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05篇文章
< 1 2 6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清末科举改制下的浙闱新变与现实省思
1
作者 钟伟春 李木洲 《中国考试》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94-102,共9页
光绪二十七年,清政府颁发科举改制谕令,对乡试命题范围、参考书目以及阅卷标准等进行改革。但改革使入闱前浙江士子进退维谷,闱场内乱象也不一而足,考生失范行为频现,仓促条对、敷衍作答、试卷曳白被贴者更不知几何。最终,在考生消极应... 光绪二十七年,清政府颁发科举改制谕令,对乡试命题范围、参考书目以及阅卷标准等进行改革。但改革使入闱前浙江士子进退维谷,闱场内乱象也不一而足,考生失范行为频现,仓促条对、敷衍作答、试卷曳白被贴者更不知几何。最终,在考生消极应对与考官素质不足、路径依赖等因素的交互作用下,新制精神的落实大打折扣,以致科举制度最后的更张未能为自身续命。清末科举改制失败对当前考试制度改革,尤其是高考制度改革,仍具有重要启示。它警示后世在推出重大考试改革之前,务必要系统谋划,充分准备,循序推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清末科举改制 浙闱新变 士子新貌 新制精神 高考改革
下载PDF
陈独秀语言变革理论的生成渊源考论
2
作者 王平 《励耘学刊》 2023年第1期276-288,389,390,共15页
主动背离科举之路,使陈独秀获得了超然审视文化传统的从容心态。1904年他在《安徽俗话报》发表的《恶俗篇》,所针对的仅是风俗之类的文化表象。及至完成了从“立国”向“立人”的转变,他把批判的锋芒指向了伦理。这即寓示着陈独秀终于... 主动背离科举之路,使陈独秀获得了超然审视文化传统的从容心态。1904年他在《安徽俗话报》发表的《恶俗篇》,所针对的仅是风俗之类的文化表象。及至完成了从“立国”向“立人”的转变,他把批判的锋芒指向了伦理。这即寓示着陈独秀终于洞察到文化传统的核心所在。伦理以语言为依托,是文化传统与每一生命个体的联结媒介。若要摆脱伦理的羁继,势必要对伦理的承载物一语言进行变革。伦理觉悟引致了语言觉醒,陈独秀从对一旧伦理的反思中进而发现了文言文和旧文学的一致性。在这一意义上,陈独秀领悟了语言变革的真正意义,“五四”文学革命之路亦由此开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陈独秀 科举制度 政治启蒙 伦理觉悟 语言变革
下载PDF
清乾隆朝科举改革:动因、举措及影响 被引量:1
3
作者 刘海峰 毛鹏程 《厦门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23年第2期161-172,共12页
乾隆朝是清代进行最多科举改革的时期。为了扭转士子功利的求学考试心态与应对科场日益严峻的舞弊积习,在国力强盛与社会安定、王朝存续时段长、执政者强烈的革新意志与果敢坚毅的个性品质等综合因素的作用下,以皇帝为代表的决策者对乡... 乾隆朝是清代进行最多科举改革的时期。为了扭转士子功利的求学考试心态与应对科场日益严峻的舞弊积习,在国力强盛与社会安定、王朝存续时段长、执政者强烈的革新意志与果敢坚毅的个性品质等综合因素的作用下,以皇帝为代表的决策者对乡试中额、会试时间、乡会试题型、考试内容等进行规模不一、程度不同、较成体系的改革,使乡会试三场考试之制最终定型,一直沿用至清末,产生了深远影响。总体来看,乾隆朝多数改革举措成效显著,减轻了士子考试压力,增加了考试的客观性、可比性与公平性,促进了清诗的繁荣发展;但改制亦产生了一些消极影响,增加了士子学习与备考的负担,减少了考试的特色性、专业性与实用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清代 乾隆朝 科举改革 乡试 会试
下载PDF
照片与近代中国考生身份确认方式演变
4
作者 王学斌 《中国考试》 CSSCI 北大核心 2023年第10期88-94,共7页
古代科举考试多以文字记录来核对、确认考生的容貌和身份,但这种方式有失精准。清末由西方传入的摄影术为各类考试提供了新的考生身份确认方式,并在科举废止后逐渐成为惯例。对照片的应用成为中国考试近代化转型的一部分。利用照片的机... 古代科举考试多以文字记录来核对、确认考生的容貌和身份,但这种方式有失精准。清末由西方传入的摄影术为各类考试提供了新的考生身份确认方式,并在科举废止后逐渐成为惯例。对照片的应用成为中国考试近代化转型的一部分。利用照片的机械复制性和真实性的特点,对替考等舞弊现象进行监督,提高了考试的公平性和有效性,对近代中国考试变革产生了积极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科举制度 照片 考生身份确认 近代考试 考试改革
下载PDF
科举制度最后的“辉煌”:清末科举改章与校士馆的考课
5
作者 陈浩 《教育史研究》 CSSCI 2023年第2期38-46,共9页
对于依赖科举晋身的清末士子而言,1901年启动的科举改章无疑是一次重大的挑战。作为应对之策,此时兴起的校士馆招收未入学堂的旧学士子入馆肄业,专门对标科举新规展开考课。科举废除之前,校士馆一度盛行全国。清末校士馆考课形式的守旧... 对于依赖科举晋身的清末士子而言,1901年启动的科举改章无疑是一次重大的挑战。作为应对之策,此时兴起的校士馆招收未入学堂的旧学士子入馆肄业,专门对标科举新规展开考课。科举废除之前,校士馆一度盛行全国。清末校士馆考课形式的守旧与考课内容的趋新之间存在不可避免的矛盾,对于落实科举改章要求的新学,收效不大,但在科举考试难度增大以及科举制度可能随时废止之时,契合了应试士子的现实需求。科举时代的各种教育机构,虽行服务科举之实,却未如清末校士馆一般直接借用科举考场之名,明确标榜“校士”属性,强调专为科举而设。按照传统正名理路,清末校士馆对于科举制度有着特殊的文化象征意义,意味着科举制度行将废止之际最后的辉煌时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科举改章 书院改制 清末校士馆 考课
下载PDF
从司马光与欧阳修的科举论争看北宋科举制度改革
6
作者 贾树硕 《考试研究》 2023年第4期96-108,共13页
科举制是宋代统治者大力推行的教育考试制度,承担着选拔人才的重要任务。宋代士大夫发迹于科场,对取士制度的发展动向密切关注,多次掀起科举改革的争论。治平元年,司马光建议改革省试录取制度,提出“逐路取人”的设想;欧阳修反对其观点... 科举制是宋代统治者大力推行的教育考试制度,承担着选拔人才的重要任务。宋代士大夫发迹于科场,对取士制度的发展动向密切关注,多次掀起科举改革的争论。治平元年,司马光建议改革省试录取制度,提出“逐路取人”的设想;欧阳修反对其观点,维护原有取士制度,坚持“凭才取人”的原则。这场围绕取士政策展开的讨论,涉及派别利益、人才观念的多方差异,反映了对考试“至公”的追求。虽然司马光“逐路取人”的建议当时未能落实,但对后世考试制度改革产生了重要的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宋代科举改革 司马光欧阳修之辩 逐路取人 凭才取士 考试公平
下载PDF
科举研究与高考改革 被引量:33
7
作者 刘海峰 《厦门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07年第5期64-71,共8页
在一定意义上说,科举有如古代的高考,高考有如现代的科举。古代科举在追求考试公平的同时兼顾区域公平的历史传统,影响了近代以来的高校区域布局和目前高考分省定额划线录取制度的实行。在改革和完善高考制度的过程中,应该借鉴科举考试... 在一定意义上说,科举有如古代的高考,高考有如现代的科举。古代科举在追求考试公平的同时兼顾区域公平的历史传统,影响了近代以来的高校区域布局和目前高考分省定额划线录取制度的实行。在改革和完善高考制度的过程中,应该借鉴科举考试的某些防弊措施与考试管理方法,加强考试立法。研究历史上的科举考试制度,可为当今的高考改革提供参考和借鉴,因此,科举学研究具有很强的现实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科举 高考 科举学 高考改革
下载PDF
科举至公之道及其现实启思 被引量:21
8
作者 郑若玲 《厦门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0年第5期58-66,共9页
科举制度的公平性可谓是科举学领域最具现实意义的研究课题。科举千余年的变革走向表现为报考资格从封闭到开放、取士标准从主观到客观、考试录取从追求考试公平到兼顾区域公平、考试规制从简疏到繁密。无论政权如何更迭,公平始终是科... 科举制度的公平性可谓是科举学领域最具现实意义的研究课题。科举千余年的变革走向表现为报考资格从封闭到开放、取士标准从主观到客观、考试录取从追求考试公平到兼顾区域公平、考试规制从简疏到繁密。无论政权如何更迭,公平始终是科举变革的"关键词"。科举的公平理念与措施不仅在历史上具有先进性与现代性,在当今社会仍具有普适性,有些做法的公平程度至今未被超越,有相当丰厚的历史遗产值得今天的高考所继承。考试改革须首重公平,这是科举给高考改革最重要的启思,科举的许多规制也可成为高考改革的重要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科举 公平 高考改革
下载PDF
古代科举制对现行高考制度改革的启示 被引量:5
9
作者 王洪亮 段建丽 《商丘师范学院学报》 CAS 2010年第11期109-116,共8页
在中国历史上存在了1300年之久,对中国乃至世界都产生过重要影响的科举制有利也有弊。正因为此,科举制被世人褒贬不一、议论纷纷。我国现行的高考制度近几年来也成为世人评价议论的焦点。从一定意义上说,现行高考制度与古代科举制存在... 在中国历史上存在了1300年之久,对中国乃至世界都产生过重要影响的科举制有利也有弊。正因为此,科举制被世人褒贬不一、议论纷纷。我国现行的高考制度近几年来也成为世人评价议论的焦点。从一定意义上说,现行高考制度与古代科举制存在着某种联系,但两者又有本质的区别。高考制度若想规避像科举制那样被废除的命运,重要的一点就是必须吸收借鉴古代科举制产生、发展和灭亡的经验教训,不断进行改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古代科举制 高考制度 高考制度改革
下载PDF
晚清议改科举新探 被引量:17
10
作者 关晓红 《史学月刊》 CSSCI 北大核心 2007年第10期39-48,共10页
废除科举并非清统治者的初衷。迄道光至光绪,长达半个多世纪,议改科举的主流,多以讲求实学、增广科目、取材标准多样化为基本取向,希望以老树嫁接新枝的方法,激活科举制生机。朝臣疆吏们先后至少有18份以上要求增设科目的改革方案,正式... 废除科举并非清统治者的初衷。迄道光至光绪,长达半个多世纪,议改科举的主流,多以讲求实学、增广科目、取材标准多样化为基本取向,希望以老树嫁接新枝的方法,激活科举制生机。朝臣疆吏们先后至少有18份以上要求增设科目的改革方案,正式奏呈清廷,最高执政者亦并多次谕令部院大臣讨论议复。由于整个统治集团的观念更新滞后,礼部等机构恪守夷夏之大防,阻挠变制,总理衙门鉴于反对派势大而采取等待姿态,经济特科的举办又一波三折,以虎头蛇尾告终,使得科举制失去了逐步内在更新的最佳时机,后起者不得不考虑除旧布新的彻底变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晚清 议改科举 增设科目 开特科
下载PDF
王安石变法的再思考 被引量:10
11
作者 李华瑞 《河北学刊》 CSSCI 北大核心 2008年第5期70-73,共4页
邓小南认为,对"祖宗之法"的不断诠释过程,寄寓着士大夫们建树统治规范、实现长治久安的深切期望,并折射出一种整体性的社会理想;而对于"祖宗之法"不恰当的倚重与抬高,则是酿成赵宋因循保守政风乃至关键时刻无所作... 邓小南认为,对"祖宗之法"的不断诠释过程,寄寓着士大夫们建树统治规范、实现长治久安的深切期望,并折射出一种整体性的社会理想;而对于"祖宗之法"不恰当的倚重与抬高,则是酿成赵宋因循保守政风乃至关键时刻无所作为的重要原因之一。葛金芳认为,宋代虽然仍以农业立国,但在高度发达的农业经济之基础上,已经生长出城市、货币、商业、信用、海外贸易等诸多工商业文明因子,雇佣劳动、包买商惯例、商业信用、集资合伙等新生事物均有踪迹可觅。张其凡认为,宋代兵制改革的特点突出表现在:军队的职业化、雇佣化;军权直接隶属于皇帝,军队成为皇帝的私兵;军队领导机构的多元化;重视禁军的选拔、补充和教阅,严阶级,劳其力;以及在兵力配置上"强干弱枝"、"内外相维"等方面。何忠礼认为,北宋的科举改革不仅有利于政治的清明和中央集权的巩固,而且还推动了宋朝社会经济、文化、思想和科学技术的繁荣与进步,其所获实效确实不容低估。李华瑞认为,士大夫们在王安石变法中所表现出的"天变不足畏,祖宗不足法,人言不足恤"三不足的大无畏精神,以及变法措施中显现出的近现代社会经济理念的诸多端倪,等等,都是很有价值的历史遗产,其表现在精神层面的历史意义要远大于当时变法无论成败与否的经验教训。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王安石变法 矛盾发展 阶级斗争学说 矛盾运动 二三十年代 历史教科书 阶级矛盾 地主阶级
下载PDF
创新与因循:“祖宗之法”与宋代的政治变革 被引量:9
12
作者 邓小南 《河北学刊》 CSSCI 北大核心 2008年第5期60-62,共3页
邓小南认为,对"祖宗之法"的不断诠释过程,寄寓着士大夫们建树统治规范、实现长治久安的深切期望,并折射出一种整体性的社会理想;而对于"祖宗之法"不恰当的倚重与抬高,则是酿成赵宋因循保守政风乃至关键时刻无所作... 邓小南认为,对"祖宗之法"的不断诠释过程,寄寓着士大夫们建树统治规范、实现长治久安的深切期望,并折射出一种整体性的社会理想;而对于"祖宗之法"不恰当的倚重与抬高,则是酿成赵宋因循保守政风乃至关键时刻无所作为的重要原因之一。葛金芳认为,宋代虽然仍以农业立国,但在高度发达的农业经济之基础上,已经生长出城市、货币、商业、信用、海外贸易等诸多工商业文明因子,雇佣劳动、包买商惯例、商业信用、集资合伙等新生事物均有踪迹可觅。张其凡认为,宋代兵制改革的特点突出表现在:军队的职业化、雇佣化;军权直接隶属于皇帝,军队成为皇帝的私兵;军队领导机构的多元化;重视禁军的选拔、补充和教阅,严阶级,劳其力;以及在兵力配置上"强干弱枝"、"内外相维"等方面。何忠礼认为,北宋的科举改革不仅有利于政治的清明和中央集权的巩固,而且还推动了宋朝社会经济、文化、思想和科学技术的繁荣与进步,其所获实效确实不容低估。李华瑞认为,士大夫们在王安石变法中所表现出的"天变不足畏,祖宗不足法,人言不足恤"三不足的大无畏精神,以及变法措施中显现出的近现代社会经济理念的诸多端倪,等等,都是很有价值的历史遗产,其表现在精神层面的历史意义要远大于当时变法无论成败与否的经验教训。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宋代 政治基调 经济变革 兵制改革 科举改革 王安石变法 启示
下载PDF
从精神图腾回归教育家园——大规模选拔考试的文化功能和高考改革的文化动因 被引量:6
13
作者 边新灿 《浙江社会科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16年第11期58-65,157-158,共8页
科举考试具有文化传承、文化熏陶和文化塑造的功能。在价值观塑造上体现为:统一的标准、均等的机会和客观的选拔方式所启示和强化的民主平等观念;内容和标准的高度统一所强化的重群体轻个体的价值取向。在思维方式塑造上体现为:求同思... 科举考试具有文化传承、文化熏陶和文化塑造的功能。在价值观塑造上体现为:统一的标准、均等的机会和客观的选拔方式所启示和强化的民主平等观念;内容和标准的高度统一所强化的重群体轻个体的价值取向。在思维方式塑造上体现为:求同思维发达和求异思维相对受到压抑,既有强化向心力、凝聚力的优点,也有阻碍创新的缺点。科举考试体现了前程向人们开放的理念,造成了良性的社会流动,是中国古代的文化盛宴和精神图腾。高考延续了科举的基因,高考改革已经由政治经济驱动、教育驱动进入文化驱动的阶段。高考由精神图腾回归教育家园经历三步:去科举化、去选官化(与干部身份脱钩);去精英化(扩招);去仪式化。在深化高考改革以激发学生的主体性和创新能力的同时,统一考试特有的强化国家意志和向心力、凝聚力的优点必须保留。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科举 高考改革 文化功能 文化动因
下载PDF
科举革废对现代中国高等教育改革的启示 被引量:3
14
作者 张亚群 《辽宁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1年第3期26-27,共2页
清末科举考试改革是中国高等教育近代化的重要组成部分。科举考试是为了矫正世卿世禄制的社会弊端而产生。科举考试的改革与废止曾推动中国高等教育近代化的全面发展。科举考试发展史表明 。
关键词 高等教育大众化 选拔性考试 招生考试体制 考试内容 高等教育 科举考试 清朝末军
下载PDF
北宋的科举制度改革及其历史启示 被引量:2
15
作者 王炳照 周慧梅 《教育与考试》 2007年第4期80-85,共6页
宋代科举是科举制度发展史上的一个极为重要的阶段。在宋代,随着科举对国家政治和社会生活影响的加深,国家不仅将其作为一种选拔官吏的方法,更将其作为调整、维护社会秩序的一个主要工具。与不同政治倾向当权者频繁的社会改革相配合,科... 宋代科举是科举制度发展史上的一个极为重要的阶段。在宋代,随着科举对国家政治和社会生活影响的加深,国家不仅将其作为一种选拔官吏的方法,更将其作为调整、维护社会秩序的一个主要工具。与不同政治倾向当权者频繁的社会改革相配合,科举制度也进行着时左时右、时保守时激进的改革,认真总结宋代科举考试制度实行和发展的过程,可以为我们提供深刻的历史经验教训。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北宋 科举改革 社会秩序 历史启示
下载PDF
再评王安石:新法、新学的关联审视 被引量:1
16
作者 姜广辉 许宁宁 《陕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8年第3期5-18,共14页
历来对王安石的评价多以其"熙丰变法"的功过为依凭,而忽略了在王安石变法的背景下,以经学史的角度为切入点,对王安石的《三经新义》给出客观正确的评价,同时探讨他在经学研究上的路径与特点。《三经新义》的编撰目的,是为了... 历来对王安石的评价多以其"熙丰变法"的功过为依凭,而忽略了在王安石变法的背景下,以经学史的角度为切入点,对王安石的《三经新义》给出客观正确的评价,同时探讨他在经学研究上的路径与特点。《三经新义》的编撰目的,是为了充当新法推行的辩护书,作为推行新法的理论根据,以实现"一道德""定于一"的政治谋划。《三经新义》作为国家科举考试新标准,破除汉唐以来的经典训诂之学,而代之以经典义理之学,故宋代儒家义理之学的勃兴,实由荆公新学扫清道路。此外,王安石改革科举考试首次以国家法典的形式将《孟子》一书正式升格为"经",为其后宋代经学的义理化发展奠定了理论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王安石 《三经新义》 熙丰变法 宋代经学 科举考试改革
下载PDF
科举制的考试内容与选拔标准留给高考改革的思考 被引量:3
17
作者 巢蓉 《现代大学教育》 2003年第3期60-62,共3页
本文对科举制度的兴衰史作深入细致的思考 ,从稳定和发展两个维度探讨科举制度对当前高考改革的启示。
关键词 科举制度 高考 教育改革 考试内容
下载PDF
经济变革与宋代工商业文明的加速成长 被引量:2
18
作者 葛金芳 《河北学刊》 CSSCI 北大核心 2008年第5期63-65,共3页
邓小南认为,对"祖宗之法"的不断诠释过程,寄寓着士大夫们建树统治规范、实现长治久安的深切期望,并折射出一种整体性的社会理想;而对于"祖宗之法"不恰当的倚重与抬高,则是酿成赵宋因循保守政风乃至关键时刻无所作... 邓小南认为,对"祖宗之法"的不断诠释过程,寄寓着士大夫们建树统治规范、实现长治久安的深切期望,并折射出一种整体性的社会理想;而对于"祖宗之法"不恰当的倚重与抬高,则是酿成赵宋因循保守政风乃至关键时刻无所作为的重要原因之一。葛金芳认为,宋代虽然仍以农业立国,但在高度发达的农业经济之基础上,已经生长出城市、货币、商业、信用、海外贸易等诸多工商业文明因子,雇佣劳动、包买商惯例、商业信用、集资合伙等新生事物均有踪迹可觅。张其凡认为,宋代兵制改革的特点突出表现在:军队的职业化、雇佣化;军权直接隶属于皇帝,军队成为皇帝的私兵;军队领导机构的多元化;重视禁军的选拔、补充和教阅,严阶级,劳其力;以及在兵力配置上"强干弱枝"、"内外相维"等方面。何忠礼认为,北宋的科举改革不仅有利于政治的清明和中央集权的巩固,而且还推动了宋朝社会经济、文化、思想和科学技术的繁荣与进步,其所获实效确实不容低估。李华瑞认为,士大夫们在王安石变法中所表现出的"天变不足畏,祖宗不足法,人言不足恤"三不足的大无畏精神,以及变法措施中显现出的近现代社会经济理念的诸多端倪,等等,都是很有价值的历史遗产,其表现在精神层面的历史意义要远大于当时变法无论成败与否的经验教训。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商业文明 经济变革 唐宋 加速 代工 中国文明 对外开放 华夏民族
下载PDF
宋代兵制改革及其特点 被引量:2
19
作者 张其凡 《河北学刊》 CSSCI 北大核心 2008年第5期65-67,共3页
邓小南认为,对"祖宗之法"的不断诠释过程,寄寓着士大夫们建树统治规范、实现长治久安的深切期望,并折射出一种整体性的社会理想;而对于"祖宗之法"不恰当的倚重与抬高,则是酿成赵宋因循保守政风乃至关键时刻无所作... 邓小南认为,对"祖宗之法"的不断诠释过程,寄寓着士大夫们建树统治规范、实现长治久安的深切期望,并折射出一种整体性的社会理想;而对于"祖宗之法"不恰当的倚重与抬高,则是酿成赵宋因循保守政风乃至关键时刻无所作为的重要原因之一。葛金芳认为,宋代虽然仍以农业立国,但在高度发达的农业经济之基础上,已经生长出城市、货币、商业、信用、海外贸易等诸多工商业文明因子,雇佣劳动、包买商惯例、商业信用、集资合伙等新生事物均有踪迹可觅。张其凡认为,宋代兵制改革的特点突出表现在:军队的职业化、雇佣化;军权直接隶属于皇帝,军队成为皇帝的私兵;军队领导机构的多元化;重视禁军的选拔、补充和教阅,严阶级,劳其力;以及在兵力配置上"强干弱枝"、"内外相维"等方面。何忠礼认为,北宋的科举改革不仅有利于政治的清明和中央集权的巩固,而且还推动了宋朝社会经济、文化、思想和科学技术的繁荣与进步,其所获实效确实不容低估。李华瑞认为,士大夫们在王安石变法中所表现出的"天变不足畏,祖宗不足法,人言不足恤"三不足的大无畏精神,以及变法措施中显现出的近现代社会经济理念的诸多端倪,等等,都是很有价值的历史遗产,其表现在精神层面的历史意义要远大于当时变法无论成败与否的经验教训。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兵制改革 宋代 熙丰变法 战争形势 绍兴和议 宋太祖 宋真宗 宋神宗
下载PDF
北宋贡举改革与经学变古 被引量:2
20
作者 杨世文 《四川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04年第1期116-122,共7页
北宋贡举改革完成于北宋中晚期,主要涉及考试内容和人才培养方式两个方面。改革不仅有助于全面提高科举入仕官僚的素养,而且确立了儒学对科举的全面统治,推动了儒学的复兴。通过对科举考试内容和取士科目的改革,不仅重新确立了儒家经典... 北宋贡举改革完成于北宋中晚期,主要涉及考试内容和人才培养方式两个方面。改革不仅有助于全面提高科举入仕官僚的素养,而且确立了儒学对科举的全面统治,推动了儒学的复兴。通过对科举考试内容和取士科目的改革,不仅重新确立了儒家经典在科举考试中的核心地位,而且促进了经学变古。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北宋 科举改革 经学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6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