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00篇文章
< 1 2 5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Strengthen the Four Confidences:Inheritance and Development of the Spirit of the May 4th Movement
1
作者 Cai Yangbo Xu Suming 《学术界》 CSSCI 北大核心 2020年第12期210-218,共9页
The spirit of the May 4th Movement has a profound influence on China’s self-confidence in its path,political system,guiding theories,and culture.This spirit,which conceived the choice of socialist path,has become the... The spirit of the May 4th Movement has a profound influence on China’s self-confidence in its path,political system,guiding theories,and culture.This spirit,which conceived the choice of socialist path,has become the foundation of confidence in the socialist path with Chinese characteristics.The Marxist theory contained in the spirit is the core of the theoretical self-confidence of socialism;the socialist system bred by the spirit has borne the fruit of confidence in the socialist system with Chinese characteristics;the new culture movement produced by the spirit is the thrust of cultural self-confidence of socialism with Chinese characteristics.Inheriting and developing the spirit of the May Fourth Movement in the new era is conducive to strengthen the Four Confidences. 展开更多
关键词 the spirit of the may 4th movement Four Confidences inheritance and development MARXISM
下载PDF
The Sociocultural Analysis of the Development of Communism Movement in China
2
作者 CUI Meng ZHANG Guopeng 《Cultural and Religious Studies》 2021年第8期365-375,共11页
The initiation of the communism group and the founding of the Communist Party of China are deeply rooted in China’s political,economic,and social environments,which are not simply the result of Soviet Russia’forced ... The initiation of the communism group and the founding of the Communist Party of China are deeply rooted in China’s political,economic,and social environments,which are not simply the result of Soviet Russia’forced export of revolution.Out of the complete disappointment in China’s political reality and the profound reflection on its economic oppression,Chinese progressive intellectuals have yearned for one ideal society since the Republic of China,which is represented by socialism.The practical successful road provided by October Revolution caters to China’s trend.Therefore,the early Chinese communists begin to change their clothes and enter the labor masses.They look forward to establishing a revolutionary proletarian regime and carrying on economic career based on communist principle so as to promote national construction.Under the long-term promotion of the early communists,the former poor and undisciplined working class would bring the concept of socialism into their own life. 展开更多
关键词 may 4th Period Communism movement working class
下载PDF
Spirit of May Fourth Movement
3
《Women of China》 2019年第6期7-9,共3页
This year marks the 100th anniversary of the May Fourth Movement. Xi Jinping, General Secretary of the Communist Party of China (CPC) Central Committee, has stressed that studies of the movement, and its spirit, must ... This year marks the 100th anniversary of the May Fourth Movement. Xi Jinping, General Secretary of the Communist Party of China (CPC) Central Committee, has stressed that studies of the movement, and its spirit, must be enhanced, to guide Chinese youth to work tirelessly to secure a decisive victory in building a moderately prosperous society, in all respects, to strive for the great success of socialism with Chinese characteristics for a new era, and to realize the Chinese Dream of national rejuvenation. 展开更多
关键词 spirit may FOURTH movement 100th ANNIVERSARY
原文传递
五四前后新闻思想的再认识 被引量:29
4
作者 黄旦 《浙江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CSSCI 2000年第4期5-13,共9页
推动、指导报刊朝职业化方向发展,是五四前后徐宝璜、邵飘萍等人研究新闻学的主要目的,因此,报业组织及其运转,是他们研究分析的主要对象。提供新闻是报业的天职;为全社会服务是报业的目的;经济独立是职业化报刊的基石;言论自由... 推动、指导报刊朝职业化方向发展,是五四前后徐宝璜、邵飘萍等人研究新闻学的主要目的,因此,报业组织及其运转,是他们研究分析的主要对象。提供新闻是报业的天职;为全社会服务是报业的目的;经济独立是职业化报刊的基石;言论自由是职业化报刊的生存环境。他们的这些观点,主要是针对当时中国的报刊实践,同时也是五四新文化思潮在新闻研究中的体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新闻思想 报刊职业化 言论自由 经济独立
下载PDF
五四运动与中国传统文化的现代转型 被引量:4
5
作者 袁会敏 张艳新 《宁夏党校学报》 2013年第6期53-56,共4页
五四运动的发生有其历史文化渊源,是中国传统文化面临道德危机、信仰危机和政治秩序危机的必然结果。五四运动反对儒家中维护封建统治的"三纲"封建伦理,而"全盘西化"只不过是一种策略选择。在传统文化现代转型的过... 五四运动的发生有其历史文化渊源,是中国传统文化面临道德危机、信仰危机和政治秩序危机的必然结果。五四运动反对儒家中维护封建统治的"三纲"封建伦理,而"全盘西化"只不过是一种策略选择。在传统文化现代转型的过程中,我们要反对保守主义和全盘西化两种倾向,坚持时代性和民族性的统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五四运动 传统文化 民族性 时代性
下载PDF
启蒙的困境——20世纪50年代台港地区“五四论争”的形成 被引量:4
6
作者 蒋小波 林婷 《台湾研究集刊》 CSSCI 2012年第6期84-92,共9页
20世纪50年代,在台湾思想界,围绕五四新文化的历史评价与中国新文化的发展方向问题,国民党官方、现代新儒家,以及自由主义知识分子展开了持续的论争。国民党官方将五四新文化看作是在大陆失败的罪魁祸首;现代新儒家肯定五四的民主与科... 20世纪50年代,在台湾思想界,围绕五四新文化的历史评价与中国新文化的发展方向问题,国民党官方、现代新儒家,以及自由主义知识分子展开了持续的论争。国民党官方将五四新文化看作是在大陆失败的罪魁祸首;现代新儒家肯定五四的民主与科学理想,但反对五四新文化对待传统文化的全盘否定态度;而自由主义派则高举民主与科学的旗帜,一边反对国民党的独裁统治,一边反击新儒家的文化批判,三方构成一出颇具复调色彩的文化论争,并对当代的台港思想界形成深远的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五四新文化运动 国民党官方 现代新儒家 自由主义派 文化论争
下载PDF
论“中华民族复兴”思想在五四时期的发展 被引量:13
7
作者 郑大华 《安徽史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15年第2期5-14,共10页
萌发于清末民初的"中华民族复兴"思想,到五四时期有了新的发展。李大钊提出了"新中华民族主义"和"中华民族之复活"的思想,孙中山提出了"要恢复民族的固有地位,便要首先恢复民族的精神"的思想,... 萌发于清末民初的"中华民族复兴"思想,到五四时期有了新的发展。李大钊提出了"新中华民族主义"和"中华民族之复活"的思想,孙中山提出了"要恢复民族的固有地位,便要首先恢复民族的精神"的思想,梁漱溟、梁启超等"东方文化派"提出了复兴东方文化的思想,王光祈在《少年中国运动》一书的序言中,提出了"中华民族复兴运动"的思想。与清末民初比较,五四时期不仅明确地提出了"民族复兴"或"民族复兴运动"思想,而且这时所讲的"民族复兴"是包括汉、满、蒙、回、藏在内的中国各民族亦即"中华民族"的复兴,而非清末孙中山提出"振兴中华"口号时仅仅是"中华"亦即"汉族"的振兴,尤其是孙中山对什么是民族精神、恢复和弘扬民族精神对于民族复兴的重要意义,以及如何处理好恢复和弘扬民族精神与向外国学习的关系等问题的阐述,是对民族复兴思想的重大发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五四时期 中华民族 民族复兴
下载PDF
林长民与五四运动——兼论五四运动的起源 被引量:16
8
作者 欧阳军喜 《复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03年第6期103-112,共10页
五四运动爆发之前 ,在国内各派政治势力围绕着“铁路统一案”与“山东问题”的斗争中 ,林长民起了很大的作用。他先是致力于铁路统一案之提出与实施 ,继而力主把青岛问题与胶济铁路及其延长线济顺、高徐两路联系起来 ,之后又运动拒签和... 五四运动爆发之前 ,在国内各派政治势力围绕着“铁路统一案”与“山东问题”的斗争中 ,林长民起了很大的作用。他先是致力于铁路统一案之提出与实施 ,继而力主把青岛问题与胶济铁路及其延长线济顺、高徐两路联系起来 ,之后又运动拒签和反对与日直接交涉。从整个过程来看 ,林长民与五四运动之发生、发展关系密切。从中也可以看出 ,五四运动虽因外交问题而起 ,但其中杂有许多内政的因素。五四运动既是社会变动和文化变化的结果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林长民 五四运动铁路统一案 山东问题
下载PDF
“五四”对中国新音乐创作的影响 被引量:4
9
作者 项筱刚 《黄钟(武汉音乐学院学报)》 CSSCI 北大核心 2009年第2期11-17,共7页
今年是"五四"运动90周年,为我们重新回顾、总结、研究"五四"和中国新音乐创作提供了一个难得的契机。文章将从四个方面来努力探寻"五四"运动对中国新音乐创作积极、深远的影响。
关键词 “五四”运动 中国新音乐 创作 影响
下载PDF
“五四”新文学运动前二十年文学理论批评文体的演进 被引量:7
10
作者 王群 《复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03年第2期29-39,共11页
文学理论批评文体是文学理论批评形式特征的总和。中国古代文论文体有其鲜明的特色 ,但也有明显的局限性。至近代 ,尤其是五四新文学运动前二十年 ,文学理论批评文体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其变革的方向 ,总的来说是向现代文学理论批评文体... 文学理论批评文体是文学理论批评形式特征的总和。中国古代文论文体有其鲜明的特色 ,但也有明显的局限性。至近代 ,尤其是五四新文学运动前二十年 ,文学理论批评文体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其变革的方向 ,总的来说是向现代文学理论批评文体演进。具体来看 ,体式向多样化、大容量发展 ;篇章结构趋向完整精致 ;语言文字趋向通俗浅显 ;对西方文体从模仿趋向融会贯通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文体 文学理论批评 五四新文学运动
下载PDF
关于西学东渐的经验教训——兼论话语霸权与“失语症”问题 被引量:4
11
作者 王树人 《文史哲》 CSSCI 北大核心 2007年第4期42-46,共5页
佛教传入中国并与中国本土儒学之文化融合,被看作是中外思想文化融合的成功范例。但明末清初之时,西方基督教(天主教)文化传入中国,却与中国本土文化产生了激烈的冲突。这既有西方宗教文化对中国思想文化的霸权主义因素,也有中国统治者... 佛教传入中国并与中国本土儒学之文化融合,被看作是中外思想文化融合的成功范例。但明末清初之时,西方基督教(天主教)文化传入中国,却与中国本土文化产生了激烈的冲突。这既有西方宗教文化对中国思想文化的霸权主义因素,也有中国统治者坚持儒家道统决不动摇的原因。"五四"新文化运动开启的引进西学并高扬西学,同时对中国传统思想文化进行自戮式的贬抑,一直是中国20世纪思想文化发展的基调。其结果是中国思想文化界长期处于西方话语霸权下的"失语症"状态。要恢复中国思想文化主体地位或找回"失语",只有在艰苦的中西思想文化的会通中才能完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佛教 儒学 基督教 “五四”新文化运动 话语霸权 “失语症”
下载PDF
五四时期的“个性解放”思想与中国妇女解放运动 被引量:5
12
作者 刘小林 《广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07年第5期126-130,共5页
五四时期妇女解放思想的核心是"个性解放",但五四之后的妇女解放运动并未完全按照这一路径发展。毫无疑问,妇女的真正解放只有依靠整个社会的进步与发展。在近代中国,女性通过投身社会政治变革追求解放,既是历史的必然,也是... 五四时期妇女解放思想的核心是"个性解放",但五四之后的妇女解放运动并未完全按照这一路径发展。毫无疑问,妇女的真正解放只有依靠整个社会的进步与发展。在近代中国,女性通过投身社会政治变革追求解放,既是历史的必然,也是解决妇女问题的先决条件。然而,政治革命并不能完全代替妇女解放,社会变革的政治功利性往往会异化女性解放的深刻内涵,狂风暴雨式的解放手段也往往容易冲击、淡化甚或湮没妇女解放的特殊内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妇女 个性解放 五四时期 政治变革
下载PDF
关于五四运动研究的三个问题——从国共两党纪念五四运动谈起 被引量:5
13
作者 董德福 《江苏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09年第3期24-28,共5页
90年来,关于五四运动的研究成果可谓汗牛充栋,但一些问题仍有进一步探讨的必要,例如五四运动领导权问题、五四诠释模式问题、五四价值的时代性问题等。五四运动是多种力量共同推动的结果,不是共产党或国民党或以梁启超为首的研究系所单... 90年来,关于五四运动的研究成果可谓汗牛充栋,但一些问题仍有进一步探讨的必要,例如五四运动领导权问题、五四诠释模式问题、五四价值的时代性问题等。五四运动是多种力量共同推动的结果,不是共产党或国民党或以梁启超为首的研究系所单独发动和领导的。五四诠释中的激进主义、保守主义和自由主义话语系统之间应打破霸权之争,实现良性互动,构建开放式的多元的五四话语系统。研究历史是为现实服务的,在不同时代的不同研究者那里,五四运动具有非常不同的内涵和意义,五四研究和五四价值被赋予了个性特征和时代特征,这是正当的,但应给予必要的限制,其底线是不能有悖于历史真实。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五四运动 领导权 五四诠释 时代性
下载PDF
五四时期的几次“娜拉”事件与知识者的众声--从一个侧面看五四思想的多重面相性 被引量:4
14
作者 张春田 《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学报》 CSSCI 2008年第1期49-53,共5页
在中国现代思想史和现代文学史中,"娜拉"是一个无法绕开的存在。本文围绕现实中的几个"娜拉"事件,讨论知识分子们在女性解放问题上的态度和观点。在言说和讨论女性问题的公共空间中,表述了对"新女性"的... 在中国现代思想史和现代文学史中,"娜拉"是一个无法绕开的存在。本文围绕现实中的几个"娜拉"事件,讨论知识分子们在女性解放问题上的态度和观点。在言说和讨论女性问题的公共空间中,表述了对"新女性"的理想性创造。而知识群体的分歧和启蒙的内在裂隙也由此显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五四 “娜拉”事件 知识者
下载PDF
中西启蒙运动比较初探 被引量:1
15
作者 骆徽 王志红 刘雪飞 《太原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4年第3期64-67,71,共5页
关于西方启蒙运动和中国五四新文化运动的研究,已有许多学者撰文探讨。但对二者的比较研究还比较薄弱,故文章就二者的主导性倾向进行总体比较,以揭示其间的联系和各自的特征,以使这一段有关启蒙思想的发展脉络更为清晰。
关键词 启蒙 中西启蒙运动 五四新文化运动
下载PDF
五四运动与中国音乐的历史诠释 被引量:2
16
作者 田可文 《黄钟(武汉音乐学院学报)》 CSSCI 北大核心 2009年第2期3-5,共3页
2009年是五四运动发生90周年。五四运动使中国社会产生了天翻地覆的变化,也导致中国音乐文化产生了根本的变革。回顾以往,关照五四运动对中国音乐发展,并作出新的历史诠释,是我们重视五四运动的必然。
关键词 五四运动 中国音乐 影响 历史诠释
下载PDF
“孝”:林纾与“五四”新青年论争的“隐性”焦点 被引量:2
17
作者 王桂妹 《华南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9年第3期34-45,191,共13页
在"五四"新青年与林纾展开的新旧论争中,与文字的"文白/死活"这一"显性"的论争焦点相比,"孝"则是双方论争的"隐性"焦点。在"五四"新青年对"非孝"的提倡和林纾对... 在"五四"新青年与林纾展开的新旧论争中,与文字的"文白/死活"这一"显性"的论争焦点相比,"孝"则是双方论争的"隐性"焦点。在"五四"新青年对"非孝"的提倡和林纾对"孝"的捍卫中,呈现出"表"与"里"、"新"与"旧"的驳杂特征。重新梳理这一思想论争,有助于我们深刻理解道德传统观念艰难的蜕变过程以及在这一过程中革命者和卫道者的所见和所弊,以此观照和思索我们当下的立场和取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五四" 林纾 新青年
下载PDF
五四运动90周年学术综述 被引量:2
18
作者 赵入坤 《江苏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09年第3期11-23,共13页
五四运动既是一场伟大的爱国民主运动,又是一次深刻的思想启蒙运动。90年来的五四运动研究大致分为4个时期:起步时期(1949年以前)、发展时期(建国初的十七年)、繁荣时期(文革结束至90年代中期)和拓展时期(20世纪90年代中期至今)。期间,... 五四运动既是一场伟大的爱国民主运动,又是一次深刻的思想启蒙运动。90年来的五四运动研究大致分为4个时期:起步时期(1949年以前)、发展时期(建国初的十七年)、繁荣时期(文革结束至90年代中期)和拓展时期(20世纪90年代中期至今)。期间,学界就五四运动的各个方面展开了深入研究,学术成果丰富,而且学术争鸣之热烈也为中国近代史研究课题中所少见。20世纪80年代末以来,五四运动研究从单纯的政治运动、文化运动的视角转向近代中国社会发展的宏观考察,开辟了五四运动研究的新领域,推动了研究的深入。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五四运动 90周年 综述
下载PDF
“大启蒙”视野下的五四新文化运动——以陈独秀的“五四观”为反思对象 被引量:1
19
作者 刘悦笛 《山东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9年第5期166-173,共8页
从"大启蒙"的视野来观照五四新文化运动,可以陈独秀的"五四观"为考察中心,从而辩证、综合地看待五四新文化运动的历史价值与现实意义。由此,我们选取了陈独秀1938年的《"五四"运动时代过去了吗?》、1915... 从"大启蒙"的视野来观照五四新文化运动,可以陈独秀的"五四观"为考察中心,从而辩证、综合地看待五四新文化运动的历史价值与现实意义。由此,我们选取了陈独秀1938年的《"五四"运动时代过去了吗?》、1915年的《敬告青年》、1938年的《抗战与救国》和1937年的《孔子与中国》作为反思研究对象,来重新审视五四新文化运动中符合启蒙的积极要素和误读启蒙的消极因素。与此同时,试图重新发现陈独秀对启蒙、救亡和孔子的独特理解。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启蒙" 五四新文化运动 陈独秀 "五四观" 救亡 孔子
下载PDF
论“五四”的思想启蒙及其历史限度 被引量:3
20
作者 叶宗宝 《兰州学刊》 2006年第10期47-48,42,共3页
新文化运动以“思想启蒙”而发端,《新青年》最终成为中国共产党发起组的机关刊物却彰显了这一思想启蒙运动的历史限度。本文分析了产生这一现象的传统、现实、以及启蒙自身等三方面原因,指出新文化运动的阙失在于其忽视了知识系统的建... 新文化运动以“思想启蒙”而发端,《新青年》最终成为中国共产党发起组的机关刊物却彰显了这一思想启蒙运动的历史限度。本文分析了产生这一现象的传统、现实、以及启蒙自身等三方面原因,指出新文化运动的阙失在于其忽视了知识系统的建构而把重心落到了意识形态信仰系统的确立层面之上。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思想启蒙 政治革命 角色转换 新文化运动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5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