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33篇文章
< 1 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洛川月家庄战国秦墓初步研究
1
作者 孙战伟 《文博》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50-56,共7页
月家庄墓地是战国中晚期一处秦人大型公共墓地,文化面貌以秦文化为主,另包含少量其它文化因素,代表了魏国、西戎、白狄等遗存。辨识出的“月家庄类遗存”可能是李家崖文化在战国时期的孑遗,是鬼方或西落鬼戎后裔遗存。月家庄墓地是陕北... 月家庄墓地是战国中晚期一处秦人大型公共墓地,文化面貌以秦文化为主,另包含少量其它文化因素,代表了魏国、西戎、白狄等遗存。辨识出的“月家庄类遗存”可能是李家崖文化在战国时期的孑遗,是鬼方或西落鬼戎后裔遗存。月家庄墓地是陕北南部战国中期秦、魏势力进、退和民族交流融合的具体体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洛川月家庄 战国秦墓 月家庄类遗存 西落鬼戎
下载PDF
新疆吐鲁番洋海墓地出土的粮食作物及其古环境意义 被引量:32
2
作者 蒋洪恩 李肖 李承森 《古地理学报》 CAS CSCD 2007年第5期551-558,共8页
首次对吐鲁番洋海墓地出土的植物遗存进行了系统研究,并鉴定出3种粮食作物:黍(Panicum miliaceum)、青稞(Hordeum vulgare var.nudum)和普通小麦(Triticum aestivum)。吐鲁番地区降水稀少、环境干燥,因此考古遗址中的植物遗存大都保存... 首次对吐鲁番洋海墓地出土的植物遗存进行了系统研究,并鉴定出3种粮食作物:黍(Panicum miliaceum)、青稞(Hordeum vulgare var.nudum)和普通小麦(Triticum aestivum)。吐鲁番地区降水稀少、环境干燥,因此考古遗址中的植物遗存大都保存完好。这些粮食作物均为当地生产。其中,黍可能是古代洋海人的主要粮食作物。通过植物遗存分析,可知2800年前吐鲁番洋海地区的古气候应该比较适合农业生产。古环境分析表明,古洋海人的部落位于一片绿洲中,绿洲内有一定面积的湿地,内生喜湿杂草。另外,河旁或高地上还有胡杨(Populus euphratica)、柳(Salix sp.)及云杉属(Picea sp.)等乔木分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吐鲁番 洋海墓地 植物遗存 粮食作物 古环境 古民族植物学
下载PDF
石与木,死对生的纪念--从中国西南崖墓读图研究看石质空间对木构空间的转译与创新 被引量:4
3
作者 冯棣 文艺 黄沁雅 《新建筑》 2020年第4期123-127,共5页
石头如何仿木构是中国建筑史研究的重点,因为几乎小半部中国木构建筑史都需要石木佐证研究才能完成。以中国营造学社已有的研究成果为基础和前提,对西南地区的汉代石质建筑遗存展开研究,揭示出石头仿木语言体系中,因环境、结构、功能不... 石头如何仿木构是中国建筑史研究的重点,因为几乎小半部中国木构建筑史都需要石木佐证研究才能完成。以中国营造学社已有的研究成果为基础和前提,对西南地区的汉代石质建筑遗存展开研究,揭示出石头仿木语言体系中,因环境、结构、功能不同而带来的空间表达差异,以及石质空间对木构空间的仿译与创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汉代石质建筑遗存 崖墓 西南 岩凿 汉代木构
下载PDF
蚌埠双墩古墓遗存的数字复原及传播探究 被引量:1
4
作者 胡飞 《蚌埠学院学报》 2012年第1期52-57,共6页
蚌埠双墩一号墓作为先秦考古的重要代表,具有极高的文化研究价值。但由于资金、人力、技术不足,这类古墓葬普遍存在着文物复原、传播滞后,无法满足社会及时了解相关考古信息的需求。利用3DS Max和Converse3D技术对蚌埠双墩一号墓遗存进... 蚌埠双墩一号墓作为先秦考古的重要代表,具有极高的文化研究价值。但由于资金、人力、技术不足,这类古墓葬普遍存在着文物复原、传播滞后,无法满足社会及时了解相关考古信息的需求。利用3DS Max和Converse3D技术对蚌埠双墩一号墓遗存进行建模与展示技术研究,可以有效解决这些问题,为国内众多的中、小型古墓葬遗存的数字复原及传播应用研究提供借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古墓葬遗存 数字复原 网络展示 3D建模
下载PDF
湖北巴东楠木园遗址2001年夏季发掘简报 被引量:1
5
作者 王凤竹 罗运兵 余西云 《江汉考古》 CSSCI 北大核心 2004年第3期3-13,共11页
楠木园遗址是三峡库区一处重要的遗址,其东部以东汉遗存为主,有少量六朝和唐代墓葬。2001 年夏季发掘出成排分布的灰坑,底部有:"一"字形或"十"字形沟槽,可能是与商业储存、转运相关的 "仓",此类遗迹在三... 楠木园遗址是三峡库区一处重要的遗址,其东部以东汉遗存为主,有少量六朝和唐代墓葬。2001 年夏季发掘出成排分布的灰坑,底部有:"一"字形或"十"字形沟槽,可能是与商业储存、转运相关的 "仓",此类遗迹在三峡及周邻地区尚属首次发现,是研究三峡地区这一时期经济生活的重要材料。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湖北 楠木园遗址 地层堆积 历史文化 出土器物
下载PDF
汉武帝茂陵陵园布局的几点认识 被引量:10
6
作者 马永嬴 《考古与文物》 CSSCI 北大核心 2011年第2期70-75,共6页
考古成果显示,汉武帝茂陵气势雄伟,规模宏大,其占地面积达数十平方公里,陵区的遗迹现象相较于汉景帝阳陵也更为丰富,共发现建筑遗址14处,外藏坑400座,陵邑城址1处,较大型陪葬墓110余座,修陵人墓地1处。下面笔者针对这些发现,... 考古成果显示,汉武帝茂陵气势雄伟,规模宏大,其占地面积达数十平方公里,陵区的遗迹现象相较于汉景帝阳陵也更为丰富,共发现建筑遗址14处,外藏坑400座,陵邑城址1处,较大型陪葬墓110余座,修陵人墓地1处。下面笔者针对这些发现,并结合相关考古资料及历史文献,对茂陵的陵园布局谈一点初步认识。不足之处,祈请批评指正。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茂陵 陵园 外藏坑 建筑遗址 陪葬墓 修陵人墓地
下载PDF
情系高原志在田野——考古学家张建林教授专访 被引量:1
7
作者 夏格旺堆 旦增顿珠 《西藏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22年第4期17-27,共11页
张建林,陕西省考古研究院研究员,曾任陕西省考古研究院副院长,现为西北大学文化遗产学院特聘教授、浙江大学人文高等研究院访问学者。主要研究方向为隋唐考古、西藏考古等方向。对唐代帝陵的考古调查与研究有较为突出的贡献,特别是在西... 张建林,陕西省考古研究院研究员,曾任陕西省考古研究院副院长,现为西北大学文化遗产学院特聘教授、浙江大学人文高等研究院访问学者。主要研究方向为隋唐考古、西藏考古等方向。对唐代帝陵的考古调查与研究有较为突出的贡献,特别是在西藏文物考古领域,1984年首次进藏至今三十八年的时光里年年奔波在青藏高原四处,对西藏古代历史的诸多问题研究取得了丰硕的成果。曾先后在《考古与文物》《考古学报》《藏学学刊》《文物》等国内知名期刊上发表论文近百篇。出版有《古格故城》《慈善寺与麟溪桥》《中国藏传佛教雕塑全集·擦擦》《西藏东部吐蕃佛教造像——芒康、察雅考古调查与研究报告》《秘境之国——寻找消失的古格文明》等书。文章围绕张建林研究员长达三十八年的西藏文物考古工作对其进行专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张建林 西藏考古 古格遗址 古代岩画 摩崖造像 墓葬遗存
下载PDF
太原唐代郭行墓出土植物遗存的鉴定与分析
8
作者 葛利花 裴静蓉 +2 位作者 冯钢 王振祥 靳桂云 《农业考古》 北大核心 2021年第6期63-70,共8页
2019年8月至10月,太原市文物考古研究所对唐代郭行及夫人梁氏合葬壁画墓进行了抢救性发掘,该墓未遭盗扰,壁画及出土器物保存较好,是目前发现太原地区规模最大的唐代壁画墓。经过对陶罐内容物以及墓葬各部位填土进行采样、提取和鉴定工作... 2019年8月至10月,太原市文物考古研究所对唐代郭行及夫人梁氏合葬壁画墓进行了抢救性发掘,该墓未遭盗扰,壁画及出土器物保存较好,是目前发现太原地区规模最大的唐代壁画墓。经过对陶罐内容物以及墓葬各部位填土进行采样、提取和鉴定工作,发现植物遗存集中分布于陶罐中,墓道偶有发现则应是埋葬时混入所致。植物大遗存种类主要为粟、黍、大麻,另有少量狗尾草,粟、黍遗存仍然鲜亮;此外,还提取到小麦花序组织中的树枝状植硅体、粟与黍稃片中的Ω型和η型植硅体、早熟禾亚科种子稃片植硅体以及疑似罂粟等遗存,表明唐代太原地区食用和种植的旱生农作物主要为粟、黍和大麻,小麦在先民经济生活中也占有一定比重,对研究太原唐墓随葬粮食种类及方式、认识唐代太原丧葬观念和社会生活等问题提供了珍贵的实物资料。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郭行墓 唐代 植物遗存 丧葬习俗
下载PDF
陕西清涧辛庄战国墓地调查发掘简报 被引量:1
9
作者 种建荣(执笔/领队) 孙战伟 +3 位作者 邱学武(绘图/照相) 刘建峰(绘图/照相) 刘军幸(绘图) 王保平(照相) 《考古与文物》 CSSCI 北大核心 2020年第5期25-42,共18页
2014~2016年,陕西省考古研究院等单位在清涧辛庄遗址及周边发掘、调查采集了一批东周时期墓葬、遗物,获得了一批特征鲜明的考古资料,其中以双耳罐为代表的遗存,应该属东周时期白狄所拥有,可暂称之为白狄文化“辛庄类遗存”,这为探讨该... 2014~2016年,陕西省考古研究院等单位在清涧辛庄遗址及周边发掘、调查采集了一批东周时期墓葬、遗物,获得了一批特征鲜明的考古资料,其中以双耳罐为代表的遗存,应该属东周时期白狄所拥有,可暂称之为白狄文化“辛庄类遗存”,这为探讨该区域战国时期白狄族群的物质文化提供了新材料。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清涧辛庄 战国时期 墓葬 白狄遗存
下载PDF
新疆伊犁河谷发现的竖穴石室墓试析
10
作者 阮秋荣 《吐鲁番学研究》 2022年第2期83-94,154-155,共14页
本文依据考古类型学研究方法,通过对新疆伊犁河谷发现的竖穴石室墓的梳理、归纳、总结,以及天山北麓相关遗存的比较研究,探讨了其年代、文化内涵、来源及族属等相关问题。
关键词 伊犁河谷 石棺墓 西汉时期 大月氏遗存
下载PDF
辽西走廊与辽宁唐墓音乐文化遗存之探究
11
作者 李虎 田可文(指导) 《北方音乐》 2023年第1期118-126,共9页
文章以丝绸之路、辽西走廊为视角,以辽宁朝阳纺织厂M2号唐墓及纤维厂唐代孙则墓出土的音乐文化遗存(乐俑)为研究对象,探索其乐俑的组合形式、乐器特征及其所反映的音乐文化交流与融合情况。文章认为,纺织厂M2号墓中的“抚琴俑”应为“... 文章以丝绸之路、辽西走廊为视角,以辽宁朝阳纺织厂M2号唐墓及纤维厂唐代孙则墓出土的音乐文化遗存(乐俑)为研究对象,探索其乐俑的组合形式、乐器特征及其所反映的音乐文化交流与融合情况。文章认为,纺织厂M2号墓中的“抚琴俑”应为“卧箜篌俑”,该墓的伎乐组合符合隋唐七、九、十部乐中“高丽乐”的特征;孙则墓仪仗骑马奏乐俑是东北地区此类音乐文化遗存的首次发现。作者认为,这些遗存属于丝绸之路、辽西走廊上唐代东北与中原文化交流系统中的文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辽宁朝阳 辽西走廊 唐墓乐俑 乐俑组合 音乐遗存
下载PDF
四川西昌市五星村李家湾遗址2017年发掘简报
12
作者 蒋刚 蹇泽研 +6 位作者 谢小波 周科华 陈苇 赵健(绘制) 杨亚宁(绘制) 甄宏达(拍摄) 冯锋(拍摄) 《考古》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4期21-22,I0001,23-39,F0002,共21页
李家湾遗址位于四川省西昌市琅环镇五星村六组中部,地处安宁河中游西岸的二级台地上,地势略呈西高东低状,地理坐标为北纬28°4′40″、东经102°9′21",海拔1560米(图一)。2017年,为配合成昆铁路扩能改造工程峨眉至米易段... 李家湾遗址位于四川省西昌市琅环镇五星村六组中部,地处安宁河中游西岸的二级台地上,地势略呈西高东低状,地理坐标为北纬28°4′40″、东经102°9′21",海拔1560米(图一)。2017年,为配合成昆铁路扩能改造工程峨眉至米易段项目建设,四川省文物考古研究院和重庆师范大学联合对李家湾遗址进行考古勘探与发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四川西昌市 李家湾遗址 横栏山文化 高坡文化 大石墓遗存
原文传递
四川西昌市经久大洋堆遗址的发掘 被引量:13
13
作者 张正宁 姜先杰 刘弘 《考古》 CSSCI 北大核心 2004年第10期23-35,共13页
大洋堆遗址文化遗存可分三期。早期包括竖穴土坑墓9座,时代约为西周早期;中期包括与祭祀有关的24座器物坑和19座黄土坑,时代约为春秋时期;晚期由2座大石墓和2座灰坑组成,其中2座大石墓是大石墓的初始类型,时代约为春秋末至战国初。此次... 大洋堆遗址文化遗存可分三期。早期包括竖穴土坑墓9座,时代约为西周早期;中期包括与祭祀有关的24座器物坑和19座黄土坑,时代约为春秋时期;晚期由2座大石墓和2座灰坑组成,其中2座大石墓是大石墓的初始类型,时代约为春秋末至战国初。此次发掘,为研究古羌人南迁及"邛都夷"的文化面貌提供了有力的证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四川 西昌市 经久大洋堆遗址 文物保护 古文化遗址 地层堆积 分期 文化遗存
原文传递
江苏句容下蜀中心山土墩墓发掘简报 被引量:11
14
作者 田名利 盛之翰 +1 位作者 陈刚 齐军 《东南文化》 CSSCI 北大核心 2011年第3期25-32,I0001,共9页
2009年2月~4月,南京博物院在江苏句容中心山发掘了一座春秋早期土墩墓,发现祭祀器物群1处、墓葬1座和房址1座。器物群器物出土时破碎严重,属有意识打碎。墓葬堆土成坑。房址位于墓葬下方,主体由基槽和基槽内柱洞组成,为截面呈"人&... 2009年2月~4月,南京博物院在江苏句容中心山发掘了一座春秋早期土墩墓,发现祭祀器物群1处、墓葬1座和房址1座。器物群器物出土时破碎严重,属有意识打碎。墓葬堆土成坑。房址位于墓葬下方,主体由基槽和基槽内柱洞组成,为截面呈"人"字形的两面坡式建筑,有长方形过道,其与墓葬及祭祀器物群的位置关系值得研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句容下蜀 土墩墓 春秋早期 建筑遗存
原文传递
北京老山汉墓植物遗存及相关问题分析 被引量:7
15
作者 孔昭宸 刘长江 赵福生 《中原文物》 CSSCI 北大核心 2011年第3期103-108,共6页
本文主要依据2001年北京老山汉墓中出土的植物遗存(果实、种子)的鉴定,提出在西汉时期的燕国(北京)食用和种植的旱生农作物为黍、粟、大豆和大麻,至少在当时小麦和水稻并未成为先民们的经济生活中的重要组成。参考墓中"黄肠题凑&qu... 本文主要依据2001年北京老山汉墓中出土的植物遗存(果实、种子)的鉴定,提出在西汉时期的燕国(北京)食用和种植的旱生农作物为黍、粟、大豆和大麻,至少在当时小麦和水稻并未成为先民们的经济生活中的重要组成。参考墓中"黄肠题凑"用材属种和地处西山前缘,其时段大致可以对应的颐和园昆明湖底沉积物中较高时间分辨率的孢粉分析、炭屑资料的统计,可以大体得知,在西汉时期的北京西山地区的自然植被虽遭到砍伐或火烧(薪柴)的人为性影响,但就总体上看,当时西山地区仍覆盖着主要由栎、椴、梣、栗、胡桃、榆、朴等组成的暖温带落叶阔叶林和油松林,当时的历史气候应是北京地区3000年以来最为温暖和湿润的气候期,在山前湿地(湖泊、沼泽)发育,水生植物丰富。因此,本文资料有助于讨论北京地区自然环境的变化和人为活动的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老山汉墓 古环境 古植被 植物遗存 谷类作物
原文传递
江南土墩墓相关建筑遗存的发现与研究 被引量:10
16
作者 林留根 《东南文化》 CSSCI 北大核心 2011年第3期101-111,共11页
江南土墩墓建筑遗存主要分为与墓葬构造密切相关的建筑遗存和墓下建筑遗存,前者又可分为墓坑设施、木椁和甬道或墓道建筑设施,其与后者的形制演变均具有由简单到复杂,平面由长方形到"凸"字形的规律。与墓葬构造相关的建筑带... 江南土墩墓建筑遗存主要分为与墓葬构造密切相关的建筑遗存和墓下建筑遗存,前者又可分为墓坑设施、木椁和甬道或墓道建筑设施,其与后者的形制演变均具有由简单到复杂,平面由长方形到"凸"字形的规律。与墓葬构造相关的建筑带有明显的祭祀功能,墓下建筑的主要功能则为墓地标识和祭祀。土墩墓营建过程中最重要的祭祀行为是对墓葬建筑的焚烧毁弃。江南土墩墓相关建筑遗存的发现,为进一步研究江南地区青铜时代的社会生活、丧葬礼俗提供了重要的物质资料。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江南 土墩墓 建筑遗存 祭祀
原文传递
土墩墓祭祀遗存考辨 被引量:9
17
作者 付琳 《东南文化》 CSSCI 北大核心 2015年第3期68-76,共9页
土墩墓中所见的器物祭祀遗存一般都出现在丧葬过程中相对固定的环节,而且在土墩内摆放祭祀器物或挖掘祭坑的空间位置也存在一定规律可循。江南地区土墩墓中常见四类器物祭祀遗存形式,即"墓下祭祀"遗存、"墓前祭祀"... 土墩墓中所见的器物祭祀遗存一般都出现在丧葬过程中相对固定的环节,而且在土墩内摆放祭祀器物或挖掘祭坑的空间位置也存在一定规律可循。江南地区土墩墓中常见四类器物祭祀遗存形式,即"墓下祭祀"遗存、"墓前祭祀"遗存、"墩上祭祀"遗存和"墩脚祭祀"遗存。土墩墓中的"墓下建筑"遗存、人骨祭坑和燎祭遗存等可能与丧葬祭祀活动相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江南地区 土墩墓 祭祀遗存
原文传递
殷墟王陵上的晚期遗迹及早期盗掘坑年代辨析 被引量:13
18
作者 张敏 《中国国家博物馆馆刊》 CSSCI 北大核心 2011年第12期27-38,共12页
本文通过对殷墟王陵区大墓之上晚期遗迹的系统梳理,一方面重新论证了王陵区大墓早期盗掘坑的形成年代,认为其形成当在报告所认为的"小屯文化期"的"灰堆"、"灰坑"及墓葬之后,年代上限不早于西周中期,下限... 本文通过对殷墟王陵区大墓之上晚期遗迹的系统梳理,一方面重新论证了王陵区大墓早期盗掘坑的形成年代,认为其形成当在报告所认为的"小屯文化期"的"灰堆"、"灰坑"及墓葬之后,年代上限不早于西周中期,下限不晚于汉代;另一方面为"殷墟文化第四期最末阶段的部分遗存,尽管文化属性仍可归于商文化,但其年代应已进入西周初年"的观点,补充了相关证据,即周公二次东征之后,殷墟王陵区大墓之上有人类活动,所遗留的部分器物,虽与殷墟第四期器物相似,但其年代已进入西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殷墟王陵 晚期遗迹 早期盗掘坑 西周中期
原文传递
殷墟西北冈西周遗存分析 被引量:5
19
作者 李宏飞 《中国国家博物馆馆刊》 CSSCI 北大核心 2016年第11期75-84,共10页
殷墟西北冈大墓的早期盗掘坑并非"自然填塞",因而大墓早期盗掘坑中所出西周遗物年代不晚于早期盗掘。安阳地区西周时期墓葬随葬陶鬲具有逐渐小型化的趋势,根据《侯家庄》报告公布的照片或线图中墓主头骨颅长与陶鬲口径的比较... 殷墟西北冈大墓的早期盗掘坑并非"自然填塞",因而大墓早期盗掘坑中所出西周遗物年代不晚于早期盗掘。安阳地区西周时期墓葬随葬陶鬲具有逐渐小型化的趋势,根据《侯家庄》报告公布的照片或线图中墓主头骨颅长与陶鬲口径的比较可知,大墓之上的小墓年代下限可至西周中期,灰坑中所出陶器也具有可晚至西周中期的特征。由于早期盗掘坑打破这些小墓和灰坑,故殷墟王陵早期被盗年代不早于西周中期。大墓之上的小墓和灰坑仅发现于王陵区西区,西周早期至中期的居址与墓葬混杂分布,根据居葬关系、陶器形制及葬俗等特征推测背后是一批西周早期至中期居葬于此的殷遗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殷墟西北冈 西周遗存 早期盗掘 殷遗民
原文传递
内蒙古朱开沟遗址甲类遗存墓葬研究 被引量:1
20
作者 王乐文 《华夏考古》 CSSCI 北大核心 2013年第2期31-44,共14页
朱开沟遗址甲类遗存墓葬主要集中在中心居住区东、西两侧的两个茔地,可分成四个等级,东侧茔地的人群在朱开沟社会具有较高的地位;朱开沟遗址人群虽然来自多个地方,但他们在此相处融洽,发生文化融合,生活习惯逐渐趋同;当时朱开沟是尚右... 朱开沟遗址甲类遗存墓葬主要集中在中心居住区东、西两侧的两个茔地,可分成四个等级,东侧茔地的人群在朱开沟社会具有较高的地位;朱开沟遗址人群虽然来自多个地方,但他们在此相处融洽,发生文化融合,生活习惯逐渐趋同;当时朱开沟是尚右的男权社会,女性的地位一般要低于男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朱开沟甲类遗存 墓葬 布局 性别 等级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