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9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第二颈椎横突点针刺强刺激治疗椎动脉型颈椎病临床观察 被引量:15
1
作者 葛伟 侯立皓 +2 位作者 张海丽 欧阳钢 赵峥睿 《南京中医药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5期435-438,共4页
目的观察第二颈椎横突点针刺强刺激对椎动脉型颈椎病(CSA)的临床疗效。方法将100例椎动脉型颈椎病患者随机分为3组,其中治疗组35例患者运用第二颈椎横突点针刺强刺激治疗,每日1次,每次10min;对照组30例给予常规针刺治疗,每日1次,每次30m... 目的观察第二颈椎横突点针刺强刺激对椎动脉型颈椎病(CSA)的临床疗效。方法将100例椎动脉型颈椎病患者随机分为3组,其中治疗组35例患者运用第二颈椎横突点针刺强刺激治疗,每日1次,每次10min;对照组30例给予常规针刺治疗,每日1次,每次30min;混合组35例患者先予第二颈椎横突点针刺强刺激,再行针刺常规治疗。结果 4周后,1混合组总有效率94.1%,治疗组85.7%,对照组73.3%。经统计学分析,组间差异有显著性,混合组优于治疗组,治疗组优于对照组,P<0.05。2起效时间,混合组和治疗组均短于对照组,P<0.05,混合组和治疗组间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0.05;治疗时间,混合组短于治疗组,P<0.05,治疗组短于对照组,P<0.05。3治疗组和混合组在血流量和平均血流速度方面均优于对照组,P<0.05;治疗组和混合组之间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0.05)。结论第二颈椎横突点针刺强刺激对椎动脉型颈椎病具有良好的即时疗效,并且可以缩短疗程,有效地改善椎动脉供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第二颈椎横突点 针刺 椎动脉型颈椎病 经颅多普勒
下载PDF
颈椎横突前结节解剖观测和术中定位的应用 被引量:7
2
作者 王峰 张佐伦 +2 位作者 袁泽农 路小勇 蒋振松 《中国脊柱脊髓杂志》 CAS CSCD 2001年第4期204-206,共3页
目的 :探讨应用颈椎横突前结节解剖特点行术中触摸定位的可靠性。方法 :对 30具成人颈椎标本行横突前结节形态观察和测量。经 110 0例颈椎前路手术应用颈椎横突前结节触摸定位法进行术中定位。结果 :颈椎横突前结节位置和走向较为恒定 ... 目的 :探讨应用颈椎横突前结节解剖特点行术中触摸定位的可靠性。方法 :对 30具成人颈椎标本行横突前结节形态观察和测量。经 110 0例颈椎前路手术应用颈椎横突前结节触摸定位法进行术中定位。结果 :颈椎横突前结节位置和走向较为恒定 ,C6横突前结节最高。术中触摸C6横突前结节定位 ,经术中透视或术后拍片证实术中定位无一例错误。结论 :术中触摸颈椎横突前结节是一较准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颈椎 横突前结节 解剖 术中定位
下载PDF
针刀枢椎棘突松解术对椎动脉型颈椎病疗效评价 被引量:16
3
作者 杨才德 鱼灵会 +7 位作者 于灵芝 赵惠 宋建成 王丽华 程涛 陈积慧 付旺宁 王剑 《世界中医药》 CAS 2014年第1期89-91,共3页
目的:探求针刀枢椎棘突松解术对椎动脉型颈椎病的临床疗效。方法:将87例患者随机分为A、B组,A组43例采用针灸治疗;B组44例采用单纯针刀枢椎棘突松解术治疗。结果:A组治愈率60.47%,B组81.82%,两组比较(P<0.05)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B... 目的:探求针刀枢椎棘突松解术对椎动脉型颈椎病的临床疗效。方法:将87例患者随机分为A、B组,A组43例采用针灸治疗;B组44例采用单纯针刀枢椎棘突松解术治疗。结果:A组治愈率60.47%,B组81.82%,两组比较(P<0.05)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B组治疗前后,对椎动脉(V A)和基底动脉(B A)进行检测,其收缩峰期血流速度(V P)、舒张末期血流速度(V m)显著上升,博动指数(PI)、阻力指数(RI)显著下降,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或P<0.01)。结论:针刀枢椎棘突松解术对椎动脉型颈椎病患者有确切疗效,值得临床推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椎动脉型颈椎病 枢椎棘突 针刀松解术
下载PDF
青少年颈椎钩突-横突孔间距的增龄变化及临床意义 被引量:5
4
作者 王星 王威 +4 位作者 史君 张少杰 张志峰 李志军 张元智 《局解手术学杂志》 2014年第2期144-145,共2页
目的:通过对6-20岁青少年颈椎钩突的影像学扫描和三维重建,探讨钩突-横突孔间距的发育规律和增龄特征,为青少年颈椎病的诊治和预防提供影像解剖学依据。方法选取无外伤、神经症状和体征的青少年66例,行多排螺旋CT薄层扫描(0.625-1.25... 目的:通过对6-20岁青少年颈椎钩突的影像学扫描和三维重建,探讨钩突-横突孔间距的发育规律和增龄特征,为青少年颈椎病的诊治和预防提供影像解剖学依据。方法选取无外伤、神经症状和体征的青少年66例,行多排螺旋CT薄层扫描(0.625-1.25 mm),范围C1-T1,将原始数据以DICOM格式导入三维重建软件进行相关指标测量,并按性别、年龄分组进行统计分析。结果颈椎钩突-横突孔间距在性别与侧别间均无显著性差异,发育总体随着年龄和椎序的增长呈递增趋势,且存在显著统计学差异。结论颈椎钩突-横突孔间距与椎动脉型、神经根型等颈椎病的发病率有着密切相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颈椎 钩突-横突孔间距 影像学测量 青少年
下载PDF
介入栓塞椎动脉在颈椎横突部肿瘤的术前应用 被引量:4
5
作者 周政 张可成 钟建光 《中国脊柱脊髓杂志》 CAS CSCD 1998年第4期183-185,共3页
目的:针对临床上处理颈椎横突部肿瘤术中椎动脉所采用的解剖、结扎的方法尚存在着许多并发症,提出并应用血管内介入技术于术前栓塞椎动脉,为临床处理椎动脉提供一种新的方法。方法:对7例颈椎横突部肿瘤病人,术前1周行血管内介入... 目的:针对临床上处理颈椎横突部肿瘤术中椎动脉所采用的解剖、结扎的方法尚存在着许多并发症,提出并应用血管内介入技术于术前栓塞椎动脉,为临床处理椎动脉提供一种新的方法。方法:对7例颈椎横突部肿瘤病人,术前1周行血管内介入可脱性球囊+钨丝弹簧圈进行椎动脉栓塞,并与传统方法进行比较。结果:7例均获成功而且无任何并发症发生,保证了手术的顺利进行。结论:经术中证实,血管内栓塞椎动脉方法简单、安全可靠、可避免术中椎动脉损伤后的致命性大出血,从而缩短了手术时间,降低了手术难度,利于肿瘤切除及避免神经系统并发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颈椎横突部肿瘤 肿瘤 椎动脉 介入疗法 栓塞
下载PDF
颈椎横突和椎间孔的测量及临床意义 被引量:4
6
作者 鞠学红 冯元富 +2 位作者 王金平 李若葆 周茂义 《四川解剖学杂志》 1997年第1期8-10,共3页
对山东地区50套成人椎骨的第3颈椎到第1胸椎进行观察和测量。主要结果为:颈椎横突与脊柱水平面间的角度从上到下依次递增,其横突不倾角C3为10.82±2.18°,C7为14.12±2.43°。中位椎间扎的垂直轴线与脊柱正中矢... 对山东地区50套成人椎骨的第3颈椎到第1胸椎进行观察和测量。主要结果为:颈椎横突与脊柱水平面间的角度从上到下依次递增,其横突不倾角C3为10.82±2.18°,C7为14.12±2.43°。中位椎间扎的垂直轴线与脊柱正中矢状面之间的角度较小,而上下位角度较大。本文结合临床及颈椎X线摄片方法进行了讨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颈椎 横突 椎间孔 测量 临床意义
下载PDF
颈椎横突旁针刺联合循经推拿对后循环缺血性眩晕患者眩晕症状及脑血流量影响 被引量:1
7
作者 汪生志 柳刚 +2 位作者 欧小燕 李娜 朱玉侠 《辽宁中医药大学学报》 CAS 2023年第12期150-154,共5页
目的观察颈椎横突旁针刺联合循经推拿法治疗后循环缺血性眩晕(posterior circulation ischemia vertigo,PCIV)的临床疗效,初步探讨其治疗机制。方法选取2021年10月—2022年10月安徽中医药大学第二附属医院脑病三科门诊及住院60例PCIV患... 目的观察颈椎横突旁针刺联合循经推拿法治疗后循环缺血性眩晕(posterior circulation ischemia vertigo,PCIV)的临床疗效,初步探讨其治疗机制。方法选取2021年10月—2022年10月安徽中医药大学第二附属医院脑病三科门诊及住院60例PCIV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每组30例。在常规治疗如控制血压、血糖、血脂等的基础上,对照组采取口服盐酸氟桂利嗪胶囊治疗,每日5 mg,每晚1次,服用4周;治疗组采取颈椎横突旁针刺联合头颈部循经推拿法治疗,针刺得气后留针30 min,推拿每次20 min,以上治疗各1次/d,6次/周,12次为1个疗程,共治疗2个疗程。观察两组患者治疗前后中医眩晕症状积分的变化;经颅多谱勒(TCD)测定左侧颅内外椎动脉(LVA)、右侧颅内外椎动脉(RVA)以及基底动脉(BA)的血管搏动指数(PI),收缩期峰值血流速度(Vs),舒张末期血流速度(Vd)参数的变化;并进行临床疗效评价。结果治疗后,治疗组总有效率90%,高于对照组76.67%(P<0.05)。治疗后两组BA、LVA、RVA的Vs均较治疗前升高(P<0.05),且治疗组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治疗后两组的Vd较治疗前均升高(P<0.05),治疗组亦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两组治疗后PI值均较治疗前降低(P<0.05),治疗组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治疗后两组中医眩晕症状积分均较治疗前降低(P<0.05),且治疗组的积分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颈椎横突旁针刺联合循经推拿法对PCIV患者的临床症状有明显的改善作用,其机制可能与针刺改善椎动脉及基底动脉的血流速度,提高脑组织血液供应有关,其治疗本病的疗效较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颈椎横突旁针刺 循经推拿 后循环缺血性眩晕 脑血流量
下载PDF
颈椎横突孔的观测 被引量:6
8
作者 朱发亮 李俊祯 《解剖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4年第4期364-365,共2页
对成人颈椎165套、对横突孔矢、横径,左右孔间距,椎动脉椎骨部长度,横突孔走行曲线进行了观测.
关键词 颈椎 横突孔
下载PDF
肱骨近端骨折术中应用超声联合神经刺激仪行C4、C6横突阻滞麻醉效果评价 被引量:5
9
作者 许荔 查本俊 吴志云 《临床军医杂志》 CAS 2016年第12期1265-1267,共3页
目的评价肱骨近端骨折术中应用超声联合神经刺激仪行C4、C6横突阻滞麻醉的效果及安全性。方法选择行肱骨近端骨折术患者90例,随机分为3组:超声联合神经刺激仪组(US组)30例、超声组(U组)30例、神经刺激仪组(S组)30例。US组采用C4、C6横... 目的评价肱骨近端骨折术中应用超声联合神经刺激仪行C4、C6横突阻滞麻醉的效果及安全性。方法选择行肱骨近端骨折术患者90例,随机分为3组:超声联合神经刺激仪组(US组)30例、超声组(U组)30例、神经刺激仪组(S组)30例。US组采用C4、C6横突阻滞,U组、S组均采用颈丛联合肌间沟臂丛神经阻滞。比较3组的麻醉效果,麻醉操作时间、起效时间、维持时间及麻醉并发症。结果 US组麻醉效果明显优于U组及S组(P<0.05)。US组麻醉操作时间为(4.5±1.5)min,明显少于U组(6.1±1.2)min及S组(10.8±2.7)min(P<0.05)。US组麻醉起效时间为(10.6±1.5)min,明显少于U组(15.6±1.3)min及S组(18.0±1.6)min(P<0.05)。US组麻醉维持时间为(720±115)min,明显多于S组(508±101)min(P<0.05);与U组(715±113)min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US组麻醉并发症明显少于S组(P<0.05);与U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肱骨近端骨折术中应用超声联合神经刺激仪行C4、C6横突阻滞麻醉效果良好,可缩短麻醉操作及起效时间、延长麻醉维持时间、减少并发症,是一种安全有效的麻醉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超声 神经刺激仪 颈椎横突 神经阻滞 肱骨近端骨折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