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460篇文章
< 1 2 23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Trust and Structural Response to Natural Disaster: Some Implications to Government Reform
1
作者 Isaias S.Sealza 《Journalism and Mass Communication》 2017年第10期567-573,共7页
The Philippine government is a representative democracy. It has three co-equal branches of government namely the executive, legislative, and judicial, operating on the principle of check and balance. Issues that had ... The Philippine government is a representative democracy. It has three co-equal branches of government namely the executive, legislative, and judicial, operating on the principle of check and balance. Issues that had riddled top officials of government remained unresolved hitherto; and, the local government units had their own lingering issues. The government structure therefore did not seem to have the mechanism to correct itself. This paper argues that responses to, as well as the ensuing conditions of the survivors of natural disasters, are affected by how much trust the incumbents of relevant government structures have of each other and that actors outside of the government hierarchy can offer avenues for reform. Tropical Storm Washi that hit Cagayan de Oro City could be a case in point. It left thousands of people dead or missing, millions of dollars in damages, and thousands of internally displaced persons (IDPs). The local government, tasked by the local government code to handle matters related to social welfare, did not seem to have performed as expected. In an apparent lack of trust, donor agencies preferred to course cash and relief items through conduits others than the local government. While the system remained unable to correct itself, the victims of the disaster continued to suffer. Civil society organizations and non-government organizations were trying to re-establish people’s trust in the system through legal measures, and hope that electoral reforms could be instituted. 展开更多
关键词 civil society organizations government structure natural disaster Iron Law of Oligarchy
下载PDF
新时代我国竞技体育发展中政社关系改革的几点思考 被引量:1
2
作者 辜德宏 王革 田兵兵 《河北体育学院学报》 2024年第1期34-41,共8页
为更好适应新时代社会主要矛盾变化,建构我国竞技体育发展新格局,采用文献资料法和访谈法对我国竞技体育发展中政社关系改革问题进行分析。认为,我国竞技体育发展中强政府、弱社会的发展惯性仍需进一步打破,社会自组织的发展能力有待提... 为更好适应新时代社会主要矛盾变化,建构我国竞技体育发展新格局,采用文献资料法和访谈法对我国竞技体育发展中政社关系改革问题进行分析。认为,我国竞技体育发展中强政府、弱社会的发展惯性仍需进一步打破,社会自组织的发展能力有待提高,政府管理的角色和职能亟需转变。新时代我国竞技体育发展需重视政社关系改革,从强政府、弱社会转变为强政府、大社会发展格局,政府引导社会力量有序发展,并与社会力量合作构建多元治理机制。具体包括:深化“放管服”改革,竞技体育“举国体制”继续做减法;社会力量加强自身建设,在更多领域发挥更大作用;依据经济发展的阶段性特征,有针对性地扶持社会力量成长;根据参与类别,对社会力量发展提供差异化的帮扶;做好市场监管,引导、规范社会力量成长;积极推进政府元治理、行业自治和多元共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竞技体育 社会和市场力量 政社关系 元治理 自治 共治
下载PDF
新时代我国竞技体育发展中社会和市场力量的作用及改革策略
3
作者 辜德宏 田兵兵 曾庆为 《河北体育学院学报》 2024年第6期7-14,共8页
运用文献资料法和逻辑分析法,分析新时代我国竞技体育发展中的社会和市场力量主体类别、各自发挥的作用及改革策略。指出,竞技体育发展中社会和市场主体主要为家庭、学校、民办非企业体育单位、体育企业、枢纽型体育社会组织,呈现出明... 运用文献资料法和逻辑分析法,分析新时代我国竞技体育发展中的社会和市场力量主体类别、各自发挥的作用及改革策略。指出,竞技体育发展中社会和市场主体主要为家庭、学校、民办非企业体育单位、体育企业、枢纽型体育社会组织,呈现出明显的领域分离和作用互补的特征。在竞技体育发展过程中,家庭发挥着启蒙、引导和支持作用,学校发挥着宣传、培养和拓展作用,民办非企业体育单位发挥着初步专项化发展和分类引流作用,体育企业发挥着高度专业化和定向发展作用,枢纽型体育社会组织发挥着桥梁和纽带作用。为此,应充分发挥枢纽型体育社会组织的引领作用,打造多元主体协同推进的自组织动力链条,构建多元主体优势互补的区域发展微循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竞技体育 社会和市场力量 作用 新时代 政社关系
下载PDF
“何以战略”与“以何战略”:中国式现代化进程中的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国家战略
4
作者 胡湛 孙昕 《人口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5期3-16,共14页
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国家战略是以国家格局来凝聚共识、融汇资源以完善老龄社会治理的重大国家实践。它是对世界卫生组织提出的“积极老龄化”框架的创造性发展,二者在概念内涵及外延、行动目标与结构特征上存在差异。积极应对人口老龄... 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国家战略是以国家格局来凝聚共识、融汇资源以完善老龄社会治理的重大国家实践。它是对世界卫生组织提出的“积极老龄化”框架的创造性发展,二者在概念内涵及外延、行动目标与结构特征上存在差异。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上升为国家战略后,中国老龄社会的治理格局和治理思路已实现转变。随着中国式现代化的提出与推进,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国家战略的实施增加了新的遵循,应以中国式现代化为框架重新审视其属性脉络与基础要件,推进人口高质量发展以优化其实施条件,强化国家治理现代化以夯实其实施机制,并有效延展和兑现其发展新动能。当前,应强化人口治理、践行“积极老龄观”、构建治理资源多元化格局以加快优化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国家战略的实施环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国家战略 中国式现代化 人口高质量发展 老龄社会治理 老龄文明
原文传递
党建引领城市社区治理有效性的内在逻辑——基于“政党功能—社会参与”的分析框架 被引量:5
5
作者 许宝君 《西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60-72,共13页
厘清党建引领城市社区治理有效性的内在逻辑是提升社区治理效能的前提。以构建党组织领导的社区治理共同体为目标导向,以政党与社会关系为内在依据,通过建构“政党功能—社会参与”的分析框架可以发现,党建引领城市社区治理的有效性取... 厘清党建引领城市社区治理有效性的内在逻辑是提升社区治理效能的前提。以构建党组织领导的社区治理共同体为目标导向,以政党与社会关系为内在依据,通过建构“政党功能—社会参与”的分析框架可以发现,党建引领城市社区治理的有效性取决于政党功能发挥度和社会力量参与度的高低配置状况。两者交叉形成了“放任型”“管控型”“自治型”和“引领型”四种治理模式,分别折射出了政党与社会无涉、政党整合社会、政党赋权社会、政党引领社会的潜藏逻辑。其中,“引领型”是最有效的模式,因为其能发挥政党功能激活社会参与,形成政党主导下的多元共治。为实现这种模式需要从赋权增能强化政党功能、广泛动员促进社会参与、寓党建于治理提升耦合度三个方面发力。深层次看,党建引领城市社区治理的有效性最终指向的是秩序与活力的平衡,党建引领的核心作用就在于解决这个二元性难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党建引领 社区治理 政党功能 社会参与 党社关系 基层党建 治理效能
下载PDF
社会力量赋能超大城市城中村改造研究:基于空间治理视角
6
作者 王雨 田莉 《规划师》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8期11-17,共7页
从政治社会学的“国家—社会”理论视角出发,解析中国本土语境下的国家—社会相互赋权的研究共识以及空间治理理论中社会力量的崛起。提出新一轮城中村改造亟须突破政府—市场的二元治理困境,发挥村民(村集体)等社会主体的力量,与市场... 从政治社会学的“国家—社会”理论视角出发,解析中国本土语境下的国家—社会相互赋权的研究共识以及空间治理理论中社会力量的崛起。提出新一轮城中村改造亟须突破政府—市场的二元治理困境,发挥村民(村集体)等社会主体的力量,与市场力量相结合,同时政府在规划赋权与资金支持方面对社会自主改造进行赋能,为社会、政府、市场的角色转型探索有效的治理创新路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城中村改造 政府—社会关系 自主改造 空间治理
下载PDF
政社共谋:基层治理创新中的政府行为研究
7
作者 刘天文 《四川行政学院学报》 2024年第2期76-89,104,共15页
“共谋现象”不仅是一种避责策略,还是基层政府的灵活性体现以及基层治理创新的重要源泉。当前一些地方形成的“政社共谋”就是基层政府灵活施政的一种变通策略。基于基层政府购买社会服务的案例考察,对“共谋理论”进行拓展,可提炼出... “共谋现象”不仅是一种避责策略,还是基层政府的灵活性体现以及基层治理创新的重要源泉。当前一些地方形成的“政社共谋”就是基层政府灵活施政的一种变通策略。基于基层政府购买社会服务的案例考察,对“共谋理论”进行拓展,可提炼出“政社共谋”的理论框架,用于分析基层治理创新过程中基层政府与社会组织间进行联合共谋的动因与形成机制。研究发现,体制压力和政绩驱动是“政社共谋”形成的动因,表现为:在体制刚性化的背景下,基层政府希望借助社会组织来创造工作灵活空间;并且社会组织在参与基层治理时更具备创新性,符合基层政府的政绩需求。在“政社共谋”下,基层政府与社会组织间形成双向依赖关系,并通过行政动员、资源俘获、政策庇护等机制来保持长久稳定的共谋关系。“政社共谋”正是基层政府在不改变体制的情况下,进行的创新性机制探索,体现的是积极寻求自主空间和完成任务的逻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基层政府 社会组织 政社关系 治理创新
下载PDF
环境—利益—学习:政社互动的协同演化机制分析——以D社工站与基层政府部门的互动为例
8
作者 郑先令 《社会工作与管理》 2024年第4期20-30,共11页
引入“协同演化”概念,以更加整全的视角看待政社互动中的“双向运动”和“双向优化”,并搭建起“环境—利益—学习”的政社协同演化机制分析框架。文章从认知互构、知识互学、服务重组三个横切面呈现D社工站与镇政府的协同演化过程。... 引入“协同演化”概念,以更加整全的视角看待政社互动中的“双向运动”和“双向优化”,并搭建起“环境—利益—学习”的政社协同演化机制分析框架。文章从认知互构、知识互学、服务重组三个横切面呈现D社工站与镇政府的协同演化过程。政社“双向运动”表现为政府部门对社会组织的行政干预、服务增量和吸纳,以及社会组织展开的“自我保护运动”;“双向优化”表现为社会组织推进专业服务的情境能力和开展“自我保护运动”能力的提升,以及政府部门基层协同治理质量的提升。政社协同演化机制包括环境机制、利益机制和学习机制。环境机制是指国家和地方政府构建的协同治理格局,为政社协同演化提供了良好的制度条件。利益机制是指政社的相悖利益对“双向运动”的牵引,共同利益和共容利益对“双向运动”的牵制,以及共容利益对“双向优化”的牵引。学习机制是指政社双方通过学习行动引起的适应性特征调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协同演化 政社互动 政社关系 双向运动 双向优化
下载PDF
社会工作站建设的研究进展及启示
9
作者 陈瑞 杨佳佳 《黑龙江科学》 2024年第5期86-89,共4页
社会工作站是制度化推进社会工作本土化建设的系统工程。对既有相关研究成果进行梳理后发现,在研究数量上,发文量呈现不断上升的态势。从研究成果类型上看,学术期刊论文和学位论文均有所涉及且占据重要地位。从研究主题来看,主要涉及社... 社会工作站是制度化推进社会工作本土化建设的系统工程。对既有相关研究成果进行梳理后发现,在研究数量上,发文量呈现不断上升的态势。从研究成果类型上看,学术期刊论文和学位论文均有所涉及且占据重要地位。从研究主题来看,主要涉及社会工作站建设的意义与作用、理论与方法、路径与逻辑、政社关系、问题(困境)与经验(对策)、基层社会工作站督导与人才队伍建设等。针对既有研究存在的不足,需从理论与方法的多元化、研究主体的多维性、理论与实务的双向建构、横向与纵向维度等方面开展深入研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社会治理 民生服务 政社关系
下载PDF
多维冲突下反向行政诉讼制度的确立与实现
10
作者 曾梦 《东北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24年第2期84-94,共11页
“官告民”案适用民事诉讼程序审理的现状导致了诉权不平等、举证责任分配不公、制度对行政权的监督意图落空等问题。现行规范的设计诱因、学界关于程序适用类型的争议源头涉及中国历史文化传承——官与民在古代国家政治制度中的关系及... “官告民”案适用民事诉讼程序审理的现状导致了诉权不平等、举证责任分配不公、制度对行政权的监督意图落空等问题。现行规范的设计诱因、学界关于程序适用类型的争议源头涉及中国历史文化传承——官与民在古代国家政治制度中的关系及其在当代法律体系中的话语权问题。通过技术对比发现,此类案件性质与民事诉讼程序互不适配,平权行政行为亦属行政诉讼法的调整范围,从而论证了反向行政诉讼制度的科学性。并提出行政诉讼是“官告民”案服从依法行政方针的具体场景,多样行政诉讼标的理论共同指向与诉权平等等观点。在反向行政诉讼制度确立之后,伴生的重要变化是“官告民”案中的行政机关须依《行政诉讼法》之规定承担更多举证责任,且检察机关可将法院和案件中的一方当事人——行政机关同时纳入监督范围。此外,其要求《行政诉讼法》进行的相应调整,包括立案范围在诉讼主体维度的扩张、跨域管辖制度的进一步推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反向行政诉讼 民事诉讼 官民关系 跨域管辖
下载PDF
马克思市民社会理论的中国社会治理之鉴
11
作者 汪毅刚 《兰州工业学院学报》 2024年第4期114-118,共5页
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是中国式现代化的重要路径。马克思的市民社会理论站在唯物史观的立场上,辩证分析了市民社会与政治国家的关系,指出市民社会的本质来源于资本主义的生产关系,以社会组织为其基本构成要素,将法律视为市民社... 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是中国式现代化的重要路径。马克思的市民社会理论站在唯物史观的立场上,辩证分析了市民社会与政治国家的关系,指出市民社会的本质来源于资本主义的生产关系,以社会组织为其基本构成要素,将法律视为市民社会的制度保障,用超越市民社会的“自由人的联合体”来指认未来共产主义图景。马克思的市民社会理论中蕴含的社会发展及其建设思想的精华和价值原则,对于新时代加强和创新社会治理,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具有重大指导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马克思 市民社会 社会治理
下载PDF
Global Governance: The Rise of Global Civil Society and China
12
作者 Xu Guang-qiu 《Fudan Journal of the Humanities and Social Sciences》 2011年第1期1-21,共21页
A remarkable change of the global system is occurring with the rise of civil society and China. The rise of civil society in the international arena and the role of civil society in global politics have received much ... A remarkable change of the global system is occurring with the rise of civil society and China. The rise of civil society in the international arena and the role of civil society in global politics have received much scholarly attention in recent years. Civil society is playing a role in international development, which has an impact on China in global governance. The vigorous rise of China as a worldwide economic and political player is also a principal theme of present intellectual and political discussions. This paper discusses the rise of civil society in the world and its major contributions, both positive and negative, to world politics, and investigates the implications of the rise of civil society to China in global governance. This study will show that China is engaged actively in international affairs and is promoting good global governance and that China not only plays a constructive role in the international organizations of the United Nations and the World Trade Organization but also plays a part in dealing with some major international challenges. The study argues that the rise of civil society and the rise of China are two important movements in global governance and that these two trends not only serve to increase progressively the effectiveness of the global system, but also will play more important roles in global governance in the future. 展开更多
关键词 global governance civil society China United Nations WTO
原文传递
“两岸大系统”的运行机制与治理逻辑 被引量:2
13
作者 刘国深 郭剑峰 《台湾研究集刊》 CSSCI 2023年第2期19-32,共14页
“两岸大系统”是一套以社会结构功能主义为理论基础、以“系统—结构—功能—角色”为建构逻辑的分析框架,旨在重新检视两岸关系的运行机制与治理逻辑。一方面,“两岸大系统”的结构与功能向经济、政治、社会和文化次级系统不断分化的... “两岸大系统”是一套以社会结构功能主义为理论基础、以“系统—结构—功能—角色”为建构逻辑的分析框架,旨在重新检视两岸关系的运行机制与治理逻辑。一方面,“两岸大系统”的结构与功能向经济、政治、社会和文化次级系统不断分化的过程,也是内地和中国台湾两个子系统边界不断模糊、消弭的融合过程,折射出国家统一的长期性、艰巨性与必然性。另一方面,“两岸大系统”的治理逻辑体现在三个层面:一是治理主体结构因两岸公权力内部的纵向分工与两岸民间社会的融合发展而走向多元化;二是“元治理”范式贯穿于两岸子系统之间的合作行为模式以及“内地子系统”内部的央地行为模式之中;三是渐进式的治理节奏展现出中央对台治理的稳定性、连续性与灵活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社会系统 结构功能 民间社会 央地关系 “元治理”
下载PDF
超越国家与市民社会的分立——黑格尔与马克思两种政治哲学方案比较 被引量:2
14
作者 袁立国 《中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23年第3期165-173,共9页
如何超越现代性政治中市民社会与政治国家的分立,是黑格尔和马克思的共同探讨的主题。黑格尔以警察、同业公会、等级议会作为“中介”调和二者,但这样只是把市民社会的结构性矛盾转移到国家内部,形成国家对市民社会的管制,其本质上是“... 如何超越现代性政治中市民社会与政治国家的分立,是黑格尔和马克思的共同探讨的主题。黑格尔以警察、同业公会、等级议会作为“中介”调和二者,但这样只是把市民社会的结构性矛盾转移到国家内部,形成国家对市民社会的管制,其本质上是“调和”而非“解除”矛盾。马克思则倾向于让矛盾和斗争彻底公开化,通过使作为经济领域的市民社会上升到政治性存在,一举消灭形式国家。从《黑格尔法哲学批判》到《〈黑格尔法哲学批判〉导言》,马克思通过批判黑格尔法哲学,完成了从“市民社会—官僚等级—国家”向“市民社会—无产阶级—社会”三元概念的推论。而随着市民社会和政治国家被“社会”所扬弃,其理论立场从激进民主主义转向了革命共产主义。在当代学术视域中,如果说黑格尔是在自由主义之后首次把国家治理置于现代政治的核心,那么马克思则是在对黑格尔国家学的批判中提炼出了基于现实性和人民主体性的治理原则。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市民社会 政治国家 无产阶级 国家治理
下载PDF
Governance by Collaborative Network: Obstacles, Causes and Countermeasures Research
15
作者 Yijing Yue Xiong Yan 《管理科学与研究(中英文版)》 2015年第1期12-18,共7页
关键词 管理学 管理理念 管理方法 领导学
下载PDF
中国科技社团发展的影响因素及路径研究
16
作者 唐德龙 魏珍 胡春华 《北京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23年第4期513-522,共10页
科技社团的高绩效发展有助于实现科技自立自强,推动深度参与全球科技治理,促进创新型国家建设。文章采用模糊集定性比较分析方法,对中国科协所属的30个科技社团进行实证分析,探究影响科技社团发展的各种条件组合。文章发现,学科类型、... 科技社团的高绩效发展有助于实现科技自立自强,推动深度参与全球科技治理,促进创新型国家建设。文章采用模糊集定性比较分析方法,对中国科协所属的30个科技社团进行实证分析,探究影响科技社团发展的各种条件组合。文章发现,学科类型、组织规模、秘书长任职情况、专职工作人员数量是科技社团发展的主导性条件变量,历史积淀是科技社团发展的辅助性条件变量,挂靠关系、理事长领导经验对于科技社团的影响存在分异。所以需要对不同科技社团的发展进行深入剖析,以展示中国科技社团发展的不同路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组织属性 人员结构 政社关系 科技社团发展 科技治理
下载PDF
民法典是社会治理现代化的法治基石
17
作者 杨积堂 《北京联合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23年第3期101-108,共8页
“在民法的慈母般的眼里,每一个个人就是整个国家”被奉为至理名言,从而在民法典中奠定了民事主体合法权益受法律保护的权利基石,进而人们把《民法典》奉为“公民的权利宣言书”。诚然,民事权利保护是民法典的出发点,也是民法典的落脚点... “在民法的慈母般的眼里,每一个个人就是整个国家”被奉为至理名言,从而在民法典中奠定了民事主体合法权益受法律保护的权利基石,进而人们把《民法典》奉为“公民的权利宣言书”。诚然,民事权利保护是民法典的出发点,也是民法典的落脚点,但这远远不是民法典之所以伟大的全部。从社会治理现代化和法治社会构建的视野,对民法典的社会价值略作管窥,会发现民法典为基层社会治理明确了应该遵循的诸多基本规则,在赋予权利的同时也明确了社会生活的义务底线,民法典也为社会治理现代化和社会治理新格局提供了重要的法治蓝本,民法典中的民事责任承担原则和责任体系使社会治理中责任承担机制有了刚性依据和强制力保障。因此,民法典是推进社会治理现代化、构建法治社会的法治基石,必须正确认识和充分发挥民法典的社会功能,让民法典真正走近群众,实现其社会治理效能,以中华民族5000多年优秀法律文化和鲜活的中国社会实际为根基,使我国的民法典的社会价值更加凸显、社会影响更为深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民法典 社会治理 法治社会 现代化
下载PDF
治理的逻辑:比较的观点
18
作者 竺乾威 《岳麓公共治理》 2023年第1期1-13,共13页
西方国家的治理和中国的治理在国家社会市场关系上呈现了一种相反的运动———西方的治理是从三者边界的清晰走向模糊,这一走向既是治理产生的原因,也是治理产生的结果;而中国的治理是在三者边界的模糊走向清晰的过程中发生的。这使得... 西方国家的治理和中国的治理在国家社会市场关系上呈现了一种相反的运动———西方的治理是从三者边界的清晰走向模糊,这一走向既是治理产生的原因,也是治理产生的结果;而中国的治理是在三者边界的模糊走向清晰的过程中发生的。这使得中国的治理带有了自身的一些特点。中国式的治理是否也要先完成一个从三者边界的模糊走向清晰再走向模糊(因为治理通常被认为是三者边界模糊的产物)这样一个过程?抑或在现有的格局下,通过什么样的方式也可以达到治理的效果?这些问题正是本文想探讨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治理 国家社会市场关系 政府边界
下载PDF
塑造“积极居民”:政党引领社区自治的耦合路径 被引量:2
19
作者 裴元圆 罗中枢 《党政研究》 北大核心 2023年第4期69-77,126,共10页
社区自治的难点是治理主体的积极性不足、主体间的协作关系不顺、主体集合的主体性及社区认知不强,究其根源在于社区社会的耦合机制缺位,自发秩序无法形成。政党具有再塑社会的相对自主性和政治能动性,尤其在社会力量发育不足、公共理... 社区自治的难点是治理主体的积极性不足、主体间的协作关系不顺、主体集合的主体性及社区认知不强,究其根源在于社区社会的耦合机制缺位,自发秩序无法形成。政党具有再塑社会的相对自主性和政治能动性,尤其在社会力量发育不足、公共理性尚未形成的情况下,政党可作为引领主体承担起弥补社会权力真空、以政治行为撬动社会活力的职责,这是政党引领社区自治的合理性所在,也是“政党引领”与“社区自治”不相冲突的底层逻辑。因此,社区党组织可通过发挥组织动员、利益协调、话语建构的优势,培养个体能动、个体间合作、整体性自觉的“积极居民”,构建有机团结、良序关联的主体间关系,进而达到重塑社区社会、助推社区自治的目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政党-社会关系 社区治理 社区自治 积极居民
下载PDF
再造新民风:“政-社”互动视角下乡风文明实践的新路径 被引量:13
20
作者 赵紫燕 许汉泽 《南京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23年第1期115-124,共10页
乡风文明是乡村振兴战略的重要政策目标,但对于地方政府而言是难以操作和具体实施的一项软任务,地方政府应该如何推进乡风文明建设成为学界关注焦点。在对陕南A县新民风调研的基础上,将其总结为“政-社”互动视角下乡风文明实践的新路径... 乡风文明是乡村振兴战略的重要政策目标,但对于地方政府而言是难以操作和具体实施的一项软任务,地方政府应该如何推进乡风文明建设成为学界关注焦点。在对陕南A县新民风调研的基础上,将其总结为“政-社”互动视角下乡风文明实践的新路径,即通过党建引领与政府动员、微众表达与农民参与、权威吸纳与接点治理、道德评议与惩罚激励四种机制助推乡风文明政策目标的实现,村风民风得到明显改善。最后将这种“政-社”互动下的乡风文明实践模式放在类型比较与动态演化的视野下进行解析,认为“政-社”互动下的再造新民风作为一个过渡状态不可或缺,在乡风文明实践过程中发挥着重要作用。今后,只有不断减少政府外在干预,激发农民内生参与动力,才能够实现“文明自觉”的理想目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政社互动 乡风文明 新民风 乡村振兴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23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