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3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Effects of Land Use Changes Across Different Urbanization Periods on Summer Rainfall in the Pearl River Delta Core Area
1
作者 Zhijun Yao Guoru Huang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Disaster Risk Science》 SCIE CSCD 2023年第3期458-474,共17页
The Pearl River Delta(PRD)is one of the three urban agglomerations in China that have experienced rapid development.For this study,a core area of the PRD was identified,comprising the highly urbanized areas of Guangzh... The Pearl River Delta(PRD)is one of the three urban agglomerations in China that have experienced rapid development.For this study,a core area of the PRD was identified,comprising the highly urbanized areas of Guangzhou,Foshan,Zhongshan,Zhuhai,Shenzhen,and Dongguan Cities.The expansion of these urban areas was tracked across three time periods—the year population urbanization rate exceeded 70%(2000),18 years before(1982),and 18 years after(2018).This study used the Weather Research and Forecasting(WRF)model to explore summer rainfall changes across different urbanization periods in the PRD core area.The results show that urban land expansion mainly occurred in the post urbanization period.Rainfall changes acros s different urbanization periods were roughly consistent with previously observed spatial and temporal changes accompanying urban expansion in the PRD core area.Extreme rainfall mainly increased in the post urbanization period,shifting rainstorm center towards the PRD core area.Further causal analysis revealed that land use changes affected rainfall by altering thermodynamics and water vapor transfer.The urban expansion changed the surface energy balance,resulting in increased surface heating and heat island effects.The heat island effects thickened the planetary boundary layer and increased vertical wind speeds,which initiated dry island effects,thereby causing more water vapor transportation to the atmosphere.Consequently,rainstorms and extreme rainfall events have become concentrated in urban areas. 展开更多
关键词 Extreme rainfall pearl river delta core area south China Urban expansion process Urbanization periods Weather Research and Forecasting(WRF)model
原文传递
Using Multivariate Statistical and Geostatistical Methods to Identify Spatial Variability of Trace Elements in Agricultural Soils in Dongguan City,Guangdong,China 被引量:6
2
作者 窦磊 周永章 +6 位作者 马瑾 李勇 成秋明 谢淑云 杜海燕 游远航 万洪富 《Journal of China University of Geosciences》 SCIE CSCD 2008年第4期343-353,共11页
Dongguan (东莞) City, located in the Pearl River Delta, South China, is famous for its rapid industrialization in the past 30 years. A total of 90 topsoil samples have been collected from agricultural fields, includ... Dongguan (东莞) City, located in the Pearl River Delta, South China, is famous for its rapid industrialization in the past 30 years. A total of 90 topsoil samples have been collected from agricultural fields, including vegetable and orchard soils in the city, and eight heavy metals (As, Cu, Cd, Cr, Hg, Ni, Pb, and Zn) and other items (pH values and organic matter) have been analyzed, to evaluate the influence of anthropic activities on the environmental quality of agricultural soils and to identify the spatial distribution of trace elements and possible sources of trace elements. The elements Hg, Pb, and Cd have accumulated remarkably here, incomparison with the soil background content of elements in Guangdong (广东) Province. Pollution is more serious in the western plain and the central region, which are heavily distributed with industries and rivers. Multivariate and geostatistical methods have been applied to differentiate the influences of natural processes and human activities on the pollution of heavy metals in topsoils in the study area. The results of cluster analysis (CA) and factor analysis (FA) show that Ni, Cr, Cu, Zn, and As are grouped in factor F1, Pb in F2, and Cd and Hg in F3, respectively. The spatial pattern of the three factors may be well demonstrated by geostatistical analysis. It is shown that the first factor could be considered as a natural source controlled by parent rocks. The second factor could be referred to as "industrial and traffic pollution sources". The source of the third factor is mainly controlled by long-term anthropic activities, as a consequence of agricultural activities, fossil fuel consumption, and atmospheric deposition. 展开更多
关键词 trace metal spatial distribution source multivariate statistics GEOSTATISTICS pearl river delta south China)
下载PDF
珠江及南海北部海域表层沉积物中多环芳烃分布及来源 被引量:80
3
作者 罗孝俊 陈社军 +3 位作者 麦碧娴 曾永平 盛国英 傅家谟 《环境科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4期129-134,共6页
珠江三角洲河流、河口及南海北部近海区域多环芳烃(PAHs)分析表明,PAHs总量分布范围在255.9~16 670.3 ng/g,整体污染水平处于中偏低下水平.分布特征为珠三角河流>伶仃洋>南海;珠江广州段是高污染区;沿南海近海海域4条剖面,随离岸距... 珠江三角洲河流、河口及南海北部近海区域多环芳烃(PAHs)分析表明,PAHs总量分布范围在255.9~16 670.3 ng/g,整体污染水平处于中偏低下水平.分布特征为珠三角河流>伶仃洋>南海;珠江广州段是高污染区;沿南海近海海域4条剖面,随离岸距离增加,浓度下降.西江、伶仃洋及珠江部分站点石油污染比重大,南海近海则受燃烧来源比重大.PAHs来源诊断指标表明,珠江三角河流及伶仃洋更多受石化燃料燃烧的影响,南海近海区则主要受木柴、煤燃烧的影响.与1997年样品的对比表明,多环芳烃污染程度无明显下降,但区域内PAHs来源从以煤燃烧为主转变为以油燃烧为主,这种近期能源结构的转变在沉积速率较快的珠三角河流及伶仃洋表层沉积物中得到反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多环芳烃 珠江三角洲 南海 沉积物
下载PDF
珠江三角洲及南海北部海域表层沉积物中多溴联苯醚的分布特征 被引量:117
4
作者 陈社军 麦碧娴 +4 位作者 曾永平 罗孝俊 余梅 盛国英 傅家谟 《环境科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9期1265-1271,共7页
自珠江三角洲和南海北部海域采集了66个表层沉积物样品,以研究该区域中PBDEs的含量、分布、来源和在环境中的迁移.研究结果表明,东江和珠江是PBDEs的高污染区,含量为12.7~7361ng·g-1,其中BDE209平均含量为1199ng·g-1,是目前... 自珠江三角洲和南海北部海域采集了66个表层沉积物样品,以研究该区域中PBDEs的含量、分布、来源和在环境中的迁移.研究结果表明,东江和珠江是PBDEs的高污染区,含量为12.7~7361ng·g-1,其中BDE209平均含量为1199ng·g-1,是目前世界上已报道沉积物中含量最高的区域之一.在几乎所有被分析的样品中BDE209都是最主要的同系物.东江和珠江的PBDEs主要来自东莞和广州的本地排放,而西江的PBDEs主要通过大气的传播输入.另一个高污染区澳门水域被验证是珠江三角洲水体环境中有机污染物的“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多溴联苯醚(PBDEs) 表层沉积物 珠江三角洲 南海 分布
下载PDF
珠江三角洲河流及南海近海区域表层沉积物中有机氯农药含量及分布 被引量:37
5
作者 罗孝俊 陈社军 +3 位作者 麦碧娴 曾永平 盛国英 傅家谟 《环境科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9期1272-1279,共8页
利用GCECD检测了珠江三角洲主要河流、珠江河口及南海近海岸带共计50个表层沉积物中的有机氯农药,主要检测出DDTs、HCHs和七氯等农药.有机氯农药含量范围为0.176~12.85ng·g-1,分布特征为珠江、东江>西江>珠江口>南海近海... 利用GCECD检测了珠江三角洲主要河流、珠江河口及南海近海岸带共计50个表层沉积物中的有机氯农药,主要检测出DDTs、HCHs和七氯等农药.有机氯农药含量范围为0.176~12.85ng·g-1,分布特征为珠江、东江>西江>珠江口>南海近海;南海样品的含量随着离岸距离的增加而下降.与1997年的样品相比较,珠江三角洲河流中有机氯农药含量明显下降,主要原因是有机物的降解作用.但DDTs农药仍然对该区生物造成潜在的负面影响.DDTs农药的组成特征表明,除西江有新近使用的DDT外,其余区域以农药残留为主.DDTs主要以还原产物为主,但随传输距离的增加,氧化产物逐渐成为主要组分.有机质含量与有机氯农药间的相关性分析表明,有机质在控制有机氯农药在沉积物中的分布上起着重要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有机氯农药 珠江三角洲 南海 沉积物
下载PDF
中国南方大陆海岸线时空变迁 被引量:19
6
作者 杨磊 李加林 +4 位作者 袁麒翔 徐谅慧 卢雪珠 王明月 赵斯 《海洋学研究》 北大核心 2014年第3期42-49,共8页
海岸线变迁对于海岸带生态环境变化乃至全球变化研究具有重要意义。通过对5个时相TM影像的人机交互解译,获取1990年,1995年,2000年,2005年和2010年中国南方大陆海岸线信息,分析了各时段岸线变迁特征及变迁原因。结果表明:(1)中国南方大... 海岸线变迁对于海岸带生态环境变化乃至全球变化研究具有重要意义。通过对5个时相TM影像的人机交互解译,获取1990年,1995年,2000年,2005年和2010年中国南方大陆海岸线信息,分析了各时段岸线变迁特征及变迁原因。结果表明:(1)中国南方大陆海岸线的长度和分形维度保持相对稳定,但岸线长度存在总体缩短和局部增长的演化趋势。(2)岸线海向推进的岸段占据主要部分,陆向缩退岸线仅发生在少部分岸段。(3)长江口—杭州湾南岸和珠江三角洲两个典型岸段的分析表明中国南方大陆岸线的时空变化速率与强度在不断加强。(4)在1990—2010年期间,引起中国南方大陆海岸线时空变迁的人为因素的作用比自然因素显著,并导致人工岸线比重不断增大,自然岸线比重不断下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陆海岸线 时空变迁 长江口 杭州湾南岸 珠江三角洲
下载PDF
用长链烷基苯示踪生活污水对珠江三角洲水域的污染 被引量:4
7
作者 罗孝俊 陈社军 +2 位作者 麦碧娴 傅家谟 曾永平 《中国环境科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4期414-417,共4页
以长链烷基苯(LABs)作为生活污水排放的示踪剂,测定了珠江三角洲主要河流及邻近南海北部海域表层沉积物中LABs浓度.结果表明珠江、东江、西江、伶仃洋及南海北部海域样品中LABs的浓度分别为58.5~2332.1,96.9~565.8,20.5~5... 以长链烷基苯(LABs)作为生活污水排放的示踪剂,测定了珠江三角洲主要河流及邻近南海北部海域表层沉积物中LABs浓度.结果表明珠江、东江、西江、伶仃洋及南海北部海域样品中LABs的浓度分别为58.5~2332.1,96.9~565.8,20.5~57.0,5.8~25.8,2.5~23.1ng/g.LABs的I/E值表明,研究区域内生活污水基本上未处理或处理效率低下.对LABs与多环芳烃及多溴联苯醚的相关性分析表明,城市污水的排放是该区域内这些有机污染物的重要来源之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长链烷基苯(LABs) 珠江三角洲 南海 表层沉积物
下载PDF
构建及完善中国石化华南成品油管网的建议 被引量:1
8
作者 李津 《炼油技术与工程》 CAS 2011年第5期35-37,共3页
针对中国石化华南成品油管网现有状况及管网途径和辐射地区的经济发展前景,阐述了完善华南成品油管网的4项建议以及建设华南成品油管网的意义。
关键词 西南管道 珠三角管道 成品油 管网
下载PDF
“海上丝绸之路经济带”建设与华南经济圈的创新发展论略 被引量:1
9
作者 廖杨 尹青林 匡梦叶 《创新》 2015年第5期54-57,127,共4页
海上丝绸之路经济带建设是我国"一带一路"建设重大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我国参与全球竞争和全球治理的重要举措。海上丝绸之路经济带建设给闽台港澳粤桂琼所在的华南经济圈带来了新的发展机遇,但华南经济圈参与海上丝绸之... 海上丝绸之路经济带建设是我国"一带一路"建设重大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我国参与全球竞争和全球治理的重要举措。海上丝绸之路经济带建设给闽台港澳粤桂琼所在的华南经济圈带来了新的发展机遇,但华南经济圈参与海上丝绸之路经济带建设也面临诸如争夺海上丝绸之路起点的"历史心结"、GDP政绩考核"现实情结"、各经济区整合难度大、经济圈外部与海上丝绸之路沿线国家的经济文化交流困难等挑战。为此,应去除海上丝绸之路始发港的历史"心结",摒弃地方政府追求经济GDP和政绩考核的现实"情结",在区域经济整合的基础上实施"全国一盘棋"战略,超越华人华侨的狭隘商圈并与海上丝绸之路沿线国家其他民族更好地实现互利共赢。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海上丝绸之路经济带 泛珠三角地区 华南经济圈 区域发展 全球化
下载PDF
珠江口盆地白云凹陷珠海组浅海三角洲沉积特征 被引量:55
10
作者 柳保军 申俊 +3 位作者 庞雄 何敏 连世勇 屈亮 《石油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2期49-56,61,共9页
利用白云凹陷北坡钻井资料、地球物理资料以及ODP相关资料进行的井震分析、地层对比和地震地层学解释表明,珠海组顶、底界面T6(距今23.8Ma)和T7(距今32.0Ma)为两次南海大规模构造运动形成的大型不整合界面,是沉积—构造—气候条件的转... 利用白云凹陷北坡钻井资料、地球物理资料以及ODP相关资料进行的井震分析、地层对比和地震地层学解释表明,珠海组顶、底界面T6(距今23.8Ma)和T7(距今32.0Ma)为两次南海大规模构造运动形成的大型不整合界面,是沉积—构造—气候条件的转换面。珠海组沉积时期(渐新世晚期)白云凹陷为浅海陆架环境,发育一套几乎覆盖白云凹陷全区的大型浅水陆架三角洲砂泥互层沉积,与距今23.8Ma以来的半深水-深水的偏泥细粒沉积明显不同。同时,珠海组沉积时期古陆架坡折带自北向南迁移,穿越白云凹陷至南部隆起带附近,强烈推进的三角洲沉积表现出明显海退的相对海平面变化响应。白云凹陷珠海组存在优良的浅水三角洲储盖组合条件,这对白云深水区的油气勘探具有重要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南海北部 珠江口盆地 白云凹陷 珠海组 三角洲沉积体系 陆架坡折
下载PDF
广州古驿道的时空演变与文化遗产 被引量:18
11
作者 郭昊羽 《南方建筑》 2017年第6期18-24,共7页
南粤古驿道是沟通南粤地区与中原地区的重要线性文化遗产,广州古驿道作为南粤古驿道的重要组成部分,不仅见证了古代以广州城为中心的珠三角城市群的发展,还成为将其与中华版图乃至世界地图联系起来的重要命脉。文章通过对六个时期的历... 南粤古驿道是沟通南粤地区与中原地区的重要线性文化遗产,广州古驿道作为南粤古驿道的重要组成部分,不仅见证了古代以广州城为中心的珠三角城市群的发展,还成为将其与中华版图乃至世界地图联系起来的重要命脉。文章通过对六个时期的历史剖析,呈现出今日广州市域范围内古驿道的时空演变过程,了解其在区域发展中的角色与相关文化遗产,以期使广州古驿道的特点和价值得到初步体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南粵古驿道 线性文化遗产 珠三角 广州城 历史演变
下载PDF
珠江口盆地白云南洼珠海组陆架边缘三角洲沉积体系演化
12
作者 舒梁锋 张向涛 +5 位作者 张忠涛 张丽丽 雷胜兰 高中亮 韩霄 于飒 《沉积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3期825-837,共13页
珠江口盆地白云南洼珠海组发育陆架边缘三角洲,其不仅是深水区勘探重要的油气储层类型,也是沉积地质学和石油地质学研究的热点。根据高精度三维地震资料,应用三级层序格架内等时地层切片技术,对珠江口盆地白云南洼珠海组陆架边缘三角洲... 珠江口盆地白云南洼珠海组发育陆架边缘三角洲,其不仅是深水区勘探重要的油气储层类型,也是沉积地质学和石油地质学研究的热点。根据高精度三维地震资料,应用三级层序格架内等时地层切片技术,对珠江口盆地白云南洼珠海组陆架边缘三角洲的沉积结构和平面演化开展了详细研究。研究表明,区内存在北部和西北部两个物源方向的陆架边缘三角洲物源供给体系,进而形成连续4期三角洲前积复合体,各期次通过解剖三角洲前积结构和叠置样式可细分为2~5套三角洲前积体,地震上表现为切线斜交型和S型反射结构。不同物源供给体系下的三角洲进积和加积速率差异明显,根据陆架边缘三角洲的演化阶段可划分为初始形成期、发展期和稳定期三个阶段。初始形成期为珠海组四段中晚期,三角洲垂向上均表现为进积,平面上北部物源供给的陆架边缘三角洲形成面积小,西北部物源供给的三角洲面积相对大;发展期为珠海组三段,三角洲垂向上进积和加积均存在,陆架边缘三角洲沉积厚度达到最大,平面上北部物源供给的陆架边缘三角洲—深水扇体系发育一定规模,西北部物源供给的陆架三角洲前缘发育陆架条带砂脊;稳定期为珠海组二段和一段,三角洲垂向结构表现为先进积后加积,三角洲前缘规模变大,陆坡水道和深水扇最为发育。珠海组时期陆架边缘三角洲形成演化受双物源差异供给、相对海平面的先升后降和构造活动的相对稳定共同控制。北部物源供给的珠海组陆架边缘三角洲—深水陆坡沉积体系可作为区内最有利的油气勘探目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珠江口盆地 沉积演化 陆架边缘三角洲 白云南洼 珠海组
下载PDF
从自然地理单元到文化地理单元——先秦珠江水系岭南地区文化遗存特征分析 被引量:1
13
作者 赵善德 《暨南史学》 2004年第1期1-10,共10页
本文梳理分析了先秦珠江水系岭南地区的文化遗存和生态环境的变迁后认为,约距今15000—7000年、6500—5000年、夏商西周和东周四个时段。与两广岩溶地区、珠三角网河平原南部、网河平原北部和冲积平原四个地区相对应,其生态环境和文化... 本文梳理分析了先秦珠江水系岭南地区的文化遗存和生态环境的变迁后认为,约距今15000—7000年、6500—5000年、夏商西周和东周四个时段。与两广岩溶地区、珠三角网河平原南部、网河平原北部和冲积平原四个地区相对应,其生态环境和文化面貌均具有相对独立性,因此可视为这四个自然地理单元分别形成了四个文化地理单元;其次,它们的文化遗存的丰富程度和生态环境的优越性又呈递增形态,各文化之间也具有亲缘关系,故又认为,这四个单元的文化是由一个'同祖'的人群通过不断的迁徙所创造的;再次,东周时期的冲积平原文化,将其合理内核影响至其他三个地区,形成了上位的文化地理单元——珠江水系岭南文化。这是'人地结合'的典型,也是岭南文化长盛不衰的根本原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先秦 珠江水系岭南地区 自然地理单元 文化地理单元 两广岩溶地区 网河平原南部 网河平原北部 冲积平原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