 0~40cm浅层土有机碳库既有显著增加,40~100cm深层有机... 探讨了黄土丘陵区退耕种植10~40a柠条、沙棘、刺槐林地土壤有机碳库和相关指标的变化特征.结果表明,随退耕期延长,100cm深土层总有机碳及活性有机碳均呈显著增加趋势,但退耕10a 0~40cm浅层土有机碳库既有显著增加,40~100cm深层有机碳库到退耕20~40a才显著提高.3种还林地碳库活度和活性有机碳占总有机碳比例并未随土壤有机碳库增加而持续增长,而是在各土层间分别维持在0.35~0.75和0.25~0.42;碳库管理指数不仅随退耕期延长与土壤有机碳库变化一致,即在浅层土呈直线快速增加,在深层土以指数函数相对缓慢增长,而且与有机碳库变化呈极显著正相关关系.此外,对比其他碳库指标,到退耕40a时仅碳库管理指数与土壤总有机碳及活性有机碳在不同林地差异变化一致,均为刺槐>沙棘>柠条,说明碳库管理指数能够良好的指示退耕还林土壤有机碳库的变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退耕还林 土壤有机碳 碳库管理指数 黄土丘陵区
下载PDF
黄土丘陵区退耕还林后不同林地土壤孔隙与贮水特性 被引量:49
12
作者 李红 范素芳 +2 位作者 张光灿 张淑勇 周泽福 《水土保持通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1期27-30,共4页
为探索退耕还林工程中树种配置措施对林地土壤水文性质的影响,在黄土丘陵区采用环刀法测定了退耕还林后10年生刺槐、侧柏、油松林分的土壤孔隙度和贮水能力。(1)各种林分都具有明显改善土壤贮水性能的作用,表现为降低土壤容重,增加土壤... 为探索退耕还林工程中树种配置措施对林地土壤水文性质的影响,在黄土丘陵区采用环刀法测定了退耕还林后10年生刺槐、侧柏、油松林分的土壤孔隙度和贮水能力。(1)各种林分都具有明显改善土壤贮水性能的作用,表现为降低土壤容重,增加土壤孔隙度及贮水量;改善程度以刺槐林分为最大,油松林分次之,侧柏林分较小。(2)各种林分对土壤(非毛管孔隙度)滞留贮水量的提高程度均大于对(毛管孔隙度)吸持贮水量的提高程度。(3)林地土壤贮水性能的垂直空间变异性较明显,随着土层深度的增加,土壤容重增加而土壤孔隙度和贮水量减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黄土丘陵区 退耕还林 土壤容重 土壤孔隙度 土壤贮水量
下载PDF
近20年海南省耕地林果化的时空分异及驱动因素分析 被引量:13
13
作者 杨绪红 金晓斌 +3 位作者 贾培宏 范渊 顾铮鸣 周寅康 《农业工程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5期233-240,F0003,共9页
耕地林果化是指原本种植粮食作物的耕地被用于植树种果的现象,揭示耕地林果化时空分异及驱动因素对科学管理耕地、稳定粮食生产具有重要意义。基于土地类型变化视角,以海南省2000、2010和2020年3期土地利用数据为基础,综合利用转移矩阵... 耕地林果化是指原本种植粮食作物的耕地被用于植树种果的现象,揭示耕地林果化时空分异及驱动因素对科学管理耕地、稳定粮食生产具有重要意义。基于土地类型变化视角,以海南省2000、2010和2020年3期土地利用数据为基础,综合利用转移矩阵、地理探测器和多元线性回归模型,系统分析了近20年海南省土地类型变化视角下的耕地林果化利用总体态势、时空分异特征及其驱动因素。研究表明:2000-2020年海南省林果化耕地规模呈降低态势,耕地林果化增量规模从2000-2010年的1314.35 km^(2)下降到了2010-2020年的472.45 km^(2),且前时段的林果化耕地有397.61 km^(2)在后时段转回为了耕地。两个时段内,市县尺度耕地林果化利用现象空间差异明显,文昌、儋州的耕地林果化规模较高;网格尺度的耕地林果化空间分布格局基本相似,但格网耕地林果化比例具有明显差异。各时段驱动因子的解释能力不同,GDP增速、自然地形、区位因素是解释力较强的驱动因子;驱动因子是通过因子间交互作用影响耕地林果化利用,表现为双因子增强或非线性增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土地利用 耕地 时空分异 耕地林果化 驱动因素 海南省
下载PDF
基于MODIS/NDVI的陕北地区植被动态监测与评价 被引量:141
14
作者 宋富强 邢开雄 +2 位作者 刘阳 刘志超 康慕谊 《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2期354-363,共10页
陕北地区从1999年退耕还林试点工程实施以来,区域植被发生很大变化,退耕前后植被动态变化监测成为退耕还林工程评价任务之一,而当前植被恢复监测评价的难点在于如何确定哪些是由于退耕而引起的植被变化。针对此问题,选取适合陕北地区植... 陕北地区从1999年退耕还林试点工程实施以来,区域植被发生很大变化,退耕前后植被动态变化监测成为退耕还林工程评价任务之一,而当前植被恢复监测评价的难点在于如何确定哪些是由于退耕而引起的植被变化。针对此问题,选取适合陕北地区植被变化监测的MOD IS/NDVI数据,利用均值变化及趋势分析方法,从不同土地利用/覆被类型和不同坡度植被指数动态变化两方面分析退耕还林对植被动态变化的影响。结论如下:(1)陕北地区平均NDVI从2000—2008年呈现较明显的增长趋势,坡耕地和草地NDVI增长速度相对较快;(2)趋势分析结果显示,陕北绝大部分地区植被恢复良好,植被指数呈明显改善的面积占整个地区面积的64.96%,中度改善占18.58%,其中又以坡耕地、草地植被明显改善面积分别占陕北地区明显改善面积的45.43%和17.10%,坡耕地对陕北地区植被明显改善面积贡献最大;(3)7-15°、15-25°及25-35°坡度植被明显改善面积分别占总改善面积的39.91%、25.81%、2.28%,其中7-25°坡度植被明显改善面积占总面积的65.72%;(4)基于陕北地区近年气候呈暖干化发展趋势,同期降雨并未呈现显著变化,说明非气候因子中退耕还林等人为因素是引起NDVI增长的主要因素,退耕还林对于陕北地区植被恢复有明显促进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MODIS/NDVI 陕北地区 退耕还林 植被 趋势分析
下载PDF
黄土丘陵区不同退耕还林地土壤颗粒结合态碳库分异特征 被引量:10
15
作者 佟小刚 韩新辉 +2 位作者 李娇 杨云芬 王健 《农业工程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21期170-176,共7页
为揭示黄土丘陵区不同退耕还林土壤有机碳库差异及变化机制,比较分析了15 a生刺槐、山杏、杨树、沙棘、柠条5种退耕还林地土壤砂粒(≥53-2000μm)、粉粒(≥2-53μm)、黏粒(〈2μm)结合碳的质量分数与分布变化状况。结果表明,与坡... 为揭示黄土丘陵区不同退耕还林土壤有机碳库差异及变化机制,比较分析了15 a生刺槐、山杏、杨树、沙棘、柠条5种退耕还林地土壤砂粒(≥53-2000μm)、粉粒(≥2-53μm)、黏粒(〈2μm)结合碳的质量分数与分布变化状况。结果表明,与坡耕地比较,不同退耕林地从表层0-10cm到〉40-60 cm土层土壤总有机碳质量分数增加了1.0-1.9 g/kg,砂粒碳、粉粒碳、黏粒碳质量分数分别增加了0.5-0.1、1.0-0.6、0.4-0.3 g/kg。同时,各林地0-20 cm土层土壤总有机碳和粉粒碳密度差异为杨树=柠条〈沙棘〈山杏〈刺槐,两种碳库增幅分别为2.4-5.8和1.2-3.5 Mg/hm2;但不同林地该土层黏粒碳和砂粒碳基本无显著差异,平均增幅分别为0.7和0.9 Mg/hm2。土层深度为0-60 cm时,土壤总有机碳、粉粒碳、黏粒碳密度均表现为沙棘=杨树=柠条〈山杏=刺槐,3种碳库增幅分别7.1-12.1、3.8-6.8、1.8-3.2 Mg/hm2;该土层砂粒碳密度在不同林地间仍无显著差异,平均提高了1.5 Mg/hm2。不同林地土壤颗粒碳组分占全有机碳比例均以粉粒碳最高(56.8%)、黏粒碳次之(29.3%),砂粒碳最低(13.8%)。综上,不同退耕林地均以粉粒碳为土壤碳库变化和累积的主要形式,但以刺槐和山杏林提升退耕土壤总有机碳及颗粒碳组分库效应最明显,可作为该区域优选的退耕还林生态固碳技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土壤 有机碳 颗粒 黄土丘陵区 退耕还林 黄绵土
下载PDF
退耕还林工程效益评价研究综述 被引量:28
16
作者 孔忠东 徐程扬 杜纪山 《西北林学院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6期165-168,共4页
在目前退耕还林工程效益评价中,运用水分、土壤、小气候和生态环境等指标对生态效益进行评价的研究较多;在社会、经济效益评价时,主要是通过问卷调查的方式,对农村产业结构、农民户均收入、贫困人口数量、农民文化水平和受教育程度、农... 在目前退耕还林工程效益评价中,运用水分、土壤、小气候和生态环境等指标对生态效益进行评价的研究较多;在社会、经济效益评价时,主要是通过问卷调查的方式,对农村产业结构、农民户均收入、贫困人口数量、农民文化水平和受教育程度、农产品商品率、农民消费水平、恩格尔系数等指标进行分析,采用对比增量法得出评价结论。同时,指出了目前退耕还林效益评价研究的特点和不足,提出了今后研究的方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退耕还林 效益评价 趋势
下载PDF
甘肃省退耕还林工程生态效益评估 被引量:6
17
作者 王红霞 王雪松 +2 位作者 王兵 李保玉 牛香 《西北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北大核心 2015年第3期112-118,共7页
基于分布式测算方法,对甘肃省退耕还林工程的生态效益进行了评估.结果表明,截至2013年,甘肃省退耕还林工程的生态效益总价值量为848.94亿元·a-1,相当于工程自实施到2015年的总投资.6项功能的价值量由大到小的顺序为涵养水源、保育... 基于分布式测算方法,对甘肃省退耕还林工程的生态效益进行了评估.结果表明,截至2013年,甘肃省退耕还林工程的生态效益总价值量为848.94亿元·a-1,相当于工程自实施到2015年的总投资.6项功能的价值量由大到小的顺序为涵养水源、保育土壤、固碳释氧、生物多样性保护、净化大气环境和营养物质积累.各市(州)生态效益价值量排序为平凉市>庆阳市>陇南市>天水市>定西市>白银市>临夏州>张掖市>兰州市>酒泉市>武威市>甘南州>金昌市>嘉峪关市.说明甘肃省退耕还林工程取得了较好的生态效益,评估结果真实地反映出甘肃省退耕还林工程所取得的成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甘肃省 退耕还林工程 生态效益 评估
下载PDF
退耕还林可持续发展的系统思考 被引量:47
18
作者 徐振华 张均营 +1 位作者 王学勇 成凤枝 《水土保持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03年第1期41-44,49,共5页
系统阐述了我国退耕还林的概况、生态类型及治理模式、主要应用的技术措施及取得的主要经验,并分析了我国退耕还林工程存在的主要问题,从实现退耕还林可持续发展的实际提出了建立和完善经济补偿机制,科学规划,分类指导,推广先进技术和成... 系统阐述了我国退耕还林的概况、生态类型及治理模式、主要应用的技术措施及取得的主要经验,并分析了我国退耕还林工程存在的主要问题,从实现退耕还林可持续发展的实际提出了建立和完善经济补偿机制,科学规划,分类指导,推广先进技术和成果,加大监督管理等一系列建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退耕还林 可持续发展 生态类型 治理模型 应用技术
下载PDF
攀西地区实施退耕和天保工程的问题及对策 被引量:4
19
作者 宫阿都 彭奎 +1 位作者 杨清伟 范月娇 《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 CAS CSSCI CSCD 北大核心 2002年第2期128-132,共5页
攀西地处长江上游 ,在西南地区乃至全国的可持续发展战略中具有重要地位 ,目前生态退化严重。论述了攀西实施退耕还林还草和天然林保护工程的问题 ,如产业结构的单一性和脆弱性及地方财政的弱势地位造成对森林的依赖性砍伐 ,法律法规等... 攀西地处长江上游 ,在西南地区乃至全国的可持续发展战略中具有重要地位 ,目前生态退化严重。论述了攀西实施退耕还林还草和天然林保护工程的问题 ,如产业结构的单一性和脆弱性及地方财政的弱势地位造成对森林的依赖性砍伐 ,法律法规等各项具体配套措施不到位 ,利益分享补偿机制等制度建设落后于实践 ,群众的落后思维方式和发展观念难以摒除等都使工程实施初期的经济效益不明显 ,当地群众脱贫又返贫 ,社会矛盾激化等。对此提出了相关对策 ,即区分当前和长远两个层次 ,在当前主要依靠国家加大财政转移支付力度和吸引民间投资 ,加强资金监督管理 ,强化普法执法 ,加强现有技术措施的推广应用等 ;远期内 ,完善基础设施 ,发展水电、旅游等资源商品型替代产业 ,重视农村科教文卫普及 ,摒除陈规陋习 ,控制人口增长 ,树立“环境容量 /土地承载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态退化 退耕还林还草工程 天然林保护工程 攀西地区 对策
下载PDF
黄土高原典型流域水沙关系对退耕还林(草)的响应 被引量:20
20
作者 蔺鹏飞 张晓萍 +2 位作者 刘二佳 张亭亭 张建军 《水土保持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1期1-6,共6页
利用北洛河上游吴旗站实测水文资料,采用Pettitt、Mann-Kendall非参数检验以及流量历时曲线等方法,对比1963-1979年水沙特征,分析了1980-2002年间水土流失综合治理,尤其2003-2011年间退耕还林(草)工程实施等效应背景下流域水沙行为的变... 利用北洛河上游吴旗站实测水文资料,采用Pettitt、Mann-Kendall非参数检验以及流量历时曲线等方法,对比1963-1979年水沙特征,分析了1980-2002年间水土流失综合治理,尤其2003-2011年间退耕还林(草)工程实施等效应背景下流域水沙行为的变化规律。结论表明,近50a来,流域水沙量均呈显著减少趋势。对比1963-1979年,1980-2002年间平均径流量和平均输沙量分别减少了22.80%,45.63%,2003-2011年间减少幅度更大,分别达到53.03%,89.33%。三阶段5%,50%概率时的丰水、平水期径流量和输沙量均呈下降趋势,输沙量的减少幅度更大,而枯水期的基流量为逐阶段增加趋势,输沙量则在2003-2011年间完全消失。三阶段的年尺度水沙关系,在2003-2011年间发生了统计上的显著变化。与1963-1979年间比,单位径流的产沙能力,1980-2002年间降低了12.80%,流域泥沙赋存量减少了17.27%,而2003-2011年间则分别减少了约1/4和1/3。月尺度含沙量-流量关系表现为"8"字环形,环的延展度逐阶段下降,尤其在2003-2011年间降低幅度最大。50a来,在不断的水土流失综合治理,尤其退耕还林(草)工程实施推动下,流域径流量和输沙量、径流和输沙情势、年/月水沙关系均表现为逐阶段减少、降低或动力削弱状态。表明,退耕还林(草)生态工程发挥了良好的蓄水保土、增加基流、削弱侵蚀、减少泥沙输移的良好的生态功能和效益。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退耕还林(草) 水沙关系 响应规律 黄土高原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1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