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322篇文章
< 1 2 17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The first discovery of the high prevalence of HTLV infection among blood donors from one village in the southeast coastal region of Fujian Province and its molecuar epidemiological analysis
1
《中国输血杂志》 CAS CSCD 2001年第S1期330-,共1页
关键词 HTLV the first discovery of the high prevalence of HTLV infection among blood donors from one village in the southeast coastal region of Fujian province and its molecuar epidemiological analysis high
下载PDF
Emergy-based study on eco-economic system of arid and semi-arid region:a case of Gansu province,China 被引量:5
2
作者 Xue, Bing Chen, XingPeng +3 位作者 Geng, Yong Yang, Mian Yang, FuXia Hu, XiaoFen 《Journal of Arid Land》 SCIE 2010年第3期207-213,共7页
Taking Gansu province as a model case,this study provides an integrated analysis on the eco-economic system of arid and semi-arid region based on emergy synthesis theory. Through calculating the values of renewable em... Taking Gansu province as a model case,this study provides an integrated analysis on the eco-economic system of arid and semi-arid region based on emergy synthesis theory. Through calculating the values of renewable emergy flow,non-renewable resources,imported emergy,exported emergy,waste emergy,and total emergy during the period of 1978-2007,the performance of Gansu eco-economic system was analyzed. The results indicated that the renewable emergy flow within the province basically remained steady state which was estimated at 2.99×1022 solar emjoules (sej) from 1978 to 2007. The imported emergy and exported emergy were estimated at 3.75×1017 sej and 2.99×1020 sej in 1978 and increased to 1.07×1022 sej and 1.44×1022 sej respectively in 2007. The nonrenewable emergy flow was estimated at 1.62×1022 sej and increased to 1.85×1023 sej,with annual growth rate of 8.7%,while the estimated total emergy was 4.58×1022 sej in 1978 and increased to 2.11×1023 sej in 2007,with annual growth rate of 5.41%. Our results indicate a deteriorate situation between economic development and environmental protection in the region. The rapid economic growth in the past thirty years was based on a great consumption of nonrenewable resource and caused continuous decrease in the capacity of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The environmental loading ratio was 0.53 in 1978,increased to 6.06 in 2007,indicating a rapid degradation of the regional environment quality. We calculated that the actual population was 1.53 times the renewable resource population in 1978,increased to 7.06 times in 2007. During the period of 1978-2007,the emergy rose from 2.45×1015 sej/(capita·a) to 8.07×1015 sej/(capita·a). Our analysis revealed that the emergy density presented a trend of gradual increase,and then the emergy currency ratio in Gansu decreased from 7.08×1013 sej/Chinese Yuan to 7.82×1012 sej/Chinese Yuan. 展开更多
关键词 emergy analysis economic geography regional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arid and semi-arid area gansu province
下载PDF
Wet-dry changes in the borderland of Shaanxi,Gansu and Ningxia from 1208 to 1369 based on historical records
3
作者 戴君虎 葛全胜 +3 位作者 肖树芳 王梦麦 吴文祥 崔海亭 《Journal of Geographical Sciences》 SCIE CSCD 2009年第6期750-764,共15页
More than 240 items of historical records containing climatic information were retrieved from official historical books, local chronicles, annals and regional meteorological disaster yearbooks. By using moisture index... More than 240 items of historical records containing climatic information were retrieved from official historical books, local chronicles, annals and regional meteorological disaster yearbooks. By using moisture index and flood/drought (F/D) index obtained from the above information, the historical climate change, namely wet-dry conditions in borderland of Shaanxi Province, Gansu Province and Ningxia Hui Autonomous Region (BSGN, mainly included Ningxialu, Hezhoulu, Gongchanglu, Fengyuanlu and Yan'anlu in the Yuan Dynasty) was studied. The results showed that the climate of the region was generally dry and the ratio between drought and flood disasters was 85/38 during the period of 1208-1369. According to the frequencies of drought-flood disasters, the whole period could be divided into three phases. (1) 1208-1240: drought dominated the phase with occasional flood disasters. (2) 1240-1320: long-time drought disasters and extreme drought events happened frequently. (3) 1320-1369: drought disasters were less severe when flood and drought disasters happened alternately. Besides, the reconstructed wet-dry change curve revealed obvious transition and periodicity in the MongoI-Yuan Period. The transitions occurred in 1230 and 1325. The wet-dry change revealed 10- and 23-year quasi-periods which were consistent with solar cycles, indicating that solar activity had affected the wet-dry conditions of the study region in the Mongol-Yuan Period. The reconstructed results were consistent with two other study results reconstructed from natural evidences, and were similar to another study results from historical documents. All the above results showed that the climate in BSGN was characterized by long-time dry condition with frequent severe drought disasters during 1258 to 1308. Thus, these aspects of climatic change, might have profound impacts on local vegetation and socio-economic system. 展开更多
关键词 wet-dry change borderland of Shaanxi province gansu province and Ningxia Hui Autonomous region (BSGN) historical climate Yuan Dynasty
下载PDF
甘肃省暖季降水日变化特征 被引量:3
4
作者 周子涵 王基鑫 +3 位作者 刘维成 王勇 张君霞 郭润霞 《干旱区研究》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1-12,共12页
利用2013—2022年4—10月甘肃省340个气象站点逐1 h降水观测资料,揭示了甘肃省暖季降水在日变化尺度上的精细化演变特征,并分区域进行讨论分析,为甘肃省极端降水事件的研究提供科学参考。结果表明:(1)甘肃暖季降水量和降水强度日变化峰... 利用2013—2022年4—10月甘肃省340个气象站点逐1 h降水观测资料,揭示了甘肃省暖季降水在日变化尺度上的精细化演变特征,并分区域进行讨论分析,为甘肃省极端降水事件的研究提供科学参考。结果表明:(1)甘肃暖季降水量和降水强度日变化峰值主要出现在10:00—13:00,降水频率日峰值在夜间22:00—01:00居多。降水日变化季节性差异明显,中南部有较为集中的秋雨分布。(2)降水日变化区域性特征鲜明,祁连山区、甘肃中部和高原边坡的降水时段主要在白天,午间较强的降水强度主导着降水量的白天峰值;河西西部降水量和降水频率日峰值多出现在夜间,但短时较强降水在18:00—21:00有一定突发性;陇东南和陇东地区降水呈非均匀分布,在降水频率夜间峰值影响下夜雨频繁,但降水较强的时段分别在午后和早晨。(3)不同持续时间降水特征不同,持续时间在6 h及以下的短时降水,降水日变化多呈“双峰型”。持续时间在6 h以上的降水日变化近似于“单峰型”,多在傍晚开始,夜间达到峰值,于次日中午结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日变化 暖季降水 不同区域 不同持续时间 甘肃省
下载PDF
甘肃新疆两省区非物质文化遗产法律保护的经验与启示 被引量:1
5
作者 郭虹 坚冰卓 姬红杰 《边疆经济与文化》 2024年第4期78-84,共7页
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中华文明绵延传承的生动见证,对其进行法律保护具有紧迫性。甘肃、新疆两省区以习近平总书记关于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重要指示批示精神为引领,加大对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传承力度。在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法规、保护实... 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中华文明绵延传承的生动见证,对其进行法律保护具有紧迫性。甘肃、新疆两省区以习近平总书记关于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重要指示批示精神为引领,加大对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传承力度。在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法规、保护实施和生产性、整体性保护等方面进行了大量卓有成效的探索和实践,为地方非物质文化遗产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领导重视、制度健全、根基牢固,将非遗保护融入乡村振兴和新型城镇化建设,支持以非遗特色村镇和特色街区建设、发展乡村旅游等方式助力乡村振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甘肃、新疆两省区 非物质文化遗产 法律完善
下载PDF
山地民族传统村落乡土—生态系统恢复力时空演变及影响因素
6
作者 张洪昌 王启超 +2 位作者 龙星宇 张克新 马静 《西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8期112-125,共14页
研究山地民族传统村落乡土—生态系统恢复力的演化特征,为理解全面推进乡村振兴背景下的人地关系演变提供理论依据.以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以下称“黔东南州”)为研究区,运用综合指标法和障碍度模型,从文化、社会经济、生态3个维度构... 研究山地民族传统村落乡土—生态系统恢复力的演化特征,为理解全面推进乡村振兴背景下的人地关系演变提供理论依据.以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以下称“黔东南州”)为研究区,运用综合指标法和障碍度模型,从文化、社会经济、生态3个维度构建山地民族传统村落乡土—生态系统恢复力测度体系,分析黔东南州2013—2020年恢复力水平时空演化特征,并探究其主要影响因素.研究发现:①山地民族传统村落乡土—生态系统恢复力时空演化趋势符合适应性循环理论的利用和保存阶段特征.②山地民族传统村落乡土—生态系统恢复力在空间格局上呈现集群化发展特点和“南强北弱”现象,恢复力平均水平由2013年的0.244增至2020年的0.373.③文化恢复力在各子系统恢复力水平中占主要作用.传统村落数量、土地利用强度、城乡收入差距为山地民族传统村落乡土—生态系统中影响最大的3个因素.为此,在村落乡土—生态系统恢复力提升过程中,既需要有针对性地提升关键领域应对外部扰动的能力,同时也要协调社会经济、生态、文化三者关系,以助于更加科学合理地推动文化振兴和生态振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黔东南州 传统村落 恢复力 乡土—生态系统 障碍度
下载PDF
甘肃东西区夏季不同强度降水事件天气成因分析
7
作者 杨庆怡 朱姜韬 田韬 《安徽农业科学》 CAS 2024年第2期197-203,共7页
基于1961—2018年甘肃省逐日降水格点资料和NECP/NCAR再分析资料,依据逐年降水变化“东西反向”型分布模态,将甘肃以104°E为界分为东西两区开展不同强度的降水事件变化研究及成因分析。结果表明:中降水事件在两区夏季降水的占比均... 基于1961—2018年甘肃省逐日降水格点资料和NECP/NCAR再分析资料,依据逐年降水变化“东西反向”型分布模态,将甘肃以104°E为界分为东西两区开展不同强度的降水事件变化研究及成因分析。结果表明:中降水事件在两区夏季降水的占比均超46%,占主导作用;西区强、中降水事件发生频次呈上升趋势,东区各强度降水事件频次均呈下降趋势。天气成因分析表明,甘肃东西区降水偏强时,南亚高压异常增强,提供了较好的高空辐散条件,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偏强、偏北或偏西,中纬度地区“+-+”的位势高度异常促使冷暖空气增强并交汇于甘肃地区,西风带波动小槽的发展,配合近地层高原东侧低涡将低纬度水汽接力向西北输送,导致降水发生;相较于东区,西区降水夏季风系统异常更强,西风带波动显著,位势高度负异常位置偏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不同强度降水 夏季风 南亚高压 西风急流 甘肃东西区
下载PDF
救亡与唤醒:陕甘宁边区东南亚华侨抗战宣传工作探析
8
作者 秦艳峰 梁晓莹 《八桂侨刊》 2024年第1期22-29,94,95,共10页
面对日本帝国主义的入侵,在国共合作的背景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得以形成。许多海外华侨关注抗日战争,有不少东南亚华侨奔赴陕甘宁边区,参与到抗战之中。他们有的参与前线战场,有的在后方为推动中共的发展贡献自己的力量。其中,东南亚华... 面对日本帝国主义的入侵,在国共合作的背景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得以形成。许多海外华侨关注抗日战争,有不少东南亚华侨奔赴陕甘宁边区,参与到抗战之中。他们有的参与前线战场,有的在后方为推动中共的发展贡献自己的力量。其中,东南亚华侨大力推进这一时期的抗战宣传工作。他们主要宣传日军在我国的侵略行径,中共发展的侨务政策及抗战政策,并宣扬了中共在边区的政权建设成果。他们主要用的宣传方式,包括发行报刊、杂志的文章,寄送书信以及广播与翻译。这些宣传有着打破封锁传递信息的作用,并能塑造中共形象,争取海外支援,这些宣传还可以积累经验,奠定对外宣传的基础,影响一直延续到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陕甘宁边区 东南亚华侨 抗战宣传
下载PDF
甘肃省物流产业发展与区域经济耦合协调度研究
9
作者 马成凤 姚永鹏 《管理科学与研究(中英文版)》 2024年第2期29-35,共7页
文章研究了甘肃省物流产业与区域经济发展的耦合协调关系,为区域产业结构调整提供参考。基于甘肃省物流产业发展和经济发展数据,使用熵权法与耦合协调模型,计算出甘肃省2012-2021年物流产业与区域经济发展两个系统之间的耦合协调度,分... 文章研究了甘肃省物流产业与区域经济发展的耦合协调关系,为区域产业结构调整提供参考。基于甘肃省物流产业发展和经济发展数据,使用熵权法与耦合协调模型,计算出甘肃省2012-2021年物流产业与区域经济发展两个系统之间的耦合协调度,分析了两个系统的有序度及各具体指标权重对总体指标的影响。研究发现,甘肃省物流业与区域经济发展耦合协调水平不断提高,实现了由不协调到协调发展阶段的过渡,当前处于高度协调阶段。据此,提出了加强区域经济协作、加大对物流产业基础设施的资金投入,培养物流专业人才等建议以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物流业 区域经济 耦合协调 甘肃省
下载PDF
甘肃北山旧井地区晚第四纪活动断裂分布及其构造意义 被引量:18
10
作者 王峰 王驹 +3 位作者 范洪海 苏刚 徐健 王焕贞 《地质论评》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3期250-256,i003-i004,共9页
通过对甘肃北山地区遥感影像分析、地质填图和断裂活动性研究,探讨了北山地区晚第四纪以来的变形机制。结合青藏高原北部区域构造应变、应力场,认为北山地区现今构造格局是在印度板块与欧亚板块相碰撞形成的北东向挤压构造应力场的作用... 通过对甘肃北山地区遥感影像分析、地质填图和断裂活动性研究,探讨了北山地区晚第四纪以来的变形机制。结合青藏高原北部区域构造应变、应力场,认为北山地区现今构造格局是在印度板块与欧亚板块相碰撞形成的北东向挤压构造应力场的作用下,重新激活东西向的晚古生代、中生代断裂,并产生北东向新生断裂。说明印度板块与欧亚板块相碰撞并持续向北运移所产生的构造变形不仅局限于青藏高原内部及其边界。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甘肃 北山地区 晚第四纪活动 断裂分布 构造意义 遥感影像分析 地质填图 变形机制
下载PDF
甘肃省民勤沙区土壤结皮理化性质研究 被引量:68
11
作者 贾宝全 张红旗 +1 位作者 张志强 慈龙骏 《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3年第7期1442-1448,共7页
以甘肃民勤沙区为研究区域 ,分别采集了不同地貌部位和不同植被类型下的土壤结皮 ,并对其理化性质进行了初步分析。从结皮土壤的机械组成、土壤盐分、土壤养分、土壤阳离子交换量等方面来看 ,丘间地状况都明显要优于灌丛沙包。这可能与... 以甘肃民勤沙区为研究区域 ,分别采集了不同地貌部位和不同植被类型下的土壤结皮 ,并对其理化性质进行了初步分析。从结皮土壤的机械组成、土壤盐分、土壤养分、土壤阳离子交换量等方面来看 ,丘间地状况都明显要优于灌丛沙包。这可能与丘间地地形低洼 ,有利于土壤物质汇聚 ,以及其接受的大气降尘远较灌丛沙包为多有关。对于灌丛沙包来讲 ,白刺沙包在理化性质上 ,其状况要优于红柳结皮和梭梭结皮 ,这主要与其对环境的适应性及其所处的演替阶段有关。从目前的植被演替情况来看 ,白刺是当地的顶极种群 ,最适应环境 ,因此结皮发育状况也好 ;红柳目前已经处于极度退化进程中 ,而梭梭为人工植被 ,人工植被因在演替阶段中不起决定作用 ,故理化性质较差。另外从该研究工作还可以看出 ,对白刺植被采取围封措施之后 ,可以显著地促进结皮的生长发育 ,提高结皮中的有机质、全 N、全 P、速效 N等养分以及 Ca CO3含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绿洲荒漠区 土壤结皮 理化性质 民勤 甘肃
下载PDF
甘肃省区域经济空间差异的ESDA-GIS分析 被引量:89
12
作者 潘竟虎 张佳龙 张勇 《西北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2006年第6期83-87,91,共6页
基于ESDA全局和局部空间自相关分析,在ArcView GIS软件和GeoDA空间统计分析软件的支持下,利用甘肃省2004年县域人均GDP数据,对甘肃省县域经济之间的总体和局部空间差异进行了实证分析.结果表明,甘肃省2004年总体上经济空间差异较大,经... 基于ESDA全局和局部空间自相关分析,在ArcView GIS软件和GeoDA空间统计分析软件的支持下,利用甘肃省2004年县域人均GDP数据,对甘肃省县域经济之间的总体和局部空间差异进行了实证分析.结果表明,甘肃省2004年总体上经济空间差异较大,经济重心与人口重心和几何中心均有较大偏移;全局Moran sI指数为0.391 1,空间自相关特性明显,经济发展水平相似的地区在空间上集中分布.在此基础上绘制了局域Moran sI散点图和LISA集聚图,并采用空间插值获得局域I值分异图.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空间分析 区域经济差异 空间自相关 ESDA 甘肃省
下载PDF
甘肃河东小麦需水规律及其分布特征 被引量:36
13
作者 张旭东 柯晓新 +1 位作者 杨兴国 万信 《干旱地区农业研究》 CSCD 北大核心 1999年第1期39-44,共6页
用联合国粮农组织(FAO)最新推荐的彭曼-蒙蒂斯模式(FAO-PM)计算甘肃河东10个代表站点的冬、春小麦的需水量。并据此分析了该地区冬、春小麦的需水规律及分布特征:在甘肃河东雨养农业区,冬小麦全生育期平均需水量为3... 用联合国粮农组织(FAO)最新推荐的彭曼-蒙蒂斯模式(FAO-PM)计算甘肃河东10个代表站点的冬、春小麦的需水量。并据此分析了该地区冬、春小麦的需水规律及分布特征:在甘肃河东雨养农业区,冬小麦全生育期平均需水量为352.2mm;春小麦为324.8mm,需水量均明显高于同期降水量;无论冬、春小麦,在其整个生育时段中,最大需水量均在开花-乳熟时段,日平均需水量达5mm左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小麦 需水量 甘肃河东
下载PDF
黄土高原生态脆弱区循环经济发展模式研究——以甘肃省陇西县为例 被引量:16
14
作者 董锁成 刘桂环 +2 位作者 李岱 李荣生 郎一环 《资源科学》 CSSCI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4期82-88,共7页
甘肃省陇西县是黄土高原生态脆弱贫困区的典型代表,她的发展面临两对基本矛盾和两难选择。一是农业社会发展阶段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目标的矛盾,二是社会经济贫困与生态环境脆弱的矛盾,与之相对应必然存在两难选择(既要发展经济,同时又... 甘肃省陇西县是黄土高原生态脆弱贫困区的典型代表,她的发展面临两对基本矛盾和两难选择。一是农业社会发展阶段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目标的矛盾,二是社会经济贫困与生态环境脆弱的矛盾,与之相对应必然存在两难选择(既要发展经济,同时又要保护环境)。以生态经济为核心的循环经济是解决这两大矛盾,实现区域经济与生态环境良性循环和可持续发展的必由之路。本文从分析陇西县经济发展面临的突出问题入手,研究了切合黄土高原生态脆弱典型区———陇西县实际的循环经济发展模式,提出了发展循环经济的对策建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黄土高原 陇西县 甘肃省 生态脆弱区 模式研究 经济发展模式 循环经济 可持续发展 基本矛盾 社会目标 全面建设 社会发展 环境脆弱 社会经济 发展经济 保护环境 生态经济 生态环境 区域经济 对策建议 贫困区 循环和 典型区
下载PDF
中国地级以上城市腹地的测度分析 被引量:106
15
作者 潘竟虎 石培基 董晓峰 《地理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6期635-645,共11页
一个明确而又合理的城市腹地范围,是保证一定区域内各城市实现合理功能整合的关键,也是对城市经济区进行各项研究的基础。通过构建衡量城市综合规模的指标体系,运用主成分分析法计算中国283个地级及以上城市的规模值。在GIS软件支持下,... 一个明确而又合理的城市腹地范围,是保证一定区域内各城市实现合理功能整合的关键,也是对城市经济区进行各项研究的基础。通过构建衡量城市综合规模的指标体系,运用主成分分析法计算中国283个地级及以上城市的规模值。在GIS软件支持下,将中国划分为5km×5km的格网,利用场强模型,对2004年283个地级及以上城市的腹地进行了划分,比较腹地的范围及相互关系,并与省域和市域行政范围进行了叠合分析,实现了城市腹地测定、分析的可视化。结果表明:中国地级及以上城市规模值差异较大,最大和最小城市规模相差达284倍。场强值分布呈现明显的东、中、西递减的分异特征,与经济发展的梯度差异一致。中、东部的城市影响力的弱势区域全部分布在省域交界地带,在场强值大于12的级别上,东、中部城市的场强影响范围连成一片。各城市腹地范围相差亦较大,最大和最小城市腹地相差达5488倍。各城市在地理位置上不一定位于其腹地的几何中心,偏移比较大的城市往往成对分布。城市腹地与省域行政范围吻合度较差,根据腹地在市域行政范围内的面积比例,将城市分为4类,并提出相应的空间发展策略。依据腹地的分析结果将全国划分为3个一级城市经济区、11个二级区和38个三级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城市腹地 城市经济区 GIS 城镇体系 中国
下载PDF
甘肃小麦品质的区域间差异和利用潜力分析 被引量:5
16
作者 张礼军 鲁清林 +4 位作者 白玉龙 张文涛 汪恒兴 周刚 白斌 《麦类作物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9期1038-1046,共9页
为了明确甘肃大田小麦品质的区域间差异和利用潜力,以甘肃省9个市州的316份样品为试验材料,参照国家标准,全面分析了小麦籽粒品质性状。结果表明,甘肃大田小麦籽粒蛋白质含量平均值13.60%,湿面筋含量32.86%,面团稳定时间3.1 min,拉伸阻... 为了明确甘肃大田小麦品质的区域间差异和利用潜力,以甘肃省9个市州的316份样品为试验材料,参照国家标准,全面分析了小麦籽粒品质性状。结果表明,甘肃大田小麦籽粒蛋白质含量平均值13.60%,湿面筋含量32.86%,面团稳定时间3.1 min,拉伸阻力132 BU,延伸度166 mm,主要满足面条、馒头、饺子等传统主食和饼干制作要求,而对面包和糕点等食品加工的达标率较低,提高面团稳定时间是实现甘肃小麦优质强筋生产的关键。甘肃小麦被测蛋白质、粉质、拉伸等品质参数在区域间差异极显著(P<0.001)。西峰、平凉、白银、武威、张掖5市小麦蛋白质含量14%左右,湿面筋含量高于30%,稳定时间大于3 min,品质改良应注重稳定时间的提高,可作为甘肃省中强筋面粉生产基地;定西市和天水市小麦湿面筋含量较高,但稳定时间低于2.5 min,应强调面团筋力的改善;陇南市小麦蛋白质含量12.48%,湿面筋含量29.52%,稳定时间3.0 min,除满足传统食品外,在弱筋食品的加工方面有一定潜力,应侧重中弱筋面粉的生产;临夏州小麦蛋白质含量11.33%,湿面筋含量26.28%,稳定时间1.8 min,主要以满足饼干、蛋糕和糕点等食品为主,可作为弱筋面粉生产基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小麦 品质 甘肃 区域 调查
下载PDF
甘肃省城镇化地域差异研究 被引量:24
17
作者 杨中标 石培基 程红芳 《干旱区资源与环境》 CSSCI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1期21-26,共6页
本文利用城镇化不平衡指数,以甘肃省14个市州为基本单元,在时间断面上,探讨了2004年城镇化与土地面积、总人口、耕地面积、粮食产量、农业总产值、工业总产值和国内生产总值等社会经济指标之间的不平衡性;在时间序列上,分析了1995-2004... 本文利用城镇化不平衡指数,以甘肃省14个市州为基本单元,在时间断面上,探讨了2004年城镇化与土地面积、总人口、耕地面积、粮食产量、农业总产值、工业总产值和国内生产总值等社会经济指标之间的不平衡性;在时间序列上,分析了1995-2004年相对于这些指标的城镇化不平衡指数变动趋势。结果表明:市州间城镇化水平的差异主要是由于客观自然地理条件所致,城镇化水平和各地的经济发展水平总体上是相适应的,但城镇化滞后于工业化且传统农业在经济中仍占重要的地位;相对于工业总产值和国内生产总值的城镇化不平衡指数呈上升趋势,不平衡性加剧,对于其他指标的城镇化不平衡指数呈下降趋势,不平衡性有所缓和。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域差异 城镇化 不平衡指数 甘肃省
下载PDF
甘肃空中水汽含量对全球气候变化响应 被引量:20
18
作者 王毅荣 林纾 +1 位作者 李耀辉 董安祥 《干旱区地理》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1期47-52,共6页
利用1961-2000年的水汽压资料,采用EOF、小波分析和计算Petitt变点等方法,分析了40 a甘肃大气中水汽含量的变化。结果表明:甘肃水汽变化以全区一致为主,呈上升趋势,1987年突变后更加明显;西部水汽上升明显于东部,在1978年后更加突出;水... 利用1961-2000年的水汽压资料,采用EOF、小波分析和计算Petitt变点等方法,分析了40 a甘肃大气中水汽含量的变化。结果表明:甘肃水汽变化以全区一致为主,呈上升趋势,1987年突变后更加明显;西部水汽上升明显于东部,在1978年后更加突出;水汽变化具有明显的阶段性;各季水汽变化差别明显,其中夏季线性增加的趋势最明显,冬季次之,春秋两季线性斜率接近于0,增减趋势不明显;水汽对全球变化响应的敏感区域主要在黄河附近;水汽变化以2~4 a振荡周期为主;水汽含量变化与青藏高压和赤道太平洋海温关系密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甘肃 水汽 区域响应 全球气候变化
下载PDF
甘肃省区域经济差异时空格局的ESDA-GIS 被引量:33
19
作者 潘竟虎 冯兆东 董晓峰 《兰州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4期45-50,共6页
基于ESDA全局和局域空间自相关分析,在ArcView GIS软件和GeoDA空间统计分析软件的支持下,利用甘肃省1990~2006年县域人均GDP数据,对甘肃省县域经济之间的总体和局部空间差异时空格局规律进行了实证分析.结果表明:近16年来甘肃省县域经... 基于ESDA全局和局域空间自相关分析,在ArcView GIS软件和GeoDA空间统计分析软件的支持下,利用甘肃省1990~2006年县域人均GDP数据,对甘肃省县域经济之间的总体和局部空间差异时空格局规律进行了实证分析.结果表明:近16年来甘肃省县域经济空间差异在总体上呈现缩小趋势;局部空间差异缩小,河西和陇南所辖县域表现出与周边地区同步发展态势,经济发展水平相似的地区在空间上集中分布.在此基础上绘制了局域Moran's I散点图和LISA集聚图,并采用空间插值获得局域,值分异图.研究表明:ESDA—GIS空间分析方法可以清楚地解释经济发展空间异质性问题,并且具有卣观的可视化效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空间分析 区域经济差异 空间自相关 甘肃省
下载PDF
甘肃省区域经济差异及其发展对策研究 被引量:17
20
作者 赵小芳 耿建忠 +1 位作者 鲁奇 李保田 《干旱区资源与环境》 CSSCI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8期7-11,共5页
区域经济差异是区域宏观经济格局的量度,已成为科学研究和社会关注的焦点。本文在构建区域经济差异衡量指标体系的基础上,结合2005年甘肃省社会经济统计数据,以SPSS为工具,采用因子分析法,对甘肃省14个地级市(州)的经济发展水平进行了... 区域经济差异是区域宏观经济格局的量度,已成为科学研究和社会关注的焦点。本文在构建区域经济差异衡量指标体系的基础上,结合2005年甘肃省社会经济统计数据,以SPSS为工具,采用因子分析法,对甘肃省14个地级市(州)的经济发展水平进行了综合评价。采用聚类分析法,将全省划分为四个经济梯度区,分析了各梯度区发展状况、空间分布特点及面临的问题,在此基础上提出了区域协调发展的对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区域经济差异 因子分析法 甘肃省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17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