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600篇文章
< 1 2 30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Poetry, Ellipsis, and Katherine Mansfield's "Special Prose"
1
作者 SHIEH Wen-Shan 《Journal of Literature and Art Studies》 2015年第3期169-176,共8页
In this essay, the author proposes to explore Mansfield's "special prose" by examining the two issues raised in her journal entries: First, the phrase "perhaps not in poetry. No, perhaps in Prose" in her journal... In this essay, the author proposes to explore Mansfield's "special prose" by examining the two issues raised in her journal entries: First, the phrase "perhaps not in poetry. No, perhaps in Prose" in her journal entry of 22 January 1916 shows that Mansfield plans to experiment with a kind of poetic prose, or in her own words--"special prose". The profound affinity between the "special prose" and the notion of elegy, "a mournful poem for the dead" (OED, "elegy", n. sense 1), calls attention to her work's decisive but still insufficiently examined relationship to poetry and her preoccupation with mortality. Second, the words "scraps", "bits", and "nothing real finished" in her journal entry of 19 February 1918 indicate that the mortal fragility she writes about in her "special prose" is closely bound up with verbal fragility, as embodied, for example, in the form of an ellipsis mark that she uses extensively elsewhere in her short stories. Her connection to poetry and her use of ellipsis marks will be discussed by looking at the impact of John Keats's poems on her own work and "The Canary" (1922), the last story she completed before her death. 展开更多
关键词 MANSFIELD KEATS poetry "special prose ELLIPSIS mortal fragility
下载PDF
Implementation of Values Education based on the Cultural Essence of Ancient Poems and Classics
2
作者 Wenjuan Wang 《Journal of Contemporary Educational Research》 2021年第7期68-74,共7页
During COVID-19,the entire human race is facing a major change that is rare in this century.The intricate competition between countries and the ever-changing situation at home and abroad have put forward new propositi... During COVID-19,the entire human race is facing a major change that is rare in this century.The intricate competition between countries and the ever-changing situation at home and abroad have put forward new propositions for education in schools.As the collection of human wisdom for thousands of years,the classics of poetry and prose carry the endless spiritual strength of the Chinese nation,the spiritual support for the healthy growth of young people,and the cultural essence of morals and values education.Using ancient poems and classics as the breakthrough point,excavating cultural essence,reciting texts,interpreting meanings,and practicing them enhance students?humanistic quality and cultural selfconfidence in addition to cultivating future talents with deep Chinese roots and broad modem vision. 展开更多
关键词 Classics of poetry and prose Cultural essence Wlues education
下载PDF
图书馆古籍智慧服务探析——兼谈辽宁古代诗文智慧项目构建
3
作者 娄明辉 薛立静 赵长波 《图书馆工作与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8期61-67,共7页
文章分析古籍智慧服务现状,指出其面临古籍资源分散、知识库难构建,数据库兼容性、整合性、开放性、交互性不足的困境,强调古籍智慧服务应有序推进且应与本地社会经济文化发展密切融合,并以辽宁古代诗文智慧项目构建为例,从项目构想、... 文章分析古籍智慧服务现状,指出其面临古籍资源分散、知识库难构建,数据库兼容性、整合性、开放性、交互性不足的困境,强调古籍智慧服务应有序推进且应与本地社会经济文化发展密切融合,并以辽宁古代诗文智慧项目构建为例,从项目构想、项目流程、功能模块、效果评价4个方面阐述对图书馆古籍智慧服务的认识与思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图书馆 古籍 智慧服务 诗文
下载PDF
以文为诗,以诗为词,以古为律:清代诗话的破体观念论析
4
作者 任竞泽 李增 《厦门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158-172,共15页
清代诗话是清代文体史料及文体批评的渊薮,其中破体观念在清诗话文体理论中又最为突出和独具特色。目前学界整理的煌煌16册174种清诗话中论及以文为诗、以诗为词、以古为律及其对立范畴以诗为文、以词为诗、以律为古等破体批评的诗话就... 清代诗话是清代文体史料及文体批评的渊薮,其中破体观念在清诗话文体理论中又最为突出和独具特色。目前学界整理的煌煌16册174种清诗话中论及以文为诗、以诗为词、以古为律及其对立范畴以诗为文、以词为诗、以律为古等破体批评的诗话就多达63部,贯穿整个清代诗话史和诗学史。清代诗学史上具有重要学术地位的学者诸如王夫之、叶燮、王士祯、沈德潜、赵翼、翁方纲、潘德舆等,在对相关破体范畴进行文体批评时,往往褒贬倾向不一,或肯定,或否定,或辩证看待,引发了旷日持久的学术争鸣,并在演进递嬗中形成了系统的破体观念体系,堪称中国古代破体理论的集大成和总结者。这对于纵向观照和比较研究宋元明诗话破体观念具有重要的文体批评史学术价值和理论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清代诗话 以文为诗 以诗为词 以古为律 破体观念
下载PDF
散文:在与诗的参证互释中推进自身的文类建设——以西方相关的理论文献考察为例
5
作者 黄科安 《华中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4期88-96,共9页
西方学界长期奉行“扬诗抑文”的文类偏见,但这并不意味着散文理论毫无建树。相反,人们仍可从大量论诗的文献中,发掘诗与文是如何相互究诘、参证互释,从而持续不断地推进散文自身的文类建设。其建构范畴涉及散文的文类起源、思维视角及... 西方学界长期奉行“扬诗抑文”的文类偏见,但这并不意味着散文理论毫无建树。相反,人们仍可从大量论诗的文献中,发掘诗与文是如何相互究诘、参证互释,从而持续不断地推进散文自身的文类建设。其建构范畴涉及散文的文类起源、思维视角及语言形式等诸多面向。而散文诗作为二者跨界而催生的复合体,其内部结构“诸对立物”的互相对峙、质疑、交叉、融合,最终构成一种对立统一而又丰富复杂的极致的艺术形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诗与散文 参证互释 文类考察 理论建设
下载PDF
白居易接受史的“指南针”——历代白居易诗文选集的流传与嬗递
6
作者 陈才智 《华南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5期171-188,208,共19页
在层出不穷的历代各类诗文选集中,白居易作品的入选比率是其接受史地位高低的“晴雨表”,也是其作品受关注程度的“显示器”,对接受者的选择及阅读趣尚有导向和牵制作用。以白居易诗之多之冗,必待甄选而后始精,删汰而后始善,而选政固亦... 在层出不穷的历代各类诗文选集中,白居易作品的入选比率是其接受史地位高低的“晴雨表”,也是其作品受关注程度的“显示器”,对接受者的选择及阅读趣尚有导向和牵制作用。以白居易诗之多之冗,必待甄选而后始精,删汰而后始善,而选政固亦不易。待选者少则无以取精,待选者多亦难乎所删。梳理历代白居易诗文选集的流传与嬗递,考察专门专题性白居易诗文篇目,分析比较其选目、凡例、评点、批校、序跋等,是研究白居易接受史的重要一端,称之为“指南针”也不为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白居易 接受史 诗文选集
下载PDF
实茂成秋,华繁荣春——20世纪以来的朱筠研究综述
7
作者 王天彤 郭美 《燕山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24年第2期60-68,共9页
有清一代,文化繁荣,思想潮流起伏交叠,诗人群体星罗棋布,而朱筠作为乾嘉学派的领军人物,地方诗人群体的中心人物,在清代学术史与清诗研究中的重要作用日益凸显,值得我们进行系统研究。近一个世纪以来,学界对于朱筠的研究日渐深入,其特色... 有清一代,文化繁荣,思想潮流起伏交叠,诗人群体星罗棋布,而朱筠作为乾嘉学派的领军人物,地方诗人群体的中心人物,在清代学术史与清诗研究中的重要作用日益凸显,值得我们进行系统研究。近一个世纪以来,学界对于朱筠的研究日渐深入,其特色为:由单一趋向多元、由粗简趋于深化,呈现出持续升温的发展态势。从研究内容看,主要集中在四个方面:家世生平、幕府交游、诗文著述、学术功绩。在取得丰硕研究成果的同时,仍然存在研究视角受限、理论研究未全面等问题,通过对学界现有的朱筠研究论文进行梳理与反思,明晰有待进一步深入考证的研究范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朱筠 家世生平 幕府交游 诗文著述 贡献影响
下载PDF
文人的陈谢:宋元时期文人对医僧的诗文赞赏与互动
8
作者 王大伟 《宝鸡文理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2024年第2期28-33,61,共7页
文人与僧人之间的酬唱交流是佛教文学研究领域的重要题材之一。宋元时期由于有大量僧人参与了社会医疗活动,所以一些文人对此类医僧多有赞叹或感谢,同时也不乏真情流露的欣赏。宋元时期文人对医僧的诗文互动,展现了涉医僧众群体的社会... 文人与僧人之间的酬唱交流是佛教文学研究领域的重要题材之一。宋元时期由于有大量僧人参与了社会医疗活动,所以一些文人对此类医僧多有赞叹或感谢,同时也不乏真情流露的欣赏。宋元时期文人对医僧的诗文互动,展现了涉医僧众群体的社会生活图景和他们的交游特征。这是以诗文为视角发掘宋元僧众与文人之间关系的一个独特途径,也是从更多层面建构两者之间互动交流的特殊观察方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宋元时期 诗文互动 文人与医僧
下载PDF
从李梦阳用韵看明代庆阳方音韵母特点
9
作者 王仕玉 刘晓英 《唐山师范学院学报》 2024年第2期36-40,共5页
以李梦阳用韵中的特殊混押现象,结合清代陇东方音著作并对照今中原官话秦陇片方言对其加以分析,可考证出明代庆阳方音的韵母特点:-m尾、入声韵消失,鼻音韵尾-n与-混并,通摄字主元音舌位前移,江摄及宕摄舒声细音读如通摄,梗摄舒声细音读... 以李梦阳用韵中的特殊混押现象,结合清代陇东方音著作并对照今中原官话秦陇片方言对其加以分析,可考证出明代庆阳方音的韵母特点:-m尾、入声韵消失,鼻音韵尾-n与-混并,通摄字主元音舌位前移,江摄及宕摄舒声细音读如通摄,梗摄舒声细音读同宕摄,果摄洪音字读如假摄,止摄合口读如遇摄,遇摄端系、庄组字读如流摄,流摄细音读如效摄,效摄一等唇音字读如遇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李梦阳 古体诗 韵母特点 明代庆阳方音
下载PDF
论21世纪新诗对“境界”传统的新释与新构
10
作者 罗小凤 《上海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48-58,共11页
自“境界”论形成以来,学界对“境界”的内涵、外延及影响的探述卷帙浩繁。但由于王国维对“境界”缺乏明晰的界定,因而“境界”论一直处于笼统“模糊”状态。21世纪以来,一批学者和诗人跳脱出既往学界对“境界”的传统认知,对“境界”... 自“境界”论形成以来,学界对“境界”的内涵、外延及影响的探述卷帙浩繁。但由于王国维对“境界”缺乏明晰的界定,因而“境界”论一直处于笼统“模糊”状态。21世纪以来,一批学者和诗人跳脱出既往学界对“境界”的传统认知,对“境界”进行了新的阐释。他们不再局限于从“感受经验”的层面阐释“境界”,而认为“境界=境+界”,并将超越性、博大高远、圆融完全及语言的特殊效果等视为“境界”的独特内涵,构成其对“境界”传统的新发现。与此同时,一些诗人和学者从诗人的境界和诗的境界两方面着手建构新的“境界”,前者主要体现在诗人的担当意识、宇宙意识、家国情怀、人文关怀等彰显的博大胸襟和高远情怀;后者则包括诗歌内容所抵达的境界和语言所构筑的“言境”,由此形成新诗对自身“境界”传统的建构路径,其对当下和未来的诗歌发展均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新诗 境界 传统
下载PDF
论苏轼的岭南际遇与生命意识
11
作者 张向荣 《文艺理论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69-75,共7页
探讨苏轼的岭南际遇,是研究苏轼生命意识的有效视角。长久以来,人们普遍被苏轼的乐观精神所感染,结合苏轼的岭南经历及流传下来的大量诗文,以文学批评视野看,更能发现:苏轼在岭南,更多的是用其诗文来传递他对际遇困境、对自然山水以及... 探讨苏轼的岭南际遇,是研究苏轼生命意识的有效视角。长久以来,人们普遍被苏轼的乐观精神所感染,结合苏轼的岭南经历及流传下来的大量诗文,以文学批评视野看,更能发现:苏轼在岭南,更多的是用其诗文来传递他对际遇困境、对自然山水以及对世间万物的态度,这是一种更为根本的意识——生命意识在发挥无形的作用。从日常生活中跋涉而来,不断跃升到生命的本质中去,苏轼岭南际遇所蕴含的随遇而安、圆融通达、超然物外的生命哲学,最终升华了苏轼的文学魅力与思想境界。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苏轼 岭南 诗文 生命意识
下载PDF
曹操散文中“令”的研究
12
作者 王睿文 《齐齐哈尔高等师范专科学校学报》 2024年第4期53-57,共5页
曹操是中国历史上著名的政治人物,他在文学领域也取得了卓越的成就,主要体现在诗歌和散文方面。曹操的散文内容丰富,简练精干。作为当时的政治领袖,他需要发号施令以维护统治和管理社会,所以“令”这种文体类型在曹操的散文中占有很大... 曹操是中国历史上著名的政治人物,他在文学领域也取得了卓越的成就,主要体现在诗歌和散文方面。曹操的散文内容丰富,简练精干。作为当时的政治领袖,他需要发号施令以维护统治和管理社会,所以“令”这种文体类型在曹操的散文中占有很大的比重。曹操生平中戎马生涯和名士交往的经历对他的散文创作产生了重大的影响,反映在“令”的内容里,包括对社会民生的治理,人事的任免以及军令方面,形成清峻通脱,好用典故的艺术特征,对建安风骨的形成以及魏晋文学的发展具有启发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曹操 散文 建安文学
下载PDF
岭海枝山:祝允明岭南诗文地理
13
作者 张新标 《惠州学院学报》 2024年第4期34-40,共7页
祝允明宦游岭南凡五载,其一生际遇与思想衍变之转折,即完成于岭南。研究、评判祝允明文学成就,终绕不开其岭南诗文,亦离不开对祝氏岭南诗文之系统梳理与深入研究。在粤数年间,祝允明公余游历境内名胜、古迹,足迹遍及岭南。明确其岭南行... 祝允明宦游岭南凡五载,其一生际遇与思想衍变之转折,即完成于岭南。研究、评判祝允明文学成就,终绕不开其岭南诗文,亦离不开对祝氏岭南诗文之系统梳理与深入研究。在粤数年间,祝允明公余游历境内名胜、古迹,足迹遍及岭南。明确其岭南行迹与交游对象,既是察考祝允明岭南诗文地理的必要基础,亦是判定祝允明岭南诗文价值的重要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祝允明 岭南 诗文 文化地理
下载PDF
陶渊明诗文中的远行书写
14
作者 方立娟 《南昌师范学院学报》 2024年第2期69-73,共5页
陶渊明有着真实的远行经历,这方面经历大多出现于他正式归隐前,关乎其仕隐方面的心路历程。陶渊明在归隐前后都存在着精神上的远行,有时其诗文在描绘去近处时,亦会融入远行的概念,有时他又会想象自己去了某地。归隐后,渊明的精神远行既... 陶渊明有着真实的远行经历,这方面经历大多出现于他正式归隐前,关乎其仕隐方面的心路历程。陶渊明在归隐前后都存在着精神上的远行,有时其诗文在描绘去近处时,亦会融入远行的概念,有时他又会想象自己去了某地。归隐后,渊明的精神远行既跳脱了仕宦范围,又超越了家的范畴。他已回归江州家中,但他在精神上还要“继续寻找他的家”,而这种寻找也意味着一种回归。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陶渊明 诗文 远行
下载PDF
元代文学家冯子振诗文补辑考论
15
作者 张相逢 《中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24年第2期99-107,共9页
元代文学家冯子振虽未有别集流传至今,但其遗作散见于各类文献,数量相当可观。《海粟集辑存》《全元文》《全元诗》在冯子振诗文的辑录上取得重要成果,但也存在误辑、漏辑的问题。《光武庙记》题冯子振之作由来已久,据现存碑刻可证其误... 元代文学家冯子振虽未有别集流传至今,但其遗作散见于各类文献,数量相当可观。《海粟集辑存》《全元文》《全元诗》在冯子振诗文的辑录上取得重要成果,但也存在误辑、漏辑的问题。《光武庙记》题冯子振之作由来已久,据现存碑刻可证其误。《扬州琼华集》存录冯子振题咏琼花的大赋1篇;其他相关佛教典籍、地理方志、书画文献等,记载冯子振佚文9篇、佚诗14首。这些未曾引起研究者注意的诗文,对完善冯子振的生平、交游等研究具有重要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冯子振 散佚诗文 补辑
下载PDF
任士林元刊本《松乡先生文集》考述
16
作者 张利军 《宁波大学学报(人文科学版)》 2024年第3期47-58,共12页
宋元易代之际的浙东儒士任士林,其诗文集元明清三代皆曾刊刻,明清刻本流传至今,而元刊本大约于明中期散佚。结合明代孙能传的记载,以及从明稿本《诗渊》和残帙《永乐大典》等资料来看,任士林诗文集元刊本书名为《松乡先生文集》,一共10... 宋元易代之际的浙东儒士任士林,其诗文集元明清三代皆曾刊刻,明清刻本流传至今,而元刊本大约于明中期散佚。结合明代孙能传的记载,以及从明稿本《诗渊》和残帙《永乐大典》等资料来看,任士林诗文集元刊本书名为《松乡先生文集》,一共10卷,今传世明清各刻本均非全本,其中文章大多保存至今,而其诗歌方面,经研究发现,任士林目前存诗共计188首,与孙能传所记载之元刊本368首相比较,散佚了近一半。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任士林 《松乡先生文集》 诗文 浙东
下载PDF
德性伦理理论在高校古谱诗词音乐美育中的应用研究
17
作者 齐若伊 唐明务 《美育学刊》 2024年第5期103-111,共9页
将德性伦理理论融入高校古谱诗词的音乐美育之中,旨在探索一种融合道德教育与审美培养的创新教育模式。借助苏州大学“古谱诗词传承人才培养基地”的案例研究,揭示了德性伦理理论如何拓展音乐教育的道德维度,进而促进学生在审美体验与... 将德性伦理理论融入高校古谱诗词的音乐美育之中,旨在探索一种融合道德教育与审美培养的创新教育模式。借助苏州大学“古谱诗词传承人才培养基地”的案例研究,揭示了德性伦理理论如何拓展音乐教育的道德维度,进而促进学生在审美体验与道德认知上的和谐发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德性伦理 古谱诗词 音乐美育
下载PDF
称引唐诗与金词风格的形成
18
作者 宋萌 《辽宁工程技术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24年第5期381-388,共8页
称引唐诗作为金词的重要创作手法,源于金人宗唐的文学传统,金朝与唐朝的诗词创作风格较为接近,皆以豪迈疏朗著称。唐诗开阔旷远的诗境与金人雄豪的北方民族性格相得益彰,金词呈现出雄放开阔、清劲疏朗的独特风格。采用文献分析法,分析... 称引唐诗作为金词的重要创作手法,源于金人宗唐的文学传统,金朝与唐朝的诗词创作风格较为接近,皆以豪迈疏朗著称。唐诗开阔旷远的诗境与金人雄豪的北方民族性格相得益彰,金词呈现出雄放开阔、清劲疏朗的独特风格。采用文献分析法,分析金词称引唐诗的原因以及金词称引唐诗的两种方式。称引唐诗充实了金词语言,丰富了金词内涵、拓展了金词意境。研究结论为进一步分析称引唐诗在金词风格形成中的作用,以及提升金词在词史中的地位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称引唐诗 创作手法 化用诗境 金词风格
下载PDF
试论元代云南诗文文献的存佚及整理
19
作者 赵威 《内蒙古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24年第2期103-109,共7页
元代云南诗文文献传世稀少,曾有过的云南本土文人诗文集与滇外文人咏滇诗文集均已亡佚,现仅存一些零散分布的篇章,凡诗词300余首、文150余篇。其中不少篇章在辗转流传过程中讹误严重、真伪掺杂,相关收集整理本也存在诸多缺误,这些问题... 元代云南诗文文献传世稀少,曾有过的云南本土文人诗文集与滇外文人咏滇诗文集均已亡佚,现仅存一些零散分布的篇章,凡诗词300余首、文150余篇。其中不少篇章在辗转流传过程中讹误严重、真伪掺杂,相关收集整理本也存在诸多缺误,这些问题在文史研究中应当注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元代 云南 诗文 文献
下载PDF
艺术创新与道统阐扬:论《元和圣德诗》的典范价值
20
作者 刘怀荣 《四川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5期99-106,212,213,共10页
《元和圣德诗》作于韩愈创作《原道》、确立儒家道统观之后,因诗中有行刑场面的血腥描写及“颂圣”的内容,历来的唐诗选本多不选录,当代研究者也很少关注。诗歌称颂唐宪宗平定藩镇叛乱、重振帝国雄风之“盛德”,具有“诗史”性质。在艺... 《元和圣德诗》作于韩愈创作《原道》、确立儒家道统观之后,因诗中有行刑场面的血腥描写及“颂圣”的内容,历来的唐诗选本多不选录,当代研究者也很少关注。诗歌称颂唐宪宗平定藩镇叛乱、重振帝国雄风之“盛德”,具有“诗史”性质。在艺术上突破了“颂圣”诗的传统写法,创新特征鲜明。其中“以丑为美”的血腥描写意在“震慑藩镇”、表现“尊王攘夷”、维护皇权的道统观;“以文为诗”的破体探索是为更好地阐扬道统所采取的表现策略;尊经用典则从语言表达形式上体现了回归儒家正统的价值取向。三方面的艺术探索和创新,皆服务于道统观的表达,而道统观则为前者提供了强大的思想和理论武器。二者相得益彰,在思想与诗艺、复古与创新、尊体与破体、美与丑之间,匠心独运,达到了较高的艺术水准。该诗不仅是韩愈将道统观与诗歌怪奇审美探索自觉结合、开拓新诗境的典范之作,在文学史和思想史上均应有一席之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韩愈 《元和圣德诗》 道统观 以丑为美 以文为诗 尊经用典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30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