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619篇文章
< 1 2 3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The Long Journey Back Home A Commentary on the Film Seventeen Years
1
《China & The World Cultural Exchange》 2001年第3期38-39,共2页
关键词 The Long Journey Back Home A Commentary on the Film seventeen years
下载PDF
Thoracic Spinal Cord Stab Injury: A Case Report and Literature Review
2
作者 Aurélien Ndoumbe Marc Leroy Guifo +1 位作者 Mathieu Motah Samuel Takongmo 《Open Journal of Modern Neurosurgery》 2015年第4期113-117,共5页
Thoracic spinal cord stab injuries are rare lesions. A 17-year-old boy was stabbed on his back by his classmate when he bent forward to pick up his cloth from the ground. On admission, he presented with: complete para... Thoracic spinal cord stab injuries are rare lesions. A 17-year-old boy was stabbed on his back by his classmate when he bent forward to pick up his cloth from the ground. On admission, he presented with: complete paraplegia with muscle strength of zero on all muscle groups, complete anesthesia from dermatome 10 and below, acute urinary retention, and a four-centimeter wound on the thoracolumbar region from which cerebrospinal fluid mixed with blood was oozing out. A high-dose methylprednisolone protocol was started (30 mg/kg in one hour and then 5.4 mg/kg over 23 hours) an indwelling urinary catheter placed and sterile dressing of the wound done. Antibiotics and analgesics were also administered. The computed tomography scanning revealed a spinal cord transection at T10-T11 level with incarceration of the broken knife blade. An emergency thoracic laminectomy was performed. Removal of the broken knife blade revealed complete spinal cord transection with a compressive hematoma within the spinal cord which was removed by smooth suction. The spinal dura was sutured and the wound closed in many layers. On day 14 after surgery, sensitivity was recovered with 3 on 5 muscle strength in both lower limbs except for both feet where motor function remained null. Urinary retention and fecal incontinence persisted. The patient was discharged from our service for a rehabilitation center. At 32-month follow-up, neurological examination was unchanged although patient noticed a slight improvement of sphincter disturbances. 展开更多
关键词 Spinal CORD INJURY THORACIC Spine STAB Wound KNIFE seventeen-year-Old BOY
下载PDF
课程思政视域下的中国当代文学教学思考——以“十七年”时期革命战争题材小说为例 被引量:1
3
作者 杨长胜 宋松 《包头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24年第1期70-74,共5页
在课程思政视域下,中国当代文学的课堂教学改革具有重要意义。该课程具有鲜活的时代性,教学内容具有迷人的魅力,其中蕴含的思政元素与“中国故事”高度契合,在课程思政方面颇具优势,但同时也面临着某些教学改革的困惑。本文从中国当代... 在课程思政视域下,中国当代文学的课堂教学改革具有重要意义。该课程具有鲜活的时代性,教学内容具有迷人的魅力,其中蕴含的思政元素与“中国故事”高度契合,在课程思政方面颇具优势,但同时也面临着某些教学改革的困惑。本文从中国当代文学课程特点出发,结合“十七年”时期的战争题材小说,分别从修订教学目标,优化教学内容,完善考核方式,创新教学手段等方面具体探究中国现当代文学课程思政教学改革的实践路径,以期切实提高中国当代文学课程思政教学的实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当代文学 课程思政 “十七年”战争题材小说 实践路径
下载PDF
“十七年”时期中央文学研究所对文学新人的培养
4
作者 施学云 《渤海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24年第2期75-82,共8页
“十七年”时期,中央文学研究所开启社会主义文学新人培养工程,培养新中国文学的新生力量。办学模式方面,侧重“小而精”的培训,招生计划、教学安排、师资队伍配备等体现了培养工农文学新人的诸多努力与创新。办学理念方面,既自由活泼,... “十七年”时期,中央文学研究所开启社会主义文学新人培养工程,培养新中国文学的新生力量。办学模式方面,侧重“小而精”的培训,招生计划、教学安排、师资队伍配备等体现了培养工农文学新人的诸多努力与创新。办学理念方面,既自由活泼,鼓励讨论争鸣;又严肃紧张,突出政治规训。办学质量评价方面,尽管人们常常诟病中央文学研究所培养的大作家和创作的名作品少,但综合考量其办学目标定位、生源质量与培养成效,大体实现了办学初衷,且对20世纪50—70年代乃至新时期初始作家队伍建设和文学生态建构都发挥了重要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十七年” 中央文学研究所 文学新人 培养
下载PDF
中国“十三五”期间北欧文学研究
5
作者 陈靓 《齐齐哈尔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24年第5期108-112,共5页
“十三五”期间,我国在北欧文学研究领域取得长足进展:译介在文体范围上不断扩大,研究成果数量不断攀升,批评视角呈现多元化特征,国内学者一些专题研究中逐渐走向国际学界的前台。但同时也存在很多问题,如缺乏系统的北欧文学史研究成果... “十三五”期间,我国在北欧文学研究领域取得长足进展:译介在文体范围上不断扩大,研究成果数量不断攀升,批评视角呈现多元化特征,国内学者一些专题研究中逐渐走向国际学界的前台。但同时也存在很多问题,如缺乏系统的北欧文学史研究成果,跨学科和跨语种研究力量不足,对北欧文学批评思想的梳理不够等。需要国内学界进一步整合资源,构建跨学科研究框架,立足中国特色,完成北欧文学史研究的系统化建设工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十三五” 北欧文学 跨学科 译介
下载PDF
“十七年”小说中的历史镜像与修辞策略
6
作者 董外平 《媒介批评》 2024年第1期254-270,共17页
作为历史记忆的一种传播媒介,文学对于历史的形塑充满主观性和想象性,因而历史的文学镜像与其本像存在不可避免的差异,这与作家采取的修辞策略密切相关。“十七年”小说中的历史镜像主要使用了四种修辞策略:一是正义化的修辞,作家借助... 作为历史记忆的一种传播媒介,文学对于历史的形塑充满主观性和想象性,因而历史的文学镜像与其本像存在不可避免的差异,这与作家采取的修辞策略密切相关。“十七年”小说中的历史镜像主要使用了四种修辞策略:一是正义化的修辞,作家借助原始正义的伦理诉求,赋予了复仇必然性和正当性;二是仪式化的修辞,作家将斗争看作成长与成熟的关键元素,攻击和受刑是英雄走向成长必经的仪式;三是传奇化的修辞,作家把武力视为英雄必备的杀敌技能,并且对其进行了浪漫传奇的想象与渲染;四是史诗化的修辞,作家对集体战斗进行了史诗化处理,将战场的牺牲都转化成胜利的光辉印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十七年”小说 历史镜像 修辞策略
下载PDF
“十七年”红色文学改编连环画的国家认同建构研究
7
作者 李元奇 《云南社会科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6期165-174,共10页
“十七年”红色文学改编连环画在国家认同的建构上有不可忽视的历史功绩。国家认同的建构核心在于在人民与国家、人民与人民之间的社会互动中完成国家想象共同体的构建。连环画经过国家的系统性改造后,在国家意识形态的具象化生产中获... “十七年”红色文学改编连环画在国家认同的建构上有不可忽视的历史功绩。国家认同的建构核心在于在人民与国家、人民与人民之间的社会互动中完成国家想象共同体的构建。连环画经过国家的系统性改造后,在国家意识形态的具象化生产中获得了制度性支持,建构了以人民大众主体性身份塑造为核心的视觉修辞机制,为人民大众的主体性内涵提供了崇高的价值标准,在图像叙事中建立起一个由苦难到新生的疗愈性情感认同机制,促成新的国家共同体的进一步牢固。此外,连环画通过英雄形象与国家形象的高度同构,深化了人民大众的国家认同。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十七年” 红色文学 连环画 国家认同
下载PDF
论“十七年”儿童小说中红色儿童的身体成长
8
作者 何跃跃 余娜 《楚雄师范学院学报》 2024年第4期102-109,共8页
红色儿童是“十七年”儿童小说创作的主导形象。作为无产阶级宣传话语的产物,“十七年”儿童小说将儿童的感情、思想一并整合进国家主流意识形态内,使其具备社会主义接班人的品质。由于教育功能突出,红色儿童形象的解读长期与政治历史... 红色儿童是“十七年”儿童小说创作的主导形象。作为无产阶级宣传话语的产物,“十七年”儿童小说将儿童的感情、思想一并整合进国家主流意识形态内,使其具备社会主义接班人的品质。由于教育功能突出,红色儿童形象的解读长期与政治历史相捆绑,呈现出契合时代特征的嬗变轨迹。儿童动态复杂的成长被单一地表现为人物革命意识、阶级觉悟的提升,而外在的身体成长被遮蔽,内在的精神成长成为分析其价值旨归的主导取向。革命叙事空间中,红色儿童的身体打破了过往线性封闭式的生长,而呈现出与世界一同成长、与历史前行互融的特征,并由儿童“嬉戏”天性走向革命的过程中实现从儿童到小英雄的蜕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十七年” 儿童小说 红色儿童 身体成长
下载PDF
新中国十七年间的亚非拉文学翻译研究
9
作者 熊辉 《长江学术》 CSSCI 2024年第4期80-87,共8页
“十七年”是中国社会历史发展进程中重要而特殊的阶段,出于外交和政治目的,该时期对亚非拉文学翻译掀起了高潮,但目前国内外学术界在此方面的研究十分有限。国外研究停留在“冷战”时期,且多聚焦政治、经济、军事和外交领域,冷战时期... “十七年”是中国社会历史发展进程中重要而特殊的阶段,出于外交和政治目的,该时期对亚非拉文学翻译掀起了高潮,但目前国内外学术界在此方面的研究十分有限。国外研究停留在“冷战”时期,且多聚焦政治、经济、军事和外交领域,冷战时期的文化研究被严重遮蔽。国内相关研究虽然也处于沉寂状态,但相较于国外而言,在翻译文学史和中外文学交流史著作中多有关于亚非拉文学翻译的讨论,而且也有研究专门讨论了十七年间拉美文学、亚洲文学在中国的翻译情况,但研究该时期非洲文学在中国翻译的成果依然缺席。在“一带一路”倡议背景下,十七年间亚非拉文学翻译的研究具有重要价值和现实意义,学界应深化相关研究,为当下中外文学交流互鉴和国际关系发展提供经验。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十七年”文学 亚非拉文学翻译 民族文学 冷战时期 文化交流
下载PDF
An 0verview of Foreign Literature Studies in China from 1949 to 2019
10
作者 CHEN Zhongyi Wenxin Zou(Translated) 《Journal of Foreign Languages and Cultures》 2024年第1期92-110,共19页
In retrospect of foreign literature studies in China from 1949 to 2019,we have to acknowledge two fundamental facts.Firstly,although in the initial 30 years of this period foreign literature studies in China largely f... In retrospect of foreign literature studies in China from 1949 to 2019,we have to acknowledge two fundamental facts.Firstly,although in the initial 30 years of this period foreign literature studies in China largely followed the Soviet model,neglecting Western literary and cultural traditions to some extentwith over a decade under the influence of extreme"leftist"trendsit was during this time that the groundwork for the academic framework of foreign literature studies was painstakingly laid.Secondly,with the influx of Western ideas,foreign literature studies during the subsequent 40 years underwent a complete paradigm shift,providing the spiritual nourishment for and playing a pioneering role in liberating thought and rectifying disorders.However,this period saw a conspicuous adoption of Western paradigms in foreign literature studies,thereby somewhat abandoning certain valuable traditions and academic stances that ought to have been upheld.Meanwhile,foreign literature studies in this period also experienced an undiscriminating acceptance and hasty integration of ideas,leading to a mixture of the good and the bad.This essay provides an important overview of 70 years of foreign literature studies in China,though the specific situations are much more complex.In recent years,as the ideas of cultural confidence and a community of shared future for mankind deeply resonate with the public,the principles of serving the Chinese people and Chinese socialist cause are increasingly becoming significant recognitions within China's foreign literature scholarly community. 展开更多
关键词 foreign literature studies China 70 years SUMMARY REFLECTION
原文传递
从个人与历史的辩证关系再论“十七年文学”--以《红旗谱》《创业史》《青春之歌》为中心
11
作者 余梦成 《清远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24年第1期18-23,共6页
长期以来,学界对“十七年文学”现象褒贬不一。有学者认为“十七年文学”对中国现代文学的建构意义不大,没有再谈论的价值;有学者则认为这一时期的文学是“一场反抗西方的现代性文学实验”,有再批评的空间。长期思维受限,导致“十七年... 长期以来,学界对“十七年文学”现象褒贬不一。有学者认为“十七年文学”对中国现代文学的建构意义不大,没有再谈论的价值;有学者则认为这一时期的文学是“一场反抗西方的现代性文学实验”,有再批评的空间。长期思维受限,导致“十七年文学”的“文学性”与“意识形态性”相分离,使得整个时期的文学近乎被学界否定。然而,或许正是因为意识形态的介入,个体对于民族国家想象的增强,才使得这一时期的文学获得更为丰富的“国族”叙事,进而从中获得“文学性”的表征。本文将从个体和历史的关系论出发,对“十七年文学”进行解读,力求发现这一时期的文学创作倾向,并给予新的体认与阐释。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十七年文学 个人与历史 《红旗谱》 《创业史》 《青春之歌》
下载PDF
“十七年”时期河南电影放映员的职业困境与身份认同
12
作者 宋谦 《南都学坛(南阳师范学院人文社会科学学报)》 2024年第2期27-38,共12页
新中国“十七年”时期是河南电影放映员队伍建立和成熟的时期,其发展并不是一蹴而就,而是随着种种问题的出现和解决一步步完善起来的。放映员在工作中既面临上级规定的任务,又面对地方实践的难题,在工作中他们产生过身份认同的迷茫。他... 新中国“十七年”时期是河南电影放映员队伍建立和成熟的时期,其发展并不是一蹴而就,而是随着种种问题的出现和解决一步步完善起来的。放映员在工作中既面临上级规定的任务,又面对地方实践的难题,在工作中他们产生过身份认同的迷茫。他们的身份认同是在国家意志与自身职业诉求的张力中共同塑造的,体现了基层文化工作者对国家意志的应对与调适。探究这一时期放映员群体在工作实践中的职业困境与身份认同,可以展现出“小人物”在国家意识形态延伸过程中的复杂历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十七年”时期 河南放映员 职业困境 身份认同
下载PDF
论“十七年”时期电影明星生成机制与身体政治——以上官云珠入选“22大明星”为中心
13
作者 戢海峰 《南京艺术学院学报(音乐与表演版)》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140-145,I0005,共7页
“十七年”时期,“22大明星”在政治实践、明星表演、观众参与等多重机制的作用下诞生,这些机制复杂而多面,暗合着不同程度的悖论。上官云珠通过对自己银幕内外的身体规训,完成了对这些悖论的意识形态缝合,最终得以成为代表新中国文艺... “十七年”时期,“22大明星”在政治实践、明星表演、观众参与等多重机制的作用下诞生,这些机制复杂而多面,暗合着不同程度的悖论。上官云珠通过对自己银幕内外的身体规训,完成了对这些悖论的意识形态缝合,最终得以成为代表新中国文艺工作者形象的“22大明星”中的一员。以上官云珠入选“22大明星”为中心,可一窥“十七年”时期电影文化的特殊面貌。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电影明星 上官云珠 “22大明星” “十七年”电影 身体政治
下载PDF
迁延与变奏:“十七年”国产电影孙悟空形象的现代性寓言
14
作者 徐广飞 胡琴 《江苏海洋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2024年第5期64-71,共8页
考察20世纪中国文艺的发展,“现代性”是一个不可回避的话题。“十七年”国产电影塑造的孙悟空形象正是这一阶段新中国现代性的一个特殊标记,它耦合了时代参与者关于“自我”“自由”“平等”“理性”等西方现代性价值的认知和想象,体... 考察20世纪中国文艺的发展,“现代性”是一个不可回避的话题。“十七年”国产电影塑造的孙悟空形象正是这一阶段新中国现代性的一个特殊标记,它耦合了时代参与者关于“自我”“自由”“平等”“理性”等西方现代性价值的认知和想象,体现了对“五四”“个性解放”“个性自由”精神的观照与延展。然而,孙悟空怒而抗争后个体之于集体的回归、二元对立运思习性的建立以及“喜剧式”英雄的属性转向,又使得“十七年”国产电影中孙悟空形象的现代性呈现出“冷战”时代语境下独特的社会主义色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西游记》 “十七年” 国产电影 孙悟空形象 现代性
下载PDF
论“十七年”政治抒情诗对称形式的诗学传统
15
作者 张慧燕 《扬州教育学院学报》 2024年第3期52-55,共4页
对称是诗歌形式建构的重要方式,展现了诗歌在一定诗性规则下进行的对应性变换。“十七年”政治抒情诗作为中国诗歌史上独特的诗体,它的建构与对称密切相联。以对称形式的诗学传统为切入点,结合文化语境,从古代诗学、现代诗学与域外诗学... 对称是诗歌形式建构的重要方式,展现了诗歌在一定诗性规则下进行的对应性变换。“十七年”政治抒情诗作为中国诗歌史上独特的诗体,它的建构与对称密切相联。以对称形式的诗学传统为切入点,结合文化语境,从古代诗学、现代诗学与域外诗学三个维度,挖掘“十七年”政治抒情诗形式建构的诗美法则、建构标准与精神向度,深化读者对于其“民族化”与“大众化”的认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十七年”政治抒情诗 对称形式 诗学传统 形式建构
下载PDF
“十七年”时期化妆护肤品类包装设计及其成因研究
16
作者 隆梅 郭欢 《绿色包装》 2024年第3期74-77,共4页
“十七年”是新中国成立之后较为特殊的一段历史时期,新旧社会转型背景下国家的政治、经济、文化、思想皆处于重建探索,包装作为国计民生的晴雨表,在特殊时代的影响之下具有特殊的表现内涵,同时包装设计的演变与国家的发展和文化的变迁... “十七年”是新中国成立之后较为特殊的一段历史时期,新旧社会转型背景下国家的政治、经济、文化、思想皆处于重建探索,包装作为国计民生的晴雨表,在特殊时代的影响之下具有特殊的表现内涵,同时包装设计的演变与国家的发展和文化的变迁有关。本文以“十七年”时期的化妆护肤品包装为例,从品类转向、材质更新、视觉变化等方面探究新中国成立初期我国包装设计的早期发展,并分析在物质形式单一的经济条件下,包装如何通过多样的视觉表达来形塑特定时期的社会功能与情感功效,为现代包装的形式塑造与价值传递提供借鉴范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十七年” 化妆护肤品包装 包装设计
下载PDF
新中国成立30年的中国比较文学
17
作者 纪建勋 《国际比较文学(中英文)》 2024年第3期128-148,共21页
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至1978年中共第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这三十年往往被视作中国比较文学研究的薄弱时期,乐黛云、王向远、徐志啸、徐扬尚等将其定义为中国比较文学的“沉潜期”“滞缓期”甚至“沉寂期”。“赤子孤独了,会创造一... 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至1978年中共第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这三十年往往被视作中国比较文学研究的薄弱时期,乐黛云、王向远、徐志啸、徐扬尚等将其定义为中国比较文学的“沉潜期”“滞缓期”甚至“沉寂期”。“赤子孤独了,会创造一个世界,创造许多心灵的朋友”,在这个特殊时期,依旧有部分学者以赤子之心在孤独中负重前行,为中国比较文学的赓续做出了贡献,创造了一个个独特的世界。因此,在所谓“沉潜期”内进行的研究即使带有鲜明的时代印记,也不应被忽略。譬如处于“沉潜期”的中国比较文学,整体而言缺少系统论著,但在中印以至东方各国文学文化关系这一研究领域,以季羡林、吴晓铃、常任侠为代表的学者及其论著在一定程度上对这一缺陷有所弥补;而虽然处于不同的地理位置、受到不同的政治制度影响,港台地区的学者们极力将比较文学这门学科复兴发展,积极将中国比较文学纳入与国际比较文学的对话与互动;本时期内中俄文学文化的交流也值得重视,尤其鲁迅与俄苏文学的专题研究产出了有分量的研究成果;同时在翻译领域,傅雷和钱锺书等人在翻译研究方法论上的创新成为这一时期比较文学一抹惊艳的亮色。这一个个独特的世界,值得我们今天在推进国际比较文学方法论体系建设的工作中予以好好发掘与借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新中国成立30年 东方文学 中俄文化 翻译文学 “神似”论 傅雷
下载PDF
十七年小说中的“革命引路人”——以《红豆》《青春之歌》《红旗谱》为例
18
作者 蒋潞瑶 《语言与文化研究》 2024年第2期147-150,共4页
十七年小说在特定的时代背景影响下展现出鲜明的政治工具属性,由此小说中的情节结构、人物形象便相对稳定模板化。其中“革命引路人”这一人物形象因其在特定情节模式中不可缺少,而在革命历史叙事中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在《红豆》《... 十七年小说在特定的时代背景影响下展现出鲜明的政治工具属性,由此小说中的情节结构、人物形象便相对稳定模板化。其中“革命引路人”这一人物形象因其在特定情节模式中不可缺少,而在革命历史叙事中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在《红豆》《红旗谱》以及《青春之歌》中“革命引路人”以正面鼓励型和以身践行型两种类型出现。尽管“引路人”由于身份和环境的不同会产生些许差异,但其共有的“引路”属性仍不容忽视。“革命引路人”还承担着解救、完成任务、身份转换三种叙事功能,对丰富当代文学人物画廊和传承红色文化有着无可比拟的重要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十七年小说 革命引路人 《红豆》 《青春之歌》 《红旗谱》
下载PDF
“历史”的多样化叙述——关于当代文学史写作的对话 被引量:2
19
作者 王庆生 樊星 +3 位作者 刘为钦 谢维强 陈虹 严辉 《华中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01年第4期46-50,共5页
中国当代文学走过了 5 0年的风雨历程 ,当代文学史的写作也到了一个重要的转型阶段。今天 ,我们面临的当代文学史写作现状是多元与多层的 ,这是一个好现象。但其中仍有许多问题值得我们思考。当代文学史如何选择“经典”文本 ?十七年文... 中国当代文学走过了 5 0年的风雨历程 ,当代文学史的写作也到了一个重要的转型阶段。今天 ,我们面临的当代文学史写作现状是多元与多层的 ,这是一个好现象。但其中仍有许多问题值得我们思考。当代文学史如何选择“经典”文本 ?十七年文学应该如何评价 ?当代文学史写作如何回到“文学”与“历史”本身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文学史研究 文学史写作 中国文学史 当代文学史 多样化
下载PDF
“十七年”少数民族题材电影:意识形态构建与类型性的隐性承续及开拓 被引量:12
20
作者 陈旭光 郝哲 《上海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4年第4期13-23,共11页
"十七年"时期的少数民族题材电影,一直是新中国电影史上颇为"边缘另类"但又无法忽视的独特存在。在新中国建立初期,一方面,少数民族题材电影有效地发挥了教化宣传的意识形态功能,完成了新生政权的合法性营造、民族... "十七年"时期的少数民族题材电影,一直是新中国电影史上颇为"边缘另类"但又无法忽视的独特存在。在新中国建立初期,一方面,少数民族题材电影有效地发挥了教化宣传的意识形态功能,完成了新生政权的合法性营造、民族政策的宣传普及、中华民族亲如一家的想象性建构;另一方面,"十七年"少数民族电影以其独特绚丽的视听风格、多样杂糅的类型融合、直白热烈的情感表达为新中国电影原本单调的主流版图增添了诸多艳丽的色调。更为值得关注的是,在"十七年"时期的少数民族电影中,家国观念的意识形态构建与类型化的隐性承续及开拓也实现了某种程度上的共谋与和谐。相较于汉族主流电影类型性的不够丰富多元,类型性在少数民族题材电影中有难能可贵的继承和发展,因而也成为我们今天很有价值的电影艺术与文化的遗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十七年”时期 少数民族题材电影 意识形态 类型性 类型化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3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