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366篇文章
< 1 2 19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On the Nature of Commonweal
1
作者 金碚 《China Economist》 2011年第3期4-15,共12页
The purpose of economic activities boils down to improving people's commonweal ("minsheng" in Chinese, which refers to people's welfare, well-being and livelihoods). The more equal income distribution is, the hi... The purpose of economic activities boils down to improving people's commonweal ("minsheng" in Chinese, which refers to people's welfare, well-being and livelihoods). The more equal income distribution is, the higher the aggregate social utility will be. Hence, the ability to meet basic commonweal needs and rights is a symbol of a country's commonweal achievements and improvements. Commonweal goods are provided through businesses, nonprofit organizations and government institutions. The coexistence of these three types of organizations emphasize their respective strengths and overcome their weaknesses. No matter which organization provides any given commonweal good, there is no free lunch. It is an important question of choice as to under what conditions should public needs be replaced by government decisions (choices) and what are the consequent costs. After a country has built a basic material foundation to ensure public welfare, the satisfaction of commonweal needs will increasingly take on cultural elements. Hence, commonweal values are evolving. Supply and demand of commonweal goods and the material cost for commonweal satisfaction (happiness) are subject to substantial changes. Great commonweal achievements and improvements cannot only be "good deeds" that are of immediate benefit to the people. They should include the establishment of sound economic mechanisms supported by the people and that can deliver commonweal improvements on a sustained and extensive basis, as well as compatible social and political systems. 展开更多
关键词 commonweal social welfare economic growth income equality universal supply social values
下载PDF
论艺术在中国式现代化进程中的当代价值 被引量:2
2
作者 张伟 冯超 《民族艺术研究》 CSSCI 2024年第1期29-38,共10页
在中国式现代化的进程中,社会的进步和发展是以人的进步和发展为前提的,没有人的进步和发展就没有社会的进步与发展,因此人的现代化是中国式现代化的核心内容。实现人的现代化的重要途径之一是通过艺术的教育和普及来完成的,这是我们阐... 在中国式现代化的进程中,社会的进步和发展是以人的进步和发展为前提的,没有人的进步和发展就没有社会的进步与发展,因此人的现代化是中国式现代化的核心内容。实现人的现代化的重要途径之一是通过艺术的教育和普及来完成的,这是我们阐释艺术当代价值的目的所在。艺术的当代价值除了传统上的认识价值、教育价值和审美价值外,还表现为艺术作为文化的核心内容引领文化发展的文化价值;艺术产业已经成为国民经济战略新兴产业的经济价值;“艺术城建”和“艺术乡建”如火如荼展开的社会价值等。因此,全社会都要高度重视艺术工作,惟其如此,推进以人的现代化为核心的中国式现代化才能不断向前发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式现代化 人的现代化 艺术价值 文化价值 经济价值 社会价值
下载PDF
中国降碳-减污-扩绿-增长协同发展空间关联网络特征及影响因素研究 被引量:1
3
作者 崔新蕾 王冉冉 《环境科学研究》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7期1446-1457,共12页
协同推进降碳-减污-扩绿-增长已成为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的必然选择。基于我国30个省份面板数据(不包含港澳台地区以及西藏自治区数据),运用熵值法、耦合协调度模型和社会网络分析方法,分析各省份间降碳-减污-扩绿-增长协同演... 协同推进降碳-减污-扩绿-增长已成为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的必然选择。基于我国30个省份面板数据(不包含港澳台地区以及西藏自治区数据),运用熵值法、耦合协调度模型和社会网络分析方法,分析各省份间降碳-减污-扩绿-增长协同演变趋势及空间关联网络特征。结果表明:①各省份降碳-减污-扩绿-增长协同效应的变化趋势基本一致,但在空间上呈现东部>东北>西部>中部的区域不均衡特征。②降碳-减污-扩绿-增长协同效应呈现以东部地区为核心的复杂空间网络结构,省际间空间关联性呈上升态势,但网络结构稳定性还有待提高。③北京市、天津市和上海市等地区凭借优越区位,在关联网络中处于主导地位,而宁夏回族自治区、黑龙江省和新疆维吾尔自治区等地区对其他地区的影响较小。④北京市、天津市和上海市等地区属于“主受益”板块,浙江省、广东省等地区属于“经纪人板块”,安徽省、江西省和湖北省等地区属于“净溢出”板块。⑤降碳-减污-扩绿-增长协同效应的空间关联网络受多种因素共同影响,人力资本水平、科技投入、市场化水平和数字经济发展均有利于空间关联关系的建立。研究显示,中国降碳-减污-扩绿-增长协同效应存在空间关联性,需进一步加强省份间的绿色合作与交流,共同推动降碳-减污-扩绿-增长协同发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降碳-减污-扩绿-增长 协同效应 熵值法 耦合协调度模型 社会网络分析
下载PDF
产业纵向融合对农业龙头企业发展的影响研究——基于365家农业上市企业的实证
4
作者 张喜才 丁颖哲 《农业经济与管理》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4期25-35,共11页
乡村振兴的关键是产业兴旺。延伸产业链、拓展价值链,成为构建现代化农业产业体系的重要支撑。因此,基于2011—2021年365家上市农业龙头企业的数据,实证分析产业纵向融合对农业龙头企业经济价值及社会责任水平的影响。研究表明,2011—2... 乡村振兴的关键是产业兴旺。延伸产业链、拓展价值链,成为构建现代化农业产业体系的重要支撑。因此,基于2011—2021年365家上市农业龙头企业的数据,实证分析产业纵向融合对农业龙头企业经济价值及社会责任水平的影响。研究表明,2011—2021年产业纵向融合程度的平均水平不高,且对不同龙头企业的影响差异较大;产业纵向融合水平与龙头企业的经营绩效呈现“U型”关系,产业纵向融合有助于提升龙头企业价值、降低企业资产负债率,并提升其社会责任水平;相较于农业生产行业,产业纵向融合对农产品加工及相关行业企业的发展影响效果更显著;中西部地区的龙头企业受产业纵向融合的影响强于东部地区。基于此,提出产业纵向融合要稳步推进,同时充分考虑区位条件,对东中西部地区分类施策、强化对农业企业的初始扶持等政策建议。以期为国家一二三产业融合、乡村产业全面振兴提供理论支撑和政策指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产业纵向融合 农业龙头企业 经济价值 社会责任
下载PDF
融主流价值观强社会责任意识——会计专业硕士(MPACC)管理经济学课程思政研究
5
作者 李丽红 《高教学刊》 2024年第30期180-183,188,共5页
管理经济学课程思政是会计专业硕士商科职业教育的必然要求。管理经济学课程融通专业教育和思政教育,打造科学性和思想性并重、秉持系统性和个体性兼顾、兼容可持续商业思维和社会责任考量的管理经济学教学系统,通过系统设计、案例教学... 管理经济学课程思政是会计专业硕士商科职业教育的必然要求。管理经济学课程融通专业教育和思政教育,打造科学性和思想性并重、秉持系统性和个体性兼顾、兼容可持续商业思维和社会责任考量的管理经济学教学系统,通过系统设计、案例教学和混合式教学,实现学生“社会人”意识的提升,引导学生对社会主流文化和主流价值观的认同,提升学生未来职业发展的社会责任意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会计专业硕士 管理经济学 课程思政 社会主流文化 主流价值观
下载PDF
国有非控股股东对民营企业价值创造的影响研究
6
作者 沈佳坤 李炳炎 张军 《运筹与管理》 CSSCI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233-239,共7页
根据创造共享价值理论中企业经济和社会价值的双重内涵,将国有非控股股东增强民营企业终极控制人的经济价值创造效用、社会价值创造努力以及资源掏空成本,引入终极控制人最优效用函数,并通过实证分析检验理论假设,为混合所有制改革背景... 根据创造共享价值理论中企业经济和社会价值的双重内涵,将国有非控股股东增强民营企业终极控制人的经济价值创造效用、社会价值创造努力以及资源掏空成本,引入终极控制人最优效用函数,并通过实证分析检验理论假设,为混合所有制改革背景下,更加有效发挥国有股权积极作用的政策制定提供借鉴。理论推导与实证结果表明:国有股东委派能够增强终极控制人对目标公司经济价值和社会价值的提升作用,不能起到协同抑制目标公司资源掏空的作用,而国有持股仅对终极控制人提升公司社会价值的努力具有促进作用;国有股东委派能够直接提升目标公司的经济价值,并减少目标公司资源被掏空,但国有持股不能产生直接影响,且国有股东在提升企业社会价值方面还需加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企业经济价值 企业社会价值 终极控制人行为 国有持股 国有股东委派
下载PDF
基于ESG的京沪高铁公司双轮驱动价值管理研究
7
作者 李建国 张娜 +2 位作者 王琪 于敬 周耀东 《铁道经济研究》 2024年第3期16-23,共8页
铁路上市公司承担着对接资本市场、实现市场再融资、聚集优质铁路资源与推动优质铁路资产资本化、股权化、证券化的重要功能。在阐述铁路上市公司双轮驱动价值管理内涵的基础上,以京沪高铁公司为例,分析京沪高铁公司价值管理独特性,构... 铁路上市公司承担着对接资本市场、实现市场再融资、聚集优质铁路资源与推动优质铁路资产资本化、股权化、证券化的重要功能。在阐述铁路上市公司双轮驱动价值管理内涵的基础上,以京沪高铁公司为例,分析京沪高铁公司价值管理独特性,构建京沪高铁公司经济价值和社会价值双轮驱动的价值管理模式,提出京沪高铁公司双轮驱动价值管理实施框架,从提高公司治理水平路径、经济价值创造实施路径、社会价值创造实施路径,以及内在价值传递路径等维度,探索京沪高铁公司双轮驱动价值管理实施路径,为京沪高铁公司提高价值创造能力、合理引导市场预期、提升资本市场价值认同感提供理论与实践借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京沪高铁公司 ESG导向 经济价值 社会价值 内在价值 双轮驱动 价值管理 上市公司 实施路径
下载PDF
从“临时都市主义”到“日常都市主义”:城市剩余空间社会性与公平性问题探析
8
作者 周详 汤雨杭 +1 位作者 谢伊鸣 刘雅旭 《中国园林》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9期117-123,共7页
在“流动”背景下,城市更新对剩余空间的社会性与公平性要求不断提升。作为连接城市设计与日常生活的有效途径,临时都市主义与日常都市主义在剩余空间的改造利用上发挥着重要作用。其中,临时都市主义作为空间操作层面的更新策略,关注剩... 在“流动”背景下,城市更新对剩余空间的社会性与公平性要求不断提升。作为连接城市设计与日常生活的有效途径,临时都市主义与日常都市主义在剩余空间的改造利用上发挥着重要作用。其中,临时都市主义作为空间操作层面的更新策略,关注剩余空间的社会存量问题,以及如何弹性适应剩余空间的二次开发;日常都市主义作为价值研判层面的改造理念,批判了基于抽象原则建立的专业技术指标,清晰指出剩余空间的公平性目标。从临时都市主义到日常都市主义的理念转换,体现了当代空间实践对于城市更新公平性的回应。以基于临时都市主义与日常都市主义的剩余空间实践为研究对象,分别从目标导向、参与方式、操作策略与实践成效4个层面进行解析。并以美国旧金山、英国伦敦与日本京都的剩余空间实践为例,将其划分为以社会价值为导向的临时实验、以日常生活为基础的商业实践,以及经济利益为取经的项目开发3种类型。提出以“临时”为起点、以“日常”为目标的剩余空间更新是存量更新背景下践行人民城市重要理念的途径之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风景园林 临时都市主义 日常都市主义 剩余空间 空间正义 社会价值 经济价值
下载PDF
中国大运河的价值认知研究
9
作者 张超 《浙江水利水电学院学报》 2024年第2期11-15,38,共6页
沿用2000余年的中国大运河是世界上时间、空间跨度最大的运河工程。漫长的建造、使用、维护过程,使中国大运河衍生出丰富的价值,并主要体现在科技价值、社会经济价值、政治文化价值3个方面,并在漕粮运输转运、商业运输、农业灌溉、防洪... 沿用2000余年的中国大运河是世界上时间、空间跨度最大的运河工程。漫长的建造、使用、维护过程,使中国大运河衍生出丰富的价值,并主要体现在科技价值、社会经济价值、政治文化价值3个方面,并在漕粮运输转运、商业运输、农业灌溉、防洪减灾、城市供水、城市景观营造等方面发挥着重要功能。系统总结中国大运河的遗产价值,可以为当前大运河文化带和大运河国家文化公园建设提供理论支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运河 价值认知 科技价值 社会经济价值 政治文化价值
下载PDF
Social and Ecnomic Values of Urban Forestry:Malaysian Perspective
10
作者 NORINI H SREETHERAN M 《Chinese Forestry Science and Technology》 2004年第3期39-52,共14页
The concept of urban forestry is not a new one for town planners and foresters in Malaysia. The difference between the concept now and in the early days is that, in the past, people associated urban forestry primarily... The concept of urban forestry is not a new one for town planners and foresters in Malaysia. The difference between the concept now and in the early days is that, in the past, people associated urban forestry primarily with the planting of trees, rather than seeing it as involving the total development of a designated area. Urban forestry activity in Malaysia started way back in 1778 with the planting of Angsana (Pterocarpus indicus) trees in Malacca, followed by large-scale planting of trees in Penang in 1802. A majority of trees planted at that time were exotic species, such as Angsana (Pterocarpus indicus), rain tree (Samanea saman), and broad-leaved mahogany (Swietenia macrophylla), which were meant to provide instant shade and greenery. A more holisticconcept of urban forestry, which not only encompasses simply planting trees but also involves making provisions for preserving the ecosystem, started only in the 1980s. Sincethen, the concept of urban forestry has begun to gain interestand appreciation, encouraging localsto get involved with tree-planting campaigns aspart and parcel of many urban forestry activities. Today, efforts of government agencies such as theForest Research InstituteMalaysia(FRIM), together with nongovernmental organizations (NGOs) such as the Malaysian Nature Society (MNS)and the Lions Club of Kuala Lumpur, have helped to inculcate interestin planting trees or greening the nation and to enhance appreciation of the concept of urban forestry as a whole. The importance of urban forestry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both economic and social values is reflected not only in the prices of homes located in urban green areas but also in theamountof budget allocated formaintenance and further development of those areas. Everyoneliving in an urban area knows how important urban forestry activities are in day-to-day activities. Therefore, to help readers better understand and appreciate the needs ofan urban population, thispaper highlights not only the roles of urban green spaces butalso discusses the social and economicvalues thatMalaysiansplace on urban forestry. 展开更多
关键词 urban forestry green spaces social and economic values MALAYSIA
原文传递
北京市耕地资源价值体系及价值估算方法 被引量:83
11
作者 李翠珍 孔祥斌 孙宪海 《地理学报》 EI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3期321-329,共9页
以北京市为例尝试设计了耕地资源价值体系,分析其价值关系,进而探讨耕地资源经济价值、社会保障价值、生态价值的估算方法,并对北京市1990-2005年耕地价值进行了定量测算。研究结果表明:①北京市耕地资源单位面积经济价值呈较快增长,199... 以北京市为例尝试设计了耕地资源价值体系,分析其价值关系,进而探讨耕地资源经济价值、社会保障价值、生态价值的估算方法,并对北京市1990-2005年耕地价值进行了定量测算。研究结果表明:①北京市耕地资源单位面积经济价值呈较快增长,1990年为12.57×104元/hm2,2005年为108.12×104元/hm2;②耕地资源社会保障价值供给能力和农村居民的需求水平相距甚远,1997年供给能力为49.19×104元/hm2,需求水平为160.56×104元/hm2,2005年供给能力为74.82×104元/hm2,需求水平为305.48×104元/hm2。可见,耕地作为农民重要的社会保障资源已不堪重负,农村社会保障体系亟待建立;③生态价值供给能力总体呈下降趋势,1994年达到171.21×108元,2005年为70.87×108元,大量耕地减少是重要的影响因素。但基于人口增加和人们生活水平不断提高,生态价值的总体需求和多元需求呈不断增长趋势,所以需要保持和提高耕地表面的植被覆盖度,为此政府有必要对农民因种植耕地给予其一定的生态补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耕地资源 经济产出价值 社会保障价值 生态价值 北京市
下载PDF
我国耕地价值研究现状概述 被引量:21
12
作者 张燕 张洪 彭补拙 《土壤》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1期1-8,共8页
利用市场配置稀缺的耕地资源便需合理确定耕地的价值。由于耕地不仅有经济功能还有社会和生态环境功能,因此,只有全面测算包括耕地的经济价值、社会价值和生态环境价值的综合价值,才能相对完整地度量耕地价值。从已有研究成果看,耕地的... 利用市场配置稀缺的耕地资源便需合理确定耕地的价值。由于耕地不仅有经济功能还有社会和生态环境功能,因此,只有全面测算包括耕地的经济价值、社会价值和生态环境价值的综合价值,才能相对完整地度量耕地价值。从已有研究成果看,耕地的经济价值和社会价值的测算相对成熟,而到目前为止,人们还只能对耕地诸多生态环境功能中的一部分指标进行测量和价值估计,其余相当多的指标还难以测算,估算指标对应价值所用的方法主要是间接度量法。因此,有必要进一步研究建立更为完整的耕地综合价值评估指标体系,并寻找为人们所认可的相对可靠的测算方法,尤其要加强耕地生态环境价值的研究,并在此基础上开展非农流转时耕地生态环境价值补偿的研究,以及将其与"绿色GDP"核算研究相结合,以此服务于耕地资源的管理和永续利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耕地综合价值 经济价值 社会价值 生态环境价值 补偿
下载PDF
经济法的社会利益考辩 被引量:59
13
作者 李昌麒 陈治 《现代法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05年第5期16-26,共11页
本文试图提供这样一种分析的框架:将社会利益置于干预者、社会利益与个体成员的三元维度之中,考察社会利益如何在干预者与个体成员的互动博弈中获取生存空间,进而从社会利益与个体利益的关系中推出本文对社会利益的基本界定;这一界定将... 本文试图提供这样一种分析的框架:将社会利益置于干预者、社会利益与个体成员的三元维度之中,考察社会利益如何在干预者与个体成员的互动博弈中获取生存空间,进而从社会利益与个体利益的关系中推出本文对社会利益的基本界定;这一界定将社会利益看成不确定多数个体利益相互平衡、协调的产物;这种解读与经济法界域下实质正义的思想恰可相互佐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经济法 社会利益 价值判断 价值准则 自由裁量权
下载PDF
城镇化进程中土地利用冲突及其缓解机制研究——基于非合作博弈的视角 被引量:41
14
作者 阮松涛 吴克宁 《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 CSSCI 北大核心 2013年第S2期388-392,共5页
研究目的:通过对城镇化进程中土地利用冲突的成因分析与土地价值博弈的模式构建,把握土地利用冲突本质,倡导土地价值重构与社会公共价值导向,探寻一种缓解冲突的内在机制。研究方法:理论分析法、博弈分析法、规范分析法。研究结果:土地... 研究目的:通过对城镇化进程中土地利用冲突的成因分析与土地价值博弈的模式构建,把握土地利用冲突本质,倡导土地价值重构与社会公共价值导向,探寻一种缓解冲突的内在机制。研究方法:理论分析法、博弈分析法、规范分析法。研究结果:土地利用冲突即土地经济价值与社会价值在土地利用过程中的非合作博弈,博弈各方具有3种策略选择和4种支付效用组合,理论上博弈均衡最优解必然存在。研究结论:通过价值判断与价值重构,影响和调整博弈各方策略选择,以以公益为导向的规范构筑新型土地利用秩序,形成博弈最优均衡,缓解土地利用冲突,化解用地矛盾。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土地利用 冲突 价值 博弈 重构
下载PDF
农民对资源性农业废弃物循环利用的价值感知及其影响因素 被引量:50
15
作者 何可 张俊飚 《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 CSSCI 北大核心 2014年第10期150-156,共7页
作为一项福利性特点较为明显的政策措施,资源性农业废弃物循环利用的价值能否得到广大农民认同,不仅反映了农民对资源性农业废弃物循环利用的主观认识和接受程度,而且影响到"两型农业"的建设进程。鉴于此,本文基于湖北省752... 作为一项福利性特点较为明显的政策措施,资源性农业废弃物循环利用的价值能否得到广大农民认同,不仅反映了农民对资源性农业废弃物循环利用的主观认识和接受程度,而且影响到"两型农业"的建设进程。鉴于此,本文基于湖北省752位农民的调研数据,采用Ordinal Probit模型系统分析了农民对资源性农业废弃物循环利用的价值感知及其影响因素。研究结果表明:1资源性农业废弃物循环利用的价值得到了大多数农民的认同,但其价值并未得到充分体现。农民对资源性农业废弃物循环利用各类价值的感知程度排序是:环境价值>社会价值>经济价值,其比例分别为86.0%、68.7%、60.3%;2尽管影响农民对资源性农业废弃物循环利用各类价值感知的关键因素略有差异,但总体上而言,男性、年龄较小、学历较高、具有农业科技培训经历、主要收入来源为农业、家庭信息化水平较高、对环境污染的关注程度较高、对当前农村环境状况评价较差、环境情感积极性较高的农民,更能感知到资源性农业废弃物循环利用的价值;3资源性农业废弃物循环利用要实现经济价值、环境价值、社会价值的统一,需要政府部门在制度安排上向农业循环经济倾斜:通过采取强化补贴、引导涉农企业参与、培育资源性农业废弃物循环利用服务实体等措施解决农民的后顾之忧;加强以正规教育和非正规教育为代表的人力资本投资,加快推进农村信息化建设;形成农民、政府双方关于资源、环境、经济协调发展的共同学习型组织,建立资源性农业废弃物循环利用共同愿景,通过培育农民的环境情感,提高其主动保护环境的意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资源性农业废弃物 循环利用 环境价值 社会价值 经济价值
下载PDF
中国耕地价值重建方法与案例研究 被引量:234
16
作者 蔡运龙 霍雅勤 《地理学报》 EI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10期1084-1092,共9页
耕地不断流失的根本原因在于耕地农业利用的比较收益低下,所以建立耕地保护机制的主要途径在于:一方面提高耕地利用的比较收益,另一方面通过提高耕地征用的价值补偿来抑制乱占耕地行为。这两条途径归结于重建耕地资源的价值。本文提出... 耕地不断流失的根本原因在于耕地农业利用的比较收益低下,所以建立耕地保护机制的主要途径在于:一方面提高耕地利用的比较收益,另一方面通过提高耕地征用的价值补偿来抑制乱占耕地行为。这两条途径归结于重建耕地资源的价值。本文提出耕地资源具有经济产出价值、生态服务价值和社会保障价值,并尝试用市场价格分别加以评估。耕地资源的经济产出价值为耕地年收益与贴现率之商,生态服务价值为耕地生态服务年价值与贴现率之商,社会保障价值是耕地提供的养老保险和就业保障价值之和。分别选择广东省潮安县、河南省淮阳县和甘肃省会宁县三个县作为案例的评价,以显示我国东、中、西部之间的区域差异。结果表明:耕地资源价值量在各地区之间呈现东高西低的差异;在耕地资源价值构成中,社会保障价值在三个案例区都占60%以上,但所占比重从东到西渐增,说明农民对耕地资源的依赖程度与社会经济发展水平呈反相关。耕地资源的经济产出价值在总价值中所占比重则从东到西递减,主要源于自然和经济生产率的差异。生态服务价值所占比重也表现出东低西高的特点,反映出生态系统从复杂到简单的变化使得农田生态系统对于西部地区生态环境显得更加重要。农业用地为社会提供了大量外部效益,这可成为实行农业补贴的一大理由,也是计算补贴量的一种依据;更可作为提高征地补偿标准的依据。在我国现阶段,耕地是大多数农民赖以生存的主要资源,在农村社会保障体系不完善甚至不存在的情况下,耕地的社会保障功能不可忽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耕地资源 价值重建 经济产出价值 生态服务价值 社会保障价值 中国
下载PDF
甘肃省耕地资源转变为建设用地的价值损失评估 被引量:17
17
作者 马莉 牛叔文 马利邦 《生态与农村环境学报》 CAS CSSCI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5期407-412,共6页
依据耕地资源具有的社会保障功能、生态系统服务功能和经济产出功能,初步建立耕地资源的价值评估体系,综合运用市场价值法、替代法、机会成本法和影子价格法等评价方法,估算了甘肃省12个市(州)2007年耕地转变为建设用地所导致的正面效... 依据耕地资源具有的社会保障功能、生态系统服务功能和经济产出功能,初步建立耕地资源的价值评估体系,综合运用市场价值法、替代法、机会成本法和影子价格法等评价方法,估算了甘肃省12个市(州)2007年耕地转变为建设用地所导致的正面效应价值损失。结果表明,由于建设用地占用耕地造成的价值损失相当巨大,2007年全省建设所占用耕地的总面积为1 564.66 hm2,造成的价值损失多达95 904.09万元,各市(州)1 hm2土地的损失都超过了45万元。从价值损失的构成来看,损失的直接使用价值为45 712.77万元,间接使用价值达50 191.32万元。可以看出,耕地资源除为社会提供直接产品价值外,还有巨大的间接使用价值,而且这种价值对人类的贡献比农产品的产出价值更为显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社会价值 生态系统服务价值 经济产出价值 耕地资源 甘肃省
下载PDF
绿色建筑可持续发展的驱动结构建模及策略 被引量:18
18
作者 滕佳颖 许超 +2 位作者 艾熙杰 杨涵 张连强 《土木工程与管理学报》 北大核心 2019年第6期124-131,137,共9页
为更好地推动绿色建筑的可持续发展,系统分析绿色建筑的可持续发展过程,探究其驱动机理及策略。从绿色建筑市场开发环境、绿色建筑经济价值、绿色建筑社会参与程度和绿色建筑生态价值四个方面着手,在潜在驱动因素分析的基础上,利用结构... 为更好地推动绿色建筑的可持续发展,系统分析绿色建筑的可持续发展过程,探究其驱动机理及策略。从绿色建筑市场开发环境、绿色建筑经济价值、绿色建筑社会参与程度和绿色建筑生态价值四个方面着手,在潜在驱动因素分析的基础上,利用结构方程模型方法和AMOS软件构建绿色建筑可持续发展的驱动结构方程模型,揭示了关键驱动路径及13个关键驱动因素,探究了绿色建筑可持续发展的驱动机理。结果表明,绿色建筑市场开发环境和绿色建筑生态价值分别对绿色建筑的可持续发展有最显著的直接影响和综合影响。基于此,提出在发展绿色建筑的可持续发展过程中,关注绿色建筑的市场开发环境(利益相关方态度)和生态价值是关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SEM 市场环境 经济价值 社会参与程度 生态价值
下载PDF
试论农用土地估价的几个问题 被引量:15
19
作者 沈秀峰 周生路 李春华 《土壤》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3年第1期12-17,共6页
当前我国城市土地估价的理论和方法已较为完善,而农用土地价格评估的方法则还不成熟。本文在对农用土地内涵进行界定的基础上,指出除经济价值外,农用土地价值还应包括生态环境价值和社会价值,并对各价值评估的方法进行了探讨。最后,构... 当前我国城市土地估价的理论和方法已较为完善,而农用土地价格评估的方法则还不成熟。本文在对农用土地内涵进行界定的基础上,指出除经济价值外,农用土地价值还应包括生态环境价值和社会价值,并对各价值评估的方法进行了探讨。最后,构建包括经济价值、生态环境价值和社会价值在内的农用土地整体综合价值进行评估的程序和技术路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农用土地 价值 价格评估 价格 评估程序
下载PDF
耕地资源综合价值量化研究——以江苏省南京市栖霞区为例 被引量:15
20
作者 沈娜 蒋冬梅 诸培新 《安徽农业科学》 CAS 北大核心 2008年第31期13771-13773,共3页
首先从农民和社会两个视角分析耕地资源的效用,依据价值源于效用的经济学观点,对耕地资源的价值进行了分析归纳,得出耕地资源的综合价值应该包括经济、社会和生态价值。接着分别采用收益还原法、替代法和比较分析法量化了耕地资源的经... 首先从农民和社会两个视角分析耕地资源的效用,依据价值源于效用的经济学观点,对耕地资源的价值进行了分析归纳,得出耕地资源的综合价值应该包括经济、社会和生态价值。接着分别采用收益还原法、替代法和比较分析法量化了耕地资源的经济、社会和生态价值。最后,以南京市栖霞区为例进行实证分析,结果表明:栖霞区耕地资源的综合价值为3 244 663.38元/hm2,其中,社会和生态价值达2 912 216.57元/hm2,占总价值的89.75%。可见,由于人们主观认识和农地市场客观缺陷,当前近90%的耕地价值没能显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耕地价值 经济价值 社会价值 生态价值 栖霞区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19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