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66篇文章
< 1 2 4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大娄山构造带茅台向斜中-新生代多期叠加改造变形特征
1
作者 喻林 杨向阳 +3 位作者 冯燕博 解松林 王翠芳 张元野 《科学技术与工程》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9期7976-7987,共12页
中国西南地区是地震灾害的频发区,研究该地区的构造变形特征,对认识西南地区地震等灾害的发育机理具有重要意义。大娄山构造带位于四川盆地东南缘,该构造带发育了复杂的构造变形样式,记录了中-新生代以来华南板块构造变形的详细信息。... 中国西南地区是地震灾害的频发区,研究该地区的构造变形特征,对认识西南地区地震等灾害的发育机理具有重要意义。大娄山构造带位于四川盆地东南缘,该构造带发育了复杂的构造变形样式,记录了中-新生代以来华南板块构造变形的详细信息。茅台向斜位于大娄山构造带内部,发育了典型的叠加褶皱构造样式,该样式是揭示大娄山构造带中-新生代构造变形特征的关键。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通过对茅台向斜的构造解析,认为茅台向斜中-新生代以来经历了三期挤压变形过程。第一期(D_(1))表现为在侏罗系及其以下地层中发育走向近NE-SW的向斜构造,古应力场反演结果表明受到近NW-SE向挤压作用,结合区域性角度不整合及卷入变形的最新地层,该期构造变形发生于侏罗纪末期,其动力来源于古太平洋板块的俯冲作用。第二期(D_(2))变形表现为对早期近NE-SW向褶皱构造被NE-SW向挤压作用的叠加改造,古应力场反演结果表明受到NE-SW向挤压作用,结合区域角度不整合特征,该期构造变形发生在古近纪末期,其动力来源于青藏高原初期的向外隆升扩展。第三期(D_(3))构造变形特征表现为近N-S向挤压构造的发育,结合区域性角度不整合及卷入变形的最新地层,该期构造变形时间为新近纪末期,其动力来源于青藏高原的向东逃逸扩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川东南地震 大娄山构造带 叠加褶皱 断层滑动矢量 构造分析
下载PDF
Modern tectonic stress field in Southwest Yunnan, China 被引量:3
2
作者 谢富仁 苏刚 +2 位作者 崔效锋 舒赛兵 赵建涛 《Acta Seismologica Sinica(English Edition)》 EI CSCD 2001年第1期18-24,共7页
By means of inversion of fault slip data, the parameters of 20 tectonic stress tensors in Southwest Yunnan region are determined. Compared with the average stress field of the region obtained from focal mechanism solu... By means of inversion of fault slip data, the parameters of 20 tectonic stress tensors in Southwest Yunnan region are determined. Compared with the average stress field of the region obtained from focal mechanism solutions, the following characteristics of modern tectonic stress field in this region are obtained. From the west of Zhenyuan-Yingpanshan fault to the south of Longling fault zone, the maximum compressional stress is in NNE direction and the stress regime is mainly of strike-slip type. In Longling fault zone and the area north to it, the direction of maximum compressional stress is near-NS or NNW, the stress regime is of strike-slip type. 展开更多
关键词 southwest Yunnan modern tectonic stress field slickenside on active fault focal mechanism solution
下载PDF
Geological characteristics of the Qiaoyue Seamount and associated ultramafic-hosted seafloor hydrothermal system(~52.1°E,Southwest Indian Ridge)
3
作者 Yongjin Huang Chunhui Tao +4 位作者 Jin Liang Shili Liao Yuan Wang Dong Chen Weifang Yang 《Acta Oceanologica Sinica》 SCIE CAS CSCD 2021年第11期138-146,共9页
Hydrothermal vent incidence was once thought to be proportional to the spreading rate of the mid-ocean ridges(MORs).However,more and more studies have shown that the ultraslow-spreading ridges(e.g.,Southwest Indian Ri... Hydrothermal vent incidence was once thought to be proportional to the spreading rate of the mid-ocean ridges(MORs).However,more and more studies have shown that the ultraslow-spreading ridges(e.g.,Southwest Indian Ridge(SWIR))have a relatively higher incidence of hydrothermal venting fields.The Qiaoyue Seamount(52.1°E)is located at the southern side of segment#25 of the SWIR,to the west of the Gallieni transform fault.The Chinese Dayang cruises conducted eight preliminary deep-towed surveys of hydrothermal activity in the area during 2009 and 2018.Here,through comprehensive analyses of the video and photos obtained by the deep-towed platforms,rock samples,and water column turbidity anomalies,a high-temperature,ultramafic-hosted hydrothermal system is predicted on the northern flank of the Qiaoyue Seamount.We propose that this hydrothermal system is most likely to be driven by gabboric intrusions.Efficient hydrothermal circulation channels appear against a backdrop of high rock permeability related to the detachment fault. 展开更多
关键词 southwest Indian Ridge Qiaoyue Seamount hydrothermal activity detachment fault
下载PDF
Paleotectonic residual strain energy in Southwest China
4
作者 An Ou 《Geodesy and Geodynamics》 2015年第1期25-33,共9页
Based on the orthotropic elastic theory of rock masses, the X-ray method was used to measure the distribution of macro-residual strain energy density along a depth profile,using core samples taken from 47 large-apertu... Based on the orthotropic elastic theory of rock masses, the X-ray method was used to measure the distribution of macro-residual strain energy density along a depth profile,using core samples taken from 47 large-aperture deep boreholes in four regions of Southwest China: the Longmenshan, Anninghe, Honghe, and Xianshuihe fault zones.Then, the vertical gradients of the macro-residual strain energy density and the macroresidual strain energy contained in high-energy cuboid block segments along each fault zone were determined. The results demonstrate that the macro-residual strain energy stored at shallow levels in the rock mass in these fault zones may be partly responsible for generating many large earthquakes and may explain why the large earthquakes in this region are typically shallow. 展开更多
关键词 southwest China X-ray method Vertical energy gradient fault zone energy Paleotectonics Residual strain energy Strain energy dens
下载PDF
Large-Scale Dextral Strike-Slip Movement and Associated Tectonic Deformation Along the Red-River Fault Zone
5
作者 Xiang Hongfa Han Zhujun +2 位作者 Guo Shunmin Zhang Wanxia Chen Lichun 《Earthquake Research in China》 2005年第2期125-138,共14页
Field investigation has revealed that the large-scale dextral strike-slip movement and the associated tectonic deformation along the Red River fault zone have the following features: geometrically, the Red River fault... Field investigation has revealed that the large-scale dextral strike-slip movement and the associated tectonic deformation along the Red River fault zone have the following features: geometrically, the Red River fault zone can be divided into three deformation regions, namely, the north, central and south regions. The north region lies on the eastern side of the Northwest Yunnan extensional taphrogenic belt, which is characterized by the 3 sets of rift-depression basins striking NNW, NNE and near N-S since the Pliocene time, and on its western side is the Lanping-Yunlong compressive deformation belt of the Paleogene to Neogene; the deformation in the central region is characterized by dextral strike-slip or shearing. The east Yunnan Miocene compressive deformation belt lies on the eastern side of the fault in the south, and the Tengtiaohe tensile fault depression belt is located on its west. In terms of tectonic geomorphology, the aforementioned deformation is represented by basin-range tectonics in the north, linear faulted valley-basins in the central part and compressive (or tensional) basins in the south. Among them, the great variance in elevation of the planation surfaces on both sides of the Cangshan-Erhai fault suggests prominent normal faulting along the Red River fault since the Pliocene. From the viewpoint of spatial-temporal evolution, the main active portion of the fault was the southern segment in the Paleogene-Miocene-Pliocene, which is represented by “tearing” from south to north. The main active portion of the fault has migrated to the northern segment since the Pliocene, especially in the late Quaternary, which is characterized by extensional slip from north to southeast. The size of the deformation region and the magnitude of deformation show that the eastern plate of the Red River fault has been an active plate of the relative movement of blocks.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 西南地区 地震 构造物理学 中新世
下载PDF
利用重复地震研究安宁河断裂带及周边地区深部滑动速率
6
作者 史克旭 周聪 +1 位作者 张佩 张蒙 《地震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4期658-670,共13页
基于西昌流动台阵和安宁河断裂带附近固定台站2013—2019年记录的宽频带地震波形资料,利用波形互相关方法进行相似地震识别,同时对P,S震相到时进行校正。结合S−P相对到时差约束地震相对距离的方法,在安宁河断裂带及其周边地区识别得到1... 基于西昌流动台阵和安宁河断裂带附近固定台站2013—2019年记录的宽频带地震波形资料,利用波形互相关方法进行相似地震识别,同时对P,S震相到时进行校正。结合S−P相对到时差约束地震相对距离的方法,在安宁河断裂带及其周边地区识别得到10组重复地震。对研究区内近震事件和重复地震分别进行重定位,并根据重复地震发震时间间隔计算断裂带深部滑动速率。结果显示:汶川—茂县断裂带西南段滑动速率约为4.37—6.09 mm/a;安宁河断裂带北段滑动速率约为2.30 mm/a;木里地区滑动速率在2.03—8.46 mm/a之间。结合已有研究成果,推测汶川—茂县断裂西南段处于持续蠕滑状态,与孕震凹凸体附近的断层运动特征相符,暗示该区可能存在发生强震的风险;由重复地震和地震重定位结果推测安宁河断裂带具有北段蠕滑、南段闭锁的特征;木里地区浅部地震事件数量多于深部,且浅部滑动速率高于深部,符合水库诱发地震的特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重复地震 深部滑动速率 安宁河断裂 汶川—茂县断裂西南段 西昌流动台阵
下载PDF
多道地震成像方法在台西南盆地断层与岩浆侵入体识别中的应用研究 被引量:1
7
作者 魏玉鹏 傅德龙 +3 位作者 刘洋廷 刘凯 刘焱光 郑彦鹏 《海洋科学进展》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2期257-272,共16页
台西南盆地是南海北部陆缘上的新生代盆地,其中发育了丰富的断层和岩浆侵入体,对油气成藏和构造研究具有重要意义。利用叠后时间偏移、倾角时差校正后的叠后时间偏移(以下简称:叠前部分偏移)和叠前时间偏移三种成像方法对台西南盆地的... 台西南盆地是南海北部陆缘上的新生代盆地,其中发育了丰富的断层和岩浆侵入体,对油气成藏和构造研究具有重要意义。利用叠后时间偏移、倾角时差校正后的叠后时间偏移(以下简称:叠前部分偏移)和叠前时间偏移三种成像方法对台西南盆地的多道地震数据进行成像,并对比分析了这3种成像方法对台西南盆地中断层和岩浆侵入体的识别效果。叠后时间偏移可识别规模较大的主要断层,难以识别规模较小的断层。叠前部分偏移对规模较大和规模较小的断层都可以进行识别,较叠后时间偏移识别出的断层数量更多。叠前时间偏移不仅能够识别规模较大和规模较小的断层,还可以对规模更小的断层进行识别,其识别出的断层数量多于叠前部分偏移。叠后时间偏移无法准确识别岩浆侵入体中的透镜状结构特征;叠前部分偏移能识别出岩浆侵入体的透镜状岩块;叠前时间偏移识别出的透镜状岩块较叠前部分偏移的识别结果更加完整。进一步讨论了叠前时间偏移方法中偏移最大倾角参数对成像效果的影响,研究了多道地震成像方法识别台西南盆地断层和岩浆侵入体的效果,希望对该区域进一步的油气与构造研究有所裨益。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成像方法 台西南盆地 断层 岩浆侵入体 偏移最大倾角
下载PDF
滇西南龙陵-澜沧第四纪新生断裂带特征和形成机制研究 被引量:36
8
作者 虢顺民 向宏发 +3 位作者 徐锡伟 张晚霞 周瑞琦 董兴权 《地震地质》 EI CSCD 北大核心 2000年第3期277-284,共8页
龙陵 -澜沧断裂带是一条新生的断裂带 ,由多条斜列式或丛集式次级断层组成 ,以活断层、地震断层、地震成带分布为特征。运动性质为右旋 -拉张。形成时代为早、中更新世 ,晚期继续活动。未来破裂趋势首先将断开那些构造闭锁段、破裂不连... 龙陵 -澜沧断裂带是一条新生的断裂带 ,由多条斜列式或丛集式次级断层组成 ,以活断层、地震断层、地震成带分布为特征。运动性质为右旋 -拉张。形成时代为早、中更新世 ,晚期继续活动。未来破裂趋势首先将断开那些构造闭锁段、破裂不连续段 ,然后使断裂带完全贯通。新生断裂带的产生与第四纪青藏高原加速隆起有关 ,由北而南滑移的物质流和阿萨姆楔体向东北方向挤入的共同作用 ,使滇缅块体产生反时针旋转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新生断裂带 形成机制 地震 第四纪
下载PDF
柯坪塔格断裂西段古地震初步研究 被引量:19
9
作者 闵伟 宋方敏 +1 位作者 韩竹军 徐锡伟 《地震地质》 EI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2期234-244,共11页
柯坪塔格断裂位于西南天山柯坪塔格推覆构造的最前缘,以皮羌断裂为界分成东西两段。在柯坪塔格断裂西段开挖了6个规模较大的探槽,6个探槽都揭露出断层,但其中3个探槽的古地震事件不清晰,另外3个探槽有古地震遗迹。通过分析研究,共... 柯坪塔格断裂位于西南天山柯坪塔格推覆构造的最前缘,以皮羌断裂为界分成东西两段。在柯坪塔格断裂西段开挖了6个规模较大的探槽,6个探槽都揭露出断层,但其中3个探槽的古地震事件不清晰,另外3个探槽有古地震遗迹。通过分析研究,共确定了全新世以来的4次古地震事件:第1次古地震事件发生于距今约12ka,第2次事件发生于距今约8.6ka,第3次事件大致发生于距今约5ka,第4次事件发生于距今(1.73±0.15)ka以来,很可能是1961年西克尔6.8级地震。这4次古地震事件具有约3—5ka的准周期重复特征。天山南麓有5—6排推覆体,每排推覆体的前缘都发育活动逆断裂,它们向下收敛于寒武系底部的滑脱面,因此,天山南麓的地震破裂非常复杂,这4次古地震事件的震级、发震构造等问题都有待于今后的深入研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古地震 柯坪塔格断裂 西南天山
下载PDF
滇西南地区现代构造应力场分析 被引量:72
10
作者 谢富仁 苏刚 +2 位作者 崔效锋 舒赛兵 赵建涛 《地震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01年第1期17-23,共7页
利用断层滑动资料反演构造应力张量的方法 ,获得滇西南地区 2 0个构造应力张量数据 ,并通过与由震源机制解资料求解该地区平均应力场结果的对比 ,获得了研究区现代构造应力场特征 :镇源—营盘山断裂以西至龙陵断裂带以南地区 ,最大主压... 利用断层滑动资料反演构造应力张量的方法 ,获得滇西南地区 2 0个构造应力张量数据 ,并通过与由震源机制解资料求解该地区平均应力场结果的对比 ,获得了研究区现代构造应力场特征 :镇源—营盘山断裂以西至龙陵断裂带以南地区 ,最大主压应力方向为北北东 ,应力结构以走滑型为主 ;龙陵断裂带及其以北的局部地区 ,最大主压应力方向为近南北或北北西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现代构造应力场 活动断层擦痕 震源机制解 断层滑动资料 滇西南地区
下载PDF
西南天山迈丹断裂东段晚第四纪活动的发现及构造意义 被引量:14
11
作者 吴传勇 阿里木江 +2 位作者 戴训也 吴国栋 陈建波 《地震地质》 EI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4期976-990,共15页
利用详细的遥感影像解译、实地调查、探槽开挖以及释光年代学测定的方法对西南天山山前的迈丹断裂东段进行研究,获得了该断裂晚第四纪以来活动的可靠证据。迈丹断裂东段是一条由多条次级断裂组成的复杂断裂带,最大宽度可达17km,晚第四... 利用详细的遥感影像解译、实地调查、探槽开挖以及释光年代学测定的方法对西南天山山前的迈丹断裂东段进行研究,获得了该断裂晚第四纪以来活动的可靠证据。迈丹断裂东段是一条由多条次级断裂组成的复杂断裂带,最大宽度可达17km,晚第四纪以来的活动断错了山前各级地貌面和阶地。探槽开挖表明,断裂在全新世期间曾发生过断错地表的强震事件,造成的垂直位错量在2m以上。迈丹断裂晚第四纪以来活动表明,西南天山地区的构造变形并不完全集中在推覆体前缘新生的逆断裂-背斜带上,天山根部断裂也吸收了一部分构造变形。这一构造变形模式与已知的北天山前展式的构造变形样式具有明显差异,柯坪推覆体并不完全遵从断裂新活动不断向盆地方向扩展的特点,推覆体前缘新生断裂和根部断裂都有较强的活动,可能是一种无序或反序的构造变形样式。此类构造,其发震构造模型的建立及强震危险性预测给我们带来新的挑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西南天山 迈丹断裂 晚第四纪 构造意义
下载PDF
断层泥比率(SGR)及其在断层侧向封闭性评价中的应用 被引量:38
12
作者 杨智 何生 +1 位作者 王锦喜 刘琼 《天然气地球科学》 EI CAS CSCD 2005年第3期347-351,共5页
断层封闭性的评价是研究控制油气运聚的断裂输导体系的核心问题。从1966年Smith建立断层封闭性理论模型之后,国内外许多学者在评价预测断层封闭性方面做了大量的研究工作,并在近10年取得很大进展,提出了许多有效的定性或定量评价方法。... 断层封闭性的评价是研究控制油气运聚的断裂输导体系的核心问题。从1966年Smith建立断层封闭性理论模型之后,国内外许多学者在评价预测断层封闭性方面做了大量的研究工作,并在近10年取得很大进展,提出了许多有效的定性或定量评价方法。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对粘土涂抹作用造成的断层侧向封闭性进行了深入分析。应用Yielding等(1997)提出的断层泥比率(SGR)法及其与断层侧向封闭性之间的定量关系,以江汉盆地西南缘主干断层为例,计算了该区主干断层的断层泥比率,研究了对这些断层在主要目的层形成的侧向封闭性及其对油气运聚所形成的控制作用。认为断层泥比率是研究断层侧向封闭性的一个有效指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断层泥比率(SGR) 断层侧向封闭性 江汉盆地西南缘
下载PDF
红河断裂带大型右旋走滑运动与伴生构造地貌变形 被引量:70
13
作者 向宏发 韩竹军 +2 位作者 虢顺民 张晚霞 陈立春 《地震地质》 EI CSCD 北大核心 2004年第4期597-610,共14页
调查研究表明,自中新世以来,红河断裂大规模右旋走滑运动及其伴生构造变形有如下一些主要特征在几何结构上,可将整个红河断裂系分为北、中、南3个变形区。北区东侧为滇西北伸展裂陷区,以轴向NNW,NNE和近SN向3组上新世以来的裂陷型断盆... 调查研究表明,自中新世以来,红河断裂大规模右旋走滑运动及其伴生构造变形有如下一些主要特征在几何结构上,可将整个红河断裂系分为北、中、南3个变形区。北区东侧为滇西北伸展裂陷区,以轴向NNW,NNE和近SN向3组上新世以来的裂陷型断盆为特征,北段西侧为兰坪—云龙古近纪、新近纪压缩变形区;中段变形以右旋剪切走滑运动为特征,南部断裂东侧有滇东中新世以来的压缩变形,西侧为藤条河中新世拉伸断陷区。上述变形特征反映在构造地貌上为北部盆岭构造、中段线性断谷断盆构造及南部压(张)性盆地变形,其中苍山—洱海一带断裂两侧主夷平面的巨大落差是红河断裂上新世以来断陷正断作用的显著代表。在时空演化上,从古近纪经中新世至上新世,断裂主体活动部位在南段,并呈由南向北的“撕裂”格局,上新世以后至第四纪,尤其是晚第四纪以来,主体活动部位已转移至北段,表现为由N向SE的滑移伸展变形;变形区的范围大小和变形幅度表明红河断裂的东盘地块始终是作为地块相对运动的主动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伸展-走滑-压缩变形 构造地貌 中新世以来 红河断裂 中国西南 右旋走滑运动
下载PDF
塔西南坳陷侏罗系断陷盆地沉积特征 被引量:17
14
作者 张春生 肖安成 +2 位作者 李景义 施冬 周延军 《矿物岩石》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0年第3期41-45,共5页
塔西南坳陷自中生代早期以来进入陆相沉积发育阶段 ,由于天山隆升及昆仑山的俯冲 ,塔西南地区侏罗系表现出西岸陡、东岸缓的断陷盆地特征。研究表明 ,侏罗纪断陷湖盆共发育 Gms,Gm,Gt,Gpb,Glp,M等 19种岩石相类型和冲积扇相、扇三角洲... 塔西南坳陷自中生代早期以来进入陆相沉积发育阶段 ,由于天山隆升及昆仑山的俯冲 ,塔西南地区侏罗系表现出西岸陡、东岸缓的断陷盆地特征。研究表明 ,侏罗纪断陷湖盆共发育 Gms,Gm,Gt,Gpb,Glp,M等 19种岩石相类型和冲积扇相、扇三角洲相、辫状三角洲相、正常三角洲相及湖泊相等 5种沉积相类型。西岸陡坡带以冲积扇和扇三角洲沉积为主 ,东岸缓坡带以河流三角洲、辫状三角洲占优势 ,盆地中心为湖相沉积。不同的沉积相类型出现在盆地发育的不同阶段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岩石相 沉积相 断陷盆地 塔西南坳陷 侏罗系
下载PDF
塔里木盆地西南坳陷周缘的滑脱构造 被引量:13
15
作者 王步清 谢会文 +2 位作者 陈汉林 王清华 杨宝俊 《地质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3期733-742,共10页
西南坳陷主要发育两套滑脱层序,一套是中寒武统和田河组膏盐岩,另一套是古近系底部阿尔塔什组和齐姆根组的夹灰岩、白云岩的膏泥岩;前者厚度500 m左右,后者厚度在100~700 m左右。和田河组膏盐岩主要影响中生代及中新世末的构造变形,古... 西南坳陷主要发育两套滑脱层序,一套是中寒武统和田河组膏盐岩,另一套是古近系底部阿尔塔什组和齐姆根组的夹灰岩、白云岩的膏泥岩;前者厚度500 m左右,后者厚度在100~700 m左右。和田河组膏盐岩主要影响中生代及中新世末的构造变形,古近系底部的膏泥岩主要影响上新世末及第四纪的构造变形,构造变形样式均以顺层滑脱构造为主,它们在空间上常常表现为构造叠加和构造组合,滑脱构造与其它构造变形样式在剖面上组成4类构造组合:1)与滑脱相关的断层传播褶皱;2)叠瓦式滑脱构造;3)楔入构造+被改造的断层相关褶皱;4)滑脱断层+断层相关褶皱。前两类构造组合主要发育于麦盖提斜坡及其周缘,后两类构造组合主要发育于山前冲断带,本文建立了这些构造组合样式的构造模型,它们对于山前带或盆地内复杂区块的构造解释、圈闭落实具有指导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塔里木盆地 西南坳陷 膏泥岩 滑脱构造 断层相关褶皱
下载PDF
川西南部地区上三叠统构造及断裂特征 被引量:6
16
作者 戴勇 李正文 +5 位作者 张华军 刘定锦 徐明华 张玮碧 陈再学 蔡友洪 《天然气工业》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1期43-45,159-160,共3页
川西南部地区须家河组是四川盆地重要的天然气产层,数十年来在该区进行了近万平方公里的数字地震勘探,发现和查明构造圈闭数十个,钻井百余口,在平落坝、邛西等地须家河组中发现了储量极为丰富的天然气田。2003年根据这些地震及钻探资料... 川西南部地区须家河组是四川盆地重要的天然气产层,数十年来在该区进行了近万平方公里的数字地震勘探,发现和查明构造圈闭数十个,钻井百余口,在平落坝、邛西等地须家河组中发现了储量极为丰富的天然气田。2003年根据这些地震及钻探资料,对该区上三叠统构造进行连片解释,总结了该层系的断裂和褶皱特征,初步在川西南部地区上三叠统构造中划分出3个具有不同断褶特点的次级构造区带——西界山前断褶区、中部滑脱构造区、南部断隆构造区。西界山前断褶区的断褶强度大,构造相对破碎;中部滑脱构造区以中等强度的褶皱背斜发育为特征;南部断隆构造区更多地受到盆地南边峨眉山、凉山断块的影响,表现出浅中深层构造同时断褶的特点,与前述两区的断褶特点明显不同。连片地震勘探成果为更深入研究该地区油气成藏机制奠定了良好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四川盆地 西 晚三叠世 构造 断层 地震解释
下载PDF
塔西南拗陷早加里东期正断层活动及油气意义 被引量:12
17
作者 崔海峰 刘军 +1 位作者 田雷 张年春 《石油地球物理勘探》 EI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2期384-390,209-210,共7页
塔西南拗陷早加里东期正断层活动与寒武—奥陶系油气运聚成藏关系密切。覆盖面积近15×104km2的二维地震资料构造解析表明,塔西南拗陷发育早加里东期正断层,在拗陷北缘断层后期反转形成逆冲推覆构造带,拗陷内仍有该期正断层保留,其... 塔西南拗陷早加里东期正断层活动与寒武—奥陶系油气运聚成藏关系密切。覆盖面积近15×104km2的二维地震资料构造解析表明,塔西南拗陷发育早加里东期正断层,在拗陷北缘断层后期反转形成逆冲推覆构造带,拗陷内仍有该期正断层保留,其活动特征一直以来少有关注。早加里东期正断层向上没有断穿中寒武统,断距普遍较小,呈北东向展布,个别正断层具有同沉积特征。研究认为,塔西南拗陷早加里东期正断层形成与基底断层有关,形成一系列北东向展布的洼槽,其中拗陷中部规模最大,发育震旦纪裂陷槽;正断层活动形成的洼槽或裂陷槽内有寒武系玉尔吐斯组烃源岩沉积;正断层活动有助于寒武系盐下白云岩储层改造,同时也是油气垂向运移的通道。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塔西南拗陷 早加里东期 正断层 裂陷槽 寒武系
下载PDF
中亚地区中、南天山造山带构造演化及成矿背景分析 被引量:40
18
作者 左国朝 刘义科 +1 位作者 张招崇 黄河 《现代地质》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1期1-14,共14页
横贯中亚地区的中、南天山造山带,在元古宙末罗迪尼亚超大陆裂解时,先后以中天山南缘断裂为主线分裂出被洋区围限的众多大小不一的地块群。斜贯全区的塔拉斯—费尔干纳断裂,在古生代演化过程中具有转换断层性质,明显控制了南天山东西两... 横贯中亚地区的中、南天山造山带,在元古宙末罗迪尼亚超大陆裂解时,先后以中天山南缘断裂为主线分裂出被洋区围限的众多大小不一的地块群。斜贯全区的塔拉斯—费尔干纳断裂,在古生代演化过程中具有转换断层性质,明显控制了南天山东西两侧的构造演化及成矿过程的差异性发展。中天山微板块北缘发育寒武纪—奥陶纪古洋盆,其南缘西段由寒武纪到中泥盆世经历两次扩张,形成多岛洋的构造格局,其中志留纪洋区被动陆缘上的碳硅质砂页岩建造成为金矿床的最佳赋存层位;东段洋区从震旦纪开始扩张,直到晚泥盆世闭合,晚石炭世南天山东西两侧在造山构造极性上发生西段由南向北、而东段由北向南呈相反方向逆掩推覆的造山过程,同时伴有碰撞型花岗岩浆活动,形成了钨、锡、铌-钽、钼、铜、铅锌等多金属矿床。晚二叠世—三叠纪塔拉斯—费尔干纳断裂以右旋走滑运动为特征,伴随有后碰撞型花岗岩浆活动,从而为汞锑成矿带的生成奠定了基础。侏罗纪塔拉斯—费尔干纳断裂进入走滑拉分期。新生代印度板块向北推挤,致使南天山发生挤压缩短而强烈抬升隆起。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构造演化 成矿背景 多岛洋 塔拉斯—费尔干纳断裂 西南天山造山带
下载PDF
塔里木盆地巴楚断隆中新生代的构造演化 被引量:44
19
作者 何文渊 李江海 +1 位作者 钱祥麟 张臣 《北京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0年第4期539-546,共8页
巴楚断隆的形态、成因及边界断裂与其南北两侧前陆凹陷的形成戚息相关。在印度板块向欧亚板块俯冲的大背景下 ,巴楚前缘断隆受西南坳陷和阿瓦提凹陷的影响 ,新生代时构造体制发生反转 ,边界向南北迁移。根据其发育过程特征 ,作者用复合... 巴楚断隆的形态、成因及边界断裂与其南北两侧前陆凹陷的形成戚息相关。在印度板块向欧亚板块俯冲的大背景下 ,巴楚前缘断隆受西南坳陷和阿瓦提凹陷的影响 ,新生代时构造体制发生反转 ,边界向南北迁移。根据其发育过程特征 ,作者用复合前缘隆起两端迁移模式对复合前缘隆起独特的构造发育史进行了解释 :即三叠纪以来岩石圈各圈层同步挠曲变形。随着挤压应力场的增大 ,巴楚隆起在挠曲基础上不断抬升 ,形成几条大型断裂带。巴楚断隆作为一个整体沿着这几条深断裂发生剪切滑动 ,平面上表现为向冲断带迁移。在宁静期岩石圈回跳 ,整体向下滑动 ,发育负反转构造 ,平面上为向隆起轴部的迁移。前缘隆起向南北凹陷迁移时可能会在前缘隆起上出现局部伸展体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巴楚断隆 西南坳陷
下载PDF
柴西南地区断裂特征分析 被引量:13
20
作者 李兰斌 孙丽娜 +2 位作者 孙家振 吴光大 刘东 《石油地球物理勘探》 EI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3期443-447,共5页
柴西南地区具周缘前陆盆地性质,新生代以来长期处在近南北挤压应力体制下,主要受到来自南面主动挤压力作用而形成,其演化历史可以分为挠曲拗陷、逆冲、强烈逆冲、表层滑脱褶皱等四个主要演化阶段。文中根据断裂活动强度、基底卷入程度... 柴西南地区具周缘前陆盆地性质,新生代以来长期处在近南北挤压应力体制下,主要受到来自南面主动挤压力作用而形成,其演化历史可以分为挠曲拗陷、逆冲、强烈逆冲、表层滑脱褶皱等四个主要演化阶段。文中根据断裂活动强度、基底卷入程度及断裂变形等特征,将柴西南地区断裂分为基底卷入高角度逆冲断层、基底卷入低角度逆冲断层、调节型逆冲断层和高角度反向逆冲断层等四种主要成因类型。基底卷入高角度逆冲断层及基底卷入低角度逆冲断层与造山隆起和盆地沉降具良好的耦合和同步发育关系,断面倾角与昆仑造山挤压强弱相关,对盆地内次级构造单元的形成和沉积具有一定控制作用。调节型逆冲断层,主要起调节挤压块体横向位移和变形差异以及构造枢纽作用,对地层展布无控制作用。高角度反向逆冲断层的级别低,形成较晚,与沉积作用无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柴西南地区 演化史 造山作用 断裂体系 断裂特征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4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