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44篇文章
< 1 2 13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Marxism and Leftist Populism in Southern Europe To-day
1
作者 Jacques Bidet 《学术界》 CSSCI 北大核心 2019年第1期185-189,共5页
Thanks to globalization and the emergence of the digital,capitalism progressively arrives to the stage of neoliberal financial hegemony. Therefore,in Europe today,Marxism remains powerful only in the form of leftist p... Thanks to globalization and the emergence of the digital,capitalism progressively arrives to the stage of neoliberal financial hegemony. Therefore,in Europe today,Marxism remains powerful only in the form of leftist populism among the"radical left",as social-democrats and socialists have been largely absorbed by the right. However,because the struggle for hegemony is not only a binary relationship but also a triangular relationship,the only conceivable emancipation strategy is the old Marxist one,which is both dual,popular class against ruling class,and triangular,between three social forces (plus the competent). In this way,the popular class can access itself competence-power by associating with the competent and putting them under its own hegemony. 展开更多
关键词 LEFTIST POPULISM marxism neolibralism TRIANGULAR relationship the COMPETENT
下载PDF
“现代人类中心主义”范式下人与自然关系的新解读——以“人类中心主义的生态学马克思主义”为线索
2
作者 刘晓艺 《哈尔滨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24年第2期124-132,共9页
人与自然的关系问题是贯穿生态学马克思主义流派的显性问题,其中作为主体的人如何看待和理解自然是“人类中心主义的生态学马克思主义”的核心论题。“人类中心主义的生态学马克思主义”用“现代人类中心主义”的思维范式重新解读人与... 人与自然的关系问题是贯穿生态学马克思主义流派的显性问题,其中作为主体的人如何看待和理解自然是“人类中心主义的生态学马克思主义”的核心论题。“人类中心主义的生态学马克思主义”用“现代人类中心主义”的思维范式重新解读人与自然的关系,具体表现为,历史唯物主义视野彰显人与自然的本真样态;资本主义制度悖谬造成人与自然的关系异化;人类中心主义特质指证人与自然的最终走向。不可否认的是,“人类中心主义的生态学马克思主义”由于自身的局限性,存在着不可避免的缺陷,难以有效应对当前的生态危机。人与自然生命共同体回应了时代问题,超越了生态学马克思主义的“现代人类中心主义”的理论缺陷,构建了人与自然的和谐关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人与自然关系 “人类中心主义的生态学马克思主义” 生态学马克思主义 人与自然生命共同体
下载PDF
问题意识视域中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的重要关系论析
3
作者 陈珊怡 《齐齐哈尔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24年第5期47-51,56,共6页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是马克思主义理论在整体结构和具体内容方面满足党的建设、国家发展、社会进步和理论创新的过程。拓展和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必须以马克思主义世界观和方法论为指导,坚持问题意识,在回答马克思主义中国化...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是马克思主义理论在整体结构和具体内容方面满足党的建设、国家发展、社会进步和理论创新的过程。拓展和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必须以马克思主义世界观和方法论为指导,坚持问题意识,在回答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的发生之问中协调好理论和实践的关系,在回答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的本质之问中把握好守正和创新的关系,在回答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的价值之问中处理好民族和世界的关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问题意识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 关系
下载PDF
儒家与马克思主义对于群己关系的洞见及其融通
4
作者 简智荣 《宁夏党校学报》 2024年第2期51-59,共9页
现代社会的个体化趋势给社会团结带来重大挑战,如何实现群己关系和谐统一是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必须处理好的课题。儒家对群己关系的洞见基于原发性社会关系,扎根民众日常生活,日用而不觉;马克思主义对于群己关系的洞见立足历史唯物主义世... 现代社会的个体化趋势给社会团结带来重大挑战,如何实现群己关系和谐统一是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必须处理好的课题。儒家对群己关系的洞见基于原发性社会关系,扎根民众日常生活,日用而不觉;马克思主义对于群己关系的洞见立足历史唯物主义世界观和方法论,科学揭示了群己关系的发展规律和个体的解放路径。二者对群己关系的洞见在追求个体健全、捍卫群体价值、实现群己统一方面存在相近的理论旨趣,能够在功用发挥、存在形式、理论层次上互补融通,为实现现代社会的有机团结提供理论指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群己关系 马克思主义 儒家
下载PDF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两个结合”的内在关系、深化原则及重大贡献
5
作者 曾永恒 《哈尔滨学院学报》 2024年第3期14-18,共5页
“两个结合”科学总结了中国共产党百余年来的历史经验和发展成就,推动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创新发展。“两个结合”具体体现了理论与实践、历史与现实的辩证关系,既互相依存、互相联系,又互相区别、相得益彰,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持续发... “两个结合”科学总结了中国共产党百余年来的历史经验和发展成就,推动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创新发展。“两个结合”具体体现了理论与实践、历史与现实的辩证关系,既互相依存、互相联系,又互相区别、相得益彰,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持续发展的根本遵循。进一步深化“两个结合”需要坚定不移反对教条主义、反对庸俗结合论、反对文化复古主义。新时代持续深化“两个结合”能够拓展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广度和深度,重构中华文化的主体性,彰显中国共产党胸怀天下的情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 两个结合 内在关系 深化原则 重大贡献
下载PDF
全面抗战时期璧山县国民教育的政教关系研究(1940—1945)
6
作者 于诗琦 《宜春学院学报》 2024年第2期52-59,共8页
抗战大后方的璧山县在“新县制”推行的背景下,开始实施“政教合一”的国民教育体制。研究表明,“裁局设科”后的璧山县域国民教育行政体系,虽秉持新县制“政教合一”的制度设计,使得县域国民教育管理呈现垂直化的趋势,导致基层教育主... 抗战大后方的璧山县在“新县制”推行的背景下,开始实施“政教合一”的国民教育体制。研究表明,“裁局设科”后的璧山县域国民教育行政体系,虽秉持新县制“政教合一”的制度设计,使得县域国民教育管理呈现垂直化的趋势,导致基层教育主管机构的权力缩小;地方社会行政与教育两方围绕国民教育人事的冲突与矛盾,更反映了大后方基础教育政教关系的不稳定性。如何找到政教双方分工合作与相互联系的具体路径,是战时大后方国民教育实施的核心内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抗战大后方 璧山县 国民教育 政教关系
下载PDF
实现“第二个结合”需要把握的若干重要关系 被引量:1
7
作者 杨洪源 《山西高等学校社会科学学报》 2023年第8期1-5,共5页
在新时代新征程上不断推进“第二个结合”,是百年变局加速演进与民族复兴不可逆转相交织的内在要求。找到实现“第二个结合”的正确路径,须诉诸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尤其是对一些重要关系的准确、深刻而全面的把握。准确把握马克思主... 在新时代新征程上不断推进“第二个结合”,是百年变局加速演进与民族复兴不可逆转相交织的内在要求。找到实现“第二个结合”的正确路径,须诉诸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尤其是对一些重要关系的准确、深刻而全面的把握。准确把握马克思主义的魂脉地位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根脉地位,深刻理解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中华文明、人类文明新形态的辩证关系,是推动实现“第二个结合”的重要前提。不断推进“第二个结合”是文化传承发展的重大理论和现实问题,这意味着要深刻把握守正与创新、规律与目的的辩证关系:既要在遵循文化传承发展内在规律的同时,充分发挥文化主体自身的选择性与目的性;又要以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守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之“正”,有力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第二个结合”与新时代新的文化使命彼此相连、密不可分,决定了要按照文明发展的本质要求和依循世界文明史的重要规律,全面把握自主与外鉴、中国与世界的关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马克思主义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结合 方法论 重要关系
下载PDF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的时代内涵和实践逻辑 被引量:1
8
作者 余卫国 《中原文化研究》 2023年第4期5-12,共8页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即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是马克思主义的思想精髓和活的灵魂。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根”和“魂”,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提供了丰厚的文化滋养。如果说从新的实践需要出发,在深入挖掘中华优秀传...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即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是马克思主义的思想精髓和活的灵魂。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根”和“魂”,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提供了丰厚的文化滋养。如果说从新的实践需要出发,在深入挖掘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思想精华、道德精髓和核心价值观念的基础上,努力构建符合中国具体实际,能够解决中国的问题、提出解决人类问题的中国方案的中国人的世界观和方法论,直接构成了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的时代内涵的话,那么,从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的动力机制和实践要求出发,切实加强党的全面领导,坚持实践基础上的问题导向和理论创新,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则无疑直接构成了二者结合的路径选择和实践逻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辩证关系 时代内涵 实践逻辑
下载PDF
金元全真教政治认同的历史考察
9
作者 宋学立 《四川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23年第2期71-81,192,193,共13页
政治认同问题是政教关系的重要一面。全真教政治认同的构建是在金元王朝政教生态语境中循序展开的,呈现出理论性(遵国法、尚王道的论说)与实践性(以教辅政的政治支持行为)、动态性与时代性相统一的特征。根据表现形式的不同,全真教政治... 政治认同问题是政教关系的重要一面。全真教政治认同的构建是在金元王朝政教生态语境中循序展开的,呈现出理论性(遵国法、尚王道的论说)与实践性(以教辅政的政治支持行为)、动态性与时代性相统一的特征。根据表现形式的不同,全真教政治认同的构建过程可以分为四个阶段,即敬而远之、古朴清修(1159—1183),尊王讲道、赢得信任(1184—1219),以汉接蒙、体道辅政(1220—1256),主动臣服、依附发展(1256—1368)。特别是大蒙古国时期,全真教变被动臣服为主动构建,推动了农耕文化与游牧文化有机结合的元代统一多民族国家政制建设。全真教政治认同的构建是长期以来中国大一统历史语境下佛道佐国扶命、崇尚王道传统的赓续。在金元少数民族政治语境下,全真教成为以忠孝思想为核心的中国传统政治文化基因的重要传承者。全真教的政治认同与金元统治者对它的认可是一个有机互动的过程。以“王律”统合“道律”是全真教成功发迹并取得长足发展的重要政治保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全真教 政治认同 政教关系
下载PDF
李大钊宗教观探析
10
作者 龙小伟 《唐山师范学院学报》 2023年第1期16-21,共6页
李大钊在近代中国率先运用历史唯物主义观点和方法分析宗教产生和发展的规律,阐述宗教的二重性以及对待宗教的态度。系统梳理李大钊宗教观,有助于人们深刻认识和理解近代以来以李大钊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在反抗西方侵略斗争中形成的马... 李大钊在近代中国率先运用历史唯物主义观点和方法分析宗教产生和发展的规律,阐述宗教的二重性以及对待宗教的态度。系统梳理李大钊宗教观,有助于人们深刻认识和理解近代以来以李大钊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在反抗西方侵略斗争中形成的马克思主义宗教观,展现出中国共产党宗教观生成与发展的历史轨迹,丰富中国共产党宗教观发展史的理论内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李大钊 马克思主义 宗教观
下载PDF
马克思主义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深度结合的三个问题
11
作者 潘昱州 彭荔 《西昌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2023年第4期7-12,共6页
马克思主义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新时代的深度结合,面临二者的关系处理、维度把控、标准把握三个问题。破解马克思主义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关系处理这一基础性问题,需要把稳方向、准确定位、明晰主次、分清先后;破解马克思主义与中华... 马克思主义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新时代的深度结合,面临二者的关系处理、维度把控、标准把握三个问题。破解马克思主义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关系处理这一基础性问题,需要把稳方向、准确定位、明晰主次、分清先后;破解马克思主义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维度把控这一关键性问题,需要找准角度、掌握精度、把握广度;破解马克思主义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结合的标准把握这一核心性问题,需要准确把握这种深度结合对现实问题的解释标准、对文化自信的提升标准、对人民利益的满足标准。只有精准破解这三大问题,才能有效破解新时代二者深度结合的内在阻碍、深层障碍,真正全面实现二者的有机结合和有效结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马克思主义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关系 维度 标准
下载PDF
文化自觉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辩证关系、模式与路径
12
作者 卫晓君 杨慧 《成都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23年第4期18-24,共7页
文化自觉是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的必由之路,是党和人民的历史使命之一,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存在辩证关系。宏观层面明确两者关联:首先,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指明了文化自觉的道路,推进了文化建设;其次,文化自觉作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实... 文化自觉是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的必由之路,是党和人民的历史使命之一,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存在辩证关系。宏观层面明确两者关联:首先,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指明了文化自觉的道路,推进了文化建设;其次,文化自觉作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实践,应当贯彻系统观念。中观层面界定运行模式:首先,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是文化自觉的方法论,是马克思主义作为我国指导思想的应然要求;其次,文化自觉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初级阶段的表现之一;再次,文化自觉应当汲取民族精华,实现本土化;最后,文化自觉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这一时代使命的当下命题之一。微观层面进行具体构建:首先,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应当将文化自觉作为实现路径,这是基本立场;其次,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应将文化自觉作为论证资源,展开本土叙事;再次,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应将文化自觉作为应用场景,推动实践落地;最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应将文化自觉作为大国方案,参与全球对话。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文化自觉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 辩证关系 民族精华
下载PDF
“四史”教育融入“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课的意义和路径研究
13
作者 陆鹏飞 孙芳 《当代教研论丛》 2023年第9期22-26,共5页
大学生思想政治理论课是“四史”教育发挥育人作用的主渠道,将“四史”教育融入“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课教学是实现思政课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必然要求,是助推这一课程教学改革创新的重要动力,是助力青年学生树立正确历史观的现实需要... 大学生思想政治理论课是“四史”教育发挥育人作用的主渠道,将“四史”教育融入“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课教学是实现思政课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必然要求,是助推这一课程教学改革创新的重要动力,是助力青年学生树立正确历史观的现实需要。“四史”教育与“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课在指导思想、教学目标和教学内容方面具有内在统一性,因此,要将“四史”教育有效融入“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课教学,就要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不断提升教师的学习能力和业务素质;发挥学生主体作用,激发学生主动学习“四史”的兴趣;探索“四史”教育有效融入该课程的教学内容,并选取有效融入的教学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四史”教育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课 意义 逻辑关系 实践路径
下载PDF
佛教中国化与三教关系论衡 被引量:8
14
作者 洪修平 韩凤鸣 《华东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3年第2期14-21,150,共8页
三教关系问题是中国哲学史上的重大问题,当把这个问题纳入佛教中国化的历史进程中进行考量时,许多重大思想问题都可以得到恰当、合理的解释。从佛教初传依附中国本土文化的适应性发展史开始追踪,及至佛教壮大及其与儒道产生交锋碰撞,再... 三教关系问题是中国哲学史上的重大问题,当把这个问题纳入佛教中国化的历史进程中进行考量时,许多重大思想问题都可以得到恰当、合理的解释。从佛教初传依附中国本土文化的适应性发展史开始追踪,及至佛教壮大及其与儒道产生交锋碰撞,再到三教逐渐沟通融合,最后是中国化佛教人文特色的形成,其中全面展现了佛教中国化及三教关系丰富的问题史。此外,通过对佛教中国化进程中的三教关系辨析还可以尝试性提出一些新观点,并为中国佛学乃至中国哲学史研究提供一些方法论启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佛教中国化 三教关系 人文特色
下载PDF
论宗教与民族 被引量:28
15
作者 龚学增 《中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02年第2期25-31,共7页
宗教与民族的关系问题 ,无论是对宗教 ,还是对民族 ,都是十分重要的问题。古今中外历史表明 ,世界上没有一个民族没有过自己的宗教。一定民族的社会生活蕴育、产生了该民族的宗教。宗教产生以后 ,又在各民族的发展中逐步壮大 ,并对各民... 宗教与民族的关系问题 ,无论是对宗教 ,还是对民族 ,都是十分重要的问题。古今中外历史表明 ,世界上没有一个民族没有过自己的宗教。一定民族的社会生活蕴育、产生了该民族的宗教。宗教产生以后 ,又在各民族的发展中逐步壮大 ,并对各民族的经济社会发展及精神生活产生着久远而深刻的影响。可以说 ,任何一种宗教都有不同程度的民族性 ,任何一个民族也都有不同程度的宗教性。在当今世界 ,宗教问题与民族问题的关系依然错综复杂 ,不仅继续影响着人们的精神生活 ,而且影响着世界政治 ,令世人关注。因此 ,研究宗教与民族的关系问题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民族 宗教 关系
下载PDF
马克思主义科学与人文辩证关系观 被引量:7
16
作者 黄瑞雄 韦文荣 《广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05年第4期1-6,共6页
马克思恩格斯认识到科学技术是生产力,是最高意义的革命力量,同时也看到了其负面作用。因此,他们从科学与人文辩证关系上提出“自然科学是关于人的科学”的观点。毛泽东着重强调科技的社会正面功能,指出自然科学是人们争取自由的一种有... 马克思恩格斯认识到科学技术是生产力,是最高意义的革命力量,同时也看到了其负面作用。因此,他们从科学与人文辩证关系上提出“自然科学是关于人的科学”的观点。毛泽东着重强调科技的社会正面功能,指出自然科学是人们争取自由的一种有力武器。邓小平提出“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并提出要使科学与教育、社会科学与自然科学协调发展等观点。江泽民指出“科学技术是先进生产力的集中体现和主要标志。”并提出建构世界科技伦理体系的主张及哲学社会科学与自然科学“四个同等重要”思想。胡锦涛提出包含科学与人文协调发展含义的“科学发展观”及“建构和谐社会”主张。中国马克思主义者继承并进一步发展了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科学与人文辩证关系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马克思主义 科学 人文 关系
下载PDF
洪堡的宗教思想与高等教育自由原则——基于《论国家的作用》第六部分的审思 被引量:4
17
作者 孙卫华 许庆豫 《现代大学教育》 CSSCI 北大核心 2016年第1期28-36,112-113,共9页
在《论国家的作用》第六部分中,洪堡以一种严肃、复杂与完整的方式探寻了宗教的功能、局限以及宗教与国家的关系。基于洪堡的宗教思想,高等教育自由原则所体现的"学与教的自由"不应是漫无目的与言之无物的教育,而应有所侧重,... 在《论国家的作用》第六部分中,洪堡以一种严肃、复杂与完整的方式探寻了宗教的功能、局限以及宗教与国家的关系。基于洪堡的宗教思想,高等教育自由原则所体现的"学与教的自由"不应是漫无目的与言之无物的教育,而应有所侧重,并讲求方法;高等教育自由原则的实现状态应当体现出高等教育理念与实践发展的多样化,高等教育自由原则的实现路径应当包括避免国家的不当干预;高等教育自由原则与大学科学研究职能之间不应彼此独立、相互分离,而应是相互联系与有机统一的整体,同时,实践大学的科学研究职能需要遵循多方面的要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论国家的作用》 宗教的意义 宗教的局限 宗教与国家的关系 高等教育自由
下载PDF
建立新型城乡关系 走新型城镇化道路——新马克思主义视野中的中国城镇化 被引量:56
18
作者 武廷海 《城市规划》 CSSCI 北大核心 2013年第11期9-19,共11页
借鉴新马克思主义城镇化理论,将城镇化视为一种空间实践,从空间的使用价值与交换价值、乡村关系与城市关系、空间与资本这三个方面剖析中国城镇化的历史进程,总结经验与规律,揭示问题与矛盾,进而从空间的角度提出中国城镇化的发展方向... 借鉴新马克思主义城镇化理论,将城镇化视为一种空间实践,从空间的使用价值与交换价值、乡村关系与城市关系、空间与资本这三个方面剖析中国城镇化的历史进程,总结经验与规律,揭示问题与矛盾,进而从空间的角度提出中国城镇化的发展方向与空间策略,建议走基于新型城乡关系的新型城镇化道路,在新型城镇化实践中灵活运用并发展马克思主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城镇化 空间生产 城乡关系 新马 克思主义 城市规划
下载PDF
宗教法治的三个基本问题 被引量:7
19
作者 陈林林 《浙江社会科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14年第8期112-119,159+2,共8页
在实现社会主义宗教法治的进程中,必须从宪法和法律层面处理好政教关系、宗教自由和宗教组织这三个基本问题,并针对具体宗教事务树立一种"规则型"的问题处理方式。政教关系是决定宗教事务法治化能走多远的基座,宗教组织的法... 在实现社会主义宗教法治的进程中,必须从宪法和法律层面处理好政教关系、宗教自由和宗教组织这三个基本问题,并针对具体宗教事务树立一种"规则型"的问题处理方式。政教关系是决定宗教事务法治化能走多远的基座,宗教组织的法律地位是政教关系和宗教自由的载体,保障宗教自由则是宗教法治的最终目标。一个国家的宗教事务治理,若有适宜的法律规范可循,并能避免专制和无政府状态这两个极端,就可以趋近或实现法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宗教法治 政教关系 宗教自由 宗教组织
下载PDF
论宗教与科学关系的复杂性 被引量:9
20
作者 刘素民 《武汉大学学报(人文科学版)》 CSSCI 2003年第1期36-41,共6页
宗教与科学是两种重要的文化现象 ,二者分别遵循不同的认识路线。从宗教与科学的相融、磨擦、分离、对话的历史中我们可以看到 ,二者的关系极其复杂 ,复杂的原因也是多方面的。科学不是万能的 ,宗教是人类精神生活的一个不可或缺的向度... 宗教与科学是两种重要的文化现象 ,二者分别遵循不同的认识路线。从宗教与科学的相融、磨擦、分离、对话的历史中我们可以看到 ,二者的关系极其复杂 ,复杂的原因也是多方面的。科学不是万能的 ,宗教是人类精神生活的一个不可或缺的向度。宗教与科学各有其自己的问题域 ,二者是影响人类的两股作用不同的最强大的普遍力量。随着历史的发展 ,二者的关系会呈现新的形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宗教与科学 关系 复杂性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13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