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1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早期儒家与《易》之关系述论 被引量:1
1
作者 王浩 《首都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08年第3期53-59,共7页
《周易》在中国古代被当作儒家经典之一,孔子作"十翼"之说也久已深入人心。事实上,《易》与儒家的关系向来就很复杂。本文主要从文献学的视角,考察了孔子以至秦汉儒家易学的发展,进而提出了"学术易"、"方术易&... 《周易》在中国古代被当作儒家经典之一,孔子作"十翼"之说也久已深入人心。事实上,《易》与儒家的关系向来就很复杂。本文主要从文献学的视角,考察了孔子以至秦汉儒家易学的发展,进而提出了"学术易"、"方术易"之分,或"义理易"、"象数易"、"方术易"之分,探讨了它们的内在关联及其文化意义,并且特别强调了"象数易"的独特地位。我们的考察和区分,将有助于更深刻地认识早期儒家与《易》之关系乃至整个易学史的发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早期儒家 《易》 汉代易学
下载PDF
论墨家早期学说的形成 被引量:2
2
作者 郑杰文 《齐鲁学刊》 CSSCI 北大核心 2006年第4期30-37,共8页
战国前期的儒墨论争,主要是墨子与曾子、子夏之徒等关于丧葬礼乐、非攻、兼爱、鬼明天志诸方面的论争,墨家在论争中从儒家分化出来,并形成了自己政治、经济、伦理、哲学四位一体的早期学说。
关键词 墨子 儒墨论争 墨从儒出 墨家早期学说
下载PDF
《先秦儒家修辞思想要论》序
3
作者 宗廷虎 《楚雄师范学院学报》 2010年第5期22-26,共5页
池昌海教授的《先秦儒家修辞思想要论》是一本具有开拓性、系统性的修辞学专著。作者对先秦儒家修辞思想、修辞行为现有语料采取的"穷尽搜罗"方法,有助于探索的创新。该书之所以能新意迭出,还与作者颇深的功力、见识的卓越以... 池昌海教授的《先秦儒家修辞思想要论》是一本具有开拓性、系统性的修辞学专著。作者对先秦儒家修辞思想、修辞行为现有语料采取的"穷尽搜罗"方法,有助于探索的创新。该书之所以能新意迭出,还与作者颇深的功力、见识的卓越以及执着勤奋、锲而不舍分不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先秦 儒家 修辞 修辞思想 修辞行为
下载PDF
清初理学与宋明理学的差异
4
作者 林国标 《湖南文理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5年第3期31-34,共4页
清初理学与宋明理学相比已具有多方面的差异,这主要表现在:理气论上,清代理学更强调理气无先后, 把气提升到与理同等重要的地位;心性论上,认为气质是人性的重要来源,要求从气质上观性而不是像程朱理学那样从天理上观性;格致论上,强调格... 清初理学与宋明理学相比已具有多方面的差异,这主要表现在:理气论上,清代理学更强调理气无先后, 把气提升到与理同等重要的地位;心性论上,认为气质是人性的重要来源,要求从气质上观性而不是像程朱理学那样从天理上观性;格致论上,强调格“事”、“物”之理,将儒家一切认识和实践活动的落脚点建立在“事理”之上。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清代理学 宋明理学 理气论 心性论 格致论
下载PDF
梁漱溟早期儒学思想评价 被引量:1
5
作者 刘曙东 《常德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3年第2期69-71,共3页
梁漱溟的早期儒学思想是其现代新儒学思想体系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在“五四”时期中西文化的冲突面前 ,梁漱溟高扬儒家文化的大旗 ,通过对传统儒学的改造和对西方生命哲学的阐发 ,创立了融会中西的“新孔学” ,并从哲学的高度为中国儒... 梁漱溟的早期儒学思想是其现代新儒学思想体系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在“五四”时期中西文化的冲突面前 ,梁漱溟高扬儒家文化的大旗 ,通过对传统儒学的改造和对西方生命哲学的阐发 ,创立了融会中西的“新孔学” ,并从哲学的高度为中国儒学思想的研究开辟了新的领域。由于历史的局限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梁漱溟 早期 儒学思想 评价
下载PDF
孔门言辞观及其礼学背景——以战国竹简为考察中心 被引量:1
6
作者 陈丹奇 《西北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21年第1期87-94,共8页
较之传世儒籍,郭店简、上博简对孔门言辞观的贡献主要集中于三方面:"慎言不慎事"对言行关系的有益补充;"美情者言信""巧言需忠实之心"对言语表达内在规律的深入思考;"言贵穷源反本"对新的言辞... 较之传世儒籍,郭店简、上博简对孔门言辞观的贡献主要集中于三方面:"慎言不慎事"对言行关系的有益补充;"美情者言信""巧言需忠实之心"对言语表达内在规律的深入思考;"言贵穷源反本"对新的言辞风格与目标的构建。勾稽孔子传承的言语礼仪,论证其与相关礼义、礼制的功用可知,孔门言辞观的生成以礼学为本。随着孔子从"以礼释仁"到"礼依于仁"的视角转换,其言辞观也完成由"崇礼"到"修德"的意义转化。战国竹简进而延伸出两种路向,一方面探索人的言辞与其内在"性情""心志"的普遍联系,另一方面则推演统治者的言辞对国家治理、政治教化的深远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战国竹简 孔门师徒言辞观 性情心志 政治教化 礼学
下载PDF
李光地对朱子学的承接与调修
7
作者 许明珠 《泉州师范学院学报》 2013年第1期87-92,共6页
李光地为有清重臣,著作等身。通过考察李光地晚年以朱学为归,对朱学消化融受之后,有所调节,探究其对朱学得失有何补益。其理学继承清初儒学转向实学的风潮,将"人欲"视作非恶,进而首出"性"义,改朱子"致知"... 李光地为有清重臣,著作等身。通过考察李光地晚年以朱学为归,对朱学消化融受之后,有所调节,探究其对朱学得失有何补益。其理学继承清初儒学转向实学的风潮,将"人欲"视作非恶,进而首出"性"义,改朱子"致知"为"知本",一反朱学"天理"、"人欲"的对立紧张,道德实践而可平实,不流于高深玄虛,可谓有补于道学。然抵受不住清代箝制思想的政治力量以及四书五经陷泥科考,士人无意理学,反转向考据,他的成就并未引起历史迴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李光地 朱学 清初儒学
下载PDF
由王霸之辨看早期儒家理想政治的确立
8
作者 邵秋艳 《三峡论坛》 2011年第1期136-138,150,共3页
早期儒家通过王霸之辨分别对圣王与霸主、德与力、义与利、礼与法、德与刑等问题进行了详细分析比较,并由此建构起以圣王之治为蓝本、以德治为主要手段、以道义为价值原则、以礼义制度为社会规范和道德教化为治理社会方式的王道理想政... 早期儒家通过王霸之辨分别对圣王与霸主、德与力、义与利、礼与法、德与刑等问题进行了详细分析比较,并由此建构起以圣王之治为蓝本、以德治为主要手段、以道义为价值原则、以礼义制度为社会规范和道德教化为治理社会方式的王道理想政治。这种王道理想政治一直影响着整个中国传统社会,为中国传统社会提供了基本的政治原则导向和政治信仰,塑造了传统中国的政治行为方式,形成了独特的中国传统政治文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早期儒家 王霸之辨 理想政治
下载PDF
试论文清学派及“为理而文”的流变
9
作者 陈令钊 赵文慧 《江苏工程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20年第1期47-50,共4页
南宋至明初,浙江地区的文清学派代与代之间有着师承或父子传承的关系,在为学与为文方面有着很多的共同之处。文清学派持续数百余年,在当时文坛上占有一定的位置。结合婺州作家群的研究现状,对生活在这一时期的文清诸子的散文作品进行专... 南宋至明初,浙江地区的文清学派代与代之间有着师承或父子传承的关系,在为学与为文方面有着很多的共同之处。文清学派持续数百余年,在当时文坛上占有一定的位置。结合婺州作家群的研究现状,对生活在这一时期的文清诸子的散文作品进行专门的整体考察,以梳理文清学派"为理而文"向"流而为文"的嬗变脉络以及关注现实、经世致用、回归道统的散文特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南宋至明初 文清学派 为理而文 流而为文
下载PDF
儒家诗学在朝鲜王朝前期的发展——以“文道论”为中心
10
作者 朴性日 《燕山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19年第3期37-42,共6页
"文道论"探究了文与道间的关系:譬如韩愈、柳宗元在古文运动时提倡的"文以贯道"、北宋周敦颐的"文以载道"、二程之"作文害道"等,是古代儒家不断在思考的哲学问题。13世纪,儒家思想被传到高丽后... "文道论"探究了文与道间的关系:譬如韩愈、柳宗元在古文运动时提倡的"文以贯道"、北宋周敦颐的"文以载道"、二程之"作文害道"等,是古代儒家不断在思考的哲学问题。13世纪,儒家思想被传到高丽后,士大夫阶层尝试将儒家思想放进文学概念,主要探索文与道之间的关系。后来激进派成功引导了朝鲜王朝开国。由于建国初提倡"性理学之国",对文道观的理解比较偏向于二程和朱子。后来朝廷开始录用士林派(建国前的非激进派),这不仅在朝鲜王朝前期使得政治体系发生了变化,而且在文艺概念上产生了对"文"与"道"的新看法,最终形成了"道学派"与"词章派"观念的对立。文章主要探析朝鲜王朝前期如何体现文道论思想,以及后来道学派和词章派对立时,文道观的流变是如何被呈现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文道论 朝鲜王朝初期 道学派 词章派
下载PDF
早期儒家《诗》学中的心性论建构
11
作者 王国雨 Li Zhiwei 《中华文化论坛》 北大核心 2019年第3期108-117,158,159,共12页
在早期儒家心性论建构过程中,早期儒家《诗》学发挥了重要而独特的作用。由于《诗》言人之“情志”,《诗》之情感世界为早期儒家阐发自身的心性论提供了丰富的经典思想资源和广阔的诠释空间。《诗》是早期儒家讨论和论证礼乐文化内在本... 在早期儒家心性论建构过程中,早期儒家《诗》学发挥了重要而独特的作用。由于《诗》言人之“情志”,《诗》之情感世界为早期儒家阐发自身的心性论提供了丰富的经典思想资源和广阔的诠释空间。《诗》是早期儒家讨论和论证礼乐文化内在本质的话题和依据,也是其借以展开性情与礼义关系讨论的思想资源。在子思学派论证“慎其独”即是“慎其心”的心性哲学和天道观过程中,引《诗》也是不可或缺的内在要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心性论 礼乐秩序 《诗经》诠释 早期儒家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