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03篇文章
< 1 2 1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安徽省宣城地区龙潭组页岩孔隙发育特征及其影响因素
1
作者 张旭 吴林强 +7 位作者 洪大军 孙艳坤 杨志成 陈科夫 肖万峰 刘宏 黄素荷 张凯 《矿产勘查》 2024年第1期41-52,共12页
安徽省宣城地区上二叠统龙潭组页岩气资源潜力大,已有钻井揭示其页岩含气性差异大,页岩气赋存富集机理复杂。通过总有机碳含量分析、岩石热解实验、X衍射、低温液氮吸附、二氧化碳吸附和场发射扫描电镜观测等手段,研究宣城地区龙潭组页... 安徽省宣城地区上二叠统龙潭组页岩气资源潜力大,已有钻井揭示其页岩含气性差异大,页岩气赋存富集机理复杂。通过总有机碳含量分析、岩石热解实验、X衍射、低温液氮吸附、二氧化碳吸附和场发射扫描电镜观测等手段,研究宣城地区龙潭组页岩中孔隙的大小、结构及类型,探讨影响其孔隙发育的主要因素。研究表明:(1)宣城地区龙潭组页岩中孔隙主要为半开放型,并且存在一定量的细颈瓶孔。其中,矿物孔较发育,主要为微米孔,孔隙数量多;有机孔发育数量较少,孔径为纳米级—微米级。(2)龙潭组页岩BET比表面积为4.2601~10.3068 m^(2)/g,平均为7.4290 m^(2)/g。介孔+宏孔体积为0.0049~0.0179 cm^(3)/g,平均为0.0089 cm^(3)/g;微孔体积为0.0019~0.0038 cm^(3)/g,平均为0.0026 cm^(3)/g。孔径大于10 nm的孔隙是页岩孔隙体积的主要贡献者。(3)高演化、矿物含量差异大等使得宣城地区龙潭组页岩孔隙发育规律性变得复杂,TOC含量和矿物含量明显影响着宣城地区龙潭组页岩孔隙体积,但与孔隙比表面积没有明显线性相关性。在宣城地区龙潭组页岩气后续勘探开发中,应注重较高TOC含量、较高碳酸盐矿物含量和较低黏土矿物含量的页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孔隙结构 总有机碳含量 龙潭组 宣城地区 安徽省 下扬子区
下载PDF
长三角一体化背景下安徽省体育赛事发展现状与未来出路
2
作者 焦陈旺 王杰 《黄山学院学报》 2024年第5期98-101,共4页
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要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这赋予了长三角一体化发展新的使命与历史机遇。研究以长三角一体化为背景,以安徽省体育赛事发展为切入口,运用文献资料、逻辑分析等方法,对安徽省体育赛事发展的现状进... 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要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这赋予了长三角一体化发展新的使命与历史机遇。研究以长三角一体化为背景,以安徽省体育赛事发展为切入口,运用文献资料、逻辑分析等方法,对安徽省体育赛事发展的现状进行研究并提出未来出路。研究认为,安徽省体育赛事发展经历了平稳期、攀升期、低迷期,缺乏国际大赛与商业化程度较高的竞技类赛事。因此,安徽省体育赛事应在长三角一体化背景下坚持人民至上、政府统筹、科技赋能、聚焦宣传、示范引领的方向,不断开创中国式现代化体育发展新道路,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不懈努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长三角一体化 安徽省 体育赛事 现状 未来出路
下载PDF
长三角一体化中安徽省数字经济发展差距、重点任务与实现路径
3
作者 谢文宝 曹冲 +1 位作者 袁维海 袁国军 《皖西学院学报》 2024年第3期95-101,共7页
从区域发展、数字人才、企业数字化和数字经济政策多维度对比分析长三角一体化中安徽省数字经济的发展差距和主要原因,结合安徽省经济发展的比较优势提出数字经济的重点任务和实现路径。研究发现,安徽省与沪苏浙在数字经济发展规模、城... 从区域发展、数字人才、企业数字化和数字经济政策多维度对比分析长三角一体化中安徽省数字经济的发展差距和主要原因,结合安徽省经济发展的比较优势提出数字经济的重点任务和实现路径。研究发现,安徽省与沪苏浙在数字经济发展规模、城市数字经济、数字人才规模和企业数字化转型等方面存在较大差距,但是,近年来安徽省对数字经济的政策支持力度赶超沪苏浙。基于安徽省数字经济发展的科技创新优势、制造业优势和资源区位优势,重点任务是加强数字技术创新、推动产业数字化转型和发展数字服务产业。最后提出安徽省数字经济的发展路径,主要包括加强长三角数字技术产学研协同创新、推进企业数字化转型发展、促进长三角数字经济融合发展和推动共建区域联席合作机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数字经济 发展差距 重点任务 实现路径 安徽省 长三角一体化
下载PDF
安徽省江淮流域土壤地球化学基准值与背景值研究 被引量:114
4
作者 陈兴仁 陈富荣 +1 位作者 贾十军 陈永宁 《中国地质》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2期302-310,共9页
基于安徽省江淮流域多目标区域地球化学调查数据资料,统计获得了表层和深层土壤地球化学基准值、背景值及相应的地球化学参数,为研究区生态环境评价及相关学科研究提供了基础。研究表明,成土母质类型对土壤元素地球化学基准值影响显著,... 基于安徽省江淮流域多目标区域地球化学调查数据资料,统计获得了表层和深层土壤地球化学基准值、背景值及相应的地球化学参数,为研究区生态环境评价及相关学科研究提供了基础。研究表明,成土母质类型对土壤元素地球化学基准值影响显著,表层土壤化学组成表现出既对深层土壤具有一定的继承性,又在表生作用下发生某些变化:表层土壤中迁移活动性强的元素和人为扰动污染的元素明显不同于深层土壤;随着地理空间位置的变化,同类成土母质形成环境、成因来源的差异导致其化学组成的空间变异,造成不同地区同类成土母质地球化学基准值有所不同。因此,土壤地球化学基准值研究应更多地考虑地质背景、物质来源等因素的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土壤地球化学基准值与背景值 成土母质 空间分异 安徽省江淮流域
下载PDF
基于耳石微化学的长江安徽和县江段刀鲚生境履历重建 被引量:21
5
作者 李孟孟 姜涛 +2 位作者 KHUMBANYIWA Davison Daniel 刘洪波 杨健 《水生生物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5期1054-1061,共8页
为了解长江刀鲚(Coilia nasus)的"生境履历",利用电子探针微区分析技术研究了2015年5月17日在长江安徽和县江段捕获的刀鲚短颌鲚与长颌鲚类型耳石Sr和Ca微化学特征。短颌鲚的耳石Sr/Ca值变化动态为2类,一类比值稳定在2.00左右... 为了解长江刀鲚(Coilia nasus)的"生境履历",利用电子探针微区分析技术研究了2015年5月17日在长江安徽和县江段捕获的刀鲚短颌鲚与长颌鲚类型耳石Sr和Ca微化学特征。短颌鲚的耳石Sr/Ca值变化动态为2类,一类比值稳定在2.00左右(1.65±0.87—2.03±0.96),反映了其纯淡水的生境履历;另一类比值波动显著,不仅具有对应淡水生境的低值(2.39±1.18—2.63±0.85),还具有对应半咸水生境的高值(3.22±1.17—3.29±1.14),显现了其江海生活的生境履历。长颌鲚耳石的Sr/Ca值均波动显著,同时具有对应淡水生境的低值(1.35±1.07—2.37±1.04)和半咸水、海水生境的高值(3.47±1.09—8.35±1.25),表现了其均为溯河洄游的生境履历。Sr面分析结果也与上述Sr/Ca值的结果相印证。长江安徽和县江段刀鲚资源组成复杂,群体可由纯淡水型和江海生活型的个体共同组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刀鲚 生境履历 电子探针微区分析 长江 安徽和县江段
下载PDF
江苏省沿江地区农用地资源质量评价研究 被引量:13
6
作者 朱青 李如海 +2 位作者 王黎明 黄劲松 周生路 《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 CAS CSSCI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2期188-192,共5页
采用农用地分等中的自然质量分值的计算方法,以实现对地理范围较大,内部自然、经济、社会条件差异较为明显的江苏省沿江地区的农用地资源质量的合理评价。评价结果为:地处宁镇扬丘陵区的该区西部地区农用地的质量复杂多变,各种级别的农... 采用农用地分等中的自然质量分值的计算方法,以实现对地理范围较大,内部自然、经济、社会条件差异较为明显的江苏省沿江地区的农用地资源质量的合理评价。评价结果为:地处宁镇扬丘陵区的该区西部地区农用地的质量复杂多变,各种级别的农用地均有分布且面积比例相差不大;地处太湖平原区的该区南部地区农用地的质量优越;而该区北部地区农用地质量东西两翼较好,中部较差。根据评价结果,从挖掘农用地生产潜力,综合开发利用土地后备资源,提高非农用地经济产出能力,完善农用地与非农用地转换价格约束机制及发展循环产业经济,污染排放源头控制与生产过程中治理相结合等几个方面提出了江苏省沿江地区耕地、生态环境保护与经济协调发展的建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非农用地 土地后备资源 江苏 转换价格 质量 产业经济 沿江地区 生产潜力 综合开发利用 丘陵区
下载PDF
安徽沿江地区燕山期火成岩成岩成矿地质背景 被引量:52
7
作者 杜建国 戴圣潜 +2 位作者 莫宣学 邓晋福 许卫 《地学前缘》 EI CAS CSCD 2003年第4期551-560,共10页
安徽沿江地区位于长江中下游Cu,Fe成矿带的中段。通过区内变质基底类型、时代和地球物理、地球化学资料等综合研究,证明该区存在一元古宙基底缝合带,即“古岩石圈尺度不连续”,燕山期的强烈构造-岩浆-成矿活动是“古岩石圈尺度不连续”... 安徽沿江地区位于长江中下游Cu,Fe成矿带的中段。通过区内变质基底类型、时代和地球物理、地球化学资料等综合研究,证明该区存在一元古宙基底缝合带,即“古岩石圈尺度不连续”,燕山期的强烈构造-岩浆-成矿活动是“古岩石圈尺度不连续”的“再活化”的表现。燕山期火成岩岩石构造组合以及岩浆作用有关的矿种组合表征它也是深达地幔的岩石圈尺度不连续,实质上岩石圈尺度不连续为区内的重要控岩、控矿构造,而燕山期挤压加厚环境中形成的高钾钙碱性系列火成岩及对应的Cu,Au组合、橄榄安粗岩系列火成岩及对应的Fe,S组合是岩浆成矿受壳幔相互作用和幔源物质贡献等因素控制的直接反映。同时,文中还利用了Nd-Sr同位素示踪体系对区内中、新生代地幔类型进行了初步研究,论证了中-新生代岩石圈/软流圈发生了灾变事件,区内晚中生代属富集型地幔(EMⅡ),火成岩为富集型地幔(EMⅡ)与亏损地幔(DM)或下地壳(IC)相互作用的结果,新生代则成为亏损型地幔(DM)。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岩石圈不连续 燕山期再活化 火成岩岩石组合 成岩成矿背景 安徽沿江地区
下载PDF
安徽沿江地区中生代碰撞后到造山后岩浆活动和壳幔相互作用——来自火山-侵入杂岩和岩石包体的证据 被引量:51
8
作者 杜杨松 曹毅 +3 位作者 袁万明 楼亚儿 李顺庭 鲁鑫 《岩石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6期1294-1302,共9页
安徽沿江地区地处长江深大断裂带的中部,构造上隶属由华北板块与扬子板块在 T_2—J_2发生陆-陆碰撞形成的大别造山带的前陆带。在 J_3—K_1时期,区内发生了岩石圈伸展减薄背景下的碰撞后到岩石圈拆沉背景下的造山后岩浆活动和相应的壳... 安徽沿江地区地处长江深大断裂带的中部,构造上隶属由华北板块与扬子板块在 T_2—J_2发生陆-陆碰撞形成的大别造山带的前陆带。在 J_3—K_1时期,区内发生了岩石圈伸展减薄背景下的碰撞后到岩石圈拆沉背景下的造山后岩浆活动和相应的壳幔相互作用,形成了广泛分布的碰撞后到造山后火山-侵入杂岩组合。碰撞后岩浆活动大致发生在125~145Ma,铜陵地区辉长岩包体和大量堆积岩的形成标志着这一时期的开始,而富碱岩浆岩的形成标志着这一时期的结束。在这一时期形成的岩石中,繁昌盆地中的中分村组和赤砂组火山岩以及南部侵入岩属于碰撞后岩浆岩组合中的过铝质的长英质岩套;由中部铜陵地区的中酸性侵入岩和北外带侵入岩等构成的中钾-高钾钙碱性岩系和由铜陵地区的中基性侵入岩、庐枞盆地龙门院组和砖桥组火山岩、宁芜盆地龙王山组和大王山组火山岩以及沿长江两岸呈 NE 方向分布的富碱岩浆岩构成的橄榄安粗岩系属于碰撞后岩浆岩组合中的准铝质的镁铁质-长英质火成岩岩套。造山后岩浆作用大致发生在105~125Ma。宁芜地区辉长岩的侵入标志着这一时期的开始,而宁芜和庐枞地区过碱性岩的形成标志着这一时期的结束。在这一时期形成的岩石中,由繁昌盆地蝌蚪山组火山岩和庐枞盆地双庙组火山岩以及宁芜盆地辉长岩侵入体组成的碱性岩系和由庐枞盆地浮山组火山岩和宁芜盆地娘娘山组火山岩组成的过碱性岩系属于造山后碱性-过碱性火成岩岩套。与碰撞后到造山后岩浆活动相对应,在安徽沿江地区中生代发生了两期壳幔相互作用。其中早期壳幔相互作用表现为起源于岩石圈地幔上部圈层的底侵玄武岩浆与中下地壳间强烈的相互作用,而晚期壳幔相互作用表现为起源于岩石圈地幔下部圈层的玄武岩浆与中下地壳间微弱的相互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碰撞后到造山后岩浆作用 壳幔相互作用 火山-侵入杂岩 中生代 安徽沿江地区
下载PDF
安徽省沿淮地区生态安全评价模型和指标体系 被引量:43
9
作者 王振祥 朱晓东 +3 位作者 石磊 李杨帆 汪家权 贾良清 《应用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12期2431-2435,共5页
运用压力-状态-响应(PSR)模型,以安徽省沿淮地区为例进行了生态安全评价研究.根据安徽省沿淮地区的经济、社会和环境特点,提出社会经济作为模型组成部分的区域生态安全综合评价模型及指标体系.采用德尔菲法、层次分析法确定了17项评价... 运用压力-状态-响应(PSR)模型,以安徽省沿淮地区为例进行了生态安全评价研究.根据安徽省沿淮地区的经济、社会和环境特点,提出社会经济作为模型组成部分的区域生态安全综合评价模型及指标体系.采用德尔菲法、层次分析法确定了17项评价指标及其权重,分类建立评价指标数学函数,计算该地区生态安全指数,并与PSR模型的评价结果进行了比较分析.结果表明,PSR模型评价结果为0·41,增加社会经济部分后的PSR模型的评价结果为0·34,两种评价结果同属较不安全等级,但相差为20·6%.区域生态安全评价模型和指标体系的建立应当结合区域特点,采用多模型进行评价,分析差异原因,以确定影响生态安全的主要要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安徽沿淮地区 生态安全评价 指标体系 生态安全指数
下载PDF
安徽沿江主体功能区的划分研究 被引量:40
10
作者 曹有挥 陈雯 +2 位作者 吴威 曹卫东 梁双波 《安徽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2007年第3期383-389,共7页
作为国家“十一五”期间实施区域宏观调控的重大举措,主体功能区划分是一项有别于以往任何区划的创新性工作.本文以安徽沿江地区为实证,以沿江41个县市为基本评价单元,以GIS技术为支撑,采用经济社会开发支撑和自然生态约束的趋同性动态... 作为国家“十一五”期间实施区域宏观调控的重大举措,主体功能区划分是一项有别于以往任何区划的创新性工作.本文以安徽沿江地区为实证,以沿江41个县市为基本评价单元,以GIS技术为支撑,采用经济社会开发支撑和自然生态约束的趋同性动态聚类和互斥性矩阵分类相结合的梯阶推进的分区方法,初步划分出四类主体功能区:(1)优先开发区,包括合肥市区、芜湖市区、马鞍山市区、铜陵市区、安庆市区、巢湖市区、当涂县、繁昌县、和县、无为县和芜湖县;(2)鼓励开发区,包括滁州市区、池州市区、肥东县、怀宁县、铜陵县、肥西县、含山县、庐江县和天长市;(3)适度开发区,包括宣城市区、长丰县、广德县、来安县、朗溪县、南陵县、全椒县、望江县、枞阳县、东至县、宿松县和桐城市;(4)引导开发区,包括泾县、宁国市、潜山县、青阳县、绩溪县、旌德县、石台县、太湖县和岳西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主体功能区 区划 自然生态约束分区 经济开发支撑分区 安徽沿江地区
下载PDF
安徽参与长三角区域旅游合作模式研究 被引量:19
11
作者 禹有松 冯学钢 杨杰 《地域研究与开发》 CSSCI 北大核心 2008年第3期65-69,共5页
区域旅游合作已成为旅游业发展趋势之一。目前,安徽省正积极推进东向发展战略,旅游业作为国民经济最活跃和关联性最强的产业之一,在安徽融入长江三角洲①的过程中,应该起到突出的示范带动作用。安徽旅游资源禀赋好,地理上紧靠长三角广... 区域旅游合作已成为旅游业发展趋势之一。目前,安徽省正积极推进东向发展战略,旅游业作为国民经济最活跃和关联性最强的产业之一,在安徽融入长江三角洲①的过程中,应该起到突出的示范带动作用。安徽旅游资源禀赋好,地理上紧靠长三角广阔市场,旅游经济与长三角地区联系密切。在区域旅游合作模式上,应重点构建直通长三角的三大旅游通道,并以上海为中心建设第三辐射环,同时在交通、信息、人才、服务、管理、政策法规、旅游规划等方面与长三角实现全面对接。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区域旅游合作 模式 旅游通道 安徽省 长三角区域
下载PDF
长江中游鄂东南铜矿集区土壤铜环境地球化学特征 被引量:30
12
作者 马振东 张凌 +4 位作者 蒋敬业 向武 董勇 张丽春 乔胜英 《地球化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2年第1期91-96,共6页
对鄂东南铜矿集区的山间谷地、长江冲积平原和低山丘陵三种地形土壤的系统测定表明:(1)土壤母质是影响土壤全量铜的主要因素,土壤有效态铜总体上受土壤全量铜的制约;在相同地理和气候条件下,土壤pH值是控制铜垂向分布的重要条件之一;中... 对鄂东南铜矿集区的山间谷地、长江冲积平原和低山丘陵三种地形土壤的系统测定表明:(1)土壤母质是影响土壤全量铜的主要因素,土壤有效态铜总体上受土壤全量铜的制约;在相同地理和气候条件下,土壤pH值是控制铜垂向分布的重要条件之一;中生代含铜花岗闪长岩是长江中游沿江铜矿集区内区域土壤铜污染的主要自然源。(2)矿集区内土壤铜污染主要有自然污染和人为污染两类,两类土壤污染在土壤全量铜、有效态铜和铜含量垂向分布及土壤pH、R(电导)等理化性质方面有着明显的区别。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铜矿集区 区域铜土壤背景值 铜污染 长江中游 湖北 中生代
下载PDF
经济快速发展地区生态安全格局的构建——以安徽沿江地区为例 被引量:55
13
作者 李宗尧 杨桂山 董雅文 《自然资源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1期106-113,共8页
区域生态安全格局是实现区域可持续发展、促进生态系统与社会经济系统协调的基础保障。在经济快速发展地区,构建生态安全格局的目标首先是保护生态系统的稳定性,同时通过水平方向的有机链接,为经济的快速增长提供生态保障与环境支撑。... 区域生态安全格局是实现区域可持续发展、促进生态系统与社会经济系统协调的基础保障。在经济快速发展地区,构建生态安全格局的目标首先是保护生态系统的稳定性,同时通过水平方向的有机链接,为经济的快速增长提供生态保障与环境支撑。以安徽省沿江地区为例,论文通过生态系统敏感性和生态服务功能重要性分析,确定生态保护的重点地区主要集中在皖南山区、西部山区一带、长江干流和巢湖等地区;通过经济发展潜力分析,确定合肥、马鞍山、芜湖、铜陵和安庆市的市区及滨江地带是主要的经济优先开发地区。以景观格局优化理论为指导,根据沿江地区的自然生态特征,构建了由3个生态源、7个生态廊道和众多的生态斑块、生态楔组成的生态安全空间格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态安全格局 经济快速发展地区 经济发展潜力 生态敏感性 生态系统服务功能 安徽沿江地区
下载PDF
下扬子地区姚村A型花岗岩年代学、地球化学特征及岩石成因 被引量:9
14
作者 王存智 黄志忠 +5 位作者 赵希林 褚平利 黄文成 宋世明 徐杨 杨超 《中国地质》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2期549-563,共15页
姚村岩体位于下扬子江南造山带东北端,主要由中心相的中粗粒正长花岗岩和边缘相的细粒似斑状正长花岗岩组成。本文对该岩体进行了详细的锆石U-Pb年代学、主量元素、微量元素以及Nd-Hf同位素研究。LA-ICPMS锆石U-Pb定年表明姚村岩体的形... 姚村岩体位于下扬子江南造山带东北端,主要由中心相的中粗粒正长花岗岩和边缘相的细粒似斑状正长花岗岩组成。本文对该岩体进行了详细的锆石U-Pb年代学、主量元素、微量元素以及Nd-Hf同位素研究。LA-ICPMS锆石U-Pb定年表明姚村岩体的形成年龄为(127.6±1.4)Ma,为燕山晚期岩浆活动的产物。岩石地球化学研究表明姚村岩体属于A型花岗岩,具高硅、富铁,锆饱和温度高、轻重稀土分馏明显、富集Rb、Th、U、K、Pb等元素而亏损Ba、Nb、Sr和Ti等元素、铕负异常显著(Eu/Eu*=0.22~0.46)的特点。姚村岩体的全岩εNd(t)值与锆石εHf(t)值分别变化于-6.2~-5.7和-13.9~-5.0,两阶段Nd和Hf同位素模式年龄分别为T_(DM2)(Nd)=1439~1532 Ma和T_(DM2)(Hf)=1508~2062 Ma,Nd同位素的模式年龄重叠于Hf同位素模式年龄。结合区域地质研究成果认为,姚村岩体可能于早白垩世古太平洋板块俯冲作用之后伸展-拉伸环境下,由中元古代地壳重熔而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A型花岗岩 早白垩世 岩石成因 地质调查工程 姚村岩体 下扬子 安徽
下载PDF
下扬子PTB界线深水相区粘土岩的火山成因研究及其对LPME的指示意义 被引量:7
15
作者 廖志伟 胡文瑄 +3 位作者 王小林 曹剑 姚素平 万野 《地质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4期785-800,共16页
全球,尤其是特提斯域二叠—三叠纪之交(PTB)剖面中普遍发育火山成因的粘土岩,对理解晚二叠世末生物大灭绝(LPME)的触发机制及相关基础地质问题具有重要意义。本文报道了在华南下扬子区新发现两条深水PTB剖面(皖南牛山和蔡村)的粘土岩工... 全球,尤其是特提斯域二叠—三叠纪之交(PTB)剖面中普遍发育火山成因的粘土岩,对理解晚二叠世末生物大灭绝(LPME)的触发机制及相关基础地质问题具有重要意义。本文报道了在华南下扬子区新发现两条深水PTB剖面(皖南牛山和蔡村)的粘土岩工作,包括岩石学、矿物学和全岩地球化学等,填补了区域研究空白。研究结果发现,粘土岩主要由伊利石等粘土矿物,以及石英、岩浆锆石、长石等斑晶矿物组成。在地球化学上具有高K_2O、低Na_2O、相对富集大离子亲石元素(LILE)、相对亏损高场强元素(HFSE)等特征。据此,认为这些粘土岩为火山成因的钾质斑脱岩,其原岩可能为中酸性流纹英安岩,具有弧岩浆作用的源区背景。对比华南其他地区已发现的PTB界线粘土岩,发现它们成因类似,可能来源于古特提斯洋周缘陆陆碰撞,抑或是泛大洋俯冲潘吉亚大陆东缘(包括华南板块)所导致的长英质火山岩浆喷发,且具有多期多源性特点。PTB时期全球活跃的火山岩浆活动(包括镁铁质火山作用和华南地区火山灰所指征的长英质火山作用)可能是导致LPME的主要原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二叠—三叠纪界线(PTB) 粘土岩 生物大灭绝 火山成因 皖南 下扬子
下载PDF
江苏沿江开发研究 被引量:17
16
作者 孙军 顾朝林 《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 CAS CSSCI CSCD 北大核心 2004年第5期403-407,共5页
随着中国加入WTO和经济全球化进程的加快 ,长江三角洲以其独特的滨江临海的区位和发达的制造业基础 ,正在成为新的投资热点地区。江苏省沿江地区是长江三角洲重要的组成部分 ,拥有 80 0多km的长江岸线和 8个经济发达、人才资源优势明显... 随着中国加入WTO和经济全球化进程的加快 ,长江三角洲以其独特的滨江临海的区位和发达的制造业基础 ,正在成为新的投资热点地区。江苏省沿江地区是长江三角洲重要的组成部分 ,拥有 80 0多km的长江岸线和 8个经济发达、人才资源优势明显的经济中心城市。传统的制造业基础和相对低廉的加工成本、商务成本 ,使江苏沿江开发既有对外来资本的吸引力 ,又有自我发展的内生机制。重点研究了全球化背景下江苏沿江开发的战略问题 ,主要包括 :①江苏沿江地区开发的环境和条件比较分析 ;②沿江产业带重组与实施跨江开发 ;③再造新战略据点 ;④打破行政区界限沿江联动实施区域一体化 ,等等。最后止出 :加快江苏沿江开发 ,必须科学规划、统筹安排 ,做到空间合理、时间有序 ,同时考虑沿江的环境容量有限 ,应实施可持续发展和南北联动的开发战略 ,拓展沿江的开发空间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沿江开发 江苏 制造业 长江三角洲 中国 外来资本 战略问题 发达 自我发展 全球化背景
下载PDF
皖江地区湿地生态服务价值评估 被引量:15
17
作者 曹志红 许信旺 汪艳林 《中国农学通报》 CSCD 2008年第8期413-419,共7页
皖江地区湿地是长江中下游流域的重要湿地,也是安徽省水网集中分布区,河流水系众多、湖泊库塘星罗棋布。【研究目的】通过对皖江地区湿地生态服务价值的估算,期望为有关部门进行区域规划和合理利用湿地资源提供科学依据;【方法】在调查... 皖江地区湿地是长江中下游流域的重要湿地,也是安徽省水网集中分布区,河流水系众多、湖泊库塘星罗棋布。【研究目的】通过对皖江地区湿地生态服务价值的估算,期望为有关部门进行区域规划和合理利用湿地资源提供科学依据;【方法】在调查和资料收集的基础上,参考Costanza等提出的17项生态系统服务功能,利用市场价值法、资产价值法、影子工程法、旅行费用法等评估方法,对皖江地区湿地9项生态服务价值进行了评估。【结果】表明:皖江地区湿地生态服务总价值为1061.21亿元/a,其中固碳价值最高,达434.22亿元/a,其次是水文调节价值、物质生产价值和净化环境价值,分别达到220.75亿元/a、163.50亿元/a和108.13亿元/a,再次是释放O2价值、供水蓄水价值和休闲旅游价值,最小的是文化科研和栖息地价值;皖江地区湿地直接价值214.84亿元/a,间接价值846.37亿元/a,间接价值远远大于直接价值。【结论】并提出了湿地的固碳功能对于全球气候变暖有很大的影响,应合理开发利用和保护湿地资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皖江地区 湿地 生态服务价值 评估
下载PDF
土壤元素污染等级划分方法及其应用 被引量:29
18
作者 陈国光 梁晓红 +2 位作者 周国华 张明 林才浩 《中国地质》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6期1631-1639,共9页
以土壤中有毒有害元素含量为依据,以元素污染叠加程度为准则,提出了土壤污染等级标准的确定方法。长江三角洲、福建沿海地区的试验研究表明,表、深层土壤成土母质具有同源性,元素含量具有较好的相关性,深层土壤基本不受人类活动的影响,... 以土壤中有毒有害元素含量为依据,以元素污染叠加程度为准则,提出了土壤污染等级标准的确定方法。长江三角洲、福建沿海地区的试验研究表明,表、深层土壤成土母质具有同源性,元素含量具有较好的相关性,深层土壤基本不受人类活动的影响,基于深层土壤元素含量确定的地球化学基准值是土壤污染等级划分的基础依据,据此建立了长江三角洲地区土壤污染等级标准,取得了该地区土壤污染等级划分结果。根据土壤污染成因及其生态环境意义,厘定了不同土壤污染等级的内涵。研究认为土壤污染等级区的生态效应需综合各种因素进行分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有毒有害元素 土壤污染等级 土壤元素地球化学基准值 生态地球化学效应 长江三角洲 福建沿海地区
下载PDF
洪涝灾害经济易损性模糊评价——以安徽沿长江地区为例 被引量:18
19
作者 张海玉 程先富 马武 《灾害学》 CSCD 2010年第1期30-34,共5页
洪水灾害是洪水危险性对承灾体易损性综合作用的结果,由于降水量、人口密度、产值等因子在洪水易损性中的作用具有模糊性,因此运用模糊模型进行评价有一定意义。以安徽沿长江地区为例,在GIS和模糊数学法的支持下,建立了基于GIS的模糊综... 洪水灾害是洪水危险性对承灾体易损性综合作用的结果,由于降水量、人口密度、产值等因子在洪水易损性中的作用具有模糊性,因此运用模糊模型进行评价有一定意义。以安徽沿长江地区为例,在GIS和模糊数学法的支持下,建立了基于GIS的模糊综合评价模型,对洪水灾害经济易损性风险进行了评价与分析,将安徽沿长江地区洪涝的易损性程度划分为5个等级:高度易损性、较高度易损性、中度易损性、较低度易损性、低度易损性。研究结果表明:沿江洪水灾害易损性总体水平较高,特别是在马鞍山、芜湖市、铜陵市等经济发达、人口密集、耕地面积广阔的滨江下游平原区。这些地区应积极兴修水利,大力发展避洪产业。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洪涝灾害 经济易损性 GIS 模糊评价 安徽沿长江地区
下载PDF
长江中游鄂东南铜矿集区铜等重金属元素水环境地球化学特征 被引量:8
20
作者 马振东 闭向阳 +5 位作者 张凌 蒋敬业 向武 董勇 张丽春 乔胜英 《地球化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3年第1期55-61,共7页
对鄂东南铜矿集区山间谷地各类水体Cu等元素的水环境地球化学研究表明:(1)区域各类水体Cu背景值含量范围为1.71~5.07μg/L,平均3.18μg/L,这表明了研究区各类水体富Cu、Zn元素的化学组成特征;(2)区域地质背景是制约区域水体Cu背景值的... 对鄂东南铜矿集区山间谷地各类水体Cu等元素的水环境地球化学研究表明:(1)区域各类水体Cu背景值含量范围为1.71~5.07μg/L,平均3.18μg/L,这表明了研究区各类水体富Cu、Zn元素的化学组成特征;(2)区域地质背景是制约区域水体Cu背景值的主导因素;(3)区域水环境污染有两类:一类为自然污染,是中生代酸性岩体与碳酸盐岩接触带夕卡岩型Cu、Fe等矿体(矿化)的裂隙水及流经二叠纪梁山煤系(P1l)和龙潭煤系(P2l)溪水;另一类属人为污染,它们是选矿厂、化工厂和有色金属冶炼厂等的工业废水;(4)各类水体的Cu等重金属元素含量、元素组合及pH、电导值(G)等理化特征迥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长江 铜矿集区 重金属元素 水环境地球化学 中生代 碳酸盐岩 铜矿床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1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