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24篇文章
< 1 2 7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Regions and Their Typical Paradigms for Soil and Water Conservation in China 被引量:1
1
作者 DANG Xiaohu SUI Boyang +5 位作者 GAO Siwen LIU Guobin WANG Tao WANG Bing NING Duihu BI Wei 《Chinese Geographical Science》 SCIE CSCD 2020年第4期643-664,共22页
China is experiencing conflicts between its large population and scarce arable land,and between a demand for high productivity and the severe soil erosion of arable land.Since 1949,China has committed to soil and wate... China is experiencing conflicts between its large population and scarce arable land,and between a demand for high productivity and the severe soil erosion of arable land.Since 1949,China has committed to soil and water conservation(SWC),for which eight regions and 41 subregions have been developed to improve the environment and increase land productivity.To obtain information from the regional planning and strategies for SWC and to explore whether SWC practices simultaneously contribute to soil conservation,ecosystem functioning,and the livelihoods of local farmers,and to summarize the successful experiences of various SWC paradigms with distinct characteristics and mechanisms of soil erosion,this paper systematically presents seven SWC regions(excluding the Tibetan Plateau region)and 14 typical SWC paradigms,focusing on erosion mechanisms and the key challenges or issues in the seven regions as well as on the core problems,main objectives,key technologies,and the performance of the 14 typical paradigms.In summary,the 14 typical SWC paradigms successfully prevent and control local soil erosion,and have largely enhanced,or at least do not harm,the livelihoods of local farmers.However,there remain many challenges and issues on SWC and socioeconomic development that need to be addressed in the seven SWC regions.China,thus,still has a long way to go in successfully gaining the win-win objective of SWC and human aspects of development. 展开更多
关键词 regions for soil and water conservation soil erosion dryland farming collapse erosion karst rocky desertification typical paradigm for soil and water conservation
下载PDF
新质生产力推动民族地区高质量发展的逻辑与路径
2
作者 乌小花 何昌勤 《湖北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24年第4期58-68,共11页
高质量发展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首要任务,是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奋力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必由之路,其内在要求和重要着力点是新质生产力。中国式现代化是中华民族共同体的现代化,发展新质生产力不仅是推动民族地区经济增... 高质量发展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首要任务,是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奋力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必由之路,其内在要求和重要着力点是新质生产力。中国式现代化是中华民族共同体的现代化,发展新质生产力不仅是推动民族地区经济增长的新动力,也是推动民族地区高质量发展的关键因素。中华民族大团结是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前提和基础,新时代民族地区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各项工作主线,以中华民族大团结为动力,全面推进中华民族共同体的中国式现代化进程。发展新质生产力能够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提供坚实的物质基础和新的动力源泉,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也反哺于新质生产力,为其发展提供精神支撑和安全稳定的社会环境。本文在阐述新质生产力推动民族地区高质量发展的逻辑理路基础上,分析了新质生产力推动民族地区高质量发展的现实挑战,提出了新质生产力推动民族地区高质量发展的突破路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新质生产力 民族地区 高质量发展 新发展格局
下载PDF
新发展格局提质之谜:从全面创新改革到区域创新生态系统演化
3
作者 吕鲲 潘均柏 +1 位作者 李佳杰 李北伟 《工业技术经济》 北大核心 2024年第5期56-69,共14页
本文基于国内循环质量和国际循环质量两个维度评价了新发展格局质量,并从繁衍、变异、适应、流动、锁定破解5个维度评价了区域创新生态系统演化指数,形成2010~2022年30个省(区、市)的面板数据,采用空间双重差分和双重机器学习模型对“... 本文基于国内循环质量和国际循环质量两个维度评价了新发展格局质量,并从繁衍、变异、适应、流动、锁定破解5个维度评价了区域创新生态系统演化指数,形成2010~2022年30个省(区、市)的面板数据,采用空间双重差分和双重机器学习模型对“全面创新改革试验-区域创新生态系统演化-新发展格局质量”研究系统进行准自然实验,得到结论如下:(1)全面创新改革试验和区域创新生态系统向更高阶段演化均能够显著促进新发展格局质量;(2)在其他地区进行全面创新改革试验能够对本地区新发展格局质量具有促进效应,但区域创新生态系统向更高阶段演化对新发展格局质量的空间传导效应显著为负;(3)全面创新改革试验能够通过正向促进区域创新生态系统演化对区域国内循环质量和国际循环质量产生正向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全面创新改革试验 区域创新生态系统演化 新发展格局质量 空间双重差分模型 重机器学习模型 熵值法
下载PDF
以优化新质生产力布局为中心推动新区域协调发展——新发展阶段和十五五时期区域协调发展战略思路
4
作者 杨开忠 《区域经济评论》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期37-45,共9页
发展新质生产力是中国式现代化重大前沿理论和实践课题。本文将理论逻辑、历史逻辑、现实逻辑相结合,从生产力范式变革高度,对新质生产力进行学理阐释。其一,揭示人类已进入绿智综合生产力范式爆发阶段、新质生产力即绿智综合生产力范... 发展新质生产力是中国式现代化重大前沿理论和实践课题。本文将理论逻辑、历史逻辑、现实逻辑相结合,从生产力范式变革高度,对新质生产力进行学理阐释。其一,揭示人类已进入绿智综合生产力范式爆发阶段、新质生产力即绿智综合生产力范式的生产力,指出基于可再生新能源技术、物联网通信技术、电动交通技术的动态结合且以数据、算力、算法为关键生产要素,以循环流动为物质代谢关键特征的绿智综合生产力范式,是生态文明的生产力范式;其二,揭示绿智综合生产力范式的最佳生产力布局模式四项特征,即物的智能化再生产与人的再生产空间共聚程度倒“U”型变化、高品质地方成为创新-生活一体化的新质创新综合体、韧性网状网络模式和物质代谢区位指向变化,指出把优化新质生产力布局放在新区域协调发展中心位置是绿智综合生产力范式变革和区域协调发展的内在要求;其三,系统揭示优化新质生产力布局的战略途径,提出以畅通空间对流为关键推进新质生产力空间一体化的道路以及基于“4D”塑造新质空间一体化的具体路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式现代化 新质生产力 绿智综合生产力范式 区域协调发展 新质空间一体化
下载PDF
中国式现代化新时代的区域经济发展新态势 被引量:5
5
作者 金碚 《区域经济评论》 北大核心 2023年第1期5-10,共6页
进入新时代,区域经济高质量发展需要更加畅通、更大开放的国内国际大环境和经济双循环新态势,更重要的是,要实现各规则空间的相容、接轨,形成“和而不同”的一体化系统,这成为中国经济发展新阶段新格局下,区域经济发展新认知和新格局的... 进入新时代,区域经济高质量发展需要更加畅通、更大开放的国内国际大环境和经济双循环新态势,更重要的是,要实现各规则空间的相容、接轨,形成“和而不同”的一体化系统,这成为中国经济发展新阶段新格局下,区域经济发展新认知和新格局的世界大背景。因此,重要的问题是,如何使差异化的区域经济畅通和开放地融入到国民经济体系和全球经济体系中。那么在底层逻辑上也要承认市场经济的一般规则,这样,各区域经济才具有内在的可接轨、可协调、可一体化的性质。这是认知和研究区域经济发展域观范式的逻辑基础,即世界规则有异有同,可以实现“和而不同”的秩序格局。区域经济发展以及区域经济研究已经走到国民经济的前沿,在许多情形之下,区域经济成为国民经济首当其冲的领域和研究主题,需要先行、先试、先突破。区域经济在国家经济发展的畅通开放进程中,可以发挥探路尖兵作用,进行新时代的改革试水和攻坚。中国的区域经济发展,不只是国民经济之内的次级问题,更是具有国内国际双重性质的、居于经济全球化新形态中的中国式现代化重大战略问题,同时也是适应国际经济区域化趋势的中国区域经济畅通开放发展的新态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区域经济新态势 规则博弈 畅通开放 域观范式
下载PDF
西北“水三线”生态经济体系与调控模式研究
6
作者 党小虎 邓铭江 +5 位作者 李鹏 曹小曙 隋博洋 时鹏 张甜 艾泽民 《干旱区地理》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8期1355-1365,共11页
在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以及新时代推进西部大开发形成新格局的战略背景下,地跨黄河流域和内流河流域的西北“水三线”,如何顺应生态本底、资源禀赋和经济社会发展水平,落实2个重大战略,因地制宜构建区域特色的生态经济体系框... 在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以及新时代推进西部大开发形成新格局的战略背景下,地跨黄河流域和内流河流域的西北“水三线”,如何顺应生态本底、资源禀赋和经济社会发展水平,落实2个重大战略,因地制宜构建区域特色的生态经济体系框架及协调发展模式,是当前亟待解决的重大问题。基于已有的生态经济理论成果,遵循“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发展理念和“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系统理念,构建西北“水三线”生态经济体系概念框架,识别体系子系统之间的相互作用关系与作用路径,基于核心理论和基础评价,提出适应西北“水三线”生态经济系的四大发展模式和四大生态经济枢纽区建设,进行生态农业建设布局与农业发展模式总结,明确生态经济枢纽区的城乡统筹发展基本路径。研究认为西北“水三线”生态经济体系概念框架可为建设西北内陆型生态经济枢纽区及其核心模式、实现区域生态-经济协调发展提供关键理论支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西北“水三线” 生态经济体系 调控模式 区域生态-经济协调发展
下载PDF
东北地区打造对外开放新前沿的重要意义与主要举措
7
作者 崔岩 钟雪 梁友君 《日本研究》 2023年第2期1-8,共8页
我们要深入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在新的高度上认识东北地区打造对外开放新前沿的重要意义,制定有效的对策推进相关工作。首先,党的二十大报告全面阐述了中国式现代化的理论内涵和实践方向,提出积极构建双循环的新发展格局,为东北地... 我们要深入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在新的高度上认识东北地区打造对外开放新前沿的重要意义,制定有效的对策推进相关工作。首先,党的二十大报告全面阐述了中国式现代化的理论内涵和实践方向,提出积极构建双循环的新发展格局,为东北地区打造对外开放新前沿指明了方向。其次,要充分认识在构建新发展格局背景下东北打造对外开放新前沿的意义。东北振兴关系到自主发展和国家安全;打造对外开放新前沿是以高水平对外开放为核心;助力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模式。再次,在基本方向与具体举措方面,一是深化东北与东北亚主要国家的经济合作,推进新时期的“深耕日韩”和强化对俄合作;二是更加深度参与合作共建“一带一路”,实现东北地区全方位对外开放;三是借力RCEP等区域合作和国内的自贸试验区等机制,推动制度性开放和创新发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新发展格局 东北振兴 中国式现代化 东北亚区域合作
下载PDF
新形势下中国边疆经济开放发展:机遇、挑战与策略
8
作者 李光辉 石福才 《广西经济》 2023年第4期1-7,共7页
在“双循环”新发展格局加快构建的大背景下,边疆地区作为“一带一路”倡议的前沿,将迎来新的产业空间、市场潜能、发展契机,同时也会由于地缘政治环境复杂多变、区域经济日趋激烈、全球经贸规则重塑等因素影响而面临不少风险挑战。需... 在“双循环”新发展格局加快构建的大背景下,边疆地区作为“一带一路”倡议的前沿,将迎来新的产业空间、市场潜能、发展契机,同时也会由于地缘政治环境复杂多变、区域经济日趋激烈、全球经贸规则重塑等因素影响而面临不少风险挑战。需要进一步深化对边疆地区开发开放的认识,在贯彻新发展理念、深度融入新发展格局、加强基础设施互联互通、加快平台制度创新、发展边疆特色优势产业、深化与周边国家合作等方面加大力度,加快推动边疆经济高质量发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新形势 边疆经济 开放发展 新发展格局
下载PDF
新发展格局下广东引领泛珠三角区域经济发展与要素流通研究
9
作者 杨韵 《价值工程》 2023年第22期81-83,共3页
在构建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的过程中,推动要素自由流动是核心,加强区域经济合作则是重要的切入点。广东作为泛珠三角中经济最强的省份,不仅是要素聚集中心,也是经济动力的源泉,在泛珠三角区域发挥... 在构建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的过程中,推动要素自由流动是核心,加强区域经济合作则是重要的切入点。广东作为泛珠三角中经济最强的省份,不仅是要素聚集中心,也是经济动力的源泉,在泛珠三角区域发挥增长极的作用。从生产要素和产业结构两个视角进行实证分析,研究表明广东省对泛珠三角区域的经济辐射带动机制应通过自然资源、劳动力、资本、技术等要素的集聚和配置,同时发挥其在制造业、批发零售业和金融业的区位优势,推进产业转移并优化产业链结构,在泛珠三角区域形成完整的产业链、技术扩散链和市场分工链。研究提出“政府推动,市场主导”引导促进生产要素的区域流动,发展壮大实体经济规模增强要素聚集配置功能,加强区域通道体系建设增强集聚扩散效应的四点政策建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新发展格局 广东省 泛珠三角区域 区域协同 要素流动
下载PDF
区域协调发展背景下阜阳城市圈协同发展评价研究
10
作者 张泉 李笑盈 聂慧娟 《住宅产业》 2023年第11期17-21,共5页
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要促进区域协调发展,深入实施区域协调发展战略。在此背景下,阜阳城市圈进入了新发展阶段。本文从经济发展、基础设施与公共服务三方面构建阜阳城市圈协同发展评价体系,再对2019-2021年阜阳城市圈10个县市的分项指... 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要促进区域协调发展,深入实施区域协调发展战略。在此背景下,阜阳城市圈进入了新发展阶段。本文从经济发展、基础设施与公共服务三方面构建阜阳城市圈协同发展评价体系,再对2019-2021年阜阳城市圈10个县市的分项指标、整体协同度和引力值进行测算,分析阜阳城市圈的协同发展水平。从加强政府合作交流、统筹区域产业布局、促进交通互联互通三方面提出阜阳城市圈协同发展对策,为推动其高质量发展,构建一流发展新格局提供助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区域协调 新发展格局 高质量发展 协同发展水平 阜阳城市圈
下载PDF
美国研究型大学引领区域协同创新的实践与范式转型 被引量:6
11
作者 苟鸣瀚 刘宝存 《重庆高教研究》 北大核心 2023年第3期26-39,共14页
研究型大学是区域协同创新的逻辑起点与核心动力。美国北卡罗来纳州充分发挥杜克大学、北卡罗来纳州州立大学以及北卡罗来纳大学教堂山分校的创新引领作用,从传统农业经济成功转型为高新技术产业密集的现代型知识经济。基于五螺旋模型,... 研究型大学是区域协同创新的逻辑起点与核心动力。美国北卡罗来纳州充分发挥杜克大学、北卡罗来纳州州立大学以及北卡罗来纳大学教堂山分校的创新引领作用,从传统农业经济成功转型为高新技术产业密集的现代型知识经济。基于五螺旋模型,对北卡罗来纳州研究型大学引领区域协同创新的实践与范式进行探究,发现在高等教育系统的内部互动中,研究型大学通过促进创新创业人才培养、提升科研自主创新能力、强化创新模块组织管理、拓展创新合作关系网络等举措,为知识生产的结构转换与功能升级注入动力。在与外部系统的交流互动中,研究型大学与企业、政府部门等创新主体形成边界开放、高效稳定、健康和谐的协同创新网络。具体措施包括:第一,紧密贴合企业的人才需求与技术需求,积极建立资源共享、优势互补的校企合作平台;第二,积极研发环境友好型新技术,持续推动绿色校园建设与生态治理,助推低碳经济发展;第三,鼓励实践取向的科研和教学,引导社会民众参与公共事务决策,创建有利于学习、研究和创造的包容性文化氛围;第四,以区域战略创新的重大需求为导向,绘制学校发展蓝图,发挥资政议政的智库功能,为政府部门的创新决策提供智力支撑。在研究型大学的引领下,北卡罗来纳州实现了区域协同创新的范式转型,具体表现为创新形式由封闭转向开放、创新路径由线性转向循环、创新方式由个体转向跨界、创新导向由技术理性转向价值理性。我国研究型大学在促进区域协同创新的实践过程中存在内生动力不充足、交流联动不协调、对社会人文环境和自然生态关注度不够等问题,对此,应积极吸收国际成功经验,结合本土实际,探索适切、有效的协同创新模式,推动研究型大学成为引领区域和国家创新发展的关键角色。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研究型大学 五螺旋 区域协同创新 创新范式
下载PDF
数字金融发展与区域创新绩效差距 被引量:3
12
作者 万佳彧 周勤 武小菲 《经济经纬》 北大核心 2023年第2期150-160,共11页
伴随科技与金融市场的深度融合,数字金融对区域创新差距产生了巨大影响。利用2011—2018年中国278个城市样本,基于关系数据分析范式,采用二次指派程序,从全样本、分时期、分年度、分地区四个层面和数字金融覆盖广度、使用深度、数字化... 伴随科技与金融市场的深度融合,数字金融对区域创新差距产生了巨大影响。利用2011—2018年中国278个城市样本,基于关系数据分析范式,采用二次指派程序,从全样本、分时期、分年度、分地区四个层面和数字金融覆盖广度、使用深度、数字化程度三个维度对数字金融发展与地区间创新的关系进行了考察。结果显示:数字金融的平衡发展有利于缩小我国地区间创新绩效差距,且作用逐年提升;覆盖广度比使用深度的贡献度大,数字化程度则不显著。从地区异质性视角看,数字金融缩小地区间创新差距的作用只在中、东部地区显著,且覆盖广度与使用深度的影响存在差异。我国现阶段应重视并充分发挥数字金融的潜力,缩小区域间创新水平差距,更好地实现包容性发展的政策目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数字金融发展 覆盖广度 使用深度 数字化程度 地区创新差距 二次指派程序
下载PDF
双循环与经济增加值解构:基于价值链的视角
13
作者 李跟强 潘文卿 《经济理论与经济管理》 北大核心 2023年第11期85-98,共14页
本文从价值链的视角,构建双循环增加值构成模型和嵌入双循环框架的经济增加值(GDP)核算模型,并利用OECD-AMNE数据库实证考察2005—2016年中国双循环的增加值构成、内外互动特征及其对中国GDP的贡献。研究发现:(1)中国经济内循环的规模... 本文从价值链的视角,构建双循环增加值构成模型和嵌入双循环框架的经济增加值(GDP)核算模型,并利用OECD-AMNE数据库实证考察2005—2016年中国双循环的增加值构成、内外互动特征及其对中国GDP的贡献。研究发现:(1)中国经济内循环的规模高于外循环,内资企业是双循环中占比最大的市场主体,但外循环在引致增加值的能力上优于内循环;(2)中国内循环蕴含的国外增加值主要来自东亚等地区,而由中国创造的国内增加值经由外循环主要流向北美等地区,表现出中国内外循环在增加值来源和去向上的区域非对称性;(3)内循环贡献了七成以上的中国GDP,且内资企业贡献的GDP明显高于外资企业;(4)中国内外循环蕴含的国内增加值占比、内循环对本国GDP的贡献程度、经由外循环对世界GDP的贡献程度均稍逊于美国,但均在2005—2016年呈现积极的上升态势。中国应进一步发挥内需潜力和扩大对外开放,利用内外资企业的比较优势,加快构建新发展格局,助力实现中国经济的行稳致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新发展格局 价值链 增加值解构 GDP 区域互动
下载PDF
文化产业研究现状、特点和趋势——《文化创意产业》(2018-2021)选载论文分析 被引量:2
14
作者 闫烁 祁述裕 《山东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23年第3期61-72,共12页
从中国人民大学复印报刊资料《文化创意产业》(2018—2021)选载论文看,2018—2021年,我国文化产业学术研究呈现出研究主题多元、研究行业细化、来源期刊集中、作者单位相对稳定等特点。从研究内容来看,数字文化产业及新业态研究、区域... 从中国人民大学复印报刊资料《文化创意产业》(2018—2021)选载论文看,2018—2021年,我国文化产业学术研究呈现出研究主题多元、研究行业细化、来源期刊集中、作者单位相对稳定等特点。从研究内容来看,数字文化产业及新业态研究、区域文化产业及空间布局研究、文化产业政策与管理研究、现代文化产业体系和市场体系研究、文化产业研究理念与范式等构成了近四年文化产业研究的主要内容。各类研究方法和理论工具的使用,使文化产业研究内容更加广泛、研究视角更为多样。总的来看,文化产业研究与实践的联系愈发紧密,研究内容趋于精细化,跨学科研究更为频繁。未来文化产业研究应着眼文化产业高质量发展进一步拓宽视野,实现文化产业研究均衡发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数字文化产业 区域文化产业 文化产业政策 现代文化产业体系 文化产业研究范式
下载PDF
把握现代职教体系特征探索“双高”院校建设路径 被引量:1
15
作者 刘栋 曾友山 +2 位作者 罗节睿 葛萍 曹玉娜 《芜湖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23年第4期7-11,16,共6页
进入新时代以来,党和国家高度重视中国特色现代职业教育体系的建构。“双高”院校应在准确把握中国现代职业教育体系“中国特色”“现代性”特征的基础上,积极发挥引领作用,在坚持党的全面领导和社会主义办学方向、构建市域产教联合体... 进入新时代以来,党和国家高度重视中国特色现代职业教育体系的建构。“双高”院校应在准确把握中国现代职业教育体系“中国特色”“现代性”特征的基础上,积极发挥引领作用,在坚持党的全面领导和社会主义办学方向、构建市域产教联合体和行业产教融合共同体、建立专业动态调整机制、开辟多元灵活办学格局等方面着重发力,推进职业教育内涵式高质量发展,更好地服务国家战略,为国家建设和区域经济发展提供坚实的人才保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现代职教体系 中国特色 现代性 双高建设 高质量发展 区域产教联合体 行业产教融合共同体 专业动态调整机制 多元办学格局
下载PDF
区域国别视野下的日本文学研究
16
作者 邱雅芬 《北方工业大学学报》 2023年第4期18-25,共8页
当今世界正经历着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中国的学术生态也正发生着深刻的变化,区域国别研究的倡导即其重要表征之一,它将助力中国更深入地认识世界、走向世界,进而更好地建构人类命运共同体。借鉴这种立足本土、胸怀世界的学术范式可以有效... 当今世界正经历着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中国的学术生态也正发生着深刻的变化,区域国别研究的倡导即其重要表征之一,它将助力中国更深入地认识世界、走向世界,进而更好地建构人类命运共同体。借鉴这种立足本土、胸怀世界的学术范式可以有效地打通文学的内部与外部世界,研究者可以获得更为宏阔的胸怀和视角,亦可以为中国日本文学研究注入新的活力。拙论尝试从区域国别研究对日本文学研究的促进作用这一视角探讨区域国别视野下的日本文学研究问题,以深化对相关问题的认知。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区域国别研究 日本文学研究 融通互鉴 研究范式
下载PDF
区域性当代建筑理论研究的特征及其研究范式
17
作者 杨思然 《城市建筑》 2023年第20期138-141,164,共5页
以行政区划为单位的区域性当代建筑理论研究,对以国家为尺度的当代建筑理论体系的建立具有基础性支持的意义,同时它还具备作为独立体系研究的价值。这项研究目前在建筑领域还未展开。对此,研究论证了当代建筑活动与行政区划的密切关联,... 以行政区划为单位的区域性当代建筑理论研究,对以国家为尺度的当代建筑理论体系的建立具有基础性支持的意义,同时它还具备作为独立体系研究的价值。这项研究目前在建筑领域还未展开。对此,研究论证了当代建筑活动与行政区划的密切关联,确定了以行政区划为单元的当代建筑理论研究的可行性与必要性,阐述了以微观史学的研究叙事路径为主要代表的区域性当代建筑理论研究的特征,确立了以文字文本、建筑作品、建筑观念为研究对象,遵循微观史学的研究叙事路径及计量方法原则的研究范式,为系统勾勒陕西当代建筑理论研究的整体面貌奠定了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当代建筑理论 研究范式 区域性 行政区划
下载PDF
中国西北干旱区生态区划 被引量:41
18
作者 倪健 郭柯 +1 位作者 刘海江 张新时 《植物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2期175-184,共10页
从国内外生态区划、生态土地分类和生态 生产范式的研究和发展入手,从生态利用的角度出发,在西北干旱区生态区域分异规律的基础上,结合当地的社会经济发展特点,全面完成了西北干旱区的生态区划方案。本着既尊重自然规律又符合可持续发... 从国内外生态区划、生态土地分类和生态 生产范式的研究和发展入手,从生态利用的角度出发,在西北干旱区生态区域分异规律的基础上,结合当地的社会经济发展特点,全面完成了西北干旱区的生态区划方案。本着既尊重自然规律又符合可持续发展的生态 生产范式的原则,在西北干旱区的生态区划过程中,主要考虑以下几个方面:气候与巨地形系统、地貌与基质、植被与土壤以及土地利用与产业发展方向;区划方法是以经验判别和地理信息系统(GIS)相结合进行的,过去发表的多种尺度的图件和区划方案均作为分区过程的辅助材料和新区划方案的校正材料;根据气候、巨地形系统、地貌、基质、植被、土壤以及土地利用和产业发展方向等特征,该生态区划的 3级分区指标如下:一级分区,主要依据气候和巨地形系统,并充分考虑该高级分区在生态环境建设和产业结构调整中的作用;二级分区,主要根据次级地形和地貌系统以及大尺度植被类型;三级分区,主要依据基质和土壤的差异所造成的局域植被类型的差异,以及其生态 生产范式和将来的发展方向。根据以上区划的原则和指标体系,西北干旱区的生态区划采用 3级区划制:生态域(Ecodomain)、生态区(Ecoregion)、生态小区(Ecodistrict),最后将西北干旱区划分为 3个生态域、2 3个生态区和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西北干旱区 生态区划 生态-生产范式 可持续发展 生态域 生态区 生态小区
下载PDF
论综合灾害风险防范模式——寻求全球变化影响的适应性对策 被引量:29
19
作者 史培军 邵利铎 +1 位作者 赵智国 黄庆旭 《地学前缘》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6期43-53,共11页
在评述国际上近年开展综合灾害风险研究进展的基础上,总结了笔者对综合灾害研究的一些想法与开展综合灾害风险防范的实践,提出了建立综合灾害风险防范模式,即发展区域灾害系统的理论;综合灾害脆弱性、恢复性与适应性,全面理解灾害风险... 在评述国际上近年开展综合灾害风险研究进展的基础上,总结了笔者对综合灾害研究的一些想法与开展综合灾害风险防范的实践,提出了建立综合灾害风险防范模式,即发展区域灾害系统的理论;综合灾害脆弱性、恢复性与适应性,全面理解灾害风险的形成机制;整合政府、企业与社会减灾资源,系统集成区域减灾范式;建立巨灾风险转移机制,实现减灾由区域防范到全球防范的综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区域灾害系统 综合灾害风险 区域减灾范式 巨灾风险转移
下载PDF
青藏高原生态资产地域划分中的SOFM网络技术 被引量:27
20
作者 李双成 郑度 张镱锂 《自然资源学报》 CSSCI CSCD 北大核心 2002年第6期750-756,共7页
针对目前地域划分中存在的问题,论文尝试以人工神经网络技术作为区划工作的理论支撑,构建了自组织特征映射SOFM网络,以青藏高原环境与生态系统资产作为待分客体,探索了新技术和方法在生态资产地域划分中的应用。结果表明,对于自然... 针对目前地域划分中存在的问题,论文尝试以人工神经网络技术作为区划工作的理论支撑,构建了自组织特征映射SOFM网络,以青藏高原环境与生态系统资产作为待分客体,探索了新技术和方法在生态资产地域划分中的应用。结果表明,对于自然界中广泛存在的非线性问题,SOFM网络具有比聚类分析等线性分类器更强的适应性。应用SOFM网络在对待分客体生态资产进行类型划分的基础上,使用策略性循环尺度转换(SCS)范式对其进行了区域转换,最终完成了青藏高原范围内生态资产的地域划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态资产 地域划分 人工神经网络 SOFM网络 SCS范式 青藏高原 生态学 地理学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7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