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29篇文章
< 1 2 1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Spatial and Temporal Distributions of Soil Organic Matter in the Mixed Plantations of Alder and Cypress in the Hilly Areas of Central Sichuan Basin
1
作者 WU Pengfei ZHU BO +1 位作者 YANG Yuanli WANG Xiaoguo 《Wuhan University Journal of Natural Sciences》 EI CAS 2006年第4期1021-1027,共7页
The investigation was conducted on the spatial and temporal distributions of soil organic mater (SOM) in the mixed plantations of alder (Aluns crernastogyne) and cypress (Cupressus funebris ) (MPAC), which dis... The investigation was conducted on the spatial and temporal distributions of soil organic mater (SOM) in the mixed plantations of alder (Aluns crernastogyne) and cypress (Cupressus funebris ) (MPAC), which distributed in the hilly areas of central Sichuan Basin (HACSB). The results show that: (1) the spatial distribution of SOM among different sites at the same age are not significant before 15-year-old, but significant at 20-year-old, and not significant again after 25-year-old; (2) the SOM contents in 0-15 cm and 15-30 cm layers increase sharply from 10- to 15-year-old, and decline gradually from 15- to 30- year-old; the SOM contents of the 30-year-old PCP were 80. 38% and 78.42% higher than that of the 10-year-old, but 29.16% and 53.37% lower than that of 15-year-old in the 0-15 cm and 15-30 cm layers, respectively. The decrease of SOM contents would lead to the degradation of soil fertility and the decline of forest productivity. 展开更多
关键词 hilly areas of central sichuan mixed plantations of alder and cypress soil organic matter spatial distributions temporal dynamics
下载PDF
^(137)Cs and^(210)Pb_(ex) as Soil Erosion Tracers in the Hilly Sichuan Basin and the Three Gorges Area of China
2
作者 SHI Zhonglin WEN Anbang +3 位作者 ZHANG Xinbao HE Xiubin LI Hao YAN Dongchun 《Journal of Mountain Science》 SCIE CSCD 2012年第1期27-33,共7页
Accelerated soil erosion and land degradation represent major environmental problems for agricultural lands.Reliable information on the rates of soil loss is urgently needed.The traditional techniques for documenting ... Accelerated soil erosion and land degradation represent major environmental problems for agricultural lands.Reliable information on the rates of soil loss is urgently needed.The traditional techniques for documenting rates of soil loss may meet this need,but face many limitations.The fallout radionuclides,especially 137 Cs and 210 Pb ex,are increasingly used as effective tracers to quantify soil erosion rates,and they represent a valuable complement to the existing classical methods.This paper aims to introduce the basis for assessing soil erosion rates on cultivated and uncultivated slopes by using 137 Cs and 210 Pb ex measurements,to compare the 137 Cs and 210 Pb ex reference inventories,and to report several case studies undertaken in the hilly area of Sichuan Basin and the Three Gorges area of China. 展开更多
关键词 soil erosion Cultivated land 137 Cs 210 Pb ex Uncultivated land sichuan Basin Three Gorges area China
下载PDF
Spatial variability of soil total nitrogen,phosphorus and potassium in Renshou County of Sichuan Basin,China 被引量:23
3
作者 GAO Xue-song XIAO Yi +5 位作者 DENG Liang-ji LI Qi-quan WANG Chang-quan LI Bing DENG Ou-ping ZENG Min 《Journal of Integrative Agriculture》 SCIE CAS CSCD 2019年第2期279-289,共11页
Understanding soil nutrient distributions and the factors affecting them are crucial for fertilizer management and environmental protection in vulnerable ecological regions.Based on 555 soil samples collected in 2012 ... Understanding soil nutrient distributions and the factors affecting them are crucial for fertilizer management and environmental protection in vulnerable ecological regions.Based on 555 soil samples collected in 2012 in Renshou County,located in the purple soil hilly area of Sichuan Basin,China,the spatial variability of soil total nitrogen(TN),total phosphorus(TP)and total potassium(TK)was studied with geostatistical analysis and the relative roles of the affecting factors were quantified using regression analysis.The means of TN,TP and TK contents were 1.12,0.82 and 9.64 g kg^(–1),respectively.The coefficients of variation ranged from 30.56 to 38.75%and the nugget/sill ratios ranged from 0.45 to 0.61,indicating that the three soil nutrients had moderate variability and spatial dependence.Two distribution patterns were observed.TP and TK were associated with patterns of obvious spatial distribution trends while the spatial distribution of TN was characterized by higher variability.Soil group,land use type and topographic factors explained 26.5,35.6 and 8.4%of TN variability,respectively,with land use being the dominant factor.Parent material,soil group,land use type and topographic factors explained 17.5,10.7,12.0 and 5.0%of TP variability,respectively,and both parent material and land use type played important roles.Only parent material and soil type contributed to TK variability and could explain 25.1 and 13.7%of TK variability,respectively.More attention should focus on adopting reasonable land use types for the purposes of fertilizer management and consider the different roles of the affecting factors at the landscape scale in this purple soil hilly area. 展开更多
关键词 soil NUTRIENT spatial variability AFFECTinG factors purple soil HILLY area of China
下载PDF
微生物诱导碳酸钙沉积固化三峡库区黏性紫色土试验研究
4
作者 夏振尧 董欣慧 +6 位作者 胡欢 张伦 朱志恩 闫茹冰 刘畅 徐萌苒 肖海 《土木与环境工程学报(中英文)》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5期91-100,共10页
三峡库区自然灾害频发,微生物诱导碳酸钙沉积(MICP)技术是一种具有能耗低、无污染且可持续等优点的土体加固技术。黏性紫色土是三峡库区主要土壤类型,土壤孔隙较小,而MICP对其加固效果尚不明确。设置不同巴氏芽孢杆菌菌液浓度(OD_(600)... 三峡库区自然灾害频发,微生物诱导碳酸钙沉积(MICP)技术是一种具有能耗低、无污染且可持续等优点的土体加固技术。黏性紫色土是三峡库区主要土壤类型,土壤孔隙较小,而MICP对其加固效果尚不明确。设置不同巴氏芽孢杆菌菌液浓度(OD_(600)为0、0.5、1.0、1.5)和胶结液浓度(0、0.5、1.0、1.5、2.0 mol/L)组合,对土壤试样进行MICP固化处理。开展不固结不排水三轴剪切试验,研究各试样的应力-应变关系、弹性模量和抗剪强度指标(黏聚力、内摩擦角),并利用扫描电镜测试分析其微观结构。结果表明:固定菌液浓度或胶结液浓度时,抗剪强度、弹性模量及黏聚力均随胶结液浓度或菌液浓度的增加呈先增后减的变化趋势,最适菌液与胶结液浓度组合为菌液OD_(600)=1.0和胶结液1.5 mol/L。平均内摩擦角随胶结液浓度的增加呈先增后减趋势,而胶结液浓度不变时,在菌液浓度OD_(600)=0.5或1.0时达到最高。固化后试样抗剪强度、弹性模量、黏聚力及内摩擦角最大分别提高62.59%、50.18%、119.50%和10.33%(226.00 kPa、6.44 MPa、48.30 kPa和26.70°)。通过扫描电镜观察发现MICP加固紫色土形成了大量球状碳酸钙晶体和片状碳酸钙晶体,分布于土壤颗粒表面和间隙中起胶结作用并增加土颗粒表面粗糙度,从而提升了土的黏聚力和内摩擦角。MICP可以有效提高紫色土的强度,在菌液浓度为OD_(600)=1.0和胶结液浓度1.5 mol/L组合时加固效果最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微生物诱导碳酸钙沉积 土壤加固 黏性紫色土 微观结构 三峡库区
下载PDF
脲酶诱导碳酸钙沉积(EICP)减小三峡库区紫色土分离能力效果
5
作者 刘德玉 张伦 +4 位作者 夏振尧 张文琪 向瑞 高峰 肖海 《农业工程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0期112-119,共8页
为探究脲酶诱导碳酸钙沉积(enzyme-induced carbonate precipitation,EICP)减小三峡库区紫色土分离能力效果,该研究设置5个EICP浓度(0(CK对照)、0.5、1.0、1.5和2.0 mol/L)和6个养护时间(1、7、15、30、60和120 d),开展模拟冲刷试验分... 为探究脲酶诱导碳酸钙沉积(enzyme-induced carbonate precipitation,EICP)减小三峡库区紫色土分离能力效果,该研究设置5个EICP浓度(0(CK对照)、0.5、1.0、1.5和2.0 mol/L)和6个养护时间(1、7、15、30、60和120 d),开展模拟冲刷试验分析土壤分离能力,通过表观黏聚力和碳酸钙含量变化阐明EICP作用下紫色土分离能力变化原因,并从微观角度揭示其减蚀机制。结果表明:与CK对照相比,EICP处理显著减小土壤分离能力,随着EICP浓度的增加,紫色土分离能力呈现先减小后增大的变化趋势,在浓度为1.5 mol/L时效果最佳;而随着养护时间的延长,紫色土分离能力呈现先快速减小再缓慢减小的变化规律,CK对照在前30天减小明显,EICP处理下在第7天时减幅明显,减幅占总减幅的85.79%~92.21%。表观黏聚力与碳酸钙含量随EICP浓度的增加先增大后减小,而随养护时间的延长分别呈持续增大和先增大后趋于稳定的变化趋势。EICP作用下紫色土碳酸钙聚集是引起分离能力降低的重要原因,表观黏聚力和碳酸钙含量与紫色土分离能力呈现显著指数函数关系(P<0.01),能够很好解释紫色土分离能力的变化。研究结果表明EICP能够有效减小紫色土分离能力,可为三峡库区水土流失治理提供理论指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土壤 侵蚀 脲酶 三峡库区 紫色土 分离能力 EICP浓度
下载PDF
凉山烟区土壤钾素形态变化和供应特征分析
6
作者 梁辉 陈韵松 +3 位作者 李杰 陈玉蓝 王昌全 李冰 《现代农业科技》 2024年第20期109-115,共7页
关注土壤钾素有效性及其供给能力,可以为合理施用钾肥,提高作物产量与品质提供科学依据。分别于凉山会东(湿润季风气候区)和德昌(高原季风气候区)2个生态区,选取主要植烟土壤类型(紫色土和红壤),采集0~20 cm、>20~40 cm和>40~60 c... 关注土壤钾素有效性及其供给能力,可以为合理施用钾肥,提高作物产量与品质提供科学依据。分别于凉山会东(湿润季风气候区)和德昌(高原季风气候区)2个生态区,选取主要植烟土壤类型(紫色土和红壤),采集0~20 cm、>20~40 cm和>40~60 cm深度土壤,分析了土壤钾素形态以及容量/强度(Q/I)关系曲线参数变化。结果表明:紫色土速效钾含量变化较大,以德昌地区相对较高,会东地区则相对较低;红壤速效钾含量在会东和德昌2个地区差异不大。相对而言,德昌地区植烟紫色土和红壤0~20 cm土层速效钾/全钾较高,分别为1.99%和1.42%。德昌地区紫色土0~20 cm土层钾素Q/I关系曲线的供钾强度指标(AR_(e)^(0K))、非专性吸附钾(-ΔK_(0))、专性吸附钾(K_(x))、活性钾(K_(L))均为最高,分别为57.23×10^(-3)(mol/L)^(1/2)、1.55 cmol/kg、0.56 cmol/kg和2.11 cmol/kg。会东地区紫色土钾素Q/I关系曲线的钾位缓冲容量(PBC^(K))最大,可达104.65 cmol/[kg·(mol/L)^(1/2)](>40~60 cm土层);钾离子交换自由能(-ΔG)则以会东地区红壤>20~40 cm土层的数值最大,为19.86 kJ/mol。综上所述,在烟草生产过程中,德昌地区紫色土区域需要减少钾肥用量,而会东地区紫色土区域则需要持续加大供给钾肥。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植烟土壤 钾素Q/I关系曲线 供钾状况 紫色土 红壤 四川凉山
下载PDF
香根草植物篱对三峡库区坡耕地侵蚀分布的影响 被引量:2
7
作者 肖海 叶朝欢 +5 位作者 张伦 郭萍 向瑞 刘子睿 王光辉 夏振尧 《水土保持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4期110-117,共8页
为探究植物篱对坡耕地侵蚀分布的影响,设置1个坡度(15°)、3个降雨强度(60,90,120 mm/h)和3种坡面条件(裸坡对照CK、植物篱P和仅有植物篱根系R),采用稀土元素氧化物将坡面分成5段(自上而下),开展室内人工模拟降雨试验。结果表明:随... 为探究植物篱对坡耕地侵蚀分布的影响,设置1个坡度(15°)、3个降雨强度(60,90,120 mm/h)和3种坡面条件(裸坡对照CK、植物篱P和仅有植物篱根系R),采用稀土元素氧化物将坡面分成5段(自上而下),开展室内人工模拟降雨试验。结果表明:随着降雨强度的增加,各坡面条件示踪坡段的侵蚀速率和侵蚀量均有所增加,整体上均表现为CK>R>P的趋势,植物篱可以显著降低坡面各部位的侵蚀速率及其侵蚀量,且使得侵蚀产沙主要集中在坡中部的Ce、La和Yb 3个示踪区。与CK坡面条件相比,R与P坡面条件下Sm和Ce示踪坡段对总侵蚀量的平均贡献率分别减少77.15%,90.38%和30.01%,28.35%,而Yb、La和Eu示踪坡段对总侵蚀量的平均贡献率分别增加54.34%,35.39%和12.39%,40.58%以及101.45%,91.31%。研究结果表明,植物篱造成坡面下部侵蚀贡献减小而中上部侵蚀贡献增加,坡面侵蚀部位整体上移,对坡地侵蚀的空间分布有显著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植物篱 三峡库区 紫色土 坡耕地 侵蚀分布
下载PDF
西昌普诗碎屑岩地区紫色土剖面重金属迁移富集特征与生态风险评价 被引量:2
8
作者 李樋 李紫烨 +6 位作者 刘洪 李佑国 李随民 欧阳渊 张腾蛟 张景华 黄勇 《矿物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1期125-136,共12页
为探究西昌普诗碎屑岩地区紫色土中8种重(类)金属元素(Cu、Cd、Ni、Pb、Zn、Hg、As、Cr)的迁移富集特征及潜在生态风险,选取白垩系小坝组4个典型岩石-土壤剖面进行了系统的采样、测试和分析。结果表明,研究区土壤呈酸性—弱酸性,重金属... 为探究西昌普诗碎屑岩地区紫色土中8种重(类)金属元素(Cu、Cd、Ni、Pb、Zn、Hg、As、Cr)的迁移富集特征及潜在生态风险,选取白垩系小坝组4个典型岩石-土壤剖面进行了系统的采样、测试和分析。结果表明,研究区土壤呈酸性—弱酸性,重金属元素Cd、Pb、Zn在剖面表层富集,与外源重金属元素叠加有关。此外,重金属元素的迁移富集特征还受到剖面风化程度、淋溶淀积作用、黏土矿物吸附作用及大气降尘等多种因素共同影响。单因子指数评价和内梅罗综合指数评价表明,研究区4个剖面均不存在土壤重金属元素污染问题。潜在生态风险评价表明研究区土壤整体处于低潜在生态污染水平,Hg和Cd元素存在中度潜在生态风险等级。建议相关部门加强土壤重金属元素的检测和监控力度,科学降低土壤重金属潜在生态风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碎屑岩地区 紫色土剖面 元素迁移富集特征 生态风险评价 生态地质
下载PDF
丹江口库区典型小流域生物结皮驱动土壤性质变化及分离响应 被引量:2
9
作者 平原 澹腾辉 +4 位作者 李雨晨 曾建辉 宓桂音 谭林芳 郭忠录 《水土保持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3期87-94,共8页
为探究生物结皮发育驱动下土壤水蚀特征及机理,选取苔藓发育为优势种的退耕样地,设计5个盖度等级(1%~20%,20%~40%,40%~60%,60%~80%,80%~100%),以裸地为对照,在不同水流剪切力(6.12~19.64 Pa)下进行冲刷试验。结果表明:结皮发育显著影响... 为探究生物结皮发育驱动下土壤水蚀特征及机理,选取苔藓发育为优势种的退耕样地,设计5个盖度等级(1%~20%,20%~40%,40%~60%,60%~80%,80%~100%),以裸地为对照,在不同水流剪切力(6.12~19.64 Pa)下进行冲刷试验。结果表明:结皮发育显著影响土壤养分含量,且高盖度结皮覆盖下养分表聚效应更加明显。生物结皮发育显著影响土壤分离能力,裸地土壤分离能力[1.4656 kg/(m^(2)·s)]为生物结皮[0.0042~0.4682 kg/(m^(2)·s)]的3.58~348.95倍,裸地细沟可蚀性(0.2935 s/m)为生物结皮(0.0010~0.0822 s/m)的3.57~293.50倍。相对土壤分离能力及细沟可蚀性均随结皮盖度增加呈指数函数衰减,结皮冲破时间随结皮盖度增加呈指数函数增长;非线性回归分析表明,土壤分离能力可用水流剪切力、生物结皮盖度和土壤黏结力进行模拟(NSE=0.749)。综上,生物结皮发育显著提升土壤抗侵蚀性能,研究结果可为半湿润区水土流失防治及生物结皮管理利用提供理论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物结皮 苔藓 土壤分离能力 细沟可蚀性 丹江口库区 紫色土
下载PDF
西昌普诗地区中-下白垩统小坝组岩石-紫色土剖面稀土元素地球化学特征分析 被引量:2
10
作者 李樋 刘小念 +6 位作者 刘洪 张腾蛟 李佑国 李随民 王昕 欧阳渊 张景华 《沉积与特提斯地质》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4期829-843,共15页
探究山地–丘陵区稀土元素地球化学特征,对了解区域生态地质环境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本文在大凉山区生态地质调查的基础上,选取西昌市普诗地区中–下白垩统小坝组4个典型土壤垂向剖面进行系统采样分析,揭示了西昌普诗地区岩石–土壤剖... 探究山地–丘陵区稀土元素地球化学特征,对了解区域生态地质环境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本文在大凉山区生态地质调查的基础上,选取西昌市普诗地区中–下白垩统小坝组4个典型土壤垂向剖面进行系统采样分析,揭示了西昌普诗地区岩石–土壤剖面中14种稀土元素(La、Ce、Pr、Nd、Sm、Eu、Gd、Tb、Dy、Ho、Er、Tm、Yb、Lu)的地球化学分布、迁移及富集特征。结果表明:相似的环境下不同类型成土母岩形成的同类土壤中稀土元素含量有所不同,泥岩–紫色土剖面(PM0909)、砂岩–紫色土剖面(PM03-3)、粉砂质泥岩–紫色土剖面(PM04-4)、泥质粉砂岩–紫色土剖面(PM0924)等代表性剖面土壤中,稀土元素含量依次为126.870mg/kg、116.472mg/kg、163.926mg/kg、175.231mg/kg,各个剖面稀土元素含量差异与成土母岩的岩性和粘土矿物含量关系密切,黏土矿物对稀土元素具有一定的吸附作用;研究区4个剖面呈现明显的“V”字形右倾模式,负Eu异常明显,重稀土部分较为平坦,属于轻稀土富集型,这与成土过程中稀土元素(REEs)淋溶及其成土母岩化学性质差异有关;不同成土母岩形成的剖面迁移系数存在一定的差异,迁移系数高值主要分布在各个剖面的淀积层(B层)底部及母质层(C层),这是由于REEs受到淋溶、淀积作用和黏土矿物吸附、解吸作用的共同结果。本次研究结果可以为大凉山区大尺度的生态地质研究提供一定的理论支持和科学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岩石–土壤剖面 稀土元素 大凉山区 小坝组 紫色土 生态地质
下载PDF
高寒高海拔区弃渣堆生态修复技术研究综述 被引量:1
11
作者 陈小军 兰俊太 +3 位作者 王笑然 白彦波 李娟 陈孝兵 《中国资源综合利用》 2023年第6期105-108,共4页
川藏铁路高寒高海拔段拥有独特的生态环境和地理特征,大量隧道弃渣需要堆积,导致弃渣堆的生态修复成为川藏铁路工程建设的一大难题。基于此,本文通过大量文献整理,总结前人在高寒高海拔区的生态修复研究成果,以期为川藏铁路高寒高海拔... 川藏铁路高寒高海拔段拥有独特的生态环境和地理特征,大量隧道弃渣需要堆积,导致弃渣堆的生态修复成为川藏铁路工程建设的一大难题。基于此,本文通过大量文献整理,总结前人在高寒高海拔区的生态修复研究成果,以期为川藏铁路高寒高海拔区弃渣堆的生态修复提供思路。总体来说,要做好土壤基质保育、改良与重构,合理进行植被群落配置,综合运用生态修复技术,最终实现高寒高海拔区弃渣堆的生态修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川藏铁路 高寒高海拔区 弃渣堆 土壤基质 植被群落 生态修复
下载PDF
不同改造模式对柏木人工林土壤团聚体粒径分布及稳定性的影响
12
作者 徐春晖 何悦 +5 位作者 吴庆贵 刘美 杨玉莲 张萍 廖玥 曾艳 《绵阳师范学院学报》 2023年第5期125-131,共7页
土壤团聚体是土壤结构的基本单元,对改善土壤质量和提升养分含量具有重要作用.为研究不同改造模式下川中丘陵区柏木人工林土壤团聚体特征,以绵阳市盐亭县林山乡柏木人工林为研究对象,基于干筛法和湿筛法比较分析疏伐改造(ET)、林窗改造(... 土壤团聚体是土壤结构的基本单元,对改善土壤质量和提升养分含量具有重要作用.为研究不同改造模式下川中丘陵区柏木人工林土壤团聚体特征,以绵阳市盐亭县林山乡柏木人工林为研究对象,基于干筛法和湿筛法比较分析疏伐改造(ET)、林窗改造(FG)、林带改造(SF)和柏木纯林(PC)4种模式0~40 cm土层深度下土壤团聚体粒径分布特征和稳定性指标.结果表明:(1)在干筛处理下,4种模式的柏木人工林土壤机械性团聚体以>2 mm为主,含量为48.07%~74.74%,而0~20 cm土层表现为疏伐改造显著高于林带改造,20~40 cm土层表现为柏木纯林显著高于林窗改造和林带改造.(2)在湿筛处理下,0~20 cm土层>2 mm粒径土壤水稳性团聚体表现为林带改造显著高于柏木纯林与林窗改造,0.053~0.25 mm粒径团聚体表现为林窗改造显著高于疏伐改造与林带改造.(3)平均重量直径(MWD)和几何平均直径(GMD)0.56~1.77,土壤水稳性团聚体MWD和GMD在0~20 cm土层表现为疏伐改造显著高于林窗改造.这表明,改造模式能够显著影响柏木人工林土壤团聚体粒径分布和稳定性特征,本研究为川中丘陵区柏木人工林的经营管理提供基础数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川中丘陵区 干筛法 湿筛法 土壤团聚体稳定性
下载PDF
Effects of land use patterns on soil aggregate stability in Sichuan Basin,China 被引量:9
13
作者 Zhen Zhang Chaofu Wei +2 位作者 Deti Xie Ming Gao Xibai Zeng 《Particuology》 SCIE EI CAS CSCD 2008年第3期157-166,共10页
Soil aggregate stability as a key indicator of soil structure, is a product of interactions between soil environment, management practices, and land use patterns. The objective of this study was to analyze the impact ... Soil aggregate stability as a key indicator of soil structure, is a product of interactions between soil environment, management practices, and land use patterns. The objective of this study was to analyze the impact of various land use patterns on soil aggregate stability in Sichuan Basin of southwestern China. The dry- and water-stable aggregate size distributions were determined by manual dry sieving procedure and Yoder's wet sieving procedure, respectively, while microaggregates and its mechanical and chemical stabilities by Kachisky's method, oscillator method, and citrate-dithionate (C-D) reagent method, separately. The results indicated that fractal dimension and surface fractal dimension were useful indicators to reflect soil aggregate distribution. Land use patterns have an obvious influence on soil aggregate stability. In the study area, water stability, mechanical stability, and chemical stability followed the sequence, Barren land 〉 forestland 〉 orchard 〉 cropland, and the original stability and collapse velocity were sensitive to soil properties and soil structure. The difference of aggregate stability under different land use patterns is mainly due to the intensity of human disturbance and cultivation. Improper land use patterns will lead to breakdown of unstable aggregates, producing finer and more-easily transportable particles and microaggregates. In the future, inappropriate cultivation and land use patterns should be changed to protect soil structure, to improve soil aggregate stability and soil fertility in Sichuan Basin. 展开更多
关键词 Aggregate size distribution soil aggregate stability Fractal dimension Land use pattern purple soil sichuan Basin China
原文传递
四川紫色土丘陵区不同土地利用方式下中型土壤动物群落结构 被引量:26
14
作者 吴玉红 蔡青年 +2 位作者 林超文 赵欣 程序 《生态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2期277-282,共6页
2006年冬季和2007年春季对四川紫色土丘陵区农田边界、农田、果园和退耕林地4种不同土地利用方式的中型土壤动物进行了调查。结果表明:4种土地利用方式共获得中型土壤动物5756只,分别隶属于8纲、20类,其中优势类群为蜱螨目和弹尾目,常... 2006年冬季和2007年春季对四川紫色土丘陵区农田边界、农田、果园和退耕林地4种不同土地利用方式的中型土壤动物进行了调查。结果表明:4种土地利用方式共获得中型土壤动物5756只,分别隶属于8纲、20类,其中优势类群为蜱螨目和弹尾目,常见类群为膜翅目和双尾目;不同土地利用方式中型土壤动物群落的个体密度和DG多样性指数存在明显差异,退耕林地、果园和农田边界的个体密度在冬季和春季均显著高于农田,DG多样性指数在春季显著高于农田;中型土壤动物群落的个体密度和类群数随着土层深度增加而减少,但个体密度表聚性要比类群数明显;土地利用方式对中型土壤动物的群落结构有明显影响,半自然生境农田边界和退耕林地的存在对于中型土壤动物生物多样性的保护具有重要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型土壤动物 群落结构 多样性 土地利用 紫色土丘陵区
下载PDF
四川盆地紫色土丘陵区水土流失及防治对策 被引量:20
15
作者 李文萍 雷孝章 +1 位作者 刘兴年 曹叔尤 《中国地质灾害与防治学报》 CSCD 2004年第3期137-139,共3页
四川盆地丘陵区是该省水土流失最严重的地区。也是该地区生态环境恶化、自然灾害频繁、农村经济落后、人民生活贫穷的重要原因。文章根据四川盆地丘陵区水土流失面积大、强度高的特征及其致害因素,探讨了水土流失原因。水土流失破坏生... 四川盆地丘陵区是该省水土流失最严重的地区。也是该地区生态环境恶化、自然灾害频繁、农村经济落后、人民生活贫穷的重要原因。文章根据四川盆地丘陵区水土流失面积大、强度高的特征及其致害因素,探讨了水土流失原因。水土流失破坏生态环境及耕地资源,淤积江河湖库,加剧水旱洪涝灾害,造成土壤肥力下降,土壤蓄水抗旱能力降低。由此提出了一些相应的防治措施———加强生态环境建设,整治坡面水系,搞好农田基本建设,强化人口管理等,从而使水土流失得到控制,生态环境得到改善。加强对紫色砂页岩丘陵区的治理,合理开发利用土地,提高土地利用率和生产率,不仅利于四川盆地丘陵区的经济发展,而且对改善长江上游乃至整个长江流域的生态环境也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四川盆地 紫色土丘陵区 水土流失 防治对策
下载PDF
土地整理年限对紫色丘陵区土壤质量的影响 被引量:44
16
作者 徐畅 高明 +3 位作者 谢德体 姜涛 李莎 魏朝富 《农业工程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8期242-248,共7页
为研究土地整理对紫色丘陵区土壤质量所产生的累积效应,采用野外采样与室内分析相结合的方法,从土壤理化性状及生物学性状的角度出发,分别对土地整理后1、3和5a间各坡位的土壤质量变化规律进行了探讨。结果表明,在整理年限为1~5a的范围... 为研究土地整理对紫色丘陵区土壤质量所产生的累积效应,采用野外采样与室内分析相结合的方法,从土壤理化性状及生物学性状的角度出发,分别对土地整理后1、3和5a间各坡位的土壤质量变化规律进行了探讨。结果表明,在整理年限为1~5a的范围内,2°~6°、>6°~15°、>15°~25°3个坡位土壤有机质及速效氮质量分数随整理年限增加呈现先减后增的趋势;土壤速效磷及速效钾质量分数在整理后1a的时间内均降低,但随整理年限的推移速效磷质量分数有回升的趋势,速效钾质量分数却未见回升;土壤阳离子交换量均大于未整理土壤,增幅为19.44%~24.04%。土地整理后的5a间,土壤生物学性状在各坡位的变化规律增减不一,仅土壤酸性磷酸酶活性在3个坡位处表现出逐渐增加的规律性变化,且具有显著性差异。土壤质量各指标的变化在整理后1a表现最为不均,整理后3a和5a则有一定程度的提高。因此,紫色丘陵区土地整理的实施能促进土壤理化性状和生物学性状的改善,提高土壤综合质量,并且随着整理年限的增加,这种改善土壤质量的效果表现越为明显。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土地利用 土壤 酶活性 紫色丘陵区 理化性状 生物学性状
下载PDF
川中丘陵区紫色土坡耕地土壤侵蚀特征 被引量:15
17
作者 杨占彪 朱波 +2 位作者 林立金 杨远祥 朱雪梅 《四川农业大学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4期480-485,共6页
通过径流小区定位观测,研究了川中丘陵区坡耕地土壤侵蚀特征。结果表明,坡面径流量和土壤侵蚀量年际间存在差异;随着坡度的增加,坡面径流量和土壤侵蚀量呈增加的趋势。多元回归分析表明,降雨量与坡面径流深、土壤侵蚀量之间存在显著的... 通过径流小区定位观测,研究了川中丘陵区坡耕地土壤侵蚀特征。结果表明,坡面径流量和土壤侵蚀量年际间存在差异;随着坡度的增加,坡面径流量和土壤侵蚀量呈增加的趋势。多元回归分析表明,降雨量与坡面径流深、土壤侵蚀量之间存在显著的线性关系;而降雨强度、降雨历时与土壤侵蚀量分别存在着显著的幂函数和二次函数关系。主成分分析表明,降雨量和降雨强度为坡耕地主要的土壤侵蚀因子,降雨历时对土壤侵蚀的贡献率随坡度的增加逐渐加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川中丘陵区 紫色土 坡耕地 土壤侵蚀
下载PDF
紫色土区不同植物篱模式控制坡耕地氮素流失效应 被引量:13
18
作者 蒲玉琳 谢德体 +2 位作者 林超文 倪九派 魏朝富 《农业工程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23期138-147,共10页
为优选紫色土区控制农田氮磷等养分流失的复合农林模式,利用野外径流小区试验,结合室内分析与数理统计法研究了植物篱模式控制紫色土区坡耕地氮素流失效应。结果表明,植物篱模式减少了坡耕地总氮及各形态氮流失负荷,就总氮而言,20°... 为优选紫色土区控制农田氮磷等养分流失的复合农林模式,利用野外径流小区试验,结合室内分析与数理统计法研究了植物篱模式控制紫色土区坡耕地氮素流失效应。结果表明,植物篱模式减少了坡耕地总氮及各形态氮流失负荷,就总氮而言,20°坡耕地紫穗槐与香根草模式下年均总氮流失负荷分别比横坡农作模式降低92.4%、90.0%;13°坡耕地紫花苜蓿与蓑草模式的年均总氮流失负荷分别比横坡农作模式降低88.7%、83.9%。径流与泥沙流失量的减少与径流氮浓度的降低是植物篱控制坡耕地氮素流失的主要机制。紫穗槐、香根草、紫花苜蓿与蓑草植物篱模式可作为西南紫色丘陵区农业非点源氮素污染的源头控制技术,特别是20°以上坡耕地推广与实施灌木类植物篱模式,能长期有效地控制农田盈余氮素流失。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土壤 径流 紫色土区 植物篱模式 坡耕地 氮素流失 效应
下载PDF
紫色土坡面降雨侵蚀试验研究 被引量:20
19
作者 王玉宽 王勇强 +2 位作者 傅斌 王先拓 王道杰 《山地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5期597-600,共4页
坡面水蚀的主要侵蚀动力来自降雨及其产生的地表径流,将坡面水蚀过程分为降雨侵蚀和径流侵蚀,可以从侵蚀动力、侵蚀特征差异与侵蚀规律等方面研究坡面水蚀过程与机理。应用人工模拟降雨及微小区测定技术,以大田紫色土为研究对象,模拟和... 坡面水蚀的主要侵蚀动力来自降雨及其产生的地表径流,将坡面水蚀过程分为降雨侵蚀和径流侵蚀,可以从侵蚀动力、侵蚀特征差异与侵蚀规律等方面研究坡面水蚀过程与机理。应用人工模拟降雨及微小区测定技术,以大田紫色土为研究对象,模拟和测定不同雨强与不同坡度条件下降雨侵蚀过程和侵蚀量,揭示以降雨为主要动力的土壤降雨侵蚀特征和规律。研究结果表明:(1)小雨强(<67.26 mm/h)下,紫色土坡面降雨侵蚀率具有稳定性,随着降雨历时的增加变化微小;大雨强(106.57 mm/h)下,降雨侵蚀率随降雨历时增加呈上下波动;(2)紫色土降雨侵蚀率与降雨强度呈线性相关,随降雨强度增加而直线增加;(3)降雨侵蚀率与坡度符合二次抛物线关系,随坡度的增加出现临界坡度,且临界坡度随雨强的变化而改变。在中小雨强(18.06~67.26 mm/h)条件下,临界坡度SK的变化范围在17°~19°。在大雨强条件下,临界坡度有逐渐增大的趋势;(4)当坡度与雨强共同影响产沙效应时,坡度对降雨侵蚀的影响较小,雨强能掩盖坡度对产沙的贡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紫色土 坡面降雨侵蚀 人工模拟降雨
下载PDF
重庆地区20年间紫色土酸化研究 被引量:25
20
作者 李士杏 王定勇 《重庆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2005年第1期70-73,共4页
以酸沉降危害严重的重庆市为研究区域,对其主要农业土壤———紫色土进行大面积土壤酸化调查,与20世纪80年代中期重庆市土壤普查的保留样品进行对比分析研究,以探讨近20年来酸沉降对紫色土的危害程度。结果表明:与20世纪80年代中期比较... 以酸沉降危害严重的重庆市为研究区域,对其主要农业土壤———紫色土进行大面积土壤酸化调查,与20世纪80年代中期重庆市土壤普查的保留样品进行对比分析研究,以探讨近20年来酸沉降对紫色土的危害程度。结果表明:与20世纪80年代中期比较,目前重庆市农用地和蔬菜地中的石灰性紫色土减少,而酸性和强酸性紫色土增加;同时,农用地的土壤交换性酸和交换性铝均有一定程度的上升。证实了在近20年的酸沉降影响下,重庆市大部分紫色土已发生酸化,且酸化程度日益加深。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紫色土 重庆地区 交换性酸 蔬菜地 农业土壤 土壤普查 土壤酸化 农用地 重庆 增加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1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