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56篇文章
< 1 2 3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Source apportionment of river water pollution in a typical agricultural city of Anhui Province, eastern China using multivariate statistical techniques with APCS– MLR 被引量:1
1
作者 Kai Chen Qi-meng Liu +2 位作者 Wei-hua Peng Yu Liu Zi-tao Wang 《Water Science and Engineering》 EI CAS CSCD 2023年第2期165-174,共10页
The deterioration of the surface water environment has become a serious challenge for water resources management due to increasing anthropogenic disturbance. Water resources protection requires control of potential po... The deterioration of the surface water environment has become a serious challenge for water resources management due to increasing anthropogenic disturbance. Water resources protection requires control of potential pollution sources. In this study, 99 water samples were collected from a river in a typical agricultural city of Anhui Province in eastern China, and these samples were analyzed in terms of pH, electrical conductivity, and the concentrations of F-, Cl-, SO42-, Na+, K+, Mg2+, Ca2+, As, Cr, Cu, Zn, and Pb. Cluster analysis, co-occurrence network analysis, and principal component analysis/factor analysis were conducted to qualitatively identify the potential sources of river water pollution in the study area. An absolute principal component score-multiple linear regression receptor model was used to quantitatively evaluate the contribution of each source to water quality parameters. The results showed that all observed water quality indices met the quality criteria specified in the Chinese drinking water standards, except for pH, ρ(F-), ρ(SO42-), and ρ(As). The heat map showed that the frequent recharge of pollutants from the tributaries during the wet season was the main reason for the deterioration of water quality. Five sources of river water pollution were identified, and their contribution ratios in a descending order were as follows: the geogenic process (24%) > agricultural activities (21%) > poultry farming sources (17%) > domestic pollution (9%) > transportation pollution (5%). Therefore, controlling pollution from agricultural activities, strengthening the regulation of livestock farming, and improving the sewage network are the recommended strategies for improving the quality of surface water resources in this area. 展开更多
关键词 Surface water Water quality source apportionment APCS-MLR model huaihe river basin
下载PDF
Holocene loess and its deposition dynamics in the upper reaches of the Huaihe River 被引量:1
2
作者 HE Zhong HUANG Chunchang +4 位作者 ZHENG Hongbo ZHOU Jie PANG Jiangli LI Xinyan WANG Lijun 《Journal of Geographical Sciences》 SCIE CSCD 2011年第3期561-573,共13页
The dust source and transporting system are two indispensable aspects in the process of Ioess-palaeosol accumulation. It has been proved that the dust of the Loess Plateau mainly comes from the northwestern inland gob... The dust source and transporting system are two indispensable aspects in the process of Ioess-palaeosol accumulation. It has been proved that the dust of the Loess Plateau mainly comes from the northwestern inland gobi and desert, transported by the East Asia monsoon systems and westerlies. However, there are little researches with respect to the dust source and deposition dynamics of the upper reaches of the Huaihe River. In the present study, we investigated and collected the YPC section with high resolution in the upper reaches of the Huaihe River. The chronological frame was reconstructed by optically stimulated luminescence (QSL) dating and correlated with the published loess time series. By comparison of the magnetic susceptibility (MS) and grain size (GS) of loess-soil profile among YPC profile, XJN profile (western Loess Plateau) and the JYC profile (southern Loess Plateau), we find similar climate change and pedogenic process between the upper reaches of the Huaihe River and the Loess Plateau, both experienced an extreme dry and the weakest pedogenesis during the last glacial, followed by a transitional episodes from the cold-dry last glacial to the warm-humid mid-Holocene and increased pedogenesis in the early Holocene, then a most humid-warm and strong pedogenesis in the mid-Holocene, and climate deterioration and decreased pedogenesis occurred during the late Holocene. But the MS of loess-soil profile sequences in the upper reaches of the Huaihe River was much lower than those in the Loess Plateau, and the GS was much coarser than those in the Loess Plateau. Comparison of GS for these three profiles revealed that there were different dust sources, which belonged to different aeolian transporting systems. The loess in the upper reaches of the Huaihe River was a wind blown deposition of near source, while the coarser dust mainly came from loose alluvial deposits of alluvial and proluvial fans of the Yellow River. The yield- ing and carrying dynamics of the dust in the Huaihe River is the northeast wind prevails in the winter half year. 展开更多
关键词 aeolian dust dust source transporting system upper reaches of the huaihe river
原文传递
淮河源废弃矿井状况及其地下水环境问题
3
作者 刘家橘 刘家橙 +2 位作者 王晓燕 何凯 李丛 《能源与环保》 2024年第1期38-45,53,共9页
淮河源作为“南水北调”的重要水源区和国家级生态功能保护试点区,受废弃矿井水渗入及涌出流入地表水的影响,该区域地下水资源可能面临着不同生态环境问题。从淮河源水文地质特征、废弃矿井现状、污染源、污染途径、污染物物理迁移等方... 淮河源作为“南水北调”的重要水源区和国家级生态功能保护试点区,受废弃矿井水渗入及涌出流入地表水的影响,该区域地下水资源可能面临着不同生态环境问题。从淮河源水文地质特征、废弃矿井现状、污染源、污染途径、污染物物理迁移等方面,分析了淮河源桐柏县、信阳地下水污染程度及地下水污染源问题。淮河源地下水水位受季节性雨水和地表水的控制,主要属潜水类型;监测土壤中镉、汞、砷、铅、铬、铜、镍、锌等重金属元素含量变化,对农用地土壤污染风险值进行了评估,统计废弃矿井水电导率、pH值、ORP、RDO值指标,计算每个指标的极值、均值、标准差和变异系数。考虑了地下水扩散,存在非均质介质和多相流的情况,使用流体数学的基本原理和偏微分方程,该公式描述了污染物在不同时间和空间位置上浓度或压力上的变化,用于分析和预测地下水污染扩散的行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淮河源 废弃矿井状况 污染程度 污染特征 土壤检测
下载PDF
淮河流域信阳段生态旅游廊道及生态旅游区建设
4
作者 张振克 牛继强 +1 位作者 程启先 王子羽 《信阳师范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北大核心 2023年第4期517-522,共6页
以淮河流域信阳段为研究区域,运用核密度分析法和标准差椭圆模型对A级景区的空间分布及其聚集趋势进行分析,结合最小累积阻力模型法和PEST分析法分别对生态旅游廊道与生态旅游区建设进行研究,提出生态旅游廊道及生态旅游区建设的结论与... 以淮河流域信阳段为研究区域,运用核密度分析法和标准差椭圆模型对A级景区的空间分布及其聚集趋势进行分析,结合最小累积阻力模型法和PEST分析法分别对生态旅游廊道与生态旅游区建设进行研究,提出生态旅游廊道及生态旅游区建设的结论与建议。结果表明:(1)区域内A级景区的核密度结果分布呈现出“一主一副”高度聚集的趋势,标准差椭圆结果呈“东—西”走向;(2)区域南部的大别山北麓与中东部平原丘陵区的生态阻力值偏低,生态旅游廊道呈现出“双核心”趋势;(3)后续研究应当拓宽至淮河流域中下游地区,进行水域生态旅游廊道要素以及多源数据有机整合等尝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态旅游廊道 核密度分析 标准差椭圆模型 最小累积阻力模型 淮河流域信阳段
下载PDF
淮河源浅层地温时空变化及其对全球增暖停滞的响应 被引量:1
5
作者 刘明华 马金梦 +5 位作者 王黎明 卢山 闫军辉 刘金科 贺中花 崔越 《信阳师范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北大核心 2023年第2期180-185,共6页
利用1961—2017年淮河源地区10个气象站的逐月平均气温和逐月平均0~20 cm地温资料,采用线性回归、功率谱分析等方法,分析了近57年淮河源地区0~20 cm地温的时空变化特征及其对全球增暖停滞的响应。结果表明:(1)1961—2017年淮河源地区0~2... 利用1961—2017年淮河源地区10个气象站的逐月平均气温和逐月平均0~20 cm地温资料,采用线性回归、功率谱分析等方法,分析了近57年淮河源地区0~20 cm地温的时空变化特征及其对全球增暖停滞的响应。结果表明:(1)1961—2017年淮河源地区0~20 cm各层年平均地温均呈波动上升趋势;(2)淮河源0~20 cm年均地温均呈东部和西南部高、北部和西北部低的空间格局,西南部各层地温变化速率最大,中部地区变化速率最小;(3)淮河源各层年均地温变化均检测出2.29 a的周期信号,信阳、息县、新县、淮滨和商城周期信号较强,其余站点各层年均地温无明显的周期信号;(4)1998—2012年淮河源各层地温对全球增暖停滞的响应极为敏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浅层地温 全球增暖停滞 时空变化 气候变化 淮河源
下载PDF
不同降雨强度下三种典型农田土壤非点源氮输出研究 被引量:1
6
作者 张皓博 马瑞婧 +3 位作者 袁远 王江彦 申冲 吴明作 《河南科学》 2023年第1期72-78,共7页
以河南淮河流域典型土壤砂姜黑土、褐土、潮土为对象,人工模拟0.5、1.0、1.5、2.0、2.5、3.0 mm/min降雨强度下径流产出、泥沙流失、氮元素输出状况,研究降雨强度与土壤类型对非点源氮元素输出的影响,为量化淮河流域农田非点源输出负荷... 以河南淮河流域典型土壤砂姜黑土、褐土、潮土为对象,人工模拟0.5、1.0、1.5、2.0、2.5、3.0 mm/min降雨强度下径流产出、泥沙流失、氮元素输出状况,研究降雨强度与土壤类型对非点源氮元素输出的影响,为量化淮河流域农田非点源输出负荷、建立本地化非点源污染模型、制定区域非点源污染防治策略等提供依据.结果表明:降雨强度越大,径流量、泥沙流失量、氮元素输出负荷及其平均产出速率均较大;土壤类型对径流产出影响较小,对泥沙流失量与氮元素输出负荷有一定影响;径流中氮元素平均浓度以2.0 mm/min降雨强度时最大;三种土壤的累积氮元素输出负荷均随降雨强度的增大而增大,增加幅度较明显的降雨强度,砂姜黑土为1.0、2.5 mm/min,潮土为1.0、3.0 mm/min,褐土为1.5、3.0 mm/min;氮元素通过泥沙输出的量占总输出量的81.57%以上.降雨强度、土壤类型均对径流产出、泥沙流失、氮元素输出等产生影响,氮元素输出负荷具初期冲刷效应.控制产流初期氮流失与泥沙流失是减少农田非点源氮输出负荷的重要途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农田非点源 氮输出负荷 模拟降雨 土壤类型 淮河流域
下载PDF
淮河江苏段沉积物重金属的分布特征、来源解析及其生态风险 被引量:2
7
作者 丁平 张丽娟 +7 位作者 吴庆瑶 沈鹏 李歆 黄楚珊 武皓阳 宋晓聪 向重丹 胡国成 《环境化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2期425-434,共10页
为了解淮河江苏段沉积物重金属的污染特征、空间分布及其生态风险,对其表层沉积物中重金属(Cd、Mn、Cu、Zn、As、Ni、Pb和Cr)的含量进行检测,利用相关性和主成分进行重金属来源分析,并采用富集系数与生物毒性不利影响对表层沉积物重金... 为了解淮河江苏段沉积物重金属的污染特征、空间分布及其生态风险,对其表层沉积物中重金属(Cd、Mn、Cu、Zn、As、Ni、Pb和Cr)的含量进行检测,利用相关性和主成分进行重金属来源分析,并采用富集系数与生物毒性不利影响对表层沉积物重金属进行污染评价.结果表明,除Cd与Cr外,Zn、Mn、As、Ni、Cu等重金属的含量均高于江苏土壤背景值.重金属含量空间分布差异明显,其中洪泽湖北部及围湖地区等地重金属污染状况最严重,来源可能来自城镇污水、工业废水等复合污染.富集水平排序为Zn>Mn>As>Ni>Cu>Pb>Cr>Cd,其中Mn、Zn富集程度最为明显.生物毒性不利影响评价总体处于中风险状态,主要贡献来源于Ni、Zn.除了Cu、Cd、Pb外,Ni、Zn、Cr、As重金属可能会对底栖动物产生危害作用.因此,淮河江苏段沉积物重金属整体表现为较重生态风险水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沉积物 重金属 空间分布 来源解析 生态风险 淮河江苏段
下载PDF
淮河小流域多源降水数据产品径流模拟对比分析
8
作者 渠畅 魏玲娜 +2 位作者 董建志 徐士惠 宁玮 《人民长江》 北大核心 2023年第8期109-117,130,共10页
为研究多源降水数据产品的地区适用性,对比不同产品的水文模拟效果,选取淮河上游紫罗山、中游黄泥庄两个流域,对比分析CHIRPS、CMORPH、ERA5、IMERG 4种产品模拟流域平均降水的误差特征,利用集总式FLEX模型对产品模拟结果进行比较,探讨... 为研究多源降水数据产品的地区适用性,对比不同产品的水文模拟效果,选取淮河上游紫罗山、中游黄泥庄两个流域,对比分析CHIRPS、CMORPH、ERA5、IMERG 4种产品模拟流域平均降水的误差特征,利用集总式FLEX模型对产品模拟结果进行比较,探讨了产品在淮河流域不同位置对径流模拟效果的影响。结果表明:①两个流域CHIRPS降水误差最大,CMORPH次之,ERA5和IMERG的精度较高,上游紫罗山流域多源数据集整体高估;②不同降水数据产品径流模拟性能不一,模拟效果与产品精度评估结果基本一致,总体ERA5和IMERG模拟径流与实测吻合较好;③总体而言,4种数据集有效反映了流域的空间水文特性,上游紫罗山流域径流模拟效果优于中游黄泥庄流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径流模拟 FLEX模型 卫星降水产品 淮河流域
下载PDF
淮河源区中更新世黄土堆积的元素地球化学特征及其古气候意义 被引量:7
9
作者 刘奇 宋传中 +4 位作者 崔王 王化可 张妍 王荻 曹宗平 《地球科学与环境学报》 CAS 2007年第4期356-361,共6页
利用地球化学元素分析方法,对淮河源区中更新世黄土、古土壤剖面含有的化学元素及多种化学元素指标进行了分析。研究表明:区内中更新世以来的气候变化,主要以湿热气候为主,淋溶及氧化作用较强;表现在气温上HT-1~HT-3的气温较低,... 利用地球化学元素分析方法,对淮河源区中更新世黄土、古土壤剖面含有的化学元素及多种化学元素指标进行了分析。研究表明:区内中更新世以来的气候变化,主要以湿热气候为主,淋溶及氧化作用较强;表现在气温上HT-1~HT-3的气温较低,H-4~HT-7的气温高,HT-8的气温又相对较低,其变化趋势表现为中更新世经历了从早期寒冷转湿热转温干,中期凉干转暖湿到晚期温湿转暖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淮河源区 中更新世 元素地球化学 古气候
下载PDF
夏季亚洲大气热源汇的变化特征及其与江淮流域旱涝的关系 被引量:39
10
作者 巩远发 段廷扬 张菡 《大气科学》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1期89-98,共10页
用2001年和2003年NCEP/NCAR再分析资料,计算了亚洲季风区两年逐日的大气热源汇〈Q1〉,再用谐波分析方法对〈Q1〉作带通滤波,得到了准30-70d的〈Q1〉低频分量,并分析了两年夏季大气热源汇和其低频振荡变化特征的差异,然后研究了一... 用2001年和2003年NCEP/NCAR再分析资料,计算了亚洲季风区两年逐日的大气热源汇〈Q1〉,再用谐波分析方法对〈Q1〉作带通滤波,得到了准30-70d的〈Q1〉低频分量,并分析了两年夏季大气热源汇和其低频振荡变化特征的差异,然后研究了一些“关键”区〈Q1〉低频分量的变化与我国降水的关系。结果表明:在2001年和2003年夏季的亚洲季风区,一方面应该有这样一种过程,大气热源汇低频分量经向和纬向传播的差异→江淮流域旱涝期东亚地区大气热源汇低频分量南北配置的差异→东亚地区大气热源汇本身的南北分布不同。另一方面,夏季的5~8月期间,高原中南侧有较强的低频热源(热汇)时,可导致其后期江淮流域降水偏多(少);中国南海的作用则正好相反,南海有较强的低频热源(热汇)时,不仅可导致其后期江淮流域降水偏少(多),还可导致其后期青藏高原东部降水偏少(多)。因此,夏季亚洲季风区热源、热汇季节内变化特征的不同可导致我国江淮流域异常的旱涝发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低频振荡 青藏高原 大气热源(热汇)江淮流域旱涝
下载PDF
基于多源遥感数据的淮河流域城镇扩张研究 被引量:8
11
作者 樊勇 朱曦 +2 位作者 张圣笛 何宗宜 杨刚 《农业机械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11期252-261,共10页
城镇是人类社会发展过程在空间上的重要表现形式,其空间格局与演变是城镇研究的热点问题。淮河流域是中国城镇体系的南北过渡地区,研究这一自然地理单元内城镇扩张过程,视角独特。为客观、快速、准确地重建不同时间序列上淮河流域城镇... 城镇是人类社会发展过程在空间上的重要表现形式,其空间格局与演变是城镇研究的热点问题。淮河流域是中国城镇体系的南北过渡地区,研究这一自然地理单元内城镇扩张过程,视角独特。为客观、快速、准确地重建不同时间序列上淮河流域城镇扩张过程,在DMSP/OLS数据、SPOT-VGT数据、Landsat ETM+数据等多源遥感数据的基础上,提出"DMSP/OLS夜间灯光数据相互校正—NDVI数据重建—流域城镇信息提取—流域城镇扩张分析"的研究思路,并运用该思路分析淮河流域从1998年至2013年16年间的城镇扩张过程。从城市面积、扩张强度、扩张动态度、扩张形态4方面分析了城市扩张规律。研究发现:淮河流域整体与各省扩张基本属于低速扩张型与中速扩张型;淮河流域城镇分布仍较为分散,未形成完整的城市群或城镇体系;这一时期城市扩张时空发展不均衡。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多源遥感数据 城镇扩张 淮河流域 支持向量机
下载PDF
2007年夏季淮河流域洪涝与亚洲地区大气低频振荡的关系 被引量:9
12
作者 岑思弦 巩远发 王霄 《大气科学》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6期1286-1296,共11页
利用NCEP/NCAR再分析资料和我国地面观测站的逐日降水资料,研究了2007年夏季淮河流域洪涝与亚洲地区大气低频振荡的联系,通过分析研究表明:2007年夏季淮河流域降水低频振荡的主要周期是30~70天,该低频序列的方差大约占了总方差的47%;... 利用NCEP/NCAR再分析资料和我国地面观测站的逐日降水资料,研究了2007年夏季淮河流域洪涝与亚洲地区大气低频振荡的联系,通过分析研究表明:2007年夏季淮河流域降水低频振荡的主要周期是30~70天,该低频序列的方差大约占了总方差的47%;在降水低频振荡的位相5~8(1~4),亚洲季风区从阿拉伯海北部经孟加拉湾到我国南海地区,以及我国淮河流域经渤海到日本地区主要受低频热源(热汇)的控制;并且在极大降水位相7,我国东部地区(10°N~45°N,110°E~120°E),从北到南,〈Q1〉低频分量的分布呈负正相间的低频热汇、热源、热汇、热源形式(位相3则呈相反的分布形式);在位相5~8(1~4),亚洲季风区〈Q1〉低频分量的分布有利于(不利于)气流向淮河流域汇合并形成辐合上升;受低频环流变化的影响,在位相5~8,大量的水汽被输送到淮河流域,辐合上升形成降水;相反,在位相1~4,来自西太平洋上的水汽在该地区辐散,不利于降水的发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低频振荡 大气热源(热汇) 淮河流域 洪涝
下载PDF
不同土地利用方式对流域非点源污染模拟的影响 被引量:6
13
作者 于岚岚 夏自强 +3 位作者 李琼芳 蔡涛 郭利丹 谢伟 《水电能源科学》 北大核心 2012年第4期100-102,22,共4页
以淮河上游息县水文站以上为研究区域,基于2000年以后土地利用数据分析不同土地利用对流域非点源污染的影响,根据流域附近5个气象站2002~2008年资料应用P-M法耦合植物生长模型计算流域潜在蒸散发作为模型的蒸发输入,并基于2002~2008... 以淮河上游息县水文站以上为研究区域,基于2000年以后土地利用数据分析不同土地利用对流域非点源污染的影响,根据流域附近5个气象站2002~2008年资料应用P-M法耦合植物生长模型计算流域潜在蒸散发作为模型的蒸发输入,并基于2002~2008年63个雨量站资料及尺度为1∶200 000土壤类型图、土壤化学属性和农业施肥资料,运用SWAT模型模拟分析流域非点源污染时空分布特征,统计分析了流域内不同土地利用方式下产污特征。结果表明,在降雨量与土壤质地相同情况下,非点源污染负荷旱地>水田>林地,可为淮河上游生态建设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淮河上游 土地利用变化 非点源污染模拟 SWAT模型
下载PDF
淮河源国家森林公园植物资源研究 被引量:6
14
作者 张乃群 马昭才 李锁平 《南阳师范学院学报》 CAS 2004年第12期58-61,共4页
淮河源国家森林公园位于河南省西南部、桐柏山腹地,共有维管植物181科,785属,1886种及变种,具有丰富的中草药植物资源、观赏植物资源和许多珍稀濒危植物。森林植被垂直分布差异明显,植物种类多方交汇,南北兼容,有许多原始或古老的科属,... 淮河源国家森林公园位于河南省西南部、桐柏山腹地,共有维管植物181科,785属,1886种及变种,具有丰富的中草药植物资源、观赏植物资源和许多珍稀濒危植物。森林植被垂直分布差异明显,植物种类多方交汇,南北兼容,有许多原始或古老的科属,是一个温带性质的植物区系,而且温带成分和亚热带到暖温带过渡类型突出,其植物的进化类型、生活型具有丰富的多样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淮河源国家森林公园 植物资源 桐柏 河南
下载PDF
基于双源蒸散发的新安江模型在淮河上游的应用 被引量:4
15
作者 陈芸芸 王烨 +5 位作者 陆国宾 李琼芳 张弘 虞美秀 闫方秀 邹宏荣 《中国农村水利水电》 北大核心 2016年第3期43-46,共4页
传统的新安江模型在计算流域蒸散发能力时仅依据非常有限的几个蒸发站的蒸发皿实测水面蒸发乘以一个折算系数来获得,不能考虑土地利用/覆被、气候特征、植被叶面积指数等因子的时空差异性和土壤特性、流域地形的空间差异性对流域蒸散发... 传统的新安江模型在计算流域蒸散发能力时仅依据非常有限的几个蒸发站的蒸发皿实测水面蒸发乘以一个折算系数来获得,不能考虑土地利用/覆被、气候特征、植被叶面积指数等因子的时空差异性和土壤特性、流域地形的空间差异性对流域蒸散发量影响。通过将考虑植被叶面积指数动态变化对蒸散发影响的双源蒸散发模型与新安江模型集成,改进了新安江模型的蒸散发计算模块,并以淮河息县水文站以上流域为研究区,以日为时间尺度,基于地形、土地利用、气象及水文资料对息县以上流域2000~2008年降雨径流过程进行模拟,结果表明,基于双源蒸散发的新安江模型能有效地模拟淮河上游降雨径流过程,满足模拟精度要求。研究成果为改进新安江模型中蒸散发计算模块提供了依据,也可为改进的新安江模型在其他流域的应用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双源蒸散发模型 新安江模型 叶面积指数 淮河上游
下载PDF
人工降雨模拟河南淮河流域潮土非点源氮输出 被引量:2
16
作者 袁远 杨海洋 +3 位作者 王江彦 申冲 杨国馨 吴明作 《农业环境科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1期123-131,共9页
为研究淮河流域农田非点源输出、区域农业非点源污染控制与管理,以河南淮河流域典型土壤(潮土)及其是否秸秆还田为对象,人工模拟0.5、1.0、1.5、2.0、2.5、3.0 mm·min^(-1)降雨强度下的径流、泥沙和氮输出负荷。结果表明:降雨强度... 为研究淮河流域农田非点源输出、区域农业非点源污染控制与管理,以河南淮河流域典型土壤(潮土)及其是否秸秆还田为对象,人工模拟0.5、1.0、1.5、2.0、2.5、3.0 mm·min^(-1)降雨强度下的径流、泥沙和氮输出负荷。结果表明:降雨强度越大,相同时间段内的累积径流量、累积泥沙量、氮输出量以及三者的产出速率均越大;径流中氮元素的浓度在降雨初期的20 min内变化较大,具初期冲刷效应,随后波动并趋于相对稳定或略有降低,其平均浓度在未掺混秸秆时以2.0 mm·min^(-1)降雨强度时最大,其次为3.0mm·min^(-1),掺混秸秆后以1.5 mm·min^(-1)时最大;未掺混秸秆时氮元素泥沙输出量占总输出量的98.25%以上,但掺混秸秆后输出量有所降低(最低值为65.12%)。秸秆还田后,分别可在<1.0 mm·min^(-1)与<1.5 mm·min^(-1)的低降雨强度下减少径流与泥沙流失量,高降雨强度下则增加泥沙流失量;径流氮元素浓度比未掺混秸秆的高,增加了氮元素的累积输出量。累积径流量与累积泥沙量间及两者分别与氮元素输出量之间均存在良好的幂函数与对数函数关系,相关系数均在0.900以上。研究表明,降雨强度、秸秆还田均对径流、泥沙、氮输出等产生影响,引起氮输出明显变化的降雨强度在未掺混秸秆时为1.0 mm·min^(-1),在掺混秸秆时为1.5mm·min^(-1);减少农田非点源氮输出负荷的重要途径包括控制产流初期氮流失与泥沙流失。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农业非点源 氮输出 人工降雨 秸秆还田 淮河流域
下载PDF
淮河流域大气降水氢氧稳定同位素变化规律及其气候意义 被引量:2
17
作者 张文杰 聂文婷 +3 位作者 刘纪根 许文盛 韩素军 黄金权 《长江科学院院报》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11期21-28,共8页
淮河流域位于我国南北气候过渡带,其复杂多变的降水过程及水汽来源是导致流域洪旱灾害易发、多发的重要因素。以全球降水同位素监测网络(Global Network of Isotope in Precipitation,GNIP)监测的多年降水氢氧稳定同位素数据为基础,探... 淮河流域位于我国南北气候过渡带,其复杂多变的降水过程及水汽来源是导致流域洪旱灾害易发、多发的重要因素。以全球降水同位素监测网络(Global Network of Isotope in Precipitation,GNIP)监测的多年降水氢氧稳定同位素数据为基础,探讨了淮河流域大气降水氢氧稳定同位素组成时空变化的驱动因素及其气候指示意义;通过分析氢氧稳定同位素组成(δ^(18)O、δ^(2)H、氘盈余)、大气降水线特征与流域气温、降水量的响应关系,解析流域不同季节大气降水水汽来源及气团移动路径。结果表明:①淮河流域大气降水氢氧稳定同位素组成能够指示南北气候过渡带特征;②同位素时空变化及异常低的大气降水线斜率、截距与局地降水环境关系不大,主要是由水汽来源差异及降水气团在移动过程中同位素分馏造成的。氘盈余示踪和HYSPLIT模型模拟结果进一步表明流域降水水汽来源及变化受季风活动的控制,冬季风和夏季风的交替进退使得淮河流域的降水氘盈余变化具有明显的“V”型特征。研究成果可为水资源调度管理、极端气候应对决策等提供科学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气降水 氢氧稳定同位素 水汽来源 气候意义 淮河流域
下载PDF
河南省淮河流域农业非点源污染现状及其控制措施 被引量:8
18
作者 沈连峰 梁华新 +1 位作者 赵秋义 李有 《河南科学》 2007年第6期1055-1058,共4页
随着淮河流域点源污染的治理,农业非点源污染逐步成为淮河流域污染的重要原因之一,通过分析河南省淮河流域农业非点源污染的现状及成因,提出了有针对性的农业非点源污染控制措施.
关键词 淮河流域 农业非点源污染 控制措施
下载PDF
基于利益相关者理论的淮河源花岗岩石材开发模式创新——以河南罗山石材工业园为例 被引量:2
19
作者 高军波 魏梦思 颜俊 《国土资源科技管理》 2015年第5期1-7,共7页
基于利益相关者理论,以淮河源花岗岩石材开发为例,通过实地调查和结构访谈,系统剖析转型期我国地方特色资源开发中的利益主体关系、现实矛盾及运行机制,并提出优化开发模式。研究发现:地方政府通过创设工业园区、引入企业投资、发动村... 基于利益相关者理论,以淮河源花岗岩石材开发为例,通过实地调查和结构访谈,系统剖析转型期我国地方特色资源开发中的利益主体关系、现实矛盾及运行机制,并提出优化开发模式。研究发现:地方政府通过创设工业园区、引入企业投资、发动村集体与村民参与,主导石材资源开发。企业通过与政府合作剥夺集体与村民的决策参与权,村集体由于自身职能不足,难以协调村民内部及与企业间利益关系,而企业生产又因政府、集体与村民的系统监督缺失陷入恶性循环,一并引发石材资源开发过程中经济、社会、管理、资源和环境的系统危机。基于利益相关者理论的"链式"石材开发模式,以多主体参与、利益协调为核心,通过明确政府主导地位,赋予集体与村民参与权利,划定职能边界,完善沟通机制,优化优惠政策与激励措施,促进工业园区健康发展与石材资源可持续开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利益相关者 开发模式 创新 淮河源
下载PDF
基于DEM的淮河源地貌形态类型划分 被引量:12
20
作者 王耕 李素娟 张兴国 《水土保持通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2期292-296,共5页
[目的]对淮河源地貌形态类型进行划分研究,为该区土地利用、旅游和城市规划以及生物多样性保护提供参考依据。[方法]以淮河源地区为研究对象,基于分辨率为30m的DEM数据,采用地貌形态划分方案中具有代表性的柴宗新方案、徐汉明方案和高... [目的]对淮河源地貌形态类型进行划分研究,为该区土地利用、旅游和城市规划以及生物多样性保护提供参考依据。[方法]以淮河源地区为研究对象,基于分辨率为30m的DEM数据,采用地貌形态划分方案中具有代表性的柴宗新方案、徐汉明方案和高玄彧方案,运用空间分析中的邻域分析、重分类、地图代数以及转换工具等,分别对各方案下的淮河源地貌形态类型进行划分并与实际勘察地形进行对比与分析,探寻适合淮河源地貌基本形态划分的最佳方案。[结果]柴宗新方案要素单一,不能确切反映地貌的基本特征;高玄彧方案中的2级分类对研究区并未发挥其作用,该方案比较适合高程高,地貌形态类型多的地区;徐汉明方案采用相对高度和海拔高度2个条件作为地貌基本形态划分的依据,此方案即兼顾了绝对高度的客观作用,又考虑了人们观察山地的真实感受,因此徐汉明方案比较适合淮河源地貌形态的划分。[结论]根据徐汉明方案将淮河源地区地貌形态划分为平原、丘陵、低山和中低山4种类型,主要以平原和丘陵为主,表现为东低西高,北低南高的地势特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数字高程模型 地貌形态类型划分 淮河源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3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