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327篇文章
< 1 2 17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Aftershock of the Wenchuan Earthquake in Sichuan Triggers Large Earthquake in Minxian County, Gansu 被引量:1
1
作者 Hao Ziguo Fei Hongcai +1 位作者 Liu Lian Susan Turner 《Acta Geologica Sinica(English Edition)》 SCIE CAS CSCD 2013年第4期1182-1184,共3页
Because of the confining compression of the Pacific, Eurasian and Indian plates, the Chinese mainland is frequently stricken with earthquakes, especially in the Qinghai Tibet Plateau and surrounding areas and along th... Because of the confining compression of the Pacific, Eurasian and Indian plates, the Chinese mainland is frequently stricken with earthquakes, especially in the Qinghai Tibet Plateau and surrounding areas and along the NS-trending tectonic zone from Yinchuan to Lanzhou, Chengdu, and finally to the Kunming tectonic belt (Fig. 1). Historical records show that there are 14 earthquakes of 〉Ms 8 occurring in the two regions, eight of which occurred along the latter tectonic belt. The 2008 Wenchuan earthquake located on both the NS tectonic zone and the Longmenshan fault zone along the eastern margin of the Qinghai-Tibet Plateau. 展开更多
关键词 Aftershock of the Wenchuan Earthquake in sichuan Triggers Large Earthquake in Minxian County gansu
下载PDF
Cultural Heritage System and Coordinated Protection of Ancient Sichuan Salt Road 被引量:1
2
作者 DENG Jun 《Journal of Landscape Research》 2016年第2期77-82,共6页
Ancient Sichuan Salt Road(the ancient road for the transportation of Sichuan salt) is a cultural route characterized by salt transportation culture in southwest and central-west China, along which a large number of di... Ancient Sichuan Salt Road(the ancient road for the transportation of Sichuan salt) is a cultural route characterized by salt transportation culture in southwest and central-west China, along which a large number of diversifi ed and systematic cultural heritages have been left, including both tangible and intangible salt transportation cultural heritages such as ancient salt transportation road, salt shop, post house, stele inscription, ancient town, ancient bridge, guild hal, and boatmen's work songs. With the rapid economic and social development, the accelerating modernization and urbanization, and also drastic changes of traffi c environment have contributed to the endangered situation of ancient Sichuan salt road cultural heritage. In face of such problems as lack of coordinated protection mechanism, destructive development, backward protection of cultural relics, and inheritance risks of intangible heritage, cultural heritages along the ancient Sichuan salt road should be protected by establishing a protection mechanism, organizing the coordinated actions of local areas along the road, investigating and rescuing cultural heritage in time, and enhancing the cooperative research. In view of the complicate and long-term nature of protecting linear cultural heritage, successful experience of domestic and foreign cultural route heritage management can be learned, salt transportation cultural heritage protection, tourism planning and development of ancient Sichuan salt road should be considered, protection of the ancient salt road should be combined with economic, social and cultural development of regions along the road, so as to explore an effective mode for the protection, development and management of large-scale linear cultural heritages consisting of both land and water routes. 展开更多
关键词 Ancient sichuan Salt road Cultural route Linear cultural heritage Heritage system Coordinated development
下载PDF
Wonders of The Silk Road Uncovering the rich cultural heritage and history in Gansu
3
作者 Pamela Tobey 《Beijing Review》 2023年第39期28-31,共4页
From its geological wonders to its cultural riches,the Hexi Corridor in northwestern Gansu Province is a fascinating part of the ancient Silk Road.It's the place where the Great Wall ends,and where ancient caves h... From its geological wonders to its cultural riches,the Hexi Corridor in northwestern Gansu Province is a fascinating part of the ancient Silk Road.It's the place where the Great Wall ends,and where ancient caves house historical Buddhist treasures,and some of the world's most colorful land formations impress tourists from China and around the world. 展开更多
关键词 road gansu ANCIENT
原文传递
明清之际川藏道的兴起及在中央和西藏地方中的连接作用 被引量:1
4
作者 石硕 刘锡钺 《西藏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10-19,共10页
明清之际,川藏道逐渐兴起,并成为中央与西藏地方之间的重要连接纽带。除了中央政府的主动开拓,西藏地方也参与到了整个进程之中。自明中后期开始,大量藏族僧俗人员自川藏道前往内地朝贡,并将巨额茶叶、布匹、金银等物资带回西藏,这是“... 明清之际,川藏道逐渐兴起,并成为中央与西藏地方之间的重要连接纽带。除了中央政府的主动开拓,西藏地方也参与到了整个进程之中。自明中后期开始,大量藏族僧俗人员自川藏道前往内地朝贡,并将巨额茶叶、布匹、金银等物资带回西藏,这是“汉藏金桥”兴起的重要背景。当康区的白利土司阻断了川藏道时,以五世达赖喇嘛为首的西藏地方支持蒙古首领固始汗,攻灭了白利。清初,西藏地方与内地在川藏道东端打箭炉广泛开展贸易活动。康熙三十九年(1700)“西炉之役”与五十九年(1720)清军进藏驱逐准噶尔后,川藏道沿线多数地区逐渐纳入四川省管辖,清朝为保障道路畅通,以巨额茶叶与白银对西藏地方进行经济补贴。由川藏道的兴起及中央与西藏地方的互动,可以深刻理解该道成为双方连接纽带的原因,以及西藏地方牢固纳入中原政治体系的内在逻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川藏道 中央 西藏地方 打箭炉
下载PDF
丝绸之路甘肃段明清传统木构建筑转角结构演进研究 被引量:1
5
作者 孟祥武 卢萌 叶明晖 《新建筑》 2024年第2期139-143,共5页
古丝绸之路沿线甘肃境内尚有大量的传统木构建筑实物遗存,其形制存在着明显的交融性及差异性;该区域内等级较高的是歇山建筑,转角结构的区别尤为突出。文章从转角结构的类型出发,运用建筑形制年代学的分析方法,梳理丝绸之路甘肃段沿线... 古丝绸之路沿线甘肃境内尚有大量的传统木构建筑实物遗存,其形制存在着明显的交融性及差异性;该区域内等级较高的是歇山建筑,转角结构的区别尤为突出。文章从转角结构的类型出发,运用建筑形制年代学的分析方法,梳理丝绸之路甘肃段沿线重镇典型传统建筑转角结构的形制特征和演进机制,从而明晰沿线木构建筑的分布特征与地域差异,挖掘地方建筑营造体系发展脉络的深刻内涵,以期完善该区域的大木营造理论,并由此映射丝绸之路的文化内涵。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丝绸之路 甘肃地区 转角结构 建筑类型学 地区性
下载PDF
基于县域乡村振兴视角的甘青川藏族聚居县返贫风险研究
6
作者 金炳镐 崔慧芳 《西藏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144-157,共14页
文章旨在对甘青川藏族聚居县的返贫风险进行研究。样本数据和资料源于对甘青川藏族聚居县精准扶贫及脱贫工作的田野调查。通过调研甘青川三省藏族聚居县的脱贫攻坚工作,从中总结出一些具有地方特色的精准扶贫模式,如迭部县“特色产业模... 文章旨在对甘青川藏族聚居县的返贫风险进行研究。样本数据和资料源于对甘青川藏族聚居县精准扶贫及脱贫工作的田野调查。通过调研甘青川三省藏族聚居县的脱贫攻坚工作,从中总结出一些具有地方特色的精准扶贫模式,如迭部县“特色产业模式”、泽库县“拉格日模式”、若尔盖县“跨地域协作模式”,发现在实践层面,甘青川藏族聚居县存在扶贫项目的立项随意性的问题、部分脱贫技能培训脱离实际的问题、易地搬迁扶贫模式带来的问题。文章通过返贫风险分析,针对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与乡村振兴有效衔接的实现路径提出相关意见建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返贫风险 甘青川藏族聚居县 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 乡村振兴
下载PDF
“一带一路”背景下甘肃与外高加索三国高等教育合作现状与对策--基于SWOT-CLPV模型
7
作者 宋琼 张越 杜永军 《兰州文理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2024年第6期111-117,共7页
作为“一带一路”倡议向西推进的重要枢纽,甘肃积极参与教育国际合作,与外高加索阿塞拜疆、亚美尼亚和格鲁吉亚三国在高等教育合作领域取得了显著进展。通过收集相关文献和研究资料,运用SWOT-CLPV模型对甘肃与外高加索三国的高等教育合... 作为“一带一路”倡议向西推进的重要枢纽,甘肃积极参与教育国际合作,与外高加索阿塞拜疆、亚美尼亚和格鲁吉亚三国在高等教育合作领域取得了显著进展。通过收集相关文献和研究资料,运用SWOT-CLPV模型对甘肃与外高加索三国的高等教育合作进行分析。研究表明,双方合作具备人才培养、研究机构和平台建设方面的优势;面临“一带一路”目标助力、国家教育战略推动、双边合作政策支撑等外部机遇;亦存在教育经费预算、国际合作程度、系统合作机制的劣势,需应对国内其他地区竞争、地区形势转向风险与国际格局演变挑战等外在威胁。建议优化双边合作政策,促进双方教育资源共享,推行“引进来”和“走出去”策略,讲好新时代“甘肃故事”,助推甘肃与外高加索三国高等教育合作走向纵深。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一带一路” 甘肃 外高加索 高等教育合作 SWOT-CLPV模型
下载PDF
新时代“两路”精神的弘扬路径研究——纪念川藏、青藏公路建成通车70周年 被引量:2
8
作者 胡子祥 陈昱充 《西南交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24年第2期1-12,共12页
“两路”精神是中国共产党人精神谱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新时代弘扬“两路”精神,不仅要注重史论结合,从内涵阐释、根源回溯和历史定位发轫,夯实传承弘扬基础,还要注重红绿相映,从国家文化公园、协同研究中心和实践教学基地建设着手,构建... “两路”精神是中国共产党人精神谱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新时代弘扬“两路”精神,不仅要注重史论结合,从内涵阐释、根源回溯和历史定位发轫,夯实传承弘扬基础,还要注重红绿相映,从国家文化公园、协同研究中心和实践教学基地建设着手,构建教育引导体系;既要注重文工交叉,从“两路”建设养护、进藏铁路修建及科技攻坚克难着力,实现文化涵育功能,又要注重文旅融合,从整合文化资源、创建品牌标识、完善支撑条件入手,助推红色经济发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新时代 “两路”精神 川藏公路 青藏公路 中国共产党人精神谱系
下载PDF
四川盆地西南部山区近水平岩层地区某崩塌堆积体分区特征及稳定性评价 被引量:1
9
作者 周静 《资源信息与工程》 2024年第3期57-61,共5页
四川盆地西南部山区道路展线常须经过发育有崩塌堆积体的近水平岩层的沟谷区域,道路开挖易诱发崩塌堆积体自身基本稳定的坡体发生变形和滑移,对施工和人员安全有极大影响。本文以四川盆地西南部山区某地公路修建过程中遇到的崩塌堆积体... 四川盆地西南部山区道路展线常须经过发育有崩塌堆积体的近水平岩层的沟谷区域,道路开挖易诱发崩塌堆积体自身基本稳定的坡体发生变形和滑移,对施工和人员安全有极大影响。本文以四川盆地西南部山区某地公路修建过程中遇到的崩塌堆积体为例,查明了崩塌堆积体的规模、地层特征及破坏模式等。该崩塌堆积体整体基本稳定,但在强降雨和地震工况下易发生局部滑塌,而拟展线位位于该崩塌堆积体坡体的中下部,变形垮塌对堆积体周边施工和过往人员的威胁较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四川盆地 山区道路 崩塌堆积体 破坏模式 稳定性
下载PDF
“一带一路”倡议背景下甘肃省小微物流企业发展策略研究
10
作者 李月萍 《湖北开放职业学院学报》 2024年第10期133-135,共3页
“一带一路”倡议有效带动了沿线区域经济发展,甘肃省作为古丝绸之路的黄金路段迎来了重要的机遇期。但是甘肃省的物流企业特别是数量庞大的小微物流企业发展滞后,限制了紧跟丝绸之路经济带发展的步伐。因此,本文旨在探讨“一带一路”... “一带一路”倡议有效带动了沿线区域经济发展,甘肃省作为古丝绸之路的黄金路段迎来了重要的机遇期。但是甘肃省的物流企业特别是数量庞大的小微物流企业发展滞后,限制了紧跟丝绸之路经济带发展的步伐。因此,本文旨在探讨“一带一路”倡议背景下甘肃省小微物流企业的发展策略。分析“一带一路”倡议对甘肃省小微物流企业发展的影响,并通过调查发现目前甘肃省小微物流企业发展中存在的问题,提出了加快数字化转型、优化人才环境、与大中型物流企业合作寻求发展等策略。研究丰富了小微企业发展领域的研究,为甘肃省小微物流企业发展提供一定的启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一带一路 甘肃省 小微物流企业 数字化转型
下载PDF
南丝路新见《四川会馆重修川主庙碑》研究
11
作者 邓妲 赵志宏 《大理大学学报》 2024年第7期83-88,共6页
南方丝绸之路重要驿站永平杉阳镇有一通《四川会馆重修川主庙碑》,该碑对研究永平县杉阳镇发展史、汉族移民史、四川会馆发展史,以及杨慎历史和南方丝绸之路文化等具有重要参考价值。以该碑为研究对象,对立碑时间、杨文宪公祠、杨慎永... 南方丝绸之路重要驿站永平杉阳镇有一通《四川会馆重修川主庙碑》,该碑对研究永平县杉阳镇发展史、汉族移民史、四川会馆发展史,以及杨慎历史和南方丝绸之路文化等具有重要参考价值。以该碑为研究对象,对立碑时间、杨文宪公祠、杨慎永昌戍所、杨慎去世地点、杉阳地名变迁、重修川主庙事宜和四川商人的民间信仰等进行了研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南方丝绸之路 四川会馆 川主庙 杨慎 杉阳
下载PDF
丝绸之路甘肃段遗址保护与展示研究
12
作者 车银凤 《山西建筑》 2024年第2期14-17,共4页
丝绸之路甘肃段沿线有着丰厚的文化遗产,以丝绸之路甘肃段两汉到元时期的221个遗址点为研究对象,对丝绸之路沿线遗址形成的背景进行梳理,同时利用最邻近分析、不平衡指数、地理集中指数、核密度分析等方法对其空间分布特征进行研究分析... 丝绸之路甘肃段沿线有着丰厚的文化遗产,以丝绸之路甘肃段两汉到元时期的221个遗址点为研究对象,对丝绸之路沿线遗址形成的背景进行梳理,同时利用最邻近分析、不平衡指数、地理集中指数、核密度分析等方法对其空间分布特征进行研究分析,得出丝绸之路甘肃段遗址主要分布于陇东和河西走廊地区。分析了丝绸之路甘肃沿线遗址保护与展示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并利用遗址空间分布特征提出了点-线-面的保护体系及遗址主题阐释体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丝绸之路 甘肃段 遗址 空间分布格局 策略
下载PDF
四川盆地西南部山区某地错落体形成模式及稳定性评价
13
作者 周静 《资源信息与工程》 2024年第2期74-77,共4页
陡峻山区展线的道路开挖过程中,易诱发自身基本稳定的坡体发生变形和滑移,对施工和人员安全有极大影响,因此有必要研究错落体发育的工程地质条件、规模特征及破坏模式,评价其稳定性及变形趋势。本文以四川盆地西南部山区某地公路修建过... 陡峻山区展线的道路开挖过程中,易诱发自身基本稳定的坡体发生变形和滑移,对施工和人员安全有极大影响,因此有必要研究错落体发育的工程地质条件、规模特征及破坏模式,评价其稳定性及变形趋势。本文以四川盆地西南部山区某地公路修建过程中遇到的错落体为例,查明了错落体的规模、地层特征及破坏模式等。该错落体整体基本稳定,但在强震工况下易发生局部滑塌,考虑到该错落体位于陡峻坡体的中上部,变形滑塌会对山体下部施工和过往人员威胁巨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四川盆地 山区道路 错落体 破坏模式 稳定性
下载PDF
橡胶改性沥青技术在甘肃的应用探讨
14
作者 付剑锋 《价值工程》 2024年第3期166-168,共3页
橡胶改性沥青既能避免废橡胶堆积产生的“黑色污染”,又能解决甘肃高海拔季冻区沥青路面易发生病害的难题,是制备废橡胶资源综合利用的最佳途径之一。本文通过回顾国内外不同橡胶沥青历史和发展现状,特别是总结了最近橡胶沥青在甘肃沥... 橡胶改性沥青既能避免废橡胶堆积产生的“黑色污染”,又能解决甘肃高海拔季冻区沥青路面易发生病害的难题,是制备废橡胶资源综合利用的最佳途径之一。本文通过回顾国内外不同橡胶沥青历史和发展现状,特别是总结了最近橡胶沥青在甘肃沥青路面的应用案例,提炼出了橡胶沥青针对性解决甘肃路面病害的优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橡胶沥青 甘肃 季冻区 路面性能 废旧橡胶
下载PDF
陕甘川邻接区滑脱挤出构造与金矿的关系 被引量:13
15
作者 曾佐勋 胡以铿 +3 位作者 周继彬 刘立林 樊春 杨巍然 《地球科学(中国地质大学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1年第6期631-637,共7页
分析了陕甘川邻接区滑脱挤出构造与金矿床的空间关系、时间关系及其对地球化学元素活化迁移作用 .认为陕甘川邻接区的大型、特大型金矿主要受第二和第一次级滑脱带控制 ,为该区金矿远景区的预测提供了构造依据 .
关键词 挤出构造 四川 甘肃 陕西 金矿床 地球化学 成矿远景
下载PDF
基于GIS的甘肃省道路网密度分布特征及空间依赖度分析 被引量:25
16
作者 魏伟 石培基 +2 位作者 脱敏雍 王雪平 王旭峰 《地理科学》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11期1297-1303,共7页
以甘肃省为研究对象,从道路网出发,结合甘肃省社会经济因素,以县(区)为单元,运用GIS理论方法计算甘肃省道路网密度,并分析了道路网密度与人口密度、GDP密度之间的相关性,考虑到道路网建设还受资源、产业结构、道路网建设政策及其它运输... 以甘肃省为研究对象,从道路网出发,结合甘肃省社会经济因素,以县(区)为单元,运用GIS理论方法计算甘肃省道路网密度,并分析了道路网密度与人口密度、GDP密度之间的相关性,考虑到道路网建设还受资源、产业结构、道路网建设政策及其它运输方式的影响,提出了道路网依赖-偏好指数。在此基础上,分析了甘肃省道路网密度和依赖—偏好指数分布及空间特征。结果表明:①甘肃省道路网密度以兰州市、嘉峪关市为中心向外衰减,道路网密度整体分布东南比西北高,东南比西北均匀;②道路网密度与人口、生产总值等社会经济因素相关性很高,受经济发展水平和道路建设政策影响很大;③5.75%的县区属于超强依赖或超强偏好型,20.68%的县区属于强依赖或强偏好型,62.7%的县区属于中等依赖或中等偏好型,8.05%的县区属于较弱依赖或较弱偏好型,3.45%的县区属于弱依赖或弱偏好型。以兰州为中心及河西走廊地区的道路网依赖—偏好指数高于东部和南部山区。可为甘肃省道路网与人口、经济协调发展提供基础理论和参考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道路网密度 空间依赖性 GIS 甘肃省
下载PDF
四川省非道路移动源大气污染物排放清单研究 被引量:29
17
作者 范武波 陈军辉 +8 位作者 李媛 姜涛 孙蜀 王刚 廖洪涛 蒋涛 吴锴 钱骏 叶宏 《中国环境科学》 EI CAS CSSCI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12期4460-4468,共9页
根据调查收集到的2015年四川省工程机械、农业机械、铁路机车、船舶和民航飞机的保有量、活动水平等数据,采用"排放因子法"计算了非道路移动源大气污染物排放量,分析了2015四川省非道路移动源的尾气污染排放特征,并建立了3km&... 根据调查收集到的2015年四川省工程机械、农业机械、铁路机车、船舶和民航飞机的保有量、活动水平等数据,采用"排放因子法"计算了非道路移动源大气污染物排放量,分析了2015四川省非道路移动源的尾气污染排放特征,并建立了3km×3km的网格化排放清单.结果表明,2015年四川省非道路移动源排放的PM_(10)为1.38×10~4t,PM_(2.5)为1.25×10~4t,NO_x为1.83×10~5t,THC为2.98×10~4t,CO为1.21×10~5t.工程机械对污染物的贡献率相对较高,占比达到70%;其次为农业机械,对NO_x和PM的贡献占比分别达到15%.工程机械和农业机械的排放主要集中在夏季和秋季,而飞机、铁路机车和船舶的时间变化较不明显;而从空间分布来看,高排放源主要分布于成都平原地区和川南地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非道路移动源 排放清单 时空分布 四川
下载PDF
丝绸之路陇右南道甘肃东段的形成与变迁 被引量:10
18
作者 苏海洋 雍际春 +1 位作者 晏波 尤晓妮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2011年第3期126-131,共6页
丝绸之路陇右南道形成于春秋时期,战国晚期至西汉初年获得初步发展。西汉时期,在原有西行道路的基础上,开辟了一条经张川、秦安、静宁、通渭、定西、榆中至兰州西固渡黄河通青海或河西的官道,称为陇右南道东段北线。东汉以后,随着行政... 丝绸之路陇右南道形成于春秋时期,战国晚期至西汉初年获得初步发展。西汉时期,在原有西行道路的基础上,开辟了一条经张川、秦安、静宁、通渭、定西、榆中至兰州西固渡黄河通青海或河西的官道,称为陇右南道东段北线。东汉以后,随着行政中心南移、沿线人口减少和自然环境的劣化以及畜牧经济的发展,北线逐渐衰落,而经清水、天水、甘谷、陇西、渭源、临洮、临夏入青海的南线秦州路逐渐成为西行主干道。至唐代、北宋,陇右南道甘肃东段南线更加繁荣。但由于受区域政治形势的影响,唐代陇右南道东段北线与南线个别路段走向发生了改变。北宋以后,陇右南道秦州路趋于衰落,逐渐被由关中西入平凉,翻越六盘山至隆德、静宁、会宁,再翻越华家岭,经定西至兰州的新线路取代。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丝绸之路 甘肃东段 形成 演变
下载PDF
“一带一路”建设中甘肃“黄金段”作用的发挥 被引量:28
19
作者 徐黎丽 王悦 《西北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5年第6期22-28,共7页
甘肃因位于中国内部四大生态文化区域的交汇地带而处于中国地理中心,这种独特的地理位置决定了它在中国内部地理交通和人文交流的连接作用。如今,全国各省区都在主动融入"一带一路"建设,甘肃如何在"一带一路"建设... 甘肃因位于中国内部四大生态文化区域的交汇地带而处于中国地理中心,这种独特的地理位置决定了它在中国内部地理交通和人文交流的连接作用。如今,全国各省区都在主动融入"一带一路"建设,甘肃如何在"一带一路"建设中发挥自我定位的"黄金段"的功能,则是本文讨论的主要问题。甘肃作为"一带一路"建设的"黄金段"是否能够实现,关键在于以下四点:一是建设"东来西往、南联北接"的交通黄金带;二是花大成本保护"一带一路""黄金带"的生态环境,保障交通黄金段的生态恢复、道路畅通;三是依靠交通黄金带,发展特色产业,做好贸易中转;四是凭借交通黄金带,通过文化交流与理解,架起内地与边疆各族民众互相尊重、包容、共享、信任的桥梁,促进国家凝聚力和向心力的提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甘肃 一带一路 黄金段
下载PDF
川藏交通廊道滑坡崩塌灾害对道路工程的危害方式分析 被引量:25
20
作者 李秀珍 钟卫 +3 位作者 张小刚 边江豪 崔云 黄森旺 《工程地质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5期1245-1251,共7页
为对川藏交通廊道内道路工程的选定线及安全建设和运营提供科学决策及防灾减灾依据,在对拟建川藏铁路和高速公路沿线滑坡崩塌灾害进行系统野外调查和遥感解译的基础上,查明了川藏交通廊道康定至林芝段滑坡崩塌的空间分布特征和潜在危害... 为对川藏交通廊道内道路工程的选定线及安全建设和运营提供科学决策及防灾减灾依据,在对拟建川藏铁路和高速公路沿线滑坡崩塌灾害进行系统野外调查和遥感解译的基础上,查明了川藏交通廊道康定至林芝段滑坡崩塌的空间分布特征和潜在危害情况,结合已有川藏公路沿线崩滑灾害的危害特征和危害方式,对该段廊道内滑坡崩塌灾害的可能危害方式进行了深入细致地归纳、分析和总结。研究结果表明:川藏交通廊道康定至林芝段共发育滑坡崩塌灾害488处,其中滑坡262处,崩塌(含溜砂坡)226处;对拟建道路工程存在潜在危害或影响的崩滑灾害共有148处,滑坡有89处,崩塌(含溜砂坡)59处。崩塌滑坡灾害对道路工程的危害方式主要有:(1)滑坡崩塌威胁隧道及其进出口安全;(2)滑坡崩塌推移、掩埋、损毁道路工程;(3)滑坡崩塌威胁站场、车站安全;(4)滑坡崩塌堵江断道、淹没道路工程;(5)滑坡崩塌转化为泥石流、洪水等灾害链危害道路工程;(6)崩塌、溜砂坡冲击、扰动、掩埋道路工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空间分布 危害方式 滑坡崩塌 道路工程 川藏交通廊道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17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