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81篇文章
< 1 2 5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On the Link Between Ancient Sichuan and the Maritime Silk Road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Tang Poetry
1
作者 Hou Shuiping Wen Yi(译) Deng Maoying(译) 《Contemporary Social Sciences》 2018年第3期1-6,共6页
Shu(now Sichuan Province in the southwest of China) was famous for silk production.Many poets of the Tang Dynasty praised the magnificence of Shu brocade and embroidery.They also meticulously recorded the good sales a... Shu(now Sichuan Province in the southwest of China) was famous for silk production.Many poets of the Tang Dynasty praised the magnificence of Shu brocade and embroidery.They also meticulously recorded the good sales and popularity of Shu's mulberry silk fabrics in Jinling(now Nanjing) and Yangzhou through shipments along the Yangtze River and further to Southeast and South Asian countries.Tang poetry provides evidence for the significant role the Shu area played in the trade and commerce of the Maritime Silk Road. 展开更多
关键词 tang poetry Maritime SILK road Shu BROCADE and EMBROIDERY
下载PDF
“河朔唐诗之路”研究——兼论文学景观与文学地理意象
2
作者 马吉照 《广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AS 2024年第1期118-128,共11页
中国文化丰富的区域性决定了全国各地必定存在不同风貌、不同价值的“唐诗之路”。以幽州为中心,太行山东麓南北大道与燕山南麓通往东北边塞的道路,构成了地位举足轻重、具有突出自身优势和鲜明地域文化特质的“河朔唐诗之路”。河朔诗... 中国文化丰富的区域性决定了全国各地必定存在不同风貌、不同价值的“唐诗之路”。以幽州为中心,太行山东麓南北大道与燕山南麓通往东北边塞的道路,构成了地位举足轻重、具有突出自身优势和鲜明地域文化特质的“河朔唐诗之路”。河朔诗路拥有数量众多且分布密集的诗人行迹与创作、文学景观与文学地理意象,并且串联起博陵崔、范阳卢、赵郡李等文化望族,是为唐代诗坛输送诗人最多的诗路之一;河朔唐诗与陇右唐诗分别承载着唐代边塞诗的东西两极,共同成就了盛唐边塞诗这座诗史上的高峰;慷慨悲歌的河朔之风为唐诗注入了贞刚之气和独立不屈的人格精神,促进了南北文风的交融和唐诗高潮的到来。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唐诗之路 河朔 文学景观 文学地理意象
下载PDF
论唐代梅关古道赠答送别诗的情感体验
3
作者 周婷 《惠州学院学报》 2024年第2期76-80,共5页
唐代梅关古道赠答送别诗饱蘸深情,其情感体验主要表现为三:一是书写离别之际对友人的依依惜别之情;二是描写世情的艰难,唐代文士经过梅关古道多因仕宦不如意,生存艰难之际颇有世情冷漠之感;三是宦情的尚志追求,有唐一代党争激烈,士大夫... 唐代梅关古道赠答送别诗饱蘸深情,其情感体验主要表现为三:一是书写离别之际对友人的依依惜别之情;二是描写世情的艰难,唐代文士经过梅关古道多因仕宦不如意,生存艰难之际颇有世情冷漠之感;三是宦情的尚志追求,有唐一代党争激烈,士大夫遭遇贬谪较为频繁,仕宦一途遭受挫折,故于赠答送别诗中流露出归隐之情。唐代文士所创作的这些梅关古道赠答送别诗作是其社会交际的真实记录,更是其情思意绪的折光和投影,寄寓着唐代文士人生失意之际的真情流露。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唐诗 梅关古道 大庾岭 赠答送别诗 情感体验
下载PDF
浙东唐诗之路沿线旅游景观现状与对策探究——以绍兴班竹村为例
4
作者 蔡艳华 陈书铭 《华中建筑》 2024年第2期173-176,共4页
浙东唐诗之路是一条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云集的诗韵线路,绍兴班竹村是这条线路上的一个重要节点,其旅游景观有其自身特点。笔者以浙东唐诗之路为背景,从旅游景观视角分析班竹村现状,探究浙东旅游景观发展的差异性对待、人文关怀、可持续性... 浙东唐诗之路是一条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云集的诗韵线路,绍兴班竹村是这条线路上的一个重要节点,其旅游景观有其自身特点。笔者以浙东唐诗之路为背景,从旅游景观视角分析班竹村现状,探究浙东旅游景观发展的差异性对待、人文关怀、可持续性保护与发展。使以班竹村为代表的浙东各地传统文化引领区域旅游景区的景观更具合理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唐诗之路 班竹村 旅游景观
下载PDF
清代咏藏诗视域下的茶马古道文化谱系:和而不同
5
作者 王军涛 张建强 《西藏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23年第3期76-84,共9页
茶马古道文化如同费孝通先生的中华民族共同体概念一样,它是和而不同的。清代咏藏诗证明:北、中、南茶马古道文化丛是涵化了的唐、蜀和藏文化丛。循文化地理学阐释,形成三种文化丛的缘由大致可归纳为民族类聚、区域方位、主地标、区域... 茶马古道文化如同费孝通先生的中华民族共同体概念一样,它是和而不同的。清代咏藏诗证明:北、中、南茶马古道文化丛是涵化了的唐、蜀和藏文化丛。循文化地理学阐释,形成三种文化丛的缘由大致可归纳为民族类聚、区域方位、主地标、区域政治文化主阵地四大因子。清代咏藏诗的纪行游踪特征与茶马古道文化线性特征趋于一致,说明两者之间渊源颇深,这为着力打造“茶马古道文化长廊”提供了除地理学、考古学等传统方法之外的另一种视角,即文学路径。底蕴丰厚的清代咏藏诗,无疑会令茶马古道陡增几分书香气息,为茶马古道文化赋予诗书气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清代咏藏诗 茶马古道文化 和而不同 唐、蜀、藏文化丛
下载PDF
文旅融合视域下长三角“唐诗之路”的诗歌资源、价值及应用策略
6
作者 程宏亮 《苏州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23年第1期44-51,108,共9页
“唐诗之路”是具象的地理之路,更是抽象的诗歌文化集聚空间。长三角地区交通特别发达,水上交通尤负盛名。该地域的大运河航线、长江航线、浙东“唐诗之路”、新安江—富春江—钱塘江水路,以及以宣城为中心、以青弋江为主体的皖南诗路,... “唐诗之路”是具象的地理之路,更是抽象的诗歌文化集聚空间。长三角地区交通特别发达,水上交通尤负盛名。该地域的大运河航线、长江航线、浙东“唐诗之路”、新安江—富春江—钱塘江水路,以及以宣城为中心、以青弋江为主体的皖南诗路,均蕴藏着丰富的唐诗资源。融唐诗于旅游具有重要价值,有助于满足涉游者随性自适的精神需求,彰显“绿色”发展理念,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提取唐诗素材建构物化景观或制作文创产品,创作跨媒介综合艺术作品等,均是激活唐诗记忆以促进文旅融合的有效策略与路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长三角 “唐诗之路” 唐诗资源 应用策略 文旅融合
下载PDF
“孤城遥望玉门关”——王昌龄笔下的丝路戍守
7
作者 高建新 《内蒙古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23年第3期38-43,共6页
唐王朝的繁盛,一方面与“丝绸之路”的畅通和再次繁荣分不开,另一方面又得益于常年在河西走廊、西域的不怕牺牲、艰苦守护“丝绸之路”的唐朝将士。盛唐时期,描写“丝绸之路”戍守最为杰出的诗人是王昌龄。其诗内容主要包括戍守的艰辛... 唐王朝的繁盛,一方面与“丝绸之路”的畅通和再次繁荣分不开,另一方面又得益于常年在河西走廊、西域的不怕牺牲、艰苦守护“丝绸之路”的唐朝将士。盛唐时期,描写“丝绸之路”戍守最为杰出的诗人是王昌龄。其诗内容主要包括戍守的艰辛与危险、戍守的庄严与喜悦、戍守中的怀念与感伤、戍守中对战争的反思。边塞行丰富了诗人的情感,扩大了诗人的眼界。诗人观察细致、思考深入、体验深刻,所作内容深厚,有玉壶冰心的朗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王昌龄 唐诗 丝路 戍守 西北
下载PDF
诗意乡村:浙东唐诗之路传统村落保护与发展策略研究 被引量:1
8
作者 张光明 奚雪松 《城市建筑》 2023年第8期78-82,共5页
浙东唐诗之路是一条诗歌型文化线路,沿途传统村落分布众多、风景秀丽、历史悠久、特色各异。但是,在乡村振兴背景下,浙东唐诗之路沿线传统村落也面临着产业转型、环境更新、空心化、文化遗产传承等一系列问题。本文基于文旅融合的视角,... 浙东唐诗之路是一条诗歌型文化线路,沿途传统村落分布众多、风景秀丽、历史悠久、特色各异。但是,在乡村振兴背景下,浙东唐诗之路沿线传统村落也面临着产业转型、环境更新、空心化、文化遗产传承等一系列问题。本文基于文旅融合的视角,通过对沿线传统村落保护与发展的研究,提出以唐诗为主题,以诗人行迹为脉络,挖掘诗路文化资源,保护诗路文化遗产,并解码唐诗文化基因,在已有村落文化形态的基础上,有机植入诗歌文化元素,建设“诗意乡村”,以文化赋能乡村旅游,实行沿线传统村落联动发展的策略。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诗意乡村 浙东唐诗之路 唐诗 传统村落 乡村振兴
下载PDF
诗歌型文化带空间范围及层次研究——以浙东唐诗之路文化带为例
9
作者 梁诗繁 奚雪松 +2 位作者 张光明 安星润 乔婧辉 《地域研究与开发》 北大核心 2023年第4期174-180,共7页
以浙东唐诗之路文化带为例,从文化、生态、游憩3个空间层面的特征和相互关系出发,探索诗路文化带空间范围和层次的划定方法。结果表明:(1)文化重要性空间与距诗路的距离呈负相关。诗路两侧各10 km以内范围集中了66%以上的重要性资源,20... 以浙东唐诗之路文化带为例,从文化、生态、游憩3个空间层面的特征和相互关系出发,探索诗路文化带空间范围和层次的划定方法。结果表明:(1)文化重要性空间与距诗路的距离呈负相关。诗路两侧各10 km以内范围集中了66%以上的重要性资源,20 km以内范围集中度达90%以上,20 km以外逐渐下降。(2)生态保护适宜性空间与距诗路的距离呈正相关。诗路两侧各10 km以内范围集中了60%以上的非保护性区域,25 km以内范围集中度达90%以上,25 km以外逐渐下降。(3)游憩可达性空间与距诗路的距离呈正相关。诗路两侧各10 km以内范围集中了57%的高可达性区域,25 km以内范围集中度达90%以上,25 km以外逐渐下降。(4)诗路文化带整体呈现10 km以内,10~25 km和25 km以外3个层次,分别对应核心区、紧密区和缓冲区3个空间范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文化带 诗歌型文化带 浙东唐诗之路 空间范围 空间层次
下载PDF
齐鲁唐诗之路研究
10
作者 程江霞 《枣庄学院学报》 2023年第1期55-62,共8页
参考历史地理学资料,根据唐代重要诗人在齐鲁地域空间的行迹路线与创作,将齐鲁唐诗之路划分为分别以郓州和兖州为中心的南北两线。齐鲁外来诗人和齐鲁籍诗人的创作稍显不同:齐鲁外来诗人以异乡人的眼光描写齐鲁男耕女织的质朴生活和丰... 参考历史地理学资料,根据唐代重要诗人在齐鲁地域空间的行迹路线与创作,将齐鲁唐诗之路划分为分别以郓州和兖州为中心的南北两线。齐鲁外来诗人和齐鲁籍诗人的创作稍显不同:齐鲁外来诗人以异乡人的眼光描写齐鲁男耕女织的质朴生活和丰富物产,表达了对齐鲁文化的认同或冲突。齐鲁籍诗人多描写家乡荒芜的田园和贫困生活,表达了对家乡及亲人的思念。齐鲁唐诗之路研究印证了齐鲁大地是唐代文人求仕不顺的隐退之地,齐鲁大地上的儒家文化是文人追寻理想的精神支柱。因远离京畿之地,唐诗中的齐鲁海岱风光沾染了去国怀乡的忧思。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齐鲁唐诗之路 路线考证 齐鲁外来诗人 齐鲁籍诗人 文化意蕴
下载PDF
论浙东唐诗的创作范式与时代价值
11
作者 娄欣星 《台州学院学报》 2023年第2期73-80,共8页
浙东唐诗之路作为一条山水人文之路,具有风雅、清修及隐逸三大特质。浙东秀丽的自然山水与深厚的人文底蕴赋予了浙东唐诗之路独特的时代价值和文化内涵,不仅影响了唐诗情景浑融等风格的形成,也促成了浙东唐诗创作范式,即“模山范水”与... 浙东唐诗之路作为一条山水人文之路,具有风雅、清修及隐逸三大特质。浙东秀丽的自然山水与深厚的人文底蕴赋予了浙东唐诗之路独特的时代价值和文化内涵,不仅影响了唐诗情景浑融等风格的形成,也促成了浙东唐诗创作范式,即“模山范水”与“笔补造化”的最终确立。这一创作范式既有客观景物的精致刻画与生动呈现,也包含了思想主题的深刻性与复杂性,有对自然山水的体悟、对政治生活的疏离、对隐逸世界的建构以及对赠答怀人的书写等,真实反映了唐代社会漫游与隐逸之风盛行的文化风尚。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浙东唐诗之路 天台山 文化风尚 创作范式
下载PDF
试论浙东唐诗之路形成的内生动力
12
作者 徐永恩 《台州学院学报》 2023年第2期81-85,共5页
浙东唐诗之路生成于唐代,定名于当代,它的形成是内因和外因相互作用的结果。司马承祯、李白、寒山子等诗人之诗路建树和创作实践所体现和践行的精神追求、不辞艰辛的精神和坚忍不拔的意志以及遂愿以后的感悟,是浙东唐诗之路创作精彩纷... 浙东唐诗之路生成于唐代,定名于当代,它的形成是内因和外因相互作用的结果。司马承祯、李白、寒山子等诗人之诗路建树和创作实践所体现和践行的精神追求、不辞艰辛的精神和坚忍不拔的意志以及遂愿以后的感悟,是浙东唐诗之路创作精彩纷呈的内生动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浙东唐诗之路 精神追求 司马承祯 李白 寒山子
下载PDF
唐诗齐鲁地理文化的文学书写
13
作者 程江霞 《潍坊学院学报》 2023年第1期5-9,共5页
地域和文学之间的互动关系是研究文学的一个切入点。文化地理学认为作者通过在文学作品中描写、阐释地域空间,从而表达主观的地区经验,以此宣告自身的地域身份意识与归属感。诗人对特定地理空间充满了复杂的情感。诗歌是诗人抒情言志的... 地域和文学之间的互动关系是研究文学的一个切入点。文化地理学认为作者通过在文学作品中描写、阐释地域空间,从而表达主观的地区经验,以此宣告自身的地域身份意识与归属感。诗人对特定地理空间充满了复杂的情感。诗歌是诗人抒情言志的载体。面对同样的齐鲁自然风貌和人文历史,诗人因性格气质和人生境遇不同,在诗歌中建构的齐鲁地理文化空间呈现出多样性。此外,不同群体对齐鲁地理文化空间的感受和书写也呈现出差异性。齐鲁本地诗人重在书写乡村生活的衰败和皈依之情;而外来诗人常以“他者”眼光关注齐鲁壮美的自然地理和深厚的人文历史。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唐诗 齐鲁地理文化 文学书写
下载PDF
诗画共建共享:唐寅“女几山图”的创作与传播
14
作者 杨燕 《保定学院学报》 2023年第5期68-75,共8页
诗画同体是中国传统文人画的一大特点。明中叶,文人文化的泛化与世俗文化的兴盛同步,使得这一时期的诗画同体呈现出独特的风貌。唐寅诗、书、画兼善,绘画作品多有题诗,具备“诗画一律”的自觉。分析“女几山图”的诗画关系,可以发现唐... 诗画同体是中国传统文人画的一大特点。明中叶,文人文化的泛化与世俗文化的兴盛同步,使得这一时期的诗画同体呈现出独特的风貌。唐寅诗、书、画兼善,绘画作品多有题诗,具备“诗画一律”的自觉。分析“女几山图”的诗画关系,可以发现唐寅绘画创作过程中借助诗画互补以完成画面构建,同时通过诗意物象和诗意人物的选取与运用丰富画面形象。在传播学视域下,作为传播者的唐寅虽具文人画家素养却以鬻文卖画为生,故其绘画实践又带有职业性,诗画同体有助于其画作的传播与接受,诗画关系在接受过程中因观者全身心的参与而达至统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唐寅 诗画关系 女几山图 《春游女几山图》 《山路松声图》
下载PDF
遗产廊道视角下的唐诗之路遗产保护 被引量:5
15
作者 章琳 邢益 俞益武 《建筑与文化》 2015年第9期134-135,共2页
唐诗之路是浙东山水与唐代诗歌的美妙结合。目前有关于唐诗之路的文献多是涉及景区介绍、诗歌研究、旅游开发等,而探讨唐诗之路作为文化景观遗产的文献尚未出现。借鉴美国遗产廊道的相关理论与经验,将唐诗之路作为浙东地区文化遗产和景... 唐诗之路是浙东山水与唐代诗歌的美妙结合。目前有关于唐诗之路的文献多是涉及景区介绍、诗歌研究、旅游开发等,而探讨唐诗之路作为文化景观遗产的文献尚未出现。借鉴美国遗产廊道的相关理论与经验,将唐诗之路作为浙东地区文化遗产和景观遗产的统一线性载体。在阐述和分析唐诗之路形成的历史背景与遗产价值的基础上,以唐诗之路段新昌段为例,提出对唐诗之路遗产保护的具体内容及保护利用建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遗产廊道 唐诗之路 遗产保护 规划
下载PDF
试论浙东唐诗之路文化体验式旅游开发 被引量:6
16
作者 李跃军 汤蓉岚 林荫 《台州学院学报》 2017年第1期17-20,50,共5页
随着旅游市场的日益成熟,文化旅游已步入到大众化发展阶段。浙东唐诗之路旅游线旅游资源丰富,文化积淀厚重,文化景观突出,但旅游开发不尽人意,其重要原因是没有充分挖掘文化资源体验性价值,旅游体验层次低,旅游产品体验性效果不佳。因此... 随着旅游市场的日益成熟,文化旅游已步入到大众化发展阶段。浙东唐诗之路旅游线旅游资源丰富,文化积淀厚重,文化景观突出,但旅游开发不尽人意,其重要原因是没有充分挖掘文化资源体验性价值,旅游体验层次低,旅游产品体验性效果不佳。因此,浙东唐诗之路旅游线应该加强体验式旅游开发,深化旅游主题,加强唐诗之路山水文化资源挖掘,理顺区域旅游竞合关系,重新组合旅游路线,依托文化创意产业,设计层次性文化体验旅游项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旅游体验 体验式旅游 浙东唐诗之路 旅游开发
下载PDF
天台山:浙东唐诗之路与海上丝绸之路的交汇 被引量:2
17
作者 胡可先 《浙江社会科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19年第12期131-141,160,共12页
集山水奇观与文化精萃于一体的天台山,是浙东唐诗之路的精华所在。由此可以从五个方面进行考察:唐代台州的地理位置与文化空间、浙东唐诗之路的形成与特色、海上丝绸之路的重要节点、唐人《送最澄上人还日本国》组诗的意义、入唐僧圆仁... 集山水奇观与文化精萃于一体的天台山,是浙东唐诗之路的精华所在。由此可以从五个方面进行考察:唐代台州的地理位置与文化空间、浙东唐诗之路的形成与特色、海上丝绸之路的重要节点、唐人《送最澄上人还日本国》组诗的意义、入唐僧圆仁与圆珍的行记与过所。综合起来可得出结论:作为浙东文化核心的天台山,是浙东唐诗之路与海上丝绸之路的交汇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天台山 浙东唐诗之路 海上丝绸之路 交汇
下载PDF
“浙东唐诗之路”研究的学术逻辑与学术空间 被引量:6
18
作者 肖瑞峰 《绍兴文理学院学报》 2018年第6期1-6,共6页
在"浙东唐诗之路"作为一个学术概念越来越得到学界关注与重视的今天,有必要进一步梳理"浙东唐诗之路"研究的学术逻辑和学术空间。就学术逻辑而言,除了要进一步厘清概念的内涵与外延,不能将"唐诗之路"与&q... 在"浙东唐诗之路"作为一个学术概念越来越得到学界关注与重视的今天,有必要进一步梳理"浙东唐诗之路"研究的学术逻辑和学术空间。就学术逻辑而言,除了要进一步厘清概念的内涵与外延,不能将"唐诗之路"与"浙东唐诗之路"混为一谈外,还应辨析与区分两点:其一是大众语境中的"浙东唐诗之路"与专家语境中的"浙东唐诗之路",其二是旅游学视阈中的"浙东唐诗之路"与文学视阈中的"浙东唐诗之路"。就学术空间而言,应在强化整体设计和整体规划的基础上,不断拓宽研究空间,致力于个案研究与整体研究相结合、域内文献与海外文献相结合,有效避免研究死角与盲区,全方位、多支点地将"浙东唐诗之路"研究推向纵深。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浙东唐诗之路 学术逻辑 学术空间 全方位 多支点
下载PDF
论唐诗中的“洛阳道” 被引量:1
19
作者 陈燕妮 《华中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3年第1期99-104,共6页
道路对于城市的作用是最为重要的。它是呈现城市居民各种生活层面,联系不同生活方式的重要载体。唐代的洛阳在很多时候和长安齐名,是一个极其重要和极具意味的都市,因而以洛阳尤以"洛阳道"为主题的唐诗作品也自然繁多。在唐... 道路对于城市的作用是最为重要的。它是呈现城市居民各种生活层面,联系不同生活方式的重要载体。唐代的洛阳在很多时候和长安齐名,是一个极其重要和极具意味的都市,因而以洛阳尤以"洛阳道"为主题的唐诗作品也自然繁多。在唐人的书写中,这些连接洛阳与外界场所的道路和连接洛阳城中各个场所之间的道路,或成为通往欲望之城的"洛阳道",或成为展示人生百态的"洛阳桥",或成为承载盛衰兴废的"洛阳道"。唐人借助"洛阳道"以歌咏寄兴,或表现享乐之欲望,或表现帝国之繁荣,或表现盛衰之叹息。这其中深刻地体现了城市与文学之间的相互关系,即城市成为文学描写的对象;而文学则记录并复活这些早已消失的生动的城市状态。在唐诗对"洛阳道"的书写中,"洛阳道"不仅是有着建筑功用和审美功能的建筑,也不仅是因为俗世生活的填充获得了"景观"意义的建筑,还是有着被历史盛衰反复浸染,被人类用个体生命去反复丈量的建筑景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唐诗 “洛阳道” 城市 文学
下载PDF
唐帝国的丝路想象初探--以唐诗“胡”为个案 被引量:3
20
作者 杨许波 《广西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17年第4期19-24,共6页
"胡"作为区别于汉民族的北方与西方少数民族的泛称进入诗歌,始于汉朝,魏晋南北朝沿袭,唐代达到鼎盛。汉、唐两个重要时期均与丝绸之路的发展关系紧密。唐诗中"胡"出现次数多,使用诗人广泛,新词汇大量增加,表现内容... "胡"作为区别于汉民族的北方与西方少数民族的泛称进入诗歌,始于汉朝,魏晋南北朝沿袭,唐代达到鼎盛。汉、唐两个重要时期均与丝绸之路的发展关系紧密。唐诗中"胡"出现次数多,使用诗人广泛,新词汇大量增加,表现内容丰富,所塑造的胡人形象更加多样化与鲜明化,描写的胡地更为具体化与深入化,反映的胡物进入日常生活更为广泛化。唐诗中的"胡"既体现了唐人对丝绸之路的书写与想象,又反映了中西文化的碰撞与交融。对于这种文化交融,唐人的态度充满矛盾,或津津乐道,或忧心忡忡,后者代表了一部分士人的观点,不占主流。唐王朝在对外文化交流时表现出了高度的自信心和开放性,正是文化的交融促进了大唐盛世的形成与唐文化的灿烂辉煌。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唐诗 丝绸之路 胡人 胡地 胡物 文化交融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5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