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2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祝福》百年:互动仪式链的断裂与祥林嫂的魂灵三问
1
作者 胡建华 《文化艺术研究》 2024年第2期14-19,112,113,共8页
鲁迅先生的小说《祝福》发表至今已经百年。百年来,对《祝福》的主流分析和解读,多从旧礼教、封建迷信对祥林嫂的迫害这一角度入手,本文则尝试对《祝福》做出另外一种分析:祥林嫂并不是死于代表旧礼教的鲁四老爷或传播迷信的柳妈等任何... 鲁迅先生的小说《祝福》发表至今已经百年。百年来,对《祝福》的主流分析和解读,多从旧礼教、封建迷信对祥林嫂的迫害这一角度入手,本文则尝试对《祝福》做出另外一种分析:祥林嫂并不是死于代表旧礼教的鲁四老爷或传播迷信的柳妈等任何具体的人,而是死于互动仪式链(interactional ritual chains)的断裂。祥林嫂第二次成为寡妇,回到鲁镇后,所面临的最大问题就是她的互动仪式链的断裂,而她之所以会提出“魂灵三问”,就是因为互动仪式链的断裂直接导致了她赖以生存的社会关系的解体。此外,通过对“祝福”和“祥林”的解读,可以发现这几个字在小说中具有特别的含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鲁迅 祝福 祥林嫂 互动仪式链 递归心灵 魂灵三问
下载PDF
道家的德性论及其“玄德”之治思想——兼论儒道的“文”“质”之辨
2
作者 陈徽 《哲学分析》 2023年第6期58-75,191,共19页
笼统而言,如其他诸家所论,先秦道家所谓的“德”“性”均有万物生而本具的禀赋之义。然道家更重“德”所标示的万物生之所以为生(或生之所由来)的原始义,其德性论也有如下特点:作为世界的本根,“道”具有“生养”万物之“德”;同样,作... 笼统而言,如其他诸家所论,先秦道家所谓的“德”“性”均有万物生而本具的禀赋之义。然道家更重“德”所标示的万物生之所以为生(或生之所由来)的原始义,其德性论也有如下特点:作为世界的本根,“道”具有“生养”万物之“德”;同样,作为“道”之所“生”者,万物也各备其“德”,即各有其独特的生命力和存在禀赋;相应地,道家的工夫论也表现出鲜明的“复归性”的特点。道家的德性论还是其治道思想的逻辑起点,其心目中的理想之治也被称为“玄德”之治。在此治下,“侯王”治若无治,一任万物各循其“德”、各展其“性”,宛如万物存在的“看护者”。不过,在黄老道家那里,本于一统天下的功利诉求,他们也强化了治者的“驾驭者”或“主宰者”的形象。道家的德性论决定了其历史观是退化的,且相对于儒家的“文明”观,其尊“德”、尚“质”的生存态度也表现出“反文明”的思想倾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道家 德性论 玄德 文质之辨
下载PDF
Between Virtues and Blessings: A Discussion on Zhang Jiucheng's Thoughts
3
作者 LI Chunying 《Frontiers of Philosophy in China》 2012年第2期191-216,共26页
As an important thinker in the early South Song dynasty, Zhang Jiucheng differed in his thinking from the School of Principles of the Song and Ming dynasties, which was the mainstream at that time, and was thus exclud... As an important thinker in the early South Song dynasty, Zhang Jiucheng differed in his thinking from the School of Principles of the Song and Ming dynasties, which was the mainstream at that time, and was thus excluded by Zhu Xi and his followers. The relation between virtues and blessings was a characteristic part of Zhang's thought. By analyzing concepts like Heavenly mandates, virtues, blessings, luckiness and unluckiness in Zhang's thought, this essay re-defines the complicated but manifest relations between virtues and blessings; clarifies the trajectory of Zhang's thoughts on Heavenly mandates, virtues, and blessings; and displays the efforts of the Neo-Confucians of the Song dynasties to stress the value of human nature in the tension between Heavenly mandates and virtues. 展开更多
关键词 virtues blessingS Heavenly mandates unluckiness evil qi
原文传递
有德与有福能否兼得? 被引量:2
4
作者 韩东屏 《齐鲁学刊》 CSSCI 2022年第3期65-73,共9页
有德的人能否同时有福的德福问题,关乎人生的根本性选择。尽管思想家们对此早有讨论,至今却仍无共识性定论。其主要原因在于,人们对幸福和道德存在多种不同的理解。据此,只要将“有德”的“道德”确定为人们约定俗成的真道德,那么不论... 有德的人能否同时有福的德福问题,关乎人生的根本性选择。尽管思想家们对此早有讨论,至今却仍无共识性定论。其主要原因在于,人们对幸福和道德存在多种不同的理解。据此,只要将“有德”的“道德”确定为人们约定俗成的真道德,那么不论从哪种幸福观出发,都能得到有德和有福可以兼得的结论。只是不同的幸福观不可能同时都正确,这就需要确证真正的幸福,它就是“人的全面自由发展”。由此出发,可知幸福与道德的真实关系是幸福含有德也须有德。不过这还不是全部结论。在现实社会中,一个有德之人能不能同时是有福之人,实际取决于社会,即社会是不是人民当家作主,是不是以人的全面自由发展为社会终极价值,以及其制度性社会赏罚机制的实际赏罚效果是否与道德的价值导向相一致。只有在这些方面都为“是”的社会,才能让有德之人也是幸福之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德福问题 道德 幸福观 至善 制度性社会赏罚机制
下载PDF
“伯牛有疾”现象探析 被引量:1
5
作者 刘雪飞 《齐鲁学刊》 CSSCI 北大核心 2016年第6期10-15,共6页
孔子在探望其德行出众却罹患"恶疾"的弟子伯牛时,曾发出"斯人斯疾"以及"亡之,命矣"的慨叹,伯牛因此被后人视为行善而遭祸的典型。世人在言说"伯牛有疾"时,通常将其与"颜回短命"、&qu... 孔子在探望其德行出众却罹患"恶疾"的弟子伯牛时,曾发出"斯人斯疾"以及"亡之,命矣"的慨叹,伯牛因此被后人视为行善而遭祸的典型。世人在言说"伯牛有疾"时,通常将其与"颜回短命"、"子路菹醢"、"子夏失明"等相提并论。它们折射出的哲学省思是:天道是否定然福善祸淫,人的穷达寿夭与德行究竟有无关联,如何审视所谓的"天命"对于世间人事的影响等。在此意义上,"伯牛有疾"构成了一种独特的文化现象,而孔子乐天知命、不怨天尤人、尽人事而后听天命的人生态度,正是对"伯牛有疾"现象最为积极的诠释。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伯牛有疾 福善祸淫 德行 天命
下载PDF
中国古代哲学的生态智慧 被引量:4
6
作者 余谋昌 《南京林业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2020年第4期64-81,共18页
中国古代哲学是中国文化的核心和统领。中国古代哲学生态智慧是中国哲学的精华。关于宇宙和人生,它有深刻睿智的论述。《周易》“生生之谓易”“天地之大德曰生”的生态哲学,儒家“天人合一”人与自然和谐的哲学,道家“人法地,地法天,... 中国古代哲学是中国文化的核心和统领。中国古代哲学生态智慧是中国哲学的精华。关于宇宙和人生,它有深刻睿智的论述。《周易》“生生之谓易”“天地之大德曰生”的生态哲学,儒家“天人合一”人与自然和谐的哲学,道家“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哲学,佛家“万物悉有佛性”的中道缘起哲学,等等,表述了深刻的生态智慧。它们以“生”为基础,以“生”为标准,“和”是它的精髓,以“人与自然和谐”为目标。这是中华文化的智慧宝库,是生态大智慧。历史上,它促成中国农业文明核心价值观的形成,指导中华文明的创造和发展,令中华民族站到世界巅峰。工业文明时代,由于中国农业文明的道路惯性,中国落后了。现在,人类进入新时代——生态文明时代。中国哲学生态智慧指引,中国率先走向建设生态文明的道路,创造生态文明的发展模式,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为人类文明发展作出新贡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古代哲学 生态智慧 三纲五常 李约瑟问题 道路惯性
下载PDF
阿奎那对德性本质的追问及其当代价值
7
作者 梁卫霞 《价值论与伦理学研究》 2017年第1期107-118,共12页
在德性伦理学传统中,阿奎那凸显了追问德性本质问题的重要性和前沿性。他对德性本质的追问继承、综合并提升了基督教奥古斯丁主义和古希腊亚里士多德主义两种传统,具有鲜明的方法论特征和完整的四因论界定,在德性伦理学中堪称典范、影... 在德性伦理学传统中,阿奎那凸显了追问德性本质问题的重要性和前沿性。他对德性本质的追问继承、综合并提升了基督教奥古斯丁主义和古希腊亚里士多德主义两种传统,具有鲜明的方法论特征和完整的四因论界定,在德性伦理学中堪称典范、影响深远。从当代德性伦理学复兴的视角看,它对于理解德性概念的本质和内涵,澄明伦理学与德性的关系、理性与德性的关系以及规范与德性的关系等至关重要,有助于我们辨析当代德性伦理学与规范伦理学关于德性与规范何者为第一性问题的争论,从而进一步深化我们对德性伦理学的复兴、前沿热点和发展态势等的认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德性 追问 阿奎那 四因论
下载PDF
董仲舒德福思想的内在体系建构
8
作者 桑东辉 《衡水学院学报》 2022年第2期40-46,共7页
在天人感应思想之下,董仲舒非常重视德福关系,认同于在天道指引下的修德致福理念。作为董子思想的子系统,其德福思想也具有其内在的思想结构。大体而言,董仲舒的德福思想包含了受命于天的天道观、先义后利的义利观、知耻不辱的荣辱观、... 在天人感应思想之下,董仲舒非常重视德福关系,认同于在天道指引下的修德致福理念。作为董子思想的子系统,其德福思想也具有其内在的思想结构。大体而言,董仲舒的德福思想包含了受命于天的天道观、先义后利的义利观、知耻不辱的荣辱观、必仁且智的仁智观等体系建构,集中体现了德福思想的本体论、道德论、修养论、实践论的内涵。此外,董仲舒的德福思想还包含经权观、常变观、更化观等方法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董仲舒 德福思想 天道观 义利观 荣辱观 仁智观
下载PDF
论道德回报与惩罚机制建设的必要性及其路径
9
作者 张波 《安徽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6年第4期12-15,共4页
中国经济快速发展的同时,社会道德出现了明显的滑坡。应对道德滑坡现象,提升公民道德素质,成为了亟待解决的时代课题。道德滑坡的原因不仅有市场经济的冲击,还有道德制度建设的不完善。由于当代中国社会缺乏完善的道德回报与惩罚机制,... 中国经济快速发展的同时,社会道德出现了明显的滑坡。应对道德滑坡现象,提升公民道德素质,成为了亟待解决的时代课题。道德滑坡的原因不仅有市场经济的冲击,还有道德制度建设的不完善。由于当代中国社会缺乏完善的道德回报与惩罚机制,善良的行为得不到奖励和保护,丑恶的行为得不到应有的惩罚,不利于引导与激励人们的道德行为。从物质和精神两方面建立道德回报机制,建立起对不道德行为的惩罚机制,有利于在全社会形成正确的舆论导向。建设现代道德机制是应对当代中国道德滑坡问题的重要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道德回报 道德惩罚 福德一致
下载PDF
中国澳门福德祠等土地社稷神坛与海上丝绸之路研究
10
作者 谭世宝 谭学超 《民俗研究》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145-155,159,共12页
在中国传统宗教文化体系之中,土地社稷崇拜是最广为盛行和不可缺少的元素。从古至今,无论是在城市中的福德祠庙宇,还是遍及乡镇的土地神坛,它们不仅作为中国官方宗教信仰的代表,更是中国人对华夏宗亲血统身分和文化认同的纽带。在中国... 在中国传统宗教文化体系之中,土地社稷崇拜是最广为盛行和不可缺少的元素。从古至今,无论是在城市中的福德祠庙宇,还是遍及乡镇的土地神坛,它们不仅作为中国官方宗教信仰的代表,更是中国人对华夏宗亲血统身分和文化认同的纽带。在中国澳门社区,福德祠和土地社稷神坛是凝聚华人团结,保存中国文化和民族认同的场所,这与东南亚各国的情况极为相似,充分展现了中华历史文化在时空和文化上的关联和相互影响,也是中国海上丝绸之路发展史上的杰出文化象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土地社稷崇拜 福德祠 澳门地区 海上丝绸之路
原文传递
论王阳明《大学问》对“万物一体”的诠释 被引量:1
11
作者 詹良水 《理论界》 2023年第5期22-28,共7页
王阳明晚年对“万物一体”多有阐发,且在前人基础上有不少创新之处,其中最主要的便是在《大学问》中以《大学》的“三纲领”来系统诠释“万物一体”。阳明认为“明明德”是立天地万物一体之体,“亲民”是达天地万物一体之用,而“止于至... 王阳明晚年对“万物一体”多有阐发,且在前人基础上有不少创新之处,其中最主要的便是在《大学问》中以《大学》的“三纲领”来系统诠释“万物一体”。阳明认为“明明德”是立天地万物一体之体,“亲民”是达天地万物一体之用,而“止于至善”则是“明德”和“亲民”的终极标准。如此一来,阳明将儒家内圣外王之纲领的《大学》归结为“大人以万物为一体之学”,这不仅赋予了“万物一体”以内圣外王的内涵,也体现了他以《大学》为核心诠释儒家其他经典和思想的倾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王阳明 大学问 万物一体 明明德 亲民
原文传递
《周易程氏传》无妄卦思想发微——以德福关系为中心 被引量:3
12
作者 刘瑜 《周易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19年第2期74-80,共7页
本文通过探讨程颐对无妄卦的解读,挖掘其中有助于讨论德福关系问题的思想资源,展现《周易程氏传》的伦理关怀和现实诉求。程颐认为,无妄卦体现了诚、正、天理等理学中的最高价值范畴,善恶的道德行为与福祸的现实遭遇之间存在着如影随形... 本文通过探讨程颐对无妄卦的解读,挖掘其中有助于讨论德福关系问题的思想资源,展现《周易程氏传》的伦理关怀和现实诉求。程颐认为,无妄卦体现了诚、正、天理等理学中的最高价值范畴,善恶的道德行为与福祸的现实遭遇之间存在着如影随形的因果关系。一方面,程颐严守义利之辨在动机论上的细微分野,维护道德的纯洁性。另一方面,程颐采用了"以大目观之"重组因果链、"致命遂志"安顿道德情感、为命正名引导舆论评价等方式,解释说明了德福不一致的日常经验,捍卫了孟子"祸福无不自己求之者"的立场。程颐的德福观既能够保证道德的纯粹,又能在一定程度上坚定人们德福一致的信念、促进善的实现,表现出了深刻性和实践性的特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程颐 《周易程氏传》 无妄 德福 义利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