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5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诗》韵四声分押与古四声系统 被引量:2
1
作者 胡佳佳 黄易青 《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20年第2期48-59,共12页
据《诗经》用韵研究古四声,有四点需要分辨:一,《诗经》押韵有必韵句和非必韵句的区别,非必韵句对声音(本文关注声调)和谐的要求宽于必韵句,不重复的必韵句韵脚更能反映古声调情况的客观。二,《诗经》同部字相押,有的既同部又同声调,有... 据《诗经》用韵研究古四声,有四点需要分辨:一,《诗经》押韵有必韵句和非必韵句的区别,非必韵句对声音(本文关注声调)和谐的要求宽于必韵句,不重复的必韵句韵脚更能反映古声调情况的客观。二,《诗经》同部字相押,有的既同部又同声调,有的同部但不同声调。在符合一定韵式的规律性转换中,同部不同声调也是诗人有意识的换韵,应当视为四声分押。三,因假借、引申派生、语法音变等原因,有些字一字多个声调,根据音义相应的原则,应区别其不同意义和不同语法功能,以定其在具体诗句中的实际声调。四,《诗经》中,平、上、去、入各声,阴、阳、入各声,用韵情况很不同,了解古四声发展演变的不平衡性,各声应区别统计。根据上述四点主张,发现一些新的定例、韵式,以义辨音。在此基础上,构建了《诗经》用韵的四声数据库,从而利用计算机对全诗305篇、1133有韵之章、1696韵段、5308入韵句的用韵关系进行分析和统计。得到以下数据:4548必韵句中,通押183句,占全部必韵句的4.02%。各声通押比依次是平声2.27%,上声5.42%,去声16.71%,入声1.44%。阴、阳、入三声的通押比依次为阴声韵5.88%,阳声韵3.29%,入声韵1.44%。阳声韵中,平、上、去声的通押比依次是1.26%、15.05%、17.86%。阴声韵的去声和阳声韵的上、去声,在《诗经》时代可能处于四声系统上发展完善的晚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诗经》 押韵 古四声 去声 音义相应
下载PDF
也谈粤方言梗摄三四等韵文白异读的来由 被引量:4
2
作者 麦耘 《暨南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3年第4期35-39,162,共5页
关于粤方言中古梗摄三四等韵字的读音,有学者认为,白读来自客家方言,文读是粤方言原有读法。从粤方言大量的调查材料、以及相关文史资料等多方面证据来看,白读应为粤方言本有、文读层来自通语的影响,因此,客方言来源说并不正确。此外,... 关于粤方言中古梗摄三四等韵字的读音,有学者认为,白读来自客家方言,文读是粤方言原有读法。从粤方言大量的调查材料、以及相关文史资料等多方面证据来看,白读应为粤方言本有、文读层来自通语的影响,因此,客方言来源说并不正确。此外,在粤方言的边远地区,梗、曾摄合流比中心地区更快,也是有其社会原因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粤方言 客家方言 梗摄 文白异读
下载PDF
刘重德译诗探析 被引量:6
3
作者 李玉良 《济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1年第4期59-62,共4页
刘重德先生在译诗的实践中所遵循的“三美”(音美、形美、意美 )原则以及他所探索和倡导的关于现代诗翻译的“三同”的主张 ,对诗歌翻译实践有着重要的指导意义 ,很值得我们做进一步的探讨。
关键词 古诗英译 现代诗英译 音律 三美 三同
下载PDF
梅祖麟《有中国特色的汉语历史音韵学》讲辞质疑 被引量:1
4
作者 陈新雄 《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学报》 2003年第2期118-126,共9页
章太炎、黄侃、王力诸前贤,对上古音的研究,成果斐然,贡献很大。有人蔑之为“根本不是语言学”,不仅无知,而且轻狂。
关键词 梅祖麟 《有中国特色的汉语历史音韵学》 章太炎 黄侃 王力 上古音 汉语 音韵学 古韵部 古音学
下载PDF
《广雅疏证》术语显示的韵转问题与王念孙古韵思想
5
作者 李福言 《西华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17年第3期36-44,共9页
对《广雅疏证》训诂术语"一声之转""之言""声近义同""犹"表现的韵转情况进行梳理,探讨王念孙古韵思想在具体训诂实践中的分合情况,进而深化对王念孙古音学理论和"就古音以求古义"这... 对《广雅疏证》训诂术语"一声之转""之言""声近义同""犹"表现的韵转情况进行梳理,探讨王念孙古韵思想在具体训诂实践中的分合情况,进而深化对王念孙古音学理论和"就古音以求古义"这一因声求义理论的认识。研究表明,王念孙在《广雅疏证》中基本遵循了他的古韵二十一部的划分格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广雅疏证 术语 古韵类 因声求义
下载PDF
严格假想 小心求证——李方桂先生《上古音研究》问题撮要
6
作者 宋峰 《重庆三峡学院学报》 2018年第4期107-113,共7页
上古音在汉语音韵学研究中堪称最难攀登的山峰,语言大师李方桂先生的《上古音研究》是这个领域中的翘楚。因其严格的假想系统和周密的求证思路,读起来颇感费力,煞费周章。为减少学习障碍,得其要领,从"略述历代学者在上古音研究中... 上古音在汉语音韵学研究中堪称最难攀登的山峰,语言大师李方桂先生的《上古音研究》是这个领域中的翘楚。因其严格的假想系统和周密的求证思路,读起来颇感费力,煞费周章。为减少学习障碍,得其要领,从"略述历代学者在上古音研究中的主要建树"等五个方面对该书所涉及的重要问题做出归纳和梳理,以期在经验交流中,共同提升对上古音的认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上古音研究》 严格假想 小心求证 上古音声韵系统
下载PDF
《过庭录》古籍整理工作论析
7
作者 徐兴海 《西安联合大学学报》 2004年第3期85-90,共6页
《过庭录》是宋翔凤积数十年的读书笔记,其内容涉及考辨、校勘、文字、音韵、训诂,其所做的校勘等工作就是现在所称的古籍整理工作。宋翔凤于文字、音韵、训诂、版本、目录、校勘之学上力求阐述一己之见,他在古籍整理方面的工作说明他... 《过庭录》是宋翔凤积数十年的读书笔记,其内容涉及考辨、校勘、文字、音韵、训诂,其所做的校勘等工作就是现在所称的古籍整理工作。宋翔凤于文字、音韵、训诂、版本、目录、校勘之学上力求阐述一己之见,他在古籍整理方面的工作说明他是乾嘉学派转变到今文经学学派的中间人物,其所做工作应该予以恰当评价。综合而论,《过庭录》之古籍整理工作比起乾嘉学派已经大为不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宋翔凤 《过庭录》 校勘 文字 音韵 训诂
下载PDF
浅析微部谐声偏旁系统 被引量:1
8
作者 王瑞敏 《铜仁学院学报》 2013年第1期78-79,共2页
依照王力归纳的上古韵部微部常用字为材料,参照沈兼士《广韵声系》中的谐声系统,探析和总结出微部字的谐声偏旁,对上古韵部谐声偏旁的研究有助于还原古韵的全貌,对古韵研究具有实践意义。
关键词 微部 谐声系统 上古韵部
下载PDF
邹汉勋古韵学述略
9
作者 任翔宇 《西华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14年第2期43-47,共5页
邹汉勋的古韵研究以传统哲学中的"数理"思想为指导,分古韵为正韵十五类,另有入声十部属之。邹氏正韵十五类与段玉裁的古韵十七部高度密合,其间传承关系颇为明显;在入声韵部的处理上邹与顾炎武、江永、戴震、段玉裁大为不同。... 邹汉勋的古韵研究以传统哲学中的"数理"思想为指导,分古韵为正韵十五类,另有入声十部属之。邹氏正韵十五类与段玉裁的古韵十七部高度密合,其间传承关系颇为明显;在入声韵部的处理上邹与顾炎武、江永、戴震、段玉裁大为不同。邹氏开启了参酌方音以求古韵部音值的先河,他对语音演变的认识已有离散式音变理论的萌芽;然而,邹氏狃于南楚方音,推求古韵音值的过程中,失当之处不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邹汉勋 古韵学 古韵十五类 古韵部音值
下载PDF
“斜”字音读与当代叶音之误
10
作者 胡森 《现代语文》 2021年第11期34-38,共5页
“斜”作为韵脚字经常出现在中国古典诗词中,今人时常改读为xiá,甚至认为这是唐宋古音。然而基于音类分析和音值构拟两方面的结论,该字在唐宋时期读作xiá并无依据。不明古今音异,就无法诠释“斜”字与其他中古麻韵字通押的合... “斜”作为韵脚字经常出现在中国古典诗词中,今人时常改读为xiá,甚至认为这是唐宋古音。然而基于音类分析和音值构拟两方面的结论,该字在唐宋时期读作xiá并无依据。不明古今音异,就无法诠释“斜”字与其他中古麻韵字通押的合理性。而明知历史音变,也有可能会陷入改读就韵的泥淖之中,古代风靡一时的叶音说即为前车之鉴。究其根本,仍是在于忽视了语音演变的系统性,将古今音变局限于零星字变,并试图通过简单改读以恢复古音。这与当今的“斜”字音读之误如出一辙。因此,考察古音的科学方法是立足系统,求诸历史音变的具体语境和发展脉络。而对于今人诵读唐宋诗词,乃至历代诗骚韵文而言,唯一正确且可行的办法,就是依据现代汉语来诵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斜”字 韵读 叶音说 音变 系统性
下载PDF
中古韵书由音变引起的异体字札考四则
11
作者 赵庸 《中国文字研究》 2022年第1期163-168,共6页
中古韵书中有些字的异体关系形成于语音演变。这些字通常为形声字。汉字读音改变,原有声符表音功能减弱,于是替换声符,新造字形。新字形和原字形在共时层面上互为异体字。本文考察“■”与“■”,“蝣”与“■”,“■”与“鲚”,“町”... 中古韵书中有些字的异体关系形成于语音演变。这些字通常为形声字。汉字读音改变,原有声符表音功能减弱,于是替换声符,新造字形。新字形和原字形在共时层面上互为异体字。本文考察“■”与“■”,“蝣”与“■”,“■”与“鲚”,“町”与“[田忝]”四组典型字例。该类现象的掘发可拓展汉字形音关系研究的角度和方法,丰富对异体字成因的认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古韵书 异体字 形声字 语音演变 声符替换
下载PDF
段玉裁古谐声偏旁分部互用说的文字学观察——兼论汉字中的“假形声字”
12
作者 李守奎 王永昌 《吉林大学社会科学学报》 CSSCI 北大核心 2018年第1期173-183,共11页
形声字是上古音研究的重要材料之一。段玉裁提出"同谐声者必同部"的著名论断,但有些形声字的表音偏旁与其古音不合,古音学家从不同角度解释。其中音近合韵说是解决问题的重要途径之一,段氏在《六书音均表》中有专论,成为音近... 形声字是上古音研究的重要材料之一。段玉裁提出"同谐声者必同部"的著名论断,但有些形声字的表音偏旁与其古音不合,古音学家从不同角度解释。其中音近合韵说是解决问题的重要途径之一,段氏在《六书音均表》中有专论,成为音近通转说的重要证据。从古文字学的角度观察,段氏论作中的例证大部分是假形声字,另有一部分来源复杂、变化曲折的形声字,因此古音之间的关系需要谨慎对待。把古文字与上古音结合起来,不仅是材料问题,也是一个理论方法问题。学科的细化也造成了学科的分裂。这个时代需要像段玉裁一样精通文字和音韵的"大师",利用新材料,彼此互证,使得古音学与古文字学研究达到一个新高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段玉裁 上古音 形声字 音近合韵 古文字学
原文传递
《广韵》重纽在古音构拟中的解释
13
作者 李开 《语言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12年第4期76-84,共9页
《广韵》重纽反映在《韵镜》中有效例164例,在逐个作构拟分析的基础上,文章归纳出《广韵》重出字的条件在于上古主元音不同、介音不同、声纽不同、韵尾不同,还涉及上古等第的不同,并认为重纽研究有助于说明上古韵分部和上古音中的声转关... 《广韵》重纽反映在《韵镜》中有效例164例,在逐个作构拟分析的基础上,文章归纳出《广韵》重出字的条件在于上古主元音不同、介音不同、声纽不同、韵尾不同,还涉及上古等第的不同,并认为重纽研究有助于说明上古韵分部和上古音中的声转关系,有利于不同古音构拟系统间的互补。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重纽 古韵分部 古音构拟 重出字的上古音音理 音转
原文传递
上古后期支、脂、之三部关系方言地理类型研究 被引量:3
14
作者 边田钢 黄笑山 《浙江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8年第4期140-157,共18页
支、脂、之三个韵部在上古早期相互独立,但从上古后期开始出现合并趋势,且不同地域合并路径各有不同,呈现出不同的方言地理类型差异。支、脂部关系密切的"北方型"和之、脂部关系密切的"南方型"在上古后期已经形成。... 支、脂、之三个韵部在上古早期相互独立,但从上古后期开始出现合并趋势,且不同地域合并路径各有不同,呈现出不同的方言地理类型差异。支、脂部关系密切的"北方型"和之、脂部关系密切的"南方型"在上古后期已经形成。"北方型"中"秦晋型""齐鲁型"两个阶段式亚型的支、脂相通有声母条件的差异,其中"齐鲁型"是"秦晋型"继续发展的结果。南、北方言交互影响地带则呈现出南、北地理类型的叠置现象。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上古后期方音 之部 条件音变 方言地理类型
原文传递
閉口韻對朝鮮漢字音與漢語上古音關系研究的價值
15
作者 張輝 《汉语史研究集刊》 CSSCI 2018年第2期194-203,共10页
閉口韻是漢語音韻學史研究中的重要問题,其演化與消失時代的研究一直受音韻學界關注。它在現代漢語普通話中已經消失,朝鮮語漢字音中卻保留至今,是中朝漢字音差異的主要表征之一。那麼,二者間是否存在源流關系就非常值得探討。本文擬結... 閉口韻是漢語音韻學史研究中的重要問题,其演化與消失時代的研究一直受音韻學界關注。它在現代漢語普通話中已經消失,朝鮮語漢字音中卻保留至今,是中朝漢字音差異的主要表征之一。那麼,二者間是否存在源流關系就非常值得探討。本文擬結合新發掘的朝鮮朝音韻'質正'文獻和音韻學相關研究成果,以及'箕子東適朝鮮說''上古東夷族說'等問題,綜述分析漢語上古音與朝鮮漢字音閉口韻關系及相關問題。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閉口韻 朝鮮漢字音 上古音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