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6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Origin of a giant fuzzy reflection zone and its implication for natural gas exploration in the southwestern Qiongdongnan Basin of the South China Sea
1
作者 Junhui YU Pin YAN +3 位作者 Yanlin WANG Yan QIU Guanghong TU Changliang CHEN 《Journal of Oceanology and Limnology》 SCIE CAS CSCD 2023年第2期710-728,共19页
The southwestern depression of the Qiongdongnan Basin(QDNB)hosts thick Cenozoic sediments and awaits major hydrocarbon discovery.Multichannel seismic(MCS)profile CFT2011 across the southwestern QDNB reveals a~60-km-wi... The southwestern depression of the Qiongdongnan Basin(QDNB)hosts thick Cenozoic sediments and awaits major hydrocarbon discovery.Multichannel seismic(MCS)profile CFT2011 across the southwestern QDNB reveals a~60-km-wide fuzzy reflection zone(FRZ)within the sediments,but its origin and distribution remain unclear.Here ocean bottom seismometer(OBS)data of Line CFT2011 are processed with focus on the velocity structures by traveltime tomography inversion and analyzed together with the coincident and adjacent MCS profiles.The OBS velocity results show that the giant FRZ features lower velocity with difference up to 1.5 km/s and smaller vertical velocity gradient than the surrounding sedimentary sequences at the same depth,likely resulting from enhanced fluid infilling.The MCS profile exhibits that the giant FRZ is about 3-9-km thick and extends from the Paleogene strata rich in organic matters upward to the lower Pleistocene sediments.Within the shallow overlying sediments,multiple bright spots with reverse polarity are imaged and their reflection amplitudes increase with offset,consistent with the features of gas-charged sediments.They are probably shallow gas reservoirs with gases sourced from the deep FRZ.Therefore,the FRZ is proposed to be a giant gas-charged zone,which probably contains lots of hydrocarbon gases migrated vertically from the deep Paleogene source rocks through the boundary faults of the depressions and the minor fractures generated under overpressure.This FRZ is also imaged on the adjacent MCS profiles MCS-L1 and MCS-L2 with the width of about 40 km and 68 km,respectively.It is roughly estimated to cover an area of~1900 km2 and host a volume of~11400 km3 assuming an average thickness of 6 km,implying huge natural gas potential in the sedimentary depression of the southwestern QDNB of the South China Sea. 展开更多
关键词 southwestern qiongdongnan basin fuzzy reflection zone low velocity gas charging natural gas potential
下载PDF
琼东南盆地西南部新生代裂陷特征与岩浆活动机理 被引量:29
2
作者 谢文彦 王涛 +1 位作者 张一伟 姜建群 《大地构造与成矿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2期199-205,共7页
琼东南盆地是南海西北陆缘上一个北东走向的伸展裂陷带,向西与北西走向的莺歌海盆地相接,因此其西南部的构造演化包含了较多红河断裂走滑活动的信息。综合地质分析,我们发现琼东南盆地的发育既受控于南海北部陆缘的南东-南南东向伸展作... 琼东南盆地是南海西北陆缘上一个北东走向的伸展裂陷带,向西与北西走向的莺歌海盆地相接,因此其西南部的构造演化包含了较多红河断裂走滑活动的信息。综合地质分析,我们发现琼东南盆地的发育既受控于南海北部陆缘的南东-南南东向伸展作用,又受到红河断裂左行走滑作用的控制和影响。盆地西南部裂陷带内发育了复式裂陷结构,由复式半地堑和复式地堑构成;裂陷带边缘的斜坡带和隆起上,以半地堑样式为主。始新世-早渐新世岩浆活动较多,主要表现为顺层充填的火山活动;中中新世后的岩浆活动分布较广,主要沿北西走向大断裂分布,在地震剖面上主要表现为尖锥状火山式活动特点。海盆扩张期,凹陷内缺乏岩浆活动。推测复式裂陷特点和较多的岩浆活动与陆坡区地幔上涌较高,具有较高的地温梯度,导致岩石圈弹性厚度降低有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琼东南盆地西南部 裂陷特征 岩浆活动
下载PDF
云开地块北缘加里东期中-基性火山岩的厘定:钦-杭结合带南西段早古生代古洋盆存在的证据 被引量:34
3
作者 覃小锋 王宗起 +4 位作者 宫江华 赵国英 石浩 詹俊彦 王震 《岩石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3期791-809,共19页
在扬子板块和华夏板块结合带(称之为钦-杭结合带)南西段,由于后期盖层覆盖和构造、岩浆侵入破坏,作为结合带标志的古洋壳残片(蛇绿岩)至今未被识别出来,从而导致了前人对该结合带的边界、大地构造性质及其时空演化等问题存在严重分歧。... 在扬子板块和华夏板块结合带(称之为钦-杭结合带)南西段,由于后期盖层覆盖和构造、岩浆侵入破坏,作为结合带标志的古洋壳残片(蛇绿岩)至今未被识别出来,从而导致了前人对该结合带的边界、大地构造性质及其时空演化等问题存在严重分歧。笔者通过系统的野外地质调查发现,在云开地块北缘的岑溪地区,沿着岑溪-梧州断裂带两侧出露有一系列呈岩片状产出的(变质)中-基性火山岩块。地球化学的研究结果表明,这些(变质)中-基性火山岩可分为性质截然不同的三大类:(1)糯垌镇油茶林场一带出露的变质中基性火山岩具有略亏损的大离子亲石元素和轻稀土元素,而高场强元素和重稀土元素轻微富集,且Nb、Ta、P和Ti的负异常不明显,显示出与N-MORB型火山岩相似的地球化学特征,获得其中斜长阳起石岩的锆石LA-MC-ICP-MS U-Pb谐和年龄为443.7±2.2Ma;(2)归义镇洞尾一带出露的变质基性火山岩则表现出轻微富集大离子亲石元素和具有平坦或略富集的轻稀土元素,并出现Nb-Ta、P和Ti的微弱亏损现象,显示出其与E-MORB型火山岩相似的地球化学特征,获得其中斜长角闪岩的锆石LA-MC-ICP-MS U-Pb谐和年龄为441.3±2.4Ma;(3)安平镇白板、大爽一带出露的中-基性火山(碎屑)岩总体上表现为明显富集大离子亲石元素和轻稀土元素,而高场强元素和重稀土元素相对亏损,其间还出现Nb-Ta、P和Ti等高场强元素的明显亏损,显示出与俯冲带有关的岛弧型(IAB)火山岩相似的地球化学特征,获得其中安山质晶屑凝灰岩的锆石LA-MC-ICP-MS U-Pb谐和年龄为442.2±3.7Ma。由此表明,扬子板块和华夏板块结合带(钦-杭结合带)南西段有早古生代古洋盆的存在,本区N-MORB、E-MORB和IAB型中基性火山岩可能是在加里东时期该洋盆岩石圈持续向南东俯冲消减至华夏板块(云开地块)之下的地球动力学背景下形成的产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基性火山岩 古洋盆 早古生代 云开地块北缘 钦-杭结合带南西段
下载PDF
塔西南昆仑山前冲断带甫沙—克里阳段构造特征与物理模拟 被引量:5
4
作者 田继强 贾承造 +5 位作者 段书府 陈竹新 肖安成 高力 陈志勇 王成林 《石油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6期941-948,共8页
受复杂地表条件影响,地震构造建模一直是塔西南昆仑山前冲断带油气勘探中的难点。基于野外地质调查、二维地震、钻井等资料,通过对二维地震剖面进行精细构造解释和生长地层分析,表明塔西南昆仑山前冲断带甫沙—克里阳段主要发育基底卷... 受复杂地表条件影响,地震构造建模一直是塔西南昆仑山前冲断带油气勘探中的难点。基于野外地质调查、二维地震、钻井等资料,通过对二维地震剖面进行精细构造解释和生长地层分析,表明塔西南昆仑山前冲断带甫沙—克里阳段主要发育基底卷入式构造、阿尔伯特型构造三角带、被动顶板双重逆冲构造和断层转折褶皱等构造样式,塔西南昆仑山前3排背斜构造带自南向北依次发育于上新世早期、上新世中晚期和更新世早中期。在此基础上,提出了"双滑脱层-单向挤压"冲断构造发育模式,设计并开展了相应的砂箱物理模拟实验。实验结果表明,该模型能够较好地模拟塔西南昆仑山前冲断带甫沙—克里阳段的"前展式"构造变形过程和典型构造样式,物理模拟实验结果与地震构造解释模型吻合,西昆仑造山带隆升产生的强烈向北挤压力和双滑脱层地层结构是塔西南昆仑山前冲断带甫沙—克里阳段构造形成的2个关键因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塔西南 山前带 冲断带 甫沙—克里阳段 构造特征 物理模拟
下载PDF
琼东南盆地2号断裂东带发育特征及形成机理 被引量:17
5
作者 于俊峰 段如泰 《大地构造与成矿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3期293-299,共7页
本文通过2号断裂陵水带、松南带基本结构及特征分析了它自新生代以来特别是古近纪的活动史和构造-沉积发育史。并发现,2号断裂松南带发育比陵水带更加复杂的结构样式,在此基础上,结合该断裂带的深部切片和地震资料,运用断层传播连接热... 本文通过2号断裂陵水带、松南带基本结构及特征分析了它自新生代以来特别是古近纪的活动史和构造-沉积发育史。并发现,2号断裂松南带发育比陵水带更加复杂的结构样式,在此基础上,结合该断裂带的深部切片和地震资料,运用断层传播连接热点理论剖析了这种结构的成因,认为2号断裂松南带以L1023测线为界在成因上存在较大差异,这种差异是由早期断陷和所控充填方式都不同的两条断裂交叉连接而成,而且指出了这种成因断裂在油气勘探中应该注意的问题和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琼东南盆地 2号断裂东带 断层活动 断层传播 断层连接
下载PDF
琼东南盆地北部地区对倾叠覆型变换带形成演化及成因分析 被引量:3
6
作者 赵海涛 郭进京 刘重庆 《油气地质与采收率》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6期11-19,共9页
为进一步认识裂陷盆地对倾叠覆型变换带形成和演化过程,根据地震反射资料和平衡剖面技术对琼东南盆地北部地区松西-松东变换带进行构造解析。结果表明,松西-松东变换带属于5号断层和6号断层之间的对倾叠覆型变换带,其发育过程可分为初... 为进一步认识裂陷盆地对倾叠覆型变换带形成和演化过程,根据地震反射资料和平衡剖面技术对琼东南盆地北部地区松西-松东变换带进行构造解析。结果表明,松西-松东变换带属于5号断层和6号断层之间的对倾叠覆型变换带,其发育过程可分为初始发育(始新世)、定型发育(崖城组沉积时期)、稳定发育(陵水组沉积时期)和消亡发育(三亚组沉积时期)等4个演化阶段。根据现有变换带成因理论及平衡剖面分析结果,松西-松东变换带主要是由于5号断层和6号断层分段生长作用造成的,其形成演化过程可以采用应力降低带理论进行解释。在裂陷阶段松西-松东变换带始终处于构造高部位,可同时捕集两侧凹陷生成的油气,且受应力降低带影响形成的大量次级断层及盆地抬升期间的风化剥蚀能有效改善储集性能,具有极为有利的油气成藏条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变换带 裂陷盆地 平衡剖面 断层分段生长 应力降低带 琼东南盆地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